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一、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

首先,工程资料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对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起着制约作用。其次,工程施工资料能够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记录施工的整个过程,是进行工程质量评价的原始数据,同时在管理运行过程中,便于分析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再次,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工程施工资料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最后,通过资料的编整工作,可以发现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和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各项工作积累经验。

市政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不仅有是市政工程建设过程的全面记录和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市政设施管理、维修、养护的一个重要依据,并在今后的市政工程扩建、改建、维修、养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市政排水管道的维修、养护工作中就需要查阅施工技术资料,了解管道的流向、检查井的准确位置等,尤其是在排水管道改建和扩建工程施工中,就必须查阅原工程技术资料的隐蔽工程记录和竣工图纸,详细了解原有排水管道的高程、管材、管径、流向、以及管道和检查井的具置,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改建或扩建施工设计。如果对已建的城市道路进行维修和改造时,也要查阅原工程的施工技术档案资料,从中了解该道路的修建年代、投入使用年限和原路面的强度等级以及施工材料等,这样才能制定维修和改造项目的有效措施,才能恢复原路面的承载力,才能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行驶。因此,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也是市政工程建设、改建等项目的参考依据;同时市政工程技术资料也是市政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市政工程施工与评定质量的形成过程,它包括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质量,每一个环节对工程的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工序都应建立相应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每一个工序都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测措施和详细的检验报告、施工记录、质量评定等技术资料为依据,它也是市政建设工程质量验收的客观见证。

二、施工技术资料存在的问题

有些施工单位存在着施工技术资料填写不规范的现象。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将检查项目的相关标准和实测项目及允许偏差如实填写,没有按照规定的检查方法进行工序质量检查及评定,有个别的施工单位甚至没有使用市政工程资料整理统一表格,而是使用建筑工程资料整理表格,造成技术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从而达不到验收标准以及资料管理规定的要求。还有的施工单位缺少关健性的记录资料,例如:污雨水管道施工工程按照市政规范的要求必须做的闭水试验,还有的个别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或其它原因没有做闭水试验,没有闭水试验记录;还有缺少原材料试验、各种预制构件质量保证资料、混凝土和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质量证明部分存在无计量设备校核资料、各种表格的填写中会签栏签名不全、只有设计图没有竣工图等等,缺少这些施工技术资料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工程的实际特点、具体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不能有效地指导工程施工,因此,这种施工技术资料只是一种任务式的表面文章而已。

三、施工技术资料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有些建设部门对市政建设工程的技术资料不够重视,要求的不够严格,加之一些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非专业企业以市政工程企业名义承揽的市政工程,他们根本就不懂得《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规定》的要求,往往只重视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却忽视了施工技术资料,他们认为施工技术资料不健全、不准确、甚至没有施工技术资料也无所畏,也不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另外,有些施工单位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资料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资料只是应付或临时安排不懂业务的人员从事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由此就造成了施工技术资料不完善、不规范的后果。

四、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

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制度,及时组织市政施工单位学习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建设行政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查,奖优罚劣。工程竣工时,必须有建设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工程的内、外业都达到质量验收标准后方可签证质量验收单。另外,市政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认识,建立技术资料管理专业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从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市政工程的技术法规,通过学习使管理人员掌握国家及行业的各种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的各个环节,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偏远地区 医疗卫生 问题 方法

本文作者于2005年响应卫生部“万名医师下乡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程”活动,首批到甘孜州新龙县支援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并于2004-2007年间随四川省民建送医送药下乡医疗队先后三次到四川西昌德格县、遂宁、达州进行送医送药下乡及调研活动。共涉及包括藏族和彝族在内的2个少数民族地区和2个偏远汉族地区。内容有:看门诊、指导查房、学术讲座,并多次与当地医院领导及医务人员进行座谈及私下交流。现就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发表个人小结,并结合10多年来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改善和解决的可行性方法。

