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试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1
他的思想又与深厚的天主教文化渊源和波兰社会的嬗变有很深的关系。基耶斯洛夫斯基时常以冷静而理智的目光注视着紊乱与脱序主宰着的波兰社会,他观察到紧张、无望的情绪和对未知未来的恐惧笼罩着波兰人,而整个世界也普遍弥漫着犹疑,微笑背后却是隐藏着彼此的漠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存原则。”
提起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一部讲十诫的系列电影。
当年以色列民曾在埃及当奴隶作苦役,上帝救赎以色列人出离埃及,行神迹分开海水使他们逃脱埃及士兵的追杀。上帝要带他们到人们乐土——流奶与密之地——迦南美地。但没过多长时间以色列人竟忘记上帝为他们所行的拯救和所行的神迹,他们忘记了上帝的恩典与爱,不再信靠上帝,开始背逆上帝,拜偶像(人所造之事物),抛开一切禁忌,于是败坏、等各样的犯罪遍地皆是,整个民众落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下。此时,上帝为要管教他们归正,也是为了爱,颁布十诫。“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密之地得以享福。”以色列民从此开始过一种有神的律法、法律、道德伦理规范的生活。在1900多年前,以色列的基督徒发现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守全律法,过完全圣洁的道德生活,他们发现律法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的不义、败坏、软弱、无知等等的罪性。“正如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困境。”人到了一个尽头看见自己的智慧能力都信靠不住,只有信靠生命的救主耶稣基督才能活出圣洁、公义、平安喜乐自由,心灵饱足的生命——进入迦南美地。电影《十诫》及其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描绘了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次精神家园的重构。“诫条对他所关心的爱情、死亡、救赎孤独来说是个跳板。”《十诫》不是对圣经《旧约》中十条诫命的简单阐释,它是一部现代戏,是对波兰人或者说现代人道德困惑的一次深刻的探讨。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2
“反思”一词由来已久,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到西方哲学中都强调通过反思对自我进行反观、修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观念。但最先对教学行为中的“反思”(reflectivethinking)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1933年,他论述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能够使人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反复、持久和周密的思考。考文德希德曾说过:“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美国学者C.L.Posner也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单公式,Experience+Reflection=Growth(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总结了杜威、伯莱克等国外著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将“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和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总言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手教师转变为专家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反思型大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
国内学者将教学反思活动涉及的方面内容做了归纳,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7]Bailey等人归纳出反思型还有以下表现:审视、制定计划并试图解决课堂实践中的困境,意识到他/她带入教学的假设和价值观并对它们进行质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学校环境和文化环境,参加课程开发,为学校的改变付出努力,为个人的专业发展负责。根据上述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和表现的总结,“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对54位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含专职和外聘)进行了有关“反思型大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多年龄层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有自觉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行为、是否成为反思型教师。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紧迫性在受问卷调查的54位大学英语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79.6%;教龄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师,占总人数的64.8%。这一结果也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朝气活力,同样也说明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正处在事业上升阶段、面临更大的职业压力和紧迫性、更需要不断地通过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职业带来的压力感”的问题时,共有34位老师选择“经常感到压力”,占63%;另有35.2%老师会“时而感到有压力”;54位老师中只有1位选择“没有压力感”。同时受调查老师中没有一位老师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87%的大学英语教师共47人觉得“非常有学习的必要”。这两个问题都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师对职业发展紧迫性的充分认识,明白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息息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自主反思绝大教师意识到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以达到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在这些受调查的大学英语教师中30位老师认为“最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总人数的55.6%。关于回答问题“您是否会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时,没有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很少”项,所有的受调查老师都进行不同频率不同层次的教学反思;而且同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结果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去。同时课下94.5%的教师会进行专业相关的学习充实自我,仅职业相关书籍的阅读就有79.6%老师能达到每周5小时。而所有的这些自动反思行为都与教龄、年龄、性别、职称、学位无显著性相关,P值均大于0.05,说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整体都较具有反思精神,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师。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关系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都被赋予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这时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焦点势必受到教学媒介的影响。(本项目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多媒体技术,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VCD、DVD(digitalversatiledisc)、电脑、网络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术和设备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会有些怎样的转变和特征呢?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呢?教改项目继续通过研究上述54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内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了解他们的教学反思。使用多媒体、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和设备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后,85.2%的受访老师认为备课时间有所增加;同时72.2%的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课件使用的反馈情况。