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论文摘要〕与其他城市相比,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政府充分重视社区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山西省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更快、更好。
近年来,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社区从老头老太太当家的居民委员会,发展成了一个承担辖区内常住居民管理、社会保险、计划生育核查,兼具一些行政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社会机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也出现了一些间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第一,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太原市,平均每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过3一4间,建筑面积不过100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属于比较好的了,条件差的仅仅有办公房间1一2间,建筑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这与北京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都在300平方米左右没有办法相比。即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差无几的辽宁、吉林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他们的社区办公用房在230平方米左右。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社区的许多功能不能发挥,比如缺乏固定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导致社区的一些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第二,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工作繁杂,收人与付出不对称。太原市社区干部的报酬基本是月均粼刃余元,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社区干部大部分是企业的离岗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报酬很低,工作却相当繁重,计划生育、扶贫、低保、失业人员的统计等项工作都在社区。社区干部们说,我们干的是政府的工作,出的力比公务员多,但收人只是公务员的几分之一。报酬低而工作繁重,也限制了专业人员进人这个领域。
第三,社区服务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在其他大城市社区已经开展的家政服务、职业介绍、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等项目均没有开展,社区服务基本处于自愿免费的状态。
第四,社区办公经费短缺。目前社区的办公经费仅为每月20(〕元,仅够交电话费和出墙报,稍微复杂一些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去做。因此,社区干部即使想做一些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做。
第五,社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均衡。太原市基本都纳入了社区网络,另外一些地区城市,如运城、大同等正在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而中小县城基本就没有社区这个概念,这种不均衡状态将会制约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比与思考
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发表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城郊,大中城市向县(市)和集镇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工作搞得非常好,总结起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
第一,有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去观察、研究社区,每年都有专业人员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比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评价社区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等。
第二,有地方政府的引导。根据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指导各区(县)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区(县)的社区的建设。
第三,有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北京率先引进了博士学历的人员参与基层社区建设。u106年春节过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30位博士来到基层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挂职一年,每周到挂职单位工作两三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对比之下,山西省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在专业研究方面,山西省虽然也建立了三晋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但相对来说没有整合全省的研究力量,形成强大的研究阵容,因而研究成果比较少。在政府引导方面,山西省做得还不够,先进社区和社区干部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吸收高素质人员方面,有些街道也引进了大学生副主任,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对基层社区的建设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山西省急需找到差距,弥补不足,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改进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趁议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能否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社区建设。
(一)投入资金,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社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依托,而且也使社区的各项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当制订一个规划,使社区办公用房在一定时期内达到201)平方米左右,使他们能够建立专用的阅览室和活动室。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很难吸引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但山西目前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不愿进人社区工作,要推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社区建设事业,必须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山西省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所,从2006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00名左右,如果他们都进人社区,则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杜区服务水平,改进社区服务现状
派遗一些社区干部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如何进行社区养老、社区文化、社区矫治等各项工作,回来后着手开展这些工作,逐渐开设热线电话,拓展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四)理顺管理体制,减少社区负担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社区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社区建设开始较晚,而在社区设置图书馆的理念也刚形成不久,社区图书馆建设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图书馆事业工作者认真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社区图书馆存在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同时缺少必要的宣传等原因,大多数社区居民不知道它的存在。同时由于图书馆地理位置选择得不科学,开放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不够科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社区图书馆虽然潜在有大量的服务受众,但资源利用率还是很低的矛盾。
