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1
任何危机都是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得以最终爆发,就财务危机而言,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恰是这个过程的晴雨表,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解决企业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只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隐患,进而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便可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及构建的基本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监测预报财务危机、识别诊断财务危机以及避免防御财务危机。
在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即重要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灵敏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财务预警的监测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重要领域或者重要环节,因此,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原则就是重要性原则。坚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所选择的预警指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贡献程度。预测指标不同,其反应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最终的预测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根据监测领域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预警指标,并标记出最能体现企业财务活动特征的预警指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财务活动中不止存在一个反应其变化特征的财务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具有可替代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坚持代表性原则,从这众多指标中选取那些代表性较强,能够突出反映企业财政活动特征的指标,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预警指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有的预警指标对于财务活动反映比较敏感,有的则比较迟钝。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灵敏性原则,选取那些灵敏度比较高的指标,这样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问题,以便企业及时预防。
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财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那些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出来。但是,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必须通俗易懂,方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财会知识直接或者间接的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本结构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总指标体系是由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个子指标体系组成,每个子指标体系又包含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突出反映了该子指标体系自身的特征,具体如下图:
■
(一)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支付能力以及偿债风险这三个方面反映筹资风险的征兆。具体而言,资本结构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风险征兆,支付能力主要通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风险征兆,而偿债风险则主要是通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反映风险征兆。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其作为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程度的财务预警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能够反映企业较长时间内的偿债能力水平。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灵敏的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预警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所占的比重,客观的反映了企业的盈余质量,一般情况下,比值越大,表明企业净利润中现金比重越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该预警指标主要是通过是从偿债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考察,一般而言,比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负债中需要偿还的利息所占比重,是对企业将来的偿债能力,尤其是偿还利息能力的反映。
(二)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投资结构、投资能力以及资产利用效率这三个方面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中投资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对外投资额/所有者权益。投资能力主要是通过总资产增长率与现金再投资比率体现投资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长期资产+营运资金)。而资产利用效率则是通过净资产收益率与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投资活动现金收入)/(偿还债务等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支出),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投资风险。
(三)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以及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中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酬率以及成本费利润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产运营能力主要是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体现运营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而获取现金的能力则是通过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100%,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运营风险。
(四)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分配结构、以及资金增长能力这两个方面反映分配风险征兆的。其中分配结构主要是通过股利支付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总额。资金增长能力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率和盈余公积增长率体现分配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资本积累率=(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盈余公积增长率=(盈余公积年末数-盈余公积年初数)/盈余公积年初数账款,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分配风险。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年代,企业必须通过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危机。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积极应对财务危机的最佳选择,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管机构、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优化资源管理以及优化投资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企业财务危机,全面存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财务指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经费由国家财政、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分担,其中贷款成为弥补资金缺口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但高校是非营利性公共组织,贷款的偿还只能用事业经费的剩余进行,因此高校贷款较企业而言更具风险。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方法简便,易于取数,便于对高校存在的贷款风险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和预警。
一、财务指标预警体系的构建
财务指标预警系统就是通过计算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客观依据,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的作用。本文设计的反映高校贷款风险水平的财务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资金管理状况指标、支付能力指标、发展潜力指标、贷款使用评价指标,其计算方法与评价分析如表1所示。
运用上述指标评价预警系统,对高校的贷款风险评价指标进行逐一计算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高校贷款风险,从而确定贷款的规模、期限和还贷方式,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高校贷款风险的方法和途径。
二、存在的局限性与建议
1.利用报表数据进行指标评价的局限
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方法虽然简单,容易操作,但无法准确反映财务的真实情况。如“资产负债率”对高校并不适用,第一,收付实现制下高校资产负债表中的“应缴财政专户款”、“代管款项”和“应收与暂付款”、“应付与暂存款”不能真实地反映负债和资产;第二,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背离,使高校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数有偏差。第三,存在着账外融资现象,比如高校购买设备,货到并已验收但未付款,根据收付实现制,虽属当期费用也不能在当期账面上反映,从而使高校的账面负债额少于实际负债额。综上,我们不能直接采用高校资产负债表所列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面加大了高校财务状况评价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计算和分析高校贷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贷款风险合理判断。
2.未考虑现金流量及时间价值
财务指标预警体系中未设计现金流量指标,建议增加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指标和流动性分析指标,对整个贷款活动进行动态的控制。现金流量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第一,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经营、投资、筹资)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第二,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第三,流入流出比分为三项活动的流入流出比,对于正在成长的高校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该是正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随学校的发展应该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应该是正负相间的。
现金流量的流动性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建议增加以下指标:①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考虑到现金周转因素, 本期到期债务不宜超过学校可动用现金额;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可测量学校最大的偿债能力。
基于财务指标预警体系未能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实际运用时可结合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测算与评价,互为补充。
3.选取警戒标准的主观性
高校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财务指标体系中,只有小部分可以参考教育主管部门或财政部给出的临界值,还有一部分指标只给出了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的评价方法,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因此在分析贷款风险时,要全面考虑各指标的计算结果,并结合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及非报表因素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岩,曾繁荣.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2010(8):98-99.
