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1
1.1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12年6月,海南省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并开始实施《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6-024-2012),该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涵盖了节能,宗旨是以尽可能低的消耗及环境影响获得更舒适、更健康、更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建筑空间。现在试行的《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6-024-2012)是在总结近年来海南省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海南省实际情况而定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每类指标都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组成。控制项为评价绿色建筑的必备项目,一般项为实现难度及指标要求中等的项目,优选项为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按照标准中明确列出的指标规定对绿色建筑评价进行评级,由低至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图书馆属于公共建筑,该标准是海南省建设厅用来衡量和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尺,旨在大力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省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积极性,鼓励绿色建筑在全省范围内快速健康发展。
1.2海南高校图书馆绿色建筑要求
1.2.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实施求实的原则,对项目的节能减排现状及前景进行预测。图书馆建筑为公共建筑,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建筑节能,从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遮阳及绿色建筑技术措施方面,使各项技术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能达到《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006).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354.78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436吨。
1.2.2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书馆建筑的节能减排技术路线是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即设计之初全面考虑影响建筑能耗的各因素,通过节能设计,节能施工、节能验收、节能运营管理来全过程控制建筑能耗。
1.2.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拟定节能减排技术措施。海南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空调能耗较高,冬季不需要采暖,因此设计需全面考虑夏季遮阳,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结合海口市的气候特点,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环保方面采取适合本地的技术策略。
2海南高校图书馆绿色建筑实践
海南高校图书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技术,参照《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方面优化建筑设计。近年来,在海南各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建筑业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绿色建筑实践,下面以海南师范大学扩建图书馆为例,介绍如何实现图书馆建筑节能。
2.1制定节能减排目标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006)、《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JGJ75-2003)、《海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DJ01-2005)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并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建筑进行节能计算,在项目规划报建阶段,以能耗定额或者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项目能耗进行估算,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例如生活污水采用污废分流制,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出水应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48-1999)的要求,中水回用于绿化用水,每日用水量25.06m3/d,每年可节约用水0.73万立方米。生活污水排水量为278m3/d。冲厕所的节能型冲便器每次冲水量不大于6升/次,普通的冲便器每次冲水量为9升/次,每年可节水0.25万立方米。
2.2根据场地条件确定设计策略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于2004年进行新馆扩建,竣工后投入使用,馆舍总用地面积9637.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950平方米。设计之初,新馆拟建场地的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有大量杂草及灌木。在深入调查海口的自然条件和现状后,确定了如下设计策略:尽量维持现状资源,充分利用场地的有利地形条件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加强室内自然通风,改造北部及周边杂草及灌木,调节微气候,重视室外场地和建筑周边的绿化,并通过立体绿化和室内外绿化相结合的办法,改善场地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同时针对海南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建筑护结构采取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空调采用多联机制冷。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综合运用生态设计策略,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采用普通技术实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目标,营造出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
2.3利用生态技术实现节能
图书馆建筑不仅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功能和可变性的建筑设计,也要考虑周边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节能、环保。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利用的主要生态技主要有:
(1)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2)遮阳技术;
(3)自然通风技术;
(4)自然采光技术;
(5)节水技术;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云计算;可行性;分布式;虚拟化;解决方案;效益评价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作为科学研究支撑机构承担着信息保障职责。数字资源增长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传统建设采用一次性投入方法,资金投入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巨额初始投资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解决高端硬件价格昂贵,扩展性不足的问题,产生了云计算模式。通过廉价设备,设备购置从集中转为分散,在成本和扩展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些国外图书馆已经开始采用云计算模式[1],例如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LINK)使用AWS托管数字资源;科罗拉多州西部州立大学采用Google App架设服务;OCLC从2010年开始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协作管理服务。鉴于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价值,我国科技部于2013年9月“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发展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2]。本文研究图书馆采用云计算的技术需求、建设条件、建设方案和效益评价,希望为相关建设提供参考。
1图书馆云计算需求分析
11海量数据处理
在信息化社会,科学研究、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正在产生海量数据。据统计,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110家成员每年花费数亿美元采购电子资源。我国截至2005年在线数据库达到30多万个。中科院拥有自建数据库388个,容量达13TB。图书馆每年加工的数字化文献达数千万页,平均每个图书馆拥有4个自建数据库。科学研究进入了数据密集型阶段,除了数据规模海量增长外还表现出分布、异构、低质量的特征。多核处理器、GPU计算、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每秒计算速度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量数据处理压力。除了硬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模式的变革对于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以及数据流等技术克服了单一节点计算能力的不足,适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3-6]。