(二)建设资金投入短缺。由于社区图书馆建设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受资金所限,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够,馆内设备简陋,短缺的经费又跟不上书刊涨价的幅度。同时有限的经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有的社区图书馆经费下拨后不是用在购买图书和完善设施上,而是用来购置娱乐设施,进行有偿服务,馆藏文献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补充,导致读者对图书馆兴趣下降,读者人数日益减少,造成社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馆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亟须规范。根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社区图书馆现任工作人员大都是非图书馆学管理方面的人员,也非相关学科的人员,专业性不够,甚至本身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些人员业务水平低,无法实现文献选择与采访、文献咨询与流通的技术性工作。同时,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图书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管理手段五花八门,管理混乱,导致图书流失和阅读率低下。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针对社区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除政府应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出台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相关的扶持政策外,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O。
(一)多渠道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的现实,社区图书馆要摒弃“等、靠、要”等传统思想,主动加强对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采取政府拨款、社会筹款等办法,动员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出版商、企业及个人,采用捐资、赠书等方式进行有效筹集,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局面。
(二)走资源共享之路。鼓励各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的协调合作,弥补社区文献资源的不足。同时,加强各社区图书馆之间的联系,积极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采用馆际流通、馆际互借、馆际共享的形式,整合现有资源,让图书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经费短缺,造成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满足社区居民读者对各种文献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且为居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实现高层次的图书资源共享。
(三)构建特色社区图书馆。由于存在着社区居民群体的文化素质和阅读需求的不同因素,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首先要做好社区人口文化构成调查,对本区居民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制定文献的采购方向,确定文献的收藏重点,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藏书体系,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同时,要考虑照顾特殊群体的需要,建立适合她们阅读的文化场所等,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共享。
(四)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加强规范管理。社区读者比公共图书馆更广泛,文献需求更多样化。同时,由于馆藏文献载体的多样性特点,要求社区图书馆管理队伍应该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广泛的人员组成。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主持主要管理工作,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外,还应注意引进社区内热爱公益事业,有志参与图书管理服务工作的知识型志愿者到馆参与管理工作,并通过一定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利用派出学习和引进培训管理的方式,规范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实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服务的目的。
(五)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完善各类文献库藏。文献资源是社区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需要,通过多途径的方式,购买和搜集文献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对不同载体文献的收藏和整理,这不仅包括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还应当包括一些如:服务指南、宣传册等非正式出版物等。尽量丰富馆藏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献选择。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市场风险的功能。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不仅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与挑战,由于原有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人群依然陷入生活困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意义重大。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和社会化建设的进程中,市场的多元性和竞争的无序性以及文化交往的开放性都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完善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是关系全体国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直接与社会建设的质量相关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大,对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言,更是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社会建设事业总体效能呈现较低发展状态。因此,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包括医疗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等各项体系和规章制度,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维护民族稳定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各民族地区共同和谐发展,才有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才能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可以为人们提供这种安全感、幸福感和安居乐业的土壤,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制度的福利。
最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主旨。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追求这个伟大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可以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公平和正义。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地区自身发展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发展现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社保规模不平衡。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村民委员会的2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对“保障”来说名存实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原本收入低,养老金制度更是缺乏,90%以上的老人基本处于无社保,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第二,法制建设不完善。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说,地方对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会做出一系列新的规章,在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生育等风险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缺乏有效法制手段。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主要体现在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规章制裁办法,缺乏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运行的行政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制度等等。
