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田整改施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农田整改施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农田整改施工方案

关于农田整改施工方案范文1

【关键词】基层水利;建设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0.前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层水利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基层水利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农业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所以,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是我国建设新农村迫在眉睫的问题。

1.基层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乡镇水利管理机构人员少、任务重,难以全身心投入水利建设管理工作

多数乡镇水利管理机构一般5人左右,管理上实行乡镇人民政府和市水利局双重管理模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事权和财政权,经费由乡镇财政统一支付,工作业务由市水利局进行指导。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乡镇水利管理机构每年除了要完成上级水利部门下达的水利建设任务外,还要承担乡镇政府安排的大量政务工作,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水利建设管理上来。

1.2工程施工粗糙,质量达不到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多数项目规模小,工程点分散,由于基层水利管理机构人员少,近年来工程建设任务逐年增多,施工过程中技术指导人员分身乏术,施工质量控制不得不依靠当地群众监督和施工人员自律,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到技术指导人员“巡视”发现问题后,返工整改又造成时间和物资的浪费,轻则延误工期,重则影响来年春耕生产。

1.3基层水利建设权责不明确

很多人认为水利建设是生产性投入,其主体是农民,至于谁受益谁投资,政府能做的只是引导鼓励。也有人认为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中央和地方对待权责时,中央认为应按事权划分,财政投入应该由地方负责,而地方则认为中央应承担更多责任。因为职责不明确,很多乡镇、村的基层小型水利工程多长期无人管理,导致设施年久失修或提前劳损。所以,水利建设一般口号喊得多,但实际行动少。尤其近年来种粮效益较低,导致农民对种地的热情日渐减少,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1.4基层水利建设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水利建设管理还是沿用过去的政策,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及大中型灌区工程管理权责不明,有人用但没人管,最终的结果就是设施年久失修甚至报废,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现象。乡镇基层水利建设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差,设施维修维护缺乏保障,人员素质不高,各级水管单位的人员管理费及工程维护费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水利单位入不敷出。还有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把水库承包出去,来搞网箱养鱼和旅游开发,因为承包,导致干旱季节时,农田急需灌溉而水库不放水,雨季不再需要水时却又放水。水库的功能本应是蓄水抗旱,现在这样的功能却被排在了后面。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真空脱节,使得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及技术指导。农村水利建设是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及发展农村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的法规,基层水利建设和管理使用没有完备的法律支持和法规保障。

2.基层水利建设管理的解决措施

2.1改革管理体制,充实基层水利管理机构

现行的基层水利机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政事不分的模式。水利管理单位人员是从事专业技术活动的,却担负着基层政府安排的过多政务工作(有些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在编人员全部从事与水利无关的政务工作),使他们无法将过多精力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钻研和学习,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部分基层站所负责人甚至连基本的水准测量都无法完成。这种“专业人员不专业”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水利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只有改变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现行的多重管理模式,真正实现政事分开,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基层水利专业人员全身心从事水利工作,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2.2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施工质量

优质的施工质量是今后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当前部分工程施工质量不高,例如该深埋的管线没有埋下去,管线安装不平滑不顺直、上下起伏又没有辅助排气措施、渠道走线不合理、漏水严重等。提高施工质量,要从施工队伍选择、原材料选择等方面把好质量关,采用切合实际的现场施工方案,工程试运行不能走过场,而是要真正做到发现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好不予验收,不将施工中的产生的问题遗留到今后的运行管理中去,为工程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2.3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中央水利部门应尽快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推动基层水利建设及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基层小型水利设施产权。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职责明确、利责一体、产权明晰的基层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用水合作组织,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使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制度健全,推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

2.4提高基层水利队伍素质

各乡镇水利工作人员应纳入市水利部门统一管理,落实基层水利单位人员编制,安排业务能力高、责任心强的年轻同志补充基层水利队伍。优化水利队伍,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素质,竟争上岗,择优录取,上岗前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培养岗位责任心。逐步改善基层水利单位的办公环境及条件,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有助于引进和留住高级专业人才,以提高技术人员比重,改变现有水利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3.结语

