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期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女子学院;女子高等教育;性别公正;西方女子教育
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男子的大学相比,这些女子学院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在欧美各国,女子学院的办学模式也各有差异。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美国走在了整个世界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美国的早期女子学院以七姐妹学院为代表,包括:蒙特·霍利约克学院(MountHolyokeSeminary)、史密斯学院(SmithCollege)、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College)、巴纳德学院(BarnardColIege)、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以及布林·莫尔学院(BrynMawrC01.1ege)[1]。这七所女子学院中既有独立的女子学院,学院的楷模。然而,女子学院的价值被公众所接受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以美国为例,直到1973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arnegieCommissiononHigherEducation)发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文,才首次比较正式地希望教育界关注女子学院所起的作用。该文指出:“女子学院毕业生的成就值得重视,不仅因为它们体现了女子学院对妇女教育的决心,而且在其潜在影响方面更具重要性。”[2]在女子学院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妇女及其才智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女性在社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如此,早期女子学院还是得到了发展,直到今日它仍是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历史渊源
西方女性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在近代以后。为了进入大学,妇女们经历了不断的努力和斗争。大学在其创立之初,目的就是培养为教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而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她们无法进人传统的大学领域。此外,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女性在各方面都弱于男性。具体来说,首先,妇女被认为在智力上先天弱于男子,因而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妇女天生体力过弱而无法承受高层次智力活动带来的压力[3]。尽管女子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和努力没有停止过,但女子始终被阻隔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之外。但是随着社会风气开始趋于开放、高等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基础教育逐渐普及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显著,女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同时,女性主义运动推进了妇女争取获得包括教育权在内的各种平等权利的斗争,使妇女在主观上要求接受高层次教育,即高等教育。如此看似不可调和的两难局面,为早期女子学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确实,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一时期的女子学院是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与面向男子的大学相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
美国是最早创建女子学院的国家。在美国殖民地早期,虽然已经有了名为“学院”的专门招收女性的学校,但其程度不过比中学稍高一点,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女子高等教育,并且此类学校多数是寄宿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宾夕法尼亚的摩拉维亚女子学院(MoravianSeminary)。在该学院中,教师教摩拉维亚族女孩语言、宗教、历史、音乐以及包括天文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在内的自然学科。以欧斯特莱恩(ElisabethOegerlein)为代表的先驱者将摩拉维亚女子学院的办学精神在殖民地传播,并且创办了许多类似的女子学院。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摩拉维亚女子学院被公认为是美国女子能接受最高级别教育的机构[4]。随着美国女子要求接受更高教育,1785年摩拉维亚女子学院开始招收美国社会各种族、各阶层的妇女,正式的女子学院初现端倪。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之后,即19世纪30年代,真正意义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在美国首先建立。一般来说,这些女子学院也是最前沿的女子高等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名称和内涵的重大变迁。在美国,殖民地时期就出现了比中等教育稍高的专门培养女子的学术团体(Academy)。19世纪初,“女子学院”(Seminary)一词替代了先前的学术团体的称法,使女子接受中学后教育有了更加正式的含义,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职业准备。在这方面,与男子学院为培养军事人才不同,女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及母亲。虽然不同地区的女子学院的课程内容不一,例如,有些女子学院注重礼仪的培养,有些女子学院提供家政课程,但是当时所有的女子学院都不提供男子学院提供的用希腊语、拉丁语传授的古典课程。女子学院最多也只是提供一些用英语传授的学术性课程,例如历史、哲学、现代语言及自然科学等,其目的也仅限于为妇女从事教学工作做准备。当然,也有一些有远见的女子学院开设了属于大学程度的课程,例如纽约州的特洛伊女子学院(TroyFemaleSemi—nary)[5]。“女子学院”的这种称法一直被沿用到真正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的出现。到19世纪末,随着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的确立和男女平等的高等教育斗争的开展,许多女子学院开始改用传统的“学院”(college)的称法。
二、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与发展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早期的女子学院主要有两种形式:独立的女子学院以及隶属于综合大学的女子学院。在这些学院的创立与实践过程中,既有为女子大学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人物,也有从女子学院提供的大学教育中受益匪浅的杰出女性。虽然真正的西方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的欧洲,但是,由于欧洲社会生活的历史传统相对闭塞,欧洲各国在女子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方面都没有赶上美国。
1.美国独立的女子学院
在美国独立的女子学院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是里昂(MaryLyon)创办的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和瓦萨(MatthewVassar)创办的瓦萨学院。
1837年11月8日,美国新英格兰拓荒区的一名女教师里昂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在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雷创建了第一所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即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之前,里昂已经在新英格兰的许多地方,建立并推广她的女子学院办学模式,这些学院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高等教育水平,但为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创办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首先,招生要求严格。里昂要求入学的妇女思想成熟、态度严谨、有能力完成学院课程的学习,并且具有摆脱传统的家庭生活而追求全新未来的意愿。其次,里昂争取到了男性的支持,这些男性多数来自教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牧师帕卡德(TheophilusPackard)以及霍克斯(RoswellHawks),他们通过传教的方式将里昂的女子学院办学理念和实践在教区推广[6]。同时,里昂的办学资助也主要来自教会,当然也包括一些个人资助。此外,课程要求规范。在新英格兰建立的女子学院中,里昂的伊普斯威治女子学院(IpswichFemaleSemi—nary)的课程和教学已经具有了鲜明的高等教育特色。
