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1

到20__年底,全区建设工业园区4个,分别为建材工业园、冶金工业园、加工工业园、科技工业园。入园企业26家,20__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8亿元,工业增加值1.6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004亿元。20__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2.81%;增加值完成0.94亿元,同比增长23.91%,财政总收入完成1.16亿元,

一、积极引导企业合理集聚

我区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合理集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是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促进企业合理集聚的重要措施。结合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软环境建设四大绿色行动,即:加速机关职能转变行动,治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动,提高效能行动和强化优质服务行动,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浓厚氛围等具体措施,为投资者创造安心、放心和称心的优良软环境。每年都组织企业开展了评议政府部门的活动,为规范政府执法和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作用,杜绝了行政干预和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园区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了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除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省、州有关优惠政策外,还提出凡进区投资企业的各种规费,均按国家规定的下限收取,除国家、省和州有关规定的收费外,开发区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还设立财政贡献奖,根据实际纳税(地方所得部分)总额,按比例进行奖励,年缴纳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奖励10%;年缴纳101万元以上的奖励20%。对于贡献率较大的进区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于高科技项目,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三是努力提高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区积极改进和完善服务制度,大力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信息、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开发区政务中心实行“特事特办”,建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等具体措施,给投资者创造了放心发展、安心生活的良好软环境,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开发区园区简介

在开发区城市规划中心区范围内,根据发展现状、地理区位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规划了四个工业园区,分别是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园、以矿产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园、以制药、食品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和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工业园,同时,四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以及城市中心区又组合成整体的开发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基地,占地面积近14平方公里。

建材工业园区:

代表企业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水泥领军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南下水泥厂、兴渝建材有限公司、贵龙工贸有限公司、金刚建材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我区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先行的良好机遇,继续培育和扶持现有的支柱产业——建材工业。继续支持拉法基瑞安水泥厂扩大生产,探索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品延伸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的基础上,考虑引进新的大型建材生产企业。同时有选择、高起点的加快新型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对建材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泥生产规模达200万吨左右,相关及新型建材形成一定规模,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州及周边地区的建材生产基地。

冶金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中联冶炼有限公司、永兴富锰渣厂、宏发铁合金有限公司、威龙化工有限公司、宏达金属综合回收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占地约4平方公里,依托开发区周边县市能源、矿产结合的组合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炭、黄金等资源综合开发及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黄金精炼、电石一乙炔、合成氨及其下游化工产品。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调整优化发展高能耗产业,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能耗和各种原材料消耗,使能耗、物耗和环保指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力争年均引进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一户。

科技工业园(食品、制药):

代表企业有吉仁堂中药饮片厂、飞龙雨实业有限公司、德良方药业有限公司、黄盛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贞丰劲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丰峰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根据我州民族医药蓬勃兴起以及中药资源富集的特点,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制药为重点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gmp标准生产线,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现代药业,积极推进药业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制药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发展肉制品、果品蔬菜、土特产、营养食品、饮料等六个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已签约7家黔西南知名食品企业,正在建设中)。

加工工业园:

代表企业有贵州燃二有限公司、黔西南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全国民营企业老大希望集团投资项目、全省前4强饲料企业、全州最大饲料企业)、黔西南奥森木业有限公司(省内知名企业银燕集团投资项目)、维宇塑业有限公司、鸿利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宏图纸箱厂、金阳制衣有限公司等。占地约3平方公里,依托贵州燃二、希望饲料、维宇塑业、奥森木业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支持发展林木产品加工,支持高密度纤维板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措施

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按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增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产业在gdp中比重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对全区经济有较大影响;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支持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基本标准,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支持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大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工业内部投资结构,提高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比重,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速折旧。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州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区重点发展产业、新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新产品,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以项目为载体,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对工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建材、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冶金等几个产业。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产品和技术换代升级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建立技术咨询、服务、推广等中介组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步伐。建立鼓励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扩大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加快资本、人才、劳动力、土地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和科技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投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市场立法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五)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全方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国外跨国公司参与我区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支持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转让资产权益(tot)、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以国际通行的特许权经营(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股权转让等形式吸引国外资金。

(六)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竞争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为我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引导企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快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政府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方式和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产业集群及产业关联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积极引导、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一)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改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

(二)大力提高协作水平。要优化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系统,提高分工协作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

