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1

关键词: 学校教育 五年制高职 道德情感 影响 调查研究

目前,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与功利主义思想,我国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多种挑战,各种负面新闻频频发生,随着我国职教体系建设的深入,高职生的道德情感培育问题格外引起重视,情感培养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作为学生道德培养的主阵地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很多建议,然而关于五年制高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把握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状况,特别五年制高职学生与其他相近学生的差异,本文基于一线问卷调查,对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提出相应建议。

一、调查内容、对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三所学校在校生中随机抽取1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分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三年制大专学生和三年制中专学生各440名,问卷主要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调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来源情况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中,三年制大专的比例最高,五年制高职次之,三年制中专最低。来自城市中学的学生中,三年制中专最高,三年制大专次之,五年制高职最低。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制大专相比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专能吸引更多重点中学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主体为普通中学的学生,至于来自城市或者乡镇则差别不大;三年制中专学生的主体为城市学生,显示城市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接受度更高,他们已经不再一味追求学历教育,而更看重能力教育。因此,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更应该注重分析普通中学的学生特点,设计出更多贴合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实践项目,同时兼顾城市和乡镇孩子的知识体系。

2.学生进校前获奖情况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三年制大专学生中获奖比例最高,共有38%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五年制高职次之,共有34%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三年制中专学生获奖比例最低,仅有26%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还是三年制中专学生进校前普遍获奖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并不是佼佼者,属于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落后者,无论对学习还是才艺等多个方面,他们都很难拔得头筹,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自信心的树立。由此,很多人对活动可能采取回避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我们在今后教育活动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值得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这些学生对获奖后的心情及对待他人获奖后的心情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样对以后道德实践活动给予更详细和准确的指导。如果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获奖处于积极心态,则可以设计更多奖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如果学生普遍对获奖无动于衷,更有甚者反感事事设奖,则我们的教育需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导或减少奖项设计。

3.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感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主题班会持肯定态度,其中,三年制中专学生对主题班会的认可度最高为69%,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高职学生则差别不大,分别为61%和60%。在不大感兴趣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明显高于三年制中专。而对主题班会持反感态度的学生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的学生差异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主题班会仍然是大部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也可以成为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主阵地。此外,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转化他们对主题班会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形式,充分激发他们对主题班会的兴趣。对于极度反感的同学则可以通过个别交流等诸多形式了解他们反感的缘由,从而召开主题班会时,避免激发他们的反感情绪,甚至逐步改变他们对主题班会的看法。

4.学生对主题班会形式的喜好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对于主题班会形式,很多学生更喜欢主题实践和表演展示,对于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感兴趣的则相对较少。但其中不同性质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班会形式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大家普遍不喜欢主题教育活动,但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最喜欢的主题班会形式为主题实践活动,三年制大专比五年制高职学生略高,而中专学生最喜欢的主题班会形式为表演展示,而三年制大专学生则喜欢文体活动多过表演展示。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和年龄层次增长,学生对主题实践式的主题班会的认识更深刻,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参与度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而不仅局限于好玩、热闹。因此,教师设计主题班会时要格外注意班会形式。比如,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应该减少死板的主题教育,多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活动,这样才能提高主题班会效率。

5.学生对主题班会和道德情感关系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的形成持肯定态度,其中又以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认可度(认为有和有一些)最高,比例为91%,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则相差不大,分别为82%和81%。

由此,可以推断出,随着年龄层次的变化,学生对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认可度降低,部分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道德情况已经基本成型,一般主题班会已经不太容易改变学生的道德情感状况。因此,除了主题班会以外,教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应该探索更多形式,以达到相辅相成效果。

6.学生对班风、学风的感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所在班级的班风和学风还是感到满意的。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他们成长的班级环境持肯定态度,但仍有部分人对班级班风和学风不满意,必将影响他们道德情感形成,值得老师进一步深究。

7.学生对老师讲述情感方面内容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讲一些道德情感培育方面的内容。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无论年龄大小,大部分人都渴望老师能在情感方面给予他们一定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仍然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8.学生对于促使自身道德情感形成的因素的感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影响自身道德情感进步的因素较为分散,他们对老师的作用普遍没有太强的直观感受,三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加看重校园文化的影响,而三年制中专的学生则更注重德育等相关课程的影响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直接作用已经下降,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该从校园文化和德育课程等方面入手,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9.学生对于社团的了解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比三年制中专学生更了解社团活动,可能因为他们比三年制中专学生拥有更多的社团活动机会和平台。因此,社团活动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平台。此外,虽然大部分学生了解社团,但仍有很多学生不了解社团,部分学生甚至不愿了解社团活动。