1837年,在募集到了一笔8千美元的资助后,里昂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达到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学院建在了马萨诸塞州南哈德雷的霍利约克山边。学院成立之初有80名女学生,校舍为一幢四层的楼房。里昂节俭朴素的风格完全体现在了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校舍建筑风格上。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里昂让女学生们掌握知识,学会自我管理,更注重培养女孩们对人生的信念。她建立了二个完整的大学系统,将外在的建筑转换成了内在的秩序。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里昂应用了古老的女子教育理念,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适当地借用了母女的关联,从而很好地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了起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里昂始终强调她们自身的女性角色。这种办学理念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只对男子开放的大学,具有独到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特色。作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建立为美国女子教育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1849年里昂去世,但她所创办的女子学院并未就此停滞不前。随着学院学生、教师、校舍以及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女子学院成为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历史上第一批女子学院出现在美国东部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地区。其中值得一提的另一所女子学院是1865年创办的瓦萨学院,学院的改革精神体现了美国妇女新纪元的开始。瓦萨学院的创始者们深深地意识到了对女子学院进行革新的重要性,这所用“学院”(college)命名的学校大胆地为妇女提供完整的文科课程。
瓦萨学院的创始人瓦萨曾这样指出,学院创建的目标是让女子能获得和男子一样的高等教育[7]。瓦萨突破了女子学院的传统办学理念,要求自己的学院并非表面化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强调根据新的教学对象,即女性,进行适当的、特别的调整。首先,在课程方面,瓦萨学院将体育课放在第一位,尤其注重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基础作用。学院还特别成立了体育训练科,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体育训练活动;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户内、户外课余运动,并且不断更新校内运动设施。第二,在智力教育方面,该学院的特色是文科教育,因此,要求学生入学时已顺利完成了基础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常规课程(regularcourseofstudy)及特别课程(specialcourse)两类。前者与其他女子学院的培养目标接近,即让妇女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后者则注重妇女教育的特殊需要。另外,学院还设有不同的专业系科。在瓦萨学院建立之初,曾设想将学院的学习年限从传统的3年延长为4年,但这和传统观念中妇女适婚年龄有点冲突,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瓦萨学院的办学在突破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女性特色以及教育的社会和职业性。专为女性开设的家政教育便是一大特色[8],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中保证一定课时的常规家务能力培养,例如针线活、家用设施的修补等,而且还开设了包括家政经济学课程在内的家政课程。同时,在学院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瓦萨认为,妇女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在社会中将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并承担社会使命,因此,学院所开设的社会教育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职业教育方面,学院着重培养女性的教学、电报发送、速记、记账等职业技能。这些职业技能都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妇女劳动力的需求。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妇女以成倍的增长速度进入各类女子学院学习。据1870年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有11,000名美国女性在女子学院学习。也正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女子学院的数量迅速增长,许多原先以旧式女子学院命名的学校都升级为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学院。
2.英美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女子学院
早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女子学院。这些女子学院虽然隶属于综合性大学,但实际上,从管理和经费而言,这些女子学院都是独立的办学机构。而且,多数学院的教学楼不在隶属大学的校园内。当然也有部分女子学院与其隶属大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课程教学方面得到隶属大学的支持。这些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实际上意味着综合性大学开始公平地向妇女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创办于1879年的隶属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创办于1889年的隶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纳德学院等。
19世纪初,英国已经有一些私人团体为妇女提供带有一定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但是,女子高等教育的真正开端是从剑桥大学开始的,并且以隶属于综合大学的女子学院为重要形式。英国的剑桥大学最先开设了两所隶属性质的女子学院,即格顿学院(GirtonCollege)及纽纳姆学院(NewnhamC01.1ege)。在英国,女子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很多革命性观念都首先在这两所学院中产生和实践一J。格顿学院的前身是由英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戴维斯(EmilyDavies)于1869年在希钦创办的一所女子学院。该学院由剑桥大学的客座教授授课,在管理体制上和剑桥大学并没有什么联系。希钦学院在创建5年后搬到了剑桥,新校舍建在名为“格顿”的地方,故将学院命名为“格顿学院”,并且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学院之一。它设有神学、古代文学、数学、自然科学、法律、历史、古代语及音乐理论等学科。戴维斯还推动建立了一个委员会,以确保妇女能参加大学地方考试(HigherLocalExamination)。剑桥大学于1863年允许妇女参加大学地方考试,并从91位考试者中选出25个候选人。虽然这些候选的女生仅用了6周的时间准备考试,但她们却在考试中表现突出。剑桥大学的地方考试按同等条件向有限的妇女开放,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随后,剑桥大学就开始每年正规地招收女生。这些都为女子高等教育在英国的开端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871年创办的纽纳姆女子寄宿学院于1880年并入了剑桥大学。进入纽纳姆学院的女生必须在18岁以上。该校设有数学、历史、现代语、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学等课程。同时女生也可以到剑桥大学其他的学院听课,并在研究所和陈列馆等场所接受自然科学、物理、地质学及矿物学等操作性课程教育。格顿学院和纽纳姆学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特色,而这种做法到19世纪90年代后才在男校中推广。
1879年,牛津大学效仿剑桥大学的做法,开设了多所女子学院。1879年开设的玛格丽特夫人学院(LadyMargarettHall)是专门为信奉英国国教的妇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建立的,该学院还开设了大学升学考试准备班。同年,还开设了萨默维尔学院(SommerviUeCollege)。该学院以著名的女天文物理学家萨默维尔(MarySommerville)的名字命名。1886年,另一所为英国国教信奉者开设的女子学院圣休学院(St.Hugh’sHall)在牛津大学创办。1893年又创办了圣希尔达学院(St.Hilda’sHall)。随着这些隶属性质的女子学院的建立,牛津大学校方意识到了加强对这些学院管理的重要性。于是,1878年牛津大学成立了牛津妇女教育委员会,将上述四所女子学院纳入该委员会管理之下,具体管理女子学院的教学内容及对学生进行监督。
