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参与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针对生物学习的过程进行自觉监控与调节,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完成培养的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其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终生的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自找寻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对学习进度进行合理地调整,使其能够形成克服困难的心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很难达到现代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转变传统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表达个人见解,加深认知,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此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热爱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可以互相鼓励,增强生物学习自信心。另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与时展需求相适应。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主学习也逐渐成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在生物教师采用全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有效性,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2.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1正确引导学生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主思考严重不足。若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得学科的抽象性更明显,难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因此,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积极地采用全新教学方法。其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生活实例,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表述,进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其对树木与果实等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开展调查活动项目,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相机亦或是文字的形式对生物成长的过程进行详细地记录,并且自主完成生物报告,在课堂中完成展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实践能力得以全面锻炼,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2.2合理设计自主学习活动内容
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其中,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基于此,学生对生物学原理进行合理地利用,对生物知识进行论证。其中,植物细胞就是对渗透系统的一种论证,而学生则可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构建细胞呼吸作用和吸收矿质离子过程的内在联系,同时,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染色体数量减半之间存在的联系等等。在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学习的任务,但并不是仅仅注重学生个人完成,而是要学会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个人学习的不足之处,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将个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另外,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来实现交流与沟通,互相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进而使小组合作的主体参与效率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在学习生物原理及概念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生物教师在自主学习活动要求设计方面要突出启发性,确保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适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3突显学生学习主动性
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转变个人角色,从知识传递者逐渐转变成学习引导者,重新塑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期待和宽容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与发展,为学生创设更为理想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提问设计方面需要针对简单问题展开深入地思考,通过合理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主监控并调节个人学习进度,在教师引导之下完成培养的目标。另外,生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查阅资料以后,做出相应报告,阐述生物学概念的关系,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基于此,生物教师应当进行全面总结,针对学生学习成果予以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报告的内容合理修改。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并且有个人判断,所以,有能力完成生物课堂的报告,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
2.4合理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驱动性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可以针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其中,在《生物细胞基本结构》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和PPT对细胞进行仔细地观察,进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能够带着问题找出相应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并要求其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更多的生物知识。由此可见,生物教师在根据课程热堇刺岢銮动式问题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其自主探索答案。在生物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前面都有问题探讨,教师就可以将其当作教学背景,与当前最新生物研究技术相结合,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思考意义的问题。若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方面出现了偏差,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以保证学生可以及时调整,最终获得正确答案。
3.结语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也需要始终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全面培养其自主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独立性。在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增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性;认识;实施策略
1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堂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1.2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
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迎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1.3人本理论
人本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理性与自由》一书中也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有自主决定的能力,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
2 关于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
从人学角度说,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从课程角度说,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从教学角度说,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这就是教学生成的过程。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和迷失,既没有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由此,要采用教学有效性原则,防犯单纯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清,课堂秩序失控。要防范课堂教学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以及“满堂问”等追求空热闹的倾向,课堂小组假讨论、假合作,只是几个人的用武之地,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成。
3 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生成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了四条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实施策略。
3.1精心预设,激疑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充分“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案例之一: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中,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初中物理有关“扩散”知识掌握的还可以,因此略讲,重点阐述易化扩散与扩散的比较,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来进行比较。
教师设问:易化扩散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1、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2、需要载体蛋白质的协助
教师设问: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吗?
