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1
【关键词】风险认知;主动预防风险;进行动态管理;降低风险
1 风险管理方案
1.1 工程风险管理的含义
工程风险管理是指依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工程风险管理分为两大环节,四个步骤:第一个环节是工程风险分析,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思路对工程风险性态进行准确的描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认识工程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第二各环节是采用规范分析的思路,依据工程风险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工程项目的人员、资金和物资等资源的限制,制定和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工程风险的四个步骤是:工程风险辨识、工程风险估计、工程风险评价和工程风险处理。
2 动态工程风险管理思想
对于建设项目,代建单位拟采用动态风险管理方法。动态风险管理方法,即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上述风险管理的步骤,利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
3 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
工程建筑面积大,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故将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较多。代建单位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保证实现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功能和成本目标。
4 制定工程风险管理计划
4.1 工程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
周全的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及其高效率地贯彻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采用矩阵型工程风险管理组织方法,矩阵型工程风险管理组织采用纵向和横向交叉式的管理模式,对于某一项子工程的管理人员来说,既要接受垂直领导,也要接受横向指挥和协调。此方式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4.2 工程风险辨识
建设项目资金由建设单位拨付,投融资环节的风险较小。因此,工程风险管理的重点将放在工程施工环节。代建人拟将工程风险的辨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施工准备中的风险辨识;第二阶段是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辨识。以求全面而无遗漏地辨识工程风险。为保证风险辨识的系统性,可按照工程内在的施工工艺顺序和内在的结构关系辨识风险。风险存在的普遍性使工程风险的辨识必须有所侧重。
工程风险辨识过程主要存在两个环节: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4.3 工程风险估计与评价
4.3.1 风险估计
由于风险估计的结论将影响风险响应措施的选择,在此环节,代建人坚持谨慎性,以及定性估计与定量估计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风险状态。
(1)定性估计
在定性估计,即对风险程度进行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中,采用专家调查法搜集用于风险估计的数据,到施工现场和施工企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听取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工程各个环节暗含的风险的意见,将专家意见和类似工程历史评判资料汇总,作出模糊综合判断。
(2)定量估计
在定量估计,即风险量的计算过程中,分组对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进行调查,运用头脑风暴法让每组内被调查者独立判断分部工程(如基础工程)的施工风险的损失水平及其发生概率。从而得出分部工程施工风险状态的调查表。
根据调查表的数据,算出各组被调查人员判断的风险损失期望值,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总风险损失期望值。
本工程建设周期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委托人和使用人、代建单位、咨询、监理、设计、施工、供货等各个方面,风险因素多,风险识别工作量大、情况复杂。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由项目管理合同预算组负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整理等具体工作手段,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列出本工程初始风险清单。
5 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5.1 多样性。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5.2 复杂性。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5.3 社会性。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
5.4 全局性。代建单位风险管理是管理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5 风险评价
工程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工程风险和风险处置措施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AHP法是介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的层次分析法,故代建人将采用AHP法进行本项目风险处置措施的优劣排序
AHP法的操作过程:首先是列出相对矩阵模式,然后将各风险措施两两比较,主要比较风险防控效率、措施保障能力和风险处置成本。比较评判过程采用专家调查法,让不同组的专家分别对两两风险处置措施的相对优化程度做出判断。经数据处理得出其平均的相对优化度。以次类推比较其他风险处置措施的相对优化度。当三种风险处理措施两两比较后,构成相对矩阵,运用方根法计算相对优化度。最后通过检验,得出风险处理措施的优先排序。
5.5.1 工程风险处理
a) 工程风险的处理方法
工程风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鉴于本建设项目的性质,以上三种方法均有可能用到。在实施中,代建人将按上述的AHP法确定其采用的优先顺序。
(1)工程风险回避方案
工程风险回避方案主要运用于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有些项目的取舍或变更不会对整体工程造成太大的影响。
①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以便降低技术风险。
②控制工程分包防止将工程分包给劣质承包商的可能性
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规划和拆迁,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回避施工地质条件复杂,拆迁困难的地域。
(2)工程风险自留方案
根据风险自留的条件,制定风险安排。
①可自我容纳的较小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方案。一是制定和落实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制定施救措施,如防止已发生的危险扩散;降低危险扩散速度,限制危险作用的空间;迅速处理已经造成的损害。
②未预料风险的处理方案。处理方案由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应急措施和风险补救措施构成。
③不能回避或转移的风险的控制和化解方案。这类风险的处理途径有三条:一是变更设计,当一些经济风险或政治风险影响设备采购和安装时,在变更设计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更设备型号和安装要求来化解风险;二是借鉴较小风险控制和化解方案;三是实行替代方案。
(3)工程风险转移方案
工程风险转移方案是较常用的一种风险处置方案,风险转移方式是:
①在投标阶段向投标人收取投标保证金,以防中标人违约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
②中标后要求承包人或供应商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担保方式为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保函金额按中标合同价的10%。
③预留中标合同价的5%作为质量保证金。
④要求承包商办理必要的工程保险。