一、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偏远地区医务人员短缺。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比例严重失调。“不均”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长期存在的弊端,在原本已经很少的卫生投资情况下,重城市、轻农村,进一步导致基层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造成医务人员短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务人员尤其匮乏。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4.99和2.15;医生人员分别是2.14和0.96;护士人员分别是1.66和0.51,也就是说,市、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分别为8.79和3.62,然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为1.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员数仅为1.05。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基层医院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偏老、人员素质偏下、业务水平滞后的现象。很少有进一步进修学习的机会,难有机会吸收到新技术、新知识。少数县级医院拥有世界卫生组织等赠送的援助设备,但由于没有进行质量控制,高级设备常常给出与病情极不一致的天文数据,不但没起作用,反而浪费人力、物力,甚至误导临床判断。另外,卫生资料的不均,基层诊疗设备的落后,造成医生只能看小病小问题,自从有“举证责任倒置”之后,很多医生连看这些小病都缩手缩脚的了,害怕出什么问题。有的地方,看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全是一个人,造成什么都会点,可是哪一科都不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的健康发展,同时病源的流失,使得医生在专业技术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医疗技术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考核不合理。例如,在偏远藏族地区,不少藏族人民只懂藏语,不懂汉语,而医疗队伍以汉人居多,交流存在问题,给医疗活动带来严重障碍。而有关部门在进行职称晋升考试中,对语言的要求采用全国统一标准——英语。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因地施宜。对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真正需要或有能力阅读英文资料的,究竟有多少?

二、对偏远地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些问题,诸如医务人员短缺、城乡配置比例失调、对偏远地区医务人员的技术考核不合理等,需要等待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来解决。本文就如何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方面,提出详尽方案。总体说来,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派遣医疗小组或医生到基层巡回医疗及教学;另一方面派送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一)加大对基层偏远地区医生的继续教育力度

即派遣医疗小组或医生到基层巡回医疗及教学,时间上分为长期及短期两种。长期者指派遣1个或数个医务人员在某偏远医院实施医疗及教学活动数月或达1年。建议此类下乡活动按照医院等级采用逐级或最多越一级的原则进行,即县级医院到区级及区间以下医院,地、市级医院到县级医院,部级医院到地、市级医院,因其具备技术差异性而又有技术的可接受性和可实施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此类人员应采用临床教学为主,学术讲座为辅的教学形式,该临床教学过程体现在一对一带领基层医生坐门诊和病房查房,在一对一带领基层医生坐门诊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该基层医生的水平及行医习惯,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达到医疗和教学双管齐下的目的。而病房查房则可以按照教学医院带组查房的形式进行,每天至少1次的查房,在查房中进行知识的灌输,培养和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术讲座则不定期进行1次,内容以针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短期巡回医疗者指一个医疗小组在某地或某医院进行为期数天的医疗、教学活动,可以越级进行,但形式上建议以学术讲座为主,辅以指导查房,学术讲座的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和最新指南为主。指导查房有针对性地选择疑难、危重病人来进行。短期巡回医疗者如是针对某一特殊项目进行,如免费白内障手术,则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应针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手术的适应症与选择等进行培训,以避免项目结束后,基层医务人员在认识上没有任何提高。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医院; 感染管理; 问题与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104

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反映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只有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的工作效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微创技术在医院的全面开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医疗护理的质量。因此,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尤为重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是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当做到的。本文结合当前多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1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不强 医院感染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医院工作人员对感染的危害合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知识缺乏。因此,医院缺乏对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学习流于形式。有些医生对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够好,经常发生感染迟报、漏报现象。

1.2 管理体制薄弱 医院虽然有专门的感染管理委员会,但是未履行委员会的职责,只有专职人员和感染科人员按照有关感染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此外,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过于陈旧,专职管理人员明显缺乏,且频繁更换、管理结构不合理,很难将工作落实到位。

1.3 知识和技能相对落后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病毒和相应的抗生素药物不断出现,新的医疗用品和消毒器械以及新的诊疗措施的不断增加,都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更新一时,正确掌握并应用。当前医院的医护人员中,由于缺乏相应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学习,在运用时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导致医疗感染的发生。

1.4 医院隔离、消毒制度未落实到位 一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养成检查前后洗手的习惯,在诊疗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要求使用防护用品。在医院临床科室中,存在着常用器械消毒和诊治操作的随意性。在进行消毒物选择和配置药物浓度上以及消毒效果、消毒时间的监测等方面存在不足,监测力度薄弱。

