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实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1
通过实习,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为就业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将来在找工作时就有了目标,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会计人员的角色转换,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直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校都在尽可能地加强校外实训,但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决定了会计工作本身有其特殊性,所以企业对接待这种人才培养工作很不积极,或者只是流于见习等表面层次,企业很难安排我们的学生真正到企业接手会计工作。加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零售”特点,企业能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无法批量安排学生到同一个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实践。而国家只是给出了发展方向,相关政策还不到位,没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1校企合作稳定性不高
深度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与企业之间有了合作关系,但是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合作关系相对松散,每一次合作的单位、内容、时间及侧重点不断地变化。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状态。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直接的利益,多数企业因没能直接受益而积极性不高。有的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联系合作企业的工作难度很大。学校把教学视为教师工作的第一位,教学成果、工作量等仍然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而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这些都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得不到全面持久的落实。
2.2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即使取得了“双师”资格,很多教师也只不过是“双师证”教师,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然可以从企业聘请会计人员担任外聘兼职教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兼职教师的本职工作与教学工作可能会有冲突:教学有连续性,要求兼职教师也必须按时到校上课,但由于出差等原因他们可能不能保证上课时间;而且他们在企业里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和批改作业。企业老总也不可能同意员工长期去做兼职,能做到的是举办一、二期讲座,这对于学生来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2.3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与教学预期的差距大
实训基地能提供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会计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能够真正接收进行会计实际操作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实训基地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需要随时为教学服务。而且,实习单位通常认为学生只是来实习,将来就业不一定在本单位,所以在工作分派和业务指导方面不会很尽心尽力,实习很可能流于见习形式,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2.4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跟正式工作有很大的差距,实习的作用不大,对实习实训不够重视。而且去实习没有工资,有时候工作还很辛苦,所以有的学生实习时不认真工作,敷衍了事。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而且也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影响到以后的合作。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改善校企合作的建议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借助政府的平台,学校和企业“联姻”,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模式,共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优秀会计人才。
3.1校企合作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会计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实践不能直接给企业创收,于企业无利,人家当然不愿意接纳。国家可以在政策方面出台具体措施,使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去企业实践会计岗位。或者由企业的会计人员带学生实习,国家可以给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积极合作。
3.2建立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都是利益主体。双方能否长期有效地合作下去,取决于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即能否给双方都带来良好的效益。为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突出专业特色,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努力,创新行业引导型校企合作共建体制和“共谋发展、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互融、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会计发展同步,逐步形成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格局以及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遵循需求驱动原则,由行业企业会计专家和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打造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战能力,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工作重点,发挥教学名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在新教师培养、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评细则,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加大对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教师的奖励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成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学院办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学院教师达到具有“双师”身份和“双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另外,在得到企业老总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参与我们的会计专业课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师可以与企业来的专家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了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学院可以主动提出: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学院积极为企业提供包括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培训员工等在内的智力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利益,必然会产生长期合作的动力。