(三)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优势互补。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模式,突出工业园区的专业性、特色性,加强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的集群功能。同时,要利用工业园区的形式,弥补产业集群自发形成后的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快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有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搞好融资担保服务。

(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对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建设,力争在规模较大、具备建会条件的产业集群中建立起行业协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经常沟通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实行有效指导,开展多方服务,推动国家各项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把产业集群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扶持的重点,往后还会加大支持力度。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也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将产业集群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

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方便条件。

(七)创新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主动做好工作,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是加强协调工作力度,取得国土、发改、建设、科技、财政、商务、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支持,形成共识,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开发区实际,适时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确认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大力引导惠农企业二、三产业合理集聚

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旺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强化二、三产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二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大旅游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创建“农家乐示范村”,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飞龙雨、吉仁堂、奥森木业、鸿利肉联、绿化水果等产业特色、拉动力强的惠农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2

感谢大家的光临,并感谢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科学发展观》

原来我对社区这个工作不是很了解,觉得社区工作有什么好做的,过去都是一些大妈就能办的事情,骑着自行车包里放着公章,走到哪哪就是办公的地方,所做的工作无非是东家吵架了,西家有事了,真想象不出社区除了这些事还能做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社区二字进入了我的心中,但是毕竟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我所面临的新工作带给我的是什么?

无数次的盘算过,无数次的在脑海中谋划过,我应该怎样去工作,我应该怎样去适应新的环境,来到社区工作这段时间,我感觉到社区的工作不是像我想象的这样的简单,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我每天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每天都觉得是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做社区工作的人,面临的都是辖区居民,居民素质参差不齐,遇到的问题和琐事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社区工作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如果只有奉献精神而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纸上谈兵,只能是说在嘴里写在纸上的空话套话,还要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创造,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但是发展还是要有一定得依据,我们的党就是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智慧的凝聚。社区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有作为的和谐的社区工作者。

尤其是最近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更是让我感悟很多很多,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一点点的成熟,在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我知道了为什么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炼出来的?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通过学习,以前不关心政治的我,有时间就在翻书就在琢磨,我在深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才是我们应该思索的,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好总结出来的经验,如何把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是我们首要的任务,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社区工作是社会的稳定剂,家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和谐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我为能从事这样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通过学去了我心中浮躁,拥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乐于学习者得精确阐述,既然选择了社区工作,就不能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人民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社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要弄清楚是什么,知道了为什么,然后才会去想怎么做,才会在繁杂的工作中游刃有余,让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学习中得以加强。

记得我带领我们社区体操队参加石家庄市巾帼风采大赛,当得知我们队获得一等奖的时候,我和队员们紧紧的抱在一起,她们展示出了我们社区的风采,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又是怎样的一种自豪,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起我刚来时书记对我说过的话,做社区工作什么也不会不可怕,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踏实工作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做事就会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如今的我真的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也想起主任说过的话,把社区的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你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如今我和家人们紧紧的拥抱着,看着她们高兴的笑脸,我也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我也在深深的思索,今后我要以怎样的方法,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思维,如何全新的开展工作,怎样把所学到的东西结合到工作中去,怎样活跃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怎样提高居民的素质,怎样把党的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怎样把党的温暖播洒,怎样让居委会成为居民的主心骨,我思考的很多很多;通过学习更增加了我工作的信心,我要用百倍的热情,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民,为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新型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做为我们社区馨雅诗社的一名成员,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演讲:

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它,

科学发展观,惠及千万家,

大家都来学,精神变化大,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苏北地区

高校文化是一个高等院校的灵魂与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高校领导者非常重视的问题。

1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文化建设被推到了时代前沿的重要地位。高校文化建设主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1.1 高校文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形式。积极丰富的高校精神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也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实现精神文化,需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独特的建筑和场所,为学生创造一个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制度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一所高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健全、完善的制度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

1.2 高校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08年1月14号,国家在《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统筹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协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及学科布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的积极性;地方从各方面支持学校,学校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以贡献求共建”。

社会服务是高校所具备的第三大职能,除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外,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当今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文化建设。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已经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高校文化可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建设。思想高度决定行动高度,而高校作为先进思想的主要阵地,更应肩负起宣传优秀的思想文化这一重要任务。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文化建设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意义,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发展、传播、弘扬、推动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原因