学生回答:不需要。
教师设问: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很特殊,也很少见,只要求大家掌握一个实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易化扩散是区别于扩散的一种跨膜运输方式,那么易化扩散和扩散有哪些异同点呢?进行两种事物的比较我们常用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否。
教师设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学生回答:载体蛋白。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预设是充分的。尽管学生的体验存在差异,但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所以仍有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的共识,这些是可以预设的。因此怎样引入、激趣、提问、启发,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可行性就越强。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才会越深刻。
其实,“预设”与“生成”绝不是截然相反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每一次生成都是下一次预设的基础,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成,促进生成,走向生成。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置疑激疑,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
3.2学习差异、特色生成
我们的课堂面向的是一个有着几十个个性、思维品质都有明显差异的群体,而且学生时期又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所以课堂的“生成”这是一个大熔炉,作为教师要关注生成,贵在进行有意义的提炼和有价值的引导。
案例之二:在“质膜的结构模型”一节教学时,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分析:①质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脂质这一成分?有没有其它成分?如何通过实验证明?②质膜模型是什么呢?三种物质在其上是如何排布的?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③组成质膜的分子是否可以运动?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它们运动?这样巧妙设计、加强引导,通过实例分析,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高效“生成”。
3.3捕捉错误、顿悟生成
课堂上,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片面,理解学生的单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资源,教师不但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从而发挥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案例之三:在学习“细胞周期”这一概念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很随意把它说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笔者及时一边复述学生的答案,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圈图解“细胞周期”,学生发现笔者夸张地画了两个圈,在笑声中明白自己“很随意的错误”。这个问题上,学生中还存在“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上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等等不一而足的错误,笔者会用同样的方法引导他们对概念严谨性的高度重视。
作为教师,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心和知识,更是教育的智慧: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时时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3.4转化资源,自然生成
3.4.1 将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因此可以从“先让学生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由此及彼;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因势利导(将错就错);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趁热打铁。
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案无所谓对与错,有些答案符合教师预期,有些答案是意外的,这个时候教师要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利用学生的激情,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都得到非预期的发展。
3.4.2 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思维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由于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个性声音。对于个性的声音老师应该关注、分析。也许老师没讲到的,根据出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知识时,学生对昆虫抗药性的产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药物使昆虫变异,产生抗药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昆虫间先有变异,药物起选择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了解各自解题思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
3.4.3 将学生课堂上的表情转化为生成性资源
洞察学生表情变化,作为学生生成性资源。对于老师来说,你问题设计、安排、讲述的环节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变化中找到答案。
记得有一次,蛋白质的结构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是由微观到宏观,自认为讲解的很清楚、细致,自己比较满意,可一看学生的表情,心理明白了他们没听懂,马上镇定下来,很快反思出了忽略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于是我又加上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讲解,这时学生终于露出了满意笑容。
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生成的一些节点,课堂教学中及时“抓彩”,那么根植于实践沃土的生成之花将会不断绽放。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4 结束语
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基本特征》 《人民教育》2007年第6期
[2] 陈运保 《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 中国教育学刊 (2006年3月)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选择;体系
今天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兴趣激励为基准,与过去的教学方式相比,高中化学的课程选择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之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更看重学生期中和最终期末考核的成绩,在这种观念下学习化学的高中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自然不高,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化学人才。伴随新课改实行,一些不被学生“看好”的教学课程逐渐被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课程所替代。笔者将会在本文中穿插讲述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不足,并详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新建及其构建标准。
1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新建
教师在原先传统的化学教程中一般围绕化学元素与化学周期展开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记忆与掌握,而新课改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偏重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突出化学物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进行不同类型的课堂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新课改对原先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条件、有意识地删减,增加了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呼应的部分。这将利于增强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1.1更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人们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权威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化学基本概念”非具体、一般的化学知识的排列也不是几个知识点的集中组合,而是学生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后对化学知识的总结性认知。调查发现,高中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具有步骤性、递进性的特征。而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意味着教师在化学教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概括,这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老师所讲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才可以做出优秀的概括,这个过程无疑磨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课程素养。
