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的分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技术的分类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1

重症监护病房资源短缺

医疗机构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患者尚未挂号,病情却急转直下,亟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而重症监护病房中并没有空余的床位。时间飞逝,在几个小时之后才做出决定将另一名患者转出重症监护病房,以接纳新的患者。患者转出之后,空荡荡的病房里散落着未使用的瓶子、器械包以及病号服,伴随着片刻平和与宁静的是医护工作人员无比的疲惫。在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之前对患者的担心、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进行临时的重症监护、发现其他患者在此期间被疏忽……这一切都让医疗团队精疲力竭。而这一系列的场景绝非第一次上演,或者也并非是最后一次出现。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情况变得有所不同呢?

就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的医院开始开设重症监护病房,旨在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来照顾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今天,美国的重症监护每年要耗资超过八百亿美元。美国大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时死亡,期间接受过重症监护治疗,此外还有很多人使用过重症监护服务。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对重症监护服务需求的持续增加,观察人员担心目前配备的重症监护病房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床位缺乏困境。2010年,美国飞跃集团(Leapfrog Group)的一项调查显示,接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医院无法满足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配置标准。

解决措施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重症监护专科医师的短缺,美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策略,包括使用远程重症监护监控,以及近期被美国重症医学会和医院用药协会所推荐的住院医师重症监护医师资格认证项目。这一情况也引起了国会的注意:有成员提交议案,敦促国立医学研究所和总审计长对重症监护病房的使用效果及重症监护医师和床位的供应情况进行检查。

然而尽管如此,这些措施的效果恐怕并不甚理想,最具前景的解决措施应当是应用先进的医疗信息技术制定患者分类决策,然而目前投入的努力似乎相对较少。诸如退伍军人事务部医疗保健系统和北加州的凯泽永久医疗集团等综合型医疗保健系统已经开始致力于使用电子健康档案为每位入院患者生成可靠的30天死亡风险评估。不过,这些结合了实验室检查实时数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共存疾病以及生命体征等信息进行的风险计算目前并没有用于收住重症患者的决策。专业人士表示应该考虑推行更多鼓励措施,来促进医疗信息技术有意义地使用。

目前,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计划服务中心对医院实现医疗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提供财政激励。医疗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干预系统的实施。然而,对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有意义使用”的定义并不明确。不过这种细节的缺乏也赋予医院最大的灵活性,在一些临床亟需的领域,某些特定的目标可以加速医疗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

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分类就是一个研究时机已经成熟的领域。对所有住院患者来说,分类决策可以设计其后续医疗过程。不过对于是否给予患者重症监护治疗,各家医院的分类标准还存在很大差别,这意味着至少存在着一些资源分配不当的情况。但毋庸置疑的是,可靠的、个体化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风险预测评估具有改善患者分类以及后续治疗效果的潜力。

重症监护存在使用误区

为了说明来自综合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将如何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分类决策,研究人员检索了2009年退伍军人事务部的121家急性病医院中因非外科手术原因入院的10万多名患者的记录。重症监护指南一直将重症监护病房描述为“病情最严重患者的治疗地点”。对于最常见的非心血管疾病的病例来说,遵照这一指南,病情严重的患者更有机会被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统计分析,病情严重程度对收住重症监护决策几乎没有影响。

目前这一发现尚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却对原有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以前一直认为稀缺而昂贵的重症监护是留给病情最危重的患者的。一些研究证明,英国重症监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美国多达40%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事实上并未接受重症监护水平的干预,其预期死亡风险也很低。对于这些发现,存在着一系列可能的解释: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有可能需要重症监护治疗,而不依据严重程度评分。然而,退伍军人事务部重症监护病房的严重程度评分可以很好地预测30天内死亡风险。在统计学分析中,心脏疾病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8%,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则为81%。研究者未获得有关患者保守治疗决策的数据,基于保守治疗的不同应用也难以全面解释这些发现。

医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医生有可能认为心脏疾病的患者具有更高的风险,有可能发生突然的、意外的病情恶化。结合对法医学影响、以及非重症监护病房的人员配置和临床经验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有可能使得医生将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心脏疾病患者常规性地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心脏疾病患者与其死亡风险评分不符的现象。

