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1
【关键词】老年医学;成功老化;综合评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0%。与此同时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逐年增长,这将势必使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在中国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老年多学科系统训练。因此,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更新老年保健医学知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当务之急。
1转变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义和老年疾病的特点所决定。1996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包括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慢性肺部功能不全,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还要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情绪稳定,能恰当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随年龄增长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生理、社会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状态。能够获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积极享受生活,维持身体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没有疾病;对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其达到成功老化。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强调评估老年健康的标准应侧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点。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疾病表现不典型[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目前针对许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证据大多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缺少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见慢性疾病大多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代老年医学的理念是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维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机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模式也应随之转变。服务目标除了传统的防治疾病外,更应强调维持老年生理、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照料,促进老年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处理老年疾病问题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病情,明确患者每次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预期存活寿命和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确定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对象应由传统的“患者”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治病”,还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体检和健康咨询。老年医学服务、管理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多学科合作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应根据老年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帮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给予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管理策略,建立动态的、终生的医学管理模式。
2重视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健康的现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点决定了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4]。它通过由老年科医生为主导,组织药剂师、营养师、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对老年人在医学、功能、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达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判断疗效和预后、合理安排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目的。老年综合评估的内容涵盖医学问题、躯体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跌倒评估)、认知情绪问题(包括痴呆、谵妄、抑郁和焦虑)、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信仰医疗意愿等多维度。医学问题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多重用药问题、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抑郁、睡眠障碍、疼痛、营养不良、尿失禁)的评估。通过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可以减少对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确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转诊、出院。对于医护人员能够避免漏诊、误诊,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家中居住时间,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减少残疾、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5,6]。目前,国外对于社区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已开展了大量有关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有研究表明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长家中居住时间[7]。