三、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历史贡献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对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早期女子学院为西方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开端,为其他向妇女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者向世人展现了她(他)们的勇气以及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者中,有一批坚强的女性,她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例如,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创建者里昂,她不知疲倦地为她的学院募集每一分钱。这些女子学院的先驱者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即妇女是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给予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会使国家和世界得益。其次,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表现出先驱者对女子高等教育的敏锐感和远见卓识。她们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不仅使女子学院成为无数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而且女子学院在美国和世界上的传播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期女子学院既为在其学院中接受过教育的妇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又为所有其他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妇女起到了示范的作用。美国的许多女子学院,例如,韦尔斯利学院等不仅倡导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以促进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理解,而且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上提出了各项建议。更重要的是,无论来自何种社会背景和何种生活习俗的妇女在女子学院中都受到了完全公平的对待和教育,因为她们理应受到尊重。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2
1.1美国图书馆学教育起源
1914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沈祖荣先生最早到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在此之后,洪有丰、胡庆生、李小缘、戴志骞、袁同礼等一大批中国近代图书馆界先驱人物几乎青一色的毕业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威廉森(1877-1965),他是继杜威之后,致力推动美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图书馆学家。1918年,威廉森受卡耐基特聘开始开班培训图书馆员,他加入卡耐基基金会,专门从事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威廉森先后于1919年,1921年和1923年写出了三个著名的美国图书馆学教育调查报告。他提出图书馆学校应当象其它专业学校一样设在综合性大学内而非图书馆内,并且应该授予毕业学生大学学士学位。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聘请威廉森担任教授,筹备成立第一所四年制的图书馆学系,并同时成立研究所。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从奥尔巴尼再次搬回纽约市,隶属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图书馆学学院,学院属于“graduatelibraryschool”当时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15所图书馆学校中级别最高的学院。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图书馆学系有四个特色:第一,图书馆系的学生除了本系的课程之外,还需要修一个外系当辅系,以具备不同的专业;第二,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有广泛的入门课程介绍;第三,需要到图书馆内进行实习;第四,了解资讯在社会中的传递途径与展示方法。这些做法后来都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石。威廉森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系当了18年的系主任[4],被后世尊称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威廉森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思想提出是美国图书馆学专业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水岭,通过调查,他明确的提出图书馆职业训练和专业训练的区分,促成了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组织图书馆教育委员会(BEL)的成立,开始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评估和认定,并制定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标准。他的关于在综合大学系科下设置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系毕业生应该获得学士学位的思想,成为影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特别是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源头。
1.2美国图书馆协会支持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织,也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资格认定机构。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ALA是一个自愿参加的非官方协会,它的经费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出版刊物所得的稿酬和举办会议所得的会费组成。此外,还得到美国政府或基金会以及一些财团的资助。[5]美国图书馆协会不仅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组织,更是致力于世界范围内图书馆事业的推广和促进。1926年,正值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卡耐基财团宣布资助400万美元来发展图书馆教育,并将美国图书馆协会置于一个坚实的财政基础之上,在之后的20年中,图协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教育、图书馆教育、提高图书馆专业水平、图书馆立法、和赋予知识的自由权。同年卡耐基基金会出资144万美元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图书馆学研究生院,于是图书馆学教育界第一次有了一所供图书馆员进行深造的有学位的专业学院。学院也设立了一个系进行学术研究活动。[6]ALA一直注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1903年成立的图书馆培训委员会标志着ALA开始着手领导专业教育: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随时调查所有图书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并报告调查结果。另外,ALA还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组,作为研究专业教育的专业部门。1915年美国图书馆学校协会(AALS)成立。为了提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质量,有系统的组织各种图书馆学校,夏季培训班,学徒班等。1923年ALA临时图书馆培训委员会TLTB成立,其主要的工作是调查专业需要,找出专业教育的不足,并提供其他专业在标准化、结构化方面的经验。这个临时的图书馆培训委员会,最终更名为图书馆教育委员会(BEL),负责图书馆学教程的评估和认可。[7]并于1925年公布了图书馆学教育标准,开始进行逐校鉴定。1932年有25所图书馆学院通过了资格鉴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的创立成为美国图书馆学专业化的制高点之一。[8]1.3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实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状况,可以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中作大致的了解。在1926、1927的年度报告中,了当时美国图书馆学校的宗旨和状况,以及开办的条件,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并公布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所认定的图书馆学校开设的针对学校图书馆专业课程最低标准和师范院校开设的学校图书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标准。[9]将图书馆学教育具体创办的资格和条件,作了详细的要求,包括入学要求,学习时长,基础课程以及证书的类别等等。为了便于掌握概貌,笔者将具体要求简要分类,列于下表:ALA要求有资格的师范学校,学院和大学应该为在学校图书馆兼职工作的图书馆员开设专门的图书馆学课程。
