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业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产业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产业政策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1

政策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苗圩指出,中国稀土工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二是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应用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四是出口管理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针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要加强行业运行监管,从开采、冶炼、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建立稀土开采,生产计划专家审查制度,研究制定稀土矿山,冶炼分离企业行业准入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等手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做强做大稀土产业通过招标转让等手段,将矿业权有偿转让给具有较强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型企业集团。另外,还要完善稀土出口配额分配办法,防止资源流失,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稀土开发应用工作的支持,推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稀土金属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国防军工等10多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是当今各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稀土资源丰富,可用储备占世界50%左右,但资源分布比较分散。

按照《稀土规划》,中国稀土矿分为南,北,西三大区,轻稀土将重点发展内蒙古和四川,有条件地发展山东:重稀土则重点发展江西,广东和福建。在开采上,将严格执行指令性计划,2009~2015年,每年稀土精矿总体规模为13~15万吨,冶炼分离企业产量为12~15万吨。在出口方面,未来6年,出口配额总量每年将控制在3.5万吨以内,并且将对出口进一步实施细分管理,部分品种将被严禁出口。在产业重组方面,2009~2015年,国家将不在批准新稀土矿采矿权,对于已有稀土企业,将着重从技术装备水平、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三方面入手实行淘汰,并鼓励稀土产业进行联合重组。

长期利好行业发展

“如果实施效果良好,这对行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华泰证券有色行业研究员刘敏达表示,从这次规划的方向来看是切中要害的,管理部门就是要从源头抓起,设置准入门槛,将优势资源集合到大企业集团手中,控制开采量,以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

长期以来,国内稀土行业无序竞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盈利水平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除2007年以及2008年上半年稀土价格上升到较高水平外,其余时间价格长期处于低位。

“中国虽然是储量和开采大国,实际却没有定价权。”刘敏达认为,多年来,稀土资源以低廉价格出口。相关部门虽然也采取过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此次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虽然效果尚待观察,但行业发展方向的扭转预计将逐渐转好。

中国的稀土产品已占据87%左右的国际市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品级,各种规格稀土产品的国家。分析人士指出,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100%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国内稀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产量过剩超过10万吨。

“产量过剩,国内企业相互压价,出口产品价格十分低廉,很多企业处于微利状态。”分析人士指出,1990年以后15年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以上,但平均价仅是1990年的一半。2006年之后,国家对出口量加以调控,稀土产品价格曾经出现过一波上涨,价格由2006年初的7万元/吨上涨至近17万元/吨。不过,随着金融危机来临,价格一路下滑,目前又重新回到2006年初的水平。

投资市场前景广阔

容维投资认为,稀土资源在国防技术、新材料开发等高科技领域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建议长期关注稀土行业相关信息,把握相关上市公司潜在的长期发展。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2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和进一步的市场化。这种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也必然对各国的经济模式产生影响。世界经济演进的历史证明,哪一种体制模式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它就能够在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居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世界各类国家都在主动地或被迫地加快经济调整,美国即是其中之一。

美国三大巨型汽车制造业企业,即福特、通用以及克莱斯勒,它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美国标志性品牌,堪称百年来美国工业荣耀的象征,也是美国中西部多个州的支柱产业。从2005年到2009年,三大汽车生产厂商确接连亏损,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预示着美国汽车行业日渐衰落。美国汽车巨头之――克莱斯勒,已于2009年4月30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已被法院裁决允许破产。通用汽车公司,于2009年6月1日,在纽约联邦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仅存的福特公司一枝独秀,公司目前表示不需要政府贷款援助。但从长期来看,说美国的汽车业全军覆没,并非危言耸听,美国汽车业全球霸主的地位可能从此一去不返。

美国汽车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1)厂商的市场意识滞后;(2)工会的作用导致汽车生产商场的成本增加;(3)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4)美国汽车业严重依赖金融业;(5)金融危机对美国汽车业的冲击;(6)美元已经成为独霸全球的世界货币,美国政府把强势美元政策作为国策。

