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合作 保障机制

一、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监控、保证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长期稳定开展的机制,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而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在微观上明晰各方责权利,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这三个社会属性不同、社会活动各异的子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要使三者建立并能够有效地维持合作与交流,不断将合作推入新的层次,就必须把握联系合作各方的根本因素,构建一个高效而有力的保障机制。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然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强有力的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仅靠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领导者与倡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协调者与监督者,在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中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主导与支撑作用。与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比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前者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在短期内就会产生直接的效益和影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而后者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而且需要相对较长周期才能见效,加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没有被社会所充分认识,难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政府主导与支撑作用的缺失,致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构建面临许多困境,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健全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高职院校、企业(产业)和科研单位,因此,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组织协调保障体系,建立一个由教育、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基本前提。1992年4月,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发起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这里“产学研”中“学”的主体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为加强健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组织领导机构,1994年6月,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随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甚至出现省、部间联合成立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如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工作向前迈进。

与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比较,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得到相关的产业、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唯一领导者和推动者,目前尚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体系。没有建立由相关部门联合的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地方政府调控缺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行为短期化,甚至有些还是应景式临时组合。

2.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单位合作,涉及教育、产业(企业)、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开展,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立法层面上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合作各方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和各地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展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如《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是现有政策法规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倾斜少,缺乏相应配套政策,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很少,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需求。所以,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环境还有待完善。

3.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开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瓶颈”,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责任不明确,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只针对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了一些专项资助资金,但对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加上目前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重要性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产业部门参与合作相关激励政策,社会筹资渠道不畅,导致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三、强化政府主导与支撑作用,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

尽管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来自市场的需要,但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局域性,会导致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行为目标追求发散,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在市场体系本身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发挥的效用范围还较狭窄,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市场本身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有利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因此,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导向和支撑作用。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构建强有力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关键。例如,美国1976年的《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通过法律条文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德国和英国政府则通过对合作企业分别免交部分国税和教育税,建立产学研合作激励保障机制。政府的强力介入形成了完善的保障机制,使这些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典范。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高职院校,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协调。因此,构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支撑作用。

1.加强舆论宣传导向。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尽管发展迅猛,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对企业(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尤其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成为建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的重大障碍。有些人将“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误读为“职业教育市场化”,将“市场导向”混淆为“市场化”,导致产业部门甚至包括一些高职院校自身将开展产学研合作仅仅看做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一种手段,从而漠视了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发挥宣传职能,利用媒体实施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意义、作用和效益,转变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有效引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健全组织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科技、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委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负责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计划,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面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3.明晰合作各方责权利。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关系、保护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各方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现实情况,从立法层面上明确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使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法制化、规范化,为合作各方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避免合作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4.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借鉴德、日、英等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参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承担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任务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额或其他优惠政策。对于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业绩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在政府产学研专项资金的投人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设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政府奖励基金,对在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取得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及个人予以奖励。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要着眼于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按照“明确责任、各级共担、加大投入、逐年增长、提高保障”的基本原则,逐步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设立国家、省、市三级高职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合作健康稳步发展。

6.大力拓展筹资渠道。通过政策和舆论宣传导向,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各类基金,用于资助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精英设立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奖励资金和资助资金。引导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新的合作模式,使合作各方投入的回报率实现最大化,以吸引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翟向阳,潘立本,等.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J].职教论坛,2006(3).

[2]谢意明,夏富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3]于长东,韩晓伟,等.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3

【摘 要】在高教大众化时代,提高和保障高教质量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题,《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应时应需。然而,报告本身的内容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质量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04-03

作者简介:唐忠,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陈春莲,女,管理学博士,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杨宁,男,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融合、目标定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行业特色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可观测指标研究”(编号:20135902)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5904)的研究成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要求,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骉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骍的通知和《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教育质量报告的意义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长22.27万人,增长3.48%;在校生达到2231.79万人,比上年增长87.13万人,增长4.06%;毕业生共575.42万人,比上年增长44.32万人,增长8.34%。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教育质量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把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意志,足可以证明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从一所学校的质量意识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意识,从教育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并且从一个教育概念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行动,既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化、数量化,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从量化向质化转变。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从社会的层面看,高校培养的人才理应是社会发展各行业亟需的人才,因此必然会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高校成千上万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文化意识,使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极度关注。此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关注也从专业转向就业。《教育质量报告》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了全民意志。