10.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出于锻炼能力和培养兴趣的目的而参加社团的,他们普遍拥有丰富自我和提高自我的需求,将学校社团活动看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这其中三年制大专学生尤为如此。

11.学生认为参与社团的收获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社团的作用的,通过社团活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能力,拓展了知识,并且愉悦了身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可以说,社团活动总体上达到了学生的预期,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平台。

三、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启示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中学,他们在进校以前很少有人获奖,基本认可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培育的作用,只是对主题班会的不同形式感受不同。他们希望老师讲述一些情感道德的内容,而又不太看重老师对他们情感道德形成的影响。他们普遍看重同学、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乐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肯定社团对他们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五年制高职道德教育中,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教条化,偏重政治理论内容,有些内容已经陈旧、脱离实际生活。长期把德育教育看做知识传授,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只是空泛讲解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由于只是依靠外在知识灌输和行为约束,却不重视学生内在情感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出现严重缺失。

学校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把传统思想继承和现代道德培育融合在一起。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会对某些教育内容或教育形式滋生出抵触情绪。如果学生没有爱上此项活动,就谈不上情感投入,甚至会从主观上拒绝接受教育。

从调查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学生更喜欢主题实践式主题班会,他们更喜欢亲身体验。此外,社团活动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情感道德形成。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感悟、体会客体,从而得到有关客体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亲身体验的培育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感化学生,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人间的真情实感。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就产生不了积极的道德情感。

学生情感的产生不会来源于生硬的灌输,必须通过自身经历直至深刻的体验。体验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兴趣、爱好的认知态度,而且通过体验把个体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是非观念的道德之情,也是协调人行为的一种力量。正因如此,学生可以借助体验互动环节,把对方的情感视做自己的情感,在内心世界与对方交流,共同感受使人们置身于同一体验情境中。然后审视自己的行为,从理解和反省自身不足中深化道德认识,可以解决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品质的问题。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人们在以后情境中倾向于类似活动,反之,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使人们避免类似活动。

学生的体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一个过程实现。首先,人们通过亲身积极的情感体验认同某种道德内容。然后,经过多次反复体验后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倾向性反应,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态度。最后,把体验的情感过渡到行为中。可见,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过程,这个过程重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情感选择,从而自觉调节自身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卜小玲.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策略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3):14-15.

[2]顾婷.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J].考试周刊,2016(18):163-164.

[3]李东旭.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13-21.

[4]李颖.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5-78.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2

法;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25―01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的关键,小学班级管理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相大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倡人文化、素质化教育的推动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也逐渐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应用。本文针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意义

1. 从应用主体来看。小学班级管理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被应用的主体是小学生,而孩子的接收力较强、可塑性较高,这为推行人文教育作了很好的铺垫。并且,小学生较高的活跃程度和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从而提升更多优秀品德的发展空间。

2. 从人文教育观念本身来看。教育是一个时展的前提,而人文则是必要条件。人文精神是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强调人性关怀,注重人的尊严,将人文精神应用到教育当中来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3. 从对班级管理方面来看。为更好地实现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教师从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出发,认真关注并且发现孩子的不同之处。挖掘他们的潜能,再加以相对合适的措施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地加入到班级活动中来,以此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

二、怎样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实施人文主义教育观念

1. 教育者要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这个群体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所以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对象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去学习从而成人成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树人先树德,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好比一棵树没有了根,即使外表枝繁叶茂,最终也会枯萎倒下。同样的道理,为人师表,纵使你的学术造诣有多么的高,教学技巧和专业知识有多么的丰富,倘若不能教会学生在社会上生存所必备的道德,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用处。相反,一个专业技能一般的人,但是他有非常优秀的品德,就能影响学生。

2. 教育方法很关键。俗话说得好,找准源头,对症下药。在小学班级的管理上也应该如此。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各自所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班级管理者和各科任老师应努力去发现并且挖掘学生潜能,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在平时可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和发展,使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学生更好、更早地去接受差异、认识差异。也使得班级管理者管理起班级来变得轻松简单。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3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工作方法 活动方式 管理方法

要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组织成坚强的集体,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把全班任课老师以及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使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地更好地发展,要把全班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位全面负责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班主任。