总之,加强基层水利建设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前提,关系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进程。其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国家资金及人才培养的支持,也需要基层群众提高自身对于水利建设的认识。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及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加宁,吕天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关于农田整改施工方案范文2

部门管理之间的界限,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和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在项目中的作用,从创新财政监管理念出发,实现规范财政投资行为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新常态;项目管理;投资评审;绩效评价

财政监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劳动力人口下降,资源环境成本上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GDP在震荡中下行,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财政投资项目,在保持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满足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等

方面,仍发挥着带动和引领作用。新常态下,加大财政资金在项目上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是推动供给侧改革,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管与控制,对管理好、使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提高财政投资项

目效益具有十分现实而重大的意义。

一、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综述

(一)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的概念

财政投资项目是指为促进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部门以政府资金投资为主的项目。因此它具有与一般投资项目不同的性质,而财政投资项目管理基于这种性质,它不仅包含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监管,还需要工程造价管

理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支撑。

(二)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从宏观上来说,工程造价管理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采用法律法规、财务和管理等措施,规范、监控项目成本的系统活动。从微观上来说,工程造价管理指参建各部门(单位)根据项目特点,依据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和市场价格信息等,针对项目策划、限

额设计、发承包、施工等各阶段意义的不同,编制和审核造价方案,其目的在改进项目拟建方案、规划设计、施工方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项目实际费用的支出。

二、新常态下财政项目管理的特点

十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投资项目管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制度规范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力度,项目投资领域由单一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拓展到交通、农田水利、土地治理、信息化建设、旅游文化、生态环保等全方位工程项目。为了适应今后项目支出管理的财务需要,节约建设资金,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

益,财政部在《预算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预算法》(2014年修正)、并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财预[2015]88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

知》(财预[2015]82号)、《关于充分发挥预算评审中心职能作用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的通知》(财办预[2015]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2016)》、《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财建[2016]504号)等文件,使财政投资项目

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法制性和科学性。

(二)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

财政投资项目大多为服务社会发展,改善和提高大众福祉和利益的非盈利基础性设施建设项目,关系到社会、民生、文化等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因如此,财政投资项目成为社会各层次关心的热点。2007年后我国政府预算公开制度实施以来,财政投资项目公示制度

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4年预算法重新修订,新预算法对政府财政财务公开事项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政府财政财务公开走上法制化道路。为保证财政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清廉、高洁、注重效益的政府形象,财政投资工程项

目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及移动端向社会通报项目建设实施具体情况及项目建成后取得的效益。在阳光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同时取得人民群众及社会各阶层的信任。

(三)项目监管不断完善

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动态监控系统,加大动态监控核查力度,动态监控工作明显提速,取得较大进展和成效。利用动态监控系统可有效的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动态跟踪监管,针

对项目申报立项、招投标、施工、资金管理、验收、后期管理等环节设立监控点,使财政项目监管重心前移,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管理进行情况,对项目资金违规支出能做到及时发现、预警和纠正,增强了对项目资金监督的主动性,有利于督促项目资金使用单位严

格按照规定用途安排支出,提高支出规范性,降低了财政投资项目支出的安全风险。

三、新常态下如何进行财政投资项目管理

为有效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资金的确定与控制,应强化部门协调机制,以项目投资评审为支撑,进一步健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加强创新财政监督和管理思路,促进财政投资项目管理走上新台阶。

(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同监管形成合力

对财政投资项目而言,项目全寿命周期时间长,整个过程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财政、建设以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财政投资项目管理效果,应该理顺财政投资项目管理各部门的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决策机

制,使各部门做到沟通顺畅、信息共享,有助于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工程进度,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高效使用。

(二)利用财政评审专业技术优势,强化项目管理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预算法》及《关于是充分发挥预算评审中心职能作用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的通知》的新要求,财政评审工作应按要求将事前评审融入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建立健全财政项目评审机制。以项目估算评审为龙头,从源头开始控制项目成本,全面推行