尽管目前还不能提供一份详尽的清单列出针对以上发现的可能解释,但是,“治疗和护理病情最严重的患者”是重症监护病房明确定义的职责。依据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便利或者心情,作为解决员工配置问题的手段,以及作为某些治疗用途的替代等情况下使用重症监护病房,都是对宝贵医疗资源的浪费。

信息技术促进有效使用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2

1.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实行“总额控制、按月结付、节余留成、超支负担”的总额预付制,每年根据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医院门诊、住院工作量和均次住院费用以及床位开放和使用等情况,核定医院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总额和最高控制限额。

基于这一总额预付制,医院也相应地实行临床科室医保总额管理制度。从实践看,在现有对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制的结算方式的条件下,医院对临床科室进行医保费用总额管理较为可行。首先,其管理成本较低,对当年每月医保支出可进行预测,在数值测算上实现医疗保险费“收支平衡”。 [2] 其次,能约束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行为,促使医院各临床科室主动采取措施控制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降低成本,在医保费用控制上效果比较明显。第三,由于总额测算是以数个体现医院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参考值,可引导临床科室在管理中注重核心效益指标,实现良性运转。

2.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总额预付制已成为医疗保险结算模式的发展趋势,但还应该看到对临床科室实行医保总额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2.1缺乏服务效率激励机制

由于医保费用总额固定,临床科室的收益并非随着医疗服务工作量的增长而增加,而这显失公平。甚至于因医保超支被扣减绩效后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承担成本。而且总额管理的关键是医保预算额度的确定,但合理核定临床科室医保总额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对临床科室确定的总额预算偏低,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诱发一些不规范行为,增加道德风险。

2.2不能杜绝医保费用超支

尽管医保总额管理制度的初衷是有计划地安排医保资金,防范医保费用“收支不平衡”,避免医院实际医保费用超过对医院核定的参保医疗费用控制总额。但事实上,医院对临床科室设定的医保总额并非不可逾越。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病人数量的增加、高新技术的应用、突发事件的影响,或者是科室管理不力等,仍然有部分临床科室不能将实际发生的医保费用控制在预定总额内,导致全院医保费用超支。

2.3影响高新技术应用发展

通常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伴随着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医疗服务的成本也在上升。而医保总额管理基于均次住院费用测算,并且限定了临床科室可用总额,使医务人员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所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致使某些患者可能享受不到新技术带来的益处。

3.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应考虑有所改变

在医保费用主管机构对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制”的情况下,医院仍需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费用进行总额管理。但在管理模式上可有所改变:

3.1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

在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费用管理中,可以总额预算方式为基础,适当运用建立在病例组合基础上的资金分配模型,引入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的理念与方法,作为核算和考核临床科室对医保总额预算执行情况的辅助手段,即疾病诊断相关组分类――总额结算方式。在目前我院已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基础上,这种医保费用管理的新方式值得尝试。而且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开始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相关组合和成本核算等方面研究,为实施按病种支付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澳大利亚使用的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体系包含了665个DRGs,并且运用这一模式有效地对医院进行了资金分配。但在改变医保费用管理的初期,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病种进行DRG试点,等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我们可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法,将一些试点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疾病按诊断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分为几级。结合循证医学依据,每个DRG被赋予一个能反映平均治疗成本的权重。通过临床路径测算出单病种每个组各个分类级别的医疗费用标准,作为向临床科室某组某级疾病诊疗全过程核算医保费用的依据。

3.2实施医保费用过程管理

对临床科室医保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是医院医保管理的目的,更体现了过程管理的结果。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运行情况要做到“日监控、周检查、月评估、季分析、年总结”,及时予以指导和监管。医保过程管理可以实现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在现有工作状态下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使得过程环节有效衔接、管理体系上下连动。过程管理对医院医保工作有着前瞻指导作用,通过对当前医保费用使用情况的监控,推进实现总额控制的目标。