12高并发访问
图书馆信息系统面向广大读者,并发访问能力是影响服务范围和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采用通用成熟方案能够降低技术风险,但在高流量下会遇到各种瓶颈,通过升级硬件一般不能满足需求。采用IBM等大公司定制的解决方案需要采购大型机,支付软件使用费及各项技术专利费用。一些企业采用自主研发方式,例如淘宝等电子商务企业,但这种方式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大型分布式系统依据CAP理论和BASE原则。高并发访问是高性能和高可用的兼顾,是在系统性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提供稳定服务。图书馆分布式系统可以在保证最终一致性条件下降低任意时刻一致性。采用SSD、SAS、SATA等读写速度有差异的设备混合搭配,判定和迁移热点数据提供分层存储。NAS架构下通过MemCached分布式缓存能有效降低数据库负载[7-9]。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图书馆云计算可行性研究July,2014Vol34No713竞争主体多元化
依据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模型,图书馆可以视为具有非营利性和依附性特征的一类企业。其服务不产生盈利,成本来自社会投入。近年来同类机构例如博物馆、档案馆、网络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和图书馆在用户和投入资金方面形成了竞争。信息娱乐业、网上书店、搜索引擎等营利性机构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经营获取收益,对图书馆的用户产生了分流作用。书刊出版发行商、数据服务商、自动化系统厂商等上游机构随着文献信息量的激增,除了将价格提高以外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使图书馆处于不利地位。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应采取差异化竞争、资本领先、联盟共建共享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云计算最初产生于网络企业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网络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众多,成本差异决定企业能否生存以及竞争能力高低。廉价和高效云计算技术同样是面临多元化竞争的图书馆的必然选择[10-12]。
2图书馆云计算建设条件
21基础设施
随着数字资源的增长,大多数图书馆采购了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等设备。2012年参加统计的463所高校图书馆拥有服务器5 948台,平均每馆13台。有些采用托管或租赁方式的中小型图书馆正在计划建设专用机房。网络带宽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有17个图书馆主干网带宽达到10 000Mbps,254个达到1 000Mbps以上[13]。具体统计和汇总见表1~表3。表1高校图书馆存储与带宽
231利用公有云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云计算是IT领域的创新,也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图书馆利用公有云托管或租赁能够简化信息系统复杂性。有利于发挥本机构在文献加工、信息咨询、知识管理领域的优势。技术岗位从重视架构设计转向终端开发。网络终端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供应商管理和数据分析在各项业务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懂流程管理,SLA服务等级管理、云计算立法以及擅长需求分析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将倍受欢迎。
232建设私有云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图书馆拥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建设私有云对技术人员开发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掌握传统的网络存储、关系数据库、负载均衡、容灾备份等核心技术还要掌握开源软件、分布式、虚拟化、数据中心、绿色计算等知识和技术。数据存储设计注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Linux虚拟机和移动云终端将成为重要的开发环境。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还要求管理者明确本机构业务需求和带来的投资回报[15]。
233技术人才培养情况
面对信息化浪潮,各国普遍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美国将信息技术人才分为基础人才、系统理论人才、实践技能人才以及在岗培训人员。日本通过e-Japan、u-Japan、i-Japan等计划推进基础建设、应用开发、信息利用和人才培育。德国以技能加理论培育贴合生产实际的信息人才。印度采用实用化和市场化的教育模式,根据需求采用产学研互动方式提高人才实践科研能力[16]。国内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电气信息以及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增加GFS、Hadoop、MapReduce、VMware等云计算相关技术,增强需求分析、信息安全、商业智能、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大数据存储、Linux编程、手机嵌入式开发等技能。北航软件学院已经开设了首个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在师资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受到大企业支持[17]。
24用户接入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普及率441%。30岁以上网民46%,学生268%,个体工商户与自由职业者178%,企业人员106%,专业技术人员68%。上网设备台式电脑695%,手机785%。上网时长平均每周217小时。截至2013年底,IPV4地址总数331亿,域名1 469万,网站294万,国际出口带宽2 098 150Mbps。用户信息获取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用户数47亿,使用率796%,除了传统搜索还有微博搜索、社交网站搜索、电商网站搜索以及垂直搜索。网络新闻用户461亿,使用率78%。移动互联下碎片阅读、微博微信新闻传播活跃,并与主流媒介形成联动,新闻类程序大量出现,手机客户端推送效果良好[18]。2010统计数据表明高校图书馆共有微机12万台,馆均259台。在校学生人数2~5万,信息资源检索获取能力普遍提高。拥有个人电脑占比20%~60%。用户接入时间比较集中,并发访问波动明显[19]。
3图书馆云计算建设方案
31云计算方案汇总
311商业云
根据服务方式划分商业云计算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亚马逊、Google、微软提供的公有云服务。一般采取免费形式提供一定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对超出的部分按量收费。第二种是IBM、浪潮、华为等硬件厂商提供的商业性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开源或自行研发的管理系统预先安装,同时销售硬件和管理系统。选择商业方案性价比通常是决定因素,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重点考虑预算条件。
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BDP)、大数据流引擎(BDF)、大数据加速器(BDA)SkyForm云平台资源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TCloud集群控制器、节点控制器、非活动节点资源池中华电信、上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商手机上网日志查询系统、某商业银行历史数据和影像数据查询系统、某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高性能计算方案中国移动大云虚拟化弹性计算系统、分布式列存储数据仓库、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并行数据挖掘工具中国移动搜索、WAP/彩信双业务云资源池,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的WAP网关部署、MMSC双业务系统以及对WAP业务30 000TPS、彩信3 000条/秒并发的支持,黑龙江无线城市平台
312开源云
开源云技术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但是某些开源系统存在商业版,导致开源版本功能很少或者不完善。选择开源云需要考虑系统功能是否全面、用户界面是否直观、支持的虚拟化技术、安装配置难易度以及开发文档详尽程度、开发者社区规模和活跃程度等[20]。
32典型方案设计
321基于Eucalyptus的服务器整合
图书馆服务器众多。以往为了追求稳定的性能,多采用单台服务器承担单一功能的做法,容易造成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对服务器进行整合势在必行。Eucalyptus是搭建IaaS的著名开源云计算系统,能够实现不同档次服务器的整合。应用被预先安装在Linux或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中,制作成镜像,然后上传到各个节点。使用中根据需要启动和关闭对应的节点,实现硬件资源弹性使用。结合KVM或XEN虚拟化能够实现更加灵活的系统部署和资源配置。
322基于MongoDB的高性能网站
当网站发展到一定规模,海量存储、高并发访问和扩展性需求明显。主流关系型数据库的事务一致性、读写实时性和复杂多表查询优势难以体现,而且扩展困难。MongoDB采用键/值存储方式,查询功能丰富,易实现高性能、高伸缩的分布式部署。用于网站后端数据库能实现动态扩展,从而应对不可预测峰值流量。如图2所示,MongoDB通过复制分片方式实现灵活扩展。Mongod1、Mongod2、Mongod3、Mongod4是运行在两台服务器上的4个MongoDB数据库进程,通过自动分片将数据分割存储在不同机器上形成对应的复制集RepSet1和RepSet2。复制集可用于故障转移、数据一致性、分散读、热备份或离线批处理[21-23。
