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教育信息简报;网络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相继创办教育信息简报,旨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力图为学校管理决策、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意义
1.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传递职能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服务性的组织,也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型性机构,信息传递职能是其立足之本。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科研课题等,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1],而教育信息简报正是围绕上述主题搜集整理报道相关信息,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传递职能的一种体现。
2.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往往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只为读者提供简单的原始信息,而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2]。教育信息简报就是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原始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加工,从而提供信息分析服务。
3.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高校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在收集、整理、加工和报道信息时,会加大对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委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便为学校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现状
通过对东北地区63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共有6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设置了教育信息简报专栏,其中吉林省4所,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各1所,详细情况见表1。
1.创办时间
在6所高校图书馆中,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的创办时间最早,其余5所高校陆续创办了教育信息简报。
2.出版周期
除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外,其他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均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为季刊和月刊的各2所,1所出版周期为双月刊。
3.是否有栏目设置
有2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栏目设置,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有栏目设置,每期的栏目不固定。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国内信息快讯、国际信息快讯、高端视点、热点探讨和观点交汇等栏目;北华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热点聚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师范技能和阅读拓展等栏目;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设有最新动态、谈经论道、校长论坛、院校扫描、教学改革和环球教育等栏目;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分为教育新闻和教育专题两大栏目,在教育新闻栏目下又下设教育政策、高校教改、国外教育热点、招生就业和专家论教等模块,教育专题主要是依据不同专题搜集学术论文。
4.每期信息量
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固定推送20条信息,而其余5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每期推送的信息量不定,且有的简报每期相差的条数较多。
5.是否进行二次加工
吉林医药学院图书馆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会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根据信息内容和简报篇幅对原始信息进行摘录。其余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没有进行二次加工,直接收录原始信息的全部内容。
6.格式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采用的是PDF格式,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是直接以网页形式呈现,而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的电子期刊,还配有背景音乐,非常的生动直观。
7.位于网页位置
有4所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图书馆主页的一级栏目,其余2所院校的教育信息简报位于二级栏目。
三、对高校图书馆开办教育信息简报的建议
1.形成固定出版周期
教育信息简报应有固定的出版周期,并明确告知读者,以便读者跟踪阅读,且出版周期不宜过短或过长。出版周期太短可能会影响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可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出版周期太长会影响内容的时效性,从而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具体的出版周期可根据每期内容的多少和图书馆实际工作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出版周期为月刊、双月刊和季刊比较适合。
2.设置相对固定的栏目
出版教育信息简报如同出版专业期刊,应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设置。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求而设置栏目,使搜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并将信息分门别类的放置在不同栏目下,更加清晰明了,方便读者阅读。通常可设置新闻聚焦、政策讯息、观点时评和教学改革等栏目。医学院校还可设置医学教育快讯等医学教育相关栏目。也可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事而设置1-2个灵活栏目,比如每年毕业季开设就业讯息栏目,招生季开设招生讯息栏目等。
3.报道信息量适宜
可根据出版周期、栏目设置和简报篇幅等因素每期收录报道相对固定的、数量适宜的、能够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信息,且每期每个栏目收录的信息条数应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每一期教育简报收录报道的信息条数相对固定。
4.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加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读者在有限的教育信息简报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遵循信息最小化原则,在保持信息基本完整的同时,尽量使信息的文件长度最小,则可根据信息内容对篇幅进行删减,将最重要的部分留下来,以便读者阅读。也可根据不同来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将多条信息进行整合,使读者在一条信息中能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5.采用清晰直观的电子版格式
如何将教育信息简报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目前,各院校图书馆的教育信息简报电子版多采用PDF格式,PDF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阅读器,界面清晰,操作简单,相比Word和网页格式更规范正式,且较为符合读者阅读电子文献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教育信息简报做成了iebook电子期刊的形式,并且配有背景音乐,使得简报的整体效果更加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保证内容丰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简报的形式,从视觉上力求做到让读者赏心悦目,从而增强简报的审美价值。
6.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位置
教育信息简报可单独设立一个模块位于图书馆主页醒目的位置,并为简报设计一个彩色封面来吸引读者阅读。醒目的位置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读者阅读简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2
本刊讯 2007年5月18日下午,以“均衡,文明,共享,创新”为主题的2007深圳(第五届)学生网络夏令营在布心小学隆重开营。来自国家和省、市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有关领导和嘉宾以及全市六区的两千多名师生应邀参加了本次开营仪式。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观光、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励军为开幕式剪彩。