选择以上几种风险转移方式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一是风险分析结论,根据风险调查和分析的结论,一些主要风险最初源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因而通过控制合同履约环节的风险,可以有效地分散相关风险;二是合同履约担保方式本身的担保效力较高,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未履约或未完全履约的风险,担保银行可以提供担保,而担保费用由对方支付;三是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并列成为工程外加的双层保障机制。
6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
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将做好指导、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全员参加的、施工周期内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的复杂管理系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如发现风险计划的不当之处,需进行及时调整。
7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调整
工程风险管理计划的调整是实行动态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主要设计如下两个环节:一是风险管理组织的调整;二是补充或修正风险分析,调整工程风险处置对策。
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可有效控制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以最少的成本保证本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8 工程保险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分担,应该尽量采取社会化、商业化的方式转移,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和适用法律的规定,在项目合同履行期间,承包商职能部门应及时为项目办理各种保险。工程总承包项目涉及的保险种类有: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包括海运且保险金额不少于替换整个项目的价值)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和雇员赔偿险(限雇主人员)、建筑物一切险(包括综合的建筑物、工厂、设备含财产损害,保险金额不得少于用于替换全部物质的价值)、一般责任险(包括一般责任险或一般商业责任险,保险范围是项目所从事的一切营运活动)、业务中断险、利润预损失险、人身意外伤害险(承包商所有雇员包括当地雇佣人员)、车船险、及融资需要投保的其他保险。项目投保的险种由承包商企业根据项目情况决定,但是合同规定必须投保的险种其金额和条件应符合合同规定并保持有效。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公司应按商业上合理的条件和当时的市场行情进行择优选择。办理商业保险后,承包商职能部门应将有关单证的副本发给项目经理部并组织相关的学习,制定相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林.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心得.建设监理.2011(5)。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2
一、质量风险管理在GMP中的概念
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二.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一)基本原则
1.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2.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二)管理方针
1.在药品研制与生产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办法主动确定并控制潜在的质量风险,消除或者不断降低患者使用药品的风险,实现患者收益的最大化。
2.通过系统的、透明的质量风险沟通,让风险相关方了解、掌握相关质量风险,便于收益与风险的决策。
3.通过实施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标准都建立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参数上。
三.质量风险管理应用
(一)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启动条件
1.新产品或新工艺移交;
2.发生变更;
3.发生投诉或召回;
4.厂房、设备、设施设计;
5.开展验证;
6.发生关键偏差;
7.发生OOS;
8.法规及技术要求更新。
9.当企业的管理层、客户提出对质量管理更高的要求时。
(二)质量风险管理应用范围
应尽可能的将质量风险管理这种方法应用到药品生产的各个方面。
1.质量管理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文件
国内和国外出台新的或者更新相关的GMP法规及指南后,应评估公司现在的文件状态与法规的符合性,制定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小法规给药品生产带来的风险,确定是否需要编制新的SOP、指南等。
(2)教育与培训
在员工的教育,经验及工作习惯基础上辨识初始的或正在进行的培训,并且对先前的培训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如效果);辨识人员的培训,经验,资格以及实际能力以进行一个可靠的操作并且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质量缺陷
对所怀疑的质量缺陷,投诉,趋势,偏差,调查,OOS 结果等提供辨识,评价以及沟通所怀疑的质量缺陷的潜在质量影响,投诉,趋势,偏差,调查以及超标数据结果等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促进与药品管理机构之间的风险沟通及确定解决严重的质量缺陷的适宜措施(如,产品召回)。
(4)审计/检查
为了定义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内部的和外部的都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现有的法规要求;公司或设备全部的现行状态及历史;一个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措施结果;现场的复杂性;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复杂性及治疗显著性;质量缺陷的数量及显著性(如召回);先前审计/检查的结果;建筑,设备,工艺,关键人员的重大变动;对于某产品制造经验(如频率,体积,批数量);官方控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5)定期评审
在产品质量评审之内,为了选择,评估和解释趋势数据结果。
(6)变更管理/变更控制
在药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与信息基础上进行变更管理;对变更造成可能的最终产品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价;对厂房,设备,物料,制造工艺或执行的技术转移的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在变更之前要采取的措施,如另外的检测,(再)定性,(再)验证。
(7)持续改进
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的公共设施持续改进需进行风险管理。
(8)开发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通过风险评估,选择最佳的工艺设计,在较宽的物料属、操作选项和工艺参数范围内,增强产品的性能;评估原材料,溶剂,活性药物中间体起始原料,活性药物中间体本身、赋形剂或包材的关键性质;建立适当的质量标准,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以减小产品质量属性的变化、减少产品及物料的缺陷、减少生产缺陷。评估与放大和技术转移有关的额外的研究的需要(如生物等效性,稳定性)。
(9)厂房、设备和公用设施的质量风险管理
①厂房/ 设备的设计
当设计建筑和厂房时,为了确定合适的地方(例如,物料和人的流向;使污染最小化;害虫控制措施;避免混淆;开放与密闭设备;洁净室与隔离技术;专用或隔离的设施/设备)。为了确定与产品接触的合适的设备和包装的物料(如不锈钢级别,垫圈,剂的选择);确定合适的公用设施(如,蒸汽,气体,能源,压缩空气,加热,HVAC[3]系统,水);对于关联的设备确定合适的预防性维修(如所需要的必须的备用部件清单)。
②设施的卫生状况
保护产品免受环境伤害,包括化学的,微生物的,物理伤害(如,确定合适的衣服和长衣,卫生相关的);保护环境(如人员,潜在的交叉污染)免受到所生产的产品造成的相关伤害。
③厂房/ 设备/ 设施的确认
确定厂房,建筑,生产设备以及实验室仪器(包括适当的校正方法)的确认的范围和广度。
④设备清洁以及环境控制
在目标使用的基础上区分影响和决策(如:多重目的对单一目的、单批对连续性生产);确定可接受的清洁验证限度。
⑤校正/ 预防性维修
通过风险管理设立合适的校正及维修时间表。