改善躯体和认知功能。澳大利亚的研究开展了边远地区在线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使用[8]。我国已有关于社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以医院为基础的老年综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尚未见到有关在线、远程老年综合评估的报道。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我国医疗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研究,评价特异性量表是否较普适性量表作用更佳。应扩大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范围,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区老年人开展不同侧重点的老年综合评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评估系统和随访、干预、管理体系也将是老年综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视老年共病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达55%~98%[9]。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一项亚洲研究报道[10],老年人中的四种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类型是(1)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2)关节+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消化系统+肿瘤。高龄、女性、社会地位低者共生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险因素不明,遗传背景、生物学因素(血压、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社会环境)可能都参与了老年共病的发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导致机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现象是老年保健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关于老年共病如何发生、发展,在同一个体发生的显著不相关的共生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事件链发生之前早期识别手段,以及减少或阻止多种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还都没有定论。因此,老年共病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是探讨多种共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探讨生命阶段、人格、焦虑与共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疾病预防策略、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保健医学管理层面,探讨针对共生疾病的健康护理模式和保健医疗机构,建立以老年科医师为主、多学科专业科室、专家协作的老年整体医学模式、和将医疗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的持续医学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共病对社会、老年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老年多重用药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多重用药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适应证和药物剂量均可能与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管理策略应结合老年保健机构、内科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多方意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1]。一项研究显示[12],根据Beers标准,老年不合理用药的比例在23.3%,女性、过多给药、反复就诊与不合理用药显著相关。
还有研究发现,面对临床医师、药师和其他人员或宣传途径推荐的药物,多数老年人更加信任从内科医师与药师处获得的药品有效性及其药物价格的信息;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价格因素所致的药物依从性差的现象[13]。
5掌握常见老年疾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防治老年常见疾病仍是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对于提高老年保健医学水平、延长老年患者的平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14],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78.4%,控制率仅48.0%。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正常人,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15]。目前对于高血压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越早干预,获益越大。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1)如何早期识别高血压,早期预防;(2)如何开展有效社区防治;(3)开发血压检测器材和动态血压实时传送技术,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保证血压达标;(4)如何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5)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血压管理“云服务”。不但可收集海量的临床数据(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为临床治疗与管理大样本患者群体提供技术平台,还可为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奠定基础。
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万/年),美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4440亿/年[14]。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卒中病例和750万卒中生存患者,脑卒中超过心脏疾病,是中国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残原因。
无论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在男性发生率分别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是帮助老年评估、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育活动及吸烟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单元,组织卒中后随访、康复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积极检测和管理血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我国2型糖尿病在60~70岁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8.1%和20.3%,在超过70岁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显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药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如何将指南研究进展迅速转化为社区实践;重视糖尿病筛查,开发早期筛查工具;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多学科管理模式;还有与专科研究人员配合推动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2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目前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条件、卫生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现代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冠心病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身心健康。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普及逐渐深入,提高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水平,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情需要给予24h心电监护,积极氧疗,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做好口腔护理,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
