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urse modules such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post qu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wa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ook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s centre, and takes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discussed it from many aspects.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post quality
0 引言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
本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阶段,不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电子企业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宽的择业范围,能胜任企业最普及、最基本的生产性岗位。在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电子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岗位素质培养阶段,我们根据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将本专业分成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求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在这一阶段,针对不同岗位强化训练职业技能,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之前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基本功扎实,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1.2 课程体系开发 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素质模块、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和岗位素质模块,岗位素质模块又细分为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项拓展方向,经过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2.1 职业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职业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见表1。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系统安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需要专业课程的全程渗透。我们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开设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管理、创业讲座、职场文化等课程,使学生逐步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化。
1.2.2 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电子专业的理论运用能力。电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从事该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模块课程开发紧扣此要求,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择业范围变宽了。电子产品装配、测试、基层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除了考虑岗位素质模块对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外,还兼顾电子产品装配等岗位能力的培养。
1.2.3 岗位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企业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前三个学期学完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课程以后,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一个具体方向深入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作为三个专项岗位拓展方向。
为使三个岗位拓展方向准确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反复征求企业意见,认真进行职业分析,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为依据构建岗位素质课程模块,见表1。
2 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定位好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三个职业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如将电子产品开发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技术论证、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等三项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开关电源设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八门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
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向导,将课程设置为若干模块。它的主要特点,一是综合性较强,各模块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内容,各课程、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有助于发展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开放性较强,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的课程或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始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几年来,我们按照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实践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2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用3年时间,把达到高职录取分数线的高中或中职毕业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电子线路分析设计和电子产品制造、维护能力;能在电子信息行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我们设想把3年时间分成两部分,即先用2年时间在校内集中学习和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电子线路分析设计和电子产品制造、维护能力的素养;再用1年时间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进一步把学生培养成能在电子信息行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高职电子信息专业“2+1”教学改革“2”
阶段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和实践“2+1”教学改革的“2”阶段就是在校内集中学习和训练的2年时间,这2年时间要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为后面1年的顶岗实习做准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2”阶段的课程体系的整合要考虑电子信息行业的特征,要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对一线岗位的需求。
1.“2”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
要在两年时间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到底哪些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要讲,哪些要整合,这要根据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来确定。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分工日益明确,岗位划分越来越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是通过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对一线岗位的需求,参考国家电子信息行业相应的职业标准来确定课程体系的。
2.国家电子信息行业相应的职业标准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各个行业的职业岗位,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如下表1所示。
3.根据电子信息行业需要确定课程设置
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提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有关课程有: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电子技术的专业课程有:音像原理与技术、电视原理与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技术、电路CAD、办公信息设备、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电子工艺、电子产品营销、移动通信设备等。原来有些课程门数太多,其中内容接近就可以整合。比如原有课程体系开设有“音响原理与设备”和“VCD与DVD技术”这两门课程,把它们整合成一门课程“音像原理与技术”,节省了课时,去掉一些重复和过时内容,使得学生愿意学老师也好教。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可满足电子信息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培养的人才可以较好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要求。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2+1”教学改革“2”
阶段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高职电子信息专业“2+1”教学改革“2”阶段的课程体系确定后,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为原有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普通本科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实际上是普通本科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内容的压缩型,存在内容太多,理论太深奥,叙述太繁琐,联系实际少的现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难,教师教起来也很困难。所以必须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应“2+1”教学改革“2”阶段教学的要求。如“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原来直接采用本科教材,存在数学推导内容太多,理论叙述太深奥,外文公式符号太繁琐,联系实际少的现象;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外语水平不好,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太难,教师教得也很困难,而且课时要求达108学时。所以必须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关键是要有合适的“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为此组织教师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基础的“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教材编写时注重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方法的介绍。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新编写的“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简要说明高频电子技术研究的是高频信号的产生、发射、接收和处理的有关电路,主要解决无线电广播、电视和通信中发射与接收电路的有关技术问题。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电路基础上,较多介绍新型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有关知识和应用实例。教材的参考学时为54学时。由于“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教材编写时注重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教材在教学中得到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容易学了,教师教得也轻松了,需要的课时数也少多了,学生也能较好的掌握高频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知识。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3