2中美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分析
2.1图书馆学教育展开背景和规模的比较
美国正规图书馆学校毕业学生一年就有五百多名,加上非正式的图书馆学生馆员培训的人数,一共有4000多名。[11]金大图书馆学教育开创之时,全国正式的图书馆学校只有文华图专一所,刚成立的中国图书馆协会虽然也有图书馆教育组,但还未制定标准课程,而每年毕业的人数,大约在20人以内,每个图书馆学教育单位的毕业生几乎都是个位数,加上暑期学校的人数也不超过100名,教员人数屈指可数。在背景和规模上,美国远远走在前面。
2.2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借鉴
美国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有开设专门的图书馆学校,或在师范院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两种方式,也就是说,实施教育的两个组织。一个是图书馆专门学校,另一个是师范院校,还有就是暑期课程,这三种方法正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展开的三种方式。金陵大学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但是将图书馆学系设于教育系下,并且从事教学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的骨干,洪有丰,陈长伟也都是金陵大学的师范学生,创办人李小缘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可见在教育系下设置图书馆学系不无渊源。
2.3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比较
从表3不难看出,在主干课程上,中美几乎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课程中间,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开设的课程在数量上多于美国;在内容上,美国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及教授方法等,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则明显更偏重学术内容,最具特色的课程有:目录学,中国重要书籍研究、书史学和印刷术。并有图书馆学大纲。从课程来看,当时的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思想已经和美国有了较大距离,美国的专业教育,其职业化的色彩依然浓重,偏重实用性,注重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对图书馆员的教员气质较为注重。而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虽然在主干课程上继承了美国的设置,但是金大的学程要求更长,在体系构建上,有其专门特色,较为注重图书馆的馆藏内容研究。
3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特色分析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轮廓更加清晰,既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又因为当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状况,以及金大的学校背景,走出了一条自身的图书馆学教育道路。
3.1辅系设置强调教育属性
金大的图书馆学系在系科设置上,是在文学院教育系下设辅系,添加特有的专业课程,这是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有益借鉴,强调了图书馆专业的教育性质,系主任李小缘提出的“图书馆即教育”,图书馆教育可以“辅佐学教育之不及”[12],将图书馆学系作为教育系的下设辅系,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3.2注重学术研究
与美国图书馆学课程的对比中不难发现,金大的图书馆学课程带有浓重的学术内涵,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专深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自行编制了《图书馆学大纲》,这是当时美国的图书馆学校里没有设立的课程种类。在分类法方面,有刘国钧先生编著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美国的杜威和国会分类法与中国传统的四库分类法进行了综合与对比,最后糅合中西,编制新法。刘国钧在分类法中,实际上已经将图书馆学作为一种“学术之宗”[3],安排在总类之下。在目录学方面,系主任李小缘先生,一直将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他本人也在金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目录学的研究,“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将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系的必修课程,同时特设的“书史学”、“印刷术”等课程,突出的显示了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术性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国学的整理和研究,使得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带有强烈的学术研究气息,在图书馆学的课程安排上中西并重,成为一种糅合了中西特色的创造性的图书馆学。
3.3开展学术服务实践
金大图书馆学系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破天荒”的开设了《索引与序列》的课程,研究索引与序列的原理及方法,整理编辑各类学术索引。意在为各类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编制索引是美国图书馆先进方法的引入,李小缘除了开设索引课程外,还积极参加“索引运动”,向中国图书馆协会提出《通知书业于新出版图书统一标页数法及附加索引案》、《编纂古书索引案》、《编制中文杂志索引案》以及《中华图书馆协会应设法编制杂志总索引》等多项索引议案,长期支持我国索引事业,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索引课程的设立,是对学生学术基本功的锻炼,用西方的学术工具和研究方法,编制检索实物,服务于传统学术,使得教学过程就成为学术服务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金大图书馆学系学术性又一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学术服务的精神。
3.4注重学术人才的培养
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属于金陵大学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了学贯中西的图书馆学家,史学与国学家,为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在就读于金大文学院,选修图书馆学课程的学生中,就有享誉海内外的图书馆学家:钱存训、卢震京、吴光清等。
4结语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 监狱文化建设 罪犯 教育改造
一、监狱文化建设的概况与地位
监狱文化是文化在监狱这片特殊领域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对于何谓监狱文化,正如何谓文化一样,学者对其存在不同的概述。所谓监狱文化,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监狱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指的是监狱自身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指的是具体的文化手段和方式,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等所需的具体载体的运用。
监狱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一样,也由主文化和亚文化两部分组成,其中符合一般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精神,为社会公共所认可的部分为监狱主文化。而监狱亚文化是指罪犯群体在监禁生涯中逐渐形成、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和遵行,与监狱主文化偏离或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现象的综合体豎。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需要建设的监狱文化指的是积极向上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