3.4提高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2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需求的教学也需随之不断深入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被定格为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要求各中职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中指出: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一些学校具体条件的限制,会计实践性教学一直没有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很好实施。有的学校因为教学上的简便一直沿用着“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字型帐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致使现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各种会计凭证、帐簿、报表,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多变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时,不用说独立操作,根本不知道从何着手。而要能在岗位上独挡一面对中职学校毕业生而言,可能还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学习的过程。加之会计人才资源的逐渐饱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已日趋上升。因此,如何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技能水平过硬,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也成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建立了模拟实验室、营造了社会实习基地等。但纵观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在整体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施配备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队伍不够健全,教师实践能力较差。大凡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走到学校,进入学校就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搞一些科学研究,很少再有机会去接触实际业务。所以,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但在实践技能方面始终较为薄弱。况且,会计政策、法规等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如果不能到基层亲身体验,单靠报刊杂志、网络上了解的内容也是非常肤浅的。鉴于上述原因,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能浮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中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会计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许多中职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或实习实训的组织安排上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校内实习实训,由于各种理论知识的脱节和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使实践性教学内容显得单一,或没有很好地联系结合。有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只重视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训,有的学校则根据理论内容的顺序来安排实训,这学期上到了会计就安排会计实训,下学期上到了财务管理再安排财务管理实训。笔者认为这两种组织方式都不能达到实践性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在会计岗位上熟悉各种业务、独挡一面的结果。校外生产实习又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许多实习单位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而且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尚欠缺,如真正参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操作也往往会给实习单位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校外生产实习也往往只能定格在参观、观摩这一层面上,很难涉及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性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也采用课间分散实训和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集中实习两种形式。课间实训一般根据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通过练习、实验的形式来验证一下,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实践技能。如在会计核算的操作上,往往是教师用文字罗列一些经济业务,让学生根据这些业务做会计分录,或由学生自己编制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进行核算流程操作演练。这样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整个程序实际上还只是一个理性上的了解,不能做到真正感性上的认识。再者,根据课堂内容做的一些分散实训,由于内容的独立性,很难将前后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校外集中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实践技能的最好途径。而许多学校都把校外生产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进行,这样设计的初衷也是想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能逐渐落实今后的工作单位。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单位是不愿接受象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况且学生也侧重于找工作单位,根本不能安心地从事专业技能的实训。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生产实习中很少有学生在对口职业、岗位上实训,即使能找到对口单位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隔三差五的就换单位了。因此,校外生产实习在真正意义上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提升实践技能方面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三)实验室建设不完善,材料准备不充分。在“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任务的引导下,许多中职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已越来越重视。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新兴“会计模拟实验室”也在各中职学校中巍然耸立。但在长期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下,会计实验室在设计、布置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欠缺。