323基于Hadoop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个性化推荐通过分析用户特征为其推荐感兴趣的商品或信息,是解决信息过载的重要技术。推荐系统由记录采集、数据处理和推荐算法三部分组成。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部分。常用的有协同过滤、基于内容、基于规则和混合推荐四种类型。随着用户和资源的增加,单一节点的推荐系统逐渐不能满足速度和精度要求。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实现的推荐算法能够运行在分布式集群上,实现动态扩展,解决了单一节点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数据采用副本形式存储在HDFS或Hbase中,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廉价存储。
4图书馆云计算效益评价
41初始投资成本
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巨额初始资本。虽然技术革新使单位计算和存储成本不断下降,但使用量飞速增长使得总投资不减反增。传统建设模式面临资金压力。公有云运营商通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图书馆利用共有云可以将初始投资转变成经营费用,同时避免硬件更新换代带来的损失。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应用繁多,全部迁移到云端并不现实,私有云是优先选择。开源分布式系统通过若干中低端服务器实现高端性能。传统建设中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费用占总成本15%以上,云计算集群采用开源软件或自行开发的中间件,因此在软硬件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24]。
数据中心运维成本包括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培训、机房租金和设备能耗等。云计算采用复制模板镜像的方式进行部署,减少了人力资源相关成本。设备能耗通常占运维成本的15%以上。主要能耗部件有CPU、内存、磁盘和网络。节能方式分为关闭/开启、动态电压/频率调整和虚拟机管理[25-26]。随着频率提高任务很快完成,节点能耗显著降低,当频率超过一定值节点能耗开始增加,转折点依赖于具体任务、硬件和网络,通过部署相应的程序能够实现最佳节能效果[27]。虚拟机管理分为节点和集群两个层次。节点实时监控和调整虚拟机大小,在超过上限时将虚拟机移出;集群检测并选择最佳节点接收迁出的虚拟机[28]。虚拟机分配可以看成动态规划解决背包问题。每台虚拟机视为一个物品,背包容量由对应主机的处理器核心数量和内存大小决定[29]。虚拟化之前服务器和存储利用率一般仅维持在10%~15%。通过虚拟机调配,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空闲节点关闭或休眠,从而节约电能消耗并减少热量散发。
43扩展能力
数据中心扩展性是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决定着图书馆是否能及时扩容把握发展机会,扩展新的业务,避免读者流失。根据摩尔定律,处理器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1倍,新产品性能更高,功耗和价格更低。传统图书馆机房建设过程漫长。项目从规划、立项、审批到招标、采购、调试、运行至少需要1年以上。在此期间许多软硬件都已升级换代,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没过几年就已淘汰落伍。受制于硬件兼容性,部件升级面临困难,造成整个系统扩展能力严重受限。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新节点加入比较容易,可实现新旧机型共存。相对于一次性购置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能够更好地利用摩尔定律带来的收益。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对原有系统进行改进,克服潜在缺陷,进一步提高可扩展性。例如针对Hadoop的NameNode性能瓶颈,采用HDFS和MongoDB相结合的系统MHDFS,在需要处理更多任务时添加新的的名字节点,将名字节点内存数据转移到MongoDB,提高了扩展能力[30]。针对XEN网络I/O完全虚拟化中虚拟机数量不断增加或处理器数量超过限度时网络性能的下降,提出改善虚拟机调度机制和事件通道机制,通过找出引发二级缓存缺失的热点函数进行优化提高执行效率,以提高系统扩展能力[31]。
5结论和建议
面对数据规模快速增长,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硬件资源快速革新的扩容需求,外部竞争带来的挑战亟须图书馆从技术层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利用IT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用户接入等方面优势建立云计算系统能够满足百万级并发访问、大规模数据分析以及个性化推荐等多方面需求。本研究表明,图书馆采用云计算技术顺应IT技术发展潮流,符合大规模、低成本、高扩展的应用需求,对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纵观云发展实践,图书馆采用云计算障碍有两方面:一是关系数据库的主流地位,很多图书馆宁愿选择已经被证实成功可行的成熟方案。二是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个性化定制和二次开发能力不足。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鼓励各级科研立项。借鉴其他行业成功案例,以降低成本为基本立足点,以大规模数据业务为发展方向,大力建设分布式开源云计算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红丽.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框架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3):40-44,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EB/OL].http:∥/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2/201211/W020120918516104069531.doc,2014-02-23.
[3]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7,25(5):784-789.
[4]张丽萍.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宫学庆,金澈清,王晓玲.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工程:需求和挑战[J].计算机学报,2012,35(8):1563-1578.
[6]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6):1-16.
[7]李煜民,章才能.海量数据高并发访问系统的风险规避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5):50-54.
[8]张敏杰,罗华永.大并发访问下的企业J2EE信息系统集群架构研究[C].北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9:2009.
[9]鲁克文,艾中良,刘忠麟.分布式卫星资源高效共享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50(5):121-125,174.
[10]杨广锋.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图书馆竞争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26(3):2-6.
[11]闫勇.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图书馆竞争战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5):12-15.
[12]吕冠珠.基于战略管理的图书馆竞争环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0):43-44.
[13]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2年高校图书馆主要统计数据排行榜[EB/OL].http:∥/tjpg,2014-03-11.
[14]缪小燕,熊丽,何钧.北京市属高校图书馆历年财政专项经费情况统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23-26.
[15]徐国庆.面向云计算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12-13.
[16]杨立军,刘陈.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45-51.
[17]黄务兰.云计算时代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计算机时代,2012,(3):59-61,64.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2014-03-11.
[19]张静.图书馆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行为实证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74-78.
[20]邓红,王东兴.主流开源云平台的商业选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2):7830-7832.
[21]郑静静,叶焱,刘太君,等.基于Flex、Red5和MongoDB的视频直播、录制及存储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4,34(2):589-592.
[22]张文盛,郑汉华.基于MongoDB构建高性能网站技术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3-126.
[23]郭匡宇.基于MongoDB的传感器数据分布式存储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24]孙健,贾晓菁.Google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架构及对其成本的影响研究[J].电信科学,2010,(1):38-44.