2休息与活动的护理
冠心病发作患有急性心梗时,要嘱患者及家属注意,此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两周内各种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发病后两周无特殊情况,病情稳定,可适当在床上轻微活动,卧床休息不应低于4周,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以免发生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利于通便。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少糖少盐,限制总热量,切勿饱食,因饱食后胃部胀满,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同时患者应禁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
冠心病患者应多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适当饮水,适当活动,定时排便。切勿用力排便,用力排便5~10min可使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下降,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对便秘者应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如应用缓泻剂等。
5心理护理
因冠心病患者尤其心绞痛发作或发生心肌梗塞时,精神紧张,焦虑持续状态,伴有垂死感,恐惧感,加之医生及家属的充分重视和告知,故患者心理护理在此时表现的尤为重要,也是冠心病护理的重要部分。
5.1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
由于冠心病反复发作,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是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1]。针对这类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5.2紧张恐惧状态的心理护理
此型较普遍,病人往往对自己身体的状况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这种恐惧心理反应非常突出[2],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类心态,护理人员对新入院病人,热情接待,做详细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应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遵从医生的嘱咐,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起坐,然后下床,靠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如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目标心率(运动后心率)通常较休息时加快20次/min,运动时间可持续20~60min,可每日1~2次。尽量避免奔跑、跳跃,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因此散热也慢,故不耐热,所以在气温高时或湿度大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运动前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热身期和恢复放松活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体质。有报告显示,3~6个月的运动康复锻炼可使冠心病的峰值摄氧量提高11%~36%[3]。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老年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感护理、整体护理、多元化护理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满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医护患配合,更好地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梅静、李淑荣、常青.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临床观察研究.护理杂志.2000.17(8):7.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3
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世界上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人们还期待能健康长寿,然而,人类的衰老过早到来,成为人类要实现健康长寿这一伟大目标的难题。古往今来,人们就对延缓衰老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尽管目前对衰老的成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延缓衰老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尽如人意,但对这难题的研究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国的科学工作者们正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研究,这一研究也将为人类展示美好的前景。
回顾一下世界各国研究衰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衰老的学说与理论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十五世纪以前,有油灯学说、蜡烛学说、动物生长发育期与寿命成正比理论和热量消耗理论。
进入二十世纪,有不同年龄老人具不同体格理论、男性浸出液可抗衰老和衰老与老年病关系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有细胞分化及核质比例降低引至细胞衰老的理论、大肠中毒学说,提倡饮酸奶防衰老,自体中毒学说、神经内分泌机能改变导致老化理论、食饵限制法理论,主张少食,代谢产物体内聚积引至细胞中毒而致衰老学说、单核吞噬系统衰老理论、提出导致衰老代谢产物:胱胺酸、吲哚、组氨,自由基学说,提出维生素E抗氧化剂防衰老、交联学说等。
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木,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血清中硫醇水平下降,过氧化作用导致衰老学说、胸腺与衰老关系学说、综合胸腺、抗体自身免疫学说、误差学说、细胞遗传性损伤学说、错误成灾学说、生物钟学说、寿命钟学说、遗传钟学说、死亡激素(DECO)导致衰老理论、溶酶体膜损伤、变性导致衰老理论、衰老色素学说、内分泌系统失调学说、老年人与血硒水平关系理论等。
八十年代,研究又有进一步发展,有神经内分泌学说、代谢失调学说系统,认为衰老≠疾病理论等。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科技不断发展,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理论更为成熟。有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学说、基因关闭学说、消耗学说(应激学说)、病基蓄积学说、细胞不死学说、数理学说、对应学说、灾害学说、行动学说、孤独学说(隔绝学说)、过氧脂质增多理论、促衰老金属离子增多理论、废物堆积与衰老关系理论等等。
中国积累了几千年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实践经验。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中,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理论和中药、方剂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中医药延缓衰老的宝贵经验对发展科学和保持人类健康应该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下面,通过五个方面对中医药延缓衰老作一简要论述,不当之处请同道批评指正。