但伴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挑战,美国汽车产业调整现状是:申请破产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高科技,并已初步见到成效。美国密歇根大学汽车工业专家Dave Cole在接受法新社媒体采访时表示,破产重组后的美国汽车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将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造成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汽车产业遭受重创,“汽车大鳄”纷纷通过申请破产保护、重组债务结构、淘汰落后品牌、加大熟练工雇佣比例和提高学历要求等方式维持生存。在一系列措施作用下,美国汽车业重焕生机。企业运转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得以有效控制,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目前美国汽车业加大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比如生态环保的太阳能汽车和更加轻型的飞行汽车等。

二、美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一)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成本递减、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是竞争力的基础,是产业优化的体现。根据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年销量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的局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丰田汽车以10104424辆的产量居全球首位。排名第二三位的通用及大众汽车产量分别为9285425辆、9254742辆。产量在百万辆以上的汽车公司共计20个,其中中国上汽1,783,548位列15,东风汽车1,137,950位列18,长安1,063,721位列20,而丰田10,104,424位居第一,产量是上汽产量的近6倍。据中汽协统计,2013年汽车销量位居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长城、吉利和江淮。其中前6家逾百万辆,前5家超过两百万辆,东风汽车超过三百万辆,上汽集团首次超过五百万辆。

(二)转变传统组装困境,增强自主开发意识。对于汽车这样精密技术产业,没有技术上的自主就不可能有经济上、主权上的自主。德国一家知名资讯公司称,中国汽车企业只是做一般性的技术开发,在超高级技术,则差距至少为10年以上。国内汽车企业应充分把握这良好的历史机遇,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自主开发不仅是一个产品设计问题,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从构思到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占领市场直到维修服务的全过程,是这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3

[论文摘要】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上,产业集群主体——企业通常会提出不同的政策需求,它的政策密度和广博性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体制、制度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政策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为政策供给主体缺位、政策协调性差、集群文化薄弱等。因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必须搭建一整套有利于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优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监控平台。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一定的产业链关系企业,依靠非特定合约,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的现象。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颇多,比较权威的理论有:弹性专业化模型、集体效率模型、钻石模型、全球价值链模型等。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从宏观层次上研究产业集群的条件,认为集群成长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竞争与战略四大因素密切配合。政府在其间发挥综合作用。1985年,他又将一个产品概念的形成到进入最终消费的全过程纳入分析的视野,明确了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以后几经发展,构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弹性专业化模型则强调了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重要作用。集体效率模型将其发展,从外部性的角度强调了企业群内外联合行动的重要性。

与以上西方学者的明确认识相反,在我国,学者和官员们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不少:有人将“扎堆”现象等同于产业集群,更多人看不到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的客观条件,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做法,一厢情愿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集群,尤其是中小企业政策集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政策需求的基本特征

通常,人们从三个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条件:宏观层面上,它要求有规范的制度体系、一定的基础教育背景与人才优势以及技术基础,这些都是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中观层面上,它要求政府采取特定的区域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促成高度灵活性信息流集群,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微观层面上,它要求集群内企业之间彼此信任、协同行动,推进竞争,加强学习,鼓励创新,发挥互补效应,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需要的内容和力度是不完全相同的。通常,学者们将产业集群发展分为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政策的需求如表1所示。

产业集群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产业经济学概念。因此,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地域内都可以培育出产业集群。只有政府、社区、企业共同努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采取一系列自成体系又密切协作的政策体系——本文称为政策集群,才能培育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政策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其政策需求动机是二分的:一方面,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迫切希望得到一些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个别”政策,希望政府和社区共同为企业“开小灶”;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政府和社区共同为区域内所有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价值链的形成。这样的政策需求动机是基于企业对自身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反思,其需求动机又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特点。