[2]邹坚斌.浅论我国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时贷经贸,2007(5):71-73.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3
一、样本设计
财务危机是一种企业盈利能力实质性的减弱,并伴随持续亏损的渐进式的积累过程。财务危机的发生会使企业的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持续或陷于停滞,前期表现为违约、无偿付能力、连续亏损等,最终表现为企业破产。而我国多数学者将部分ST公司作为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本文研究也采用这一思路。
研究中选取的财务危机公司是2004年~2005年沪深A股公司中因下列情形而被sT或*ST的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即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注册会计师对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基于行业相同或相近和上市时间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为危机公司从1998年-2005年从未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中一一选取配对样本。如果不能满足配对原则,剔出该危机公司。按照上述思路,本文从2004年-2005年首次sT或*ST公司选取了54家公司(2004年29家,2005年25家),加上相配对的54家公司,研究样本共计108家(54对)。随机抽取40对作为预警模型的构造样本,其余用作测试样本检验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公布其年报的截止日期为下一年的4月30日,上市公司(t-1)年的年报和其在第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几乎同时发生,用(t-1)年的数据预测第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在研究中采用(t-2)年的数据。
二、指标选取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既按照《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选取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又选取了反映企业股权结构、年报批露、公司治理、地域因素、资产规模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
三、指标筛选
(一)财务指标无量纲化本文选用的研究样本涉及多个行业,指标间的纲量不同会影响预测的精度,因此研究前先对财务指标采用极差化(正规化)方法进行处理,使值均落在[0,1]之间。
(二)主成分提取对80家构造样本运用SPSSl3.0进行主成分分析,提炼综合因子形成彼此不相关的主成分,避免信息重叠。KMO值为0.63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可见构造样本适用于做因子分析。取累计贡献率为76.79%,得到的主成分因子个数为8,即用8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24个指标,8个指标包含了原来76.79%的信息。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主成分因子与原始指标之间的关系,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以便为主成分命名。(1)主成分F1为盈利能力因子,主要由资产净利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和总资产收益率X9解释,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对证券市场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来说,利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股东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也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因,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更是把盈利能力作为考核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重要标准。(2)主成分F2为偿债能力因子,主要由流动比率X1和现金负债总额比X15解释,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显示短期债权人安全边际的大小,也是财政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评价指标。现金负债总额比是经营现金净流入与负债总额之比,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强。(3)主成分F3为营运能力因子,主要由应收账款周转率X4(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解释。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4)主成分F4为股权结构的国有股因子,用国有股持股比例X17解释。国有股持股比例是国家股与国有法人股在公司全部股份中所占的比例,若国有股持股比例太高,其他股份就不能形成对国有股的有效制约。(5)主成分F5为股权结构的第一大股东因子,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6和是否存在控股股东X1s解释。是否存在控股股东X18反映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超过其他九大股东,它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6一样,均体现了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股东持股越集中,公司的经营管理越容易受控制和影响而丧失独立性,公司业绩和股东权益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大。(6)主成分F6为公司治理的独立董事因子,用独立董事比例X21,解释。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避免董事会被公司内部人员控制。(7)主成分F7为年报批露因子,由审计意见类型X19和公告日是否延迟X20解释。注册会计师根据持续经营原则出具审计报告,揭示公司经营中存在及潜藏的风险。而经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为了粉饰报表,与非财务危机公司相比,会花费更多时间。年报能否按照预约披露日,以及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8)主成分F8为公司治理的两职分置因子,用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为一人X22解释。董事长的职能应是主持董事会,并对总经理的工作做出评价。两职合一虽然能有效地开展战略策划及加强领导,但也会使总经理对董事会和公司的控制大大提高,降低公司治理的效率。
由上述分析可知,非财务指标占了8个主成分中的5个,说明在危机前两年,财务危机公司和非财务危机公司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也表现在非财务指标上,而且非财务指标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充分证明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本文采用Logit回归法,以主成分分析提取的8个主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因变量y为上市公司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取0和1两个值。拟合的方程可表示为:
