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1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四)会计信息约束条件和限制性标准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2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关于“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存在的异议,即: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并提出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调整建议。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会计信息质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7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1- 02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本科目应当按照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差额、现金折扣,借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总的来看,“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一般的利息收支、外币汇兑损益、售后回购差价摊销、金融机构手续费、或有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银行结售汇、购入外汇买卖价与折合汇率差额、享受的现金折扣、留购租赁资产未担保余值损失等,俨然成为一个最为臃肿的会计科目,其设置可能出自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考虑,但事实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操性来看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1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科目核算,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原则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利息收支、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看似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例如,一般意义上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负债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反映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虽然目前在会计核算上不属于投资活动收益,但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投放的效果,企业将其闲置资金存于银行,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与一般的委托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而言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同样,现金折扣其实也是一种融资活动的结果,汇兑损益则是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应该属于营业外收支活动的范畴。如此众多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汇集于同一科目核算,让人费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容易引起一些混淆。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2 将利息收支互为抵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剔除汇兑损益、现金折扣等非重要性项目,财务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是(借方)的利息支出和(贷方)的利息收入,而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其收支净额。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难以直接获得分析决策所需的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我们在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时,其中的息税前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等指标都会使用到利息支出的数据,让人纠结的是我们往往无法在企业披露的信息中获知准确的利息支出金额,而只能以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金额来代替,但由于“财务费用”项目反映的是利息收支净额,如果表现为净支出,由于已经抵减了部分利息收入,会低估了息税前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加大已获利息倍数,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而一旦出现净收入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费用为负数,则相关财务分析指标都失去其计算的意义。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负数的上市公司有691家,较去年同期426家增加62.21%;涉及财务费用总额为-89.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26亿元。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不差钱”的公司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金额少的几万,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其中兖州煤业以-8.26亿元居首,南方航空和中国国航分别以-7.35亿元和-7.3亿元紧随其后。有的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靠利息净收入支撑,当年的利息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相当。如果再加上汇兑损益的影响,“财务费用为负”的公司数量会更多。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获得巨额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支出较少,使得汇兑收益大于利息支出,像怡亚通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1.18亿元,同期净利润仅8 547万元,经营业绩完全依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支撑。在此情况下,显然现有的“财务费用”核算模式已经异化了会计信息质量。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3 将利息收入与支出集中核算的做法与国外会计处理惯例不相符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在西方(包括香港地区)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分别设置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科目,利润表上分别列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和净利润,清晰明了,而且与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体系相吻合。反观我国的会计制度,利息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被利息收入冲减,尤其在上市公司中,超额募集到的资金限于诸多规定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导致财务费用为负。另外反映在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净额也因为掺杂了其他项目支出(损益)而无法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利息费用,与财务管理(分析)体系相脱节,其做法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符,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快速准确地使用相关会计信息,影响相关的财务决策效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会计制度的层面上重新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将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利息收入”科目适用于金融行业扩大到适用与所有行业的企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得以从“财务费用”科目中分离,与企业间的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等合并在一个科目,反映短期资金投放(使用)的效果;汇兑损益则作为营业外收支项目分别归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财务费用”科目则用以核算企业为筹措资金而产生的各种手续费和利息支出,这样可以使得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偿债能力做出准确合理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2]王琼.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问题及其解决[J].财经科学,2003(增).

[3]刘秋明.财务费用缘何为负[N].中国证券报,1999-10-2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3

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和辅助质量特征两大类。基本质量特征是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首要的基本质量要求,主要以决策有用为目标,是质量管理的重点。本文将基本质量特征确定为重要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四项。其中,前三项在国内外准则中也界定为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是质量特征中最根本的要求。考虑到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对各个路局和站段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以及铁路运输企业对外融资产生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需求,本文将可比性也列为基本质量特征。辅助质量特征则是在决策有用基础上,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对基本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辅助质量特征确定为透明度,具体包括中立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

二、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在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时,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内涵和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各因素具有模糊性,为了使模糊因素数量化,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将多个表述会计信息质量性质和内容不同的指标归一为单一指标,以便对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有依据的评价。每一指标的权重反映了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主成分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等。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把每一层次中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各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根据专家的判断来决定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和相关公式所示。根据判断矩阵提供的信息,计算针对上一层某因素的本层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可采用和积法求解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代表该层各因素对上一层某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

