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运营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运营战略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化企业;企业信息化;参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41- 04

1 数字化企业的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产业链层面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范围由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企业迈进,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全球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即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以支持公司总部与全球6 600多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数千家供应商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联通。在经营管理方面,沃尔玛为全集团的所有店铺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全集团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详细信息,都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数据中心,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门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等实现全部盘点;在商品采购方面,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基于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供应商可以实时掌握沃尔玛的销售状态和库存动态,按需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进行补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存量水平的最优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尔玛建设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实现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应,保证货品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65%水平。 沃尔玛平均补货周期是2天,而竞争对手却至少要5天;沃尔玛的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3%,而竞争对手却高达5%。此外,基于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沃尔玛应用商务智能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组合、陈列以及降价促销等策略。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沃尔玛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同行业企业的数倍,而其经营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几乎是同行业企业的一半[1]。

2 数字化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随着沃尔玛、戴尔、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企业的逐步涌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发生与发展相继开展了多方位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欧美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即“Digital Firm”或“Digital Enterprise”。

数字化企业的提法虽然已被广为认可,但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却众说纷纭。美国波音公司的Wayne Esser等学者对数字化企业的理解是:“实现无纸化制造,并且带来高效生产力的企业”[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认为,数字化企业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企业[3]。Jonh Davies认为,数字化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构建的基础,以便实现下列的基本目标:更有效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它利用通讯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来改进业务流程[4]。国内的袁清珂等学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

总体而言,数字化企业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多数将其理解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少数将其理解为以集成应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因此,数字化企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阐释,从而为我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代表性企业的共性特征的提炼,我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定义及相关特征给出了新的界定。

数字化企业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各项运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各环节数据的适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应用,达到优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与量化决策的集成统一,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知识型企业。数字化企业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发展潮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从运行特征看,数字化企业的各类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企业全员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被授权访问的数据,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获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强化对业务的掌控能力,能够实现事前预测与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与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从信息技术特征看,数字化企业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撑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拥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运行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能通过相应的辅助分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或预测,形成最优化的方案来指导决策或生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效率和灵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参考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我们针对数字化企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共性的参考框架,具体包括推进方向、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框架、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建设原则等4方面内容。

3.1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推进方向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迈进,应该从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等3个方面加以推进,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在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优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运作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业务运作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业务运作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等。通过实现数字化设计,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制造,显著提升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强化生产作业安全;通过实现数字化采购,充分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营销,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服务,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管理决策数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

知识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企业应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让企业的各部门和每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效结合,围绕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来明晰关键知识领域,进而设计知识管理提升手段。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崇尚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构建知识库与在线培训平台等知识管理系统,搭建面向知识提炼和分享的专家交流会等实体交流平台,从而为知识管理奠定体制与机制保障。

3.2 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

现实中的企业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企业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运营行为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行3个层面,在业务运行层面可以将业务链进一步划分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客户服务等5个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链可能全部涵盖这5个领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盖。

如图1所示,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运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平台,每个方面的支撑平台服务于特定的业务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整合应用。

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业务运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并转换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员能够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与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需求,为各类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方案和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平台:用来集中管理企业的研发设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支持多领域、多专业一体化的研发设计,促进新产品研发或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制造业为例,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用来支持生产计划或生产方案的科学制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基础上的生产指挥与调度及生产作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促进生产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具体行业领域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解决方案。

物资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升库存与库房管理水平,实现集中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满足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需求。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取前台与后台的模式,前台主要面向采购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持系统。

销售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销售行为,实时掌握销售数据,实施统一灵活的销售策略,实现物流配送等保障业务的合理安排,整体上降低销售成本。根据销售业务的差异性,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建设模式:一种是搭建企业级的销售管理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销售终端,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公司;另外一种是搭建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品销售。

客户服务平台:用来降低服务成本,支持客户自我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主流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 Center),支持客户通过电话方式来获取供应商服务或实现自助服务;另外一种是建立客户服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

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载体,用来支持企业知识的归集与分享,促进员工在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显性知识归集与分享的企业知识库是目前主流的建设模式。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平台以及合作伙伴企业间的相关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它们的高效集成应用,才能做到企业内外各类信息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从而支持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关于企业的应用集成,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集成需求。为了避免点对点集成的个性化实现和高耦合问题,企业需要采用基于统一的标准实现所有相关系统集成应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模式,该模式简化了集成的实现与后续的维护。