4.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改变对医院工作的促进

4.1引入DRGs促使临床科室加强内部资源管理

基于医院现状,结合国际上通行的有效控制费用方法,实施疾病诊断相关组分类――总额结算方式,在给予定额资金的基础上,较为合理地补偿了临床科室的医疗资源消耗。可以鼓励临床科室通过增加工作量、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提高运行效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这就促使临床科室自觉进行内部管理,按照临床路径确定诊疗流程,控制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2合理补偿促使医疗服务模式变化

不管是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疑难杂症的治疗,还是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都能依据DRGs得到相应的医保费用补偿。临床科室不再局限于医保费用总额,医务人员更专注于技术进步和业务发展。同时,因为对临床科室支付方式的改变,病床周转率、设备使用率都将上升,患者就诊将更为便利。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3

关键字:数据挖掘;HIS;特点;任务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IS)、数字医疗设备和医药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各医疗卫生单位计算机中的数据容量不断膨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数据检索的效率问题,但无法改变“数据爆炸但只是贫乏”的现象,如何充分应用这些宝贵的医学数据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促进医学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一个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最终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模式处理过程,它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模式识别、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众多领域知识。医学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新兴交叉学科,它需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数学的科研人员与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医学数据库中,用以发现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帮助管理者发现并创造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数据挖掘的定义

从商用角度来看,数据挖掘可定义为一种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按照企业既定业务目标,对大量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为企业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而获取利润的一种模型化的先进方法。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有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由定义可看出,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等)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换言之,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当具有预知未知、有效和可实用3个特征。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时间不长,但其在商业、产业、电信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具有的复杂和时变的特性,导致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医学技术作为一门验证性的科学,因此在该领域的数据挖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特点

医院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医疗过程和医患活动的全部数据资源,既有临床医疗信息,又有医院管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医学的独特性。

3.1.1 多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纯数据(如体征参数、检验结果等)、影像(如CT、B超等)、信号(如ECG、EEG等)、文字(如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病历记录等)等,因此其具有模式的多态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显著特征。

3.1.2 不完整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收集的,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最终治愈为目的,并非以研究为目的,再加之人为因素也可导致数据记录的偏差和缺失,因此搜集的数据具有疾病信息的客观不完整性和描述疾病的主观不完整性。

3.1.3 冗余性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系统中的某些数据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如发药信息、检查检验结果数据等,为进行数据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会保存大量重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数据记录。

3.1.4 隐私性

医院信息系统中保存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等,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一旦这些隐私信息被暴露,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侵扰,就会涉及到较多的伦理、法律等问题。

3.2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步骤

数据挖掘可分为预处理和挖掘分析两个阶段如图l所示。由于医学数据具有前文所介绍诸多特性,需要对带挖掘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匿名化、标识转换等操作,因此通常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常约占总时间的60%。

3.3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的任务

3.3.1 分类

分类是指根据一个可预测属性将事例分为多个类别,是最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之一。医生根据望闻切诊以及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实际就是一个疾病分类的过程,即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征,将其划分为某个疾病或某类疾病。典型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和贝叶斯算法。

3.3.2 聚类

聚类也称细分,是基于一组特定的属性对事例进行分组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聚类分析工具分析患者的疾病诊断数据,进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生成聚类结果,并考察其意义。例如,对糖尿病患者,可按照年龄、性别、体重和血压指数等产生聚类模式,得到糖尿病患者典型分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3.3.3 关联

关联规则最典型的商用案例就是一家连锁店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了尿片与啤酒之间有着惊人的联系。使用关联规则,可以发现临床数据间的关联性,通过病历系统中患者的诊断信息、用药情况等,可以挖掘出某种疾病的常规用药方案,并形成临床路径。