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内容。让课程体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所有重要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需要,适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一项细节繁杂、工作量巨大的工作。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关键点进行了介绍,并且介绍了在课程体系具体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
电子信息;前导;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践性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课程的衔接关系
课程体系不是若干门课程的堆积。课程之间是有逻辑性的关联关系的。最为直接的关系,也是最不应该出错的关系,就是时间先后的关系。打基础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内容应该在前导课程中出现,在课程结构的前期出现。如果出现课程的颠倒,后续课程先出现,但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却没有学习,那只好简单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再概要的介绍一遍。但是这就消耗了很多课程。并且后期再去学习基础学科,显得重复而且失去意义。当然还有其它的各种衔接关系。例如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一些强化技能的实训,在理论课程的下一学期出现,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时间间隔不大,学生对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再实训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映出上学期所学知识点的内容,与具体应用相互印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课程体系结构本身来说,建立有机的衔接关系,可以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关联性更强。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时间比
学生学习的课时应该是合理的、有限的。不能过多。而课程体系又应该包含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在校外实习培训的时间。这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决定的。职业院校就业定位明确,更加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所以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校内学习,也要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建立合理的时间比,目前比较合理的是,学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类课时比为1:1左右,换而言之,实验实践类课程至少占一半的比例。而在校学习期间为三到五学期,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至少应该有一学期的定岗实习经历。对于一些与企业对接程度高的职业院校,学生对企业的就业率高,可以让学生更早的进入到企业,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给企业留下更深的印象。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课程的根本。设置课程内容亦易亦难。简单的是:每门课程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考验,已经有成形的内容结构。这些资源并不稀缺,从不同的资料不同的院校都可以找到相关资源。难的是课程内容的精选,课程内容不可以生搬硬套,尤其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要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要突出专业的特色,突出地方企业的特色。内容的设置要有删减、新增、调整的过程。删减一些过于复杂的理论研究部分,以够用为主以实用为优。增加新技术新发展的内容,与时代同步。新形成的课程内容也要注意顺序和课程安排的调整。
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的注意事项
4.1在实践中搜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反馈实践是设计的最好验证方法。在课程体系设计完成,投入教学使用后,也要时刻关注,从学生角度,搜集学生观点,采纳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反馈。判断是否在教学中存在障碍,应及时记录,研究解决。
4.2在实践中注重实践课程内容的体现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还应重视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能充分体现,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基本能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比例进行,实验室、实训室、企业操作间的实验验证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能按计划进行,但隐性实践教学则往往被忽略。高职教学中的隐性教学其实是实验验证和技能训练的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实践教学的成分,如:专业思维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等。这种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比显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达到显性实践与隐性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盖彰,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4.3与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比,衡量优劣,灵活调整验证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届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才是一个完整的验证周期。这时候更要做好总结,与往届教育成果对比。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果还存在不足,那么不足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要及时记录。在下一次课程体系改革中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影响到了教学的正常进行。那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针对这些细节,不能拖沓。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因问题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分层教学
层次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测试分析将学生组合为认知水平及潜力倾向等各方面相近的不同班组,教师针对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使这些学生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数字电子技术》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里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教学效果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直接影响。教学实践表明,近年来入学的高职学生在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1],因此,我们课程组老师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手段、实验内容、实验评价开展了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实施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浪潮、即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差不多已经渗入到电子技术所有的应用领域,数字电子技术正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使得实验教学的内容选取预留有很大的空间,经过组织可以紧密结合实际,易引起学生高度兴趣,而且对硬件要求又相对简单,需要的元器件大多是标准化集成系列产品,价格便宜选择余地大,更有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虚拟现代化实验平台,这一切都为课程层次化实验教学提够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高职生源角度分析,目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有文科考生又有理科考生,还有江西、河南、安徽等省外考生,他们有的在高中阶段没学过电学方面的知识,有的没没接触过实验仪器,在知识结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差距较大;另外大多缺少探索精神、遇到难题就会退缩、放弃。在分组固定、好差搭配的传统实验教学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只是在旁边看,到学期末课程结束都会没操作过一次,提升专业操作技能谈何而来,教学覆盖实际上就不能面对全体。可见,在同一专业班级内设置层次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让大家“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
2实验项目的层次化设计
(1)不分班只分层的层次设计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课,我们在不打乱原有专业、班级编制的前提下,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班级中实施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内容的分层教学。教师根据文理科考生类别、第一学期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本人意愿,针对学生的基础、吸收能力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组,分别对应不同要求的实验任务、考核打分。另外,在学期教学过程中,这三个层组学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可以根据完成、技能的提升情况进行调整变动。(2)实验内容的层次化设计层次化实验教学,仍应该是在符合课程标准、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实验内容设置一方面要和理论教学知识点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实用性、趣味性、扩展性[2]。因此我们没有以知识点多少作为分层依据,而是以知识点或技能操作的难易程度来分层定位,每个实验项目设置为A、B、C三层内容:C层以基本知识点、简单应用、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B层以知识点的较复杂应用、技能操作难度中等为目标,A层以知识点的研究型应用、一定的创新提高、技能操作较难为目标。如在组合逻辑电路分析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进行实验项目简单抢答器的制作分层教学:A层实验内容是要求完成4路简单抢答器的焊接调试,并布置思考“如何在原逻辑电路上增设主持人控制装置”;B层实验内容是要求完成3路简单抢答器的焊接调试;C层实验内容降低要求,完成2路简单抢答器的焊接调试。A、B、C三层的实验项目所设计的知识点都是集成与非门、非门的应用及电路逻辑功能分析,所不同的是元器件布局布线及焊接工艺的难易程度:C层只要用到一块集成门电路芯片74LS00,B层要用到集成门电路芯片74LS10和74LS04各一块,A层总共要用到三块集成门电路芯片,即两块74LS20和一块74LS04,技能操作难度大大提升了。(3)实验手段的改革以前,课程实验教学都只有在实验室搭接电路这种模式,学生一旦接错,往往不会去检查问题,只是把线拆了重接插,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排故技能。因此,我们打破了往常这种在实验室搭接电路的单一模式,引入焊接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针对不同实验项目,分别采取实验室搭接电路、实训室焊接电路、计算机房仿真设计电路的方式,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实验成功率。如实验项目集成逻辑门芯片识别与测试采取实验室搭接电路的授课方式,实验项目简单抢答器的制作采取实训室焊接电路的授课方式,实验项目简易产品质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制作采取计算机仿真的授课方式,实验项目简易计步器的设计与制作根据层次的不同分别采取实验室搭接电路(C层)、计算机仿真(B层)、实训室焊接电路(A层)。(4)评价体系的层次化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成绩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由平时成绩30%+实验考核成绩2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50%组成。平时的实验完成情况是记入平时成绩的,只要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回答问题正确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课中也没有违纪等现象,不论是什么层次学生,实验平时分都是满分,计入平时成绩。期末实验考核试卷内容虽是从平时训练项目中抽选出题,为了激励大家的积极性、避免有些同学投机偷懒,可以设计成一卷不同目标、ABC多层次化,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不同实验考核层次的卷面满分拉开距离,各为A层100分、B层90分、C层80分。
