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1

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提供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职业人群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包括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健康教育和与一般生活习惯有关的健康教育。商务楼宇的职业人群远离了毒物、化学、物理损伤,一般健康教育就成为主要内容,它包括戒烟、控制饮酒、营养与合理膳食等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保健常识等。目前开展职业人群一般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但是这种方式针对性差,难以评估。如何把职业人群放在其工作的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4―2007年间,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形式和内容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共有商务楼宇13幢,495个单位,大约 1.5万人口。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2月与石门二路街道签署“健康进楼宇”以来,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3年余,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如下:

1.1全科服务团队进楼宇

2004年2月起,为促进健康城区的建设,本街道积极开展健康楼宇的建设,以振安广场为试点,为楼宇配备一个全科团队。每2周1次到楼宇为在职人群提供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测血压、咨询、诊疗、健康教育等。此举帮助楼宇员工了解自己的血压,一般健康情况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其特色服务不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为楼宇员工提供了综合性和方便可及的服务。2005年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大,发展到3幢。2006年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石二社区综合党委、石二街道市政卫生科联手把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展到10幢,2007年计划全部覆盖。时间根据楼宇职工要求调整为每月1次。

1.2年度的健康体检

几十年来我国许多机构对本单位职工提供了每年1次的常规体格检查,目前一些效益较好的机构为职工花费几千元,并且住院1周做整套的化验、CT、胃镜等检查,实践证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收效甚微。3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对特定的楼宇服务人群,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可能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性,采用不同的间隔时间和检查方法进行慢性病的筛检,节约了医疗资源,提高了筛查的效果。以最近一次某公司的体检结果为例,该公司共有员工117名,其中93人参加了体检,男40人,女53人,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2岁。检出血压偏高占35.5%,超重(BMI≥24)占34.4%,肥胖(BMI≥28)占9.7%;总胆固醇增高占7.2%,三酰甘油增高占16.5%;B超检查,胆结石占9.4%,脂肪肝占20.8%,胆囊炎占18.8%。由此可见血压高、体重指数高、血脂高、脂肪肝是严重影响本公司人群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大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如吸烟、酗酒、熬夜、高钠、高脂肪饮食、长期静坐、缺乏运动、长期心理压力较大等。

1.3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

2005年12月―2006年4月,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全科医师志愿者,参加本社区综合党委组织的街道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每月安排一个中午,轮流到各座楼宇开展医疗、咨询、测血压、心理咨询、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基本服务。活动中为楼宇员工测血压283人, 发现血压≥140/90 mmHg者113人,其中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51人,占45.1%。发放资料95份,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内容,咨询232人次。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是作为健康进楼宇的一种补充方式开展的,它利用中午2 h的时间,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的卫生服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讨论

职业人群面临着与职业卫生和一般生活方式有关的两种健康问题。如何改变职工不利健康的行为和环境,加强卫生服务,以达到促进职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命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课题。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对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准则提出5项原则[1]:① 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即保护职工健康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损害。② 工作适应原则,即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应职工的职业能力。③ 健康促进原则,即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④ 治疗与康复原则,即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所致不良后果。⑤ 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即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以上5项原则除第二点是有关职业生涯管理以外,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特别是第五点直接指出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在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发展其基本的综合的六位一体的功能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地理位置方便、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健康,需注意以下方面:

2.1提高认识,争取领导重视

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见不到效益,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参与的意识不强。据资料显示,只有5%~10%发展中国家享受充足的卫生服务[2]。我们在健康进楼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此项卫生服务的人员不多,虽然楼宇方面贴出了通知,但是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楼宇员工尚未意识到卫生服务与本人相关,参与的意识较低,导致卫生资源利用率低。这就需要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公司领导和公司职工进行教育开发,取得支持,并通过楼宇工作者建立楼宇健康档案和以公司为单位的员工健康档案,形成社区诊断,提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然后为每个公司配备全科医师及全科团队,落实健康责任制。