3.3.4 预测

预测是医学数据挖掘最重要的―项任务。预测技术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集,即有时序关系的一组观察值,而患者的诊疗过程所记录的数据也是具备时序性的,应用预测技术对这些诊疗数据进行分析,可预测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甚至预后情况,并根据预测结果对诊疗方案进行修正,以获得最佳的疗效和预后。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无线射频技术;医疗设备;设备管理;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R197.32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被应用于医院,其用来教学、科研、医学实验和疾病诊疗等各个方面,其在医院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化医院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如何科学的管理现有的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价值,是医院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应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医院中医疗设备闲置与医疗设备空缺并存;设备清查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容易造成较高的差错率;设备维护和生命周期内管理的记录信息不完善甚至缺失;无法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设备使用情况;后期无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优化管理等。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设计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不仅可以解决较高的差错率的问题,而且可以动态的了解医疗设备的状态信息,充分发挥设备的资产价值。因此,基于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RFID简介

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1]。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英军利用其分辨敌方和友方飞机,二十一世纪初美国国防部要求向其提供物资的所有供应商必须使用RFID标签供货,以此对军用物资进行实时管理,沃尔玛在其后也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必须在供应商品上植入RFID芯片,以利于对商品管理,以上两件事极大的推动了RFI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于RFID分类的方法有多种[2],这里不再一一叙述。RFID类似于条形码,其与条形码相比具有部署灵活,方便管理,批量读取等特点。狭义上来讲,RFID系统主要是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后台服务器组成[3],读写器和后台服务器通过安全通道进行通信。广义上来讲,RFID系统包含物联网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 系统设计与分析

医院中的医疗设备数量大、种类多、设备分散、使用频繁,用手工记账和人工盘点的资产清查方式易产生较高差错率,且无法充分把握设备数量、位置和当前使用状况等,如医院病房中床位的使用状况,如何准确及时的通知相关医生与护士长。采用传统的办法为解决以上问题,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设备投资回报率,以医院现有资源管理系统为基础,遵循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以科学性、流畅性、可扩充性、专业性和开放性为设计原则,充分利用RFID技术和现有网络,通过读写器完成与后台系统的数据链接,设计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记、综合管理、查询、统计。

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在感知层有RFID标签、RFID读写器,在网络层有无线路由器、交换机,在应用层有用户管理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其对应的备份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采用B/S架构,这样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扩展性和开放性,可以方便后续升级和维护,系统顶层应用jsp、java技术其用于前台页面的展现,中间层架构利用weblogic用于集成开发部署web应用,底层应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服务。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视图层、控制层、业务层和数据持久层,视图层主要用于页面设计和控件设计;控制层主要用于页面控制、权限、配置文件、RFID接口和数据传输的设计;业务层主要用于资产管理包括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和RFID管理等;数据持久层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包括存储过程、数据转换、数据脚本、DAO、Session控制器等的设计,通过DAO接口与数据层映射接口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资产日常管理、资产折旧、资产报表管理、资产盘点、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几个子模块。资产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输入、资产修改、资产转移、资产拆分等功能,用于新进资产的录入,资产转移和拆分,资产输入的录入信息包括资产编号、RFID编号、分类号、分类名称、名称等信息,通过资产输入可以把资产的详细信息进行登记管理,资产修改时可以进入修改页面对相应的资产信息进行修改维护,以利于信息更新的管理,资产的转移与拆分也是对资产的后续更新的信息进行管理;资产折旧主要包括计提折旧、折旧恢复、折旧备份、手工输入和修改,资产信息维护等功能,主要用于资产的折旧与资产信息的维护管理,资产折旧的功能要根据医院实际的情况每年进行相关的折旧,这个功能主要由各个科室提出申请,然后由资产部门进行审核后进行相关的修改,一般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对应的权限;资产报表管理用于资产的各类报表统计信息,包括在用资产、闲置资产的各类报表,并提供打印功能,此处的资产报表的打印可以打印资产信息、资产折旧信息等;综合查询管理可以用于查询资产的使用状态、资产的利用率情况、资产的所在位置等信息,可以利用此实时通知对应科室的资产利用情况,以安排病号的处理,对于紧张的资产信息可以设置资产查询下的资产信息闲置情况能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到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以利于实时动态的掌握相关的信息,用于医务人员安排病号;资产盘点管理主要包括RFID标签管理、资产盘点、盘点汇总表、盘点数据备份,盘点数据恢复等功能,资产盘点时管理人员利用手持管理设备RFID进行资产的盘点,通过计算机网络,把资产信息直接传到后台数据库,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盘点资产信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快速、准确;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人员、角色、权限的维护还包括RFID标签管理,RFID标签管理与资产关联管理,系统维护模块可以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并分配人员对应的角色和权限,此模块可以对RRID标签进行管理,以利于系统的维护。通过这些子模块可以对医院中对应的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效率。