⑥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设备
通过风险管理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如:模块,结构,故障耐受性);确定验证的广度(如:辨识关键操作参数、要求与设计的选择、代码评审、检测和测试方法的广度、电子记录及信号的可信度)。
(10)物料管理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①对供应商和合同厂家进行评估和评价
对供应商和合同厂家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估(如审计,供应商质量协议)。
②起始物料
对与起始物料变动相关的差异以及可能的质量风险进行估计(如,时长,合成路线)。
③物料使用
确定待验状态下的物料是否适宜使用(如:为了进一步内部加工);确定重处理,返工,使用回收物料的适宜性。贮藏,后勤以及分装条件。评估为确保保持适宜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的安排的正确性(如:温度、湿度、容器设计、冷链管理)。维持基本设施(如,确保正确运输条件的空间,临时贮藏,危险物料和控制物料的处理,海关报关)。提供适当信息以便确保药品有效性(例如,供应链的风险排行)。
2.生产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验证
通过风险管理采用最差状况方法来确定验证以及验证活动(如分析方法,工艺,设备和清洁方法)的范围和程度;测定跟踪措施(如,取样,监控以及再验证)的广度;区别关键的和非关键的工艺步骤以便于设计验证方案。
(2)过程取样检测
评价过程工艺控制实验的频率和广度(如:证明在有效控制条件下减少的检测);对工艺分析技术(PAT)及参数和实时放行的联合使用进行估计和证明。
(3)生产策划
测定适当的生产策划(例如:专用的,暂时现行的生产工艺顺序)。
3.实验室控制和稳定性研究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超标数据(OOS)和异常分析(AAR)结果
在调查超标数据和异常分析结果期间,辨识潜在的根本原因以及改正措施。
(2)复验期/失效期
评估中间体、辅料和原料的测试和储存的正确性。
4.包装和标签部分的质量风险管理
(1)包装的设计
设计外包装以保护已经内包装的产品(如:为了确保产品可靠性,标签易读性)。评估包装的合法性。
(2)容器密闭系统的选择
确定容器密闭系统的关键性参数。
(3)标签控制
基于不同的产品标签和同种标签的不同版本混淆的可能性设计标签管理程序。
四.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确定质量风险项目启动风险管理程序执行质量风险评估制订、执行质量风险控制计划执行质量风险再评估关闭风险管理程序。
【注释】
[1]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3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1整体性原则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可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时,应系统地看待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回报水平,内外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风险状况,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
1.2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实施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虽然有些风险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在项目风险控制的总体设计时,仍然必须从项目的全过程考虑,预先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
1.3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对项目风险来说,不确定性不仅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由各子项目构成,项目的目标是多目标性的,包括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果项目某一方面的风险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可能演变为整个项目的风险,所以应对项目风险的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环节,按照专业、规范、安全和高效的要求,实行对项目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1.4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也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己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项目的风险管理势必消耗有限的资源,因此在选择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案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应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费用小于风险发生时对项目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否则项目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1.5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涉及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并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由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几个步骤组成。在风险管理中,上述步骤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断的反复使得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
2.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通过某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相互结合,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即将发生的各种风险加以系统地识别、归类、整理和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从工程风险识别的定义可知,工程风险识别的两个环节包括: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要对项目的风险完整、确定的识别是非常困难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风险的研究起步早,在实践中己经形成了风险识别的一整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美国的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协会和风险管理协会也定期提供风险研究报告,其中包括新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识别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和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一切均为做好风险辨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工程风险领域的风险辨识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类:
2.1.1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法、询问法、实地观察法、情景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最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指通过对多位相关专家的反复咨询、反馈,确定影响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然后制成项目风险因素估计调查表,然后再由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各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期内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出现后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估计,最后通过对调查表的统计整理和量化处理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和对项目投资可能的影响结果。专家调查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2.1.2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综合集成法、AHP法、WBS—RBS法和CIM法。