2.2多部门合作,教育个性化

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涉及各学科,工作的开展涉及多部门。本中心工作的开展主要涉及石二街道、楼宇工作者、物业管理公司和事务所等,尤其是街道的力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运用生动而准确的知识为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2.3行为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前部长Marc Lalonde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4大类:人类生物学、生活行为、环境和卫生服务利用。其中个人行为占的比例为40%。全科团队应在坚持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干预,包括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慢性病随访等,通过多种方式向楼宇员工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经济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4职业性紧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职业人群因为对工作不稳定、新工作不适应、人际关系和职业竞争等所导致职业性紧张已成为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此类因素虽不引起诸如“职业性生物病原体感染”、“中毒”或“物理性损伤”那样病因明确的职业病,但可引起不良效应,如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导致经济损失,还可以诱发“紧张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头痛、脱发、月经不调、流产等。全科团队与心理咨询师、MAP(员工支持计划)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倡导优化作业组织,增强个人应对紧张的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因为久坐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也应引起关注。

2.5效果评估与分析

职业人群的一般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做效果评估与分析。今后在制定计划,完善健康教育的评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以楼宇职工的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团队服务为模式,以建立健康档案为起点,形成社区诊断,根据不同健康危险因素为职工提供个性化的六位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并加强健康教育,全面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是一种可探索的模式。

3参考文献

[1]傅华. 社区预防与保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2-203.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2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指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对辖区内的乡村卫生组织和人员,按照区域规划原则,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员配备、分配制度等方面,采取统一管理的模式,其基本内容是在乡镇政府、县卫生局的领导下,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的各项卫生工作行使管理职能,对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的统一管理,对乡村医生进行聘任、奖惩等方面全面管理。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广大乡村医生紧紧团结在乡镇卫生院周围,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作用,提高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规范诊疗行为和防止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的流入,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利于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任务

乡镇卫生院按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承担相应任务。做好日常门诊、住院病人医疗服务康复工作,应用西医、中医和中西结合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防病治病,参加抢险、救灾、急救等卫生工作,参与医疗卫生科技活动和收集有关材料。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做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推进计划免疫,开展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的技术指导和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工作。推动爱国卫生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群众改善居住、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条件。协助县卫生局做好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管理及技术监督指导,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制定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培训工作意见,有计划地选送乡村医生进修培训,乡村卫生人员逐步实行”一证”、“三制”、“四统一”的乡村一体化管理。一证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三制即对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四统一即对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的统一管理。

村卫生室的工作任务

宣传、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有关村卫生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的工作计划参加培训。

按照乡镇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要求,制定本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预防为主,认真做好的传染病、地方病为重点的防病工作,强化计划免疫工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认真做好常见病、发多病的诊疗工作,做好门诊、出诊、巡诊等医疗服务工作及危重病人的转诊工作。积极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开展健康教育,传播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准确按要求完成有关卫生信息资料的记录、收集、整理、统计和上报工作。

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

按照《县农村卫生室设置规划》,设置村卫生室。设置村卫生室须由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卫生院考核合格,报乡镇政府同意后,报县卫生局审批。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配备及管理

1、村卫生室按农业人口2‰的比例配备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必须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资格证书》以上资格,并经县卫生局年度资格注册考试合格的人员。新增的乡村必须取得《执业助理资格证书》以上资格。

2、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

聘任人员必须是合格的乡村医生,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卫生院考核合格后,经乡镇政府同意,报县卫生局审核备案,由乡镇卫生院聘任,并发给乡村医生聘任书,聘期一般为2年。

乡村医生的工资来源主要是业务收入,乡村医生工资为基础工资、浮动工资和奖励工资。基础工资标准按职称和工龄定;浮动工资按乡村医生工作量和贡献大小确定;奖励工资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医德医风综合考核情况进行确定(工资分配办发另行制定)。

乡镇卫生院从村卫生室业务收入和乡村医生工资中各提取一定资金,提取比例由乡镇自行确定,统一为乡村医生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手续,乡村医生退休后,每月按投保比例领取养老金。