(一)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容
关于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上的文化建设,即对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模式进行建设,也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对监狱的外在建筑、绿化环境、监区分布、功能设施等硬件条件进行建设,是监狱进行其他方面建设的基础与基本的保障,与犯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
二是制度上的文化建设,即对监狱内部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具体的执法活动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创造一种井然有序的监狱内部秩序。
三是精神上的文化建设,即对监狱的精神与理念进行建设,主要是以文体活动、罪犯兴趣培养小组等形式为主,是监狱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二)监狱文化在监狱社会中的地位
由于监狱的不流动性与封闭性,不同罪犯在监狱服刑的过程中,使得监狱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社会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即监狱社会。这种监狱社会从监狱建立之初就逐渐积累起与外界一般社会所不同的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身观、世界观等,并且慢慢变为监狱的“特有文化”。而这种“特有文化”自罪犯进入监狱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罪犯,使其为了适应这里的监狱社会,而与监狱社会中的“特有文化”标准靠拢,罪犯开始心甘情愿或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待人待物的方式甚至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这种“主流文化”多为“监狱的亚文化”。
而监狱所亟待建立的监狱文化则与这种监狱的亚文化不同,其是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这种监狱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缓冲与消减监狱中存在的不良文化,避免罪犯在监狱服刑的过程中感染上这种不良文化。因此,监狱文化建设在监狱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监狱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文化建设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作用未被重视
必须承认,我国仍然处于监狱文化建设的初期,监狱文化建设还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局面,只看到监狱文化建设中一些片面的效果,而没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念,更没有一个系统指导监狱操作的导向。这样也就导致有些监狱在如火如荼的搞监狱文化建设,有些监狱却没有任何举动,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狱文化建设在罪犯的教育改造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保守思想在监狱改造中作祟。对监狱文化还停留在听之有声、见之有形的表面文化上,并没有在制度和理念层面上下功夫,在罪犯的改造上灭有像企业文化哪像认识深刻。对监狱文化具有的改造手段的特性与功能缺乏认识。
(二)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不甚明显
对罪犯进行惩罚与改造是监狱的两大职能,而其中教育改造是最终的目的。其中《监狱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第四条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监狱往往更加重视惩罚这一职能,而忽视改造这一职能,从而导致罪犯在服刑完毕时教育改造的效果不甚明显,走进社会后很快又再一次实施犯罪。
三、监狱文化建设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启示
面对监狱重视劳动教育、忽视思想教育,罪犯教育改造效果不明显的现状,监狱文化建设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的积极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中可以让我们探索出一条解决以上问题的道路:
(一)应当从实质上重视监狱文化建设
教育与改造罪犯是监狱工作永恒不变的宗旨,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以文化人”,这是改造的至高境界,文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若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和感化功能,将文化作用于每一位罪犯的思想、灵魂和内心,对于从本质上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人的本能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人的本能一旦倾斜或倾倒,人的贪念、妄想、私心极端化,不顾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彻底堕落,丧失人格,丧失人性,这是原有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水准低下而引发的,在受到外在的不良因素作用与诱惑,突破了自已道德底线,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监狱若能从实质上重视监狱文化建设,即利用文化背后的蕴藏的力量,必将有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
(二)应当对监狱文化建设进行加工整合,使其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有所帮助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监狱文化建设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扬监狱文化建设中积极的效应,而尽量的避免与消除其对于罪犯教育改造消极的影响。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监狱文化建设对于罪犯教育改造消极作用的方面,可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将监狱文化建设与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不应当将监狱文化建设孤立于监狱的劳动改造、思想教育,既不能够单搞劳动改造、思想教育,而忽视文化建设,也不恩单搞文化建设,而忽视监狱的劳动改造、思想教育。
二是将监狱文化建设与获得减刑假释缓刑等的条件严格的区分开来。监狱执行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罪犯与预防犯罪,在整个刑罚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与贯彻这一思想,因此,对于减刑的适用应该严格的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限度。而监狱所进行的任何监狱文化建设,都不能够忘记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刑罚的执行,加强对于罪犯的教育感化。
三是将监狱文化建设做到适度。监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时间的工程,监狱在实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把握尺度、掌握好分寸,切不可夸大其最用,把其凌驾于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等手段之上,既不能完全不重视监狱文化建设,也不能一门心思只搞监狱文化建设,应当从尊重罪犯人权、有利于罪犯真心悔悟等方面出发,将监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免弄巧成拙,不仅给罪犯加上了思想上的包袱,又侵犯罪犯的人权。
(三)可以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完善监狱文化建设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早期阅读教育 阅读心理环境 自主阅读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丰富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形象的讲读来理解读物的过程。[1]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家长和老师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儿童阅读能力的时机。[2]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首次在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学前阅读和书写技能,以倡导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都把早期阅读活动作为语言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各类幼教机构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早期阅读教育。但是,由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论总体上滞后于教育实践,目前的早期阅读教育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3]