3.3 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

笔者借鉴文献[6]等企业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以供参考。

3.4 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必须统筹平衡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的有序推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在推进自身数字化的进程中割裂了三者关系,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企业人员不能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2)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IT战略规划,遵循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原则,稳步扎实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从部门级的分散建设模式转向了企业级的统一建设,并开始重视制订统一的企业IT战略规划。但是在IT战略规划的实施方面,却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IT治理,导致IT建设与业务需求错位,无法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

(3)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数字化企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以保障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可用性。

4 结 语

本文基于对各类数字化企业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企业建设参考框架,以后将就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设模式和评测标准。希望此文能对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关于数字化企业的理解,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的思想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索德奎斯. 沃尔玛不败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Wayne Esser,Roger N Anderson. Visu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Digital 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 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 Davies. 迈向数字化企业[J].IT经理世界,2005(18).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2

打造三融合数字产城模式

今年3月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拟在全国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启迪控股拥有22年的科技园区建设运营经验和先进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超过百个节点的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并已在环保、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文化传媒、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结合当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启迪控股率先提出了“数字产城”新模式:即“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园区数字化”三融合模式。

清华控股总裁周立业在致辞中认为,智慧城市从不同层面上对产业发展和应用提出要求,今天启迪控股提出“数字产城”概念,组建启迪数字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他相信启迪数字会在整个产城融合方面做出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注入一些新力量。

成立仪式上,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对启迪数字集团提出“五大”工作重点:以技术为核心,坚持科技服务;贯彻“三合一”模式,坚持集群式创新;坚持国际化,转向输出形式交流;坚持政、产、学、研、金、介、贸、媒联盟方式,共同推动数字产城发展;坚持务实精神,行胜于言。

“‘数字产城’模式就是要将城市政务数据、产业应用数据、园区创新数据打通,实现城市政务平台、产业应用平台以及创新服务平台的对接,在数据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管理流上实现互通共享,形成统一的大数据,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平台。”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数字集团董事长赵东强调,“数字产城”主要有三个参与主体――以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以应用为核心的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的园区服务平台,而在这三个主体中,产业的数字化应用部分是当前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启迪控股及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最具优势的部分。

启迪控股“数字产城”战略的实施主体,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正式亮相的启迪数字集团,将作为启迪控股数字产业投资与运营平台,以“平台化、数字化、移动化”为发展方向,依托启迪控股全球集群式创新网络与核心科技产业实施能力,通过“孵化+投资+并购+联合”等手段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启迪数字集团在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下设立的“数字中国研究中心”现场揭牌成立,后续将在信息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夯实基础。

共建中国数字产城联盟

出于对“数字产城”理念及创新模式的认同,启迪控股牵头,依托启迪全球创新网络,联合中兴通讯、紫光股份、世纪互联、软通动力、未来国际、同有科技、启迪国信灵通、国智恒北斗、启迪创投、力鼎资本、安益资本等业界龙头企业,和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著名学术与研究组织共同发起,于此次峰会上共同签约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中国数字产城联盟签约成立后,特邀IBM、霍尼韦尔为联盟顾问支持单位。

未来该联盟将秉持“共享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整合成员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科技服务、环保环卫、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旅游、文化传媒、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北斗等产业领域形成领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解决方案,共同建设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并通过丰富资本运作手段,有效推进中国数字产城创新生态圈建设。

为了从各层面支持数字产城计划的运作,启迪控股与IBM现场签署启迪数字产城业务平台顶层设计协议,启迪数字集团则分别与赛伯乐绿科投资集团、广西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设立10亿元移动互联网基金;分别与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拟向启迪数字集团授信10亿元,拟设立50亿元数字产业基金;并与浦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酝酿于一年前的北京银行―清华科技园一卡通也在现场揭牌。这张由北京银行联合清华科技园共同开发的京卡-清华科技园联名卡,不仅涵盖全部金融功能,全方位嵌入园区数字化应用,更为下一步数字产城计划预留了充分的开发空间和想象空间。

共话“互联网+政务”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中,“互联网+政务”是贴近民众需求的基础工作,也是给予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重要工作,是智慧城市中的特色服务,有助于推动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启迪数字集团未来将牵头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以“互联网+政务”为切入点,嫁接企业资源与搭建为企业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围绕“互联网+政务”主题,启迪数字集团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以《开放数据战略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为题,从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服务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探索方向。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3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数字化运营 困境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94-03

[Abstract]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Sci-Tech periodicals’digitalization, namely having rare scale effects, suffering a low integration, lacking creative publishing modes and having not adapted to the online publishing environment ye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must be taken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different Sci-Tech periodicals to achiev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periodical websites and to emplo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iority of online publishing and its promotion function to enlarge its readership.