此外,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较高,滥用现象也较为严重,这种不合理的使用造成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增加了医院的感染率。还有些医院在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引发扩散感染等问题[1-2]。

2 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 医院感染工作的好坏,与感染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关系密切。因此,医院应做好感染管理人员的配备,定期管理人员参加有价值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感染管理培训,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管理信息,借鉴别人的优秀管理经验,掌握更多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2.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医院各科室各专业,需要各级人员的协调和配合。为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本院结合医院的实际,并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小组、感染管理科的散及管理体系。由医院分管业务的院长担任感染委员会主任,并将感染办主任、医务处主任、护理部主任等任命为管理小组长,形成庞大的医院管理队伍,承担起医院管理的整改和教育培训监督工作。

2.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针对医院工作人员知识和技能不足的问题,加强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将医院感染相关的材料收集整理,分成医疗、医技、护理、后勤等,分类汇总并编订成册。由医院感染管理室的管理人员下发至各科室,确保人手一册,分阶段布置学习内容,并进行考试测评。根据工作人员专业的不同,侧重于不同的考试内容,如针对医生,应侧重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针对医技人员,应将消毒隔离及废弃物的处理作为考核重点;针对护士,将各种检测方法和消毒隔离措施作为检测重点;针对管理人员应侧重于医院管理规范的标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医院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定期请行业内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并在学习交流结束后组织专题讲座,复印并下发学习资料给各科室;举办医院感染知识竞赛,提倡积极参与,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对新上岗人员以及婴儿室、ICU、产房等工作人员的培训。

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进行无菌操作 对于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并在临床中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这个环节的操作不当或者质量不到位而发生感染事件。按照明确的规定进行诊疗环境及医疗用品的消毒,严格按照规定控制消毒的方法、次数和时间[3-4]。

此外,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一次性医疗用具的处理。按照药品的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及疗程等严格执行,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减少盲目和凭经验用药现象的发生。控制并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前,严格检查包装、有效期等,建立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记录,避免一次性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保证医疗器具的安全使用。

3 小结

当前,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医疗护理的质量。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的质量。本文针对当前一些医院感染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应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严格的无菌消毒,以减少医院感染,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卫光.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11-12.

[2] 刘秀玲,常巧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98-99.

[3] 王思佳,赵玉萍.自查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462.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电子病历档案;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而电子病历档案则是传统档案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的重要产物,其可以将患者住院期间所接受诊治的文字数据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有助于为临床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价医疗质量和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料。然而,当前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1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标准化问题

当前我国电子病历档案刚刚起步,实际的应用还不是非常成熟,缺乏系统、规范的标准,同时不同医疗信息系统的格式也有所不同,加之各地区所采用的电子病历档案也都是迎合各自医疗特点来进行针对性制定,以至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档案的版本也各不相同。在这样差异性标准的影响下,电子病历档案的网络传输共享受到了束缚,无法有效共享电子病历档案数据。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有效性,必须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1.2 法律性问题

针对传统纸质媒介的病历档案而言,为了确保病历档案的真实性和法律性,一般都会要求相应患者的主治医师在患者的病历档案上签名,这样如果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治疗问题,则可以根据病历档案上的笔记和签名来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医疗档案事故处理和病历书事故处理中,具有很强的法效力。但是对于电子病历档案而言,患者的各种诊治数据和资料均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或者其他硬盘等媒介中,这样很容易会因人为对电力病历进行编辑、剪接、删除和篡改等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当前我国在电子病历档案方面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立法体系,致使医疗纠纷等电子病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相应的价值也无法得以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电子病历档案,就必须要加快该方面的法律立法建设。

1.3 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同样不例外。作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病历档案的有机结合体,电子病历档案在进行联网存储或者共享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系统误差、管理漏洞以及人为篡改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对电子病历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医院中所采用的文字、图文、音和光影等重要医学信息也均主要保存在各种磁介质或者计算机中,一旦发生上述问题,均可能会对医院工作造成重要损害,甚至会制约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当前医院在电子病历档案使用的时候也大都不需要输入密码或者部分医生在使用完之后而忘记关闭医生工作站,致使用命名和密码成为了公开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病历档案系统很容易遭受病毒侵入和恶意篡改,相应的病人隐私很容易泄露,影响了其合法权益,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为了确保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切实做好相应的安全使用防护工作。

