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1

摘 要: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我国各大中等职业学校纷纷进行改革,“信息化实训仓”则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很大。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子技术基础实训的“信息化实训仓”教学改革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 “信息化实训仓” 教学改革

1.引言

“信息化实训仓”在内容上属于一个场地,主要指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结合的场所。透过这个场地,教师可以使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岗位模拟教学活动。学生透过“信息化实训仓”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掌握大量的实训知识,为未来的顶岗实习及步入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1]。因此,对电子技术基础实训的“信息化实训仓”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合理设置教学课题

教师对教学课题进行合理的设置,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信息化实训仓”作用的发挥。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时常会出现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接受能力低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意义重大。“信息化实训仓”具备很多优势,一方面可以供给学生比较逼真的实训环境,并且学生占主导位置,另一方面教师在该环境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知道,“信息化实训仓”不仅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够提高教学和企业相对接的程度。对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对学生在创新与实践两方面的能力进行培训。

3.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信息化实训仓”主要属于可以进行多维教学活动的场地,在此场地中,会随着课题的特点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2]。按照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的具体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笔者指出应该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法为主,同时使用项目教学法及multisim10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用上述的教学法不仅能够营造气氛轻松的学习环境,还能够充分引起其兴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教学过程

4.1课前做好准备

教师根据有关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小组人数发放课堂上需要使用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同时根据课题具体要求设计课堂教学项目指标等。另外,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比如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大概掌握课堂会使用到的教学资源库及有关的电子文档等。

4.2合理引入新内容

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法给学生介绍课堂上会出现的内容,比如电气元器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电路中需要使用的全部电气元器件等。接着就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引入新课,令学生对新课内容充满好奇,并且携带问题学习新内容,开展实践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4.3新课讲授过程介绍

笔者以桥式整流电路举例,可以下面流程进行讲解:(1)根据软件的实用情况,在多媒体提供的帮助下,详细讲解分立软件的作用、功能及选择。(2)详细讲解由分立软件组成的电路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3)学生在multisim10提供的帮助下画出电路图,同时应用软件功能对电路进行检测。(4)根据小组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小组间进行讨论。(5)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结果进行讨论。(6)学生在实训室中开展实训,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

4.4开展课程小结

课程全部结束后,教师应该开展信息化交互式练习及测试,并且认真评估学生们教学项目完成的质量,而质量优秀的小组应该积极表扬,质量差的小组则需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完成“信息化实训仓”教学指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工作岗位奠定雄厚的基础[3]。

5.结语

以“信息化实训仓”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场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还可以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信息化实训仓”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地使用学校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处理好职校缺乏实习场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有助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具备一定的能力。所以,职业学校应该积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信息化实训仓”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荣.运用项目导向采用任务驱动进行行为教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1):123-124.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2

关键词:电信信息;下一代网络;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发展及背景分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专业开设初期定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方向;2008年专业转向为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应用、下一代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基于此,2010年电子信息专业定位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将带动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内的整条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今天的企业网中不仅只有纯粹的文本信息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IPTV和VOIP,在这个融合的网络中,下一代网络的地位尤为重要;天津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是其主导产业,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进入海河教育院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在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中,肩负着培养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掌握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从事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议,以及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和天津“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信息检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准确定位。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网络、终端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业务开通、维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信息化网络或专用电子信息系统的规划、优化维护、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明确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对电子信息行业典型岗位和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分别从电子信息工程、维护、销售等职业领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获得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难易排序,总结出典型核心工作任务,从中提取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提炼出专业核心能力:接入技术应用能力、承载技术应用能力、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核心业务技术平台、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构成,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基础知识、技能培养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电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等课程;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为单项能力训练阶段,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通信系统原理、电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核心业务技术平台是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等课程;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包括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电信工程项目实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信息化应用平台在编写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建设教学网站、实训基地、完成课程素材库等方面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平台能力、统一业务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大力推进“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的教学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下一代承载网、接入网、综合业务统一应用等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为支撑,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改扩建程控交换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新建宽带接入实训室、IPTV实训室、VOIP实训室等。构建具有企业场景的校内实训平台,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强化实训室内涵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现有11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签约校外实训基地6—8家,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培养1名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运维管理、销售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识渊博、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一线精英来校任教,建立校企教师混编团队。到2014年年底,使专任专业教师数与兼职教师数之比达到1:1,兼职教师每学期教学达到1000学时以上。

同时,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技术类人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将对天津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模式提供依据和经验;为电子信息行业群提供实习和实训条件;使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专业规范。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实际教育中,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助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坚持教育创新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继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强及创新能力佳的人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应用及创新为主的专业,为了适应市场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能够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对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分析实际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检验、产品设计助理以及产品营销等。针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具体情况,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具体分析这些岗位对应的具体任务,同时剖析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构建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导入创新教育