一、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曲解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
很多人把早期阅读当做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早期阅读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倾向,如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过程,过早地强调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严重阻碍早期阅读的健康开展。[3]许多幼儿园把阅读和识字等同起来,从而在教育实践中过多地追求识字量而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阅读材料不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很多幼儿园只重视阅读材料的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阅读材料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阅读材料题材单一,把“图画书”等同于“图画故事书”,只提供一些以小动物为题材的故事书。(2)忽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提供的图书幼儿阅读时不理解、不感兴趣。(3)阅读材料图文比例不合理,图少文字多。(4)图画之间的跨度大,幼儿在阅读中难以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等。阅读材料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早期阅读的效果。
(三)忽视早期阅读心理环境的创设
很多幼儿园只关注早期阅读物质材料的配备,忽视了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早期阅读教育中缺乏宽松、自由的阅读心理氛围。如:阅读角位置不合理,旁边幼儿进行其他活动时动静大,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的分散;过多强调集体阅读活动,只允许幼儿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阅读图书,忽视了在自由活动中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引导;对幼儿早期阅读行为关注不够,未能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早期阅读活动采用单向灌输形式,不许幼儿说话、提问,更不得质疑。早期阅读对幼儿来说变成了一件强迫性的事,痛苦的事。
(四)缺乏科学的指导
教师在早期阅读教育的指导中,普遍存在强调把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传达给幼儿,单纯以幼儿会复述故事为主要目的,忽视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现象。0~3岁幼儿在阅读时注意时间最多为5~10分钟,如教师不做相应的引导,这样的阅读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且对图书的损坏率高;3~4岁幼儿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仍然比较短暂,让他们独立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5~6岁幼儿的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时如果教师还完全采取对于0~4岁幼儿的阅读指导方法,不加以变通,则会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从而影响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五)早期阅读教育的家园合作流于形式
早期阅读教育必然有家庭的积极参与,然而从目前家长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参与情况来看,家长的参与配合还停留在形式上,如参加家长会或向老师了解幼儿在园阅读情况等,而深层次的家长参与、实质意义上的早期阅读教育的家园合作,如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与教师共同决定早期阅读课程设计等还属凤毛麟角。造成早期阅读教育的家园合作处于表面水平的原因首先在于教师及幼儿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对于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价值。此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对于参与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缺乏认同,甚至是没有认识到早期阅读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只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在家园合作中往往采取退缩、回避态度,这影响到早期阅读教育的家园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二、早期阅读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人们对早期阅读的重视是由预防社会阅读困难引起的,早期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儿童早期阅读行为的建立——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是预期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早期检测发现儿童是否可能存在阅读困难的指标。因此,学龄前阶段,主要是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指导幼儿学习阅读的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
(二)选择适合幼儿的图画书
图画书的提供既要有量的保证,更要有质的要求。图画书的题材应该多样化,除了故事书外,诗歌、散文、常识等都可以作为幼儿阅读的内容;图画书的主题应该特别接近幼儿生活,而不是远离幼儿;图画书的版面安排形式很重要,图文难度、对应与否是幼儿喜不喜欢阅读的重要原因。对学前儿童,尽量选择一页一幅图画的图书。
(三)营造宽松的互动阅读氛围
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敢说、敢想,促进良好的阅读心态形成,从而获得更佳的阅读效果。图书角应设在相对安静的地方,避免幼儿阅读时受到干扰。幼儿园集体阅读活动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幼儿丰富阅读经验。除了集体阅读活动外,老师还应给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爱好、经验和习惯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自己决定阅读方法、自己控制阅读时间,有着充分的自由活动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阅读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兴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对儿童的阅读行为表示关注和赞赏,儿童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成人的关注有利于儿童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图书”的习惯,鼓励幼儿与图书、文字进行创造性的互动。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儿童阅读时应当引导儿童通过复述、推测和假设结果、分享人物观点、讨论图画内容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使他们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四)注重科学的指导
