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商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街区商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街区商业规划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住区商业街空间形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大城市住宅社区化、城市功能区中心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显著,消费者就近消费的行为使中心商业街空壳化也更加显著。商业分布呈现离散化、多元化的特点,由传统商圈向拓展。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争夺,转而进入社区,使得社区商业的发展在近年来颇受重视和关注。同时,社区的发展要求社区功能更加完善。居住,不再是新型社区唯一的重要功能,交往游憩、购物娱乐,甚至工作,都在社区内展开,使得社区向着多元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社区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居住功能之外,开始承载更多的生活内容。社区将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延续,社区商业街,则不可替代地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

1住区商业

住区商业,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狭义的住区商业,是指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饮食等基本需要的商业服务。广义的住区商业,还包括文化、教育、体育、会所、交通等社区配套服务。在发达国家,住区商业占整个商业零售额的比例一般高达40%。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的社区消费,也将占到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0%以上。可见,住区商业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城市商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

2住区内部的城市空间

住区内部的城市空间,是指住区中具有城市属性的空间,如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等。可见,住区商业街也属于住区内部城市空间的范畴。但在住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常常忽略了其城市空间的属性,单纯作为商业功能场所来考虑,缺失了对城市空间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城市空间的形式需求,导致住区内部城市空间序列的不完整。

3住区商业街与住区内部城市空间的复合共进的需要

住区商业街是住区商业形态中的一种,具有商业街和居住区的双重属性。住区商业街,是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向住区中的延伸,是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界,是为满足居民日常购物和消费的需求,以及为居民提供其他各种服务而建的。笔者认为,住区商业街,应在保证商业空间品质的同时,兼顾公共空间的营造,促使住区商业与城市空间的复合共进。

4住区商业街的7种空间模式建议

同时,对住区环境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商业的规、位置、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形态作出准确的定位,并据此进行设计和开发。

4.1半街模式

半街式是指街区在特殊的地貌环境下,形成一边路一边房的格局,这类街区通常形成于滨江或滨湖的场地环境中。本质上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自然景观,但合理地嵌入半街模式商业街却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半街商业街模式,将商业建筑沿双侧布局变为单侧布局,有意识地引导商业设施沿道路的一侧发展,或将服务内容联系紧密的设施集中在一侧发展,减少了横向过街人流,简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从而提高了购物环境的安全性、舒适度。

4.2立体化模式

立体化商业街是指除了地面以外,街道两旁的建筑还可以依靠过街天桥和地下的通道相连,形成一套具有独立于地面街道的步行系统,包括空中步行商业街和地下步行商业街。立体化的空间模式,通过灵活地组织交通,合理地利用自动扶梯、室外踏步、坡道、室外楼梯及天桥步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上下迂回,缩短交通长度,以提高商业街的竖向交通便捷度,即各商店竖向关系上与街道空间联系的方便程度。此外,通过空间的叠合利用,还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加强商业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创造新型的商业空间形式。

4.3扩大化人行道模式

扩大化人行道是针对商业街人行道空间尺度不合理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形态模式。具体是指商业街的人行道应适当扩大,以同时满足通行、观看和休憩的多种需求。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环境的边界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这一“边界”现象同样存在于街道空间中,商业建筑门前的人行道具有边界性特质。但这一边界要么只被作为通路使用,要么其作为通路的特性被忽视了。扩大化人行道模式,使商业街的“边界”空间兼顾通路和停留的需求。此外,商业建筑空间的价值及其提升由诸多因素决定,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商业建筑空间的最大化体现在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并使其在此区域停留。如果说,人车共存模式是商业街聚集人流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扩大的人行道则为人流的驻留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创造了驻留的可能。

4.4景观商业街模式

绿化景观是住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是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方面。将绿化景观与住区商业街进行复合,形成景观商业街,在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增加了商业街所需的人流量,此外,舒适的开敞空间、优美的绿化景观,更好地营造了商业空间氛围。在景观商业街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两种情况。在传统商业街设计中,多以商业本身为重点,再搭配适当的景观布置。在景观商业街模式中,商业中的景观氛围营造受到高度的重视,着重以景观烘托商情,营造风情商业,换一句话说,就是将商业配套植入已

设定景观主题的景观环境中去。

4.5下沉商业步行街模式

随着高层住宅在住区中普遍使用,建筑结构的需求带来了更多的地下空间。下沉商业步行街模式就是将这些地下空间从完全的停车或库房功能中解放出来,结合公共绿地和室外开敞空间,成为下沉商业步行街,在入口处或中心局部联系下沉广场,形成空间节点,给人以多样的空间体验。

4.6与公共空间复合模式

相对于城市广场的标志性而言,一般来说,商业街应该更具生活性。单调的公共空间,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去使用,将不能发挥其作用。商业街需要具备大量的吸引元素,让人们有步入其间的渴望,反之,将会由于缺少吸引力而形同虚设。可见,人们对于商业街和公共空间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需求体验。与公共空间复合的空间模式,就是有条件地将公共空间与商业街进行复合利用,此外,商业街间断有局部的扩展,形成小广场,或有小街分支通至紧邻的广场,丰富空间感,制造小,这样增加商业街的趣味性、娱乐性的同时,也为公共空间带来人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4.7中心岛模式