“学生网络夏令营”从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4届活动,每届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师生参与。在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致力于优质资源建设、促进各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于2007年5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成立大会。该中心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成立的。
教育部自1999年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试点高校各类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但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仍显不足,且缺乏规范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制作模式和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该中心的宗旨就是集中各试点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专业资源制作公司的开发优势,搭建一个集研究、开发、推广为一体的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来源:省略)
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论坛在鞍山举行
本刊讯 2007年5月20日至22日,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论坛暨成果交流会在鞍山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6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及东北师范大学主办,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政府及铁东区教育局承办。会议旨在展现信息化教育应用成果,探讨解决当前信息化教育应用工作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分别作了题为“课程整合、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漫谈”、“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下午,温州市、长春市、长沙市芙蓉区、大连市沙河口区、海宁市、武安市分别作了经验介绍。会议期间还在鞍山市华育学校举办了全国优质课教学课例观摩活动,近20个省、30多个地区的优秀教师带来60多节优秀课进行现场教学观摩。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在华育学校组建了12个观摩课教学转播教室,上课教室和听课教室通过视频转播进行对接,这在全国同类活动中尚属首次。
北京基础教育水平居全国首位 沪津分列二三位
在刚刚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第一份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中,北京“基础教育”被评为优秀,成为此项评价指标中唯一达到优秀等级的城市。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完成。报告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8个方面,对2000~2004年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服务总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价。
(来源:中国青年报)
SumTotal成立中国办事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全球人才及学习管理方案提供商SumTotal Systems公司(Nasdaq:SUMT)今天宣布在北京成立中国办事处,以满足中国众多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
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加大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兼具本地及国际管理技能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随着国外企业不断在国内建立办事处、区域总部以及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优秀人才及管理者的相关薪酬制度与国际接轨。
SumTotal深信其屡获殊荣的企业人才、绩效及学习管理平台SumTotal Enterprise Suite是帮助中国进行人才开发的关键。迄今为止,全球超过1500家知名企业和政府机构均已采用SumTotal软件来提供学习培训、进行绩效评估以及人才管理等工作。
信产部:中国上网人数达1.44亿
在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信息产业部相关数据,其中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
今年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下一代”。中国下一步将研究开发适合于青少年的信息通信业务与应用,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信息通信需求;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青少年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继续“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继续组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缩小数字鸿沟,方便偏远地区的青少年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
(来源:中新社)
英特尔迅驰4平台
不久前,英特尔了其研发代号为Santa Rosa的全新一代英特尔迅驰处理器技术,该技术包括:更快的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965高速移动芯片组、已经推出的支持802.11AGN无线局域网互联功能的英特尔Wireless-N无线模块和可选组件等。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战略规划;史隆联盟;教师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80-05
一、引言
为了能够对全美高等教育领域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规模和应用范围,在史隆(Alffed P.Sloan)基金会的资助之下,史隆联盟(Sloan Consorfium,Sloan-C)从2002年开始对全美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至2009年已先后了七份调查报告:《抓住机遇》(2002-2003)、《进入主流》(2003-2004)、《持续增长》(2005)、《卓有成效》(2006)、《在线全美》(2007)、《在课程层面徘徊》(2008)和《按需学习》(2009)。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此继续对第六份(《在课程层面徘徊》)和第七份(《按需学习》)调查报告进行评述和分析,并对我国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启示进行简要总结。
史隆联盟这两次的调查继续延用先前对网络教学的界定:只有当通过网络传输的教学内容达到80%或以上,即绝大部分或全部课程内容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时,才可以称为网络教学。调查同样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院校数据选自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IPEDS(The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数据库系统,两次调查的院校样本数分别为2577所和2590所;高校教师数据来自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协会(the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下属“APLU-Sloan”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的相关调查数据。
二、2008年和2009年调查要点综述
(一)有多少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高校网络教学注册人数的平均增长率要远远大于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注册的平均增长率(1.2%)。据史隆联盟2007年的调查显示,从2002至2006五年间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平均以22%的速度持续增长,2005年达到了网络教育发展的顶峰36.5%,2006年迅速回落到9.7%。2008和2009年的后续调查表明,2007年网络教育注册人数的增长率开始高于2006年,为12.9%,远远超过了当年整个高等教育领域1.2%的学生注册增长率,参与网络教学的学生总人数从2002年的160万上升到2007年的390万。z008年时网络学生的人数攀升至460万,其他指标也在持续上升。具体数据见表1。
在这460万的网络学生群体中,主体为超过80%的本科及本科以下学生和不到14%的硕士研究生。和以往的调查结果相类似,这些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学生群体和研究生群体大多来自人数众多的公立院校,即越是大型的公立院校越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在那些超过15000人的大型院校中,有44%的院校在1999年之前就已加入了网络教育的行列;就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的各类院校而言,副学士学位授予型院校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了1/2,博士/研究型大学不到20%。博士学位/研究型大学开展网络教育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副学士学位型院校,但所在院校并没有对网络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是否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入学人数