[25]张小庆,何忠堂,李春林.云计算系统中数据中心的节能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4):961-964,970.
[26]殷波,王颖,孟洛明.综合迁移成本和通信成本的云计算节能策略[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35(1):68-71.
[27]雷成军,罗亮,吴文峻.基于云计算的集群能耗监控与节能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242-244,253.
[28]马飞,刘峰,刘真.云计算中高效节能的虚拟机分布式管理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2,38(11):5-7.
[29]吴毅华,曹健,李明禄.云计算环境下基于需求预测的虚拟机节能分配方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34(4):778-782.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 韩国 图书馆法 司书培养体系 司书资格制度 司书资格证
分类号 G251.6
1 司书培养体系和资格制度的产生背景
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60年史》、《韩国图书馆协会60年史》等文献记载,韩国最初有关图书馆的团体或相关机关所进行的近代式司书教育,源于1939年朝鲜图书馆联盟实施的图书馆事务讲习会。当时由朝鲜总督府图书馆主管此项工作。到1943年,共举办5次讲习会,后因二战爆发中断。1945年8月30日朝鲜图书馆协会(现更名为韩国图书馆协会)成立。1946年4月1日,国立图书馆设立了朝鲜图书馆学校,后更名为国立图书馆学校。同年10月受理了解体的朝鲜图书馆联盟。以此为契机,韩国开始了自己主导的司书职员培养教育工作。
为了顺利运营从日本人手里接手的韩国图书馆,培养急需的运营人才,提高图书馆员的资质和能力,国立图书馆和朝鲜图书馆协会在1947-1949年间共同举办了三期图书馆事业讲习会,共有144名在职馆员参加了学习。后因韩国战争爆发讲习会中断。
1957年,韩国延世大学率先开设了四年制本科图书馆学专业和两年制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由此开始了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正规教育。同年,延世大学还设立了韩国图书馆学堂,以便加强图书馆员的再教育。韩国图书馆学堂同样开设四年的本科生教育,原计划办到1961年。由于图书馆员需要量的增加,当时未能得到再教育的在职馆员的人数增多,图书馆界要求延长韩国图书馆学堂的教育课程。因此,韩国图书馆学堂比起原计划多办10年,直到1971年初才停办。
与此同时,延世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设立也促使其他大学相继开设图书馆学系。为了实施司书培养的本科教育,梨花女大、中央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大学相继设立图书馆学系。随后,庆北大学、淑明女大、大邱基督教大学、江南大学、清州大学、新罗大学以及忠南大学也相继开设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图书馆司书职员需求量猛增,韩国图书馆学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有32个四年制大学设立文献情报学系、图书馆学系或文献情报教育学系;有8个两年制专科大学开设文献情报专科或图书馆专科。最近启明文化大学和东釜山大学废弃该专科,目前仍有6个专科学校还在继续进行司书培养教育。
韩国图书馆协会经过8年不懈的努力,于1963年制定并公布了《图书馆法》。从此,司书职员的资格制度有了法律依据。图书馆法是反映图书馆政策及其发展的国家意志的规范,是图书馆和图书馆有关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而体现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存在地位和价值。图书馆法既规定了实现图书馆哲学的现实条件,又具有保障市民对人类的记录,即对信息利用基本权利的实定性法则的性质。司书职员的资格和培养标准是图书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内阁规定。这表明图书馆司书的专职性是国家通过法令赋予的。
为了振作民利,保障国民自由地利用和获取信息,图书馆法支持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从而使国家的图书馆政策和行政依据制度化。由于1963年的《图书馆法》经数次修改,司书职员的资格及其培养制度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2 司书的培养及其资格制度的变迁
2.1 1963年《图书馆法》的实施时期
韩国的司书资格制度最初是根据1963年10月28日公布的《图书馆法》(法律第1424号)确立的。依据此法第六条第二项“有关司书职员或司书教师的资格和培养事项,必须由内阁规定”这一条款的精神,于1965年3月26日出台了《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2086号)。该实施令的第四条第一项明文规定,司书职员的资格分为“正司书和准司书”两类,并在第二项和第三项中规定了正司书和准司书的资格条件。
在《图书馆法实施令》附则中明文规定,国立图书馆学校的毕业生和在延世大学附设的韩国图书馆学堂(含其他大学附设图书馆学校)修完规定课程者以及在文教部部长认证的机关得到8周以上图书馆学教育者,也有资格获正司书资格证。另外,在两年制初级(专科)大学毕业或是同等学历者、在文教部部长规定的机关得到10学分以上有关图书馆学的教育或具有三年以上司书工作经历者、在文教部部长指定的机关完成505时以上有关图书馆学的教育者都有资格获得准司书资格证。根据《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2964号)第四条“司书的资格和分类”第一项的内容及其经修订的实施令附则,在国立、公立图书馆或国立、公立学校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公务员(包含从事司书业务的地方公务员),要在该实施令生效起一年内经文教部部长评估,可获正司书、准司书资格证。
根据1965年3月26日出台的《图书馆法实施令》,于1966年3月23日制定和公布了《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文教部令第172号)。《图书馆法实施规则》第五条“讲习机关的指定范围”和第六条“教育课程”,针对司书职员的资格规定了图书馆学的讲习机关和教育课程。设置图书馆学系的大学、国立中央图书馆、得到文教部部长设立许可的图书馆团体等单位都有资格成为文教部部长的指定机关。这些图书馆学讲习机关的教育课程设置可参考表1。《图书馆法实施规则》于1969年7月19日和1975年11月5日分别修改为文教部令第236号(1969年7月19日)和文教部令第369号(1975年11月5日),但是其内容不变。
2.2 1987年《图书馆法》实施时期
1963年制定的《图书馆法》于1987年11月28日全面修订为《图书馆法》(法律第3972号)。在1987年的《图书馆法》第七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为了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图书馆必须设司书职员、司书教师或实技教师(司书)。司书教师和实技教师(司书)的区别在于:司书教师是指修完图书馆学,得到了《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图书管理教师资格证,并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而实技教师(艺术、体育、音乐、营养、保健、咨询等)则是指得到了《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实技教师资格证,并担当学校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人员。一般来说,司书教师是指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修文献情报学或是图书馆学等专业,或完成了规定的教职课程者;而实技教师(司书)则是指两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并在校修了总统令指定的实科系技能者。
1987年的《图书馆法》第七条第二款还规定司书职员分为“一级正司书、二级正司书以及准司书”三类。
对于司书职员的资格条件,1988年8月16日出台的《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4506号)第五条第一款的附表3
做了详细规定,见下表2。
根据前面提及的《图书馆法实施令》,1989年3月25日制定了《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文教部令第570号)。该规则的第七条和第八条明确规定了司书职员资格教育机关和教育课程。司书资格教育机关是指文教部部长指定的、设置了图书馆学系或文献情报学系的大学,其司书职员资格教育课程见表3。
2.3 1991年《图书馆振兴法》实施时期