政策需求密度的差异性是产业集群政策需求的重要特点。在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政策需求除了上表1显示的内容上的差别外,政策需求的密度也不一样。在筹建阶段,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政策引导和一些特殊的政策优惠,政策需求的密度是很大的;在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政策需要密度相对较低,信息服务、环境(经济的和社会的)整治和工作协调是政策的主要内容,大量的工作是企业自身针对产业链作出一些理性选择。在成熟阶段,企业的政策需求密度最低,政府的主要行为模式是逐渐退出。

政策需求的广博性和需求量。产业集群的政策既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治文化.又与地区的中观政策直接相连,更与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有直接的关系,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地方的公共服务规范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企业间信息和交易平台,集群内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等等。这些政策涉及面仍然比较广,政策需求量也很大。

产业集群政策需求的以上特点留给我们如下的启示:第一,产业集群的政策需求的内容广泛,且有明显的层次之分;第二,政策需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但并不排斥少数企业可以获得先发优势,凭借独有的政策资源获得快速的发展机会;第三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需求的密度是不同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它要求政府适时提供相应的政策,而且政策必须集群配套。

二、中国产业集群的政策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政策供给是欠缺的。首要的原因是政策供给主体缺乏。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现象通常是自发形成的,职业的经纪人在其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培育和推进产业集群的责任和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头上。由于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的主体。探讨基于产业集群的地方政策供给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地方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问题。

将地方政府放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找到地方政府政策供给主体资格缺乏的症结。在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是没有决策的资格的,长期的无所事事也使它们丧失了决策能力,只能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在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决策权获得了制度保障,但实际上是无以实现的。因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决策是要以“经济基础”为后盾的。两步“利改税”以及地方企业经济的持续滑坡使地方财力建立在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基础上。这就使得地方政府陷入两难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求政府作出较大的让步,至少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政府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中,理智的政府会以政府经费紧张换来企业发展的办法。问题就在于,在我国,更多的选择恰恰与以上选择相反:地方政府或者向企业作出空头承诺,或者直接向企业伸手,地方政府(官员)的“吃、拿、卡、要”之风盛行,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供给迟迟不能出台。

其次,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策方向错位,政策功能耗散。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政策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来自不同部门的政策彼此协调,密切配合。这种要求在我国是不容易满足的。首先,不同部门政策的约束条件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约束来自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经济管理部门受到自身财力和权限的制约,公共服务部门追求服务面的大小。不同的政策约束条件下的政策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次,政出多门,互相不沟通,导致政策之间冲突,企业莫衷一是,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甚至导致政策功能的整体丧失。

再次,企业竞争策略不当,企业独立意识过强导致政策定位错误。竞争中的合作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多年来,我国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竞争看成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许多企业不惜采取最恶毒的手段:恶意并购者有之,以假冒产品坑害对手者有之,封锁技术秘密者有之……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以上的竞争策略,也许它们是正确的,但是,立足于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以上策略的缺陷就十分明显了:没有合作的竞争,打败的不仅是对手,最终会拖累自己;没有远见的竞争策略,迟早也会将自己推入破产的境地。实际上,合作竞争策略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之路,也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集群的制度文化基础薄弱。产业集群需要相应的制度文化基础,除了上文提到的合作竞争观念外,还需要倡导诚信经营、共存共享、冒险与创新等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其中,诚信经营是合作的基础,共享才能共存,共存才能共同发展;冒险和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永恒的发展动力。营造这样的制度和文化基础,需要整体的思维和一贯的政策导向。

三、政策集群的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需要政策集群,产业集群的预期效应是十分明显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这就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的顺德、东莞等的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产业集群。浙江的义乌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贸易与联托运企业集群,都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集群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交互过程不断推进产业的提升.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是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美国“硅谷”长期保持计算机行业领先优势便是例证。另外,集群的规模效应易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这也是维持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如,在政府的扶持下,浙江嵊州领带业发展较快,成为我国领带产业的重要集群区域,甚至参与了国家领带标准的制定。