1.2更具生活化、时代化: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技术。今天人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资源、环境、战争等无一例外都与化学分不开。因此,如果高中教程能够帮助广大学子对化学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并对化学知识有总体的把握,毫无疑问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会有长远的意义。新课改在化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部分,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研究分析化学与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这将会拉近化学这一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我们的教程中而非单单的接受化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研究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化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对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并非教师机械的教授,学生被动的记忆。高中化学新课程时代化、社会化的特点为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提供了多样性,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个更大的空间。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辩证分析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化学这门学科才更加有意义,他的贡献才更大。学生只有学到与社会与生活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3更注重探索、发现: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前人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的认识是深入的、多方面的。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过分看重书本中已有的结论而忽略了探索的过程,学生未能对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形成具体、抽象的认识,只停留在僵硬记忆的阶段。然而“结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则更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这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有利于学生个人学科素养的提升。新课程中“发现结论的过程”不再是过去教师居首位,学生只配合的方式,而是一种颠覆教师与学生地位,“学生为主体,教师配合”的方式。从问题的提出、策划到方案的执行、总结都需要学生全程投入、积极地参与,教师只负责引导。这种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总结、合作能力。
2新课程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改变了原先的学科体系,突破固有的学科思维,集合不同的部分形成了阶段性、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各部分既有联系又相互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化学这一学科,心中已经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师可以把充分利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更多样多方面的引导,在先前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垒实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化学概念、知识有关的小实验之类de活动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好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的关系以及化学基础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系统化、具体化。重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是新课改创造性的一举,高中化学也应当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认知并不断深化。这个过程需要的不是学生对核心以及基础概念的僵化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得出对概念以及化学原理吃的认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新课程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新建,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个过程需要师生的配合、社会的认可,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大力支持新课改的进行,配合学校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重视教学进程的阶段性、递进性。
作者:李翠华 单位:湖北省通城县二中
参考文献:
[1]周卓娜.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3.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前言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为了同一目标互相配合完成作业和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国外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合作学习在国内外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关于合作学习的想法早就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直到70年代之后才开始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大多在小学和大学中开展的比较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没有普及甚至引入。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和前景
新课改教育在我国实行之后,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群众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高考也将目光逐渐放到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对社会认知的方向上来。
1.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仍旧不正确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在很多新的教学理论被提出后,教师大得多采取观望的态度,在学校政策的鞭策下,迫于压力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应付,在遇到困难之后表现出怀疑和反对的态度。教师和学生对合作学习方式的都不理解,认识也不全面,对其在教学中的意义也不清楚,据统计,知道和了解课堂合作学习的学生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对合作学习的活动也是三分钟热度,尤其是高中部,在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觉得开展新的合作学习方式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安排,这样就导致了合作学习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开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待合作学习不积极,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也并不乐观,就连理论本身也还在形成之中。
2.对合作学习的运用无法掌握
合作学习是一种需要教师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教学活动方式,需要教师的策划和带动,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特点,高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待合作学习不主动,将其付诸于实践的案例较少。而领导阶层对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只是将其划分到教学评估的项目中去,没有相关的实践政策指导一线学校和教师怎样开展合作学习的运用。在公开课的审核上,学校往往提前通知,教师会为了配合校方或者教育部门的检查,“表演”一场早已演练好几次的课程话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目前存在的教学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缺少长期的评估程序。其次,由于评估员的认识也不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时不能分析出课堂教学的缺点,并不能够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目前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教学合作方法和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习的运用不规范,导致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语文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学习本身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广的知识面,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因此,欲望呢是高中学科中最难提高成绩的一门学科。采用合作学习一方面是通过其他人的带动和表率,发现他人学习的优点和优势,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同时,合作学习可以将每一个人的缺点表现出来,在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后,也可以反思自身存不存在一样的问题,从而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到《沁园春・长沙》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一起学习,让计算机较好的学生搜集有关当时写下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和资料,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文内的知识点。
2.语文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对社会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果只是在教学上进行文章的讲解,不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无趣,学生很容易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合作学习将课堂情境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分饰各个角色,课堂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例如,在学习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便是,面对台下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演讲,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3.合作学习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得到的批评最多,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学习,很难开展合作学习教学。但是,高中生本身是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和个人语文素养也是有可能的。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以个人为中心,长期的个人生活使得他们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潜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以学生为榜样,采取表扬的方式对学生的合作进行鼓励,多增加学生合作的乐趣,使学生融入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当中。明确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合作学习不仅仅存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合作,学习并掌握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交际圈的扩大。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展开,要以学习的态度去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掌握正确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2.运用多种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问题式教学、表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做好合作学习的计划,根据内容和学生的个人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加强合作学习的可操控性,保证语文合作学习不偏离正轨。