乡村医生职责,负责门诊、出诊、巡诊和家庭病床的治疗工作;负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负责辖区内健康检查和疾病普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工作,做好各种表格的填报和疫情报告,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

村卫生室的建设

村卫生室要有专用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60m2,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值班室、卫生室建设要与村两委办公室建在一起,地皮不少半亩,由村集体提供。房屋建设资金村集体三分之一,乡村医生集三分之一,向上级争取三分之一,每个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资金大约6万元。(村卫生室建设可以由卫生院投资建设或村集体贷款建设,也可以乡村医生集资建设)。

村卫生室配备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出诊箱、接种包、注射器(50支以上)紫外线灯、高压灭茵设备、消毒柜、污物桶、有盖方盘、药品柜、诊查床、健康宣传柜、诊断桌椅等基本设施应配备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器械。药品应配备120种以上。

村卫生室的管理

村卫生室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体制,各乡镇政府成立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一体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和监督。领导小组由各乡主管镇长任组长,乡镇卫生院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乡镇卫生院分管副院长担任,下设行政管理、财务核算、药品供应等组织。

一体化管理实行“四统一”管理

行政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在辖区内对乡村医生统一聘任,统一调配和使用,对卫生室长进行统一聘任,对卫生室及人员统一考评,统一奖惩,统一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规划设置,统一建设标准。

财务统一管理、村卫生室定期向乡镇卫生院报帐经乡镇卫生院核算后,作为乡村医生发放工资的根据,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各类帐册、卡薄,做到核算准确,手续齐全,收款有据,收支有明细帐薄,帐帐相符,帐实相符(村卫生室财务管理办发另行制定)。

业务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对乡镇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并建立健全村卫生室档案和乡村医生实绩档案,统一村卫生室处方,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和各种统计报表。统一工作要求,统一诊疗标准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明确任务目标,并对卫生室进行业务考核,村卫生室要做到制度健全,各种记录齐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措施落实,诊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村卫生室实行24小时应诊制度。

药品统一管理、村卫生室药品由当地卫生院统一供给(药品配送办发另行制定)。

村卫生室设室长1人,由合格的乡村医生担任,村卫生室实行室长负责制,卫生室人员分工负责,管钱不管物,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卫生室集体财产的管理,强化监督,定期张榜公布卫生室的经营状况。

奖惩

对做出优异成绩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县卫生局和乡镇给予表彰,对连续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优秀乡村医生在晋升,调配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解除聘用合同,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乡村医生注册证》《助理执业证书》等处罚。触犯刑律的由法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1、道德品质败坏者;

2、无故脱岗超过6个月;

3、服务态度差、群众意见大、经过多次教育不改者;

4、拒绝执行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村民委员会交给的工作任务和不承担社会卫生工作任务者;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 免疫模式;儿童;接种率

作者单位:4500053 郑州市儿童医院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许多国家,疫苗覆盖率已成为衡量儿童初级卫生保健状况以及公共卫生策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儿童的免疫规划接种率直接反映出免疫规划工作的落实与否[1]。随着免疫规划的深入及一些新的疫苗的推广使用,增强儿童抵抗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迫切需要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转变免疫模式,积极与家长沟通,对家长实施充分告知,提高儿童接种率。我院自2009年1月免疫规划实施以来,全科人员积极努力,探索新的免疫模式。

1 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增强儿童家长的疾病预防意识,提高其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主动性和依从性[2]

1.1 开展家长课堂 宣传国家实施免疫规划政策,讲解疫苗相关知识,取得家长信任配合。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开展家长课堂59期,培训家长 2537人。每期家长课堂,我们积极宣传国家实施免疫规划政策,讲解预防接种证制度对家长的要求及家长应履行的义务,阐述预防接种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介绍免费疫苗和收费疫苗的使用选择。让家长初步了解疫苗可预防疾病知识以及接种疫苗的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处置方法,取得家长信任,让家长放心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1.2 社区宣传 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工作。2009年1月至211年12月共进行32次社区宣传,根据宣传主题,悬挂宣传条幅107条,张贴宣传画167张,制作宣传展板26块,发放预防接种宣传页约2632份。