由于住区形象或住区规模的需要,商业街可能会建得很宽,这样的空间尺度势必与商业街所要求的空间尺度相矛盾。而中心岛式商业街则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心岛式商业街的空间构成模式,是两侧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其要点除了增加了一个中心岛之外,还需要将商业街原来的双向车道形式改为两侧单向车道式。这里的中心岛可以是商业建筑或公共活动场所,也可以是绿化景观。这样,就将原来过宽的商业街分解为两条半街商业街。当然,根据设计概念的不同,也可能还会提供中心岛商业(休闲广场式商业空间)。同时,单向车道也为步行者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步行空间,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休憩场所。

4.8延续至商业中心的商业街模式

特别的功能中心,如大型商场,超市或大型停车场等设施,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住区中具备可达性的道路或街区结构,使行人很容易到达目的地,如果将商业中心看作是住区的功能中心,功能中心有效影响范围是90~120m,那么位于商业中心之间的联系道路就具有了更好的聚集人流的特质,适合用作商业街。延续至商业中心的商业街模式就是将两种商业形态的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设计,起联系作用的街道必须仔细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流。应使它们尽可能地窄,并使行人能看到两边店铺里陈列的商品;保证车辆较少,使人能够轻松地穿越街道。此外,该模式形成的点线集合的空间形态还能更好地满足商家的空间需要,以及人们体验式购物的需求。

结语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传统街区;历史保护;商业业态;影响因素;大城市

Abstract:Recently, issues on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of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During the practice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some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in metropolitan cities have made progress on appropriate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promo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n their cities. Taking six study areas including Nanluo Guxiang area in Beijing and the New World area in Shanghai, this paper will do analysi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5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lays a key role, while the type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also has been influenced by other multiple factors.

Key words:historic areas; historic preservation; commercial op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metropolitan citie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6-46(8)

近年来,传统保护类街区更新利用中,来自城市发展更新、社会人口变迁和市场资金回报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使得街区的传统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街区原有的商业功能被更新拓展,一些街区的部分居住功被能置换为商业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街区更新利用实施和商业经营层面的问题和对策备受关注,街区商业利用对保护的影响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本文研究所指的“传统保护类街区”包括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古城一般风貌保护区等不同保护级别的传统风貌街区。考虑到街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相关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北京南锣鼓巷[1]、上海新天地[2]、南京1912[3]、福州三坊七巷[4]、成都宽窄巷子[5]、苏州平江路[6]6处传统保护类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见图1)。

本文将对这6个街区的商业业态特征(包括商业规模和业态功能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描述,并从历史文化资源、物质空间形态、周边商业环境、街区保护更新和社会经济发展5个方面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这6个街区商业业态发展形成背后的客观规律和限制因素,以期对国内正在和将要进行保护更新的传统街区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传统保护类街区的边界是一个人为划定的范围①,面积跨度较大,最大的苏州平江路街区有116.5ha,最小的南京1912仅4ha。本文的研究,更多着眼于街区中商业功能的实际用地面积。从在影像图中实际测定的各街区主要商业使用部分②用地面积来看,规模跨度相对较小,成都宽窄巷子街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大(6.7ha),苏州平江路街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小(2.2ha)。(见表1)

1.2 街区业态功能结构

对街区主要商业使用部分中店铺的种类进行统计,可将其业态功能大致分为7种类型③,分别是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铺、休闲娱乐、会馆、旅馆住宿和其它,研究中统计了各种业态店铺的数量并计算其构成比例(见表2)。不同的街区业态功能的结构差异较大,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铺、休闲娱乐4种业态所占比例较大。

北京南锣鼓巷在老北京胡同的改造利用之上,形成了以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功能;上海新天地以传统里弄为挖掘对象,形成了功能混合的时尚街区;南京1912以总统府和民国传统建筑为背景,策划打造为以酒吧和高端餐饮为主的街区;成都宽窄巷子以老成都“慢”生活为核心,形成了以餐饮、休闲娱乐和一般零售为主体的功能;福州三坊七巷以彰显闽都特色为出发点,形成了以一般零售和特色店铺为主的业态功能;苏州平江路商业区在保护传统生活场景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以零售、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功能为主。

2 同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

2.1 街区的稀缺性影响商业规模

现代商业功能在传统街区中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来自街区自身更新利用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来自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对商业的吸引。当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里具有传统肌理和保留有传统建筑的片区已经不多。传统保护类街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稀缺性对商业开发利用的吸引是非常显著的。

本文将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④面积作为衡量传统街区在一个城市中稀缺性的度量指标。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苏州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面积分别为1.08平方米/人、2.01平方米/人、0.23平方米/人、0.13平方米/人、0.47平方米/人、0.96平方米/人。将其同各个街区的商业用地面积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出,市区人均同类历史地段拥有量越低,街区的稀缺性越高,街区对商业的吸引越强,因而街区商业面积也越大。其中,上海的数据没有明显反应出这个规律,原因是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标准与其它城市有区别,划定范围较大。

2.2 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街区商业利用的限制因素

街区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影响街区商业利用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作为一种吸引要素促进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其较高的保护限制条件又会阻碍商业的过度发展。

从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看,北京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街区内分别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1处、1处、1处、28处和100余处。将其与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街区商业用地的比例同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的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反而很小。

从街区一般传统建筑的保护情况看,街区商业用地比例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和成都宽窄巷子街区,除个别文保单位和少量传统建筑得到保留外,几乎完全为拆除重建;而其余3个街区除沿街建筑被部分改造外,大量传统建筑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可以看出,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对商业利用的限制作用明显,同时商业利用对街区保护的真实性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3 同物质空间形态的关系

3.1 交通可达性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便利的交通几乎是所有商业业态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传统城市的路网密度是很高的,交通可达性非常好。但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机动车交通的发展,传统街区内由于道路狭窄,机动车交通可达性很差,有的又加上人为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管制要求,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就更差了。