2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统一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标准

基于上述所述,当前我国电子病历档案发展过程中存在标准统一性不足的问题,致使电子病历档案数据无法实现顺利传输和共享。为了确保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系统的顺利运行,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统一的电子病历档案标准,尤其是要协同我国最高卫生行政部门,严格遵循一般档案管理要求,确保其符合《执业医师》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疗领域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从法律和行政管理角度来承担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化制定和推广工作。

2.2 加强电子病历档案规范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电子病历档案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有助于医疗单位及时发现和解决当前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缺陷,增强医疗安全性。首先,医疗单位需要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和法规等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术前讨论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等来对医院各科病人的病情与病历进行审核和抽查;其次,要对病历书写进行详细检察,确保病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指派专门的部门来对患者病理进行审检;再次,要做好终末病历的检查工作,具体就是采用事前预防来替代事后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病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要对入库关进行严格把控。最后,要及时将病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反馈,且要在避免对病历资料真实性和原始性产生不利影响,以更好地补充和完善有关的病历中的缺陷。另外,要加强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的监控管理力度,具体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医院各科室的班主任要对本科室已经归档完成的电子病历质检和签署等管理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等相关法规来全面检察医院中的病历记录、病案首页等有关病历档案内容。

2.3 加强电子病历档案安全管理

安全性是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电子病历档案得以顺利应用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要注意增强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当前我国医院网络面临比较严峻的安全威胁,这就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网络业务管理力度。要对大型计算机和交换机等网络关键设备进行严密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采用不间断电源、防火和防辐射等设备的安装来确保医院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另外,要加强网络结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借助网络隔断、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应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建立等来切断病毒传播;建立网络安全措施和电子病历档案质量检查等对策来确保电子病历的安全性。

3 总结

总之,电子病历档案在医院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增强医疗评估等各项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为了确保其应用的质量,必须要注意统一其管理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安全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电子病历档案在提升医疗管理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叶,艺涵.基于完善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9):121-122.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医疗服务项目;申报;问题分析;建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尖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已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包括通过临床试验和科学认证(鉴定)提高诊疗水平、诊疗效果、经专家论证确需在医疗机构开展,但尚未纳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简称《规范(2012年版)》]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规范(2012年版)》,但重庆市尚未定价的医疗服务项目。重庆市在2017年《关于规范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卫发〔2017〕112号文件,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原则、申报范围、审核程序及具体要求做出明确规定[1]。本院于2019年6月申报了一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本文就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供同行在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时参考,现报道如下。

1基本情况

1.1申报科室分布情况

此次提交申报表的科室有23个,覆盖全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其中外科片区11个,内科片区2个,专科片区6个,医技片区4个,外科片区占比最高,为48%,专科片区占比第2,为26%,医技片区为17%,见图1。

1.2申报医疗项目类别情况

科室申报的医疗服务项目共119项,主要集中在治疗类、诊断类,占申报项目总数的78%。其中临床手术治疗、实验室诊断占比较高,分别为44%和34%,符合近年来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良好形势。康复类、中医类申报项目数为0,这与近两年重庆市进行了康复、中医类部分项目的新增及调整有关,见图2。

2申报存在的问题

申报项目材料包括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申请表、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表、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诊疗技术规范、购买仪器设备、辅助耗材、试剂等原始票据复印件、医疗机构对相关医疗技术内部审核意见等。因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所需材料多,填报内容专业,项目测算要求真实准确,科室参与申报的人员类别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申报政策理解不透彻

科室参与申报的人员类别不同,部分科室是科室秘书、一线医生、进修生在负责项目的申报,因未对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将现行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解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仍属于科研实验阶段的项目或在《规范(2012年版)》中已有,因购置新仪器、新设备、新试剂发生功能的改进和增加,但其诊疗目的一致或不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性价比不合理的医疗服务项目提交上来,这部分项目在初审时直接予以退回,造成无效申报占比为48%。项目申报需要材料较多,申报人员准备不全,诊疗技术规范、仪器设备、耗材、试剂等原始票据缺失等。