将创新教育引入到课堂中,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改革,课程教学项目中需要引入创新元素。比如以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这一课程教学,为了以简易电子琴的设计为目的,以往教学中教师给出的设计项目常常只是电力与单片机程序的设计,其他小部分的留白内容主要由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行完成,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高。但是如果将创新教育内容加入到课程内容教学中,在前期任务设置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将电子琴音乐曲目从一首增加到多首的设计,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创新。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创新教育还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管理模式,通过引入更加人性化及科学化的管理理念,避免管理过于严格及呆板,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特征,使得传统课堂中教师单一讲解转变为以教师提问与引导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

3.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以往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后,学生开始实习时就需要借器材,同时学生还必须借助相关的设备,这些设备往往类型较多,包括示波器、电源供应器以及信号产生器等,且实践效果的高低还常常与学生对仪器操作熟练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能够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则能够大大缩短学生的实习实作时间以及减少实习材料。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学生大量的模拟操作使得学生对技能掌握更加深入。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单凭学校实践教学必然不能培养出专业理论与创新型能力兼具的人才。为此,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的拔尖人才进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专业理论或者实践课程,请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将新思路、新技术及新理念传递给学生。此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工作中,让学生在还没有走出社会前就能够对今后工作岗位情况、工作流程以及行业的发展状况获得一些基础的了解。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合作企业公共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使得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且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重要一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训为企业短期生产提供巨大帮助,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

5.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实现不能离开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职责是对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同时质量监控体系中还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具体包括课程学习成绩、岗位资格技能以及就业状况反馈等内容、借助质量监控结果对考核优良的学生给予表彰及奖励,充分激发专业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保证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能够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面对的共同难题。基于此,在信息技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通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搭建“立体式”实践教学环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等手段来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以期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以及电子信息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莹.互联网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06):341.

[2]郎振红.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16-219.

[3]武春岭,童世华,何欢,赵鹏举.高职“产学制、项目制、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07):58-61.

[4]徐学红.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河南科技,2012,8(15):42-43.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4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 发展前景 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

一、 专业发展的前景

当今的信息产业(IT)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范畴以及技术应用已经相当之广,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给我们带来了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信息产业在为社会上各个行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因此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维护的技术人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着重担当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维护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和责任,而且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维护的技术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涉及的面也会越来越广,所以只要我们不断了解社会的发展,了解新技术的延伸,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也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也应该具备搞好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的决心。

二、 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应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电子设计、制造、维修能力和相关电子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 专业建设目标

该专业应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建设。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完备、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专业。

四、 师资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和世界职教发展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有效措施,逐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可能的引进和聘用企业、行业的技术专家短期或长期的参与教学任务,从而调整教师队伍"双师型"素质。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也为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师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可以去谈专业的发展和建设。

五、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笔者认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该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信息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增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电子信息行业中多种技术岗位群需要的较高素质应用型中等人才。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引入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单元,制定每个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以及需要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确定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个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以及其重难点,每个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2)对于各个模块之间相互重复或则相互交叉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着重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3)电子信息专业对于理论和实践都有较高哟哦求,因此应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同步进行,应采用更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讲练式"现场教学。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仔细分析课程的知识重难点,减少理论教学学时,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各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或修改。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要从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架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以及"主体式"、"任务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应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考取电子信息类职业资格证书。

(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应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实践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比重,必须保证主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数的50%。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电子技能训练,并取得电子技能证书。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王小林说,“近年来,我校通过实施学历与技能双提升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三大工程,同时引进校外优秀教师资源,组建了青年教师发展班、专业(学科)中心组、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室五大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培养机制,从而逐渐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筑巢引凤 优越条件吸引人才

没有梧桐枝,哪来金凤凰?学校硬件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没有优越的教学环境,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想吸引高水平的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拥有8个校内实训基地、28家校外实习基地,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数控实训基地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省级实训基地、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仿真实训基地。同时,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2016年,学校在信息化基础建设及各类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共计投入一千多万元,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良好的硬件条件为学校吸引人才和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还大力提升软实力,在制度政策上也给予教师有力保障。2014年,学校在反复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江宁高职校(筹)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014-2017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要求、具体措施,该意见成为了江宁高职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根本大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指导思想,陆续出台了《江宁高职校专业(学科)中心组建设方案》《江宁高职校教学团队建设意见》《江宁高职校名师工作室实施办法》《江宁高职校教师拔尖人才评选及考核办法》《江宁高职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核暂行办法》《江宁高职校创新工作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校内规章制度,从管理体系、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让教师队伍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为了增强教师的发展动力和工作责任感,学校还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如《江宁高职校产学研成果奖励办法》《江宁高职校教职工争先创优奖发放办法(试行)》等。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从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教改教研、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晋职等的主要依据,使教学质量优劣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挂钩。