4 结束语

利用RFID读写设备读取需要检测的医疗设备信息,将检测后资产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和无线网络和基于TCP/IP协议的有线网络传送给服务器,使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库及时得到更新,这样可以实时的监控资产当前使用状态,将改变长期以来设备难于管理的局面,提高了医院医疗事业的信息化程度。利用RFID系统对医疗设备进行盘点,减少了人工盘点带来的差错率,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高效的管理方式保证医疗设备得到充分的管理。RFID技术起源于外国,国内利用RFID技术的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RFID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医疗应用领域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基于RFID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医院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RFID技术,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

[2]徐涛,刘文.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医疗设备,2011(04).

[3]Eun Young Choi,Su-Mi Lee,Dong Hoon Lee.Efficient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for Ubiquitous Computing Environment[C].EUC Workshops.2005,945-954.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5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备科,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科学技术对医疗设备发展影响深远,使得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越来越趋于科学性。医疗设备技术应用逐步先进化,这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掌握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应用,丰富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现代医疗建设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

[

关键词 ]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文化素养;维修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59-02

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此医疗设备建设藉由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作为衡量医院建设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标准,医疗设备建设需依据临床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其在医疗建设中的最大效益。因此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对医学工程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特点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此生物医学工程独立且区别于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的结合体,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越来越趋于科学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的工作是采购医疗器械、安装调试医疗设备,定期维修保养以及报废医疗设备等。在各种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中,由于设备技术应用先进,因此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严格,维修工作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当下的医疗设备的现状和维修工作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在专业性强的领域加大专研力度,大胆实践、创新观念,增强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及可修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

2.1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要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而且要综合考虑人才的品行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文化素养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德修养,因此在选择人才时,个人的文化素养十分重要。再者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很好地展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工作责任重大,安危所系,事无巨细。医疗设备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2.2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西方许多医疗发达的国家中,对管理医疗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特别严格。不仅要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医疗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不仅知识涉及领域广而且精度高。这就要求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实践以及相关医学工程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如计算机知识等,以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医疗设备改进快速,需要从事医疗工程的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

2.3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医疗设备工程集微机技术、机械技术、光学、电子于一体,医疗临床应用中除了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还需要一些基础的配备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种类繁杂,涉及到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小到体温计,大到监护抢修设备。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极高,而设备使用人员多数属非医学工程专业,因此使得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极为频繁。这对医疗设备工程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专业性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保证随时维修医疗设备,使设备尽可能在最短的时期内恢复正常运作。

3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

医学工程是工程学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体,医疗建设促进了医学工程的发展,在医学工程中,技术人员不只要关注医疗器械技术,同时应关注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医学工程中医疗器械属于医疗硬件本身,结合了电子工程以及机械工程,这在医疗工程中仅属于一般物资管理。我们应在医疗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中,积极关注新的医学学科的发展,基于医学新学科的需求,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医疗技术设备并加大其发展力度。在最适当的时间里运用新的技术设备,使其在医疗发展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临床医学中加大技术应用,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快速,技术更替应用频繁,而医疗器械也会因技术的不断更新而逐渐落后。医疗设备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医疗设备工程维修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医疗技术管理中,应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医疗器械维修尺度以及维修成本。医疗设备工程维修人员同时要保证医疗设备的两方面需求,一是使传统技术的医疗设备在维修的情况中尽可能发挥作用,二是要避免传统技术的滞后阻碍医学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来提升作为一名医疗工程技术人员的价值。掌握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的同时,应从医疗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丰富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为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卢国存,李光辉.关于提高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85.

[2] 张彦彬.改善医疗设备维修状况的思考[A].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2013:5.

[3] 刘丙杰. 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动性确保在用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全国医疗器械应用技术评价暨医学影像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3:2.

