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1

目前国内社区的管理开始由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化为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管理,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社区治安管理方面主要应用安防监控技术及智能楼宇的门禁产品,社区给居民提供了居家养老、社保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民族宗教、普法宣传、科普宣传、文化活动等各项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生活。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各类信息仍然处于零散状态,张贴布告、社区电子信息屏等方式仍然是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紧急服务呼叫系统、小区出入电子管理、家庭防盗报警、社区报警系统等安防服务还较少应用,尽管有些地区的社区服务已经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但从整体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建设中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程度仍然较低。

2云阳桥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云阳桥社区是“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将社区建设成服务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态社区。我们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深入建设和谐社区、科技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社区为载体,以信息化应用示范为基础,通过社区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完善,将宣传和推广新知识,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作为途径,把社区建设成为“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三新科技社区作为目标,力争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实现居民的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

3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服务架构分三层,其中数据支撑层构建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社区党建、计生等管理为主的业务处理数据库、社区服务为主的服务信息数据库以及与移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信息。应用服务层主要提供居民的各项服务和社区业务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访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1社区门户网站

建设社区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包括社区新闻、政策法规、社区服务等,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可沟通交流的平台。

3.2社区管理服务系统

主要是对居民信息、劳动就业、居民健康、社区服务、民政事务、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社区党建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率,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方便社区沟通交流,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实现基层社区管理创新发展目标。

3.3物业管理系统

通过公共服务、企业服务和业主服务等功能,在物管和居民之间构建了一个适时、有效的沟通平台,改进和提高物业公司的软服务,成为沟通物管企业、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桥梁,降低社区管理运营成本。系统包括以下内容:亲情提示、社区介绍、社区配套、物管人员、物管电话、物管指南、特约服务、收费标准、业主调查;业主对本户房产信息、车位到期信息、水电气抄表信息、报修信息、物水电气信息等的自助查询,及在线报事、在线预约和在线投票等。

3.4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系统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行宣传,并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提供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检索、个人健康档案和医疗保险帐户信息查询,提供医疗健康咨询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计算机的推广使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用户群体。

3.5社区安防监控管理系统

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集成监控与管理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够便捷地进行社区安防监控系统的操作,对公共区域、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等进行便捷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信息技术在“三新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区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建设不断完善,文化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和谐社区的建设对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和谐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将其有机地纳入和谐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建设带来创新,推动其再上一个台阶。

一、群众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对此,群众文化在此关键上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为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创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支柱,而和谐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赖以体现的基础。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要通过导引导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打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违背的理论,通过强化群众文化工作,创建和谐文化,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二)发展群众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

改革开放首先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对于内地以及西部一些山区来说,并没有实现国家所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依旧残留,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并且在缺乏引导的前提下,不文明现象有可能滋长。尤其是农村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意识到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推行的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规划,一步步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从而多方位地、全面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良好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发展群众文化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生活需求

生产力的发展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科技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元化。以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精神文化的享受,更多的人宁愿沉迷吃喝玩乐、追求奢侈品,不愿意投资高品位的文化精神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以及在信息时代下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除了读书看报外,人们还需要通过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理念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已经成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一种必要手段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个国家是由多个地区组成的,而一个地区又是由多个社区组成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

(一)和谐社区的定义。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论断是这样定义和谐社区的:和谐社区是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的居民和谐相处的有活力、有秩序的社区。它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居民的民主意识,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和谐社区的构建,最终将推动和谐社会成为现实。因为社会是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上的,只有从点上和局部上把握好,才能实现全局的优化。和谐社区的建设不仅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有力领导以及居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依靠群众文化的建设,来不断完善。

(二)和谐社区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群众文化是一种广泛、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具有独立性、广泛性和多元化等特点,而对于这些特点,它们也具有双面性。群众文化的对象是广大人民,而群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行动,则是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一个社区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支持才得以兴盛,而群众文化更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必要条件,而社区里的群众文化会一直影响着社区是否达到和谐的要求,这是直接关联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和谐社区建设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发展群众文化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和根本。失去了群众文化的支撑,构建和谐社区的工程尤如无本之木,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中心。

(一)群众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群众文化是群众所集合的一种文化表现,要创建和谐社区,必须从群众文化中着手建设。搞好群众文化,有利于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

(二)群众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一个社区的建设成果不能只靠管理层的行政人员或者街道办事处来完成的,它是一个集体,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去维护和创建。群众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采用的经验,社区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优秀文化的总结和宣传,并加强对群众文化中的不足之处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区建设。

(三)群众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平台,而社区作为这样一个平台既能支持群众文化建设的进行,又能从中得到熏陶,群众文化的建设给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使社区里的群众能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和谐社区建设有积极作用。

四、发展群众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多作贡献

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社会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文明素质相对较低、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群众文化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巩固,例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传统文化工艺技术,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需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等等。和谐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下重要的社会政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介质。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3