[Key words] Sci-Tech periodicals Operation of digitalization Dilemma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已经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然而,目前的运营生态并不尽如人意,困扰期刊数字化运营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拟就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1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方式

综观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种数字化运营方式。

一是依托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以加入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作为最主要的数字化模式。这种运营方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建立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由于内容提供者距离价值实现端最远,因此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在与下游的技术提供商在数字出版收益分配的谈判中没有话语权[1]。②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者)组成产业联盟。在这一类型的产业链中,内容提供者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集聚关系,其在与技术服务商的谈判中就会拥有更多话语权,占有更多的利益分配,但由于自身缺乏技术支持,归根到底仍容易受制于技术服务商。这种运营方式在出版产业链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期刊自建网站。据统计,自建网站比例较高的为北京、重庆、广东、辽宁、陕西等8个地区[2]。自建网站又分为很多种情况:有些是一刊单独建立网站;有些是数刊或某一类期刊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如广东医学类期刊就联合起来建立医学期刊网;还有些依托主办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上网,如很多高校主办的期刊依赖高校网站上网。自建网站进行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摆脱了对技术提供商的依赖,但是其竞争力取决于刊物自身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高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周期比较长,因而能否利用原有的内容优势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具有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由于财力雄厚,往往能够通过并购技术提供商实现技术升级和转换,比较容易形成顺畅的产业链,并可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商业运作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良性循环[3]。

2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面临的生态困境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整合和再造。它改变了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4]。但是,有些科技期刊只是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内容提供商,缺乏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的主体意识,没有针对期刊的信息采集、形式表达、内容整合、媒体组合作出改变。总的看来,科技期刊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意识不够,期刊网站功能的满足度差。面对日益延伸的数字期刊产业链,很多科技期刊还固守着传统的出版模式,只提供单一的阅读服务,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延伸服务的意识薄弱。抱着这种意识经营数字期刊必然导致读者满意度较差。因此,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应由卖“内容”向卖“信息服务”转变,延伸期刊产业链,推动期刊的相关经营,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价值,开发相关衍生产品[5]。

第二,未能发挥规模效应。如前文所述,很大一部分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实现期刊的数字化,但由于一些纸质刊物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也不会太高,由此带来的收益也将十分有限。多家期刊联合起来形成期刊集群建立网站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规模效应。目前,很多行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集群式数字出版平台,但是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的是影响力不大的自建网站或主管单位网站。规模效应不够将极大地影响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并阻碍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期刊网站品牌宣传不够。总体来看,无论期刊自建网站还是集群网站都存在缺乏宣传和网络品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大量期刊网站设计呆板,缺乏宣传与互动,基本无法吸引读者群,也不能针对个体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一来,期刊社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吸引不到相关产品的广告商,网站点击率低,盈利空间大大缩小。因此,期刊网站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成为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6]。

第四,缺乏原创内容的深度加工,内容集成度低。原创内容是期刊的生命力。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图书,其核心价值仍然是内容[7]。但有些科技期刊拥有较好的原创内容却缺乏深度加工,没有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和规律开发适合多种网络媒体发行的新产品。其数字化运营止于出售纸质期刊的电子文本,及时性和交互性无从体现,只简单罗列和组合信息,原创内容传播受阻,价值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原创内容质量不佳或把关不严的数字期刊无法拥有稳定的高质量读者群。除了内容创新,还需要有强大的内容集成,这样才能将科技期刊产业做大做强。一般而言,要提高内容集成度,必须打造良好的内容集成服务技术支撑平台,由其完成内容经营管理、汇聚加工和分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期刊的原创内容价值发挥到最大。

第五,数字出版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一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很多期刊没有认识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的意义,满足于依靠自己简单地将传统内容进行数字化或者被动地依赖上游技术服务商将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化。而期刊的数字增值服务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及其网站的竞争力。二是没有优化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期刊简单地按照纸质出版模式来运营其数字出版。不过也有少数期刊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就其研发的电子刊展开了很好的宣传工作,并进行与用户的互动,刊物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得到明显提升,刊物知名度也随之上升。还有些期刊积极发展在线出版平台,为加快周期将某些论文进行在线优先发表。可见,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可以加强作者、读者、期刊社编辑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论文的传播速度。反之,如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固守传统纸质出版模式或者只是将已经出版的纸质刊物放到网上,就会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必将在数字化大潮中落败。