第三,社工发展太缓慢。社会工作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流阵地,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目的是协助社会中的贫困者、老弱者、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提高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但是在西北民族地区这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整体社会群体的意识也较薄弱,个人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稀缺、资金渠道单一都是制约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工缓慢发展的原因。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加强体系建设,既要发展民族经济,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尽快建立民族地^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拓展民族人才教育范围,加大社工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首先,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由于西北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方面不仅存在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在保持中央政策一致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标准、水平方式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加大资金投入比重,要坚持将社会保障政策的理念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深化,做到循序渐进发展。
其次,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完善当地法制水平。最主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的立法,既要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但是也要扩大社会保障层次。确保广大农牧民都能够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监督机制法制化建设,保证社保基金合理运行。
最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拓展当地社工领域。社会工作在新时期扮演者“上传下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一批懂政策、有方法、会田野的社工深入各个地区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扩充社会组织数量,吸引社工人才,完善社工队伍,弘扬社工精神。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问题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但是也给城市和人们的心理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和负担。下面主要谈谈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居民住宅需求缺乏必要的调研
合理确定各户型类别在项目中的配置比例、每一种户型的面积大小很重要。因为前者将决定项目主要卖给谁,而后者则将决定项目是否真正能满足这些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商并不对居民实际需求作细致的调查,户型面积通常偏大,在现今楼价高企下造成大部分居民无法消费住房。或者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花功夫去追求构图变化,把总平面图做好了再往里塞住宅。以至设计出来的效果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
2. 不分场合地采用错层式
错层在一些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法,但是错层住宅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滥用,那就欠妥当..有的住宅,面积不大,为了做出错层,免不了踏步的设置,而踏步却占了一定的面积,这不但减少了使用面积,而且由于踏步的空间分界作用使房屋空间显得小气。
3、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设计中,往往融入了许多市场因素,比如说在住宅小区的周围招商,让小商贩和一些超市、娱乐场所等进驻住宅小区,这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虽然给住宅小区的居民带来方便,但是,也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说环境污染,住宅小区的环境不能够保障,娱乐场所等也给住宅居民的睡眠、休息造成一定的困扰,娱乐场所还有菜市场的噪音问题成为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一大缺憾。
4.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目前一般常见到的大进深住宅,往往室内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中部采光不足。一些住宅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l0 m2的暗厅,采取了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方便,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中规定的侧窗采光要求窗地面积比大于1:7的规定。还有一部分住宅套内居住空间均为不利朝向,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国家现行标准对住宅间距有明确规定,一些城市对住宅间距也做出了地方规定,而一些开发商为多出房,房屋的日照问距连最低标准都不能满足,使1层~3层住房基本不能得到日照。
5.通风不畅
在小区规划设计时,住宅的布置就应充分考虑日照和通风的要求,有些小区住宅间距已经满足日照要求,但由于小区进风口不足,建筑布局不合理,依旧存在小区内部和住宅内部通风不畅的情况。正如不少住户埋怨:“尽管看到路边的树木被风吹拂,可我就算把家里所有窗门都打开,我还是没法感到一丝风。”
6.套型设计不合理
①客厅面积偏大。以普通家庭的客厅为例,这里陈设的是沙发、电视、音响、金鱼缸、花木等,是迎客、家人闲聚的空间,谈话、看电视是这里的主要节目,太小让人有压抑感,过于空阔则又易于让人有四边不着、相互有隔阂的感觉。如果一套房子中有部分面积既不能用于摆设家具电器、又无助于人的活动、亦不能增添艺术情趣,则只能增加购买费用、增加主妇打扫卫生的时间与难度,面积利用率大减。在户型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牺牲厨房、卫生间、房间面积,以追求客厅的宽敞舒适,住房整体的舒适性也大减。所以那种大客厅的设计并不适用于中小户型住宅。
②卫生间私密性不足。在住宅设计中,对卫生间的私密性要求最高,因而卫生间的位置不宜正对入口或直接对客厅开门。卫生间窗户设计为宽扁的高窗,窗台在1500 mm以上,窗上口提高至圈梁下皮,使原来的狭长形改为扁宽形,减少不同住房之间的视线干扰。在墙面布置一些镜面,这样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不至于因窗台抬高而形成暗光区。2)卫生间与其它用水点布置分散。卫生间的位置最好与厨房邻近,以便于管线的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又美观大方。3)卫生间通风不畅。卫生间有比较高的卫生和安全要求,有不少住宅设计有“暗厕”,仅靠内部的通风井道排气,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由于煤气热水器的普遍使用,暗厕在洗浴时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在设计时应重视卫生间的通风要求。4)卫生间内各种功能混合。不少住户(住房面积较大住户)希望将洗脸、便溺、盆浴分开,尤其在早晨使用时间比较集中,更显出分离的必要性。为了满足住户的这种需求,可在卫生间外设一前室,把洗脸盆和洗衣机移出卫生问,既可满足住户的需求,还可避免洗衣机的锈蚀,提高卫生间与前室的利用率,避免了相互干扰,达到了改善使用功能的效果。
③厨房设计很多户型存在面积小、开间窄、与餐厅联系不便的情况。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形及N形柜式布置较合理,同时其开间不宜小于1.8 m,进深取决于水池、煤气灶、操作台面所需的长度,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放置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从厨房的实例调查中可以看出,现有厨房的使用面积太小,多数在4.0 m2左右,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排列零乱,没有统一专用管道井,检修也十分困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冰箱已不再作为奢侈品放在起居厅,微波炉、电烤箱等厨房电气产品不断增多,若将厨房使用面积增加2.0 m 2左右,使用功能却会大大提高,这样的厨房一定会深受广大住户的喜爱。
7.高层住宅电梯和楼梯
电梯数量设置不足.国家现行设计标准规定十二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不少于2台电梯。目前大部分高层及超高层住宅每层6-10户,电梯数量依旧是2台,造成住户候梯时间增加,在上下班高峰期时显得明显不足。设计时应根据实际使用人数对电梯数量进行合理的配置。