关键词:政府;人民群众;满意度;南京市鼓楼区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27-02

一、积极促进就业,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环境。在这样环境下,每个人的创造愿望、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全社会各种积极性创造力都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就业,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是就业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大人群”,也就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切实有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关键则在于就业机会创造、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环境改善等“三大要素”,在与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等“三大环节”。

对大学毕业生,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其面向基层就业、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措施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对返乡农民工,重点是通过加快城乡一体化、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优惠帮扶和政策扶持;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要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坚持分类实施,进行有效帮扶,促进其及时就业、稳定就业。

在社会保障方面,正确把握“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工作方针,更加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兼顾长期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的完善和健全,积极建立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

在劳动关系方面,着力增进劳资关系的和谐。认真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正确处理保障民生和服务发展的关系,坚持把指导服务贯穿于监察执法全过程,努力增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加强用工指导、强化预警监测、坚持柔性执法及时处理纠纷上下工夫,重在解决问题,全面维护全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鼓楼区近年来在促进就业、维护企业及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2%,低于南京市的3.33%,江苏省的3.47%,全国的4.2%。

“南京日报”在今年4月份有报道:鼓楼区总工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商联联合发起的“共同约定”行动,得到了多家企业响应。鼓楼区多家企业负责人与职工代表签订“共同约定书”。“共同约定书”约定,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积极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不把裁员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及时、真实公开,接受职工监督。“约定”同时规定,职工要正确对待自身利益调整,以主人翁姿态与企业同舟共济、应对挑战。这体现了企业和职工之间和谐的劳资关系,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二、规范城市管理, 是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的落脚点

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鼓楼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清新亮丽的市容环境,让老百姓满意。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绿化美化等市容环境问题入手,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重点在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和市容环境整体水平上下工夫,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环境卫生管理中,做到“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在居民区环境综合治理改造中,做到“街道不积水,小区不漫水,居民家不进水”,争取达到“晴天无灰尘、雨天不积水、出门见绿化、休闲有去处”的目标。

近年来,鼓楼区在“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过程中,以社区工作为立足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提升。(1)社区社会救助顺利推进,鼓楼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实际受益为410元,比南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多80元补助。在全市率先建立低保边缘家庭定期定额补助制度。(2)社区卫生服务高效,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均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十个卫生服务站。(3)社区文化蓬勃发展,拓展社区文化体育空间,打造“文化强区”、“体育强区”,十分钟社区文化体育圈覆盖率达70%。(4)社区治安防控有力,全区各个社区全部建有警务室,投入1 200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全区重点目标、易发案地段图像监控的全覆盖。(5)社区环境整洁优美,围绕“蓝天、碧水、宁静、洁净”四个目标,做美社区环境。

三、坚持为民办事,是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迫切需要

作为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切实关注民生,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民办实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只有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积极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和执法工作程序的透明度,在市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和互动的平台。

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拆迁安置、环卫设施等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通过事前公示、召开听证会、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民意,尊重民权,为民服务。可以设立区长信箱、主任信箱,设立城建、环保、市容、工商等几个重要归口部门联络员信箱,定期收集市民想法和建议,政府和职能部门还可对市民代表进行阶段性报告,每年开几个主题座谈会,梳理工作思路、交流办事理念、普及法律常识,让群众了解政府是如何处理、解决问题的,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也加深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四、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是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优先战略

从2009年上半年鼓楼区的环境质量来看,小康水质达标率为33.3%,与上年同期持平;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5%、24%和7%,优良比为92.7%,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降尘均值比去年同期减少1.57吨,达标,单次值达标率为100%,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噪声环境达标率为100%。鼓楼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鼓楼区应努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全区总体达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标稳定达到85分,城乡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确保达到100%,力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稳定达到325天;要立足科学治水,积极配合全市“2234”治水计划,加大投入,推动重点治水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尾气治理力度,严格实行新车、外地转籍机动车达标准入制度,加大高污染公交车淘汰更新力度,基本消除公交车“黑尾巴”现象;深化绿色系列创建,创建好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和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果,让鼓楼区全面形成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人居环境。

五、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发展,是建立政府与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最终目的

今年以来,鼓楼区应对经济危机,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保增长、促转型”的较好成绩,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完成GDP82亿元,同比增长11.2%;财政收入17.5亿元,增幅21.4%;一般预算收入8.2亿,增幅7.1%;实际使用外资7 191万美元,完成市全年目标(9 000万)的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亿元,同比增长1.67%。

立足自身发展空间狭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特点,鼓楼区扬长避短,提出“区域空间有限,科学发展无限”的理念,努力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验区。今年将确保完成GDP350亿元,增长12%,力争增长15%;确保完成财政收入62亿元,增长13%,力争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力争到2010年实现GDP400亿元;财政收入确保70亿元,力争突破80亿元大关。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4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民族文化传统;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态度,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些新论断为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今年1月,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俞正声再次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兰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汇地区,“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是丝绸之路重镇。千百年来,各民族在黄河两岸交往、斗争、吸纳,有的融于汉族或其他民族中,有的分化或再生成新民族,本土文化独特而丰富。至2011年,兰州市可识别的少数民族达55个,有15.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23.29万人的4.41%。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以儒家文化为根本的兰州人民创造的黄河文化,也有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兰州创造的穆斯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也使得民族传统文化随之变化。