2.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文化建设主导性差 以苏北为例,江苏北部共有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及宿迁五个城市。到2009年底,苏北共有地方高校25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13所、民办高校3所。由于一般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其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不准,从而在引导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方面能力不足。高校数量少,重点学科布局分布不平衡。如果高校文化建设没有一种特色化的主导性意识来领导,便很容易模仿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带来了大学层次和功能的分化、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由此可知,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面临重重困境。

2.2 高水平人才引进和稳定难,导致高校文化建设持续性差 人才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资源,是高校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据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张洪、周敏在《苏北地区高校人才稳定因素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苏北地区高校在各方面待遇上不断提高,然而目前高校各种人才的稳定影响因素并非让人满意。文章指出,“要实现苏北高校人才的稳定,重点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高校教师快速成长和潜能发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声望不高、与优秀高校的学术交流不便,在办学中对师资的吸引力较弱,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比较困难,又极容易导致已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流向待遇、学术科研以及教学环境相对较好的高校移动,不能有较连续的良好人文环境、“三风”(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以及完善合理的高校制度,从而导致高校文化建设处于一种或时断时续、或“虎头蛇尾”的状态。

2.3 高校物质基础建设薄弱,导致高校文化建设基础性较差 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并受到高校“扩招”宏观政策的驱动,学生规模连年扩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再次加剧,使得本已投入不足的窘境更加严重。以苏北为例,2007年苏北本科院校8所,高职高专10所。到了2009年,两年内苏北地区增加本科院校1所、高职高专3所。苏北本身的教育教学资源较苏中、南部偏弱,很容易导致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这样会严重制约高校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与扩充。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高校物质设施的有限性及精神文化场所的缺失性已经成为阻碍高校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所在。高校文化建设虽然以提高精神文化为主导,然而如果不存在培养精神文化的母体――物质基础建设,则高校的精神文化不可能实现良好而有效的发展。

2.4 高校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脱节,导致高校文化建设互动性差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同发达地区高校在生源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明显偏低;高校的人才输出率差,大量人才并没有留在亟待发展的苏北地区,而是往发达的苏南地区转移;由于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导致地方所需要的应用型与实用型人才较少,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可以这样讲,苏北地方经济的欠发达导致了苏北高等教育的欠发达;而苏北高等教育的欠发达,更加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因此,仅上述两大重要原因,导致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欠缺。这种互相限制的状态之下的诸多问题,正是苏北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没有与当地社会发展进行互动的结果。

3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3.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①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针对师生员工文化需求差异大、文化品味要求高的特点,在“活”字上下功夫,着力突出校园文化灵活性和多样性。②着眼“全面发展”的发展观,面对社会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相互激荡的冲击,在“新”字上做文章,尽力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贯彻“协调发展”的发展观,立足专业特色、秉承人文传统、依托内外环境,在“特”字上谋实效,倾力突出校园文化的窗口作用和展示功能。④贯彻“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在“实”字上打基础,鼎力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和育人功效。

3.2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步骤 首先,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应主要从校园规划、建筑文化以及绿色景观文化等多方面考察高校物质文化的发展潜力。校园规划的完善与合理,直接影响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内各种文化场所的合理布置与有效维护,是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此,应注意不要过度进行过度建设,将人力物力消费在“面子工程”上面。其次,注重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三风”建设抓起,兼顾向社会大力宣传高校的精神文化发展状况。“三风”建设的重点在于教风与学风的建设:高校教师应大力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知识储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提高,应将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服务等优秀的教风传统放在个人发展的前面。学风建设的重点应该在于加强教育学生培养独立自主学习与生活的良好习惯中去,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规范,从而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起到重要影响。最后,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核心在于建设起完整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高校领导应将精神文化建设与具体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制度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起激励规范作用。这样师生员工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爱香.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5).

[2]杨姣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地方高校的使命――以苏北地区为例[J].教育管理研究,2011(10).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4

摘要:文章在论述高校数字资源概念和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探讨了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41-03

数字资源具有形式多样性、易保存、检索便捷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依据数字资源的特点,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工作效率低下、形态单一以及社会地位低的现状,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寻找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概念和优势

数字资源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多样的电子数据存储在非纸质载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存取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和多媒体资料等[1]。图书馆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资源、学科导航库,建设光盘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采集网络数据资源等手段,形成高校各自的图书馆数据资源系统。