[4] 黄宗翔,彭达明.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现状及我院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4:2.

[5] 梁擎宇,仇玉兰.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4,43(3):341-342.

医疗技术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虚拟云 卫生资源联盟 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035-0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医疗机构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系统来管理各种资源、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和运营水平[1]。在卫生部门中所拥有和使用的人、财、物、信息与技术等各方面要素的相结合的总和就是卫生资源联盟。其中卫生资源分配指的是卫生部门与地区间的流动与分布,这其中包含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有管理、信息、技术等资源;硬件资源有人力、物力、财力与卫生服务设备等资源;医疗卫生资源要发挥效益必须实现合理配置。

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技术并非一项全新的技术,实际上它是一种以数据、存储、计算、管理为核心的计算模式。它融合了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并行运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绿色节能技术等多项技术[3]。

1.1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应用分为两种:一是把一台性能强大的物理服务器虚拟化为多台逻辑上独立的服务器;二是把多台性能较差的物理服务器虚拟化为一台性能强大的逻辑服务器。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增强了系统的弹性,让用户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可以更合理地调配资源,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虚拟化技术可以说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它为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底层构架的支撑。

1.2 分布式存储技术

分布式存储虽然也是把数据存储在网络上,但是它和传统的网络存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采用可以扩展的系统架构,在网络中的多个节点进行存储数据,这种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单台服务器的负荷,使大规模用户访问和大数据量应用变为可能,同时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存储效率,当用户访问规模和存取数据流持续增大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扩展分布式存储的网络节点来扩展服务。

1.3 并行运算技术

并行运算技术将把用户发出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再自动分发到多个节点来完成,最终汇总结果后发送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任务分解和结果汇总对用户都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用户感觉是一台服务器在为它服务。

1.4 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云技术采用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来管理这些节点的并行工作,以及保证某个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同时,云计算技术所处理的节点数往往非常庞大,节点说可能是几百个,也可能是几万个。因此,还需要有强大的服务器来计算资源分配,并管理这些资源,通过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来保证所有节点的资源可以有效及稳定地为整个系统服务。

1.5 绿色节能技术

云计算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它的使用大大地节约了能源。同时,越来越多的节能技术也在不断地加入到云计算技术之中。

2 卫生资源联盟的重要意义

资源联盟是实现卫生改革的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保障,通过卫生服务联盟化,实现方便而快捷的医疗服务,及时提供病人的各种数字医疗信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和改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已成为共识[4]。医疗联盟平台也成为新医改“一顶、四梁、八柱”方案中唯一的技术支柱。

3 平台总体设计

我们平常一般把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是因为图表可以将数据图形化,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显示数据,直观性强。使用地图形式显示资源数据分布,改变了以往使用图表显示数据的模式,使数据对比和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提高信息整理价值,更准确直观地表达信息。

一张卫生资源分布地图想要得到应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以模拟本设计的实际应用情况。网站主要包括主页、管理员页、地图编辑页页、项目编辑页、地图填充页。在主页上,用户可以浏览河北省地形图和行政图、任意放大缩小地图、通过地图查看卫生资源地理分布情况及详细信息。管理员页用于限制用户权限,管理操作。地图编辑页用以录入调查的数据,并按市县区为类别。项目编辑页用来修改、添加、删除卫生资源信息的菜单等级的分类。地图填充页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地图填充算法自动生成结果图。有了这些功能,卫生资源地理分布网站就相对完整了。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热议的焦点问题。区域卫生资源管理平台能有效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的难题,体现了信息网状、业务关联和随需而应的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药浪费。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5],尤其是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等,都十分需要信息标准化的支持,该平台由多个不同供应商提供子系统集成来满足临床业务的需求,由于涉及的业务范围广且复杂,统一的医疗卫生云计算协同管理平台将成为建设这些系统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将各个独立的系统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完成更复杂的临床工作,为及时解决患者痛苦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 孔令珠.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2):69-70.

[2] 吕柯,马英鹏.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08,12(6):626-628.

[3] 夏寒,姜轶岚.浅谈云计算核心技术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