其次,产业集群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纵向关系中,各种供应商——客户邻近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效应,使交易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成本降低,也使集群内每个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获得成本优势。在横向关系中,同行企业大量集聚使集群内所有的企业都获得了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了,企业对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提高了。从战略上讲,企业的竞争优势会逐渐转化为价值链整体优势,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最终成为创新的中心。这一效应首先来自关联企业之间的充分信息流和相互学习。从内在机理方面看,主要是由“本地化”所产生的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的结果。所谓邻近效应,是指企业接近客户,从客户寻找创新源;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创新;社会化效应是指企业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企业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创新。

最后,集群的辐射效应。产业集群带动临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了获得以上得效应,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而且政策也必须集群。

四、中小企业政策集群模块设计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模块设计中小企业制度。

1.环境优化模块。该模块包括三个子模块:经济环境模块,政治环境模块和社会文化环境模块等。

经济环境模块的基本内容。第一,维护平等竞争,培育专业市场。分工的细化使中小企业专用性增强,这必然会造成集群系统的信息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整个集群的退化。为防止这种退化趋势发生,地方政府应制订保护平等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鼓励发展同行的多极平等竞争,严禁在一个专业内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并且鼓励集群内某些支柱产业适当地超比例发展,使其生产适当地过剩。通过这种措施,使许多特质交易(专用性)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减少其专用性,降低集群内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的发育。如,针对农村信息传输手段较为落后的特点,政府可以引导兴办专业市场,实现制造业小企业与商贸业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性,降低中间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第二,为中小企业建立与大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牵线搭桥。中外大量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小企业的集群和长久的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的帮助,建立与大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既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产业集群的形成之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种类可以多样化:以产品、销售、原材料供给、承包服务等中心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伙伴关系。从层次上看,可以是紧密的,也是是松散的。在众多的关系结构中,以新型零部件加工和服务为中心建立与大企业的网络状集群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这样的产业集群结构比较充分地尊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也构筑了与大企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地方政府应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大企业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外包”出去。大企业(在集群中通常称为核心企业)只需保留与经营人才、商誉和技术秘密有关的核心资源。在这方面,我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地强调大企业的“霸主”地位,大企业始终在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多数的生产中间产品的中小企业难以进人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地方政府必须破除市场分割保护的旧观念,切实维护小企业的权益。要引导大中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规模扩张围绕自身的核心资源来展开,而将一般的零部件及半成品,通过“外包”给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协作产业集群。第三,培育生产资料交易租赁市场,使集群内企业在生产资料使用上调剂余缺,资源共享。第四,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在组建方式上可以企业自发建立,也可以在企业自愿前提下,由政府协助组建。

政治环境模块的基本内容。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变领导为服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必须与产业集群的其他政策形成默契,产生共鸣。

社会文化环境模块的基本内容。第一,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区域文化。中华民族有很强的以地域为中心的乡土文化传统,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五缘(血缘、亲缘、地缘、行缘、学缘)。因此,在培养区域文化时,应着力以“举业兴家…‘立业为家”的乡土文化理念吸引区域内企业集聚起来,并以此留住人才,繁荣和发展集群区域。要积极引导人们的“缘”理念,倡导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企业交易中重视承诺,严守承诺,逐步建立诚信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第二,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集群的内在特征,培养出有时代感的文化。倡导专业化、开放型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倡导风险、信任与合作。运用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引导集群文化的形成。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向集群内外公布,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大力推介,对信誉差的则给予警示。地方政府在必要时应介入,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对危及集群整体的败德行为加以干预。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4

[关键词]汽车产业 自主创新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72-01

产业政策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要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某种目标对产业进行科学宏观调控,发挥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使产业结构、组织、布局等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日本是较早研究产业政策的,有日本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政策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社会关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由此产业政策更应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坚定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1、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我国从1953年长春一气动工兴建到2009年1389万量的汽车销量,毋庸置疑的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目前,奔驰、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仍占据着品牌营运、整车与零部件设计与研发、关键与核心零部件制造等主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汽车产业是各个地方的支柱产业,牵动着地方利益,但我国汽车产业现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制约汽车产业由低端化向高端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自主品牌面临严峻挑战,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汽车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指出,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下降。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万辆,较上年下降2.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占有率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94.6万辆,较上年增长0.5%,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1%,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我国汽车产业还存在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不充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发挥政策对汽车产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汽车产业政策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新课题。