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计划形成“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良好生态,协调城乡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在兰州地区,城市化大潮背景下,回族作为主要的少数民族,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冲击和影响,许多群体告别传统文化空间来到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传统:回族文化观念概述

回族是元末明初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的穆斯林迁移到中国后,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明初回族入居兰州,建绣河沿清真寺,“围寺而居”,据清乾年间刘一明《重修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中说:“金城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解放前,兰州世居回民两万多,“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在现今市区互助巷、绣河沿金城关等处,以经营小吃为生,对繁荣兰州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回族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而且传承着祖祖辈辈信仰的伊斯兰文化,在继承中与时俱进。张岱年曾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回族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公平及生态文明等观念。

(一)观

回族是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形成前伊斯兰教就已传入中国,宗教理念渗透于行为准则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其精神和物质文化。回族价值观中的“前定论”和“后世论”说人的命运早已被真主所定,但可通过对真主的遵信,努力行善,改变后世的命运,归属真主。他们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幸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婚礼中的念“尼卡哈”仪式以及人生礼仪中的割礼习俗等,都是伊斯兰教在回族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二)商业公平观

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古兰经》多次提到“外出奋斗者”在“大地上寻找财富”,“寻求真主的恩惠”。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秉承秩序、公平、人道的传统伊斯兰教经济思想,有着良好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经营方式,把商业行为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唐代,回族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珠宝、香料等交易,明朝后转向粮食、食盐、布匹,现今活跃于清真牛羊屠宰、毛皮、饮食等行业。伊斯兰教对商业的推崇形成了回族的商业观,它将商业约束在一定尺度与范围内,注重公正、诚信。

(三)生态文明观

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影响,认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者,主张合理开发大自然,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来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不滥用自然,提倡“两世兼顾”,建筑色彩倾向于单纯自然的绿色。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回族禁吃自死物、血液、猪肉,而是吃鸡、鸭、鹅、牛、羊等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端动物,这对保护稀有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回族人用土葬,不用棺椁,也不用火葬,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这都是回族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体现。

二、变迁:兰州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的现代化路程

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别具特色,历史上就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回族人口1058.6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7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是继壮族之后排第二的少数民族。他们传统以务农、经商和小手工业为主,现已介入到各行各业,其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城市有一定差别。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人口,居住格局逐渐扩大,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兰州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酒泉路、靖远路等为放射状结构,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以及“围寺而居”的格局。

兰州作为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黄河上游的大型现代化城市,自十一五以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商品贸易、能源输出为主体的行业体系,城市化发展模式独具特点。根据《兰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兰州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以四大核心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为核心点,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的创新之城。但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力,盲目冒进、过度开发、圈地、盖楼、造城、“GDP至上”也会自酿苦果,危害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切勿出现城市化率不正常地大幅度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公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考》,对28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查,将这些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做了排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镇化变迁给回族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在以汉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氛围及新社会环境下,是迎合、退却还是吸纳、进取,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其既要保守自己的伊斯兰传统文化,又要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大量引进先进文化,也必须传播扩大自身民族文化。

三、整合与重构:展望城市民族工作新态势

主席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但要努力克服“三个不适应”,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建设上,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

(一)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

2015年12月20日,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指导原则,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跟风随流”现象严重,很多地区热衷于“圈地造城”,盲目扩张,大拆大建,不仅违背了本地实际,也不利于区域特色的发展。《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建设“一城一都”,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中国黄河文化旅游之都,实现与中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的五通。兰州回族文化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显著,只有认识到回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准确把握民族特点,尊重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规划先行,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有效开展民族工作。因此,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工作与就业情况,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关注“失地农民”群体,完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的双相适应。

(二)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a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1年城镇化首次突破50%,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6.1%,预计“十三五”末将突破60%,其中7.5亿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2.5亿为进城务工人员,我国正从“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大城市病”、“城中村”、“城市贫民”等问题突出。

十首次提出新型城市化概念,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兰州市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规划(2014-2020)》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布局为统领,充分发挥兰州区域中心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一核、一极、两轴、多点”,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体现都市文化新趋势、新特征,提升文化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3年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指出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在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形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条经济带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两边高,中间低”现象突出。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段,其发展不容忽视。

党和政府把握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东部沿海力量扶持西部发展,兰州城市化要保持优良发展方向,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西部地区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势必与兰州回族居民的传统思维模式、民族文化相碰撞,产生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新矛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也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必须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文化,把握好城市化进程中回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和趋势,提高回族居民对城市化的应对能力,以此来稳固社会、繁荣国家、团结民族。

兰州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兰州城市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城市民族工作。而城市化作为一项持续长久的社会工程,民族工作的推行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树立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依照“五个统筹”使经济与人类、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将民族资源优势同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民族工作,使少数民族适应现代化发展,提升其应对社会转型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回族人民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勇于变革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不适应的旧传统、旧观念、旧习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既具有回族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文化体系,以此来推动回族聚居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1]汪春燕.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关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德兴.社会转型期西北少数民族居民价值观的嬗变[M].人民出版社,2007.