第六,编辑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出版要求。编辑人员对办刊的作用和意义、期刊地位、办刊思路的认识都需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8]。目前,我国真正从事数字出版的大部分是传统出版相关人员,期刊社及相关主管部门也不注重对其进行数字化出版培训。编辑没有得到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的提高,一味固守以前的业务模式和办刊思维,将使刊物丧失诸多数字化发展机会。科技期刊数字化要求编辑具有网上栏目和选题策划能力,在线和用户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网上筛选、挖掘、过滤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开放办刊意识。

第七,出版新媒体的潜力挖掘不够。科技期刊主体在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将刊物内容及信息展现给用户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科技期刊在数字出版中可以尝试提供各种期刊版本。例如,除了纸质版、网络版以外,还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提供动态下载等终端服务。此外,博客、播客、微博、户外新媒体等都能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这就需要科技期刊在利用这种数字新媒体上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潜力。目前只有少量期刊网开始关注这点,如龙源期刊网可向用户提供文本版、原貌版、语音版、手机版、网络版5种版本[9]。

3 走出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困境的对策

那么,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3.1 科技期刊之间组成战略联盟以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

我国分散化、小型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没有实力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也就无法形成顺畅的产业链[10]。实现期刊战略联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打破期刊的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期刊企业联合、重组、兼并,实现不同期刊主体或不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②发挥学会优势,组建科技社团,培育科技期刊集群。如中国医学会期刊网、中国力学期刊网都是探索期刊集群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例子。③相关主管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期刊集群化发展。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仅靠各期刊主体进行协商,很难真正整合各种出版资源,促进期刊集群化发展。④注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效益研究。组成期刊战略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期刊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新平台获得效益非常必要。⑤注重关联性或支撑性出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集群化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化“经营”,否则,只有“集团化”而没有有效“经营”,促进科技期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将流于空谈。

3.2 促进资源整合

促进资源整合是改变期刊与技术服务商谈判中的劣势地位、增强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整合。一是传统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实现原创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就必须充分发挥原有纸质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结构化加工为将来更加充分地挖掘、分析、组合和应用内容资源打好基础。办得较好的传统期刊社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优势,将这种优势与电子、传媒、网络、电信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是优化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二是传统出版力量和技术服务商的资源整合,通过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化解技术弱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避出版风险。

3.3 增强期刊网站的服务功能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更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发挥自身优势,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11],具体做法有:①按照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品和服务,扩大盈利空间,开发各类新的在线产品,提供用户信息定制、个体咨询服务等。②凸显期刊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提供行业信息、培训消息、读者在线留言、专家风采、相关学科科普知识、读者分布统计等。

3.4 利用网站优先和宣传期刊的优势,扩大刊物读者群

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对于定稿并计划刊出的文章,实现先于期刊印刷版的网络预出版,提高文章的时效性,缩短出版周期[12]。为优秀论文的快速优先发表设立绿色通道,是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手段,82.4%的期刊采用这种方式吸引优秀稿件。《植物学报》(英文版)特别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快速发表通道,为我国学者抢占学术研究优先权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期刊影响力[13]。

(2)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在线发表优势,必须完善期刊网站的后台功能。期刊网各项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以实现数据统计、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功能,降低内容资源被掠夺、版权纠纷频繁出现的风险。

(3)及时公布论文下载、点击频次及提供相关检索功能。公布论文点击、下载频次,期刊所载论文的网上学术影响力便可以一目了然,并随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刊物和论文作者的影响力也将随之得到提高。提供关联检索可以为作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

综上,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传承、评价的平台,必须主动寻求发展机遇,挖掘新型出版模式,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运营环境。要实现良好的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就必须从编辑理念、出版方式、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最优发展路径,通过优质的数字化运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注 释

[1][2][8][9][12][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8,117,112,143,179,19

[3]秦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12):11-12

[4][5][6][1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加,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0(7):58-60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4

大全集团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成套电气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专业从事智能化高低压成套电气设备、智能化电气元器件、铁路电气化设备、新能源(风能及太阳能)的研发和生产,中国电气工业百强第一。

在制造业中,有一种管理复杂的生产类型――项目型制造(下文简称ETO)。这类制造企业通常以销售业务为起点,贯穿以订单/项目计划驱动的产品设计、开发、配套采购、生产、交付等业务过程,最终以售后服务业务为结束,每个业务过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大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ETO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常常遇到以下问题:

