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1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学校教育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性,没有学校教育文化就缺失了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导致很多文化可能会失传。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文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因为学校教育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由此看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武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2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从武术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2.1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很高的地位。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勤劳节俭、重义轻利、重信守诺、积极进取等美德为历代习武之人遵守和传承。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重视用传统武德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品德的形成。

2.2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的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直面竞争。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面对竞争和压力容易逃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而且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不惧辛苦。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讲解古代侠义人士在面对苦难时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让学生明白面对逆境要学会百折不饶,面对竞争和压力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解决困难,通过对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助人为乐,尊重对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3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杰出人物,他们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探索。武术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民族精神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学校教育传承武术文化的构想

3.1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如此。武术文化真正要传承发扬光大,必须把武术和武术文化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当今武术文化发展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以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还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不能再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的学习套路,而忽略武术的技击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多讲武术的技击原理,攻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传承武术文化。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文化广场、食堂等公共场合作为媒介,对武术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武侠电影,用广播宣传武术赛事介绍武术文化的历史,用艺术节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和宣传,开展与武术有关的知识问答。学校运动会、课余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体育训练队、班级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了解武术和武术文化。其中,武术协会作为武术爱好者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地方,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术协会定期进行武术训练和武术表演,可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传授武术技术,使武术在学生尤其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群体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武术比赛,不仅可以得到学习和提高,而且能加强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促进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2

1.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耗费一定的空间、设施等资源条件。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较以前有大幅的增加,但相比需求来说,投入的量还是很小的,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的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去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个百分点。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对于庞大的需求来说捉襟见肘。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走上了大幅度扩招之路,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许多高校都纷纷建设新校区,都利用银行贷款筹措资金导致债台高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严重。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2.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政策,国家大部分教育资源都流向“重点大学”,如“985”和“211”学校,这种政策一方面造就了具有“顶端优势”的知名高校,但是却导致大量的普通高校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很少,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健全、教育经费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均不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这类高校的发展前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不仅“重点”与“普通”大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量的地方高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的地方高等教育主要由省级政府管理出资,而各省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发展不均衡。据资料27.38%的高校政府拨款难以到位[3]。

3.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不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严酷现实就是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等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共存,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大量价格高昂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机率低,甚至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处于完全闲置状态,高校拥有的贵重精密分析仪器,其价值不菲,但使用时间少,这些直接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效益[1],因此,如何使普通高校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充足的教育资源,需政府及高校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众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由省一级政府统筹协调、投资建设,因此,在省的范围内,突破校际间的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可行的,这也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二、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1.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的培养。要彻底转变过去高校发展“单兵作战”的状态,树立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不仅节约经费支出,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共享就意味着失去。要彻底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共享是一种互利,是合作与共赢。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单单只有“强强联合”,只要有需求和供给,共享就可以实现。各高校如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进优质资源开放,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流动的活水,这无疑会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共享不是无偿的,这也是保证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激发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供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收费来弥补共享资源所造成的损失或损耗、维修等费用,参与共享的高校或个体都会从中受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解决了资源短缺的局面,同时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设置,这不失为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种策略。教育资源的共享不仅局限于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等,而且包括科研仪器设备、教师等人力资源及优质课程资源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资源的共享。

2.建立并加强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部门所有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高校根据不同的主管部门归属于不同的“阵营”,它们之间互相竞争、排斥,“内耗”过多,缺乏有效地合作与共享。因此,要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打破教育资源的部门所有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共享,避免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促进新增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资源可以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教育资源在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配置资源的利用,使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各学校要提供条件,为教育资源的校际流动扫清障碍,如实施灵活的人事聘任、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及校际共享。各高校要努力实现电子信息平台的对接与互联,提高数据库的兼容性,实现高校之间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用等。打破各高校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之间的壁垒;课程资源方面,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定学分转换机制等,为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创造可能性。

3.政府要落实并扩大高校办学自。要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角色,变决定作用为引导作用,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使高校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利益因素会使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需要去寻求或提供资源共享,承担因为共享而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要提供财政支持,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了资源供给者的角色,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来扶持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包括国家继续对现有资源共享平台的投入,如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文献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也要针对本区域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行为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为区域搭建共享平台等。

4.建立健全教育资源产权明晰机制。教育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是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资源共享实现的主要障碍。产权模糊的现象普遍存在。公立高校的资源在法律上明确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来实际承担对教育资源的管理职责,这样造成产权主体不明,责任不明,使教育资源成为无主的资源,谁都可能去占有并利用并从中受益,而没有人去维护、保护。主体明确,会促使主体对这些资源负责,考虑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所以,教育资源产权的明晰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5.建立和完善有偿共享机制。高校没有建立稳定的、标准的收费机制是导致大量教育资源不愿意或不能共享的主要原因。要激发拥有教育资源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与共享的各方都能得到利益,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偿共享机制。首先要制定统一、合理、公平的收费标准并规范收费行为,防止乱收费现象的产生。同时要建立收费监督机制,所收费用应主要用于资源本身的维修、开发、购置新资源及支付资源管理者的劳务费等。要将收费标准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要防止高校为了创收而压缩甚至剥夺该资源服务本校师生的时间和质量,而将主要力量面向市场,这样就舍本逐末了。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价,对于资源利用率高、效率好的学校给予奖励,共享效果不好的学校则相应的削减资源投入等。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3