[3]高小岩.游离中沉淀:认同与变迁的都市回族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10.

[4]李艳萍.论西部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6).

[5]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7).

[6]刘争光,张志斌.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4).

[7]尹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冲突与责任[J].齐鲁学刊,2016(2).

[8]孙嫱.生存智慧:从回族清真寺建筑看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西北民族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简介:刘晓飞,女,山东淄博人,作者单位为西北民族大学。

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范文5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10月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等历史机遇,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顺势而为,逆势而上,超额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迈入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们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深化区情研究,创新发展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得紧而又紧,板块互动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2009、2010年先后荣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亿、300亿元大关,2011年预计达到380亿元,是2007年的2.5倍。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5亿元,是2007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亿元,2011年预计达到288亿元,年均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预计达到346亿元,是2007年的2倍。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累计安排实施重点项目340个,完成项目投资471亿元,已建成项目8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累计利用外资2.1亿美元、内资10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4.5亿元,2011年争取上级资金1.6亿元。解放路沿线万达商业广场等16个项目正式运营,炭市街——南新街等重点区域完成拆迁,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等一批支撑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召开首届全球秦商大会等8场全国性盛会,成功举办区加快现代服务业暨餐饮娱乐项目推介会和解放路商圈发展战略峰会等重要活动。策划推出“千年皇城商脉,西部时尚首街”和“金康路有好茶”等系列宣传。建成区规划展厅,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盘活万股商厦、裕华商厦等一大批闲置楼宇,顺利解决华源商城、21世纪广场等一大批项目遗留问题。台湾蓝天、香港恒隆、苏宁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进驻。成功引进太平洋保险分公司等34家企业总部和天锡楼等21家品牌餐饮企业。世纪金源等4家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开业,全区五星级酒店达到6家,居西北之首。2011年,拿出320万元重奖纯餐饮招商和星级酒店建设成绩突出单位,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吸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广场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初步形成,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区殊荣。累计投入科技资金3690万元,举办科技大集市活动,成立军民两用光机电技术产业示范园,培育、引进黄河光伏、航辰电子等一批高新科技项目和企业。金康路茶文化街等18条特色街区形成规模,八办纪念馆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评定。充分利用“世园效应”,加快发展金融服务、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区二、三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47:53转变为2011年的38:62。2011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0%以上。

(二)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坚持建设与管理、改造与安置并重,统筹规划,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建路子。

——旧城改造大见成效。累计投资82亿元,完成了17处棚户区和9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建成全市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安置小区——八府庄园。购买、新建安置房21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6.5万户、15万人。全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7平方米。特别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大明宫遗址保护从蓝图变为现实,道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人行天桥16座,新增停车泊位6600个,建成垃圾压缩站14座,新建、改造公厕112座。火车站广场综合改造、解放路拓宽改造两大工程顺利完工,地铁沿线(段)拆迁基本完成,先后改造提升道路128条,初步实现了道路骨架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相继开展声势浩大的四城联创、城市提升、“双十乱”和渣土车整治等活动,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顽疾。城市提升年投入资金6.2亿元,实施绿化、亮化、美化项目788个,改造提升建筑立面25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60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环境卫生接管和综合整治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厕免费开放,清理野广告市场化运作步入正轨,市容环境管控能力不断提高。建立“城管+商户”新模式和“122”城市管理新体制。交通缓堵保畅工作成效显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开展“绿满、花映古城”三年大植绿活动,新建解放路中国唐苑等绿地广场33个,新增绿地36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18平方米。实施了东西五路等17条道路线缆落地工程。相继对西北轻工等14个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全市最后一个马路市场——康复路市场正式停业。圆满完成双减排任务。首创扬尘污染防治“三级挂牌”制度,并在全市进行推广。加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2011年大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02天。西京医院建成在全军医疗机构中,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城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和谐基础不断夯实

围绕构建以人为本、功能完备、分布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通过了全国“两基”、全省“普实”和“双高普九”验收。职业教育发展全国领先。接收企办学校31所,教职工4488人,数量为全省区县之最。10万名新市民子女纳入区级教育范围,2011年高考升学率位列全市区县第一。编制下达科技计划107项,争取中央、省市科技扶持资金3703万元,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为4200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养老补贴。在全省首家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73.5%。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成立区慈善会,累计筹集善款780万元,帮扶、救助群众2890人。区老年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市场建成投入运营,成为省市一面旗帜。建设“爱心济困超市”10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完成全区“老字号”资源挖掘整理工作,编辑出版第一部反映历史文化底蕴的图书——《印迹》。安装健身路径159套。圆满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成立全省首家清真食品行业协会。提升餐饮行业服务水平,扎实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价格监督检查。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基本实现。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巾帼文明岗,连续7年荣获省市双拥共建示范区等荣誉。