1实验室设计不合理。许多中职学校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把会计工作缩影为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在设计会计实验室时也只考虑会计核算的需要,即能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止。而没有考虑诸如工商申批、统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相关内容实践的需要。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而没有电算化实验室,致使学生在电算化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较为欠缺。这也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实验设备、材料不够完备。虽然在中职学校中凡有会计专业的配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些实验室中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会计流线性实践操作、完成实践性教学需要的并不多。许多学校建设实验室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应付各种上级评估与检查的需要。所以,这些学校都持有只要实验室建起来就行的观点,至于能不能用、使用率高不高、效果怎么样都不甚关心。会计专业的实验室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笔者曾参观过几所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有些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观造得很漂亮,但里面的设施非常简陋,也就有一些凭证、帐簿、报表、装订器等而已,材料方面也就有一套用了几个轮回的某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可能还是抄袭书本或网络上的资料。由于实验设备、材料的欠缺,使许多实训不能开展,教师和学生也不想到实验室上课,从而导致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利用率都比较低。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校外生产实习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学校的校外生产实习都是采用“流放式”,即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落实实习单位。既没有一个固定、相对集中的实习场所,又缺少管理和监督。这样,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教师也无法及时进行指导,实习效果甚微。二、改进中职学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二、综观一些中职学校,大家都知道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也为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和能力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老师基本都是高学历的,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已较深刻,但实践技能并不突出,实践教学经验尚欠缺。因些,要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较为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聘请那些退休的老会计或曾经在社会企事业单位做过会计的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他们虽然没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但实践经验都很丰富,许多实际中的具体业务、问题处理方法都碰到过、经历过。由他们与专业教师配合,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他们指导实践操作,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安排教师定期下基层锻炼。教师欠缺的就是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定期安排他们下基层锻炼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也能够熟悉各种不同和繁杂的经济业务以适应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的要求。再者,会计方法及政策也在不断更新,适时安排教师到基层熟悉这些方法和政策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系统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许多内容。在会计理论与实践性教学中也要以会计业务为主线,突出主干、全面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计上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为主干课程,经济法、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为专业支干课程,合理搭配,有序进行。业务实践训练上以基础会计、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会计为主线,统计、财务管理为辅助,课堂、校内、校外实习渗透进行,综合提高。实训时间安排上,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如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记帐和结帐、会计报表编制等,要采用实物训练法,将理论知识与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安排2-3周的校内实习时间,主要进行基本业务的全面训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前后贯穿,巩固理论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去;每学期暑假或寒假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巩固和升华。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4
中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与一些新兴产业一样,经历了尝试、自发和有组织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在各企事业、商业等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领域的会计软件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二、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一)颠覆了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使用电算化最大的优点就是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记账的速度和精度,使会计人员能够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手工做账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会计电算化后,编制一张会计凭证,只需在系统中选择业务涉及科目,输入金额即可自动进行。而企业的业务基本是重复的,这时利用会计软件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板自动生成凭证,可以减少工作量。传统的手工编制会计报表步骤则非常复杂,而且容易出错。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简单,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及时提取复杂的数据,随时编制使用者所需要的报表,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二)要求会计人员成为综合性人才会计电算化实现后,会计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各企事业单位来说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管理者一样稀缺,作为一个多方面的财会专业人才,要同时具备会计、计算机、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变革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人工干预,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凭证、账簿、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控制,规范的输入和输出操作控制等。
三、电算化发展中需面对的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实行会计电算化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企业使用会计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操作的同时,也表示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创新改造。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虽然发展良好,但尚有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虽然会计电算化在各行业进行了广泛应用,但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