数字资源可以利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因此,数据资源具有查询检索方便、复制传播迅速的特点,同时其安全性面临考验。数据资源的传输还要依赖于通信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匹配和兼容性,使其传输变得复杂。综上所述,数据资源具有共享性、依赖性、复杂性、动态多变性、跨时空性、可检索性及可分离性等特点[2]。

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笔者从全国2,246所高校中随机选取20所,其中重点建设大学10所,普通二本院校7所,普通高职院校3所,对其数字资源的数量、种类、类型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从这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门户网站入手,辅以电话和走访等方式。调查时间自2015年5月至2015年8月。调查的数据资源类型为所购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随书光盘管理系统等。

2.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20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统计情况见表1。这些数据库包括购进的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总量。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库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本调查随机抽选的20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拥有100个以上数字资源数据库,3所拥有50个以上资源数据库,4所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另有4所还未达到20个。其中重点院校占有绝对优势,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绝大多数普通二本院校拥有20个以上数据库,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和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数据库建设滞后。

2.2购买中文数据库情况

依据实际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20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中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表2可知,清华大学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数量具有绝对优势,而第二名复旦大学仅是清华大学的一半。清华大学所拥有的数量是最后一名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所拥有数量的近40倍。1所高校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8所高校在50个到100个之间,5所高校在20个到50个之间,6所高校未达到20个。

根据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对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中文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其中购买次数达到10次以上的中文数据库如表3所示。

读秀知识库集文献检索、试读、传递为一体,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文献的深度检索、全文显示、统一快捷的整合服务和高效快捷的文献传递,被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各高校均引进了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类数据库,例如万方和中国知网,但专业数据库的引入较少。

2.3购买外文数据库情况

实际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除了承德高等专科学校未购买外文数据库,其余19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外文数据库,但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表4可知,各高校图书馆在购买外文数据库上的态度差异较大,自清华大学至上海师范大学,都在大力购买外文数据库,其购买外文数据库的数量超过所购买中文数据库的数量。自兰州大学至承德高等专科学校,其外文数据库的购买量少于中文数据库。

根据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情况,统计汇总被高校图书馆购买次数达10次以上的外文数据库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有5个外文数据库被15所高校同时购买,被购买次数最多的外文数据库为Springer Link。各高校所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中除了综合性的科技期刊数据库,还有专业数据库。数据库种类分布的专业也较为广泛。

2.4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20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特色数据库,还有6所高校未建立。

由表6可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11个特色数据库。其中北京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了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博文、北大讲座、北大名师、北京历史地理、燕大论文、古文献资源库和民国旧报刊,另外还以北大名人所捐赠的书刊建立了3个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不均衡

依据20所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库调查的结果显示,清华大学拥有各类数据库533个,而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仅拥有5个数据库。绝大部分重点高校所拥有的数据库的数量都多于普通二本院校,而大部分普通二本院校拥有数据库的数量多于高职高专院校。数据资源建设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资金、人才、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数字资源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2数据库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涵盖更多的数据资源,会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的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商为了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会将自身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数量涵盖更多的内容。因此,各高校所购买的数据库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比两个目前高校购买较多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3],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提供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成果和中外标准等服务,所提供的数据有一部分内容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库有部分数据库是相同的,20所高校中,读秀知识库就被19所高校购买。

3.3数字资源需要整合

根据调查结果,每所高校图书馆至少拥有5个以上数据库。不同的数据库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读者在检索数据资源时,通常在一个数据库内输入关键字进行检索,然后再打开另外的数据库重新输入关键词检索。对于拥有几百个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往往要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操作,这样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效率低下,也给读者带来了重复操作的烦恼。数据整合是由简单的链接整合、导航整合向跨数据库检索不断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索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

3.4标准不统一,操作复杂

在我国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尚未对数据资源建设制定标准和规范。各数据库服务商根据自己的建设要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自由发展。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系统多种多样、操作困难、数据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以及原始数据处理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数据库的共享,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5特色数据库建设缺少方向

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等现象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图书馆将学生学位论文和本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特色数据库,20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未建立特色数据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馆藏特色划定范围,找准各自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建设出既符合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数据库。

4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对于投入资金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来说,未来高校图书馆将遵循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坚持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以及特色化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高校数字资源共建,达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所购买数据库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所划拨的教育专项资金,各高校用有限的资金重复购买相同的数据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图书馆应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相应改革,变单独建设为群体共建,变独立运营为全局开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资金雄厚、数字资源建设较完善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加入数字资源共建的群体中来。通过高校之间通力协作,制定统一标准和规划,最终完成高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4.2建设特色数据库,突出各自特色

特色数据库是指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或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4]。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在长期社会分工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将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信息需求提供决策依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核心内容。

4.3数字资源深度整合,提高检索效率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求,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融合、聚类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5]。数字资源能否被高效利用和吸收取决于其整合程度。数据资源整合方式有基于传统书目管理的OPAC系统、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基于资源导航的资源整合以及基于超级链接的资源整合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海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5):199-201.