2.2项目申报填写不规范

一些科室项目申报表填写经验不足,填写申报表时漏洞颇多。如项目名称填写不规范,直接以医疗器械名称作为项目名称,未按国内现行医学教科书中规范名称或我国临床习惯通用名称命名;项目编码直接套用已有项目编码,未根据项目编码中各字母和数字代表的不同含义进行科学编码;项目内容过于笼统,未将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备、设施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规范描述清楚;除外内容填写不合理,将可供多人使用的药品作为除外内容;申报理由填写不符合要求,过于简洁或者长篇大论。

2.3项目成本测算不科学

负责科室项目申报的人员未直接参与临床诊疗,对诊疗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支出不清楚、不明白,采集不到实际成本数据,导致成本测算数据不准确、不真实;据了解,现各省市成本测算内容包括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水电消耗、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修费、间接费用等,总体缺乏合理的定价理论依据,一是定价主要考虑器械和耗材等物资消耗因素[2],未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定价主要依靠专家咨询和参考周边省市价格,缺乏系统、科学的价格测算和形成机制[3]。

2.4项目审批周期长

现行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采用的是纸质申报,审批流程需要经过科室提交申报材料、医务处组织专家论证、物价部门收集数据进行成本测算、院处领导审签,再报送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网上公示、印发文件等环节才能完成[4]。审批周期漫长,严重影响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使用。

3建议

3.1建立国家统一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9号)[5]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受理条件、审核程序、审核时间、审核原则及内容和部门职责等工作规则,应进一步明确新增医疗项目的判断依据和立项要求,统一公开审核流程及审批回复时间,可建立由各医学会、专业学科代表、物价局、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组成的医疗服务价格委员会,每年动态提议新增和调整修订项目[6],使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更高度规范、统一、有序与高效。

3.2科学严谨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

成本测算是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既要真实反映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情况,又要为管理部门制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项目管理方式提供有利的依据。目前全国基本采用的成本测算方法是: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医疗服务项目直接成本+∑科室作业成本(间接成本)[7],各省市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内容参照国家的标准执行,但各分项成本占医疗服务项目总成本的比例是否合理,是下一步研究探讨的方向。建议参考国内标化价值方法学体系[8],各地探索测算医疗服务项目标化价值(总点数),建立工作点数、成本点数数据库,明确各项目价值构成。同时构建以真实、准确的直接或间接成本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服务项目科研价值、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人力成本等多维度的成本测算方法,加上格式统一、要素全面、布局合理,且填报方便的成本测算模型,使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成本测算更科学、合理。

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15-02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但广大农村地区仍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药物需求、流通和使用量的迅速增加,再加上农民的法律知识和安全用药知识相对不足,基层群众的药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确保农村地区的基本安全用药就成为考验相关行政部门药品监管能力的重要方面。《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要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工作,着力保障人民健康。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农村药品流通、使用的重要终端,在对其药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却仍存在诸多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重医轻药,缺乏专业药学人员配备。《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而9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思想上“重医轻药”,行为上“以医代药”,他们认为,药品调配和管理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已,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药学技术人员。因此,现实来看,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只配备了一两名医护人员,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一些医疗机构虽然在申报材料中有药学技术人员,实际上却只在册不在岗,相关的药品调配和管理工作由对专业的药学知识一知半解的医护人员代劳。“重医轻药”、“以医代药”的现象较为普遍。[1]

1.2业务水平不达标,从业的药学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低。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业的药学技术人员虽然在岗工作,但是许多人素质较低,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性不强,多数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药物流通工作(如:发药)等,更做不到解释、评价或配制处方。他们普遍对药品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缺乏药品管理的规范意识,以致药品管理的相关制度形同虚设。

相关药学技术人员虽然取得药师或职业药师资格,但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缺少自我学习意识,更缺少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或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办法做到规范管理、规范用药。