1991年3月8日制定的《图书馆振兴法》(法律第4352号)是先前制定的《图书馆法》的替代性法律。该法第六条第二款和《图书馆振兴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3342号)第五条第一款的附表3,维持了原有的司书资格条件的基本内容。《图书馆振兴法》的第六条“司书职员等”共由3项内容构成,是在《图书馆法》第七条第一、二款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款:“国家要根据总统令的指令,为提高司书职员等的研修和其他资质实施必要的施策”。
在1991年4月8日制定的《图书馆振兴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3342号)第五条第一款的附表3中,规定了司书职员的资格条件。新的实施令变更了前一实施令中的有关内容。第一,因图书馆变更了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故将“文教部令”和“文教部部长”分别改为“文化部令”和“文化部部长”;第二,由于大部分大学的图书馆学系更名为文献情报学系,故将“图书馆学或文献情报学”改为“文献情报学或图书馆学”。对于持有准司书资格证的司书职员,为了取得二级正司书资格证,在图书馆工作经历的年限由4年缩短为3年;第三,针对《图书馆振兴法实施令》,在1991年7月16日制定的《图书馆振兴法实施规则》(文化部令第7号)的第七条“司书资格教育课程”中,删除了《图书馆法实施令》第七条“司书资格教育机关的指定”,仅存第八条“教育课程”,并修改了司书职员资格教育课程的有关规定,除了原来规定的课程外,还分别对准司书、一级正司书以及二级正司书的资格增加了有关著作权I、著作权Ⅱ以及比较著作权等课程。
2.4 1994年《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时期
1994年3月24日,在废止了1991年制定的《图书馆振兴法》的同时公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法律第4746号)。1994年7月23日,出台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4339号)。1994年8月12日出台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规则》(文化体育部令第16号)。该法第六条“司书职员等”和该法实施令保留了《图书馆振兴法》的基本内容,为了振兴读书活动,追加了“根据总统令,可以在书库内设有符合第一款的司书职员”的内容。
《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与《图书馆振兴法》一样,在第五条的附表3中规定了司书职员资格条件,其具体内容是在前者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追加了二级司书的资格,即在教育研究生学院,获图书馆教育或司书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这一项。同时,根据所属行政部门的变更,把原来的“文化部令”和“文化部部长”两词分别改为“文化体育部”和“文化体育部部长”。另外,该法实施规则(文化体育部令第16号)第七条“司书资格的教育课程”的内容与以前的《图书馆振兴法实施规则》相应条款内容相同。对于准司书和二级正司书的资格条件,在第七条附表中所示的资格教育课程中,除以前规定的科目以外,分别追加了读书指导I和读书指导Ⅱ两门必修课。
2.5 2003年《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时期
2003年5月29日,《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内容经部分修订形成了法律第6906号。2003年11月27日,相应的法律实施令修改为《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8144号)。2003年12月2日,相应的实施规则变更为《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规则》(文化观光部令第82号)。2003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第六条“司书职员等”内容保留了原有的内容,2003年《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令》第五条的内容与原有实施令差不多。2004年3月17日,《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令》再次修订为总统令第18312号,其内容也没什么变化。
修订后的该法实施令与原有的《图书馆振兴法实施令》一样,第五条附表3中对司书职员资格条件规定这一部分,因所属行政部门的变更,故“文化体育部令”和“文化体育部部长”分别更名为“文化观光部”和“文化观光部部长”,仅此而已。同时,《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实施规则》(文化观光部令第82号)第七条“司书资格的教育课程”的条文内容与以前相同,第七条附表中关于司书资格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也没有变化。
2.6 2006年《图书馆法》实施时期
2006年10月4日公布的《图书馆法》(法律第8029号),对《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做了全面修改。2007年3月27日,出台了相应的《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9963号)。2007年4月4日出台了《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文化观光部令第161号)。《图书馆法》第六条“司书职员等”与原来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的相比,内容作了大量修正。
现在韩国的司书职员资格条件在《图书馆法实施令》第四条第二款的附表3有详细规定。有关资格条件与1988年出台的《图书馆法实施令》第五条第一款的附表3相比,其异同如下:首先,一级正司书的4项资格条件没有变化;其次,二级正司书资格条件的第一款,增加了“或依法令认证具有同等学历,并修文献情报学专业者”的内容,并追加了第三款“在教育研究生院修图书馆教育或司书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内容;最后,准司书的三个资格条件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增加了“或具有同等以上学历,并修文献情报专业或图书馆专业者”的内容。
3 司书职员的资格条件与司书资格制度的实施效果
3.1 司书职员培养体系与司书资格的取得
韩国司书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专科大学的正规教育课程进行的,也有通过大学附设的司书教育院举办一年限时性质的短期教育课程培养。现在,正司书培养机关有32所设本科课程的四年制大学、24所设两年制硕士课程的大学的研究生院、14所设三年制博士课程的大学以及17所设两年制硕士课程的教育研究生院,还有6所两年制专科大学的文献情报系培养准司书。另外,前面提及三所大学附设的一年制司书教育院也培养各个级别的司书人力。除了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生院和司书教育院毕业生之外,全国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专科大学以及一年制大学附设司书教育院每年大约培养毕业生2000人。
现行司书资格制度的法令是2006年10月4日修订的《图书馆法》(法律第8029号)和2007年3月27日修订的《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19963号)。在该法第六条第二款,实施令第四条第二款的附表3中有4项关于一级正司书的资格条件,7项有关二级正司书的条件,3项关于准司书的条件。与
其他任何专门职业的资格标准相比,一级正司书的资格毫不逊色。对于准司书要取得一级正司书,必须达到所需的工作经历或所必备的学位,还要经历获取司书资格证过程,详见图1。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韩国司书培养机构大发展的时期,韩国在25所四年制大学设有文献情报学系,其设置率在大学达78%;3所两年制专科大学设有文献情报系,其设置率在专科大科大学达到了37%;尤其是在设置了文献情报学系的32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课程),约占总数的75%;在教育研究生院中有16所学校设置了相关专业(算上仅有研究生院的汉阳大学,应该是17所),约占总数的50%。
由此可见,韩国司书培养体系分为获资格证的课程和研修两种。前者又分为正规教育课程和短期教育课程。正规课程是培养司书人力资源的核心,包括文献情报学的大学本科、研究生院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以及教育研究生院的硕士课程。此外,还有大学附设的司书教育院开设的限时性的短期教学课程。为了对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或继续教育,开设了研修课程。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培养司书的正规教育。