1n[P/(1-P)]=a+∑biXi。 其中,P是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i是影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第i个因素,i=l,2,…,m;a、bi(i=1,2,…,m)是待估参数。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4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节奏的加快,企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许多企业深陷财务危机甚至宣告破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建立一个有效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现金流量运行状况与正常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现金流量指标与财务危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文章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及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评,以期给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现金流量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
1.国外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在国外,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从单变量分析到多变量分析,从判别分析到回归分析,从单纯的统计类方法向非统计类方法扩展,从运用单一模型进行预警到运用混合模型预警的演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预警体系设计的越来越缜密,预警方法变得越来越科学,预警越来越有针对性。(1)单变量分析。FitzPatrick(1932)最早使用单变量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他选取了19家企业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两个比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而且在企业经营失败的前三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由此,他认为财务比率能够较准确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并且对企业的未来具有预测作用。(2)多元线形判别分析。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引入财务危机预测领域的学者是Edward Altman(1968)。他选取了5个财务指标对1946至1965年间提出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等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得到了Z-score 模型。Z模型开启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由单变量分析转向多变量分析的新时代。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对原始的Z-score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ZETA模型,这中模型比Z评分模型更能准确预测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危机。(3)多元回归分析。Martin(1977)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他筛选了1969年至1974年间约5700家美联储成员银行中界定出的58家财务危机银行,以此为样本,从25个财务指标之中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等8个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两年后银行可能破产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净利润/总资产、费用/营业收入等6个财务比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他又在Z模型、ZETA模型、Logit模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Logit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其他两个模型。Ohlson(1980)分别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和多元条件概率模型两种方法分析了1970年至1976年间105家破产公司和2058家非破产公司组成的非配对样本,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划分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业绩和短期流动性这四个变量对于财务危机的预测效果较好。(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Odom和Sharda(1990)开拓了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公司财务危机的新方法。他们选取1975年至1982年间65家失败公司与65家正常公司为样本,并将样本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两组,以Altman Z-score模型中所构建的五个财务比率作为研究变量,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Tam和Kiang以1985至198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118家银行(其中有59家破产,59家没有破产)为研究对象,在分别应用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t回归法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建模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的预测精度要高于其他方法。(5)混合模式。McGurr和DeVaney(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混合模型与其中包括的单个模型相比,预测更加准确。FengYuLin和SanyMcClean(2001)以四种独立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方法——判别分析法、Logit回归法、神经网络法及决策树法为基础,将这四种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建立了三种混合模式,再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混合模式明显优于单个方法模式。
2.国内学者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我国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主要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我国的数据来构建类似的模型。陈静(1999)选取1995年至1997年间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作为样本,分别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判定分析,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单变量分析中,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4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在宣布ST前一年的误判率最低,而在宣布ST前三年时,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的误判率较低。在多元线性判定分析中,由负债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以及流动比率等六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在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前三年有着较强的预测能力。杨保安、季海等(2001)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财务危机的准确率较高,但作者没有具体建立预警模型,只是采用财务指标进行示范性设计和检验。刘曼、罗惠(2004)选取了1999年至2001年73家ST公司和同等数量的非ST公司作为训练样本,2002年ST公司和非ST公司各43家作为检验样本,采用判别分析、Logit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这三种方法对在财务危机出现前2年内的15个财务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效果在三者中最优。最后,将这三种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建立起一种预测准确率高于每种单一方法的混合型。张玲、刘翠屏、杨少华(2007)从分行业的角度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他们选择了三个行业——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料塑胶业和金属非金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行业中1998年至2007年间首次被ST的公司作为样本,建立起分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张乐(2009)采用贝叶斯判别法,以1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经检验,该方法的预测的效果很好,准确率达到85.7%。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5