消防电梯间、疏散楼梯间、消防前室存在消防隐患.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居住区 园林 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一、引言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良好的住宅园林景观山、水以及植物能够合理的搭配,可以营造出和谐的自然景观,让居民感觉更加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给他们带来心神怡旷的美好感受;良好的住宅园林景观不仅能够给居民提供私人空间,还可以提供公共的娱乐活动场地,通过对公共娱乐场所添加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居民在闲暇之余可以得到更好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娱乐活动的同时,提高生活文化品位,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之中要时刻记住以生态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住宅的空间形态的规划的格局、环境品质、建筑风格和文化的特色,时刻做到住宅与功能的完善、环境的和谐,使住宅的建筑、人文的景观、户外的空间、绿化系统等等交融于一起,赋予绿地空间的多样性和功能兼容性,形成一个良性的小区绿色景观的生态系统,进而与大地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相连接。让小区存在于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的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中去,使人们的生活接近于自然环境之中。
2.现代居住区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方面
1) 景观形象设计单一
景观形象是小区景观环境综合评判的重要要素之一。 目前景观的绿地,就是道路两旁,种上草坪, 在点状景观绿地、交叉路口、回车道视线汇集点等处,种一些模纹式植物栽植及摆放盆花在结构和形式上都设计的过于单一、简单。景观设计上要选择搭配好整个小区的水景设施以及绿化植物,同整个建筑结构区域内外环境协调设计,以带给人们观赏性美感为原则。
2)过度地夸大草坪的作用
单一地提高绿化面积,只靠大规模植种草皮,不能同水景设施、自然通风、林地等有效地结合。既浪费了钱财,又发挥不了绿化对室内外环境的特殊作用,是不能改善城市形象和小区居住环境的。象对建筑墙壁进行的垂直绿化、对屋顶的绿化,就能够成功地降低室内外气温出现的“热岛”程度,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宜人清新的室内外环境。高大的树木能把太阳的辐射和蒸腾面抬高,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创造了遮荫的活动空间。所以,要合理布置。
3) 设计中建筑与绿地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植物绿化不仅仅是欣赏。小区园林绿化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宜人、安静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宅旁、宅间、宅地绿地的处理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设计抢占了住户的活动空间,大面积不耐践踏草坪和多样性植物造景,把人们活动场所局限在小径空间里,不能充分发挥环境的使用功能。
2.2 施工方面
1) 施工过程中不遵循设计图纸施工。由于施工准备不充分、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施工时乱改乱造,造成施工后,建造成的景观与设计图纸不符,未把设计者得设计意图体现出来,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
2) 施工过程中不注重质量的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只注重施工的速度,不注意施工的质量,不能对每一步工序进行检查验收。盲目的高速施工而不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管 ,造成施工质量下降,以至影响整个工程都达不到质量要求。
3) 施工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
2.3养护方面
1) 养护管理过于简化,有些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过于简化,只停留在环境保洁和植物保成活率上。
2) 养护期设置的过短。植物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衰老、更新,其生态效益发挥的最佳期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养护管理才能实现。若不按生长期设置养护期, 使有些工程的养护期设置的过短,未达到养护效果时养护期就结束,会致使很多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3.提高工程质量的手段
3.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
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增加景观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单一的设计道路或者单纯的设置园林建筑小品。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花木扶疏、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人间美景。
2) 草坪与树木配置相结合,使草坪面积适当要使小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多配置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而不是一味的以草坪的绿化面积来增加绿量。灌木的使用应避免没有美感的散植于草坪中,应成群成片,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
3.2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应重视几个环节
1 )重视园林科学研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园林绿化职工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创造者,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非常重要。
2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不同的绿化苗木有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并且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其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栽植时间一般控制在春季和秋季。
3)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种植土必须进行改良或更换,做到适地适树。园林绿化种植要重视改善土壤,土质以中壤土为好,不宜太粘。如果土质过于粘重,则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差,这样容易使植物出现烂根现象,尤其是栽植较深的各类乔木更容易受害。
4) 重视植物品种的选择。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要因地制宜进行树种选择。设计中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起到改善城市园林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3.3 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应深刻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前,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道、施工条件和定点放线的依据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果、效益目标做出规划。作为管理技术人员,应熟悉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意图,图纸和质量的要求,从施工全局的技术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严格控制工程现场。管理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以优质的工作创造优质的园林工程。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要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就要使每道工序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检查,对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绝不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要想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必须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
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 自工程开工日起,监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记录有关工程数据,在工程竣工后提出合格的工程建设档案资料。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监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组织竣工验收,以确保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
3.4做好后期养护管理
后期养护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及时对植物采取施肥、浇水、中耕、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 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如,虽然园林绿化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象浇水不及时,导致苗木成活率低;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化工程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说明绿化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顺利完成的关键。一个精品工程,要通过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场地、后期养护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
