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1

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其他不同点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发展对中西方法律本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文化下的社会中,自然环境的恶劣制约着人类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密切。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逐渐占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以来,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族,而后是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国家、家族的利益根本上是高于自己的,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为家族、国家这些集体利益服务。在这种以集团利益为主的价值标准下,个人的的行为及权利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这种限制却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从而形成家族集团本位观念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中国法律本位在家族集团本位的影响下,忽视个人,让个人变得渺小,也使个人的生存价值只能服从于他所依附的家族国家社会中。所以在家族中,这种本位观最大的体现是“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等这类等级观念。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商业文化,西方社会却因此形成了积极开放的商品经济。在商业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带动下,西方社会从氏族到个人本位则有了巨大的发展。他们更加强调自己是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法律人格,有着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为任何其他集体或个人所依附。个人本位法也在西方社会中被逐渐确立。

二、不同法律本位下的家庭教育差异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同时,各种不同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多样文化交流的同时,冲突与摩擦也日益明显。就好比中西方因为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少摩擦。因此在以家族集体本位为观念的古代中国,“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的等级观念是非常普遍的。家长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自然认为孩子是附属于自己,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会把体罚作为最有效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在中国家长心中,孩子不应该反对父母,否则认为是不孝的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中国式教育方式。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父尊子卑”,说的就是父亲的地位高于孩子,孩子要听从父亲教导。在现代社会,“鹰爸式教育”所体现的传统中国教育方式更是如此。在西方社会,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的一件私有物,他是作为个体在法律上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人格的自然人,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父母作为家长,当然享有监护和管教孩子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却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果父母超出法律所规定的限度,父母的监护权则会受到影响。西方父母在行使监护和教导孩子的权利时会受到社会及公权力的监督,西方孩子因此比中国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所以在中国,家长如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权使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打骂孩子时,大部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必定也认为这在中国家庭是极其普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是属于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但在西方,家长却会被,儿童福利机构也会调查此事。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对比的反思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2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的,编排灵活,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声、光、热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科学之旅”,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信息的传递”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6.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改革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大量的研究课题过程简单,且没有明确的结论.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活动,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这正是新教材的精髓.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误区 观念

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规模的家庭教育调查研究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三十几年的时间。从近年来我国家庭家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教养方式、教育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而少有涉及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把握和深入研究家庭教育观念,对开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界定

依据教育运行空间特性,可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观念其实就是父母的或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父母或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发展以及子女如何发展所持有的基本、整体的观点。具体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将其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和亲子观等几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观念应包括儿童的发展观、儿童教育观、儿童教育期望观、亲子观;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除了包括儿童发展、教育途径、儿童的可塑性以及成功教育的信心之外还应包括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观念,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抽象概念。意识与行为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很多的传统教育思想精髓被传承了下来,但是一些文化糟粕也被有意无意的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模式被打破,都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些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如重智轻德,期望过高等。这些观念与提倡科学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在提倡人全面发展的今天,家庭的这种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愈加严重。因此转变社会的,尤其是家长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尽管从八十年代起我国各专家和学者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针对社会上,尤其是家长们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首先是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不是物,儿童是孩子,不是成年人,是有独立人格和自尊心的独立的个体,不能强行的加家长的意志予孩子身上。其次是科学的子女观。子女是家庭成员,也是国家的未来,父母要树立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观念,不能把子女当作只属于自己的私人财产。最后是科学教育观。遵循适合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孩子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施教。

(二)要实事求是的给孩子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定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关键在于客观现实与父母的主观愿望有一个动态的平衡。即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达到普及化阶段,也不能使“人人都上大学”,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分数至上”“名牌至上”只是家长自己的一厢情愿,适合的才是正确的,高分和名牌对于孩子来说或许只是父辈当年遗憾的补偿。上大学和高学历可以成才,但成才不一定唯此一种。据调查显示,美国成功的企业家中,低学历和大器晚成者超过高学历的人数。不能以分数和学历来评价一个人的一切。

(三)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偏向,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是家庭教育的方向。父母的首要职责是教育孩子做人,这是成才的基础。在重视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德育,不仅要配合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孩子吃、穿、用、追求名牌的倾向较为普遍。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折的能力。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即使智力超常、成绩优异,考上了名牌大学,也难以成才。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要引导孩子把决心落实到行动、要求从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逐步进入轨道,形成习惯。

另外,家长切切不要总是把孩子局限在家庭学习中,硬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应该经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中,欣赏大自然的美,这对拓宽孩子的视野和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三、对家庭教育的再反思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状况的不乐观,凸显的问题,除了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从某种角度讲,教育孩子就是教育家长,帮助家长培养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即是对家长的再教育。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原始的教育方式远远落后于孩子成长的需要。要提高家庭教育程度必须给家长“充电”,办好“家长学校”。只有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接触新的知识,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提高家长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学习内容的丰富,网络学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很多低俗的网络内容会引诱孩子。据调查显示:我国具有网络知识的家长不到百分之二十,如果家长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知识,你怎么能够知道孩子就是在利用网络在学习。