【关键词】 信贷风险;财务指标;预警系统
进入2010年,银行信贷进一步高速增长可能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风险,业已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在银行监管层面,“切实做好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成为今年银行业监管的主基调。银监会陆续“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旨在进一步严格执行放贷条件,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管理,促进银行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最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导致两家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业务的信用风险上升。尽管中国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包括遭惠誉下调评级的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也都经营稳健,但坚持稳健经营毫无疑问,仍然需要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银行着力于“防风险”的意思表示明显。
一、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况且,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即使是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一样存在着信贷高风险。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等行为皆有发生。
基于这些内在缺陷,着重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合财务预警系统,进行指标系统的确立,从新的角度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财务指标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1.贷款风险决策管理是以风险度为核心开展的贷款决策活动。根据:贷款风险度=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100%,其中,企业信用等级由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六类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资信状态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否则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误,贷款方式选择上产生偏差,以贷款风险度为重要依据的贷款决策将会产生失误。
2.在贷款投向管理上,通过优化贷款增量,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并在服务手段上给予全方位满足;对A级企业贷款需求,有条件投入,严格实行贷款担保;对BBB级企业贷款需求,以短期贷款和贴现为主;对BB 级以下企业,以压缩贷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贷款为主。如果不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企业信贷等级评估有误,将使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二)企业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信贷风险管理将统一的贷款操作程序分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贷前调查要求严格调查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考察各项财务比率等,贷时审查要求严格审查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资信等,贷后检查要求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财务能力等。在贷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环节都包含有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财务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方式,包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项目迅速变化的早期财务报警信号、经营状况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和银企关系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之前发现问题,使银行及早作出决策。
三、财务指标体系及预警系统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指标分析
在对目标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审查时,首先要关注其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通过对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作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价,设置准入门槛,将一些财务风险比较高的,偿债能力差的企业拒之门外,预防风险。其次应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入手,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营业利率率、税前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了解并掌握企业一段时期之内的盈利水平和利润指标,降低信贷风险水平。再次应该从发展能力指标入手,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利润增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且预测未来年份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为银行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银行未来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以上三项指标及其相关的企业财务资料与银行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银行设立的安全控制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系统地降低未到期偿债的风险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所引发的危机。国外有关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很早,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一般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选择并不适用于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可以追溯到Fitz-Pa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他以19家企业危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企业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Beaver(1966)首先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发现营运资金/总负债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87%;Altlnan(1968)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并得出著名的Z――Seore模型。Ohlson(1980)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财务危机问题,并得到了高于90%的预测概率。结合银行的特殊性,目前而言生存分析模型―Cox模型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较好选择。