1.3 电教产品宣教室 每个儿童接种疫苗后在观察室留观30 min,电视滚动播放通俗易懂的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更多了解预防接种知识,增强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意识。

2 信息化管理和下社区多渠道查找流动儿童相结合高效完成预防接种率

2.1 实施信息化管理。将2004年以来出生 所有建卡儿童接种信息准确输入“河南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资料完整。及时与儿童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合作,留取家长手机号码,完整录入、上传至省市级预防接种信息平台,实现省内资源共享,在每次大规模强化免疫前再次核对儿童信息及电话,利用医院短信平台和幼儿园、学校校信通快速及时通知家长,履行有效告知义务。合理安排接种时间,高效科学合理地完成应急任务。

2.2 以往的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地区呈现儿童免疫覆盖率低、儿童常见传染病高发的趋势,应作为免疫规划管理的重点地区[3,4]。

下社区多渠道针主要针对都市村庄、农贸市场查找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跟踪,查漏补漏,争取措施到位,减少免疫空白,高效完成预防接种率。

3 所有疫苗信息公示,实施安全接种

3.1 公示疫苗及相关信息 从2009年1月起在显著位置苗公示预防接种工位流程,第一和第二类疫的名称、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费用承担情况及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3.2 实施安全接种 按照《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等要求严格预检登记,严守无菌操作,加强疫苗储存、使用管理力度,规范接种程序,保证实施安全接种。

3.3 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从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能力着手,按照省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要求、坚持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以家长满意为服务理念,全科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 结果

4.1 家长满意度高。针对我院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开展背对背问卷调查,公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174份 家长满意2149份,满意率达98.9%。

5 结论

加强免疫规划是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定的2006~2015年“全球免疫预防远景和策略”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确保常规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提高疫苗全程接种和合格接种水平、科学地增加疫苗种类是其基本内容。2008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既往计划免疫基础上,将甲肝、乙脑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加强免疫预防接种[5]。我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防接种服务过程中以儿童健康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免疫工作模式。三年来主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运用信息化管理和多渠道查找流动儿童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多次将接种信息及时发送至家长手机,开展与家长快速有效合理沟通。认真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落实安全工作规范,狠抓服务质量。多种措施并举,取得满意效果,高效完成儿童预防接种率,七苗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服务儿童建立了有效免疫屏障,辖区疫苗相关疾病发病率极低,家长满意。经验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骆晓艳,高志刚,陈伟,等.天津市2010年儿童疫苗接种率现状调查.中国热带医学,2012,12(2):221.

[2] 林宝妮,方琼,曹丽,等.20092011年福田区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386.

[3] 李标雄.邵武市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基础免疫现状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0):3840.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

在马来西亚的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由于农业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出口收入、工业原料的来源等,因此政府仍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马来族大多从事农业,为了缩小他们与其他民族间的发展差距,维护社会团结,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特别关注。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马来西亚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

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

纵观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农民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民人口素质三大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马来西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为农民生产提供支持服务。

1969年的种族冲突事件促使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消除贫困尤其是马来族农民的贫困成为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采取专门的济贫措施,而是通过为农民生产提供各种支持服务,促使其在生产发展中摆脱贫困。