机动车交通可达性对街区商业规模有一定影响。商业面积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由于街区规模相对较小,街区内部同周边城市主干道的联络性较好,机动车交通可达性高。街区面积最大的苏州平江路街区,街区外部两侧的城市主干道相隔一千多米,平江路宽不过三四米,机动车无法进入,内部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非常差,其商业面积也最小。(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在街区的众多商业业态中,正餐业受机动车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最为显著,上述机动车交通可达性较强的3个街区正餐业态的比例都在35%以上,明显高于其它街区,这同餐饮业的选址规律不无关系。学者梁明珠[7]等认为,集客力良好的地区更吸引餐饮业态的聚集,餐厅宜选址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流动量大的地区。

3.2 商业聚集形态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商业在街区中的聚集形态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沿着某一条主要街道的一侧或两侧呈带状分布,第二种是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呈面状聚集。从研究的6处街区(见图1)看,面积较大的街区内商业聚集多为前一种形态,面积较小的街区商业聚集多为后一种形态。二者相比,后一种形态下各店铺间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街区商业规模也普遍更大。

4 同周边商业环境的关系

聚集性是商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本文研究中利用GIS软件分析统计了6个街区周边1km范围内零售行业、宾馆酒店和餐饮娱乐三种业态店家数量(见表3)和分布(见图3),并分析其同街区内部业态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街区内部的零售业态和休闲娱乐业态受周边商业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4.1 对街区零售业态的影响

街区周边1km范围内商业店铺的总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区域内商业的繁荣程度,在此范围内零售店铺的数量同商业的繁荣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街区内零售业态的比例也与商业的繁荣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图4)。这表明,在商业繁华的地段,无论在传统街区内外,零售业态的发展都比较容易。

4.2 对街区休闲娱乐业态的影响

数据对比分析(见图5)表明,街区周边宾馆酒店的数量同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比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街区周边宾馆酒店的发展同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宾馆酒店吸引大量入驻旅客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促进了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繁荣也作为一个亮点促使更多的宾馆酒店在街区周边经营发展。

5 同街区保护更新的关系

5.1 街区保护要求影响商业规模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前我国名城保护的三个基本层次之一,其保护要求高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老城风貌协调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⑤,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⑥保护就无此硬性规定,而是在控规层面的保护规划编制中根据具体情况划定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南京的老城风貌协调区保护要求就更低。

街区保护要求对街区商业用地比例的影响非常显著。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街区完全为商业性街区,他们都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成都宽窄巷子虽然为历史文化街区,但其保护更新实际上是按照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限制要求进行的,拆除了大量的老房子,其街区商业用地比例也较高,达21.6%;北京南锣鼓巷、福州三坊七巷和苏州平江路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高,其街区商业用地比例均在10%以下。

5.2 街区更新动力机制影响业态功能结构

从街区更新动力机制看,6处街区的更新实施主体各不相同。北京南锣鼓巷为民间自发形成,政府后期介入管理;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均为民营企业开发经营,其中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团开发,南京1912由民营合资企业南京东方三采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进行管理经营;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和苏州平江路均属于政府管控,由政府成立的开发公司负责实际的开发经营。

实施主体的商业规划对街区业态功能结构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餐饮业和特色店铺的影响最为突出。相比其它业态,餐饮业的经营风险小[7],市场需求高,因此特别受到民营企业的青睐;但餐饮业环境容易对街区卫生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一些由政府管控的街区有意排斥餐饮业态进入街区,如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就明确限制了街区餐饮业态的比例,可见,政府管控的街区中餐饮业态的比例差别较大。特色店铺多经营文化创意类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确定程度高,营利性和风险性并存[8, 9],在民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街区中其比例不会太高,但其在民间自发形成和政府管理控制形成的街区中比较容易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北京南锣鼓巷和福州三坊七巷。

6 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本文研究选取的6处街区均位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12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靠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水平均较高,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2012年,80处地级市以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平均为2376亿元,上海(19945亿元)、北京(17617亿元)、南京(6467亿元)、苏州(6048亿元)、成都(5732亿元)、福州(2084亿元)分别排列第1、2、8、10、11、25名;同年,80处地级市以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市辖区)平均为64164元,苏州(11628元)、北京(89659元)、南京(88525元)、上海(86995元)、成都(74167元)、福州(70060元)分别排列第5、13、14、15、27、32名,整体排名均比较靠前。

6.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商业规模

从数据对比分析(见图6)来看,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街区商业用地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北京、上海的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方面都远高于福州,因而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业用地规模也高于三坊七巷。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尤其是街区的稀缺性。成都、南京虽然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一般,但由于传统街区在两个城市中的稀缺性均较高,因而宽窄巷子和南京1912街区商业用地规模并不小;相反,苏州虽然城市GDP水平高于南京,与成都相当,但由于苏州古城保护较好,传统街区的稀缺性相对不高,因此平江路街区的商业用地规模不大。

6.2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特色店铺发展

街区特色店铺的发展受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带动较大,街区特色店铺的比例同所在城市市辖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见图7)。北京虽然第三产业比例最高,但由于被更新利用的历史文化街区较多,分散了特色店铺的聚集。苏州的数据没有很好地符合这一规律,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工业相当发达,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被拉低,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低。这表明,特色店铺在传统街区内的大量产生和聚集,一方面同街区独特历史文化气氛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城市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是三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