——惠民政策全部兑现。五年来,累计投入38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其中2011年达到12.4亿元,新增民生投入3.4亿元,占新增财力的80%。2011年集中兑付了一揽子惠民事项,其中: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工资、待遇提标支出1.43亿元;就业再就业、公益性岗位、小额担保贷款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支出1.05亿元;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学前免费一年教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学生资助救助、蛋奶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支出9368万元;1.85万名低保群众低保金支出7218万元;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和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政策支出3216万元;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1.18万名老人高龄补贴支出3203万元;大绿工程三期、廉租住房建设等支出1257万元;实施暖冬行动,为困难群众赠送取暖炉、无烟煤等物品支出1100万元;世园会市容市貌整治提升支出618万元;提高科技三项费及科普经费支出525万元。

——社区管理有效实施。在全省率先实行错班工作制和蔬菜直销进社区工作。建立“百事通”便民网络系统,开通“1890”便民服务电话。顺利完成全区第四次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深入实施放心早餐、放心馒头、放心粮油和蔬菜早市等惠民工程。和谐社区建设“八项工程”扎实推进,创建六好和谐社区72个。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获全国唯一的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三级荣誉“满堂红”。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来,平安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实施天网工程,成立广场维稳应急分队和解放路综合整治执法大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火车站、西京医院、康复路等治安复杂地区发案率明显降低。圆满完成了奥运和世园会等重要活动安保任务。投资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规范化接待中心,按时办结了国家、省市交办的65个案件。荣获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区、2006—2010年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区。“六五”普法顺利启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消防、校车等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广大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逐年提高。

(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成立3家小额担保贷款公司,解决辖区企业融资难问题。成立解放路、长乐路商会,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引导符合条件的个体户向企业“转性”,一般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转型”,2011年新增“三上”企业12家。积极探索区街联合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市区联合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杭州市西湖区、延安市安塞县等18个区县缔结为友好区县。圆满完成世园会对口接待任务。加强对上沟通协调,建立市级部门和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推动项目规划审批、军民融合等工作。在全市率先实行渣土清运股份制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市场集中收银覆盖面。积极推行“公司+商户”模式,成立金康路茶叶公司。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21.2平方公里的高陵工业园。

——自身改革继续深化。平稳有序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11户区属企业改制工作。妥善解决街道自收自支人员供养和区属五大公司遗留问题。通过公开招考引进公务员和事业人员230人。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集中受理92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全省首创行政复议进市场调解机制,成为全市首家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三统一”示范区县。加大对街道的扶持力度,街道项目意识、税源意识和守土意识不断增强,呈现出项目多、亮点多、贡献大的良好态势。据最新统计,2011年,西一路、胡家庙、长乐中路3个街道和科技产业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

——政风建设强力推进。积极开展“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活动。定期向区人大、区政协通报政情。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680件。建立区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累计召开区政府常务会等会议158次,研究重大问题435项。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工作针对性不断加强。积极开展“抓落实年”、“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坚持召开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会,不断提高公务人员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各项工作运转更加规范高效。

五年来,我区累计荣获国家级表彰奖励61项,省级表彰奖励145项,市级表彰奖励286项。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努力克服汶川地震、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理性面对企业外迁、学校移交、旧城改造、世园会服务等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奋斗历程充满艰辛,取得成绩来之不易。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进步与变化,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旧城改造是提升形象的根本举措。五年来,为改变老城区、旧城区的基本状况,我们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城市提升等作为工作的主战场,摆在首要位置。相继在城中、城北、城东大规模启动片区改造工程,“不新”问题得到很大改观。

——项目建设是打开发展之门的金钥匙。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招商的理念。挂图作战、强力推进。这五年,是发展历史上实施项目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解决遗留问题最多的五年。这些建成、在建和即将开工的项目是支撑全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抢抓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知势可为人先,用势方有所成。五年来,我们坚持危中求机、慢中求快。在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期,逆势而上、主动出击,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万达广场项目,激活整个城中商业板块复兴。发现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第一共识。

——包容和谐是发展的持续动力。广泛开展对上、对外衔接,汇聚各方支持。更加重视发挥街道作用,激发街道工作活力。强化与驻地企事业单位沟通协调,构建利益共同体。“大”理念逐步形成。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在短缺经济时代积淀的优势正趋向弱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五年来,我们把人文特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因势利导,下大力气推进金康路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大明宫、城墙、八办等人文资源兑现。文化软实力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统领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强,关键在文化强。

——把握区情是加快发展的基点。五年来,完成《地铁经济带研究》、《城区特色风貌研究》等36个基础性、前瞻性课题,不断深化对全区政务资源、交通区位资源、服务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四大区情优势的认识,高点规划“十二五”蓝图,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使每项重大工作举措都建立在科学务实的基础上。