2、研究汽车产业政策的意义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9.8%,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速度”。总理在与民营企业家的座谈时曾提出:“探讨如果中国将来的发展稳定在7%左右,但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是比较高的速度,从这个角度叫中高速。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和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

使经济发展处在合理区间,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近些年来,由于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我国政府已经密切关注其发展。截止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影响广泛的汽车产业政策是1994 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2004 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些从总体上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并未解决汽车产业发展的制度、过度垄断、创新激励机制欠缺等问题,“分布散、投资乱、质量低”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高的问题尚未明显解决。同时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出现了对汽车产业政策不同见解和反思的学术氛围,包括2009年3月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产业政策不断增加。为兑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取消了国产化比例、外汇平衡等与世贸组织规定不一致的方面,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发达国家信用评级频频遭到考验,欧洲危机的不断演变,实体经济受挫,失业率高居不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

2013年12月3日,被称为“汽车城”的美国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底特律的汽车产业。由于历史、政策、制度等差异,我国可能不会出现底特律破产的情况,但当前汽车产能过剩、产业单一的局面给城市发展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2013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研究汽车产业政策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建议

积极培育国内竞争的汽车市场环境,制定开发市场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由市场来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现行的合资合作政策应调整,取消“超国民待遇”的政策,为民族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激励自主创新。

积极培育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明确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产权清晰,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如河北长城、安徽奇瑞、浙江吉利等企业能很快做成老国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究其原因在于产权结构的健全、权责的明确、政企的分开。

积极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研究开发投入的加大。国务院正式新“国九条”中,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完善围绕创新链需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汽车产业投入提供了新的契机,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当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在高端技术层面上竞争,高端和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因此,加强研究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关键。

积极培育创新网络组织,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加强。首先,省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构建产、学、研共享的公共技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使产、学、研等研究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分担创新难题,分散创新风险,进而实现创新过程的合理衔接和有序循环。其次,构建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缩短科研成果的投入转化时间,加速其商业化的运转效率。据统计,目前全国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科研单位与企业分离,自成一体,导致科研成果只是单一的实验室成果,缺乏市场需求,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和机制,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没有架起桥梁,导致创新性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此,应在产、学、研部门之间建立科技中介组织,把其打造成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推手,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运用。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产学研联合体,重点加强汽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切实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维锦.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进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2] 胡立法,唐海燕.制度变迁与和谐社会[J].经济体制改革,2007(11).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4] 唐晓华,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2012,(1).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16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农民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无论在宁夏灌区、新灌区,还是南部山区,特色经济林产业都已显示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其它种植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特色枸杞产业尤为突出,已经宁夏经济林产业的特色品牌与代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宁夏枸杞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但宁夏小规模分散式的特色枸杞产业组织政策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近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必然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特色枸杞产业“市场失灵”的现象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其“看不见的手”发挥一定的作用,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促进整个宁夏枸杞产业的有效竞争,以提高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宁夏特色枸杞产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目标。

1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种植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1.1 大幅提高枸杞种植户的组织程度

大幅提高枸杞种植户的组织程度是目前枸杞种植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是实现农户利益的有效途径,既可降低种植户的分散程度,又可提高枸杞种植户的规范性,即在不改变家庭小规模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建立枸杞经济合作社,本着自愿参加、民主管理和报酬适度的原则进行经营,完全以农户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由种植户自愿入股和投资,按一人一票的原则民主管理,枸杞售出后的总价值归枸杞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所有,并按比例公平分配。