当前,为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北京市实施了“名校带多校”策略,学校的办学规模得以迅速扩展。以北京市第一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一中学”)为例,学校现在的工作半径是:往北55公里,往西10公里,往南还有5公里;学校有132个班、6000名学生。以前我们强调,中小学校长要尽可能多地认识学生,那么按现在这个规模就很难做到。此外,文化冲突现象在所难免,而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和讨论。一一中学有68年的历史,它的精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追求的是卓越。然而,学校的新校区、分校却刚刚起步。地域的特点、生源的差距、校区的境界都会带来文化冲突,工作起来感觉压力倍增,而这些问题单靠一所学校很难解决。而这些所谓“被带”的学校,笔者个人觉得其自身都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在笔者主持的海淀区校长基地中,一一中学所带的五六所学校确实相对比较薄弱,但实际上,这些学校中的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办学经验都值得学习,都应当贡献出来。因此,学校的办学规模到底应该多大才合适确实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实中,教师工作的边界在无节制地扩大,而学校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目前,学校执行的绩效工资方案的参照标准即教师的工作量还是2000年北京市规定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太多,比如,要教授两个班的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然后要承担各种选修课,而且选修课还是动态变化的;承担研学、承担社会实践;各种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竞赛指导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到底是多少?工作量大幅增加了,而工资却没有变化。教师的工作边界扩大了,就需要有激励机制,但学校在职称上似乎无法激励。现在中小学开始评正高职称,这说明中小学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应该跟大学一样。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五年自然应该就可以评中级职称,但目前所限定的75%的中高级职称比例使得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工作七八年都评不上中级职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哪儿来?这些都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问题。转型最怕注意力分散,顶层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顶层设计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政府把改变一所学校的重任全部交给校长,学校的压力感就会非常沉重,因为很多时候,对改革方向的把握、配套机制的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基层学校靠一己热情和能力能办到的。因此,政府应该把该做的、该管的事情做好和管好。教育转型对治理能力的挑战,不能只落到学校。如果顶层设计不科学的话,就势必会带来混乱。比如考试改革,它起着导向作用,要科学稳妥、慎之又慎。如2014年的中考,有四五千个学生物理考满分,高中还怎么选拔学生?高中的定位怎么体现?又如,2014年的中考语文考连环画,这种形式是不是适合于初中这个学段?这想要传达怎样的改革信号?笔者认为,顶层设计应当关注更宏观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专业问题上管得过多、过细,难免会误入的歧途。如果顶层设计出现偏差和混乱,那么,改革和发展就会遭受损失。

二、教育转型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要建立立足于校本改革方案的思维方式。当前,基础教育变革越来越趋向于学校,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自主决策和主动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两点。首先,我们是具体的实践者,设计任何方案都不能流于表面。现在是三山五岳的概念、五湖四海的观点,我们在其中穿越,任何一种观点对我们都可能有影响。其次,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靠别人给我们提供标准。我们不能看新树了谁的典型,然后就都去学习,就照着人家的模式去做。我们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感悟、去设计。因此,我们倡导主动创新、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外部环境变了,学校是不是就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向别人学习,但对方的手法是不是能学得到,怎么学习?前者说的是战略,战略很重要,是做自己;后者讲的是策略,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策略,而且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像一零一中学,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科目都要实行走班教学;从我们的现实出发,四万平方米、四千学生,我们的大班额没法走班。所以,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贪吃冒进,更不能随波逐流。现在谈论改革,我们就需要思考: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但从目前来看,新的形势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值。现在,高中招生大幅度的名额分配和高考科目改革的现状,需要我们掌握一点辩证法,弄清楚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看到需要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必须坚持的东西。改革是一种完善,是要改掉不好的做法和行为模式,而好的原则和目标则要保持住,要守住根本。笔者的体会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不立不破,首先要立,不能上来先破,破了以后立什么呢?立的思路是基层真实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看到,教育界有很多的新举措,那么这些举措是进步、是发展,还是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变化?这些举措是不是有价值?有的时候,我们容易为一些旧问题反复折腾,而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最经不起折腾的。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断。

三、一一中学如何开展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4

小孔的父母在镇上做小本生意并常带朋友到家中打麻将,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习情况,若有人投诉其子女,小孔的父亲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就暴打,经常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而祖母对其溺爱、一味迁就。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祖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孔养成自由散漫、有暴力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他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在平时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中不管大小事,他都以拳头相向。但是,长期在父母如此的教育下又产生一种极其畏惧的心理,也就是说小孔形成了欺软怕硬的双面人格。在学习上,不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潦草,成绩差,易冲动,自制力差。下课常在走廊、操场上奔跑,和同学相处时经常骂人、打人。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四、适当进行模糊性教育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沟通;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点,小学教育有着其教育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在小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现状,教师更要真诚地去和学生交流,体罚和责罚都只会让学生更加远离教师,远离教学任务。虽然身为教师,但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经常出现教师虐童事件,这就在一方面表现出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教师有时往往扮演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对犯错、认识错误的学生,允许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胆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阴影。教师还要积极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讨厌我的,是不愿意亲近我的,这样会在无形中和学生一道隔膜,这样也不利于进行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和我的学生们积极交流,并告诉自己要积极相待,人与人的交流是靠心去感受的。教师要认可学生,态度要亲切,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交流,和教师对话,说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且教师也要和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