(二)会计人员和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一些有资历的会计人员熟悉会计业务,但电脑知识是有限的,而近些年从学校毕业的会计人员则相反。当前社会的许多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的会计人员多是由一些年龄偏大或非专业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或自我摸索出的会计经验而来,这些会计人员对微软的软硬件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来加工处理会计数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又都以计算机专业人员为主,他们擅长的是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但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知识知之甚少,当软件运行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会计人员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各种操作软件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现在的电算化培训教材更新却很慢,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展要求。两个矛盾制约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虽然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但会计功能徘徊不前。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重视管理者应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明确认识到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计算机是人们用来进行会计工作的先进工具,而不是会计工作的全部;二是财务人员、计算机人员及其他员工构成了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三是财务人员按照管理者要求,对会计软件的开发起到决策作用,如设计会计报表、账表取数分析、编制报表等方面都属于会计电算化的中心工作。计算机专业人士在只是承担软件编程工作,管理会计则是非程序化的工作。计算机再怎么简化会计工作,都不能代替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
(二)优化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一是加强财务审核制度。不管是手工记账或是操作软件记账,前提是必须保证输入原始凭证及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执行审核制度,否则,就会导致假账真算现象的发生。二是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在任何环境下财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都是很明确的,并不因会计软件的使用与否改变或削弱。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就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根据实际情况,为财务管理决策服务。
(三)加快对“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电算化在各行业中要实行进一步推广,需要财会人员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都应有更深更全面的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管理知识,才能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设计出最合适的会计制度,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和优点,为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服务。在招收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生的同时,还应安排年龄较大的会计业务骨干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对这些电算化人员的培训要经常化、更新化。这样新与旧、高与低结合的电算化综合性人才队伍会逐渐庞大,将进一步推广企事业单位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五、总结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5
重数据备份管理,轻系统软、硬件管理
根据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规定,系统操作员均会按日、月、年进行数据备份。金融机构为确保电算化系统运行安全,甚至还构建了以省或行政区划为管理单位的异地数据备份,历史和当前数据备份均得到应有重视。但不同版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电算化系统应用软件及其升级补丁往往因缺乏有效管理而散落于各单位负责具体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手中,很少按规定要求归档保存。而对计算机等实物档案更是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如可以运行DOS、WINDOWS95、WINDOWS98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一旦完成升级换代,大都作报废处理。对数码电子文件而言,失去了运行环境,读取就存在一定困难,更难以作为证据加以有效利用了。
重电子文件归档形式,轻归档电子文件鉴定确认
当前,对会计数码电子文件的归档通常是由产生数码电子文件的部门向档案保管部门提供会计核算系统年终数据库数据备份光盘,或是将计算机(服务器)上所有涉及核算系统的文件刻录到光盘上,双方签字后就算完成归档。只重归档的形式,而轻视归档电子文件的鉴定、收集、筛选、分类和确认,同时因各种会计电算化业务系统自动生成备份文件名,以满足数据恢复的需要,因此,电子文件归档也无法按《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归档时所要求的标准规范代码进行标识和登记,所有这些,均可导致对一些毫无利用价值的数码电子文件进行归档保存,形成资源浪费。
重电子档案表面管理,轻电子档案综合利用
当前,会计数码电子档案普遍缺乏有效管理,或是管理水平低下,把诸如简单编制一些电子文件目录等工作称之为电子档案管理,加之电子档案管理规定本身缺乏相关实施细则,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要求电子文件归档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但对这些电子档案如何封存管理、如何查阅使用、怎样异地管理等并无配套管理办法。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保管设施,存有数码电子文件的光盘等存储介质随意存放,致使一些存储介质受损而无法利用。此外,因数码电子档案的综合利用具有很强的系统依赖性,通常只能通过联机方式检索、查询和利用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同一版本的电子档案,而对系统升级前的历史数码电子档案,即使是按要求归档,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行环境而无法读取,造成归档保存的数码电子档案形同虚设,无法利用,从而失去保存这些数码电子档案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历史电子档案在利用上的种种不便,实践中很少被利用。
重行政公文电子档案管理建设,轻业务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建设
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及大型企业集团因履职和保密需要,行政公文文书管理基本上已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行政公文文书电子档案管理不仅继承纸质档案管理好的做法,而且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使电子文件在归档、存储和档案检索利用等方面更加显示出纸质档案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得到良性发展。相反,会计核算等业务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因受系统复杂性、各系统间电子文件兼容性、系统依赖性等因素的制约,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却未有明显起色。以人民银行系统为例,其主要业务系统有会计、支付清算、征信、反洗钱、国库、货币金银、调查统计、账户管理、贷款卡、外汇、同城票据交换等,而这些系统因服务对象不同、处理信息内容不同,大都自成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运行环境也大相径庭,加之受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应用软件升级等影响,客观上造成各业务系统电子档案在利用上的种种不便。但如从深层次和根源上找原因的话,归结于一点,就是轻业务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因缺乏有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支撑,大量历史形成的数码电子文件已经成为一种摆设,造成严重浪费。