4.结语
对园林内外环境空间设计有较准确的把握,将各园林景观要素合理运用,并将生态筑园的理念贯穿其中,,完美的园林工程建设还需要园林工作者对这项工程全身心地投入,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风格,提高园林的技术含量,争取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园林工程是每个园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社会转型;陕南地区;新农村建设
陕南是指陕西省南部地区,属于陕西省三大板块(陕北、关中、陕南)之一,包括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本文主要对安康汉阴县的几个近郊村子调研,并结合陕南其他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现实问题。
1.社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农村产生的变化
1.1社会转型的概念
“社会转型”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学者范围内,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就是通常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后,前者逐渐转型为后者。
第二种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中国从传统的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从落后的封闭型社会向先进的开放型社会的形态变迁和转型。
第三种是社会结构的变动,这种观点指出:社会结构才是社会转型的主体,这种转型有着整体性和全面性,整体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而不是某个具体一项指标的发展和达成。在社会转型中,人的行为习性、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显而易见的改变,社会转型具体内容包含经济结构、社会机制、文化建设和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改变。
在本文中根据内容需要,社会转型的概念主要采用最后一种理解。
1.2陕南地区农村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变化
从经济结构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上涨,陕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笔者参与过商洛地区某工业园区的规划,很多的原有村落农田现在都变成了工业园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变化。除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以外,受到旅游业的影响,村民或自主或经政府同意管理进行农家乐等商业行为,这在陕南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有所涉及。
从文化形态上来讲,农民的文化素养也在慢慢的提升,新农村里也开始拥有文化馆、图书室、体育器械等来促进农民文体娱乐的设施。从不好的一面来讲,传统的文化慢慢被忽视,更多的农民生活娱乐方式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电视、电脑等现代化娱乐方式的迅速发展让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没落,严重的话将导致不再传承。
从价值观念上来看,农民的思想也不在受到地域的局限,逐渐变得先进和开放,农民迫切的要求转变,要求更好的生活生产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有外出打工的,有自家开办小厂进行产品加工的,有开农家乐的,工作形态也比起从前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走向了多元化,新农村的建设也是提升农民生活条件的一个重点。
2.人口构成的转变
2.1人口转变方式
传统农村人口的转变多是由于自然的,比如生老病死之类的影响,而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导致农村的人口变化,比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进而随着时间影响到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再如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村的人口构成在一定时间产生巨大变化;自然村落的没落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人口进行的迁移变动,在陕南部分地区的村落,由于地形导致的生活不便,使越来越多的中高山地上居住的农民迁移至山下川塬平地,然后自然小村落逐渐合并成大的新农村。
2.2农村人口数的变化
在笔者具体调研的几个农村中,可以得出以下人口比例: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一半,而在这中间的一半人中,外出务工的人又占很大的一部分,以男性为主。这说明这些农村的家户以老人妇幼为主,这样就需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者考虑怎样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去适应这种现实状况。
2.3人口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
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人口及其构成对新农村的建设能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民是新农村的使用者,也同时是它的建造者,新农村需要有农民在生活和生产中去维持、去完善,农村人口数量也影响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人口数量的不足会对农村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会对新农村建设又起到积极作用。
3.文化建设
3.1农民素质
经过我国改革开放直到现在21世纪10年代,我国的农民素质较之从前有了显著提高,不过这也是从时间的纵向比较,而从横向比较,农民的素质水平还是有待提高。以农民上学为例,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农村来讲,教学质量确实难以提高,无论从农村学校的整体学习环境和师资水平都差强人意。不过笔者调研的村子多数处于近郊,这些村子多数均设有小学或与其他村子共用小学,小学硬件条件也算良好,不足之处是,现有农村少有设置幼儿园。
3.2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投入经费不足,陕南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投资较少,但这又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相悖。在笔者的调研中,有些条件好的村子内有文化广场、图书室、体育娱乐器材,同时村民也有打球、跳舞等娱乐活动;而有的发展慢的村子并没有明显设置有这些文娱设施,有的广场处于规划阶段,有的图书室文化室内实际并没有添置书籍等用具。
4.社会保障
4.1人口老龄化问题
如前文所提,随着青壮劳力都在外边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幼,老龄化会导致农村各项生产水平下降,留守的老人出来自身劳动能力变差,同时他们观念守旧,不能很快的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的发展。
养老问题也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突显出来,留守老人在儿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不仅生产劳动,就连日常生活都有不便。在所调研的汉阴县几个村庄中,多数村庄都设有敬老院,目前的陕南新农村建设,因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适当规模的敬老院。
4.2“空心村”问题
在陕南地区,空心村的形成多是由于外出年轻人打工,造成村镇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空心村不止是房屋的空心,同时也是人口的空心,这种情况导致村庄内有大量闲置房屋或者居住者为老人和孩子家户,在汉阴县长窑村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有些家户甚至五年内只有老人和儿童在家。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土地的浪费和村庄环境的恶化,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反作用,给老人和儿童带来孤寂,在新农村的规划中,必须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免规划的新农村在几年后也成为了空心村。
5.小结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农村规划有着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口结构、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都存在着各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陕南地区而言,这种转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这些转变所引起的问题都应该在现在新农村规划中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转型背景下的陕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提出及分析,为新农村规划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也为新农村规划提出了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永.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要素分析——以淮北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