1 几千年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在中国已存在几千年,她为中国人民繁衍昌盛、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中医药学形成之初,人们就对老年人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殷代甲骨文和钟鼎文里就有“老”和“寿”的象形字。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呼吁社会让“老者安之”,提倡养老奉亲成为古代相传的美德。战国时代名医扁鹊闻说周朝人尊爱老人,他便在洛阳当起耳目痹医生,为老人治病。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现存我国最早医书《黄帝内经》对衰老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养生、延缓衰老的方法有较详细的描述,对后世中医研究衰老有着重要影响。该书提出肾气渐衰导致衰老现象出现以及恬淡虚无、节饮食、避寒暑、调阴阳的养生延年方法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的药物学专著,记载有大量延缓衰老的药物“上药一百二十种,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说明我国古代对延缓衰老的用药认识已有相当水平。与此同时期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的数百条方剂对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均有良好的效果。隋唐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老年医学理论也逐步形成,人们对防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倍加重视。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和“退居”并描述了老年人的心理及饮食、护齿卫生,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一卷,阐发老年机理,并从脾胃论治,注重预防,为我国较系统的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元朝邹铉,在此书基础上续增三卷,使老年保健内容更臻完善,且流传朝鲜和日本。金元时期刘、李、张、朱四大名家分别从泻火、补脾、攻下、养阴等不同角度论治老年病,使老年医学临床研究思路更为丰富。
明清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老年医学著作不断面世,临床医家各据不同经验,提出气血、阴阳、虚实等多种学说,使老年医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明代刘宇《安老怀幼书》,徐春甫《老年余编》都有精辟的论述。著名医学家薛已主张老人要滋补真阴真阳,方用八味丸之属;韩懋在《韩氏医通》中主张补气以治老人精枯血闭;李挺在《医学入门》中主张节食,节肉,培元气,养阴血,并对老人风痰积滞等实证论述颇有见地。清代曹延栋撰《老老恒言》五卷,推荐各种粥谱,以治老人脾胃虚弱;程芝田撰《医学心传》强调老人阴阳之要;叶天士对老人提出“久病治络”;毛祥麟《对山医话》提出应补虚祛实治疗老年病。现存《清官医案》中更有大量的却病延年方药,为近代延缓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建国后,中医药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研究会(所)纷纷建立,各地陆续成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有关学术团体,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交流经验,数十种研究老年病和衰老的专业、科普杂志、报刊公开发行,其中有大量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的论文。一批全国著名的老中医如施今墨、蒲辅周、岳美中、董建华、邓铁涛、罗元恺等人都有探讨和延缓衰老方面的学术著作。近年来,研究老年病和延缓衰老的中医药书籍更是大量出版。人们提出:“要健康长寿,不要苟延残喘”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严格地说,衰老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命现象。亦是生命渐进的过程。生物界的人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比较缓慢的。中医对人类衰老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一定的认识,如《内经・素问》描述女子的“五七,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及;八八,则齿发去。”这里记载的是当时中国人生命渐变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无可避免地出现。
衰老进程来的快与慢是因人而异的,懂于养生,注意调养的人这一进程相对慢,反之相对快。说明衰老是可以延缓的,这已被许多文献和事例证实。如《庄子》中记载“平易恬淡,创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又说“无视无听,抱神以
静,形游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旁形,形乃长生。”指出心理平和、宁静可以长寿。《灵枢》也有类似描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如果养生不当,起居失宜,饮食不节则可加速衰老的到来。《内经・素问》:“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吕氏春秋》亦谓“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寿,何谓去寿?……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气。”
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缓慢过程,是人类的生命现象,是无法抗拒的,古往今来,只要不是中途矢折,人类谁也无法逃脱衰老的出现。但衰老的到来是可以推迟的,而且可以提高人类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不单是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还延长人类的心理年龄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的寿命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
3 延缓衰老,着眼于“肾”
衰老是生命现象的一种综合表现,衰老的出现必然与内部脏器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中医五脏六腑相关论以及气血精津液、阴阳等的生理病理机制,说明疾病和生命现象的表现是与多种生理和病理机制关联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衰老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这在中医认识衰老原因中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医学正传》曾明确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中藏经》也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指出早衰死亡是由于“肾气绝”。《内经》谓“肾为先天之本”,在《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精辟论述肾气随年龄增长逐渐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的生理过程,强调了肾气所起的关键作用。当肾气充足,衰老则可延缓,如《内经・素问》“天寿过度,血脉常通,肾气有余也。”
肾为阴脏,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皆由肾阴供给,五脏六腑的阳气亦皆由肾阳温养,五脏的均统归于肾,因此中医认为的“肾”可以说是人体各脏器功能的调节中心,肾精亏耗或肾气不足则是导致衰老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分析衰老的机制也好或是制定延缓衰老的方法,甚至在选取药物、饮食等方面都着眼于“肾”。
4 延缓衰老的中医要诀
综合中医长期延缓衰老的经验实践,笔者概括五大要诀:一是平调阴阳;二是食饮有节;三起居有常;四是恬淡虚无;五是户枢不蠹。
4.1 平调阴阳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衡,老年病的出现也是阴阳失却平衡,衰老也是阴阳失衡。延缓衰老当前共有的认识是减少和防止疾病发生,一旦发生疾病也要尽速治疗,促其痊愈,即使出现老年病也要积极医治防止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而要做到这些,中医的办法宗旨就是平调阴阳,用药也好、立法也好。饮食疗法也好,目的是使失衡的阴阳达到平衡。故《内经》谓“阴阳平秘,精神乃治”“仅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气血平和,长有天命”。