第一,以销定产。每单件产品都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计、生产以及客户服务,在商务环节就需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是典型的以订单为主线。在制造过程中,客户需求随时可能变化。

第二,成本压力。控制成本,保证成本优势,是大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全集团的成本核算与财务结算是基于项目/订单进行的。项目成本估算、合同报价由于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就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实现起来通常依赖人的经验,参考往期同类项目的成本,项目预算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第三,计划调整频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缘故,生产计划会频繁调整。对此,项目/部件的成套处理变得十分重要,但由于缺少有效手段,许多企业的“成套处理”工作难以实施。同时,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大全集团面临着个性化需求、快速交付、协同设计和制造等需求。客户也越来越希望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因此,大全集团明确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战略,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制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分别建设了大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让大全的管理和运营更加高效。

信息化技术助管理模式创新

大全集团能够与国际一流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靠的是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满足个性化和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如果没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有建立柔性的组织和流程,再先进、再智能的设备也无法实现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因此,大全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始于管理模式创新。

大全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行业前列,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中,更好地满足高度定制化、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是大全集团核心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大全集团针对电气行业的特点,结合多年的经验和实践,从2013年开始推行管理创新新模式,在集团各公司逐步建立了以订单为主线、以履约计划流程驱动的柔性化管理体系,通过业务的“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扁平化、信息化”管理,提升大全集团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大全集团的管理体系是柔性化的,通过组织扁平化,从流程和绩效层面上,实现管理层面上的创新。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绩效考核分配的新模式,实现组织内部管理的扁平化、内部市场化、业务的流程化、核算的精细化、考核的数字化,

为此,集团全面重构数字化综合集成系统,开发、升级和实施14个子系统平台,构建大全集团数字化平台;为每个责任主体、每位员工都建立了虚拟资金账户,及时了解考核与收入情况,激发工作积极性;完成管理模式整合设计,减少管理层级,将子公司7层管理简化为4层(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班组);简化管理,各部门、班组或个人直接面向订单,为订单负责,切实提高运转效率;同时,以主流程为牵引确定部门和岗位职责,确保主流程的快速有效运行。

数字化创新平台

支撑创新管理模式落地

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就是数字化管理。然而与其他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相比,国内ETO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种种多变而复杂的业务特点,势必会使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多数信息化解决方案面对的是批量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应用需求,难以适应项目型制造企业以项目/订单管理为主线的应用需求,同时也需要软件厂商以及实施商长期、大量地投入实施力量。

其实,大全对管理软件并不陌生,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经用过不少国内外ERP软件,但是都没有与大全的管理很好的结合,真正实现三流合一。因此,2015年,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大全集团选择了SAP ON HANA作为大全数字化平台的核心。同时,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实施团队德勤管理咨询,并抽调集团和试点单位的核心业务人员组成联合团队,在充分理解集团管理创新思路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科学实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全集团成套电气板块端到端数字化平台在默勒公司的成功上线。

该平台包含了以ERP为核心,实现了集团营销、数字化报价和设计、集团采购、MES、集团服务等8大子系统全流程集成和贯通。

集团之所以选择SAP,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理念。SAP公司在信息技术趋势中不断创新,符合未来企业数字化战略要求。

其次是产品。SAP产品功能与大全管理流程贴合,只需要做少量的二次开发。

再次是人。此次的SAP实施团队德勤非常优秀,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大全的管理创新需求。

本次项目改变了传统的ERP实施方法论,以打造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为导向,率先用1个半月的时间,梳理分析了大全管理创新模式形成的300多项核心指标,以指标体系驱动业务流程再造,将数字化基因植入到指导企业日常业务运作的各级流程中,从而实现业务发展和运行与关键指标的良性互动,实现业务和财务信息及时、准确,以及公司运营可控的管理目标。

集团负责人强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ERP系统,这是以SAP为核心的数字化创新平台。该平台实现了“订单为主线,履约计划为驱动”的全流程管控体系,支撑了大全扁平化创新管理模式的落地。

第一,建立了以订单为主线,以履约计划驱动的业务流程。

第二,实现了真正的三流合一和财务业务一体化。

第三,实现了部门及个人虚拟核算。对履约过程的偏差进行责任界定与追溯;根据业务实绩、结合有偿服务的开展,进行实时的收支核算,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考评;为部门、班组和个人设立虚拟账户,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

第四,实现了成本全过程管控。在成本链条里,大全集团选了3个重要的控制环节,报价成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并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的全过程管控,从而找出生产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5