6.3 居民生活水平影响街区休闲娱乐业态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传统街区内休闲娱乐业态的消费一方面是商品服务本身的消费,一方面也是对文化空间的消费。从对比研究的6个街区(见图8)看,街区休闲娱乐业态的比例同居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休闲娱乐业态在街区中的发展需要以较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支撑条件。其中,南京虽然居民生活水平不算最高,但南京1912街区休闲娱乐业态所占比例最高,这同企业经营下街区以酒吧夜生活为发展方向的策划定位有密切关系。

6.4 旅游业发展对商业业态特征的影响

传统街区商业用地规模同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见图9),但也受其它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街区的稀缺性。北京、上海虽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高于南京和成都,但由于其街区的稀缺性远低于南京和成都,因此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业用地规模反而低于宽窄巷子和南京1912。

在街区主要的4种商业业态中,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业态是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其服务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外地游客,因而外地游客的旅游消费对其影响巨大。从统计数据(见图10)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种业态在街区所占的比例同境内外旅客人均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7 结语

案例传统街区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125座国家级名城中非常靠前,街区商业规模和业态构成有赖于其发达的经济基础。现代商业功能设施在传统保护类街区中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不可超越自身发展阶段,盲目在传统保护类街区中进行商业利用和开发。

传统街区商业规模有天花板效应,单个街区的商业占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ha。街区商业规模受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街区稀缺性高的城市单个街区的商业规模也较大;另一方面,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对街区商业利用的限制作用表明传统保护类街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宜完全进行商业开发利用。街区物质空间形态、保护要求对街区的商业规模也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实力对传统保护类街区进行商业利用的城市,也应当对街区的商业规模有所控制,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的容量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目前,传统保护类街区的商业利用中以餐饮、零售、特色店铺和休闲娱乐4种业态为主。业态构成受到来自街区物质空间形态、周边商业环境、保护更新动力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具体而言,餐饮业态受街区物质空间形态和保护更新动力机制的影响较大,零售业态受街区周边商业环境的影响较大,特色店铺受保护更新动力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休闲娱乐业态受周边商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传统保护类街区商业利用在理性控制总体规模的基础上,还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业态构成的细致研究,避免完全照搬一些大城市的街区商业经营种类和模式。

注释:

① 对于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4处历史文化街区,其面积就是各地名城保护规划或街区保护规划中划定的街区保护范围大小。对于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由于仅占所在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老城风貌协调区的一小部分,街区面积按照影像图上实际开发使用的范围测定。

② 街区内分散的个别商业店铺不计入测量统计范围。

③ 该分类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4754-2002)》、 《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并根据大多数传统保护类街区的实际情况划定。其中,特色店铺也属于零售业态,但这里特指依托街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营创意类商品制作的店铺;休闲娱乐包含了正餐之外的小吃、饮料和茶室、咖啡厅、酒吧、KTV等;其它类中包含了办公服务、书店等。

④ 上海新天地的同类历史地段指上海市在市区内划定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南京1912的同类历史地段指与其紧邻的总统府性质一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余4处街区均指所在城市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

⑤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第4.1.1条规定。

⑥ 参见《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 朱嘉广, 梅宁华.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 伍江, 王林.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Z]. 2012.

[4] 福州市人民政府.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14)[Z]. 2014.

[5] 刘伯英, 黄靖.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J]. 建筑学报, 2010,(02):44-49.

[6] 苏州人民政府.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Z]. 2013.

[7] 梁明珠,等. 餐饮业竞争力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南广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

1 地块简介

1.1 背景及现状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雏形形成于长春的满铁附属地时期,三角地地块所处的广大地域全称为“日本长春南满铁路属地”,位于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是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连接部分。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于 2010年3月16日确立,与长春其他历史街区比较而言,其风貌体系保护得最为完整。至今完整保留了原有规划的道路格局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

1.2 商业价值

三角地地块所在城市区位及其优越。同时,本地块早期规划中的历史定位即商住复合的街区功能。目前街区内部及周边商业业态较为零散,档次较低,与其自身土地价值和传统定位产生极大矛盾。

1.3 社会责任

作为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必须兼顾三角地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特性和对城市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回应社会发展对城市土地的诉求,完成其经济使命。

2 研究框架

2.1 三角地与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

三角地处于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的关节位置。作为先期起动的地块,要起到示范性和实验性的双重功能,为南广场的整体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2 历史格局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地块的保护及再利用体系和实际功能换代的对接,在设计前期进行了调研工作:

2.2.1 对地块内建筑重新编号整理。

2.2.2 对地块内建筑的现状进行踏勘和归档,建立以建筑为单元的档案系统,为后期设计提供基础。

2.2.3 为了保护其风貌,对现有风貌进行二次分析,增补本地块的风貌建筑。

2.3 框架意义

2.3.1 是整个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展开历史保护进程的发力点,树立长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标杆。

2.3.2 由于其类型集中,环境复杂,因此可以成为具有长春特色的引领性项目。

2.3.3 对于宽城区城市格局具有推动作用。宽城区城市历史格局变化的新动力,南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进程的发力点。

2.4 保护及再利用框架研究总结

三角地在实施性规划的设计中应尊重以下历史信息:

2.4.1 与城市对接的道路网格予以保留,可以根据功能升级的需要改变体现方式。

2.4.2 地块内的建设单元分两部分设定原则:

(1)可按现状肌理设计恢复,作为历史记录。

(2)可在保护外界面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的肌理形式,新旧并置,内外融合。

2.4.3 在新建的建筑中融入传统的细节,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连续性。

3 保护及再利用条件分析

3.1 商业升级定位及未来发展

本地块定位应与周边中低档商业氛围形成差异,脱离卖场形式商业,以体验式文化商业街的模式复兴曾经的繁荣,给宽城乃至长春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定义为长春首席人文休闲情景式商业街区。其商业发展未来走向为:

3.1.1 核心商业区成熟度高,商业多以百货及购物中心形式为主,之间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该区域如若再发展传统百货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项目发展方向具有较直接的影响。

3.1.2 特色风情商业街出现,游逛休闲式购物理念成为高端消费趋势。百货及购物中心发展趋近饱和,游逛休憩的风情商业街将以自身的优势出现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追求品质的中高端消费者将成为街区商业的主要客户群体。

3.2 制约因素

3.2.1 交通因素

交通是制约地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道路交通来看,地块位于三核心城区交汇处,交通便捷,有效辐射整个长春市。在未来轨道规划中,会有多条地铁线路将途经三角地,对地块商业发展将带来良好的促进。

3.2.2 社会认知

目前由于城市的规划,以及新兴商圈的形成,长春市整体商业氛围已经南迁,地块周边以中低档及批发类商业模式为主。三角地的保护及再利用需重新给长春当地人民以信心和认知。

4 方案构思

4.1 设计原则

格局原真,建设单元完整;建筑定性,风貌类型匹配;细节多元,同属同类归档;业态复合,组团分期有序;分级清晰,动线灵活导入;交通分层,地下分区联动。

4.2 总体规划构思

三角地地块改造及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城市中心区历史保护街区的文化形态存续和功能升级换代的相互协调。因此,设计路线主要围绕这两条主线制度,并始终贯彻以历史保护为优先的总体原则。

方案规划在保留传统街区肌理和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改变其主要行为模式,形成一条南北向串连三角地的文化脉络,将地块有机联系。同时,在保护部分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我们对建筑功能进行提升和更新,与其他各个地块串连融合,混合发展。

4.3 建筑单体设计

街区需要引入商务、购物、餐饮酒吧、影剧院、展示空间等新的功能建筑来丰富街区人群构成,提升街区商业气氛。其中高端综合商务区域将多个保护建筑串联起来,通过表皮保护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肌理的尊重,同时在内部形成可灵活分割的大空间,以满足多种需求;休闲购物区则利用不完善的区块,在建筑缺失处形成小规模的购物广场,并在地块中部形成串联式通道,增强地下一层的商业活力;综合商场需以传统立面和现代构件并置的方式,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激发相应的商业活力;影剧院要在充分保护传统建筑的背景下,以现代的建筑形体表达城市生命力,用发展的角度反射出历史的厚重;展览馆要与地下空间充分结合,形成富有长春特色的工业展厅,成为长春先锋性体验场所;酒吧街的建设需要在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加入时尚的元素,通过空间上的变化和功能业态上的创新,形成互动性商业。

4.4 道路交通

地面交通要在保留现有街道肌理的基础上,对车辆采取限时通行的方法,保证地块完整性的同时确保街区格局不发生变化。将地下一层作为步行商业空间,通过多个垂直交通及下沉广场与地面联系,建立起立体步行商业体系。地下二层局部地区和地下三层将设置为地下停车场。

5 结语

三角地作为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承上启下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三角地商业、建筑、交通等角度出发,提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的方案构思,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商业; 保护

1引言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无声地传承人类的文化,是用砖瓦写出的人类的历史。”[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阮仪三,2005.4,pg:1]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写照。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当地的地域文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迅猛推进以及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今天,每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断拆旧翻新,这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及业界各专家学者的深思。由于缺乏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及街区的风貌特色,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不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街区整体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改造之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格局。

而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一味地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有机更新利用、动态保护,同时充分挖掘街区本身的市场潜力,引入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中,重现历史氛围与商业业态环境。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发是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可持续的保护与修复,满足街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提升了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曾经都是城市的中心,反映当时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水平。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早在宋代就是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如今在商业模式的开发下,一方面要对其原有的历史街区风貌进行复原,体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要引入现代的商业元素,带动街区内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杭州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发掘有着重要的意义。

3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从1996年《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则》确定的首批4个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杭州市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20多处,总占地面积为4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早期房地产开发的商业街区、民国里弄,如武林路、平远里等;有见证南宋皇城历史的传统街市的代表,河坊街、南宋御街(图1)等;有反映杭州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江南传统民居的五柳巷、十五奎巷等;有反映明清江南城镇传统风貌的长河、西兴老街,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聚落村庄,如茅家埠、梅家坞等。河坊街(图2)保护整修工程于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2007年,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和拱墅区政府组织实施小河直街,桥西直街保护工程。

图1 南宋御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河坊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商业模式开发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忽视对历史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利益受侵害最大的当属历史建筑本身。首先,旧城区中历史街区的建筑由于产权不明、旧城改造等原因导致长年缺修、保存状况不良,加之街区内的部分居民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任意改造、加建,对历史建筑本身的损坏非常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规模的街区改造、新城建设,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景观环境,并且直接冲击街区本身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不合理的开发、对历史风貌的曲解及定位的偏差,导致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不够成熟,交通流线不畅,新建的建筑规模、体量、外立面形式与室内功能布局等与原有建筑并存却未能统一协调,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环境特色和文化氛围。

4.2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对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破坏