引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事前对企业的指标分析,进行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形成统一的财务分析模型,提高银行的预防信贷风险能力。银行风险预警部分包含对象企业资金链监控、负债规模评测、偿债能力分析、异常波动预警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方面:
1.资金链监控。资金链断裂情况频繁出现,如何监控企业资金链,预先知道企业是否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大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资金链情况提出了基本意见:(1)会不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主要判断当企业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会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缺口将会是多少;(2)是否存在长期性资金缺口。通过企业长期性资金缺口是否存在的判断,可以确定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性;(3)是否存在经营性资金缺口。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观察企业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资金缺口。
2.合理负债规模计算。首先根据企业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情况,计算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正常所需要的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和资金总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关系、周转速度和盈利水平,计算了企业有能力在一年内偿还的无风险负债规模和企业在二年、三年内有能力偿还的负债规模。从以下五方面内容入手:(1)短期资金需求;(2)长期资金需求;(3)总资金需求;(4)一年内可偿还期负债规模;(5)一年以上可偿还负债规模。通过企业能够偿还的负债规模和银行实际已经给企业发放的贷款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目前是否负债不足或者负债过度。对于放债不足,可以追加贷款。对于负债过度的,应当提出补救或保证措施。
3.现金流量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和企业的重视。本系统从现金流动结构、现金流动的有效性、现金流动的充足性、现金还债能力、现金盈利能力等角度,对贷款企业的资金状况、还债周期、还债能力、造血功能等进行分析,并从现金角度揭示信贷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盈利水平。本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1)现金流动分析;(2)现金流动充足性评价;(3)现金流动有效性评价;(4)现金还债能力评价。
最后,针对以上提及的盈利,发展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一样设置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的财务预测分析模型,充分判断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调整信贷规模,合理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宋雪枫,杨朝军.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国际金融研究.2006(5)
[2]李利娜.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M].广西金融研究.2002(6)
财务预警的指标范文6
男,安徽庐江县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以来研究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设计与经营问题。参加与主持过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近20项,、专著、教材等100多篇(部)。近10年来,每年亲自为全国各地农业园区提供的规划设计服务3~4项。在业界率先提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成事、因难见巧”的四因规划原则与设计理念。
导读:蔬菜标准园综合服务区的三元结构,由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三个核心项目构成,实践中应分别明确其功能、任务和作业流程,同时还应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为种苗场和配送中心制定适宜的经营策略,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
1 创建蔬菜标准园的现实意义
蔬菜标准园是蔬菜产业园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形式。为了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业部从2009年起开展了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2010年5月正式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此后,全国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蔚然成风,2011年的统计数字为401个, 2012年争创的园区已经不计其数。
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示范带动了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提升蔬菜行业组织化程度和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的同时,农民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一起实现了共赢,如浙江省萧山区蔬菜标准园以农业开发公司为实施主体,联合50户农民发展大棚芦笋43.3 hm2,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分户栽培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把90%的利润分配给农户,10%留给企业发展。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集中连片韭菜(韭黄)标准园区67.6 hm2,开展有机认证,纯收益已经达到1.2万元/667 m2。
农业部对蔬菜标准园的产品进行农残监测,结果合格率达到99.9%。对此,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对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蔬菜生产发展思路的突破,是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是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蔬菜标准园服务区功能定位与项目设置