会计数码电子档案综合管理利用的基本思路
档案之所以具有保存意义,正是因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抓好会计数码电子档案的综合利用,就抓住了数码电子档案管理之实。因此,应加强会计电算化实物档案管理,电算化系统升级后,计算机、服务器和数据库等软硬件实物均应与相应的数据备份一同归档,操作员代码和操作口令等一律明码刻写光盘并打印纸质文件一同保管,增加系统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那些过了时效的电子档案,也应当妥善存档,使其发挥应有作用,避免新产生的电子档案重蹈覆辙,乃是当前会计数码电子档案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具有非系统依赖的数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电子档案的利用问题,使其真正发挥备以查考、作为证据或依据的作用,实现其应有价值,必须构建具有非系统依赖的、具有较强通用性的数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可自成体系,也可在当前电算化系统中增加电子档案管理模块,以彻底摆脱电子档案对特定系统的依赖。其基本思路是:不论电算化系统使用何种数据库,在输出电子文件时均应将其转换为标准数据格式或通用数据格式的电子文件,以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调用。以会计核算系统为例,因电子文件内容是数字、字母和汉字集合的数码文件,归档时即可选用通用性较强的TXT文本文件。其他数据类型电子文件归档时亦应尽可能使用《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要求的通用数据格式,以及符合国际开放标准的其他数据格式,如PDF(ISO32000国际标准)等。当需要查询利用历史电子档案时,即可读取标准数据格式电子文件,解决电子档案对特定系统的依赖问题。
(二)尽快研究建设非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规划
针对目前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水平高、非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严重缺位的现象,行业主管部门应重视非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研究建设,组织通用非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该系统应充分考虑电子文件的系统环境依赖性,研究并选择通用性强、符合国际开放标准的数据格式作为存储标准,由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或各行业主管部门以适当形式予以,以此统一电子档案管理数据格式和应用平台,推进通用非公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应具有一定通用性,不得进行有改变和影响原电子文件的信息加工,并可输出与纸质档案内容相同的加密电子文件和纸质拷贝件,以便使用者作为电子档案利用的依据。
(三)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非系统依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数码电子档案利用的系统依赖性决定了非系统依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不可一撮而就。首先,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将该系统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统筹规划,加强基础研究,设定时间表,稳步推进。业务主管部门在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及新系统研发设计时,均应把电子文件归档、利用作为基本业务需求正式提出,以便在应用软件设计、开发时通盘考虑。对现行业务系统已具备输出标准数据格式功能的,如可输出TXT文本等标准数据格式的,还应采取加密措施,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即在完成系统默认数据备份后,再按通用数据格式增加备份,收集资料,以便将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还可通过定期读入归档电子文件的办法,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系统与在线应用系统的模拟镜像,其区别在于,只查询而不进行计算、统计等数据加工处理。通过移植历史数据信息,最终实现电子档案的实时查询和有效利用,充分体现电子档案的保存价值。
(四)重视信息安全管理,采用通用国际标准的加密方法
非系统依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采用通用和符合国际开放标准数据格式,在方便数据读取利用的同时,也为篡改数据信息留下方便之门。因此,必须强化数据信息安全管理,以防电子文件在传输、复制、归档和利用等环节被篡改。以输出TXT文本文件为例,可选用国际通用的MD5(信息摘要算法)加密,该算法可对一段信息(如TXT文件内容)加密,产生一个32位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信息摘要作为验证码,写在TXT文本的末尾,如文件内容被篡改,系统验证时就会产生与之不同的验证码,由此进行识别。而加密后的TXT文件仍然像加密前一样,可读、可显示,有效防范文件被篡改,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利用。
(五)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优势,实现电子档案利用便捷化
电子档案管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改变纸质档案的人工查阅模式,实现电子档案的联机实时查询和综合利用,提升查询效率。通过构建非系统依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做好数据移植等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在线实时查询,实现电子档案查询、利用的便捷化。只有电子档案查询效率高了,利用更加便捷了,才能彻底动摇电算化条件下纸质会计档案仍占主导地位的尴尬局面,充分体现电子档案的保存意义和保存价值。
以无纸化和数据集中为契机,提高会计数码电子档案管理水平
会计实践论文范文6
(一)如何确定人力资源会计一般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表示企业所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体情况。然而人力资源会计是确认人力资源数据的主要方法,和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主要流程。人力资源会计无论是从主体还是内容还有相关的计算方法上斗鱼公司财务会计不同,人力资源会计可以是工资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点,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控。这种管控主要指与只愿建立劳动合同,支付工资等。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进行计算的,它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算方法目前,对人力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就是采用成本法,指的是对人力资源应该根据它取得、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全部使用的花销计入账目中,这些花销就是很朴实、平常的,根据这个来人账,不但是分得公平,而且非常的合理;还有一种方法,使用的是对人的价值进行计算的方法。区别于上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人的本身价值进行计算。以上两种方法,在现如今不断的发展变化,运用于公司的发展建设中。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本计算的范围为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主要计算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以上两种。开发成本中包括定向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使用成本中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根据人力资源所产生的价值对其进行计算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一般都是职工的技能掌握情况。在计算员工的价值的时候比较复杂。所以,采用货币性价值计量为主,非货币性价值计量为辅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全面的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特点