大学本科毕业后可获二级正司书资格,是培养司书的主要途径。获文献情报学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者,可分别获二级正司书资格、一级正司书资格。对于非文献情报学专业毕业的硕博士生,通过对文献情报学的深化学习,可分别获二级正司书资格、一级正司书资格。教育研究生院的硕士课程是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的,因此晚上上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在职司书职员进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取得高级的司书资格或司书教师资格。专科大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准司书,以使他们辅助正司书的工作。现在,韩国有32个大学开设了正规课程实施对司书职员的培养。随着学部制度(学院制)的实施,学生可以通过攻读双学位获得司书职业。
此外,成均馆大学、启明大学和釜山女子大学开设了限时性质的司书教育院,进行短期教育课程的司书人员培养。这些学校分别开设培养一级正司书、二级正司书、准司书和司书教师资格的相关课程。与以上介绍的课程不同的是,国立中央图书馆通过司书研修教育课程培养司书;教育人力资源研修院(以前为国家行政专门研修院)则通过司书公务员课程培养司书,一些地方自治团体也针对在职的司书职员进行继续教育。
3.2 司书教师和实技教师(司书)的资格制度
司书教师是指修完文献情报学或图书馆学,并获司书教师资格证的中小学图书馆员。实技教师是指《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获实技教师资格证的中小学图书馆员。
从教师资格种类上看,根据《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及《幼儿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司书教师在各级学校的地位如表6所示:
《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把教师分成正教师(一、二级)、准教师、专门咨询教师(一、二级)、司书教师(一、二级)、保健教师(一、二级)、营养教师(一、二级)以及实技教师。要想成为教师必须符合《初、中等教育法》附表2所规定的资格条件,并持有根据总统令规定的、由教育人力资源部部长鉴定并授予资格证者。前面提到的司书教师和实技教师(司书)分为一级和二级司书教师及实技教师(司书),各自有相应的资格条件规定。司书教师的分级是从2004年开始的,其详细资格条件如下:
一级司书教师资格条件是:①持有二级司书教师资格证,有3年以上图书管理经历,并接受过资格研修者;②持有二级司书教师资格证,在教育大学院或教育人力资源部部长指定的研究生院获司书教育课程硕士学位,有1年以上图书管理经历者。
二级图书管理教师资格条件是:①修完规定的教职课程的大学或职业大学的文献情报或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②持有准教师以上的资格证,接受过司书教师培训讲习班者;③在教育研究生院或教育人力资源部部长指定的研究生院教育科,获司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者;④师范大学的文献情报或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
实技教师(司书)的资格条件是:①修完总统令规定的实科系技能课程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或是高等技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是按《终身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认证专科学历的终身教育机关的与教9币资格相关学科的毕业生|②修完总统令规定的艺、体、技能课程的大学(以大学为准的各类大学)或专科大学毕业生;③通过实技教师资考试的职业高中或三年制高等技校的毕业生;④具有实业系、艺能系或保健系的相关知识,通过了实技教师资格考试者。
在2007年12月31日修订的《教员资格考试令实施规则》的附表3中,将司书教师和实技教师(司书)的资格考试规定为:在四年制大学的文献情报学或图书馆学修完司书教师有关课程者,必修50学分以上的文献情报学专业课。此外,还要修18学分以上教职理论和教职素养课,4学分以上的教育实习课。对于实技教师(司书),在教学课程相关内容方面不仅要修50学分以上的专业课,而且要修4学分以上(2门课)的教职理论课。这一规定适用于2008年入学的学生或插班生,所有科目必须在75分以上。
文献情报学专业者要想免试获司书教师资格,必须修完21学分(7门课以上)基本科目,50学分以上的专业课,22学分以上教职科目,其具体内容为分类学、目录学、图书馆电脑化管理、读书指导论、情报检索、情报服务、学校图书馆运营、情报媒体论等。
3.3 司书资格证的颁发和图书馆现职人员司书资格证的持有现况
韩国司书资格制度的实施是从1963年《图书馆法》和1965年《图书馆法实施令》的出台开始的。1966年,首次根据《图书馆法实施令》颁发司书资格证,并延续至今。资格证是通过专科大学的文献情报系,大学的文献情报学专业或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院的硕、博士课程以及司书教育院等机关取得。自司书资格证的颁发法制化以来,截止至2007年12月底,历年司书资格证获得者共计63643人,其中一级正司书1411人;二级正司书36408人;准司书25824人(见表7),分别占总数的2.2%、57.2%、40.6%。
根据2007年《韩国图书馆年鉴》的统计,图书馆在职人员10183人(见表8),约占历年司书资格证获得者总数的16%。由于63643人司书资格证获得者含退休人员、已故者、留学人员以及移民等,此处只是简单地将历年司书资格证获得人数与图书馆在职人数作一比较。
事实上,韩国公共图书馆现有2 842人在职人员获司书职资格证,其中一级正司书194人,二级正司书1987人,准司书661人。大学图书馆现有2644人在职人员获司书职资格证,其中一级正司书511人,二级正司书1823人,准司书310人。专业图书馆和特殊图书馆现有1040人在职人员获司书职资格证,其中一级正司书116人,二级正司书735人,准司书189人。国立中央图书馆现有254人在职人员获司书职资格证,其
中一级正司书28人,二级正司书159人,准司书67人。国会图书馆现有203人在职人员获司书职资格证,其中一级正司书18人,二级正司书127人,准司书58人。学校图书馆现有3200人在职人员,其中司书教师424人,司书60人,非正规司书2716人。简而言之,韩国图书馆现有15967人工作人员,其中司书职9487人,行政职2123人,其他职4357人,司书职占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59.4%,行政职占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13.3%,其他职占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27.3%。此外,在图书馆工作的在职人员有10183人获司书资格证,任司书职的有9487人,占在职人员司书资格证获得者总数的93%,其余的7%从事行政职或其他工作。
4 结论
随着1963年的《图书馆法》和1965年的《图书馆法实施令》的出台,韩国司书职员的培养和资格制度开始得以确立。在此之前虽然也有相关的活动,但是由于韩国战乱和战后的重建事业等原因未能取得有效成果。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为了建立司书职员培养和资格制度,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图书馆和韩国图书馆协会的前身朝鲜图书馆协会投入了巨大的关心和努力。
随着韩国图书馆法的发展,司书职员的培养和资格制度的发展取得了以下令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司书职员的资格培养制度化,从而使司书的专门性得到了国家级的认证;其次,形成了培养各类司书职员的体系;第三,明确了按图书馆类别或政府相关部门招聘职员时,应聘者应具备的司书资格证种类;第四,使在图书馆工作的司书能够与其他专门职人员一样,得到相应的职务补贴。
韩国司书职员培养和资格制度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下列待完善的问题:
第一,一部分有关图书馆司书的培养和资格制度的法规相互矛盾。现在通过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的正规课程,已经能够培养大量的司书职员。但是现行法第四条仍为司书教育院等短期的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因此产出过多的不必要的人力。
第二,在韩国,大学实行学部制,不仅学生们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减少,而且要求修完的专业课目下调。与此同时,由于四年制大学和专科大学所要求必修的专业课学分不均衡,导致资格证的含金量降低,资格证颁发存在不合理性,司书职的专门性也变得弱化。再则单学位和双学位所要求的必修学分不同,但是获得的资格证却一样。
第三,在图书馆,司书资格证的级别不能够与组织内部上下级秩序关系对应。韩国司书资格体系分为一级正司书、二级正司书以及准司书。在图书馆这种资格级别与组织结构几乎没有关系。近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少上司的资格低于下级的现象。