1.2 设立枸杞种植户的保险制度

政府要鼓励保险公司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增强枸杞产业抵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促进枸杞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宁夏枸杞产业政策性保险,需要保险公司根据枸杞产业特点设置险种和保险费率;地方财政提供政策扶持和专项补贴,建立保费补贴资金的筹集、拨付、结算和绩效评价与关制度;由茨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针对投保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

1.3 引导农户进行绿色无公害生产

2015年,宁夏枸杞出口量和出口值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比分别下降30%和20%。同时,受枸杞种植户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户在枸杞种植过程中不注重产品的质量,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肥料和技术费用,用硫磺对枸杞进行蒸熏,使其个大色鲜、易于销售。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种植户进行绿色无公害生产,制定无公害产品的质量标准,树立无公害品牌,推行绿色枸杞产品标志,严把枸杞产品质量监督的关卡,这样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可以保护合法农户,促进枸杞种植户树立正确的绿色的观念,从而增强绿色种植的经济效益。

2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宁夏具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地理优势,枸杞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宁夏处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落后,产品加工企业还不成熟,其企业结构和市场行为还存在着不足,制约了枸杞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发挥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促进加工企业的规模经营和产品质量技术的大幅提高,增其收益、促其发展。

2.1 加强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

加工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保证,质量经得住考验,才是消费者最终所青睐的对象,但是目前政府缺乏对宁夏特色枸杞加工产品质量的认证标准,大大降低了枸杞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率,在国际贸易中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政府要加强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建立绿色无公害质量标准体系,和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检测体系,对产品进行统一的质量检测,保证公平精准,高质高效。通过不断的更新检测仪器设备和手段,不断提高宁夏枸杞检测水平,保证枸杞加工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促进和培养大型枸杞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宁夏枸杞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竞争力较弱,不利于枸杞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进入壁垒,对进入此行业的企业从产品的质和量以及加工能力上规定出最低进入标准,限制规模不经济和低标准的企业进入。同时,加快企业重组、合并以及收购的步伐,利用现有的较大规模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兼并和扶持生产力低下、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从而实现企业要素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大规模经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的发展。

2.3 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组织程度

目前针对宁夏枸杞加工企业分散程度高、竞争无序、易出现投机问题的现状,要完善企业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自律能力,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管理和协调,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提高枸杞加工企业的组织程度,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枸杞加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

3 完善宁夏特色枸杞产品营销业的产业组织政策

针对目前宁夏枸杞产业营销水平较低的现状,政府要努力完善枸杞营销系统,发挥其强大的经济建设职能。

3.1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媒体和广告的宣传与介绍,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殊性,影响消费心理,增强购买需求,刺激枸杞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工作让枸杞种植户了解和认识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统一生产、检测、运输和贮藏,以促进枸杞产业现代化营销体系的合理构建。

3.2 建立网络营销和电子营销渠道

企业产业政策范文6

生物产业政策利好不断。预计《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近期正式公布,与此同时,一批围绕“十二五”规划的配套政策也有望陆续出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入政策受惠期。

创新将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国外生物医药行业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其中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企业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随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大,将极大地加强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快速增长。近几年,生物制药行业总资产增速迅猛。2011年3月,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了1354.57亿元,同比增长29.34%,总资产规模是2007年同期的2.4倍。

行业内多数成份公司的高估值有所缓解。虽然目前生物制药板块的估值溢价率仍在192%左右,但其高估值主要是由于板块内拥有较多的ST公司,以及前期因抗癌药物概念而被爆炒的部分公司拉高了板块的估值。以20家近期有研究报告的生物制药公司统计,其2011年平均动态估值已下降到27.71倍,相对沪深300的溢价率仅为138.47%。

投资建议。未来六个月内,维持生物制药行业“有吸引力”评级生物医药企业药品的品种好坏,例如产品疗效是否显著、适应症是否多、毛利率的高低、有无替代产品,以及是否独家生产、是否有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期的长短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高低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上调的舒泰神、华仁药业进行简要点评。

舒泰神(300204)