【摘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关键词 传统期刊 数字化 转型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43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XW006)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媒体数字时代,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具有重大意义。《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表明,2012年中国人均消费期刊2.4册。而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的人均拥有册数是在10~20册左右,期刊发展明显滞后。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是推动新闻产业发展,跟上新媒体数字时代的关键。传统期刊在培养用户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及对期刊数字化技术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数:内容提供商一技术服务商一网络发行平台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终端阅读一移动阅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见表1)。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突围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传媒形态的丰富化、传播工具的多样化、运营模式的平台化等。期刊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通过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融合,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媒介功能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以及传统出版的流程再造。

(1)实现传媒形态的丰富化。新媒体时代,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变革是必然的发展路径。传统期刊应采用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运用新媒体的载体,融人新媒体运作理念,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数据挖掘、实时播报、视频访谈、图解报告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传播流向的辐射立体化。

(2)实现传播丁具的多样化。实际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工具的最终选择是多样化。执行期刊传播功能的不再仅仅是杂志社,一切可以用来与互联网接通的工具,例如手机、博客、微信、论坛、QQ、微博、二维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工具来传播信息。

(3)实现运营模式的平台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期刊的运营模式更趋于平台化运作。通过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的整合分享,重构期刊、网站、微媒体等多媒体运营平台的生产流程,提高了期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水平。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在数字化时代中,笔者认为内容、平台、终端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突围的关键。我们必须创新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的编采方式、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服务内涵和以及服务水准。

创新传播内容。高品质的产品是掌控未来、持续成长的永远的准则,而其价值的核心,始终是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统纸质期刊内容价值的增值是单向链条进行,而要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创新内容的深加工方式,实现多层次内容加工,多级多次生成,多点多面,辐射式拓展价值增值渠道,打造立体多样的期刊内容增值模式。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创新,是汇集全球内容资源,建立庞大的内容数据库,整合资源,机构重组,形成了由内容创造财富的商业模式。

创新平台模式。作为集成了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新媒介平台,具有的快速反应、手段先进、协同创新、规模效应等特点。它综合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DRM技术,通过整合资源,机构重组,构建了一个信息生产、平等分享和自由交流的内容产品运营服务平台。我们要尽量做大做强这种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平台,通过分析、加工、整合,形成规模化的海量信息内容,提供给作者大量的关联度较多为文献,才能快速适应媒介产业变革,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创新终端渠道。大众的阅读方式不仅从传统纸质期刊向新兴媒体转移,而且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无线网络传输的移动阅读转移,电子书、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数字化的全新终端越来也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来说,新的移动终端更加时尚和便捷,其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的先进性更加受到受众青睐。

创新服务意识。当网速发展到极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还是用户服务。成功的用户服务不仅是一次舒适阅读,而且包括延伸到各方面、各层面不同形式的精心服务,即始终抱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关注行业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关注国内外市场新趋势、产业新动向、管理新理念,而且要围绕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刊登的广告等,为读者、广告商和消费者提供多方面的超值服务,只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出版观念,才能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例如,美国《好管家》做一款自行车的广告,他们要把其他多个品种、多种类型的自行车及其参数、性价比等进行横向比较,并形成全球的内容链,为读者和生产厂家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新闻战线》2014年第4期

【2】李雪昆范燕莹:《“数读”期刊:版本升级体验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2日

【3】金鑫柳斌杰:《发展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战略重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8月14日

【4】向飒:《媒介融合下期刊数字化与品牌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敏:《高校科技期刊转型改制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第4期

数字化运营战略范文6

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间窗口,正确理解、合理应用大数据,有利于及时抓住战略机遇、突破转型障碍、实现产业升级。目前国内大部分新闻出版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应用探索,构建的内容资源数据库、图书门户网站、社交平台和运营平台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到用户行为数据和内容资源数据。然而,从大数据的发展来看,新闻出版行业在数据的开放性、流动性、交互性尚存不足。本文从新闻出版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多重视角,尝试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大数据战略扫清路障。

一、优化行业环境,营造绿色数字出版

新闻出版行业的大数据战略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与整个行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网络数字化产品盗版、法律法规不完备、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单个新闻出版企业并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大环境亟待改善,绿色的、安全的数字出版环境将成为大数据战略稳定长远发展的外部保障。

(一)数字版权保护

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始终未得到彻底有效的改善,极大的影响文化和版权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健康发展的瓶颈。除了相关部门继续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构建更加健全的数字版权法规体系之外,在进行数字版权保护时,应当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建立分工合作、共同保护数字版权的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