在学校里,学生受到很多老师的关心和培养,其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从学习、思想、生活、劳动、体育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最多的,也就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比一般老师更为艰巨和复杂。班主任对班集体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人都知道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30年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而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还不成熟,对大量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还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有许多小学生都养成了"自我"的性格。因此,班主任工作也要面临这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改变传统的观点,重新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新事物、新观点不断出现,电视、网络等更是飞速发展,这一切也必然在幼小的小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对小学生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正确的教育思想。

1、 在指导思想方面,要从"一个片面"转变为"三个面向"

过去,学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在的教育,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树立新型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将来成为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班主任要坚决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使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在个性特长各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2、 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从"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总是把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听老师话的、上课不做小动作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小学生又天生活泼好动,个性也越来越多。因此,要扭转那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把表现"听话"、"老实"当做思想品德好的片面看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21世纪的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应该看到,由于受现代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交游广泛,信息灵通,见多识广。如果再用"老实"、"听话"来衡量他们,用"分数"来拴住他们,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了。班主任必须面向现实,放眼未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盲从、不盲动;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大后为社会服务。

3、在工作方法上,要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效率、快节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小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作风,有了很大变化。

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适应小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电视和网络,让学生了解新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提出问题,只能实事求是地民主讨论,加以引导,而不能强制与压服。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得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4、 在活动方式上,要从"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化"

现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学生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也都充分利用了起来,让学生上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小学生天玩,学校的活动比较单一,所以,有些学生就常常在网络中寻找快乐,可是,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班主任应该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班主任要从以往那种局限于课内、校内的单一化作法中解脱出来,应该看到,现在社会上信息交流广泛,校外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站、图书馆等等,为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它们能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从事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各种活动受到有益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同时要依靠学校各部门,各科老师以及家长、社会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使各种优越条件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能够团结一致。

5、 在管理方法上,要从"管教型"转变为"自主型"

学生围着班主任转,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管教学生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活跃,要求民主管理,再用管、压、卡的办法,即使辛辛苦苦、苦口婆心,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而小学生,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往往奉老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和言行,以及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有新意的"言教"还须导之以"身教"。所以,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尊重、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运用自己的思考和集体的力量来开展班主任工作,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的能力,来达到自强、自主的目的。班主任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放手发动和依靠全班同学,使其充分体现出自主精神。

总之,现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大量涌现,小学生年龄小,单纯幼稚,活泼好动,接受力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仍然相对低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新教学观念,精心地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要素进行相应的把握。

1 突出三维教育目标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通过大量的数学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训练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相对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很难感兴趣,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除了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方法,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体会到数学的美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具备三维教育目标的意识,在备课之前充分理解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根据三维教育目标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2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小学数学教师大都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角,需要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概念、演示公式,并通过课堂例题给学生进行详细的步骤解释。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真正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才能真正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是起到外在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适度的帮助和支持。

3 营造多媒体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最终产生比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逐渐地深入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包括教学情境的日益多媒体化、逼真化。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生动的、逼真的教学情境,以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形式提供教学信息,由静态信息转换成动态信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克服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的不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弄清求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小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主动投入探究、推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是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有很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大范围的授课,相应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同时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在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数学课程的特点、教育内容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相互结合起来,争取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差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小学生存在不同状况的现实,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出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程度的练习,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程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个体最大化、个性化的发展。

5 强调生活化实践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普遍的,生活中随时、随处遇到数学问题。也可以换句话说,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好地让学生服务于生活,比如买卖东西需要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时,需要将数学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活气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全面地、系统地考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争取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教学尝试、实践,反复地摸索、调整和修正,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策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芬.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微[J]. 小学教学参考,2012(1):26.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79-84.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范文6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文化素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教育学者提出,并也在小学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革新,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德育、美育工作中的,并且在各类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并适应小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常见于小学学校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丰富,并且融入时代精神,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内容,都是当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氛围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情况所决定,也会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熏陶环境。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2.1树立正确文化教育观念

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还应该拥有文化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价值管制、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等。通过在学习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达到学习与理解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宽自身的胸襟、涵养自身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学校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课堂或者将文化素质实践课程融和在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实践、文艺课程中。通过在小学学校课程中,专设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协作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全面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适应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融合与小学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综合作用。小学教育必须要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为载体,结合在小学生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工作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伦理修养、思路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小学应该建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文化素质实践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要坚持将每一任务,细分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实践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文化素质活动的目标,通过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对小学生的系统的获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小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其将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成果,运用到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中,为小学生们搭建起锻炼、成长的舞台,帮助小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文化熏陶。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作者:董萍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3.

[2]景智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5.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4.

[5]王丽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