4.2 食饮有节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还有“食、色、性也”。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是一种生理需求,一个正常生活的人均离不开饮食。但饮食的多寡,质量的好坏以及食物的制作、烹调方法、进食时间、方式方法均直接影响到精微物质的吸收和机体的营养,直至影响到脏腑功能的发挥。因此,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注意饮食。孔子曾提出“不时不食”,扁鹊曾强调“安身之本必须于食”而且“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唐・孙思邈尤其注重饮食对机体的影响,他提倡五味食治方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推崇槟榔、藕实、复盆子、胡麻仁等中药常服能延年益寿,主张“以脏补脏”和辟谷法延缓衰老,在饮食调理方面可谓经验独到,孙氏本人能活到100多岁,和他延缓衰老的方法是分不开的。
4.3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对人们如何适应气候、环境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把“起居有常”作为延缓衰老,得以长寿的要诀之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提出不同季节,应如何适应内外环境的保养。“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得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可见起居有一定法度,对却病延年是一大关键。东汉・张仲景提倡“养慎”即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亦为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一大法则。
4.4 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并不是主张意志消沉,无所事事,而是从健康出发,摒除有损身心健康的私心杂念,勿追逐功名利禄,患得患失,而应保持良好的性格、品德、心理状态。《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说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性格是要以延缓衰老的。《黄帝内经》还指出四种人。即至人、真人、圣人、贤人能长寿的道理:“淳德全道”“去世离俗”“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强调了良好的心态和品格在延缓衰老中的重要性。《庄子》亦记有“平易恬淡,创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恬淡虚无需要有好的修养,包括良好的性格、道德、品质。中国古时有“仁者寿”、“德高者寿”之说。《寿世保元》谓“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谦和辞论,敬人持已,可以延年”孙思邈提出“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即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捐滋味,除佞妄,去妒忌。”也即“清心寡欲”可以延年。在调摄精神方面,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食、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为、少恶。
清・沈三白提出摆脱悲愁,保生三少,即“口中气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陶冶性情,自寻欢乐。
可见中医是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延缓衰老方面的重要作用的。
4.5 户枢不蠢 人要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健康,这是古人总结的一个重要经验。三国时期的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辟如户枢,终不朽也。”孙思邈也有同样主张“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古人主张“动”,但不主张“剧动”。中国古代养生、延缓衰老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拳术、五禽戏、慢步行走、导引按摩、各式气功;坐禅吐纳等等,都不是剧烈的运动,但又是长寿有效
的运动方法。
5 延缓衰老的中药与方剂
延缓衰老的中药与方剂可谓十分众多,现存各种本草类书中就有大量延缓衰老的中药记载。《神农本草经》有53种,唐・孙思邈收集有235种,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也记有237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253种,清・赵学敏《本草拾遗》记有90种。举凡补益类药都有古人乐于选用的延年益寿之品,近代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的延缓衰老中药的补益药类中就有:
补气――人参、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茯苓、大枣、甘草;
补血――黄精、熟地、当归、川芎、柏子仁、阿胶、何首乌;
补阳――鹿茸、海狗肾、羊藿、益智仁、肉苁蓉、蛤蚧、胡桃肉;
补阴――天冬、麦冬、石斛、玉竹、枸杞子、女贞子、龟板、鳖甲、五味子。
还有从一些清热、活血、熄风、安神类药中发现具有延缓衰老作用,如:大黄、、金银花、远志、牛黄、丹参、王不留行、三七等。中国国内大量的实验证明,上述这些中药能对人类衰老的病因起作用,如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作用,调节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核酸,蛋白质和脂质代谢、调节体内微量元素能、抑制过氧化脂质作用等。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4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5
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
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
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
老年医学的目标范文6
长寿的新发现
为了了解长寿的奥秘,人类做了大量的研究。今天,长寿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当然,也有行为方式的研究。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再次证实,基因确实决定着人和生物的长寿。如果去除哺乳动物的某种基因,则可以延长寿命。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林・塞尔曼等人在2009年10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以“核糖体蛋白S6激酶1信号调节哺乳动物寿命”为题发表研究文章称,如果敲除小鼠体内负责为核糖体蛋白S6激酶1编码的基因,可以起到“热量限制”的效果,不仅可以让雌性小鼠的寿命延长约1/5,而且可以减少小鼠患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如不患糖尿病等。
研究人员把基因敲除小鼠与普通小鼠进行比较,发现雌性基因敲除小鼠平均存活了约950天,比普通小鼠多活约160天,寿命延长20%。雄性基因敲除小鼠健康状况也好于普通小鼠,不过其寿命与普通小鼠并无太大差别。
此外,研究人员在敲除S6激酶1基因小鼠出生600天时与普通小鼠进行健康状况比较,这时的小鼠相当于人类的中年。结果发现,雌性基因敲除小鼠更“精瘦”,骨骼更强壮。尽管基因敲除小鼠食物摄取量增加,但身体脂肪含量却减少。它们并未出现中年阶段常见的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现象,因此不会患Ⅱ型糖尿病。在运动实验中,基因敲除小鼠的表现也好于普通小鼠,在平衡、力量及协调性方面优于普通小鼠。此外,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T细胞也显得“更年轻”,说明其免疫水平高于同龄普通小鼠。