3.培养小组合作技能
一个小团体要想完成合作,就要具备共同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做到创新和进步,那么每个成员间就要进行感情的交流,做到在合作中可以畅所欲言,反对或者支持,启发或者探讨。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实例加入到高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去,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的乐趣,引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和学习。
4.完善合作学习的评估体系
学校要积极推行合作学习的开展,将合作学习纳入教师评估中,为课堂合作学习提供完善的条件,加强教师合作学习的培训,评估员要采取突击方式不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防止应付和表面文章;组织组内间的互相评估,从团队精神、创新程度和课堂效果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
四、结语
新课改的推行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雪玲.让作文评改在“小组合作”中绽放光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2]田原.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0(10)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兴趣;对策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专门针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概述、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以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等。它覆盖面广,实践性强,能够帮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中学习兴趣的现状
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要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然而,事实上,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内容较为繁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知识增加了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形。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进行过多的准备知识,但由于学习环境、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积极性不高等。
二、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因素。从学生个体情况来看,影响学习兴趣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性别差异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由于男女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总体上男生的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要高于女生;二是文理分科的影响。从医学专业学生入大学前学习的科目来看,总体上理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明显高于文科类学生。三是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可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师因素。师者,授业解惑。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通过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节奏、选择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影响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能力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影响很大。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学方法越是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如果仅是照本宣科,单纯的演示操作,就会使课程变动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三是授课内容。由于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更为普遍,即使没有进行专门的学习,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也会对一些有关计算机常识的知识进行了解。因此,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课本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以免造成重复性讲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对策
根据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结合实际,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提高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对策。
1.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内容结构。通过对影响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大纲的为指导,结合学生性别差异、学科差异等实际,构建适应学生特点的多层次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应用。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储备了充足的专业知识,才能传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技术不断创新,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教师也要不断充实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作者:董宜焕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高中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6
【摘 要】基于新课改的呼唤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本文提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形式。合作式学习有其优势,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有其可行性。合作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语言知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外语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精神,最终能够建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新模式,创生英语教学的新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大班式教学(一般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60人左右,有的班级甚至在70人左右)的限制,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主流形式,而这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于其课堂教学节奏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匮乏及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只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在学校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而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学生“能用英语描述和表达个人意见,同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自律、自信和自择”。为了适应新教材”突出语言运用、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特点,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便适应了这种需要,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必要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的新理念。建构主义大师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ner)、维果茨基(Vygotsky)高度揭示了学习和认识的建构性和能动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的。它重视知识的构建过程,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成品,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支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重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此模式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发问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评价方面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逐渐走向身体和心理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渴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不愿主动而积极的发言。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搞“一言堂”,那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个别提问气氛比较紧张,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容易“卡壳”,而错误和挫折又增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对一些消极、被动的学生来说,全班集体授课时个别提问不能产生直接的刺激,只会减低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2. 合作学习的特征及优点
2.1 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要求学习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积极的、相互配合的关系,即学习者在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他们需要相互依赖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2.2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也就是说,所有学习者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每个人对完成任务的成功与否都负有责任。