2008和2009年的调查同时显示,糟糕的经济状况反而给网络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失业的现状使更多的成人考虑重新进入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目前有工作的人,为了能够保住饭碗或寻求更好的专业发展,也会选择借助于网络继续接受教育这一途径。2008年的调查显示,越来越高的燃油费用使许多学生开始选择网络学习的方式(有超过85%的副学士型院校将燃油价格的攀升视为选择网络教育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那些专门为成年学习者提供课程的院校其注册率的增长更是出乎意料。2009年的调查表明,经济危机不但加大了学习者对网络教育的需求,面授教育的需求也在增长,但总体而言对网络教育的需求要高于面授教育。
(三)H1N1流感的全球蔓延是否对网络教育产生了影响
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面对全球性H1N1流感的侵袭,许多高校开始采用网络教学取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而那些过去从未考虑过开展网络教学的院校面对H1N1的蔓延也开始制定各自的网络教学计划,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增长。
(四)网络教育是否被列入了院校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
虽然近年来网络教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在院校管理者的心目中其重要性又如何呢?过去七年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院校认为网络教育对于其长期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3年至2009年院校管理者对于网络教育战略价值的认可度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同时仍有一些院校不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既不开展网络教学,同时也不将其纳入院校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教育似乎已进入了高原期。
(五)院校是否为教师提供了网络教学的相关培训
2009年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19%的院校根本没有为教师提供任何形式(包括非正规)的网络教学培训。对于那些开展教师培训的院校而言,主要采用了非正式导师和校内培训两种方式。
(六)已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否存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异
2008年的调查表明,在所有被调查院校已开设的网络教学专业中,基本上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领域,并没有限定于某类特定的学科专业。相对而言,工程学科的网络教学应用要相对少一些。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的关于各院校开展网络专业学位教育的具体数据见表3。
2008年调查的数据与史隆联盟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在开展网络教学方面,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的副学士学位型院校是最积极的,而学士学位型院校是最不积极的。副学士学位型院校其网络教学的比例在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商学领域要高一些,他们的弱项在健康领域、教育和工程学方面。同时,大型院校和公立院校在所有学科领域开展
网络教学的比率,都要明显高于小型院校和私立院校。
(七)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可度及从事网络教学的动因
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态度是史隆联盟系列调查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表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2年至2009年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可度一直停留在30%左右,这也再次证明了美国高等网络教育似乎已进入了其发展的高原期。
2008年的调查中,研究者还就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动机因素对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可见,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认为满足学习者灵活学习的需要是实施和从事网络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并且较少有教师是因为受到管理者的行政命令而开展网络教学的。但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之处:在影响教师是否从事网络教学的因素中,教师将“增加经济收入”这一项排在了第五位,而管理者将其排在了第二位。
(八)其它相关问题
第一,高等网络教育领域的生源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史隆联盟在2008年的调查中第一次加入了院校对生源竞争的看法,发现无论院校类型如何、学生数目多少,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超过60%的院校都开始意识到网络教育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源对策。
第二,2008年调查还显示了美国网络教育生源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虽然许多院校都希望能够超越地理区域的限制而在更大范围内招收网络学习者,但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目前所有院校85%的学习者还是来自于距大学校园50英里的范围之内,或者说生源还是大多局限在本州的物理空间范围之内,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期望的“超越空间限制,为任何地方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的理想。
第三,2008年网络高等教育为军队用户服务的现状:目前有10%已开展网络教育的院校在为美国的军队提供培训服务,其中私立盈利性院校所占的份额最大,学士学位型院校所占的份额最少,具体数据见表6和表7。
三、分析与讨论
(一)推动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学习者群体对新型学习方式的需求
对过去七年(2002-2009)美国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系列现状调查表明,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对网络教学的质量持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并且认为从事网络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据“APLU-Sloan”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2009年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美已有近1/3(34.4%)的教师有过从事网络教学的经历,有1/4(23.6%)的教师近期(指接受调查时)正在从事网络教学,并且大多数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并不是出于所在院校方面行政命令的强制要求。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对网络教学的质量不太信任,同时相信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又要付出更多的教师选择和参与网络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呢?本研究认为,根本的答案就在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者群体的现实需求。事实上,家庭富有的18岁至22岁的高中毕业生已不再是今天美国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只占了美国大学生群体的16%。如今,有1/3的本科生从事着全职工作,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半工半读。而且,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成人在寻求其职业所必需的教育和技能。这些成人寻求便捷、实用、优质和低费用的教育,这种对成人教育的需求可能很快就超过对传统本科教育的需求。因此,今天的大学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变革来满足成人和教育的新需求。
另外,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英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模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学生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全日制类型的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具有工作和家庭职责的半工半读学生,学习者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需要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是否将网络教育纳入其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无论管理者和教师对网络教育及其质量持怎样一种态度和认识,越来越多选择网络学习的学生群体的加入,将使更多的高校教师加入到从事网络教学的行列,将迫使院校管理者更多考虑如何满足这些学习者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可见,学习者将成为促使高等教育发生网络化和信息化变革的强大力量。
(二)影响和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教师和管理者的视角