前面笔者考察了韩国司书职员的培养和资格制度的建立过程,并总结了它们的成果和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改善方案:
第一,为了培养司书和司书教师,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专科大学设置了充分的、多样的正规教育课程。因此,司书教育院开办的与司书资格有关的限时性的短期教育课程有必要废止。为此,需修改《图书馆法实施令》第四条附表3有关司书职员的资格条件,不仅要取消“文化观光部部长指定的教育机关”和“文化观光部令所规定的教育课程”,而且要废除现行的《初、中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准教师以上的资格证持有者,接受过司书教师培养讲习班者”这一条文。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4
Abstract: Due to the diversity charact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et resource and the difficulty to maintain, the paper proposes a solu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 of DotNetNuke(DNN). It describ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network platform of Jiangs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关键词: DotNetNuke;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
Key words: DNN;Jiangsu;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network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08-0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等传统方法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或濒临灭绝,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1]。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科研机构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如成都图书馆建成“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平台通过把各类纸质资料编辑成为了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存储介质中,以高效网络化方式向大众宣传传统文化,已成为成都地区资源最全、信息量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心[2];浙江省图书馆在浙江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完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资料库、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北京图书馆也进行“北京记忆”等主题数据库的建设工作[3]。借助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文化科研机构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方便获得需要的信息。
然而随着网站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而且信息的类型和存储方式的种类各异,这使得信息系统日益繁杂,网站的信息维护更加困难,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本文提出基于DotNetNuke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来构建解决方案,Dotnetnuke(DNN)是一个免费、开源、可扩展、几近完美的内容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商务网站、企业内网和外网网站、在线内容网站。基于DNN使得网站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易于实现个性化设置并便于维护管理。同时网站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定制CMS业务,方便网站的运营管理和内容维护。
1 基于DNN的网络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管理可行性:通过网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管理与保存,可以高效的宣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数据驱动的DNN网站,使得管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简单而有效,避免了处理各类数据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了保存和传承非遗的经济效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经济可行性:从投入角度来说,DNN系统是开源免费的系统,提供各种免费模块,无需支付网站系统和模块开发的费用,而且DNN基本可以实现无代码建站,使得不具有编程能力的人员可以轻松建设一个内容和功能丰富的网站。运行环境只需要windows xp以上版本即可,目前PC的性能普遍都能够满足,都能顺利运行。只需支付网站建设的费用以及日后进行网站维护的费用,从经济效益上来说,使用系统将大大减少开发和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因此使用DNN系统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技术可行性:DNN框架支持以下功能:公告管理、文章管理、图片管理、文档管理、论坛、博客、商店、调查、FAQ、新闻聚合、自定义表格等多种满足实际需求的模块。还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该框架实现诸如权限控制、多语言支持、多数据库支持、搜索、聚合、皮肤等功能。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仅实现这些基础功能就需要编程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有了DNN框架的支持,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模块的业务逻辑和流程上,从而大幅度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DNN的显著特点是:通用性、多站点支持、开放源代码、可扩展性等优势[4]。
2 基于DNN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设计
2.1 构建开发环境 ①网站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Dreamweaver 8.0;②网站开发语言:+HTML;③网站后台数据库:SQL2000或以上版本;④调试工具:IIS;⑤开发环境运行平台:Windows XP或以上版本。
2.2 网站前台功能结构设计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
Abstract: intelligent high-rise building with flexible, efficient,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ther features, is one of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Reasonable intelligent desig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high-rise building function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carry out high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should strengthe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sig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design, 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measurement design, etc.