三、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将评价因素集分为m个子因素集,即评价因素集U可表示为:U={U1,U2,…,Um},对于每一个Ui,有Ui={Ui1,Ui2,…,Uin},其中,i=1,2,…,m。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最末级指标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确定从Ui到上一级指标层的关系矩阵Ri。若单独考虑Ui(i=1,2,…,m)下的指标Uij(j=1,2,…,n),评判其隶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为rijt,则可得Ui的模糊评价矩阵R。先对各最末级指标Bij(i=1,2,3,…,9)的评判矩阵Ri作模糊运算,即用各末级指标的权重乘以对应的模糊关系矩阵,得到上一级指标Bk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軒k={bk1,bk2,…,bkm}k×m=Ak*Rk,即得到初级综合评价结果。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要兼顾各种因素,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由初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得到上一层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B軒1,B軒2,…,B軒m}T,根据其对应的权重向量,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第二次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同理,如果有多层指标,逐层进行模糊矩阵运算,直至得到最顶层指标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在相关专家调查法基础上,得到模糊关系矩阵。专家评判统计见表2。根据模糊数学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出被评价对象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为了更直观地对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进行分析,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评价集的考核列向量。因此,综合评价结果既可按照最大隶属原则来选取,也可由W值来选取。相比较而言,W是一个加权平均值,分值越高,说明质量越高,否则就越低。

四、政策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4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 相关性

一、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钱颖一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曾提出:“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安排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施行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公司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充分竞争的外部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外部审计等。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2.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主要用货币来表示,表明企业在一定的时点或一定期间内资本运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会计数据。

会计信息质量对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各方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

3.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关系

(1)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公司治理在财务上的表现如股东构成、注册资本构成等。这些指标既是会计方面的内容, 又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特别明显, 证监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 更有助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 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从而增强投资人的信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

(2)公司治理结构为会计信息的运作提供外部环境

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当事人与公司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这套制度安排中充当信息提供者的重要角色,是控制所有者和监督经营者的一个重要工具。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下,必然会受其影响,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 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大股东或个别控股实际上控制了股东大会、董事会,进而控制了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东大会的职权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履行其功能。此时,企业内可能既无制衡的动因,也无制衡的机制安排,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难以体现所有者利益要求。

(2)监事会缺乏独立性

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其成员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往往是上下级关系,地位较差,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作用有限,没有决策和控制权,结果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3)外部公司治理不健全

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经理不必承受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缺乏通过市场来约束和评价经理层的一系列机制。其次,作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和会计信息质量负有保障的注册会计师,缺乏根本的独立性。另外,我国现行的与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是一种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的体系,即在出现问题时,有关部门对公司的行政处罚——罚款,实际上就是对所有投资者的罚款,普通投资者不仅要承担股价下跌的损失,还要承担罚款的额外支出。

2.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股票上市需要,高估资产,虚假包装。比如某上市公司将无关资产作价并入公司,连同其他相关资产虚增资本数千万元,连续三年不盈利甚至亏损、将亏损通过作假账变为盈利,从而成为绩优企业。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多数上市公司只按行业披露本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及主营业务利润增减变动情况,而没有按规定披露上年对比数。这些内容涉及的会计信息面极其有限,投资决策者难以据此了解完整信息。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使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在规定时间内披露业绩报告,但对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不及时。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范文6

谨慎性要求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1)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谨慎性要求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要求,要求会计报告者向信息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出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而资产减值信息是这些风险损失信息的主要构成,所以,资产减值是谨慎性要求的基本体现。资产减值的范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孰高来确定的。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则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一是存货跌价准备。企业的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货存在着被更新、市价下跌、陈旧、毁损发霉等原因,会导致存货可变净值发生减少,此时,若仍以历史成本计价,会虚夸资产,不符合谨慎性要求,此时则应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使存货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是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的减值。企业在资产负债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以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除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外,本部分其他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是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对于商誉和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减值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来加以判断。按照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可收回金额是由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为避免企业利用这些资产的减值损失调节利润,新准则还规定这些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存在大量性质类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在考虑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将单项金融重大的金融资产区分开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此处理更突显谨慎性要求,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中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在金融资产中,特殊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必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四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资产负债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产生足够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额,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五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等减值因素消失后,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进入当期损益。