2.高教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教学质量为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不仅创新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形式,丰富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信息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能力和毕业生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到国家、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兴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这也为教育质量报告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管是何种性质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质量报告促使各类高校重视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阶段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不断掌握本科教育质量的本质。推进教学质量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质量报告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质量报告。教学质量报告的,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使学校各级部门及时查找、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分析和总结经验,制定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策略,不断完善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使教学质量报告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质量报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质量问题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在适当的范围并报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对已的教育质量报告分析后发现普遍存在缺乏制度规范、科学全面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1.缺乏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教育质量报告的有效依据。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方面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质量报告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既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标准和次数,又要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内涵和质量。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现实地评价高校教育质量,规范教育质量报告。首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促进和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政策,联合法律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教育质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经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情、适应人民需要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既要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又能体现不同高校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博格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校外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包括协调机构、教育立法委员会、政府行政机构分支、一些授权机构等,都要求对质量和绩效问题进行更多的公共参与。”洋为中用,去其糟粕。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评价机制和体制,如英国高等教育保证局(QAA)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共同建立(HEFCE)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信息系统;美国由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和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走”出去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科学全面性不足。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应该涵盖包括高校情况介绍、教学质量分析、学生就业情况、科研成果等全面反映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等内容。根据对2012年已的“985”工程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分析表明,报告涵盖从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然而,当前各高校的教育质量报告,总体上能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教育质量报告,但是重成绩、轻问题的情况仍较严重。成绩应当肯定,问题亦不容回避。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不断完善,其主要问题首先在于报告本身科学全面性不足,未能从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本科教育投入、本科教育成果、教育管理创新计划、未来教学工作计划等方面客观、真实地撰写质量报告。“报告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是全面、客观的,包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不能只选择性公开光鲜的数据”。其次,教育质量报告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侧重点必然不同,如政府部门关注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水平是否满足单位用工需要;社会大众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教师关注学校顶层设计及未来发展前景和职业满意度,等等。但从已的教育质量报告来看,不同的读者并未等到心中满意的答案。

三、完善教育质量报告的对策分析

1.规范报告的形式与内容。规范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回答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怎么报告”的问题。首先,教育质量报告“向谁报告”必须以面向利益主体的范围为依据。如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师生、社会公众、人才需求单位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关注的报告内容、数据不同。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内容必然应该全面涵盖这些利益主体。其次,教育质量报告要牢牢把握“怎么报告”,这即是教育质量报告本身最核心的内容,又规范了教育质量报告的形式。哈佛大学前校长的劳伦斯·H·萨默尔斯先生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因此,教育质量报告的应该始终紧紧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和顶层设计方案为依据,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报告也是质量问题的改进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实证报告;是以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院校研究报告;是与第三方评估报告相印证的自评报告;是以坦诚和谦虚的态度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汇报质量问题、求教改进良方的请示报告”。

2.科学分析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高校教育质量报告既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社会、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回应。各高校均设置有不同内容标准、不同内涵范畴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应该是在教学评价体系数据的采集、分析后汇总、总结的有关学校教学质量各方面数据、指标的书面报告,理应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指导。学校应有效获取有关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信息,厘清教学质量定义,注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毕业率、学位获得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等数据,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通过报告的机会,向社会、人民群众提交真实的教学质量情况报告,以获取国家、社会和个人更多的支持。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信息和数据,来源于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第三方研究机构十分注重通过学生、教师、公众等对信息使用的调查,并建立了相当先进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信息统计,如美国使用质量认证体系,对同类型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软环境和硬件设施等进行综合测评后,进行打分并排名,分数和排名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依据对高校教学科研质量进行排名和打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依据。欧美国家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对我国高校科学分析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报告具有借鉴意义。

3.结合学校特色,突出特点。高校公布教学质量报告是对新一轮教育评估工作的积极回应,因此“既是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是建立自身评价体系的需要”。特色体现差异,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科背景,《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亦应该体现特色差异。我国“985”工程高校自2010年起向社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对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高校的报告能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范畴进行特色或亮点的展示: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报告中披露了应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包含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教学管理、学风考风、学习实践等六方面;同济大学在报告中也涵盖了对应届毕业生,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应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人单位则对同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岗位满意度、就业竞争力等综合信息进行了评价;中国科技大学在报告中关注了第三方研究机构、其他单位对该校的评价,包括对毕业生的评价。这些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对学校关注的信息进行重点的关注,并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突出了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2010-7-29.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

[3]邬大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美)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译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8.