2.2风险估计
在风险管理中,若要客观合理地提出风险处置方案,仅凭借风险辨识的结果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弄清楚风险发生的机率、风险期望损失等。风险估计是指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以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及风险一旦发生对项目造成的损害程度。风险估计是一个将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量化,用概率来评价风险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工程项目来说,险估计是指对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过程不仅是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程风险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的估计,而概率估计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阐述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呈现出稳定性的规律。只要被观察的风险单位足够多,就可以估测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4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误操作的重要方法。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和特殊教育三方面。1)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要求新入厂人员(包括新员工、临时工、外来实习人员等)必须经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一、二、三级安全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72学时。2)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结合岗位特点,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遵章守纪教育。日常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基础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本岗位的生产特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护措施,应急救援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措施,生产事故案例,防护器材、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等。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0学时。3)特殊安全教育培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进行安全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并按规定年限进行复审和换证;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投产使用前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教育;发生重特大事故和恶性未遂事故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吸取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二、隐患管理
隐患是事故的根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经常性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安全隐患排查要不留死角,全员参与。对于排查出的一般隐患要立即组织整改,对于技术条件暂时不具备整改的重大隐患,要采取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纳入技改项目,限期整改。
三、作业安全管理
动火、进入受限空间、高处、吊装、临时用电、动土、检维修、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均具有很大的风险,要严格执行化学品生产单位八项作业规范(AQ3021~3028-2008)的要求。实施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分析、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作业负责人应到现场确认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向作业人员交代作业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发现违章行为及时制止。
四、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管理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保变更带来的危险性得到充分辨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变更时,如果未对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措施,就极易形成重大事故隐患,甚至造成事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在工艺、设备设施、电气仪表、公用工程、管理制度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应纳入变更管理。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认,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并对变更可能影响到的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五、应急管理
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事故应急演练,评估演练效果并完善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及其职责。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事故现场人员和应急处置人员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置。各职能单位要做好日常应急保障工作,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对于应急处置人员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专业技能。
六、事故和事件管理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着重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认真分析查找分析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防范事故的发生。对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吸取事故(事件)教训。对于外部企业事故信息也要及时收集,认真吸取同类企业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七、结语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5
【关键词】销售渠道 风险 管理方法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有事物都在快速的变化着,面对快速变换的市场环境,销售渠道风险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销售都是通过销售渠道实现的。基于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资源,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扩展自己的业务网络。面临外企对中国市场的积极抢占,国内企业必须要把握好本土优势,控制和调配好销售渠道,才能与外企竞争市场空间。销售渠道具有不稳定性、不规则性、复杂性等多种特征,这就为企业带砗艽蟮姆缦铡D壳爸诙嗥笠刀杂谙售渠道风险管理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即使认知到多种销售渠道风险的存在,不少企业却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措施。
一、营销渠道风险概述