最终54位教师中的52位认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堂和课下网络平台的结合模式比传统英语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学习效果;88.9%的老师认为课堂内外的教育技术学习运用也促进了自身职业发展。85.2%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班级的课堂反馈情况调整上课内容、课件制作、技术运用等;90.7%的教师会为了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学资源;经常从网络获取资料的老师占总数的77.8%;其中资料以音频、视频为主,占各类网络资源的74%。同时通过SPSS相关性数据研究得出结果,年龄与教师教学资料的选择途径和形式、年龄与教学资料重组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分别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龄越轻的教师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查找、多媒体使用、网络平台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实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更积极地不断修正教学资料。
四、结语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3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4
1.1助益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亮点的基础上给予肯定和赞扬。长期下来,学生们显然更容易亲近和蔼且能够发现、肯定自身亮点的教师,这无疑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经验表明,学生在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课堂中更能够集中精神不自觉的跟随教师学习。反之,若是不喜欢的教师课堂,则更可能出现走神,甚至故意不听的情况。可见,赏识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来说有着积极效用。
1.2挖掘学生潜能
事实上,每位学生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固然与学习的努力程度,知识吸收程度,教师的教授等多个方面相关。但在自身的进步和亮点得到老师肯定的和赏识的情况下,学生通常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较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则会明显由于没有得到赏识的学生。
1.3强化学生耐挫力
高智商与情商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教师不应局限于成绩。而更应着眼于创新思维、自信自尊、抗压耐挫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赏识教育恰恰能够有效的培养耐挫力,提高自信力。
2大学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途径
2.1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互动是指人们的情感是互相影响的。课堂教学本质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因为在这一活动中,师生之间都在进行知识与情感信息交换。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态、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教师流露出的情感,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学习反馈有着影响。Diesterweg就认为,个人情感的培养是与他人情感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应当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丰富起来。通过自身正面情感的表达,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并自发地产生正面情感,从而实现情知交融。教师如何保持“乐观、积极、振奋”的良好情绪,与他们是否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当首先热爱教育、喜爱学生。只有以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为己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需求。围绕这些学习和情感需求,师生才能相互都充满正面情感,增强学习的愉悦感,继而达到乐学效果。
2.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Zankov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应起来,我们很多老师都喜欢优生,不喜欢差生。因此在教学中,优生总是受重视,受关注,得到良好的学习待遇。譬如,上课提问的对象也集中在优生这一块。他们一旦回答正确,便进行表扬,久而久之,优生的自信心倍增,对学习也更用功。这即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受到教师重视的学生更愿意学习,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困生从教师与同学中获取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反馈,导致自信受挫,学习兴趣也日益下降。笔者认为,在面对差生时,应当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利用鼓励的话语或赞扬的目光鼓励他们。比如,教师要常用“Good、Wonderful、Welldone、Fantastic”等表扬性话语。即使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应直接生硬地说NO。甚至是过分苛责或挖苦讽刺,如:“You’refoolish、Toostupid、Reallyhopeless”等。而是应当尽量采取婉转的方式,不但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而且还要多表达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Goodidea,butIdon'tagreewithyou,inmyopinion...”即使是毫不起眼的鼓励话语,关爱的眼神,均会让学困生十分感动,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动力”,恢复学习的自信。
2.3恰当运用赏识激励
赏识作为一种情感激励,其运用必须恰如其分。只有发自内心地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并适时表达,才能首先获得他们的认同,继而达到激励效果。在课堂中,赏识要注重时效性、准确性以及情感性。及时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决心。准确地表达赞赏,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导向。使学生接收到教师传达的正面鼓励。充满情感地表达赏识,而不是语气生硬地一句“答得好”。同时在运用赏识激励时,如果将它作为万能药,随时随地随意使用,只会降低去功效。将赏识夸奖流于形式,过度滥用,只会事与愿违。不但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且还会降低他们心目中教师的师者地位。但要注意的是,赏识激励是多肯定、多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但这并不等同于原谅错误甚至是纵容错误。赏与罚,是教学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教师一定要注意因人、适时、就事地运用赏识与惩罚。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5
20世纪70年代末,英语作为第一外语,逐渐进入全国的大、中、小学课堂。1984年,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英语正式列入高考主科,此后几十年里,英语成为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从小到大,从中、高考到雅思、托福、四六级,每个中国学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英语考试。英语本应是沟通外界的桥梁,却成为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直到最近英语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才使得“英语热”有了降温的趋势。201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局公布的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不再将英语听力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中;北京市在2016年将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到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英语教育只以语言输入为主,脱离学生经验与真实生活,孤立而被动地强调语言技能训练。此次英语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实质上反映了对传统的、应试的、功利的、受技术理性支配的教育理念的批判,对回归教育为本的、解放性的、实践性的教学理念的反思与重建。尽管社会各界对英语教育改革持不同意见和态度,但这次改革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大手术”。