大市场好品种

公司是单产品驱动的小规模企业。目前主导为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苏肽生)。

神经生长因子(NGF)市场乐观估计有10倍空间:NGF所在神经营养保护市场扩容迅速,估计5年有2-3倍空间;NGF相对其他神经营养保护剂具有相对优势,在该市场的份额有3-4倍提升空间。

神经营养/保护剂市场扩容:营养剂应用领域广,对应的患者基数大,临床应用扩张快,估计可以持续25%的复合增速,生物类的增速有望快于化学类。NGF份额的提升:目前占生物类份额10%左右,有望提升到30-40%。相对优势在于:1、高价药的患者支付能力:NGF是唯一无应用限制的国家医保品种(2009版),作为高价专科药支付端阻力小;2、定价优势保证营销运作空间:1类新药,降价风险相对较小,其他几个品种都是仿制产品;保证产品的营销运作空间大。3、药理、临床比较优势:NGF药理较脑蛋白、小牛血更明确,认可度处于提升进程中,尤其在眼科领域优势明显。作为神经营养类最新的产品,纳入全国医保也佐证了其学术认可程度。

苏肽生占NGF细分市场份额维持50%以上:我们估计10年苏肽生占NGF市场50%份额,未来3-5年市场地位有望维持。公司前期的学术推广和全科室积累的大量用药经验有利于公司主导NGF的应用拓展。舒泰清是清肠市场的升级品种,具备显效优势,市场近年扩张迅速;公司产品患者耐受性好,份额逐年提升,作为小品种助力发展。

华仁药业(300110)

切入腹透蓝海关注明年业绩弹性

公司目前最大的看点是腹透项目的投产和市场推广,目前百特占据了腹膜透析液项目90%以上的市场,年销售额约为10亿元。国家对于华仁的首个国内大规模的腹膜透析液建设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和支持,各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组织也将协助该项目积极推进。该项目计划产能为3000万袋,预计总收入约为6.6亿元,净利润约为2.2亿元,生产线项目将于2012年年中全部建成。公司2010年的总收入为3.38亿元,净利为0.76亿元。可见若腹膜透析项目成功的推广和导入市场将对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的有着极大的贡献。

公司未来两年业绩弹性较大。相对于目前白热化的大输液市场,腹膜透析液项目的竞争对手较少,市场上百特公司一家独大,双鹤等企业虽有生产批号,但腹膜透析液项目并未列入这个几个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且产能方面并未形成规模。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衰病人的两个主要的治疗手段,腹膜透析相对于血透更安全,在国外是肾衰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我国该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且国家对于透析费用报销力度的增大,也将使使用该种治疗方式的患者人数进一步增加,该项目未来增长值得期待。

对于目前现有主营业务占比达98%以上的非PVC输液项目,现有产能是1亿袋左右,今明两年募投项目达产后总产能在1.5亿袋左右。今年公司新建了华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9个销售办事处,预计这两个地区的市场客户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开发和维护高端三甲医院等重要客户,预计大输液项目的销售收入将稳步的增长。明年公司自产膜材项目生产线的建成将进一步降低公司产品的成本,我们预计膜材成本将下降20%以上,毛利净利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化工行业:需等待行业自身的景气走高

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化工行业有3家公司入围而名列榜首,具体原因何在?

一季度因囤库存因素导致淡季不淡,而二季度则处于去库存阶段导致旺季不旺;再加上油价下跌及需求不旺,化工品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预计去库存结束后,随着部分产品价格的回升,三季度部分子行业将有望反弹。目前情况下市场需要等待中报的业绩,也需要等待行业自身的景气走高,因此这段时间仍将处于观望期。

本期我们选择评级下调的红太阳进行简要点评。

红太阳(000525)

公司面临三大风险

重组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国际最大吡啶生产企业。安徽生化新建2.5万吨吡啶装置建成后,公司的吡啶生产能力将达到6.2万吨,超过凡特鲁斯成为全球最大吡啶生产企业。公司在市场的销售份额将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公司对于吡啶系列产品的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