1971年,马来西亚开始推行农村综合发展战略,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为此,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建设,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支持。这些支持项目主要有:(1)开发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安置无地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至1987年,马来西亚共实施了422个土地开发项目,开发土地76万公顷,安置无地移民111728人。(2)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建造水利灌溉工程。两个大规模排灌工程——吉兰丹州的吉姆达计划和吉打州、玻璃市州的慕达计划均于70年代上半期完成。(3)提供化肥、高产种子和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扩大油棕、可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对换种高产作物提供补贴。(4)实行价格补贴制度,减少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由于稻米种植是所有农作物种植中收入最低的部门,为了保证稻农的利益,马来西亚政府对米价实行补贴。在1986~1990年间,政府在给稻农补贴上的开支达到3.968亿马元,1991~1995年间,补贴开支达3.98亿马元。政府还建立国营销售系统和稻米烘干、碾磨、贮存一条龙的综合企业,为稻农提供种种方便,减少中间商对稻农的盘剥。(5)建立支持农业的信贷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6)在城市中心建立农贸市场,让农民直接出售农产品,以获取较好的价钱。马来西亚这些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对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政策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卫生医疗条件;二是对贫困农民实施救助和帮扶。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立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网络。马来西亚农村卫生服务系统分为两级,即卫生中心和社区护士站。卫生中心有医师或专科医师,服务人群1.5万~2万人;社区护士站服务人群约3000—4000人,能处理多种医疗问题,包括分娩。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部免费,即使是住院病人也只需缴付很少的费用,贫困地区和医疗条件差的地区的农民还可以减免费用。政府还定期对乡村卫生服务质量进行改进,尤其重视对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升。进入21世纪后,马来西亚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初级卫生保健诊所,部分助产诊所也可提供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

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脱贫步伐,1989年,在“新经济政策”即将结束之际,马来西亚开始实施专门的反贫困计划,即特困人员发展计划。政府将特困家庭登记在册,并设计一系列适合这些特困家庭需要的项目,以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这些项目包括小型贸易、家庭手工业、家畜饲养、水产养殖、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生产等。政府还为贫困家庭提供无息贷款和培训、改善住房条件、为孩子们提供食物和教育资助等。至2000年4月,马来西亚共发放7.672亿马元的无息贷款,大约有15。35万名贫困者从中获益。除此之外,联邦土地发展机构还给那些因伤残无力工作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提供直接经济救助,每人每月可获得50马元的救助,一个家庭每月最高可获250马元的救助。总共有7000个贫困家庭获得救助。

在第七个马来西亚计划期间(1996~2000年),马来西亚实施了一个专门帮助土著少数民族脱贫的计划。该计划的资助形式主要是鼓励土著少数民族参加各种能够增加收入的活动,如土地开发、蔬菜种植、零售业、家庭手工业等。在新土地开发和安置计划中,共有8100个土著少数民族家庭获益,涉及土地面积达1.98万公顷。到1999年底,1.582万个土著少数民族家庭获得了7900万马元的补贴,土著少数民族的贫困率已由50.9%下降到15.4%。自2001年起,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国家远景政策”(National Vi- sion Policy)。这一时期,政府继续实施一系列类似的反贫困计划,资助对象主要是边远地区的土著少数民族。

在以上反贫困计划中,政府一方面对无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还为农民提供住房、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等社会服务。到1995年, 72%的农村贫困家庭通了电,65%的农村贫困家庭有了安全的饮用水;77%的农村贫困家庭能在周边9公里范围内有一家政府或私人诊所,还有汽车牙科医疗队和诊疗所、村卫生队、飞行医生为边远的农村地区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实施特困家庭发展计划,农村地区的特困家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3.7%。

第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一直是马来西亚政府农村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希望以此促进贫困农民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直至摆脱贫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及其子女能够有机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对6~15岁儿童实施全民义务教育。为了使《义务教育法》在农村地区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马来西亚的农村发展计划及反贫困计划都将学校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到1995年,马来西亚94%的农村贫困家庭能在周边9公里范围内有一所小学,60%的贫困家庭能在同样范围内有一所中学。如今,马来西亚政府可以为儿童提供11年的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各种教育资助,例如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免费课本、食宿、制服等。另外,改善农村教学设施,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也是政府特别重视的内容。近年来,一些乡村学校的设备不断更新,一些不足150名学生的农村学校被合并,以便保证学生能够享有更好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环境。为了使边远农村学校跟上科技发展形势,马来西亚发起了一项农村学校无线因特网培训和教育计划,为农村学校提供计算机等相关设备,为学生和老师进行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虽非义务教育,但是政府设立了国家高等教育基金,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财政资助,使马来西亚青年都有可能进入大学学习。