由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系尚未完善和系统化,而保护涉及的范围面过广,并且偏重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因政府管理和政策不当而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也被简单化、模式化,历史文物建筑从而失去了历史依存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商参与了大量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由于过度追求利益,加上政府的监管不利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管理部门无法执行原有的规划策略方针,无法顾及街区内居民传统的生活形态,导致历史街区出现大面积拆旧翻新、一味模仿、从而丧失了居住和文化功能,变成了商业街区,更有甚者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我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关注其历史片区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而现在的河坊街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街区,它修复的仅仅是商业业态,整个街区的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及地域民俗文化并没有得以传承。商业投资的引入无疑将河坊街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现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翻新改造、经营产品的多元化以及一些老字号国药店的商业化运作都使其失去了历史原真性。

4.3如何继承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特色并将其融入现有商业街区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一般都会与原住居民、开发商以及政府有关,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结合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业引入的同时又能使原住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传承与保护的前提。

当前,我国政府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时,采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政府为导向,制定符合市政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的策略,使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包容居民日常生活的街区,应进行动态保护。我们在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和传承原有街区内特有的历史风貌特色,从建筑形态到周边环境都要延续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引入部分商业业态,创造出与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发展规划和商业定位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5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的保护策略

5.1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宋代即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为现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区域。大兜路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整条街长为1100米,宽为5米。之后,大兜路区域建立官办粮仓和集市,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民国时期刊物《杭州通》中曾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 1966年,与河塍路、仓基上合并称为远征路,到1981年才命名为大兜路。

现在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图3),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的东岸,里面还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尚存的历史风貌街区之一。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居住、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现运河南部繁荣经济,发达文化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兜路街区内以大兜路为主线,南北长约770米,东西长约150米,除了保留原有的国家厂丝仓库,增加了回迁安置住宅区和商业业态区。街区总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92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20320平方米。

对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以修复的香积寺为核心,保留香积寺石塔和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等文物单位,大量修缮改造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设计合院式居住区。其中的崇仁庙改造后将作为中心景观区,设置单元式居住区,以安置回迁居民。建筑周边的硬质道路用青石板铺设,日后,这里将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步行街。沿运河设置亲水观景平台及坐凳,与亭、廊等相辅相成,成为良好的户外开放休闲空间。

图3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2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定位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拱墅区,其区域功能定位由工业、物流业慢慢向商务、居住、旅游业转变,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运河拱墅段沿岸集中了杭州城区大部分的历史遗存,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运河工业馆、大河造船厂等都位于其中。整个拱墅区依托运河沿岸资源,融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形成宜居的城北新中心。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定位是以中高档餐饮、会所为主,同时融入佛禅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餐饮街区。形成以传统文化、禅宗文化为主题,提供素食、清淡营养的中高档餐饮;结合禅茶文化,禅居理念的茶馆、养生会所,青年旅社的经营;售卖相关的礼佛用品、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养生保健品等。街区主要的消费群体为杭州城区的居民,重点是其中的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而由于街区本身的商业性质和香积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和香客。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复兴街区本身及周边区域。

5.3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存在的问题

(1)改造目标与定位的偏差。对于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从总体规划来说,符合拱墅区提出的“东提、西接、南旺、北活、中兴”的城市发展新框架,遵循“以保护为主、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商住一体”的原则,目标是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时尚的休闲商业街区。由此可见,由“提高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到“成为城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步行街区”,从体现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到追求商业价值,其改造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历史建筑成为纯商业店铺,居民的日常生活无法融入其中。单纯的商业化历史街区改造,没有传统街区生活的文化与风情,造成街区内十分冷清。

(2)建筑修缮改造与“原真性”不符。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的改造应采用木材、砖等传统材料,对于原有雕梁精细的门窗,柱梁应保留再利用,但在后期的改造中,由于要符合商业定位,其建筑的立面及室内构造进行较为严重的变动,运用大量槽钢、玻璃、纤维等现代材料(图4,图5),甚至部分的墙体和门窗全部推倒重建。改造过程中为了满足其商业功能改变了原始建筑风貌,没有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

图4 江南驿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5 长缘坊门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商业业态环境单一化,其中以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性行业为主,并且商业规模不够,市场影响力没有形成气候。与此同时,在对街区进行改造时没有与周围环境和城市肌理自然融合,没有结合历史文脉沿革(香积寺、运河等文化传承和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对当地原有传统风貌和文化的传承和渗透。

(4)街区的保护虚有其表。由于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得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街区中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也随之改变了。加上建筑外立面的相仿,导致街道空间单一刻板,游人观赏单调乏味,很难体现街区原有的街道空间。而建筑内部的商业空间由于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其结构的适应性不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使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5.4对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策略建议

(1)充分挖掘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脉,发扬遗产精神,将原有的传统风貌及文化进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由当地的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而成的,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这些文化特色都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在商业模式开发下,只有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将配套的其他产业链引入其中,形成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环境,才能使原来萧瑟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其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2)由于商业开发模式的引进,街区内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根据其商业性质,对其外立面及室内布局等进行适当地改造。但不应破坏建筑本身及影响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在保护其历史建筑的同时,又很好地融入到整个商业业态环境当中,提升其商业附加值。

(3)设置主题性的活动,提升街区氛围。商业业态的引入,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其历史文化主题的同时,应进行活动策划,重新定位街区的功能。可根据街区周边环境特征及其本身蕴含的历史特色,在传统节日推出主题性的活动,促进消费的同时,又能使人们亲自体验主题活动,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4)着力解决原街区内居民生活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居民可以向外乔迁,也可以在其中进行一些商品的售卖,餐饮服务等,延续其原有的街区文化和风貌,将平日的生活融入整个商业环境当中。

(5)整合资源,优化街区空间环境。不管是街区历史文脉的体现,还是设置主题性的活动,都需要合理规划街区的空间布局,对建筑风格进行整治。可根据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线性空间,结合建筑,以开放的聚集地广场空间对其区域进行分块,形成不同的主次节点空间,提供给人休憩聚集的开放空间,串联整个街区。而建筑风貌也应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继承,整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空间比例上也整个街区相协调。

6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及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在适应社会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保留其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体现其历史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模式开发问题的总结,可以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从历史遗产的本质出发,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商业有效地开发以及新型的街区管理模式开展动态保护。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进入良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著 《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4月.