史隆联盟2006年的调查中开始关注影响网络教学的障碍问题,调查表明只有不到5%的院校认为实施网络教学不存在明显的障碍。在面临的主要障碍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学生需要更多的成功进行网络教学的训练与帮助(63.6%);(2)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31.9%);(3)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25.9%);(4)网络教学开发与传输的高成本问题(23.5%);(5)潜在顾主对网络课程和学位的接受与认可问题(13.8%)。
另外,“APLU-Sloan”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2009年的最新调查中再次对教师从事网络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及院校支持因素进行了调查:在阻碍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中,从事和开发网络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排在了第一位,同时也反映出所在院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具体因素和数据见表8。
“APLU-Sloan”2009年的调查结果还表明,院校早期提供的支持大多局限于开展网络教学所必需的硬件技术设施。因此,硬件设施的支持是教师比较满意的方面,其它数据见表9。
就教师方面而言,高校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已成为影响更多教师接受和选择网络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网络教学的实践表明:对于一小时的网络教学而言,教师的备课时间至少要投入3-5小时。㈣网络教学多年的实践还表明:虽然教师在知识的传授环节花费的时间减少了,但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数字化教学材料的开发,花在了指导、答疑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上。
当教师从事网络教学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较),而所在院校又缺乏相应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当教师从事网络教学与其个人的专业发展、终身教职的聘任及提职要求不能够协调一致时,教师就会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和无奈,因此他们对于网络教学的认可度自然不会太高。
四、对中国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
我国教育部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3年和2009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支撑平台,推动形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战略目标。纵观中国近十年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已不再简单、孤立地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成为了推动整个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和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战略平台和有力举措。就目前而言,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应用和成功实践领域是在成人学习、社区学习及终身学习领域。
――中央电大系统和各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正在越来越强大,逐步形成了与传统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三足鼎力之势(具体数据请看表10和图1)。
――从2003年开始,网络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了中央电大系统,且网络高等教育学生的招生数在2002至2003年间几乎翻了一倍,在经历了2004年短暂的低谷之后。2006年的招生数突破百万人大关。
――从招生人数的变化图中(图2),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
虽然中国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美国有着极为不同的体制――美国高校的远程教育属于“一体化双重院校模式”,即无论是选择面对面教学方式还是选择远程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入学要求、教学计划、教材、考核要求及学位授予方面都是同等的,选择校内学习的学生和选择远程学习的学生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只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已;中国的远程教育则是“分离式双重院校模式”,除了中央电大系统专门提供远程教育之外,传统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无论在入学要求、教学计划、教材、考核要求及学位授予方面都与传统的校内学生截然不同,属于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群体。体制的差异必然意味着两个国家在发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有所异,但史隆联盟2008年对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调查和分析报告,仍然可以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以下几点借鉴和启示:
第一,中美远程教育的发展虽然有许多差异,但推动两个国家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学习者群体是共同的,是那些有着一定的教育基础和工作经验、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工作和家庭职责的成人学习者群体,与传统的学生相比,他们需要更加自主、灵活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网络无疑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随着中国向知识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不断迈进,为成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将成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
上海电视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上海电大自2000年起,就及时意识到了开放远程教育在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凭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契机,开设了专门的上海农村教育项目,创办了独特的“空中老年大学”,主动承担了上海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项目、上海市民“迎世博,学双语”百万职工学双语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发展规划等等。时至今日,上海电大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大学,在校生人数11.25万人,并保持了每年50万人次的培训规模。在众多电大面临着生存危机的时候,上海电大突破了学校教育的狭隘思路,找到了一条为上海的学习型城市发展、为上海市民的终身学习服务的特色之路。
第二,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已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但目前的研究仍显得零散而随意,非常缺乏像美国史隆联盟所开展的这种全国性的、长期、持续、专业性、权威性的研究,史隆联盟的多年研究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网络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虽然目前尚缺乏完整的影响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但高校教师对待网络教学的观念和态度、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激励和补偿等问题,同样在困扰着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实践,需要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研究。
第四,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我国现行的“分离式双重院校模式”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声誉问题仍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史隆联盟历年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高等网络教育的学生注册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虽然自2005年以来学生注册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整个高等教育总注册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稳步攀升。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但没有阻碍网络教育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的成人开始选择通过网络学习这种方式接受高等教育。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在调查高校学生对网络接触程度、使用情况、网络教育看法和态度基础上,研究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特性,并提出当前增强网络教育实效性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福建省2002年思政重点项目“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年多的细致调查,走访和深入了解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省内几所高校的网络建设和思政教育进网络状况,向高校师生发放问卷千余份,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8~24岁最多,占上网总数的42.8%;上网用户中,大专生占32%,本科生占45%,硕士生占6%。