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认识,有几种误区一直存在。首先,将“少数民族教育”等同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志就是学好语言课程,尤其是汉语和英语,认为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主。其次,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或“三语教育”理解为“专门的语言教育”,认为“双语教育”或“三语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正确发音、积累词汇、学习各种句式,强调专门的语言技能训练,以量化形式作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这些误区导致民族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学科知识与语言学习的平衡关系,也忽视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相互关系。内蒙古三语教学的实践证明,比两种语言学习付出成倍辛劳的三种语言学习过程,只能培养极少部分三语能力均衡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语言学习并没有成为教育和发展认知的有效资源。过重的语言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与精力。内蒙古的蒙古族小学在开设英语课程之前,蒙古语文与汉语周课时数就已经占周总课时数大约30%。随着英语课程的增设,三种语言的周课时累计数已达到总周课时数的37%,其语言课程比重比同年级(小学三年级)汉族小学的30%、香港小学的27.5%、美国小学的20%、日本小学的18.5%高出很多。
内蒙古民族学校高中阶段“三语实验班”的语言课程中,英语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9%,汉语课时数占总课数时的14%,而蒙古语课时数比例下降到7%。这种为保证汉语与英语课程的数量及质量而忽视母语教育的现象在内蒙古的各级民族学校普遍存在。“三语实验班”与普通班课程设置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课时数及蒙古语课时数的不同。这些课时数的变化不只是量的变化,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民族教育的潜在危机。不可否认,“三语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极少部分三语能力均衡的民族学生在高考和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方面语言教育的过度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在语言教育教学中过度重视英语而忽视母语的现象会削弱他们的社会竞争力,使民族学生最终成为三种语言哪样都不精的“语言中间人”,甚至是“文化中间人”,从而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发展,逐渐走向教育的边缘,进一步加深教育不公平。这不仅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也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遮蔽或架空了民族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功能。对少数民族成员而言,获得实用的语言技能无疑是等同于获得个人及所属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我国,汉语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则是通往世界的重要工具。然而,只专注于实用语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会导致少数民族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甚至失去认同感的危机。
二、以汉语为媒介语的英语教学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媒介语指教学过程中传递知识的中介语言,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的中间过渡性质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传承者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因此,任何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都会在教育发展中遇到教师用何种语言教学,教材用何种语言编写等难题。究竟哪种语言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因为这是一个涉及文化、种族、权利和身份的较量。1970年美国公立学校的中国学生反对在教育上受到起点不公平的教育方式,而控告旧金山联合区域学校。这场震撼全美、影响深远,从而促进双语教育在全美蓬勃发展的“劳控告尼克尔斯诉讼案”(Lauv.Nichols),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是中国学生因为校方没有为其开设相应的课程而导致他们学习困扰这个事实,而是当使用中国学生不了解的语言来指导学习时,中国学生是否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控告方认为尽管校方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学生相同的设备、书本、老师和课程,但这不等于公平待遇。事实证明,中国学生相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获益较少。最终最高法院要求学校当局推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和双文化教育。世界很多国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低下一直是不争的事实[2]。在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一直低于汉族学生。国内很多相关研究有效地论证过媒介语言的选择是影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克勇(2007)、张宏伟(201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以及马丽范(2006)、蒋燕(2013)、龚江平(2009)、乌力吉(2006)关于青海、贵州、、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相关研究等。内蒙古的蒙古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同时加授汉语和英语课程(有些学校在二年级时加授汉语,三年级时加授英语)。其中,第三语言英语的学习是在“三语教育”体制下,以第二语言为媒介语展开的。语言学家JamesCommins提出:人的两种形态的语言能力,分别是一般生活的语言能力BICS(BasicInterpersonalCommunicativeskills)和认知学习的语言能力CALP(CognitiveAcademicLanguageProficiency)。用JamesCommins的理论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缺乏正确客观的评估,盲目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可以用汉语交流(BICS)就可以用汉语授课(CALP)。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少数民族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母语表征的感性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汉语为中介的教学过程中难以被感知,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世界,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特征很难在教学中呈现显性化[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并不是要放弃第一语言,而是要多具备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多一种沟通的频道。目前的民族学校英语课程如果以汉语作为媒介语,我们不免担忧其他科目是否也有可能逐渐转向汉语授课。那么,不久的将来,作为民族教育核心的民族语言可能就会被抽离,民族学校承载民族文化、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民族最重要的内涵是尊严平等和文化公平传承,失去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场所,被文化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将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牺牲品,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探索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自身规律,以多学科理论指导三语教学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是当前实施的民族教育是否遵循三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显然,只用语言学理论去解决少数民族英语教育问题过于片面、狭窄。这里至少提出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我国著名的蒙古语学者清格尔泰经过研究认为:现行的蒙古文字是一种纯粹的拼音字,它在拼音的方法上与西欧以及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没有什么不同。