——团结拼搏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关键在人。五年来,全区各部门、街道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选商引税、项目建设、争先创优等工作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各项工作推进的力量源泉。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实绩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体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德高望重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曾在本届政府工作过的区长、副区长以及部门领导,向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地单位、驻区部队以及辖区广大市民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发展,但与发达城市中心城区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二是旧城改造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还有很大距离,公共配套设施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重点项目储备盘子不小,但许多项目仍处在前期手续办理和动迁阶段,真正见效还有个过程;四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管理还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但少数公务人员服务意识仍不够强,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多措并举,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强化发展意识,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努力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区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产业立区、环境优区、文化兴区和科教强区“四大战略”,着力打造“四大板块”,加快发展“六大产业”,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领先、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具有产业竞争力、投资吸引力、文化包容力、城市影响力的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五年后突破7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五年后超过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发展和构建商贸业、都市型工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六大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达到70%以上;“六大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其中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6%以上。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降低1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大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稳中有增;圆满完成各项环保和节能指标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后达到5万元;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全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立区”战略,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以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商务楼宇、特色街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项目、资金有序聚集,加快构建以“六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打通完善产业链,加上龙头企业作用,串联起上千家民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二)着力提升经济效能,加快构建发展增量体系。对内优化,全面实施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将该区域建成北连大明宫、东接浐灞、南通曲江的产业高地;以长乐路商圈为突破,实施大体量项目建设,打造长乐路中央商务区;依托地铁1、2、3、4号线和辖区地下人防工程,着力构筑辐射全区的网状地铁经济带。外部拓展,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推动高陵工业园区项目顺利实施。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创造就业、提供税源、增收富民、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搭建创业辅导和咨询服务平台,强化劳动技能和市场知识培训,在释放创业潜能中增加企业数量。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实力关系区域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支持和引导,按照催生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衍生一批的思路,发展壮大更多更好的市场主体。

发展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线。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要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的社会环境,珍爱企业,关爱企业家,让各类市场主体茁壮成长。

(三)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着力打造一批名校,建设教育强区。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设区级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大楼。继续关心公务人员住房问题。加强保障性住房、安居房建设,重点保障被拆迁群众全部按时回迁。大力发展救灾济困、养老入托、慈善救助、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深入实施和谐社区“八项工程”和“三有一化”,完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四)推进城市功能优化,加快构建城市综合配套体系。全面完成辖区城中村和规模以上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加快辖区道路支网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市政交通网络。积极建设立体停车场和汽车旅馆。规划一批特色街区、五星级酒店和24小时餐饮娱乐名店、书店和医院,全力打造不夜城。深入实施拆墙透绿和立体绿化,建设功能、景观、生态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推进环境优区。

(五)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新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市容、执法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校园和校车安全管理,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查整治活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着力提高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发生,确保政治安定、社会安全、人民安宁。

(六)重点打造“五大品牌”,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新认识和挖掘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提出塑造和改善城市风貌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皇城文化、红色文化、军工文化、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五大品牌”。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并纳入全市规划,推介皇城文化;推动近现代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利用军工企业腾迁土地、厂房,启动西北地区最大的兵器博物馆建设,打造宣传军工文化新平台;建设民俗博物馆和民间藏品交流中心,弘扬关中民俗文化;加大对解放路、长乐路商贸文化内涵挖掘,恢复和发展我区老字号、老品牌。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扶持文化企业上市,更加关注和研究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快速提升文化软实力,向“文化兴区”战略目标迈出新步伐。

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大工程”:一是总投资1400亿元的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改造工程。依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新区。二是总投资350亿元的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工程。以绿色景观为核心,建设幸福林带和金花路两条商业带,依托长乐路、咸宁路交通功能轴和韩森路商业发展轴,打造集居住、商贸、休闲娱乐、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高地。三是总投资308亿元的高陵工业园建设工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园区,形成集生产、研发、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近郊生态工业园。四是总投资200亿元的解放路商圈改造提升工程。以营造高品位商业环境为目标,以商旅休闲文化为特色,以现代时尚消费为亮点,加快建设配套便捷的交通体系,增设绿地广场、休闲娱乐等文化休闲场所,完善管理和服务,大力引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建设放心购物、安全购物、生态购物的一流购物目的地。五是总投资125亿元的长乐路商圈改造提升工程。以四医大为轴心的长乐路商圈改造提升倍受各方关注。充分发挥地铁建设拉动作用,加快沿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引导实施区域内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道路两侧建筑形象和城市环境,振兴长乐路商圈。六是总投资110亿元的商圈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韩森冢周边道路打通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产业集聚、辐射周边的城东现代商贸服务业中心。七是总投资50亿元的普天小区综合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大体量、富有时代感的商务楼宇,吸引科技和总部企业入驻,构筑产业发展新平台,打造集商业、办公和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改善咸宁路地区发展环境。八是总投资30亿元的南郭上村棚户区改造工程。深入挖掘盛唐文化资源,坚持整片区域开发、大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引导总部、楼宇经济项目向周边聚集,带动城北地区新发展。九是总投资30亿元的顺城巷改造工程。以火车站、解放路、东岳庙广场为依托,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建设休闲广场、商业休闲会馆、观光夜市功能区,使城墙、环城林带、护城河遥相呼应,形成城墙、内环路和仿古商业街三位一体的城市新景观。十是总投资20亿元的经九路(段)道路打通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段建设、带动周边”的原则,依托项目建设完成道路代征、协调市级单位分段实施,把握道路两侧土地升值契机,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加速城市均衡发展。