[5]大学质量报告不能总“自评满分”[N].新京报,2011-10-2.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4

一、在语文教学方面。

我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坚持不备课不上课的原则。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难点,抓住考点。在课堂上,我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热爱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课下,我一直坚持作业的全批全改,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随时调整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对于每个班的后进生,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谈理想、谈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一年来的精心培养,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在进步。

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

九年级31班整体学生较差,成绩较差,不学习的孩子占大多数,学生没有灵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坚持以点带面,均衡发展。虽然每个个体的发展不太均衡,但找准了关键点,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抓好优秀学生的带头点;第二抓好临界生的进步点、再次抓好后进生的闪光点;最后抓住教育的切入点。在班主任工作中只要以爱润其心,以言导其行,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用语言去感化学生,班主任工作还是能顺利完成的。今年坐在教室看了一年班,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我以前对教育的很多认识和看法。

三、在教研组方面。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胶带输送机 纠偏保护装置 双稳式 输送设备

1、构造和原理

根据增大胶带输送机与托辊间的正压力从而增大纠偏力的原理对双稳集成顶高式纠偏保护系统进行设计。项目的技术方案为:在胶带发生跑偏之前,自动纠偏装置稳定在初始角度和高度。一旦胶带出现跑偏现象,自动纠偏装置通过液压系统升高到工作高度,对胶带进行纠偏。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后,若胶带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则自动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

2、技术方案

1.总体思路:本项目研究根据增大正压力从而增大纠偏力的原理对双稳集成顶高式纠偏保护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所谓“双稳式”,是指本装置有两个稳定状态:

(1)在胶带发生跑偏之前,自动纠偏装置稳定在初始角度和高度。一旦胶带出现跑偏现象,自动纠偏装置通过液压系统升高到工作高度,对胶带进行纠偏。

(2)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后,若胶带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则自动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

当胶带回到正常位置,自动纠偏装置自动下降,回到初始位置。对于双稳式液压升高自动纠偏装置,当自动纠偏装置上升到设定的工作高度,此时若胶带仍未被纠偏至正常位置,摩擦轮组将与胶带脱离,不再接触,齿轮泵停止工作,液压系统不再出油和进油。此时纠偏装置将停留在工作高度,以较大的纠偏力对胶带进行纠偏,直至胶带被纠正至正常位置。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能够保证纠偏装置以较大的纠偏力对胶带跑偏现象进行持续、稳定的纠正,同时能够防止由于液压系统持续工作,系统压力过大造成的危害。

图示为双稳集成顶高式液压纠偏装置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液压系统由油缸、截止阀、单向阀、油箱、齿轮泵、油压控制器组成。油缸的活塞部分与回转架相连接,回转架随着活塞的运动而上下运动;齿轮泵的动力输入轴与摩擦轮通过键相连,摩擦轮转动带动齿轮泵工作。

当胶带正常运行时,整个纠偏装置处于稳定状态。当胶带发生跑偏现象,胶带触碰到纠偏装置两侧的立辊组,带动回转架及托辊组绕回转中心回转一个角度。液压油路中的截止阀闭合。回转架的回转经过摩擦轮组中机构的传递使摩擦轮上升,接触到胶带。胶带带动摩擦轮旋转,随之带动齿轮泵工作,向油缸及其组件和摩擦轮组中的油压控制器输送液压油。油缸及其组件中的油缸在高压油的作用下被顶高,安装于油缸及其组件上的回转架和摩擦轮也随之升高,回转架向上顶起胶带,胶带与托辊组间的正压力增大,纠偏力随之增大。当油缸上升至工作位置,若胶带仍未被纠偏至中心轴线处,摩擦轮组的油压控制器的压力超过设定值,摩擦轮组的机构通过一系列动作使摩擦轮下降,脱离胶带,齿轮泵停止工作。回转架及托辊组处于高位、扭转状态,液压系统处于密封,液压系统中的截止阀闭合,液压系统处于相对保压、平衡状态,纠偏装置处于稳定状态,长时间对胶带进行纠偏。

当胶带被纠偏至中心轴线处,回转架及托辊组转回与机架中心轴线垂直处,截止阀打开,液压油流回油箱。油缸下降,回转架及托辊组随之下降至初始位置。 纠偏过程结束。

3、应用效果

根据平煤五矿DTL120/63/4*400S胶带运输机的具体情况,在容易发生跑偏的部分间距100米左右,安装纠偏装置6套。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纠偏装置作用下,胶带无跑偏时,装置的托辊及摩擦轮与胶带无接触,装置不工作;当胶带发生跑偏时,纠偏装置工作,胶带中心偏距没有超过70mm,对胶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达到了设计要求。

胶带跑偏是引起胶带侧边磨损、撕裂、断带等事故的最初诱发原因之一。一条强力胶带价值上百万元,采用有效方法避免胶带跑偏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断带事故按一条胶带平均30年发生一次,每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计,则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为25万元。安装本装置以后,每年可节约25万元。