这种基因敲除小鼠长寿而且健康的原因在于,S6激酶1负责调节蛋白质的基因编码及细胞能量的代谢,如果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就可以起到限制热量的作用。这一研究再次证明,减少热量摄取对健康有益。
从公共卫生、营养和社会文化的角度,长寿对于人类而言,除了幸福之外,还极有可能是挑战和负担。南丹麦大学的丹麦衰老研究中心的卡雷・克里斯滕森等人在英国2009年10月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指出,老龄人口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
克里斯滕森等人回顾了2004年至2005年发表的大量关于衰老的文章,发现大多数国家公民的寿命正在稳定地上升。20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比,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大约增加了30岁。而且,如果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21世纪保持增加趋势,那么,多数2000年以后出生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有望庆祝百岁生日。
例如,半数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岁;半数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国人可望活到103岁;半数以上2007年出生的意大利人可望活到104岁。
生命伦理和社会经济挑战
与过去长寿的研究不同,上述两项研究对人类长寿表现了更多的鼓舞和乐观成分。
例如,过去对动物长寿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去除基因或改变基因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则动物的生活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过去对果蝇和线虫的研究发现,如果改变一个或多个基因,可以使它们的寿命成倍增加。但是,改变基因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问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在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果蝇同样如此,改变了基因确实让果蝇比一般果蝇活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这些长寿果蝇的生命毫无质量,因为它们长期处于昏睡之中。
然而,现在英国塞尔曼等人的研究发现,敲掉小鼠的基因不仅可以使其长寿,而且小鼠的生命质量也不受影响,甚至更好,因为它们不会患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这意味着,人类不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长寿的方法,如研发抗御人类衰老的药物,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基因改变来提高寿命。
在人类寿命可能延长的好消息下,丹麦克里斯滕森等人的研究结果则对人类的长寿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社会将要担负起更多更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来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克里斯滕森的研究认为,未来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会提高,而且患各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的时间也会延迟或减少。在21世纪,老龄人口无力照顾自己、需要依赖别人的岁月将比以往推迟。即便是年龄在85岁以上并罹患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时间也有所推迟。因为,现代医学可以更早诊断病症并对病人实施更佳治疗。所以,85岁以上老人可以活得更长,他们具备自我照顾能力的时间也会更长。
但尽管如此,伴随人口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医疗压力将令发达国家头疼。如果经济上还未达到发达程度的国家,长寿和老龄化的提前则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的增加,使得目前一些人对长寿产生了相反的看法,也就是不敢长寿。
例如,中国社会目前就面临未富先老的巨大压力,使得相当多的人不敢长寿。因为,按现有养老保险标准,一位月收入4000元的年轻白领60岁退休时,其生活水准只能维持年轻时1/4的水平。如果活得再长,生活水准可能还会更进一步降低。
心理和行为的难题
当然,如果有经济保障,则长寿固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长寿也面临心理和行为方式的难题。这种难题既来自老人自身,也来自照顾老人的人,很多人会因为不堪心理重负而产生心理疾病,并且自杀和他杀。
尽管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今后人老后生活自理能力也会保持相当长时间,而且较少患病,但更多的研究结果和普遍的事实是,人难以抗御衰老的规律。当然,克里斯滕森等人建议,应对长寿的方法之一是,不应长期辛劳工作然后完全退休,而应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兼顾工作、学习、休闲和养儿育女。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人衰老之后的根本问题。从生理规律来看,人的种种器官其实在二三十岁就开始衰老了,而且以现有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在70岁后种种行动不便和疾病的纠缠下老人需要有人照顾。除了照顾老人,社会还有更多地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平均每10万日本人中,百岁老人就超过15人,在全国1.27亿人中约有21%是65岁以上的老人。然而,人人羡慕的长寿在日本却并非一件幸事,相
反倒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8年公布的日本2007年的自杀情况表明,当年有3.3万人自杀,每天就有约100人自杀,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近一半。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则认为,老年问题是导致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日本的自杀率是51/10万人,男性自杀是女性的2倍,这比美国的22/10万人的自杀率高了两倍多,是英国的三倍多(15/10万人),但是比东欧一些国家的自杀率低,如立陶宛(92/10万人)和乌克兰(62/10万人)。
尽管造成日本人自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如债务和疾病以及自杀文化,但年老后的身心疾病和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计年龄,则在自杀因素中,抑郁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占其中的20%,其后才是疾病和债务等原因。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家看护人员4人中就有1人患有轻度抑郁症。当看护人员年龄在50岁左右时,这种情况的比例大概是20%;而65岁以上老人去照顾其他高龄老人的,甚至有近30%的人到了宁愿自杀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文化中有一种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应照看好自己的做人原则,因而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自杀的案例也逐年增多。这种因照顾老人而引起的心理疾病和自杀、杀人情况被称为“照顾疲劳”。
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41%的日本人不愿意看到自己年老,因为他们对于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终日接受护理的“黄金岁月”感到沮丧。同时,日本全国老年人和老年医学中心一名研究人员主持的研究发现,83%的人对于年事渐高感到焦虑。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寿时,41%的人表示“不是很想”或者“一点都不愿意”。日本人最为关注的老年问题是卧床不起、年纪渐长、退休后失去正常收入以及患上致命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