不但如此,从它的渊源关系来说,他也是从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母语与目的语如果具有同源关系、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就会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形成“正迁移”。相反,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将阻碍目的语的学习,形成“负迁移”。因此,以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比汉族学生占优势[3]。该理论突破语言学单一的视角,从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深刻论证了蒙古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同时,这也说明蒙古族学生用母语学习英语比用汉语等媒介语言学习英语更有优势,为民族学校选用何种语言教授英语这一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纵观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或三语教育相关的研究,基本限于现状的描写或经验分析,缺乏理论支撑以及地方性特征对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师资配备、教材选用等方面充分的分析和考量。除此之外,双语或三语教育的研究依然局限在语言学本体研究或语言教育技术等狭窄领域里,这使得少数民族学校在使用何种语言教学、使用何种语言编写的教材、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课程从哪个年级开始设置较为科学、语言之间的迁移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各持己见。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瓶颈在于跳出语言教育的范畴,从历史、文化、社会,甚至更广泛的领域中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解决内蒙古民族教育问题就必须遵循并揭示蒙古族教育在课程特征、语言价值和文化追求方面特殊的、复杂的发展规律,同时深刻了解与分析内蒙古蒙古族当今所处社会状况以及整体的教育状态。
(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征,科学设置三语教育课程框架制定宏观的学术标准和测试手段时,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征,给予各民族地区更多灵活性和自。同时,各民族地区可出台特殊政策与富有竞争能力的奖励基金而不是补助金的方式,鼓励并帮助民族学校建设适合当地民族学生特点要求的学科与课程。少数民族学校可以根据这些学科学习以及学校活动来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可以有一定的自去改变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科目设计上,改变当前过度强调语言课程的狭义的教学倾向和忽视科学、社会、艺术等更广泛的教育目的,同时增加了解人和社会的生命教育课程。如香港小学的多元智能课、多元学习活动课、视觉艺术课等,日本小学的生活课、家庭课、社会课等,美国小学的环境教育、反教育、多元文化和多种族教育等值得借鉴。语言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强化“文化”的语言教育,而不是重“语”轻“文”的教学观念。除此之外,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适当的生活实践课程。比如,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内蒙古的有些地区过多地撤并牧区学校,片面推行“学校进城”,致使蒙古族儿童远离牧区环境和母文化。合并后的城镇蒙古族学校课程往往很少涉及牧区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关内容。这使很多不能继续升学的来自牧区的蒙古族学生成为文化“边缘人”,从而扩大了教育差距。
应试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课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英语教师发展的内容
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基[2001]2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随着全国各地的小学陆续开设英语课程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成为小学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适应英语教育发展和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英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急需花大力气认真解决。
小学英语处在英语教育的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启蒙阶段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着的未来。因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形势和认识,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英语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beliefs)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理念)。从教师职业的共性看,教师的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英语学科的特性看,主要包含关于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性质的信念,关于英语教学特点的信念,关于学科价值的信念等。信念制约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熟悉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
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的动态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应含多元内容并且不断发展。它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文化知识(generalcultureknowledge)和学科知识(subjectknowledge)
教师作为“传递、授业、解惑”者,要具备某些普通文化知识,特别是当代外语课,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中西文化、科普常识等,这更要求英语教师不能“孤陋寡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学基础(基本)知识和本民族语言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
英语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的制约。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使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nowledge)
这里的“个人实践知识”主要指两方面的知识。其一,通过实践研究,把前人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去进行诠释、提炼,从而使这些知识带有重新创造的特征。其二,通过反思、研究等方法,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认识阶段。(三)加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完成各种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做事能力以外,还须具备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必需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二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养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提高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
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育人”必先“育己”。教师工作的特殊对象决定了教师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应有一份特殊情怀,尊重,关心每个学生,使学生从英语教师的关爱中进发出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会改进教学,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的致命伤是创造性的缺乏。事实上,缺乏创造性也是大多数中国教师的软肋。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地培养
互动和交流不仅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主要途径,对于英语教师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内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课、集体备课、辅导等活动,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走出校门,与外校教师一起交流,则更能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