[2] 单霁翔著《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 .

[3]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城;景观分类;人文景观;景观设计;景观创造

一.大学城综述

(一).大学城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

(二).重庆大学城的兴建及特点

1.重庆大学城概况

重庆市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占地20平方公里。背倚缙云秀峰,远眺歌乐美景,地势平坦,林木葱笼,依山傍水,交通便捷。规划入驻大学6―10所,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

2.重庆大学城属性

科布西耶(Le?Corbusier)说过:“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大学城是城市的一种形态,这一切决定了大学城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城市属性。

3.聚焦人口的特殊性

重庆大学城的人口组成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学生数量大。二.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

4.生态性

重庆大学城选址于重庆郊区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场地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

二.重庆大学城中的人文景观改造

以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的人文景观改造为例来讨论大学城公共景观设计。

(一)虎溪街区的概况

虎溪镇位于重庆大学城中心地带,也是重庆大学城的商业中心地带,由于所在的位置,虎溪也成为了大学生日常集散地,镇上充满了各种时尚的商铺,周边几所学校是进驻大学城的第一批学校。

(二).虎溪镇人文景观设计

1.虎溪现状分析:

2005年底学生进驻重庆大学城,由于周边人口结构的变化,虎溪镇也开始出现两个转变:1.虎溪从一个私营企业聚集的小镇向服务型城市转变。2.街区商业的主体从农工人员向大学生转变。通过对虎溪现状的分析,也得出两个结论:

(1).虎溪街区的优势

通过分析得出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是大学城人文环境的载体,在虎溪街区存在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无拘束的生活状态。

(2).虎溪街区的劣势

因为虎溪街区的变化是自发,所以整个街区虽有强劲的商业力,但因发展片区不均衡,无整体的规划,造成种种不良的后果:使街区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虎溪街区景观改造的人文理念

围绕保留人文环境的宗旨,通过对虎溪自身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深化改造虎溪街区人文景观,使其成为重庆大学城和谐环境的因素。

(1).根据大学城平面分布图和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确定了虎溪镇的商业辐射范围。这也确定了使用者的范围--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大学。综合现状分析,虎溪商业街区使用者的变化是引起虎溪街区两个转变得根本原因。

(2).人文元素的收集

为了改善虎溪街区现存的问题,必须从问题的原因入手,也就是从街区消费主体―大学生入手。根据虎溪商业辐射的范围和每所大学的特点提取出大学的人文特质,每所大学带着自己的性格和特质来到了虎溪,也给虎溪带来新的人文因素.

高校性格的提取

(3).虎溪街区人文发展的方向

在虎溪镇上,各种人文因素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实现。同时也是虎溪镇人文发展的方向--交流、融合。

通过收集虎溪街区人文元素,推导出虎溪镇的人文因素--交流 融合。也在视觉形态上找到的诠释人文理念的形态--五面体。

3.虎溪镇人文景观改造

(1).根据大学城的城市属性和使用者的特点规划整个虎溪街区功能用地。其中有商业区、绿地广场、生态保护区、市政设施用地等。

(2).依据虎溪商业的特点,对商业区划分不同的区域,并对各个商业区做出定位。

扩建商业区阿a.扩--扩建,新建b.阔--开阔(建筑部分开阔,平面延展)c.括--地块囊括(成为容纳街区,零散商业)

新兴商业区a.心-- 中心区统筹整个老街区b.新-- 新兴(商业活力强)c.鑫-- 财富兴盛

老街商业群a.静-- 安静/清静b.净-- 干净c.经-- 经过

(3).形态的导入

景观设计在很大层面上是视觉的艺术,设计师通过对场地特点和设计对象的理解在形态上找到合适的语言。虎溪街区景观的形态是依据商业定位的差异,将推导出的形态语言(五边形)分别以体、面、线的形式分别运用在扩建商业区,新兴商业区,老街商业群的人文景观塑造上,在视觉景观上诠释大学生和虎溪居民的关系。

(三).结语

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是大学城中的公共区域,通过对虎溪商业街区人文景观改造来解决当今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大学城人文景观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虎溪现状分析,对设计理念的提取以及人文景观塑造三部分,整个设计保留了虎溪古镇历史文脉的同时,注入了五所大学新的人文气息,寄希望于通过虎溪街区的改造来实现大学生和虎溪居民的和谐相处。

面对“大学城”这样一个承载了诸多意义的新兴城市形态来说,景观所涉及的内容是庞大的,有待完善的。

参考文献

街区商业规划范文6

关键字: 城内中街 赵文化 历史古迹 邯郸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景分析

邯郸城内中街,其区域位于邯郸市丛台区,居于邯郸市老城区的几何中心。片区东临中华大街,南至和平路,西至陵西大街,北至沁河公园。这里是邯郸市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最具传统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区域。(如图1)

为了顺应邯郸市的城市化大发展的建设及规划战略,把握好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化大发展的关系,更好的对该区域进行修缮、传承、再发展。2009年,邯郸市规划局相关人员对城内中街区域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工作,明确其项目定性。其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该区域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兴旺的商贸活动、有品位的建筑形式等城市中心商业区。由于该区域内拥有悠久的“古赵文化”历史资源,同时依据城内中街所遗留的明清民居建筑特点,从对于传统价值的继承方面来说,着力于两种思想的“兼容并蓄”,以及顺应邯郸市的城市化大发展的建设。