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及思政工作进网络的可行性,课题组对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92份,其中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居多,分别占37.9%和36.1%,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占5.6%和19.7%,还有个别五年级的学生,占0.6%。从调查对象来看,三、四年级相对一、二年级在运用计算机技术上还是对事物理解上更为成熟,上网时间更为固定。以下根据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得出学生对网络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理工科学生有26%拥有个人电脑,文科和经管类学生分别有15.7%和14.2%拥有个人电脑。有42.5%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43.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1~3次,从来没有上网的学生仅0,8%。在上网的学生中不管周末与否,一有空就上网的学生达38.6%,占比例最大。平均一周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占5.8%,3~5,J、时占10.1%,1~3,J、时占41.9%,1小时以下40%,通过测试70%的学生对网络符号和语言比较精通,从中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
2.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对“我校推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有62.5%持“欢迎”态度,明确表示“不欢迎”仅14.3%;学生对“网页的实用性”要求最高,有58.2%的学生要求利用网页进行咨询、交流等,对网页的制作主观性、风格化、内容等要求均不超过20%,说明学生利用网络隐藏性进行沟通很感兴趣;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最感兴趣的内容”,有39.5%的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最感兴趣,对“网络讨论”和“与辅导员交流”最感兴趣分别占30.1%和11.4%,说明我国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最需解决的是心理脆弱问题;有46.3%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仅17.5%认为不可行;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理想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为主,网络交流为辅”的占42.6%,“网络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为辅”的占18.8%,“面对面交流”的占16%,“网络交流”的占9.4%,说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双管齐下,既要继承前人传统的面对面说理教育,又要增强现代网络互动性亲和教育,使之相辅相成,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3.学生对网络传播信息所持态度
对网上传播的内容,24.3%的大学生认为“是小道消息,看过就算了”,66.5%的大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有选择性接受”,3.6%的大学生“非常重视”,4.2%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8%的大学生“立刻传播”。调查还显示,5.9%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传播社会新闻,6.7%的大学生经常校园新闻,5.4%的大学生经常小道消息,58.8%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参与讨论,其余的不发表任何言论。这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是一味接受或排斥,而是根据经验加以选取,同时借助网络与他人探讨或巩固或证明自己观点。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们更多地承担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角色,是“受众”。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
从以上调查显示,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占中国大学生比例不断增大,网络将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有足够必要研究并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思想影响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可控性
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教育的教育者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过程始终受主观控制,使受教育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过滤”的纯净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可控制性。失去控制的网络使受教育者接触的大量信息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好坏难分。
2.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传统思想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指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而网络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性,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轻松地在BBS、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发表不同的言论,而教育者则要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的面目出现,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3.网络思想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教育很大缺陷在于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常常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常常不得而知,教育者着重正确性而忽视个体针对性,使受教育者不能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以达到自治效果。网络思想教育很大优点在于互动性,由于网络隐蔽性使受教育者可以恣意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或发表观点。
4.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广泛性、深层性和现实性
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相对面狭、理论多、抽象化多、说理多,注重主旋律教育,缺少日常行为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不仅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仅有本土文化,更有世界文化;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注重探讨深层次问题,适合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占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
由于互联网是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媒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把焦点直指向高校青年学生。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上思政教育新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并且是真正为学生而设而不是当摆设。第一,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乐意登录,乐意浏览网站内容,进而乐意参与其中互动。第二,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在风格上力求新颖独特、时尚又不花哨;在内容上力求广泛性、现实性和具体性,力戒空洞说教,尤其要关注学生中难点热点问题,既可以是社会上的也可以是校园内的,对现实问题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引导。第三,应立足于校园网,兼收并蓄其他网站精华,密切注视整个网络新动向,使思想教育网站能成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导向灯。第四,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思想教育网站是为用户提供思想源泉、进行思想交锋的地方,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搜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热点的思想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及引导。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采用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说话,将思想教育生动化、具体化。第五,建议配备专人负责信息采编,提高信息更新率,保持动态效果,使思政网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网络。