2.3 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是一种面对面的交际活动,学习必须能通过总结,提供和接受各种解释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在各自能够学习语言材料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学习语言材料,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基本社交技能。
2.4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5 合作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英语表达方式掌握不好,会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选择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可以减轻学生怕出错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同伴也不能用完全标准无误的英语表达意思时,便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大胆交际。这种形式能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也能使“失败者”重新找到学习英语的自信,重新鼓起学习英语的勇气。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 合理分组。我将学生按其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母语和二语能力水平、个好、性别等因素,混合分成几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一般可有三类分组法。
(1)自愿结组——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进行合作。以调动组内各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适合于班级中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愿意与他们合作的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地调动起来,使他们与他人合作中,不仅学习上取长补短,而且慢慢地也养成了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2)同等水平编组——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合作。即:采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合作方式。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可设计一些共同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都完成。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要求较高的任务,供学习程度较高的合作小组完成。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满足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给他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3)大交叉分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按照他们的学习程度,母语和二语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的参与度和努力度,以及个好和学习风格进行大交叉的异质分组,同时在组中要分工明确,选择有责任心的学生负责本小组的各项活动,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下属格各成员有进行搜集资料的,有进行会谈记录的,有代表本小组发言的,有最后完成总结报告的。
4.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行性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组竞赛、小组互测、小组帮差、小组交流等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灵活贯彻于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
(1)合作性学习活动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输入形式。目前,高中英语教师一般都采用放录音、做练习、核对答案的训练方法。由于学生对所听材料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这样做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在听前安排适当的小组活动,对听力教材的背景知识作些讨论,则能有效地排除学生所遇到的听力障碍。同时,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听力训练之后,还可以就听力材料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各个小组讨论,之后要求学生作口头或书面总结。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听的能力的提高。
同时,学生学完一段对话后,一般要求他们角色表演。如果单纯地照本宣读,易使人感到乏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对话或小组讨论开展竞赛。进行这一活动的关键是教师不能布置任务后马上进行,应让学生有时间准备,最后从读音是否标准、对话是否有感情、表情是否得体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出最佳小组。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说来,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比较各组的表演,表扬表演得好的,对较为典型的问题做适当评析,并帮助表演欠缺的小组分析原因,引导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演得更好。同时让学生学完对话后,笔者经常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或用法。如在教学“The Million Pound Note”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归纳总结提出建议的句子及其回答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的回答也有很多种。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型中动词的形式。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
(2)合作性小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是获取书面信息的解码过程。能否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学生的阅读技能、背景知识等的影响。而小组活动则是拓宽学生背景知识、提高其阅读技巧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活动可安排在阅读前、阅读中及阅读后。
①在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讨论课文中呈现的问题,如在学习SBⅡUnit3 computers单元前,我就让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介合作预习课文,由于此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计算机”,具体涉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可以上网搜寻一些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功能的知识信息,并就个人对计算机的的喜好作好小组发言。由于学生课前合作预习,上课气氛异常活跃,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②上课文时对文章的理解透彻后,让学生对一些较难的问题经常进行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如在学习SBⅡUint2 Olympic Games时对于一些题目进行合作讨论:
a.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Olympic Game and modern Olympic Game?
b. What is the motto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
c.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s game? Why?
③在进行课堂阅读后,同样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对课文内容展开拓及进行德育渗透等。如:在学完SBⅡUnit2 Wildlife Protection 后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在学完SBⅡUnit1 Cultural Relics后可让学生课余讨论:
How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elics?
通过此途径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作一复习回顾,并促使其进一步地进行更深入的 思考。
(3)合作性小组活动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写作课上,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一般安排以下小组任务:①独立思考三分钟。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语,为小组讨论做准备。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小组报告讨论结果。选择一二个小组口头报告讨论结果,并让其他组评价指正。④教师介绍写作格式、介绍一些可能用到的短语。⑤学生独立写作。⑥小组交换批改。⑦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提供最终的评价结果,给学生给予评价。
5. 合作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过程的督导者。为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关注以下问题:
(1)在合作性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应对各学习小组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要保证每一个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受到及时的鼓励和平等对待,使每个成员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并总是在学习者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避免个别学生受到冷落。
(2)组织合作性小组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并要考虑小组成员在性格爱好、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分工合作中要确保每个组员都能承担一个较合理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
(3)在合作性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与作用与整个活动的成效息息相关,整个活动应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群体的认可,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感。
(4)在合作性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高的模糊容忍度,不能太看重学生语言的正确度,而应看重能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提供信息。
(5)在合作性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并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是一种提高中学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2] 周文胜.研究性课程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03,5
[3]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