1.3药品购进验收混乱,部分医疗机构甚至存在假劣药现象。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验收记录。但仍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在购进药品时,未严把药品质量关,没有严格落实药品购进、验收制度的要求。他们只考虑把利润和回扣放在首位,以获利作为主要目的,而忽略药品的质量和渠道的正规,没有建立供货方档案,未及时审查、索取、保存药品供货方资质证明材料及销售凭证等。有少数知道索要“二证一照”等供货方资质证明材料及销售凭证的医疗机构,却不知“二证一照”具体是什么,不知查看证照是否仍在有效期内,不知销售凭证的应有内容是否与所购药品相符等,甚至不做相应的购药验收记录。[2]一些医疗机构负责人对药品购进验收记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应记录未落实到具体行动,而只是体现在形式上来应付药监部门的监督检查。甚至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因药品批发网点手续繁琐、价格较高等原因,存在从非法药品批发点或药品超市采购药品的现象。

据调查,全国多个省市被查处的药品违法违规案件中,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假劣药案件达到80%,其中有些私人小诊所非法渠道购入药品竟超过40%。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中,存在使用过期失效和未标明有效期的药品的现象。个别还有将过期药品拆零或将过期药品的生产批号、有效期等标记清除,继续给患者使用的情况,使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存在巨大隐患。[3]

1.4药品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日常管理工作极不规范,未真正建立起适应药品日常管理的标准和制度,无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也无药品的储存、陈列、养护、分类管理等制度;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申报材料中建立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只是敷衍了事,一纸空文,现实工作中却未真正落实。不仅制度难以落实,环境和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存放条件简陋,缺乏必备的阴凉、遮光、通风等条件,“五防”(防虫、防鼠、防尘、防潮、防湿)设施不全,更谈不上相应的冷藏设施和分区、分类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混放现象普遍,一些小诊所的治疗室与药房不分开,极易发生交叉污染。[4]

2对策及建议

2.1完善药品监管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安全、规范用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法制,要切实把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量化有关法律条款,也可出台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等。就目前来看,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对安全、规范用药及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基层群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安全、规范用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基层人民群众懂药、会用药,了解不合理用药的严重危害,从而建立全面的安全用药信息网络,让他们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

2.2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从业药学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的药学技术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低的现状,要充分开展对他们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分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严格执行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调配药品的规定,严格落实药学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和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考核机制。[5]相关药学技术人员应遵照《处方管理办法》要求,从事药品调配工作,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等。

2.3从严要求,加大监管及协调力度,加强日常监管。药品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从药品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因此,药品监督部门要严格规范药品质量管理,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各环节的药品监管,并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从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分区分类管理等方面提出标准要求,着力创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6]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积极性,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其药品管理水平,以保障基层群众用上安全药、放心药。

基层医疗机构各行政主管部门(药监、卫生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交流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长期有效机制。要加大协调力度和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帮促力度,并采取多种方法(如分片区网格监管等),完善药品监管网络,权责分明,避免因多头管理而造成药品监管盲区,保证切实有效地开展药品监管工作。[2]

2.4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模式,开发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网络平台。在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和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拓展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当地辖区内药品监管特点的新路径、新模式。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注重信息化建设,开发建立基本覆盖各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网络和智能监管系统,从财务、处方、病历等方面全方位监管实际用药情况。[7]可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安全等纳入电子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监管,进一步规范药品采购渠道,实现远程监管、实时监控、快速预警、不良反应报告和风险测评评价等功能,确保药品安全。[8]

药品安全事关民生,不容忽视。基层医疗机构是基层人民群众用药的重要终端,极易存在药品安全隐患,发生药品安全问题。相关行政部门应务必把好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关,正视目前监管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主动加强宣传及执法协作,创新性、有效性地开展药品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并完善药品监管机制,以切实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丽.对目前医疗机构药品监管的思考[J].中国药业,2011,20(10):1-2

[2]刘恩广,闫树真,曲海燕.关于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J].齐鲁药事,2010,29(7):385-386

[3]王力,余苏珍,陈和利,王素珍.基本药物制度下农村药品监管应注意若干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11-12

[4]宏伟.我国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06

[5]宫相东,周晓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鲁药事,2007,26(10):591

[6]李坦英,王素珍.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安全监管研究[J].中国药事,2012,2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