2.价值分析

对于城内中街现状历史遗址来说,该区域最具核心价值的是,明清院落遗址邯郸专属(慈禧行宫)。

核心价值保护区:现有明清院落遗址,原邯郸专属(慈禧行宫),面积约1.5亩。是邯郸城区内现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院落形式。

对其的保护原则为:范围内的现代化新建筑形式要与传统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形式,力求做到统一风格风貌。对于新建或者已建建筑来说,在三层以下范围内,应着重考虑与传统历史街区的建筑形式的想协调,统一色调、比例尺度、建筑细节等。三层以上主体也应考虑其建筑细节的一致性。

2.1经济价值分析

城内中街区域南侧紧临沁河公园学步桥景观区(周边小商业密集);横跨人民路(邯郸行政商业中心主干道),临近新世纪商业广场;西临陵西大街,在这里密布了大量商业网点;南至和平路。(如图1)

邯郸新世纪商业中心区是邯郸商业的标志性建筑。其主要有新世纪商业广场,金世纪商业广场,世贸大楼等几家大型商场,其余基本为沿街商铺。档次较高,是以购,游,玩,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

陵西路商业区是邯郸市人员最密集的商业区,它是由乐颐电脑大厦、稽山新天地、康德商场、国风商场、大千商城等几家大型商场所组成,而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但高档次的商店较少,缺乏以购,游,玩,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同时受大商场营业时间的影响,整个陵西路商业中心区晚间商业经营活动受到限制,这是城内中街商业步行街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2.2 文化价值分析

城内中街始于赵国故都,现存遗址大多是明清以后建造的,是明清时期邯郸县城的中心大道,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里却聚集了学步桥、王琴堂故居、邯山书院、回车巷、明清民居等众多历史古迹、遗址,是邯郸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规划地段为城内中街中段,其核心是明清院落――邯郸专属原慈禧行宫,是本片区最具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寺庙建筑群的轴线保留完好,隐喻当地居民从明清时期就崇尚的民风民俗,这也是在本片区进行商业步行街设计时将采用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依据之一。

3.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邯郸市城内中街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是邯郸市老城区重要的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作为一个在历史街区旧址上新崛起的商业地产项目,它将成为邯郸市老城区商业发展架构的一个主要节点,是人民路――陵西路中心商业圈的一个强势增长点,同时也是古赵历史文脉精神、现代商业活动与明清文化生活得以延续和表现生动的城市场景。具体的规划设计原则归纳为四条:

第一,将城内中街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定位为邯郸市中心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邯郸市人民路――陵西路中心商业圈中的强势增长点。

第二,以城内中街的古赵历史文脉精神、现代商业活动与明清文化生活的背景为依托,商业步行街内建筑采取明清建筑风格。同时结合邯郸市老城区传统的街市特点,营造出能够体验明清文明和现代商业文化的街市空间。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特点,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氛围。

第三,规划中基本保留原有的街道格局,并通过标识系统将原有的街道名称和形状标示出来。保留街区内现存的几栋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依照原有风格和材料进行复建,向人们展示街区发展的历时性。

第四,在保持历史街巷传统肌理、基调和比例尺度关系的同时,考虑本区寸土寸金的巨大压力,在合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争取较多的建筑面积,保障合理的商业利益。

4.设计成果分析

对于一般的历史文化主题的塑造,其作用是提高商业开发的品质形象。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诠释该区域内的历史价值,传承其历史文化底蕴。其二是,彰显商业文化氛围,提升商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城内中街内所塑造的街巷历史文化主题,其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五点。

一是,还原历史的民风民俗风貌。如:清末民初时期的传统商业模式,以及市井生活相关的文化景观形式。

二是,以城内中街的古赵历史文脉精神、现代商业活动与明清文化生活的背景为主题,狂欢节式的互动节庆巡回表演,形成与人民路――陵西路中心商业圈其它地段的差异化;以古赵文化为主题,结合传统民俗主题节日体系,包括各种主要传统重点节日庆典,花车,化妆等主题巡游。

三是,将古赵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围绕歌舞娱乐带动饮食文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城市中的古赵华彩。

四是,用明清建筑烘托商业街区,形成古赵文化为背景的主体商业街区,从而重现明清时期的繁华景象,反映现代商业文明和盛世文化的魅力。

五是,为重现传统历史街区文化的热闹景象,增加夜景霓虹灯效果,以延长商业经营时间,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城市内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之,以古赵历史文化、明清建筑特点为背景,在现代商业活动的支撑下,以现代的生活方式为依托,举办各种狂欢节式的巡游活动,突出夜间文化商业活动,增加古赵故都的动感风韵,各个主题街区的功能特色形成互动效应,激发城内中街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永动活力。

5.结语

对于城内中街的改造,旨在将其打造成“邯郸第一商业历史文化街”。并坚持传承以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深刻挖掘邯郸市区及城内中街区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全文从传统价值观和空间本质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原有的街巷空间进行恢复,尊重原有空间的院落围合方式,考虑原有街巷空间的尺度,回归传统历史的街巷空间和院落邻里关系。从而实现,古赵文化的场所精神和民生民俗风貌,彰显区域魅力文化,寻找已经消失的记忆。

参考文献

李勤.中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比较分析与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侯寅峰.历史街区商业街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西安北院门商业街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标准探悉――EVA指标体系[J] .集团经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