除了保证让农民子女接受正规的教育外,马来西亚还特别重视农民自身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耕种以及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使其提高生产能力;二是为农民提供工业培训,使其能够受雇于非农部门,或自己在农村地区和城市中心从事商业活动。在第五(1986~1990)和第六(1991—1995)个马来西亚计划中,政府在培训和咨询方面的开支达到2800万和3.417亿马元。

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特点

第一,农村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融为一体,在生产发展中实现社会目标。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在处理农村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将其与农村的生产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发展中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的相关内容往往包涵在经济政策之中。在1971~1990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政府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重建社会、维护国家团结。“通过项目方式来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和为不分种族的所有马来西亚人增加工作机会来消除贫困”,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马来西亚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专门的消除农村贫困计划,而是将消除农村贫困贯穿于各种农村发展计划之中,通过为贫困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收渠道以及生产服务,使其摆脱贫困。即使在“新经济政策”末期实施了专门的反贫困计划,但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仍然是通过各种生产发展项目为贫困农民就业、增加收入提供各种机会和支持。

第二,注重农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直接的现金济贫措施有限。

在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马来西亚一直将消除贫困特别是马来农民的贫困作为其奋斗目标。但由于奉行“在发展中消除贫困”的原则,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并不主张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过多的现金救助,而是注重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在其反贫困计划中,只是对那些因伤残无力劳动或年龄在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救助,而对其他人则通过提升其素质和能力来使其摆脱贫困,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地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卫生医疗服务和教育培训体系,以此来促进农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民有能力自食其力以及从事更高收入的工作。这反映出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特别重视“自立”和“自尊”的理念。

第三,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在马来西亚,社会政策的推行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还是各种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中,政府都起着关键作用。如表1所示,马来西亚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开支呈不断上升趋势。在20世纪70、80年代,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主要关注农村地区,政府是农村发展资金以及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亦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为农村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发起的各种农村发展项目。在吉打州,约有70%的农村发展项目由私营部门负责运作,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和评估。只有30%的项目直接由政府机构运作。私营部门除了直接参与投资开发外,还为贫困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工作机会、实物和财政资助等。非政府组织也在国家的反贫困计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马来西亚努力信用”(Amanah Ikhtiar Malaysia,简称AIM)是一个金融方面的非政府组织。自1987年以来,该组织利用政府分配的3亿马元的无息贷款为6.9万个贫困家庭提供信用服务,使其能够有机会从事小商业和家畜饲养业。AIM还为一些潜在的服务对象实施了特别预备项目,以促进贫困家庭的自立。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范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安全的必要保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平安”平安”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校以来,校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关于在全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来抓,以“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学校”为目标,提出了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一生才平安”口号,以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规范,致力于平安校园建设,着重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增强安全意识。2006年全市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试点校启动仪式在校举行,1抓学习。校作为全市养成教育试点校之一,把培养学生良好安全习惯纳入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制定了学生安全习惯行为细则》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编写了学生安全自救自护常识》每周开设一节安全教育课(周会每学期集中进行两次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一周一主题(学生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一月一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的安全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组织领导。为搞好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负责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统筹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政教处负责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随着学校的发展,校配备了三名专职保安,以专职保安人员和教职员工为基础,建立起了安全保卫队伍、义务值班护校队伍、群防群治机构和抢险救治组织,建立起“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层级管理系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2抓队伍。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管理原则,明确了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按职责分工的工作范围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职能处室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按职责要求是安全工作的具体责任人,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全面抓、分管校长直接抓、职能处室具体抓、教职员工全员抓的安全工作格局。

建立管理规范。为给“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3抓制度。校先后制定了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规划、计划,进行全面安排和精心部署。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法制教育制度》值周领导工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学困生帮教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外出活动审批制度》预防学生伤害事故暂行规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学生安全文明公约》安全常规“六五”要求》等制度,以严格的制度要求人和约束人。结合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了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班级”评审表彰奖励制度,制定了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每学年都要对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每天都对师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并纳入班级、师生的考核之中。把综治工作细化,责任到人,本着“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各处室教师、班级、学生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对确定的指标任务和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加强检查考核奖励。实行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由于建立了较强的制约机制,全校师生都能自觉地承担起“平安校园”建设责任。