三、2012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又好又快”为基调,以“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为目标,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出生率分别控制在3.5%和5‰以内。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全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优势产业,大力提升发展水平。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载体,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加快升级传统商贸业。促进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升级,注重挖掘传统产业中的新兴业态。加快长乐路商圈转型,提前做好沿线土地储备。加快爱家朝阳广场、安仁坊等项目进度,积极引进大型餐饮娱乐企业。引入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鼓励专业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施集中收银。

——加快聚集现代服务业。以盘活邮政大厦、国际等楼宇为切入点,梳理全区楼宇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律师服务、行业策划、研发中心、企业总部以及外地办事机构入驻,着力培育行业集中、资源汇聚、单体效益过亿元的特色楼宇。依托省政府政务资源和人民大厦、万达希尔顿、阳光国际等高档会议场所聚集优势,举办多层次、高规格的国内国际会议,着力发展会议经济。加快实施菜市坑棚户区改造,集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展广场金融商务区服务功能。

——加快壮大新型工业。继续开展“科技大集市”活动,深化军民融合会商制度,建立以华山华德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园区。积极扶持黄河光伏等项目发展。协调杨森公司设立分公司。加快蓝特森茂公司上市步伐。确保普天天线、清华德仁幸福制药等企业进入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

——加快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协助解决建设用地,引导支持企业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公司作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个体转企业、企业上规模工作进度,全年新增“三上”企业50家以上。妥善做好企业职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困难家庭救助等工作,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协助企业做好指标统计和税收缴纳等工作。

(二)强化项目拉动,确保稳步增长。树立以招商促项目、以项目促转型观念,把区域改造和培育项目结合起来,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重点项目建设重在“新、快、实”上下功夫。“新”就是更新储备、有序接替。“快”就是加快推进,确保拟建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按期完成。“实”就是抓好落实,强化时间、标准、质量和责任。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50个,总投资1406亿元,年计划投资185亿元。加快推进十大工程进展:

——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改造工程。遗址东侧,加快大华•1935、中天锦庭和东安叁城等项目进度,启动含元路拓宽改造工程,着力打造太华路、含元路两条经济走廊;遗址西侧,与曲江大明宫保护办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地产商;遗址南侧,协调铁路部门加快推进火车站北广场项目建设。

——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加强对上协调,尽快明确幸福路改造整体规划、开发模式和资金来源,将改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纳入2012年市级计划;成立区级工作机构,全面整理改造区域土地、道路、人口等基础数据;6月底前启动试验段改造拆迁和中电物资仓库改造开发项目。

——工业园建设工程。积极争取省市工业园区发展扶持资金。制定完善入区企业评审办法和发展奖励政策。尽快完成土地整理、村民动迁等工作,完成园区一期道路管网、水电气热、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6月底前举行一次新型材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入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商圈改造提升工程。加快裕华精品商厦前期工作,确保春节前后开业。做好大厦招商工作,确保年内正式运营。强化万达广场带动作用,加速民乐园步行街、大商新玛特商业培育。6月底前,完成游艺市场一期二期项目手续,启动苏宁集团解放路项目建设和市中医医院及周边、建国巷周边改造项目拆迁。

——商圈改造提升工程。以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为契机,落实地铁经济带规划,整合地上地下资源,全面加快沿线项目进度。年内确保电建综合楼、燕兴国际等项目建成运营,确保村棚户区改造、广场项目完成拆迁,确保国际贸易中心完成项目手续办理,争取启动“三办”和假肢厂区域改造项目。全面实施长乐路沿线建筑立面提升、夜景点亮,协调开展长乐路道路改造、线缆落地等配套工程,推进地铁经济带建设。

——商圈改造提升工程。尽快完成城中村改造、东侧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和土地整理工作。继续推进公园南北路打通工程。

——顺城巷沿线区域改造项目。加快顺城巷沿线土地出让和招商工作。6月底前,完成1912项目区域剩余22亩土地的拆迁工作,启动项目建设。加快东岳庙广场、永兴坊和方大美容美发用品市场招商工作。加快东七八路商业安置楼、红星七贤府等已建成项目和红星巷二期、东七八路棚户区等已拆迁区域招商工作。

——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6月底前启动项目拆迁,年底前启动项目建设。

——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尽快启动已挂牌出让区域项目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设外地市驻办事处、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性总部聚集区。

——经九路(段)打通工程。妥善解决康复路市场改造问题。加快经九路沿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6月底前,启动三府湾村改造、筑路机械厂改造等项目涉及的道路代征拆迁工作,完成永乐路至长乐路段道路施工。加大与市级相关单位协调力度,年内完成大明宫区域内路段代征拆迁和经九路跨陇海线建设方案,并力争启动实施。