根据蔬菜标准园的创建规范,一个蔬菜标准园应满足28条要求。其中在园地方面,要考虑环境条件、规模、功能区布局、菜田基础设施、温室与大棚5个要点;在栽培管理方面,要考虑耕作制度、品种选择、集约化育苗、设施覆盖材料、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田园清理8个要点;在采后处理方面,要配置专门设施设备,对净菜整理、分等分级、 包装与标识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在产品质量方面,要遵循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认证,并统一品牌;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并实施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与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此外还有明确实施主体、 树立创建品牌、普及技术规程、建立工作档案等要求。
满足上述28项要求的关键措施,是建立一个服务区来提供服务与管理。服务区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集约化育苗服务、采后商品化处理服务和质量监督与管理服务。这三大功能,可以通过设置并运行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这三个核心项目来实现。
2.1 种苗场
种苗场的功能是集约化育苗,其主要任务是向蔬菜标准园内部的种植区提供育苗服务,同时,兼顾向园外农户供苗,带动园外农户一同发展。种苗场是推广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生产效率、使蔬菜提前上市、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种苗场一般以穴盘育苗为核心技术。穴盘育苗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蔬菜生产由传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育苗场的产品(穴盘苗)根系发育好,定植后缓苗快、成活率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并能克服季节限制,实现周年育苗供苗。
蔬菜育苗场的基本结构是育苗温室+作业车间。在作业车间,穴盘育苗从种子、穴盘、基质准备开始,在播种线上完成基质装盘、精密播种、覆土过程,然后浇水,进入催芽室(温度、湿度、光照完全人工控制)中催芽,发芽后再移到正常温室(绿化室)进行培养、炼苗,最终商品穴盘苗出场,移栽到蔬菜大田或大棚内,其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
2.2 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要实现蔬菜标准园在蔬菜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功能。主要任务是对采后的新鲜蔬菜进行清选、分级、预冷处理,然后予以储存和配送。配送中心一般由进场检测区、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仓储区、配送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构成。
进场检测区包括入口停车场、地磅房、质量检测分析室、等待交接厅、财务与统计工作室,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包括清理车间、分级装筐流水线、叉车与托盘存放区、包装材料存放区,仓储区包括常温库、预冷间、冷藏库等,配送服务区包括办公室、车库、装货月台、停车场等,此外,还有员工餐厅、宿舍、多功能蓄水池等辅助设施。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2.3 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的功能是行政、生产与商务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园区的生产计划制定、人员组织管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统防统治技术服务、投入品统购与供应、质量监控与品牌管理、宣传接待与营销管理等。
管理中心的设施与装备,主要有办公室、展示厅、会议室、投入品仓库、质量检测室、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后勤保障设施与设备等。具体配置水平因蔬菜标准园的规模、经营范围、目标定位、产品类型等不同差异较大。建筑面积可按标准园生产面积的1‰~3‰计算。
管理中心的作业流程可按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宣传接待两条线设计,以人为本,从需求开始,到服务完成而结束。因需求而明确任务,因任务而设置岗位,因岗位而确定人员。
3 经营性项目的经营策略
在上述蔬菜标准园服务区的三大核心项目中,种苗场和配送中心都是经营性项目,须讲究经济效益。
3.1 种苗场的经营策略
种苗场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其竞争优势在于设施先进,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恶劣自然条件对种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可以常年生产,具有出苗率高、供苗能力稳定、产品质量高、供苗时间和批量能够保证等优点;弱点在于初始投资较大,与常规育苗相比成本较高。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该扬长避短。
①选择新奇特优品种 这些品种价值较高,出苗率对育苗环节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农民一般没有育苗经验,种苗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科技水平的优势可以有效发挥。
②与机械化移栽服务相配套 种苗场最好同时开展机械移栽服务,这样苗盘的配套、盘苗出场时间能更准确地把握,可使育苗环节与生产环节精确对接,还可使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作业更为单纯、专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育苗场可以通过服务延伸而增加经济效益。
③错季育苗 利用温室的设施条件提早育苗、延迟育苗和反季节育苗,从而弥补市场缺口,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④多种经营 除了在移栽环节提供延伸服务以外,种苗场还可以在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及设施、设备、相关材料等展示销售方面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尤其可以利用温室条件在非育苗季节代培一些高档盆花,从而提高温室设施的利用率。
⑤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 种苗场是科技人员、先进设备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项目攻关活动,参与政府的各类相关科技计划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争取一些科技经费的支持,还有利于在技术上不断进取,保持先进。
3.2 配送中心的经营策略
蔬菜标准园配送中心也是蔬菜标准园服务区中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与社会上一般蔬菜商贸企业相比,具有服务对象明确、蔬菜供应稳定、蔬菜质量安全可控、蔬菜品种与上市时间有计划、蔬菜品质有保障等竞争优势。弱点在于其选址和规模的扩张受园区条件和园区发展计划的制约。其扬长避短的经营策略有如下四条。
①未雨绸缪,引领生产系统 要先于蔬菜标准园的生产系统进行运作,研究市场。配送中心要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和上市时间,指导种苗场适时育苗和种植区适时生产,最好通过给生产系统下订单的形式来引领生产系统。
②发展园外基地 配送中心作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当基础设施和设备确定之后,在运营中存在规模效益问题,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设备和人员利用不充分。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园外基地。虽然配送中心是为蔬菜标准园种植区的采后处理而设置的,但也必须考虑对周边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园外基地的发展,可以有效扩大服务半径,提高配送中心和人员的利用率,同时规模效益可降低配送中心的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