(一)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作用日渐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在现在的社会中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计算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是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的,现在的人力资源信息趋于多元化的趋势。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拓展在现代的经济发展飞速的时候,每个企业都开始逐渐的重视起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系统逐渐成为了企业重要的因素,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效的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力资源的空间范围。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内容将偏重于其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的计量由于受到了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的限制,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是占据主流信息,主要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企业未来收益折现以及非购入商誉的计算和弗兰霍尔茨的随机报偿价值的计算等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单个或整体的价值。
(四)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构成具有特殊性企业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在其构成与发挥上会产生某些影响作用:第一,企业管理手段与组织形式上,对于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感、技能培训水平与合理的人员岗位调配,对于充分挖掘职工人力资源价值,必定具有深远影响;第二,宏观角度上,社会上的政治形势、经济形态与文化意识等综合因素,均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成、成本计量产生一定的作用,以上因素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工作,有着区别于其他的会计计算的原则。
(五)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式的转变在当今新经济时代前提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应放在运营,运营的核心为决策,决策的科学与否在于会计核算信息的优劣与信息的剖析,因此若仅按照传统货币计量方式,衡量个人与资源间的隶属范畴,用工资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显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在人力资源核算时,不但采用传统货币核算,也要引入非货币化方式,表述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为企业决策与管理者递交科学的数据分析。
(六)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学术界对于人力资产的认识,具有两种观点:一类观点是判断其隶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原因在于它区别于劳动对象的货币表现(即流动资产),并且还不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另外的一种说法认为,人力资源并不属于企业的虚拟资产,是因为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可被多家企业在同一时刻共同占有、创造价值。笔者认为,人力资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力资源可以给企业长期带来利润,在这一点上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类似。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致力于对人力资源的计算和考核。其经济价值的核算可按照他所能够制造的价值为条件,并且可以分为多种模式。我国的成本法长期以来受到企业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成本法与公司财务计算的方法和原则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笔者在文章中注重把人力资源同实物资源对比,存在完全迥异的特性,人员的劳动力成本与价值情况,并非由其所接受的教育成本与管理成本所决定与反映的。企业内部对于员工资源的投入同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增长量方面的关联程度不显著。同时,人力资源特性上还有再生与进行超额收益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之中,人力资源不但未向设备那样消耗递减,却积累了生产经验迅速增值,带来超额的价值收益,当然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的价值量也应技术的革命与发展,而逐渐的退步,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并不能准确的计算出企业的真实的水平和情况。关于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核算计量上,成本法侧重于基于历史成本方面的投入核算,而价值法却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对于企业产出与创新价值的计量与核算,以企业内职工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当做企业掌握的具备相当价值的配置资源,依托职工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培训技能,形成关于企业创新价值能力的考察计量内容,明晰从业人员综合资源价值评定的主要途径。此类价值的核算与计量以估算方式为主,无法绝对契合的进行预测,因此在估算其贡献率时,数学模型与参考因子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严谨,否则若主观因素过强,容易导致数据分析失真,丧失核算计量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三、施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一)需施行人力资源会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前提,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构建在生产,使用与分配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而客观的经济环境状况则决定了会计,会计不能脱离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它所反映出的一定有知识拥有人的价值与成本,所以,人资会计的施行便不在话下了。
(二)施行人力资源会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客观需求根据人资会计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政府部门能够对所有的人资开发和维护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国家也可借此来进行宏观调控,科学指引人力资源良性发展,让人力资源产生更多有力作用。此外,因为人资的使用和维护通常与国家大计密切相关,政府能够凭这些会计信息,奖励那些先进单位和指导那些人资管理做的差的企业,充分发挥出每个人才的才能。
(三)施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人资会计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工资薪酬,协调分配,人员培训,员工招募等相关决策,能够让决策者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更加注重人资投入和人资管理,进而让人力资源的效能更加理想,让企业获得更多竞争机会。由此可见,实行人力资源的必要性,主要有6种。由此可以得出,人力资源的主要意义。首先,在我国实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情况,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并且,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我国的公司人员的管理还有开发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中合理的规划相关的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的大体情况。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的相应情况。可以有效的减轻我国相关部门的主要负担,并且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