二、加强安全教育。实现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组织教师参加了省举办的历次普法考试,一安全教育常态化。一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开设了学生法制教育课,从师资配备、课时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时间上做到四落实。二是聘请了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邢军霞为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法治讲座。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对师生进行了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反和禁毒教育、防治传染病知识教育、禁毒宣传进校园,城管教育进校园和“12.4法制教育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开办了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校报《连心桥》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发表了走进心理健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何面对挫折》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等文章。编辑了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对网络痴迷者、学困生、违纪生进行平等的心理对话,解孩子们真实想法,进行针对性的帮教,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避免了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出走、伤害他人等现象。四是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师生安全自救演练,先后开展了防震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使师生能够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和掌握逃生自救的方法。五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宣传画和教学多媒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了防火、防水、防盗、防拥挤踩踏、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片。

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的作用,二安全稳定人本化。校坚持人本管理思想。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创建和谐文明校园。一是加强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政治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和分子对校园的渗透,确保教育安全和校园风清气正。二是加强校园和谐建设,正确处理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了矛盾排查调处领导和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学校未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初步实现了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科开设和学习需求之间的和谐、师生生活和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

校舍、围墙、活动场所、防雷设施、教育教学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三安全管理规范化。一是学校设施安全管理。校是一座新建校。符合国家安全规定的标准,定期进行了检查维护,消除了安全隐患。对学生频繁使用、易造成损坏的教学楼梯扶栏、运动场体育设施、教室内电器开关等随时进行了检查,教学楼、办公楼、东西楼楼顶装上了安全防护网,确保了校舍和设施安全。二是消防用电安全。校按规定配置了消防设施、配足了消防器材、保持了消防通道畅通,对电源、电器、电线进行定期检查,不存在漏电和线路老化的问题。用火管理上,严禁将蜡烛、易燃易爆品带入校园,严禁在校园焚烧纸张和垃圾,保证了学校用火安全。三是对有毒和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校教学用危险品实行专人专管,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备了相应的防火、防毒、防爆、防腐蚀器材,从采购、使用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四是课堂教学安全管理。教导处是学校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具体负责。课堂安全提出了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每节课清查缺课学生并填写《教学日志》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不私自调课、停止学生上课,不私自组织学生课外集体活动,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检查。五是课间安全管理。学生课间操、升旗、集会以及课间活动等方面,结合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开展了三上三下”活动,即学生的上学下学、上操下操、上楼道下楼道进行列队规范管理,楼梯所画的安全黄线作为学生的生命线,培养了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行为习惯。六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校多年坚持实行了卫生日检查、周考核、月评比制度,配合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了专项治理,校园门口严禁摆摊设点和“三无”食品出售,对校园饮用水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了学生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七是门卫安全管理。校配备了三名专职保安,聘请了泽州派出所民警唐晋隆负责学校警务工作,严格实施了门卫管理安全制度、进出门登记制度、实行全天候值班制度,把好了入门关,建起了校园第一道安全防线,保障了校园安全。八是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校建立了卫生保健室,对学生进行卫生常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了校园传染病、流行病、多发病的监控和防治工作,H1N1甲型流感防治中,严格实行了体温检测、定期消毒制度和零报告制度,有效地预防了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经常抓,四安全督查制度化。校安全工作措施细化。抓常规。细致抓,抓细节。严格抓,抓预防。天天抓,抓养成,建立了安全排查制度,坚持每学期两次对校园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安全大排查。值周领导和楼道值班人员每天对校园安全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填入《安全工作日志》实行了安全台帐制度和安全报告制度。每学期放假家长通知书印有安全防范提示,逐步形成制度并在全市进行推广。有效的安全督查初步达到学校安全常规“六五”要求,即校长“五清楚”分管领导“五落实”值周领导“五必查”班主任“五做到教职工“五不准”学生“五知道”

三、搞好周边治理。为师生创设了安全、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