销售渠道风险是指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阶段出现的某种突发事件或亏损的各种随机情况的综合。简单的说,是产品在移动期间,企业会产生亏损的偶然性、变更性、不稳定性等众多不良后果的总和。而会产生这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实行的分销渠道不能够完成分销责任和分销任务。
二、营销渠道风险类型
对销售渠道风险的类别进行剖析,是为了能有效的辨识和控制销售渠道风险,过往有许多的相关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给销售渠道风险进行分类。本文就根据企业的内外部风险两个大角度来进行细分,分类如下:
内部销售渠道风险,它所产生的销售渠道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而引发的,是由企业的产品、服务本身和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以及运作时出现的风险,具体分类如下:
(1)产品和服务风险。每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初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因此企业销售渠道管理的核心也就根据产品的不同时期而随之变化。在每一个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承担着各种不同的销售渠道风险。因此,应该对处在不同阶段的渠道方案和运用做出对应的调整,避免由此引发渠道内部矛盾,从而降低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亏损。
(2)渠道规划风险。销售渠道的规划和安排是企业要建立渠道的首要,销售渠道的形式主要有垂直营销渠道模式、水平营销渠道模式和多渠道营销渠道模式等。在进行渠道规划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风险,譬如因规划方法不合理而未能进行高效的市场调研,从而造成不利于渠道运行管理等情况,而这就会给企业带来许多隐藏性的风险。
(3)渠道调险。由于企业快速的发展,致使现有的渠道形式不再适用,或者现使用的渠道已无法满足企业期望达到的成效,企业在面临这一情况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整渠道形式。在完善调整期间,在企业内部会引发渠道内部利益上的矛盾,在企业外部会在中间商优化上引发冲突。此外,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渠道调整也是很紧要的,如果选择的时机不恰当就会在调整时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同时还会带来由于调整时间过长而引发的成本问题。鉴此,企业在调整渠道形式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平衡和完善工作。如果调整的不适当,就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成本和风险。
(4)物流风险。物流风险是企业在运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譬如:库存风险和运输风险。库存风险是由于企业库存积存或短缺而引发的风险;运输风险是企业在运输期间所遇到的风险。
外部营销渠道风险,是由于企业外部各种因素而带来的渠道风险,具体分类如下: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信息技术等宏观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企业是属于社会的企业,它不能够脱离其他主体而独自生存,它必须要依靠地区、国家以及世界来发展生存。对此,企业必须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动都会给企业引来风险。
(2)市场需求风险。市场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需求者的消费习惯变化和市场动向的变化等等都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并且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面对市场变化,企业务必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并与之适应的变革企业销售渠道运营战略和更新产品服务,才能够在市场上生存。
(3)信息风险。销售渠道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风险,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亏损,譬如:长鞭效应,它就是因为渠道链条中的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它造成的后果就是不真实的需求信息会沿着渠道链条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信息共享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它通过让链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享有效的信息来进行生产作业和库存规划;同时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然而,信息共享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它会引发成员的信息资源、核心技术以及商业机密被窃取,从而给企业带来新的风险。
二、销售渠道风险管理
(1)销售渠道风险的辨识。所谓销售渠道风险辨识,就是在风险还未被引发之时,根据自身的经验采用适当的科学措施,正确的认识并找出销售渠道中所蕴藏的风险,同时寻找存在风险的根源,从而让企业真正的看清自己所处的市场和销售境况。风险的辨别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风险。认识风险就是检查可能会发生风险的渠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风险会发生的概率,风险会发生的根源;第二步、剖析风险。就是对可能会发生的渠道风险进行剖析,同时将风险会发生的概率、后果以及来源再进一步的分析;第三步、复查风险。就是根据上一步风险的剖析结果再作更深层次的审查。在复查期间,必须注意是否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信息是否准确;风险信息是否完整;风险识别对象是否完整等等。但是企业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销售渠道风险都能够被辨别出来,因此,风险辨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销售渠道风险控制。在了解和辨识销售渠道风险后,就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避风险的发生。销售渠道风险控制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法: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销售渠道风险规避,是指企业采用停止销售的方法或者退出某一销售的运行,以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亏损。风险规避是属于比较保守的降低损失措施,不具有挑战性,属于一种消极做法。风险和收益是共存的,如果没有风险的存在,就不会有效益的提升,所以在规避销售渠道风险造成损失的同时,也阻挡了收益的增加。因此,在规避销售渠道风险影响之前,要对风险类别及会造成的后果进行深入的辨别和剖析。如果存在的风险较低,尽量不要采用风险规避方法;而如果遇到发生可能性较大又后果严重性较大的风险时,那么就必须采用风险规避的办法,从而规避较大亏损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销售渠道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在辨别风险后,将其转嫁给他人或第三方,从而来规避风险责任。一般企业运用的保险方法就是与保险企业合作,承担一定的保险费用,将销售渠道风险转嫁给保险企业,从而能够在遭遇风险后被给予一定的补偿,降低承担风险的后果。而采用的非保险方法就是签署合同,把风险转嫁给非保险单位,这属于是责任上的转嫁,而在销售渠道上却没能转嫁。在销售渠道风险管理上,企业一般会通过购买保险担保的方法,来使风险亏损降到最小。
销售渠道风险自留即风险自担。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企业如果要将销售渠道风险完全挡在门外,那么收益就必然不会有所突破,企业发展也会处于徘徊不前。因此,一些企业也会根据自身所承受范围,存留一定的风险,来帮助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风险自留在某种状况下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隐患,然而如果没有遭遇到销售渠道风险,那么风险自留就属于是低成本的投入。风险自留针对的风险目标一般都是发生可能性较小,而且它们造成的后果破坏性较低。