(二)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

家庭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整个社会给家长的教育却非常少,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还是传统的方式,根本就不知道科学的教子方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形成家长学校理念,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的讲座,由“家教专家”和成功的“家教模范”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介绍和推广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提高家长思想道德建设与修养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引进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冲击。某些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多家长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孩子价值观念扭曲、行为失范。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家长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摇篮。高尚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要对其美好品德的形成循循善诱,使其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注意家长的言行举止,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环境。

(四)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意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没自己什么事了,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学校,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责任,认为教育纯属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当然,学校教育在教育系统里是很重要的教育环节,它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要尽到学校的责任。但家庭教育是包括孩子道德、行为,做人、生活的最基础教育,是终身的、延续的。所以,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应该结合学校教育,是其接受系统的、完整的家庭教育。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又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若是方法得当,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赵刚.家长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Francoise Dolto.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儿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池瑾.母亲教育观念与儿童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4]李巧巧.刘丽.我国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5]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 [J].东北师大学报.2011(6)

[6]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7]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作者简介: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5

一、班主任工作要做到认识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对教育理念的超前认识,不能仅限于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认识。当今社会,学生获取认识的层次是多方面的,有人际的、书籍的、网络的,更有高科技方面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掌握全班学生的认识观念,必须有超前的时代认识。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做到用新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可采用盲目机械的教育手段和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班主任对新一代的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一个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记录册,并且对每位学生的每一个时期的成长情况作详实的记载,以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变化情况有的放矢地去教育。

其次,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的变化去转变认识观念,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所以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好学生的带路人,才能不偏离学生正确的成长轨道。

二、班主任应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要传授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注射器”,而学生是“容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只是弄懂书本知识和课堂疑难问题。如此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仅限于传统的求知观念,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更新课程理念。旧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其他。新课程理念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班主任要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发展个体潜能,培养特长,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形成新教学观念下的师生观,班主任要坚持终身学习的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并且要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参与其中,与学生在班级工作中一起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班级中的优秀一员,要有主任翁意识。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与感受,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学习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做好以上班级管理活动,班主任工作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使学生以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三、班主任应做到学生学习环境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除课堂之外可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环境日益增多。班主任应带领学生到课堂之外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去实践,转变学生学习环境,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去。例如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去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航展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而掌握像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火箭、卫星等是如何造成的、如何产生动力、如何升入天空的一般原理。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学到的课堂知识有用武之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成就感。所以,课堂和社会实践环境相结合,就必须让学生重视实践活动。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去实践以下几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日常教育中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内心感受和社会荣辱感。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观,带领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去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战斗场地、战斗事迹,使学生明白革命先烈如何为了中华民族的胜利、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教育学生只有学有所长、掌握了一定的为国争光的本领才能去保护我们可爱的祖国,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四、班主任要做到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的特点范文6

陈鹤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我们都承认教育是生活的演进,是人类经验的传递和改造,我们可以说教育是建设社会、国家的工具,要有何种理想、社会和国家,就要有那样的教育。也就是说,其根本在于服务于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人才,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而特色则是寓于民族传统和现代精神的统一之中。所以,我们的教育道路应该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改革坚持适合中国国情、国力。在教育方针上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服务宗旨上,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主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面向大众,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迷信课堂书本知识这一缺点,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他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

但从陈鹤琴求学和长期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从未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滋养。有鉴于此,我们在批判传统教育观念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新的时代特点,使传统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服务。因此,活教育课程论对于批判书本主义教育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引向充满乐趣的大自然和大社会,这对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陈鹤琴在活教育方法论方面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做”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他明显地由杜威“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发展而来的。在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做”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意义,也是对当今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两个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课程改革应注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状态,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技能、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熟练深刻程度,怎样调动儿童的主体性?活教育十分重视的一点就是做,“做”是身心的积极参与,儿童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他必须投入目的性注意,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促使他去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考,去发现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

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感性形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组织学生对事物的直接观察,以获得对学习对象的感知基础,从而保证教学中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间的可靠联系。“活教育”对感性经验的强调实则超出一般教学原则的要求,具有课程论的意义。传统教育往往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上固定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因而不利于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能力,只知被动的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遵循活教育注重以“做”为核心的方法论思想,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借鉴这一思想,并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性和感性经验。

对素质教育的启示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应当说是一个素质结构系统。在教育实践上,重视德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论”和“目的论”的提出,和现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观有不谋而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