3结论
经过我校2014、2015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层次化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分层互动教学要求教师课前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备好课,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十分认同、喜欢层次化实验教学,激发了各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马草原,等.直流稳压电源综合性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2010,20(7):32-33.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5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段式;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的首选,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然而,当前尚不完备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制约了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结合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要求,分布进行典型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环节的工作,以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性。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各行其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设置课程体系,尤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培养方案, 没有考虑与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的差别,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 学习课程与内容出现大量重复, 有些专业的重复率甚至超过在60%以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中高职课程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因此要将中高职课程勉强衔接在一起不免存在一些困难。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现有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借鉴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改革实验的实际经验,按照行业或企业岗位需求,分别确定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学生所需综合职业能力,围绕提升职业岗位能力这一核心,构建了一种“二三分段式”根据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这一模式对工科类专业具有普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建立“能力递进、交错互融”课程体系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采用基于目标模式、项目流程分解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调研,确定适合各专业的项目产品,该产品在专业生产领域具有知识的综合性,在技术上具有可持续的先进性和一定竞争力;具有完整的服务和使用功能且在关键部件上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一定的努力和协同学生可以在两至三年内完成;在设计、制作或开发上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并且有着良好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比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嵌入式迎宾机器人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应用服务”为大项目,以5年时间为周期,在中职阶段利用2年时间完成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基于单片机控制迎宾机器人制作与应用,高职阶段利用3年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基于ARM控制迎宾机器人设计开发与生产制作,由企业专家、课程团队联合分析中职、高职阶段项目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及工序,以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为主线,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同步建设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综合实验实训室,提供项目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工具平台和实训环境。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综合中高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以中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梯度为横向,以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为纵向,将中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分层推进式设计,完成“能力递进、交错互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递进的课程衔接,如图1所示。
二、创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核心课程建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设置应是螺旋上升型。将学科内容和要求按照程度深浅划分为不同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层次递进的过程中又允许螺旋交叉的内容出现。在职业教育中,布鲁纳的课程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既要有保持其连续性,又要体现各自的发展性。
以知识提升、技能增强、应用拓展等 “螺旋上升”方式,设计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课程。以智能电子产品的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为核心,以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了4门中职岗位课程分别与4门高职岗位课程对接,实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关键课程建设。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中职阶段2年时间,完成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的学习:《电子CAD》《实用电子电路制作》《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营销与服务》分别对应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迎宾机器人设计、制作、生产与营销4道工序,自身形成一个小循环和小闭环系统;二是高职阶段3年时间,完成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的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电子商务与运营》分别对应基于ARM控制的迎宾机器人设计、制作、生产与营销四道工序,自身亦形成一个小循环和小闭环系统;三是中职阶段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分别与高职阶段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所完成产品在功能繁杂程度、设计方法、技术手段、营销平台等方面逐步提升,充分体现“项目引领、能力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衔接思路。四是在中高职衔接的5年时间里,学生可以循环完成典型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生产、营销四个流程,自身形成一个大循环和大的闭环系统。
三、夯实“合理衔接、任务驱动”的课程标准建设
采用基于目标模式、案例分解的课程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制订“合理衔接、任务驱动”的“实践成体系、大案例一案到底”的课程标准。由专任教师、外聘课程专家和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以实现产品所对应的任务为驱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逻辑线索、以“6新”为依据,设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突出课程在工学比例、教学内容与资源配置、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实现中职与高职在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的合理衔接。
四、结语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衔接与构建过程中,采用基于目标模式、根据项目流程分解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合理选取的专业建设项目或产品为载体,以5年时间为周期,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一个功能或流程相对简单的项目或产品任务,高职阶段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项目或产品任务。项目一体化设计、能力螺旋式上升、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初级到高级,可有效避免原来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在专业课程的大量重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衔接教育中教学重复和脱节问题。对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桂德怀,曹建东.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衔接现象的剖析与治理[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 2014(36).
[2]王雪松.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5(30).
[3]吴志清,史豪慧.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4]陈焕文,谢丽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践[M].北京:知识版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