要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教师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这是保持幼儿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幼儿阅读策略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保证。0~3岁婴幼儿首先要指导他们有序地翻看图书,以便了解图书的封面、封底、页码等知识,从而掌握图书的结构。其次,师生人手一本图书,让幼儿围坐在教师的身边,教师边翻看图书边讲故事,教师讲一页,幼儿翻一页,让幼儿直接感受到画面之间的联系,并且知道看故事书要一页一页往后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该年龄段婴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态的阅读,应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3~4岁幼儿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阅读活动应以分组式进行,便于教师全面观察与个别指导,以帮助不同能力的幼儿在阅读能力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5~6岁幼儿宜进行隐性指导。在阅读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向教师求助,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应启发幼儿回忆过去的经验或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通过适时点拨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调动家长参与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许多家庭中存在“父母陪伴幼儿阅读的时间很少、不重视幼儿阅读行为的培养”等现象,这给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带来了重重阻力,影响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家长参与到早期阅读教育中来,通过与家长共同交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方法上提供指导,家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家访和早晚接送幼儿的时间及“家长开放日”,使家长明白,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0(04).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5
园将继续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以教育局提出的五个突出”为切入点,规范与细化管理过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寻求科学高效的人性化管理为重点,以夯实教科研基础、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为手段,进一步转观念、强内涵、促发展,以创建省“平安校园”为抓手,本学期。不时开创我园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合理规划。为下学期中心幼儿园的异地新建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努力改善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以一套中心园与村园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严格实行《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方法》基础上。学前教育继续向03岁年龄段延伸。
4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不同层次的教师跨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境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多渠道、多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练习的平台,确保每一位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发展和提高。
5加强课程审议。着实推进有效教学,努力构建园本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调整布局。
而现有园舍无法拓展的现实情况下,针对中心幼儿园生源的不时充分。将积极争取市教育局、镇党委的大力支持,调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撤并近端村幼儿班,及时递交申请演讲,异地新建中心幼儿园一所,集聚幼教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敞舒适、平安温馨的良好育人环境。
靠近江浙临界地带。本学期我将积极争取当地村委领导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幼儿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改善办园条件,新建合格园一所,着实推进村级幼儿班的撤并工作,全面改善我镇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使我镇幼儿教育步入统一科学管理的轨道,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二)构建社区、幼儿园互动的早期教育体系
依托社区,横向上。定期研讨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形成家庭、幼儿园、幼儿园和社区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网络。定期组织03岁的幼儿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面向03岁儿童家长开放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指导等服务工作,传输亲子教育理念,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不时提高,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即:维护国家利益、爱岗、爱园、爱生、爱已。特别关注新上岗教师的教育与引领,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教职工努力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树立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心。继续发扬优良的团队作风,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本学期继续实行家长问卷,不时规范师德行为。
2强化反思与研究。积极开展“135行动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撰写教育笔记与教育论文,期末以评比的形式挖掘优质价值。
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上课、讲座、沙龙、竞赛等形式,给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能力。本学期将推荐优秀教师参与市级a级优质课评比,不但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四)开展园本教科研。
立足本园特点,本学期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以园本教科研为平台,不时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师素质,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努力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园本课程。
1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展开教研。提高教研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基本功竞赛,使教研工作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本学期,将通过多种教研模式创新教研活动,准确掌握各年龄段的目标,杜绝一切“作秀”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结合评比,把“备课—听课—说课—议课—一体化,把活生生的教学现场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诊断、评价与质疑,找出开展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且共同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用理论来诠释我教育行为,使评优的过程成为培训教师的过程。
2继续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基于自制玩具的幼儿多元智能的行动战略研究。以自制玩具的环保教育途径为切入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重视幼儿的实践操作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多元素质的发展。做好经验的总结,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张扬科研兴园的理念。本学期我将充分作好“十一五”结题工作,以丰硕的效果开启本园特色亮丽的风景线。
(五)落实班级精致化管理。
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不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加强对贯彻落实制度的检查和督促,平时考核与期末评比进行挂钩。经常深入第一线,观摩活动,对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进行探讨,注重互帮互学与引导。本学期重点加强幼儿一日活动的优化,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班级管理的意识和管理班级的能力。
(六)密切家园联系。