五大平台 锻造一流师资团队

除了优越的硬件条件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还为教师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提供施展抱负和才华的空间。学校教科室主任陈韶东说:“其实在我们老师中有才华的人很多,只是以前没有多少发挥的机会。学校搭建了青年教师发展(研修)班、专业(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室五大平台,给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2012年,顾丽老师加入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团队(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她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教学团队是白秉旭老师领导的,加入这个团队我觉得非常幸运。过去在教学中有什么想法只能自己琢磨,教师之间不会有太多时间一起研究,但是加入团队后,我可以就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而且,团队中还有像白老师这样优秀的骨干教师,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组建教学团队,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工作氛围变得更好。”

贡海旭老师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我们团队由王光勇老师带领。加入团队后,我感觉不仅在课题研究上有很大进步,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上也得到很大帮助。比如,我上课时需要一个小音箱,我是学电子的,音箱的电子电路设计没问题,但我不擅长音箱外壳制作,团队里的一位老师帮我制作了音箱外壳。有了这个小音箱,我的课堂教学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的各个系部都组建了学科和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深化了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而且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团队还借助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教学团队还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除了组建教学团队,学校还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了12个专业(学科)中心组,将全校教师都纳入进来。陈韶东告诉记者:“2014年9月,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江宁技师学院、江宁职培中心整合成为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三校整合后,学校体量增加,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这使得原来的教研组与系部管理之间产生交叉,管理出现真空。为了消除这种真空现象,学校整合原来39个教研组,建立了12个专业(学科)中心组。”

成立专业(学科)中心组后,学校教学管理层层负责,职责明确,教研活动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就拿备课来说,学校语文老师潘小莉说:“以前都是教师各自备课,成立语文中心组之后,实行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孤军奋战的方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把个人优势凝聚为集体的智慧,我们的上课效率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学校还按照省、市、校三级梯队,建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现已建成名师工作室5个,依托教学团队产生的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王光勇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通过了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的考核,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还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评选。依托教学团队产生的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王光勇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通过了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的考核,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还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评选。各系部还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创新教育工作制度,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师资力量,提高创新教育基础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多元渠道 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致力于人人出彩,这“人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从而激发教师的潜力,锻炼教师的能力。姚婧老师告诉记者:“青年教师发展(研修)班的各种活动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刚刚参加研修班组织的竞赛活动时,心里非常紧张。但是通过多次训练,我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在后来的区、市、省级比赛中,我主动要求参赛,通过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参赛前认真的准备,我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成长。后来,我在省技能大赛、省‘两课’评比中都取得了最高奖项”

电子信息技术实训范文6

关键词: 浙西区域产业 深度对接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长三角成为国际的制造业集聚地。浙江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省市之一。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08年末,浙江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企业数已达1万余家,从业人员70余万人,全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中上市企业23家,浙江省有10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电子信息技术百强企业,23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全省电子产品总产值列全国第4位。到2010年,浙江省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占全国电子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之前的7.2%上升到10%。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就2008年来看,浙江全省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20000多人。

许多企业面临着国外企业更激烈的竞争。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又切实可行,能深度与浙西区域产业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浙西区域信息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长三角数十家电子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一般企业对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1)偏重理论学习,但远不如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则明显不足,而且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和浙西人才市场需求,没有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和本地区的就业竞争力。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虽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了产学合作计划,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但缺少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3.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对浙西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的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浙西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分析职责分析(专家访谈)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形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落实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实现“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结合浙西电子产业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们把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素质培养,二是拓展性高技能型素质培养。根据课程知识的需要,后把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专业教学内容,二是拓展性专业教学内容。为了把基础性、拓展性教学内容和高技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我们把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3111”的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高级技能型培养模式,而且在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重点,渗透到每个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以区域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框架就是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是以地区企业工作工程为主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和过程。让区域职业教育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渗透和融合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

(4)制定教学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

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教学文件,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是进一步学习情境(教学单元)设置的指导性文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制定,必须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要求我们以“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标准文件中必须包含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分析、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细致规范文件。在课程教学标准文件中要包含课程制定的依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和教学基本条件等内容。

(5)以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工学结合为内涵建设,完成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

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区域产业深度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所谓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以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建设主要是指课程内容设计以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代表性、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工程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加工、设计和实施,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程中,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课程教学结果。

(6)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图2展示了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内容和实现方法或目标。

4.结语

总之,“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应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产学合作计划,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及相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等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增进实践技能的机会,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以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福,王蕾等.高等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04):70-72.

[2]杨晓波,冯冀宁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7-48.

[3]戴雅玲.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