Keywords: high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的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项目工程越来越多。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许多建设单位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之上加强了智能化设计。然而,目前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合理措施,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概述
智能化建筑兼备信息化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于一体,将建筑的结构、功能、管理、服务有机地融合,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环保、高效、便捷、健康、安全的建筑环境。工程建筑智能化设计的重点是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智能化集成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把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信息汇集的多功能系统。其次,信息设施系统。信息设施系统能够使建筑和外部保持信息互联,接收、存储、检索各种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为建筑运营管理提供基础的通信服务。第三,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以设备管理系统与信息设施系统为基础,提供各种信息应用服务。第四,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综合管理建筑各项设施的管理系统。第五,公共安全系统。为应对突发事件,设计的保障系统或技术防范系统。第六,机房工程。机房工程是保证各个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综合系统工程。
在进行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时,必须具有创新设计意识,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建筑功能的实用性。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就是为了营造一个低能耗、便利、和谐、稳定的环境。高层建筑的智能设计不可以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华丽、高端,背离建筑设计宗旨。智能化设计需要和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安全防控技术等有机地结合,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建筑功能需求。
2高层建筑智能设计要点分析
2.1通信系统设计
通信系统设计是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的重要内容。高层建筑通信系统有着较大的规模,通常由电信运营商负责建设,提供互联网、传真、视频、数据和语音等综合传输业务。设计、布置通信网络时,需要预留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便于城市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接入、应用。根据高层建筑的竖向分区特点与相应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内部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构建两级通信网络系统,以满足不同区域使用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商业、酒店、办公等区域设置网络型程控交换机,提供相应的通讯业务服务。如果高层建筑的竖向分区较多,就可以采用ISPBX、EPON等通信接入技术,提供相应的语音、数据业务服务。通信系统的组成方式对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通信系统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电信运营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
2.2系统互联与集成设计
高层建筑通常会有多个功能分区,例如商业、酒店、办公等功能分区。因此,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时,应当选用恰当的智能子系统,构建互联机制。不同功能分区有着相应的管理、运营和维护部门,所以需要设置相应的子系统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同功能分区部门的子系统之间应当保持相对独立。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建筑的整体运营管理水平,还必须构建互联机制,使各个分区子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目前,高层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中,大多采用主从式系统、分立式系统或对等式系统方式,实现系统互联。通常,停车场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通信系统等应当采用主从式互联方式,在设备总机房设计主系统,在各个功能分区设置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当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扩声系统、会议系统等不需要共享信息的系统,可以采用分立方式。
一般而言,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当采用纵横式集成方式。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目前常见的高层建筑系统集成方式,能够以动态的图形显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控制指令、设备状态,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服务,有利于各个子系统之间联动。从功能分区和子系统两个方面,考虑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问题。首先,功能分区不同,但是子系统相同,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就应当进行对等式互联,设置用户权限,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其次,同一个功能分区内的同一个子系统,应当进行集成式互联。
2.3节能与能量计量设计
高层建筑智能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建筑能耗。采用能量计量系统能够有效地掌握高层建筑能耗情况,有利于高层建筑的运营管理。高层建筑能量计量主要包括:总计量,即冷热源总计量、电源总计量、燃气总计量、蒸汽总计量、给水总计量等;分区功能计量,即冷热源功能分区计量、蒸汽分系统计量、给水分系统计量、变配电分系统计量等;分用户、楼层计量,即冷热源楼层计量、给水分户计量、电源分户计量等。智能化能量计量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筑各项资源的需求情况,选择恰当的设计形式,采用合适的计量装置。通过对能耗的智能化控制,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便捷的建筑环境,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应当加强通信系统设计、系统互联与集成设计、节能与能量计量设计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夏静.论现代建筑的智能化设计[J].江西冶金,2004(4).
[2]张仕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2(04).
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范文6
(1.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提出基于光伏产业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的几点新思考,以学生充分就业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探讨徐州工程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如何开展专业建设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关键词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我校当年为了和省内高校进行错位竞争,选择将光伏方向作为应用物理学的突破口,从专业开设至今,为省内外各大光伏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期间,光伏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外部影响严重,无论是电池组件,还是多晶硅的产量增长率均下降严重,近九成光伏企业停产或处于停产边缘。2013年以来,在国内多项利好政策带动下,光伏产业逐渐恢复,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景气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合理的专业建设来应对产业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相关高校光伏方向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光伏产业辉煌时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采取粗放性的教学,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修改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对于提高该方向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也对于日后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及自身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2009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2009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2009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2011年,对于2012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009版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2.26%,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14.41%,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 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LED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2015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目前已经开设《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我院2014年12月8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 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光伏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产业波动较大,对于将来要从事该行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恰巧处于谷低时期的毕业生,对于该行业的从事热情较为低。我院当前专业的生源超60%来自富裕的苏南地区,该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较高,就业地区也有明显的倾向。据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该公司在西部地区长期从事营运、管理的职工中,来自于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当小。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应该要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就业观、区域观要加以引导。
通过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而本文所考虑的几个问题,部分已经在专业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有助于我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能够真正实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方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和三大平台的互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打造,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普通本科转型应用型本科大潮中,我院应用物理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2]徐燕,刘永生.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