发挥好家委会作用。通过各班家长园地、幼儿园网页、幼儿园家教宣传橱窗、半日活动开放、家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园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协助家长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解,优化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效果。不时丰富幼儿园网页内容,及时报道幼儿园动态。班级网页要及时反馈本班动态、重大活动、幼儿发展等情况。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七)后勤保证。
1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将严格执行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细则。认真做好各类台帐,切实做好晨检工作。
2做好各项平安工作。落实精致化安全管理。强化防范,把平安工作做到位。门卫人员严格把好园门关,做好来园登记工作,加强平安捍卫工作。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把好食堂卫生关,依照卫生要求规范操作,严防食物中毒。
早期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视觉文化;幼儿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7-01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多媒体技术作为视觉文化中的典型视觉对象,不但可以综合表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还能为体育教学环境增添新颖的工具,对幼儿体育态度、个性发展、德育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视觉文化对幼儿体育教学的影响
1.1对幼儿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
1.1.1对幼儿视听器官的刺激作用。影像动漫对于幼儿而言具有通俗易懂、声画并茂、形神兼备等优势和特点,用影视表现出来的事物,能让幼儿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形成的奠基期与关键期,许多事实都表明,当代的视觉文化正在影响着儿童思考与感觉世界的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幼儿的审美观念。我们所要利用的就是幼儿对影像动漫喜好的倾向性与幼儿视觉的习惯性,来改进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
1.1.2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视频图像作为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幼儿而言,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使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过程,以形态各异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更愿意接受,并勇于进行亲身体验。有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有助于对相应体育项目的情感联系、认知程度以及正确体育态度的建立。看这样的影视资料,使幼儿也能够效仿片中的情境,从而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可以对体育活动产生感情,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与正确的体育态度。
1.2对幼儿体育教师相关因素的影响
1.2.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视觉文化的痕迹以及它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论强调在活动中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进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独立性。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于幼儿的体育教学观念不能只局限在让其进行身体活动,应利用幼儿这一时期最单纯和最直接的特点,将良好的体育观念和态度传递给他们。
1.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运动领域不应只是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幼儿喜欢看生动形象的视频,视频图像也以其色彩好看、音乐好听、画面变化快的特性迎合了幼儿的天性。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或舞蹈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以口述和示范形式进行讲解,那么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做成精致、易懂的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目光,同时让幼儿感受舞蹈的美感,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就可以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2.3提高体育教学技巧。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往多以老师引导进行体育游戏为主,以娱乐和健身为主要目的,造成过去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技巧相对较为单一。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提高,通过体育课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多元性,这就对体育教师教学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多媒体式教学的应用,这不仅对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多媒体的了解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如何正确的将室内的多媒体教学与室外的实践课教学合理运用与融合,则是目前对幼儿体育教师提出的最大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幼儿体育教师不断探索的领域。
2.视觉文化促进幼儿体育教学的策略
2.1课程目标上。突破现有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从培养幼儿对体育的娱乐心理扩大到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理解。当前的体育教育理念仍滞留在单纯提高幼儿体质和提高技能的状态,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影像动漫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与视觉文化时代相契合的体育教育理念并制定相关的课程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幼儿教育机构要在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幼儿体育教育观念,针对幼儿体育教学部分设定细致缜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2课程内容上。在原有体育活动课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视觉文化中的多种媒介影像纳入课程之中。在体育活动课中介入相应的影响资料,将多媒体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充分融合,利用影像等,让幼儿从心理上重新认识体育活动的意义,拓展幼儿对体育的狭隘认知,进而提高幼儿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实践操作的动力。
2.3教学实施上。教学过程中,在观看动画片等视频资料的同时,让老师与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引导幼儿理解善恶美丑,分辨是非对错。针对于"视觉文化"教学方式,将对提高幼儿体育技能训练扩大到提高幼儿对影像动漫的认识与读解上。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去理解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结束语
学龄前幼儿是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这一时段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幼儿将来的成长发展,所以,优质的早期教育势必是我们不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视觉文化对幼儿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个性的发展和德育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体育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岩. 幼儿体育游戏与品格培养关系的探讨[A]. .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