(二)行业标准精细化

行业标准的建设是大数据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根基,行业标准的制订为数据的流通与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制定新的行业标准时应当考虑适应大数据新闻出版的产业发展形势,真实、客观地反映大数据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做标准修订时,应当注重服务决策、引导产业发展。

二、调整产业布局,强化大数据增值

大数据时代,对于新闻出版产业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产业格局,不仅强调文化内容产品形态的多样性,更强调的是将知识服务于用户。强化产业链的拓展与增值,其实质是凸显内容产品与知识服务的价值增值,打造出新闻出版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变革传统新闻出版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出版企业,必须有变革传统出版模式的魄力和勇气,能够主动“革自己的命”,强化“内容+服务+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模式。上海报业集团从用户的角度人手,推出新一代财经商业新闻网站“界面”,让用户能够参与到选题会、投稿及爆料的环节当中,互动性大大增强。大数据时代,只有不断开拓空间,不断与新模式、新渠道、新方法融合,新闻出版业才能够焕发生机。

(二)引导新闻出版企业细分市场,进行分层次的产业布局

在大数据出版时代,全媒体出版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出版商,应当着力引导大中小型出版社分层次、分领域、分版块的产业布局。各新闻出版企业在整合数据撬动利润杠杆,建立大数据新闻出版平台的同时,也要有平台划分的意识。出版企业需认清内容资源的优势,大众出版企业应当更关注受众市场,在大数据分析、数据模型建立的帮助下,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精细的划分,定向新书推荐和广告投放,从而使营销精准有效。而定位在专业出版领域的出版企业,则需要以专业内容产品为导向,强化数据资源库以及网络数据平台的建设,尤其要对数据平台的内容资源进行垂直整合,开展定制业务,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吸引受众。

(三)设立大数据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试点

在国内技术水平、资金配备、人才层次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企业或者基地设立大数据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的试点,有利于加速大数据实践落地的进程,对大数据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推动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

尤其应当在新试点中从标准推广、技术规范、盈利模式、资本结构、业务组合这几个层面进行实际的探索。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要与试点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在试点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有助于标准的应用推广。新试点也应当对大数据应用带来的新闻出版业新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对资本结构以及业务组合进行多样的尝试,以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重点关注诸如个性化服务的收费、精准广告投放等盈利方式。同时,鼓励在新试点中建立统一的“数据池”,将企业建立的数据库对接到统一的平台之上,为建立国家层面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供参考。

三、两条宏观路径:新闻出版企业的大数据战略

行业环境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布局大数据战略的重要外部条件。这些外部因素为大数据理念的普及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根本而必要的土壤。回归到新闻出版行业的组成实体――新闻出版企业,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成效依赖于作为其承担主体的新闻出版企业,因此,鉴于目前新闻出版行业内的现状,提出以下两条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路径供相关企业参考。

(一)渐进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布局大数据业务

大数据的本质是深入的数字化。新闻出版企业依托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思路,其关键之处在于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在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实践阶段发现、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大数据实体。通过大数据应用点带动企业大数据出版产业线,进而辐射至整个企业,实现大数据在出版企业内容资源、营销方式、管理模式上的阶段化逐步渗透。

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布局大数据产业应当注重加强与产业链各方的分工合作,以弥补自身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研发、用户资源等的缺口。一般地,出版企业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和产品策划的优势,在技术研发与平台运营的短板问题上,多与具备技术研发和电子商务优势的数字平台运营商寻求合作的机会。同时与较为成熟的网络书店平台合作,借靠网络书店的庞大用户数据,弥补新闻出版企业在用户数据上的不足。位于数字出版上、中、下游的不同市场主体与各方的分工合作,不仅能提高产业效益,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的繁荣。

(二)跨越式:在大数据出版新业务中另起炉灶

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在新闻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既然互联网“内容+服务+用户体验”的新模式与传统出版业的“作者+出版社+印刷+书店+读者”冗长低效的流程模式相互造成阻碍,不妨给数字出版(大数据出版)一个另起炉灶的机会,使其脱离传统出版产业,参照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业务运营,赋予其更多的话语权。

大数据新闻出版脱离了传统新闻出版企业之后,在业务模式上,强调以满足受众需求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强化大数据平台的经营和管理。同时不断试错,促进大数据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进行内容产品的优化,在运营中快速迭代。脱离了传统的新闻出版产业,大数据出版所存在的体制限制也将大大减少。通过体制的创新,将员工的发展与新闻出版企业的发展紧紧捆绑,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激情,让一切有利于大数据新闻出版的资源充分涌流。