[2]丛全滋,王学军,耿晓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4(11):44-48.

[3]孔毅.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比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342-347.

[4]秦波,邹丽红.浅谈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构想[J].现代情报,2008(3):99-101.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5

2015年3月,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乌海市调研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产业示范区以及千里山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海南工业园区。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和与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了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关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情况

环乌海湖周边地区资源丰富。乌海市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富集,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蒙西、棋盘井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等资源,如棋盘井一带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00亿吨,煤炭储量29.6亿吨,硅石地质储量10亿吨。阿拉善煤、盐、硝等矿产资源富集。

(二)产业情况

近年来,“环乌海湖”地区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了千里山、乌达、海南、乌斯太、蒙西和棋盘井等“六大”工业园区,培育了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产业,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循环延展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循环产业链。蒙西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高新材料、特种冶金、新型化工、煤电转化、现代物流五大产业。乌斯太园区初步形成了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乌海市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化工产业方面,乌海立足资源优势和低价煤电,已经形成煤焦化、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产业体系,并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加工方向发展。

(三)创新情况

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环乌海湖城镇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乌海市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8.4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4%,在全区排第一位,蒙西、棋盘井、乌斯太等园区,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目前,“环乌海湖地区”共建设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乌海市14家,乌斯太园区4家,鄂托克旗6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乌海市2家,乌斯太园区2家,鄂托克旗5家),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化基地1家(乌海市),共建设新型研究开发机构7家(乌海市6家,乌斯太园区1家)。棋盘井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蒙西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正在建设阿拉善盟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总体来看,环乌海湖地区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前景

整合“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源,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符合当前各地区集成资源、抱团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目前大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对于乌海市、蒙西、棋盘井、乌斯太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不仅可以解决单个地区科技实力弱、经济体量小,难以独自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在环乌海湖地区形成更加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和产业发展链条,可以极大地提升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环乌海湖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辐射周边、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和经济增长极。

(五)进展情况

2014年3月,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月26日,协调领导小组向科技部汇报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工作进展情况,得到了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随后,乌海市组织开展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撰等基础工作,形成了开发区建设有关成果资料的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还没有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划边界的推进机制,导致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资源流动,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行分工合作,也不能协调利益共享和分配。能否建立这一机制也决定了能否围绕各产业区的资源和产业条件,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成建设若干个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决定了研发成果能否在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无障碍转移转化。最关键的是建立这一机制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整体提升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趋同化严重,传统产业比重大

环乌海湖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在产业选择上均着力于发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重化工产业,产业同质化、同构化严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和污染治理的合作。同时,环乌海湖地区的支柱产业单一,主要的煤、盐化工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区域竞争优势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环乌海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原始创新成果少、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缺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等方面,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乌海湖地区还需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要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环乌海湖地区只有乌海大学一家高校,缺乏高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等重要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比于呼包鄂等地区,乌海市与周边城镇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对于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培育和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软硬环境,加快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环乌海湖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动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领导小组地位,强化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合作,推动环乌海湖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科技活动等的相互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从科技厅来讲,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谋划、顶层设计能力,在科技项目经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产业化载体建设等方面,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谋划和推动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跨行政区域统筹配置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环乌海湖地区的创新能力。

(二)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主导产业,根据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要求,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参与各方共同投资搭建区域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合作,联合组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搭建“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重点围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强化对环乌海湖六大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主体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三)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通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数字化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增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围绕环乌海湖城镇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草原英才”工程和“百人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积极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及团队,为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社区建设发言稿范文6

>>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关系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河南省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着力点探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探析 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互动性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策略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蒋笃运.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J].河南教育,2011(1)

[3] 刘秀英.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4] 刘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视角的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 白璐. 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4).

[6] 李君明.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7] 王莉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作者简介:

冯晓艳(1986年―)、女,河南濮阳人,现任河南商丘工学院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