(2)因断带或撕带事故按一条胶带平均一年发生一次,每次影响时间10小时,安装纠编装置后每年不发生断带或撕带事故,按一条胶带运输机每小时500吨运量,每吨市场价450元计算如下:500×10×450=225万元。

因此,安装本纠偏装置以后,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3)社会效益

带式输送机发生的事故中,百分之七十来源于胶带跑偏。胶带跑偏现象会造成输送机机架与胶带互相摩擦,使胶带边缘过早磨损,降低胶带寿命,严重影响输送能力;跑偏的胶带会洒落物料在回空段的胶带上,若不及时清理机尾滚筒将被堵塞,胶带的运行受到妨碍,致使载荷过重损坏电机;当胶带跑偏严重将会发生胶带脱落、撕裂、断带等严重事故,进而造成严重的机械事故甚至人身事故。

由于煤矿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其中一条带式输送机出现故障,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一旦引起停产事故,生产厂矿损失非常大。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立法强制规定,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并以社会保险为核心。2008年至2012年间,“社会保障” 、“民办享公待遇”一直是两会期间民生关注的焦点,老有所终、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关乎民办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笔者就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在河北展开调查,并将结果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与成因的分析

(一) 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影响教师社保执行

首先,法律上对民办教育机构性质界定虽然明确,但身份却显尴尬。《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将民办学校界定为“民办自筹自支事业单位”,并与公办院校享有同等法律地位。而实际上民办院校的管理在教育行政部门,注册部门在民政部门,并被归为“民办非企业”类,是既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单位。而机构性质决定民办高校的参保身份,如果按照企业的身份缴纳企业险,教师在退休后的待遇则与公办院校教师的待遇相差2-3倍,民办院校的投资人,为了追逐最高利益,一般都为教师按企业员工投保,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利益。包括河北在内的一些省份已出台地方性的法规或政策解决民办院校的身份问题,明确民办院校按照事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但经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河北省大部分民办高校是按照企业身份缴纳社会保险,使广大教师利益受到损失。

其次,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为教师保险关系的转移带来障碍与经济损失。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保险关系的转移甚是普遍。此过程中不同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非常棘手,由于各地分区而治的模式不利于社会保险关系的衔接,基于对未来风险与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参保诈骗的防范,各地区对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入非常谨慎,而且复杂的手续只能通过多个环节的人工办理,所以跨地区转移使教师备受奔波劳顿之苦。再者,由于流动人员只能带走账户个人缴费部分,故保险关系转移也会损害教师的合法利益。

(二)学校内部管理的不规范致使教师利益受损

首先,入保不及时使教师经济利益受损。

笔者发现,大部分民办院校教师在实习期内不享受社保,且实习期不含假期。以某校为例:依学历不同实习期为6-12个月,不含假期在内实习期被延长为10-16个月,另参保申请获批约需一个月时间,自申请获批之日起单位和个人按照比例共同承担保险费用,此前11-17个月的费用由教师独自承担,个人需补缴的费用在7000-9000元之间。调查中教师反映入职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在为社保焦虑。而以上的事实,也是明显有违劳动合同法的。

其次,民办院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无序状态损害教师利益。

相关负责人身兼多职和频繁调岗是民办院校的普遍现象。人事部门相关人员不仅负责社会保险,还负责工资核算、招聘、教师考核等,而且调岗现象时有发生,对繁琐的社保手续以及员工复杂情况的熟悉过程等均使教师社会保险的办理不可避免的拖延。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入保是在入职一年以后,为了避免被不断的拖延,教师不得不自己参与入保手续的办理或保险关系转移续接。

(三)缴费基数低导致教师满意度较差

缴费基数与缴费年限决定教师退休后的待遇标准。缴费年限须累计15年以上,而缴费基数和省社会平均工资有关。如果企业职工收入低于省社会平均工资60%,则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最低缴费基数,目前河北省企业最低缴费基数是1803.3元。但是如果职工收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单位则应按照实际工资核定缴费基数。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也有相关文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暂行)的通知》,保障网:http://]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要将绩效工资纳入缴费基数,并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

经调查,目前河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的年收入在25000-34000元之间,但是多数民办高校却按照“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两项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既非是工资总额也没有将绩效工资包括在内。甚至部分民办院校按照社平工资的60%缴费,即河北省最低缴费基数,因此教师退休后也只能拿当时社平工资的60%。