(三)统筹文化资源,逐步增强发展动力。抢抓中央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机遇,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

——举全区之力办好中国国际茶文化盛会。成立机构,加快各项筹备工作进度。以“弘扬茶文化,促进世界茶经济”为主题,大力宣传推介茶文化,进一步扩大“金康路有好茶”的影响力。加快建设金康路茶文化大厦,完善停车场及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改造提升金康路街区环境。积极引进茶艺表演、茶文化主题会所等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加强与省市部门对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做好节会期间嘉宾邀请、项目推介、文化宣传、招商引资等工作,扩大盛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大力实施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提升文化影响力。把“文化兴区”战略落实在每个项目上,常抓不懈。围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编写“一本宣传书籍”;依托易俗大剧院、人民剧场等演艺场所,打造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一个文化演艺聚集区”;挖掘历史渊源和时代特点,高水平排练“一场主题演出活动”;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整合区属文化资源,着手培育“一家文化上市企业”。

(四)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构建生态。加快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旧城改造。实施与市地铁办联合土地储备新模式,增强我区自主实施城建项目能力。坚持城市改造、回迁安置并重。全面摸排登记剩余棚户区。年内启动北张村等2个城中村和胡家庙铁路小区、永乐东村等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切实做好被拆迁群众过渡期间生活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现有道路升级改造。打通韩森路、公园北路等主干道路,做好含元路、东二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完成南四合窑、北张村周边道路和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快案板街公共停车场、中储东兴停车楼和中小学操场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2000个。新建3座垃圾压缩站、15座公厕,购置1500个垃圾箱。完成年度线缆落地任务及尚俭路、胡家庙变电站配套增容工程。扩大集中供暖、天然气、宽带等覆盖面,不断增强辖区公共设施承载能力。

——美化城市环境。探索城市提升工作长效管理机制,规范提升全区门头牌匾,在重点工地、主要建筑、重要出入口设立高档次广告牌。以解放路、长乐路等交通干道和东新街绿地广场为重点,精心规划、点线结合、注重细节,提升绿化档次。以解放路为轴线,以万达希尔顿酒店周边和广场周边为两翼,北连火车站广场,南接东大街,在解放路区域全面实施夜间点亮和立体绿化,打造不夜金街。

——探索创市管理。全面推行城管标准化执法,深入实施“城管+商户”共建共管新模式,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大力整治野广告。制定城市提升长效管理办法,实施门头牌匾、楼体立面动态保洁。继续抓好火车站广场、西京医院、长乐路等重点区域和商业购物街区环境整治。协调市级部门,合理布局公交站点,缓解火车站区域交通拥堵。加强和创新渣土车管理,维护渣土清运市场良好秩序。整合执法、市容、交警信息资源,建设覆盖全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平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确保大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以上。

(五)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积极发挥我区科技、教育和其他人文资源优势,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让全区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幸福。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扶持企办、民办幼儿园发展,缓解“入托难”问题。做好太华路小学、八府庄小学建设工作,完成89中学创建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任务。规范学校周边“小饭桌”,加强校车管理,维护校园安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型医院双向转诊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三统一”制度,保障居民用药安全。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创建防震减灾先进区。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工作等社会事业。

——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年内建成区劳动保障“一托四”项目,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00万元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00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加快64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确保胡一胡二村等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200户被拆迁群众顺利回迁,确保完成市上下达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务。全面推行“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成立区慈善银行,加强“爱心济困超市”日常管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优化社区服务。制定实施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推广居家养老、专业护理、家政服务等新型社区服务。完成10个便民市场建设,积极推广蔬菜直销进社区试点经验,扩大放心馒头、放心早餐、放心粮油和放心豆制品工程规模,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六)强化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十大工程”和“六项重点工作”。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机制。建立区房屋编号档案。全面推行重点项目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利益增量分析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现辖区技防设施全覆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畅通渠道,规范秩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等方面监管力度,有效控制潜在风险。

(七)推进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筑牢反腐倡廉防线,不断增强政府的创新力、公信力和执行力。

——政务公开,提高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政协通报政情。重视社情民意,主动接受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监督。加强公务人员学习培训,注重新兴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知识,以及国内外社会管理新经验的学习。努力营造“讲效率、讲贡献、比能力”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问题想明白,把思路理清楚,把工作做实在。坚持区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综合施策,发挥各方作用。全面调动各级公务人员能动作用,增强“跑、争、要”意识。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作用,为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在地单位资源、信息和人才优势,为我区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多做贡献。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活动,凝聚全区人民智慧,激发对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改革创新,激发基层活力。认真做好工商、质监部门下划接收工作。继续加强街道工作,鼓励支持街道在维护稳定、协调关系、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支持街道做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协助每个街道策划包装2个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引进2家规模以上纯餐饮企业,争取上级资金150万元以上。进一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工作人员待遇,加强社区硬件建设,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让社区成为“市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