(3)提高销售渠道风险管理意识。销售渠道风险管理意识是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之一。风险是一定存在的,而如果有关工作人员缺少风险意识,风险一定不会被辨识出来,更谈不上去规避了。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很容易就被忽略。对此,必须要提高所有企业人员的渠道风险管理意识,努力提升他们对风险的辨识度以及辨识能力,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风险管理是否有效与相关人员的主动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更是全体员工的责任,这是由于风险的发生影响到企业里的每一个职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凤娟.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及发展趋势分析[J]. 信息通信,2016,(10).
[2]方颜,牟君,陈北,李思鸣,周双月.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及发展趋势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3]鲁永鹏,王燕. 论道德风险在供应链销售渠道中存在的问题[J]. 中国商贸,2015,(08).
变更管理风险辨识范文6
药品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持续存在于药品的整个研发与生产周期;在新药品的研发阶段需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对药品的研发是否符合相关药品要求及法律规定进行审核,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药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将其风险性降至最低。新药品的生产过程,是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对药品的超标情况、生产过程、生产控制措施等进行辨识,保证所有流入市场中的药品都是安全的。在新药品的研发过程中,需对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其相关参数不能满足药品质量要求,需进行变更与调整,若出现药品的变更,应在原始数据资料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对新药品的相关参数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对最新的信息及数据重新实施风险评估。失败模式分析(FMEA)是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能有效实现药品设计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失败的分析,并在现有的经验、历史数据及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潜在失败进行风险值确定,在实际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风险管理及评估的主要流程
2.1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
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及沟通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流程。药品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任何一种药物风险评估工作中,既要对发生率、可逆性、持续性、严重性等风险的具体特征进行研究,又要对该药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利益进行分析研究;但开展药品风险评估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药品与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际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可将其划分为3个步骤: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价;在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有药品可能导致失败的后果、失败的概率及不良反应的原因等,要保证药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建立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在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阶段,需进行大量文献及资料的查阅,以便有效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参考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如果仅靠企业内部有限的技术资料及理论水平,很难对药品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若借鉴与参考对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可相对弥补企业内部的缺陷;②参考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药品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生产过程中一些关键生产工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药品的生产质量,使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予以综合考虑;③药品历史数据的识别工作。在药品的历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数据对于现行的药品生产来说也存在较大风险;④依据产品的控制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在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可通过相关的控制目标,应用倒推的方式,找到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⑤依据生产者及客户关心的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一种新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或客户会着重关注药品的某一项指标,在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也可将其作为药品质量控制风险。
2.2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
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后,需进行风险控制工作,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中,即:①评估相关制药企业能否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若能接受就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②若制药企业不能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需采取相关的措施以降低风险或消除风险;③要能够处理好风险、资源及利益几个方面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资源投入力度越大药品的风险就会越低,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平衡各方面的关系[2]。
2.3药品质量的风险审查
药品质量风险审查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应用相关的技术降低到最小范围,并对其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在药品质量风险审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审查制度,保证的药品质量能够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
2.4药品质量的风险沟通
在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等流程完成后,应开展药品质量风险的沟通工作,可保证制药企业能够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情况、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企业中的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需要就以上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并将识别结果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化记录,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防止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药品质量风险的增加,若在风险评估工作中发现新偏差未出现在风险控制范围内,需及时对其进行重新评估[3]。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