(四)缺乏宣传使教师知晓度低

在调查中,有关单位性质、保险类型、以及法定险种、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等问题,所有的教师全部选择“不清楚”,关于“您是通过那些渠道了解社保信息的?” 89%的教师选择了“从来没有去了解过”,认为只要单位为自己缴纳了各种保险就万事大吉,关于一些“保险金的领取条件、领取额”等也同样选择了“不清楚”。 21%的教师选择了自己主动咨询,但是人事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多缴多得,少缴少得”敷衍了事。 由此可见教师对社会保障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不了解社会保障对自己的真正意义和其中的利害关系,也说明民办院校的相关部门没有为每一位入职的新参保教师深入的宣传相关的政策。

二、基于体现国家、单位责任的对策

社会保障投入是国家、单位、职工三方的责任,结合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境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立法明确身份,以解决教师流动具体问题为政策方向

我国的民办高校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立法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法律的完整体系,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已出台,但还应该继续出台其他相关的法规,同时在贯彻落实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也要将民办教育纳入其中。

首先,民办高等院校究竟应参加企业险还是事业险须有法可依,国家通过宏观法律统一民办高校的参保身份才是实现教师权益的第一要义。并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逐步清理、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将民办院校享受事业单位待遇写进纲要里。

其次,相关部门不能只是泛泛的谈要完善民办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对当前社保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细致的规划,提出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以流动人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问题为主方向:如统一社会保险信息管理,不仅要全省联网还要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信息互认,在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上为在教育行业内流动的教师开绿灯。

(二)加强部门培训指导,规范民办高校内部的无序现象

为保证教师的切身利益,并全面调整民办院校的不规范现象,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应出台政策并由相关部门监督执行,对民办高校实施统一的培训和指导。

首先是定期对民办院校负责办理教师社会保险的员工进行培训,讲解办理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流程、新动态以及从业道德规范,从而使执行人员熟悉业务、避免懈怠。

其次,可以利用寒暑假对全地区新入职的教师开展社会保障知识讲座以普及相关的法规知识,或将社会保障知识纳入到单位新入职教师培训体系中,使教师全面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唯有了解的透彻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并有效的协助监督。

(三)政府延期投入,平衡“盈利”与“公益”的关系

民办教育属于“公益事业”,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但民办院校普遍存在盈利现象,这就势必影响办学人愿意拿出更多的钱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同样,民办院校要发展,国家又不投入,单靠自身收取学费,自负盈亏,作为学院本身来说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民办高校的保障同样没有明天。民办追公待遇一直是近年来的焦点话题,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与公办院校的同等法律地位。对于和公办院校一样具有法律地位并为国家教育作出了贡献的民办高校,国家有责任投入一定的财力来缓解民办高校的压力。

在此,笔者妄议采用民办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延期投入制,即政府部门将民办高校教师的档案由有关单位统一管理,通过工龄认定与业绩考核对民办院校教师养老保险实施延期投入。以此作为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旨在落实教师的法律地位,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并有效的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笔者私臆简单方案如下:

首先,民办高校按照相关法规执行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社会保障计划,为教师正常缴纳法定的五险一金,缴费基数单位参照相关政策以及自身承受能力。其次,政府部门将教师最为关注的养老保险作为延期投入项目,投入年限与养老保险统一拟定为15年,5年一阶段,对5年内一直在本省民办院校任职的教师,相关部门审理聘用单位对该教师的评定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科研成果,遂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合格教师补缴该阶段的养老保险金。依此分三个阶段直至教师任教满15年,之后便不再投入,教师可以自由支配养老金并享受单位无过错不解聘的政策。如果期间教师落聘或跨行业流动,则不享有该项政策,并且在养老关系转移时不能取走账户上的该笔资金。

(四)民办高校自身应目光放远,寻求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建议多为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与帮助,但是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将目光放长远,更上一层楼不仅是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硬件的资金投入,更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民办高校的灵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而和谐的教师文化也是其历史发展的沉淀性财富与资本。

近年来民办高校不再以外聘专家教授为主,教师队伍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自2005年起便有少数硕士研究生入职民办高校,至今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学的主力,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美好的未来。调查显示83%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 “教书育人,具有神圣性”,而对于“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对您影响”的回答,选择“增加工作动机”和“没有影响”的教师比例几乎为零,答案多集中在关乎心理健康的“安全感”、“社会价值感”或“归属感”三个选项,而且认为对自己心理影响的程度“很大”。这说明社会保障是教师心理工作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社会保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夏季亭,贾东荣.山东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9一13.

[2]楼世洲.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造[J].教育科学,2000.(3):59-61.

[3]《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网.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