工程项目从概、预算到竣工结、决算的全过程跟踪评审制度,建立“先评审,后安排项目资金,先评审,后拨付项目资金”的工作机制,开创财政项目管理新局面。一是明确(概)预算评审内容。即明确项目实施方案、规划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环保等有关政

策法规的规定,是否具有可实施的条件;项目资金支出内容、资金的大小和建设项目的标准是否合理;项目清单子项,计量单位、数量标准是否准确。从而强化项目投资管理约束力,有利于形成项目投资事前控制标准。二是明确项目评审环节。审核重点由结算逐步向前

移到设计方案、概算等影响项目投资额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设计概算进行评审,出具概、预算评审意见作为发改部门审批项目可研及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项目清单和预算控制价审核,避免高估冒算;在资金拨付环节,继续通过项目实施造价的动态监控,确保评

审结果在资金拨付过程中的作用,监督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三是强化评审结果应用。对已评审的项目的结果按专业、类型、标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通过价格信息资源共享,对类似工程或同期工程提供依据,为优化方案,节约项目资金提供技术支

持,为投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四是转变评审观念。一方面充分发挥评审人员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的优势,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其次加快专家库建设,通过向各部门、行业引进、聘请专家的方式,组建一支专业面广、业务水平高的专家队伍,夯实评审基

础。另外,按照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思路,对一些财政投资项目,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进一步提高评审效能。

(三)以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为手段,促进财政项目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近年来,绩效评价工作逐步纳入财政支出考核范围,得到各项目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对此,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监管制度,从确定绩效评价目标,设立、细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财政投资项目从事前、

事中、事后进行评价考核,促使各项目管理部门工作思路真正转变,把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的重点放在绩效考评上来。一是项目部门申报绩效评价目标。从财政投资项目绩效内容入手,按照项目基本建设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及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基

本要素申报绩效评价目标,针对申报内容,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从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四个方面提出审核意见,依据审核意见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对项目部门不申报控制目标或者申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安排项目

财政资金。强化项目实施部门的责任主体意识,引导部门树立绩效观。二是确定细化指标体系。根据收集到项目资料进行分析,从项目建议书阶段至生产运营阶段构建尽量细化的指标体系。通过向专家发函或通过第三咨询机构数据库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在正式全

面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前,应先试评,根据试评结果对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比重进行调整,使指标趋于完善。三是建立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在规范绩效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部门自评制度,每年对部门绩效自评的相关情况进行通报,财政部门对重点项目管理部门自评按比

例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落实,并建立健全问题的通报、公开、整改落实制度。对未公开项目绩效评价有关信息的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介、提供意见反馈专用电话和电子邮箱,与受益群体保持多渠道沟通。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同时增强绩效评价的约束力。四是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对每年的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汇总,对财政资金财政使用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和判断。将项目绩效管理和与资金分配有效结合起来,作为政策调整和资金安排的依据,同时把一些可以借鉴的项目绩效评价

形成案例,做好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基础工作,促进项目成本控制的标准化建设。

(四)创新监管新理,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

一是树立服务型监管理念。为适应新经济新式的的需要,项目监管需转变工作观念。以每年的重点监管的项目为基础,创新监管模式,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做好服务,提高政府投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仅在拓宽监管渠道

,丰富监管手段,从监管实践中总结好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深入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提出解决监管中发现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监管工作。二是强化依法监管理念。项目监管工作要立足于依据法律和制度履行职责,避免随意、主观的态度,实现程序、规

范的监管形式,确保监管的过程和形成的结果客观公正。在违法违规执行的问题上,要依据清晰,标准到位。三是创新信息公开形式。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对项目投资各参建单位的工作业绩、信誉进行公开,发挥人民群众及社会各阶层的督导功能,同时建立政府问责制

度和诚信黑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市场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孙允慧.评审工作转型的几点思考[J].财政评审,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