(2)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展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当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就形成企业的或有资产,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一般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对或有资产,企业不应加以确认。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企业需要将其确认为负债,在会计核算中作为预计负债核算。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但是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显然,企业对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处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处理遵循的就是谨慎性要求。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谨慎性要求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具体运用是双倍余额低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氛围内,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行业领域里,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引起的价值损失在不断增加,此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符合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就越来越偏向加速折旧方法。若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使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使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从而促使企业取得缓交所得税的财务利益,这就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使企业有能力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条件下,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资,减少因物价上涨而发生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实现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统一。而且从长远来看,加速折旧法不会影响企业应纳的所得税总额,企业可以迅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而提高劳动生存率和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4)收入的确认。企业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此处谨慎性要求主要在销售商品收入和劳务收入上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企业既没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确认为收入。否则即使货物已经发出或即使已经收到价款,也不能确认为收入。售后回购时,销售方应根据合同或协议的条款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如果没有,此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售后租回也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融资交易。再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提供劳务服务的收入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劳务收入确认和计量应分不同的情况: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该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 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谨慎性要求的局限性

虽然运用谨慎性要求有诸多的有利面,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约束以及运用谨慎性要求如何掌握尺寸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谨慎性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旧会计准则中允许使用的存货发出计价中后进先出法,就经常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和手段。

(1)谨慎性要求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具体而言:一是与可靠性要求的矛盾。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要求会计信息准确、合理,对于资产负债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而且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加工和生成会计信息时,不考虑对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而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可靠性要求客观反应相矛盾,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时,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就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谨慎性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时,都是采用有益于投资者和债权者的会计方法,这与客观性要求的中立性立场也是相违背的。二是与可比性要求的矛盾。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要求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但是谨慎性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就会与可比性要求发生矛盾。比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不同企业的存货,同一企业不同品种的存货,有的用成本计价,有的用市价计价,而当市价变动时,价值的计价又会在成本与市价间不停变换。再如对于同一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有的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而有的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导致可比性要求的失效。三是与重要性要求的矛盾。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而谨慎性要求充分披露企业的不利信息,这就与重要性要求相冲突了。四是与相关性要求的矛盾。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要求的宗旨是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其结果容易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高的收益无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从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低的负债和费用加以确认,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披露除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外的或有负债,而与之相关的或有资产却只有在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予以披露,而通常情况下不予披露,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谨慎性要求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性。这致使会计信息要更多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我国企业在运用谨慎性要求时,经常会出现过度谨慎性和谨慎性不足的问题,到现在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着,比如,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又如,新准则要求“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里的“不公允”也要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由于谨慎性要求具有主观随意性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要求容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要求调节利润避免停牌的情况就时有出现。

(3)税法对谨慎性要求的制约。税法与会计制度对于谨慎性要求理解的不一致致使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差异的不可避免。税法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时间上,税法提前确认收入、资产,推迟确认费用、负债,金额上,多计收入、资产,少计负债和费用,而且确认不确定事项时,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的情况下才予以认可。而会计制度的谨慎性要求是提前确认费用和负债,推迟确认收入或资产,少计收入,多计费用,而且会计上谨慎性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确认的损失往往没有交易凭证,缺乏可靠的证据,难以取信于税务部门,因此,税法对于资产减值损失及预计负债都会不予认可,这就使应税所得往往大于会计利润,从而致使谨慎性要求的运用受到制约。

谨慎性要求的改进建议

(1)合理确定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优先使用顺序,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在众多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真实可靠性应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要求必须在维护真实可靠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要求与相关性、可比性要求及其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而考虑这些要求的优先使用状况,当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优先使用谨慎性要求,当不确定程度较低时,则相反。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是有所不同,谨慎性要求的应用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与其他会计要求冲突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影响,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2)通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增加谨慎性要求的可操作性。在适度谨慎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要求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从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看,像加速折旧法这样体现谨慎性要求的具体方法的操作性是比较强的,这样也就有效预防了谨慎性要求与其他要求的冲突。而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时,可变现净值难已确定,所以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准则上还应该多加些限制条件,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理论上的方法,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要有两个前提: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并且规定了存货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度范围内运用。这些都限制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增强了可操作性。

(3)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为较好地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要求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应该进行必要充分的讨论和协商,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上的差异。税法规定的缴税口径应充分考虑会计法律法规的谨慎性会计处理所涉及的收入、成本和损失,进行一个通盘考虑后,确认一个认可的范围和要求具备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要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确定后允许在税前列支,并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添加一些不依创附于财务报表而存在的信息,这些都是解决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一些可行性方法。通过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谨慎性要求的正确运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谨慎适度地引入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新的发展趋势

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体现了会计计量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