(三)两条路径的联系与区别

在大数据战略实施思路的选择上,究竟渐进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孰优孰劣,并无绝对的定论,而要以不同新闻出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来确定。两者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帮助企业找到切合实际的新闻出版大数据战略的路径。它们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跨越式的发展大数据战略更重视速度,而渐进式的发展则更强调量力而行。大数据出版脱离传统出版业务,突出“破”字当头。越是迅速地打破旧的新闻出版模式,也就是更加迅速而全面地在新闻出版产业中渗透互联网“内容+服务+用户体验”的新模式。同时,跨越式意味着非均衡,在不同的实施方向上有所侧重。而渐进式的发展强调稳定,其推进速度慢、力度小,更能赢得企业不同阶层的支持和参与。渐进式发展大数据战略在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建没、建立内容数据资源库等方面更为重视,是实现“数字化”到“数据化”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

四、打破内部瓶颈,加速新闻出版大数据落地

加速出版大数据落地,首先需要认清新闻出版企业内部存在的阻碍。在技术方面,企业的数据规模不大,价值密度偏低,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复合型人才,因而难以做到技术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可以说,国内企业目前在人才、资金、数据、技术上都尚有欠缺,惟有填补缺漏,克服障碍,才能加速大数据战略落地。

(一)打造有利于大数据发展的企业环境

1.深入推进数字化,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战略和数字出版战略不是相互对立的,高水平的数字化是大数据应用于新闻出版企业运营的重要前提,深层数字化才能将内容产品数据化,形成企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内容数据资产。企业应当从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内容的生产和加工两个维度进行深度数字化建设。此外,各新闻出版企业还应当逐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由此有利于建成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整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的新闻出版大数据新格局。

2.数字化新业务与传统出版业务齐头并进。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选择习惯必然发生改变,因此决定了数字化新业务的发展形式、内容载体和销售渠道等的改变。新闻出版企业应当不断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展出版物销售渠道,使传统出版业务与数字化新业务达到新的平衡。

3.突破管理困境。在大数据实践的起步阶段,大多数新闻出版企业会面临在同一个新闻出版系统中,传统业务与数字业务并行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当注重两种模式的“平衡管理”。在政策扶持、组织架构、人才配备、资金保障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确保数字业务不受到传统业务的干扰,同时不会因为并行的模式造成企业管理上的混乱。

(二)企业操作层面的具体举措

1.积极拥抱大数据思想。从企业层面全面提高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当中。首先,领导层需要主动摆脱传统出版的思维方式,积极吸收大数据的思维与理念,主动培养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其次,需要在企业的内部经常贯彻大数据的理念。

2.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在我国的新闻出版企业当中,大数据项同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因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大数据项目的财政补贴,然而,政府的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系。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创办大数据新闻出版开发投资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面向社会和企业内部筹集资金。

3.扩大数据规模,盘活企业大数据。日前国内新闻出版企业存在数据分散、规模不大、数据种类繁多但价值密度低、数据的存储存在延时的现象,各出版企业仍处在数据采集、处理的初级阶段。针对以上问题,各新闻出版企业应当早日摆脱被动的局面,扩大数据规模,盘活企业的大数据。

(1)扩大数据规模。目前各新闻出版企业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其内部数据,主要为结构化数据。由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处理难度较大,因此被大多数新闻出版企业选择性忽视了。

各新闻出版企业需要从收集外部数据、边界数据中寻找扩大数据规模的突破口。与掌握用户数据以及交互数据的第三方网站合作,不失为获得用户数据的一种途径,但数据安全与经营的风险也是企业需要权衡的关键所在。因此,新闻出版企业可以调整角色定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出击,依靠各新闻出版企业的内容优势,打造专业化的大数据采集平台。大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应当注重用户数据刻画的粒度更加精细,平台的建立可以依靠社区化、用户牛成内容、知识服务等特色吸引用户,继而获得外部数据以及边界数据。

(2)盘活新闻出版企业大数据。为了保证企业火数据的活性,应当建立细分的专业化的内容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建立提供知识服务的专业化平台。这样才能够为各新闻出版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4.“找得到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新闻出版企业应当要求现有的从业人员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主动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

出版社想要“找得到人”,掌握作者资源,可以采取与中学、高校合作,孵化作者的方式。为了鼓励数字出版部门在大数据项目上创造更多的利润,可以采取积极的数据出版人才奖励政策。“用得好人”需要鼓励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促进人才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