2.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网络化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构建一堵网络教育的“铜墙铁壁”
目前我省思政教育队伍认识滞后,技术落后,人员编制、经费无保障,管理人员辩别能力缺乏敏锐性,分析能力缺乏客观性,因此,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
1)充分认识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真实有效。要全面了解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要加强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理论探索,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高。要注意对网络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大力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的力量,提高网络技能和知识水平。首先高校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和校园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集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研究生及各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实行轮流值班制,借助网络的支持,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使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对网上辅导员队伍要精挑细选严把关。网上辅导员在网上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同时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因而,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3)应加大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大学城的空间优势,整合我省技术力量,发挥资源共享,创建“德育之窗”品牌。
4)要经常性地有的放矢开办网络技术、心理解疑技巧和法律法规培训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网络思政工作需要。
3.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
1)规划建好学校主题网站
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突出栏目特色,开辟网上专题论坛
如开设校长信箱,使学生能直接与校领导对话,在全校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维护学校的稳定,拉近学校与学生距离,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3)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网红现象 大学生思想 影响 规制
“网红”也就是网络红人,在经过“文字网红”、“图文网红”“播客网红”时代后,“网红”的出现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为“网红”的主要关注群体,正能量的网红现象,能够对其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而负面、消极的网红现象则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带来偏离、错位、扭曲效应。基于此,就需要高校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发挥“网红”的资源建设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具备健全、完善的人格。
1.“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016年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5周岁以下的网民高达2.87亿。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红”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大学生为“网红”的主要关注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在很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乃至道德认知造成较大的影响。充满负能量的价值取向,会对具有较强猎奇心理的大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部分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开始模仿网红行为,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而不思进取、缺乏斗志,过度强调外在,看重金钱而忽略了提升自身的内涵与素养[1]。同时,负能量的网红,还会导致大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养造成偏离,使其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极易在道德选择与价值判断中迷失了自我。
2.“网红”现象下大学生思想规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网络上负能量网红盛行,但依然有正能量网红为大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指导,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能量的网红,向社会传递的都是真善美,不仅符合社会价值导向,同时能够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与认同,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时展的潮流,并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积极的规制[2]。
2.1转变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当前,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势而为,重视与发挥“网红”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建设性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高校教师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充分发挥“网红”正能量,并从中解读评论、自主打造,通过已有“网红”现象,向学生进行正面的解读,并充分借鉴“网红经济”的运作模式、成功经验,利用教学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3]。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平台、技术、项目等资源,通过专栏开辟、主题活动、线下活动等形式,达到思想引导、思想教育的目的。
2.2实行全面教育
“网红”群体属于互联网现象,在经历了生存环境及传播媒介的转变下,已经成为当代网络的重要标签。而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应势而动,从网络上重要的标签着手,突破传统的教育形式,通过榜样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引导。视频空间为网红的主要发展空间,因此,高校也可以利用视频形式,打造校@“网红”,并通过全新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线下教育中,通过红色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教育等,培养大学生笃行务实的作风,让学生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上的炫富、暴富现象。
3.结束语
“网红”在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嬗变后,成为了当前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群体,并对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势而为,通过自主打造、解释评论等方式,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大众传媒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6,29(02):26-30.
[2]贺,龚鸣.从“网红”到价值1200万元的自媒体经营者――由“4I”理论看“papi酱”的传播营销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6,13(08):49-52.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6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市民化。“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打破时空界限、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产品的优势,突破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局限。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技能,激活继续教育产业、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互联网+
一、引言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1.经济成本较高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2.时间成本较高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2013-12-24)[2015-09-15].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9]刘国权.城市转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