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1
1.1在教师方面
1.1.1教学不够系统化
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安排,本身比较抽象,历史事件的安排不是很集中,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该准备好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课件,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和职业能力限制,某些教师不能系统地整理教材,不能清晰地历史事件脉络,导致上课时学生不能清晰地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整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1.1.2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某些教师虽然岁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整体和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却不运用任何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课件进行“填鸭式”教学,导致本来学习压力就很大,还要面临背书的任务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忽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将历史课作为“休息课”,课堂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1.2在学生方面
1.2.1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复杂,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有大量的知识链条需要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知识点和需要记忆点繁多,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1.2.2错误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语、数、外作为主要科目,而历史课在很多学生心里就是一个不用费太多时间学习的副科,这种心理是历史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态。
2.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探讨
2.1合理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
合格的高中历史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更要具备分析教材、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历史课程之前,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说一些顺口溜的方式,先让学生将课本放下,跟着教师清晰的思路走进历史知识的故事情节,大概了解后,再细化到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在每节课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相研讨,实现知识的共享,互通有无。
2.2将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理念。高中历史知识繁多,结构复杂,只凭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尤其是教师“一言堂”现象,抹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归还于学生,为学生提供整体清晰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朝代更换及事件时,教师讲解完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某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课本知识背诵,有时候都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检查时间,学生都怕叫到自己,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将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后,学生并不用利用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单一的课本背诵,而是每个学生都总结本节课的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说的学生自己思路清晰,听的学生也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教师要学会利用时间,进行情景式教学,为课堂增强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与其让他们背,还不如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排练,分组演示,自己演示过的东西往往会记忆深刻。还有一些学生幽默搞笑,可能所排练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这样学生记住这个高兴的时刻,无压力地记住历史知识。
2.3定期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标准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体系时,要逐步了解单元的特点,根据每个单元的侧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清晰地分析重难点,合理地安排每个课程内容应该是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每一节历史课都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迷惑知识的连续性,老师不再发愁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的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逐步击破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进行专题学习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知识点分布较散,教师除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之外,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进行专题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以不同的类别整理出不同的专题。尤其在阶段性复习和最后的复习时,专题学习可以填补系统式学习的差漏。除此之外,专题学习更方便学生展示与共享。在同一个专题中,教师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比赛,比如古代历史事件中以少胜多的是哪几个事件?虽然这几个事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涉及的人物、地点、背景不同,但是性质一样,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采用传统的顺序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
3.结语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技论文。通常人们将科技会议论文和科技期刊论文统称为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按写作语言的不同可分为中文科技论文和外文科技论文。外文科技论文以英文科技论文为主。英文科技论文比中文科技论文的数量多。众多的科研成果以英文科技论文形式发表,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科技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科普文章是写给公众看的,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是写给同行专家看的,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在文字上表现为句子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因此掌握句子之间的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提高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水平。
1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省略、替代、照应和连接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1) Computers exist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and power. (2) The smallest are embedded within the circuitry of appliances, such as televisions and wrist watches.
句(2)中The smallest后面省略了在上文句(1)中已经出现的computers。采用省略的衔接方法避免了在句(2)中重复出现computers,突出了句(2)中的新信息“The smallest”,使得句子之间更加紧凑。
(3) Laptop computers and PCs are typically used in businesses and at home to communicate on computer networks, for word processing, to track finances, and to play games.
(4) They have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memory to store hundreds of programs and documents.
(5) 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
(6)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icrosoft in Albuquerque, New Mexico, in the same year.
句(4)用人称代词They指上文句(3)中的Laptop computers and PCs,用人称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句(6)用指示代词This指前面In 1975, Gates and Paul Allen collaborated on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BASIC programming language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用指示代词起到照应的作用。这种照应的衔接方法使得科技论文更加简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7) A laser used with the erbium-doped fiber can then be triggered without first having to convert weakened light pulse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8) As a result, with no intervening optical / electronic conversions to slow down transmissions, fibers can carry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speed signals.
句(8)中的As a result表示句(7) 与句(8)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有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可以表示转折、时间、条件和因果等逻辑关系。掌握起衔接作用的过渡性词语,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
2词汇衔接
为了进一步增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英文科技论文除了应用语法衔接的方法,还大量使用词汇衔接的方法。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多种方法。
(9) The secret to perfect timing is to make an extra satellite measurement.
(10) If three 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locate a point in 3-dimensional space, then four imperfect measurements can do the same thing.
句(9)中出现了measurement(单数形式),句(10)中又重复出现了measurements(复数形式),这种词汇重复方法不但使得两个句子更加紧密,而且突出了论文要表达的重要信息(measurement)。
(11) If everything were perfect (i.e. if our receiver’s clocks were perfect) then all of our satellite ranges would intersect at a single point (which is our position).
(12) But with imperfect clocks, a fourth measurement, done as a cross-check, will NOT intersect with the first three.
(13) Funding such an immense project would cost more than $230 billion over several decades.
(14) To make this investment economically feasible, phone companies want new laws that would let them supply programming as well as carry it for other companies.
(15) Some 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 (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and publishers strongly oppose the entry of such powerful competitors.
(11)中的perfect与句(12)中的imperfect是一对反义词,利用反义词衔接两个句子,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作用。句(13)中的Funding与句(14)中的investment是一对同义词,利用同义词衔接两个句子,不但可以避免用词过于单调,还可以起到了强化同义词所表达意思的作用。句(14)与句(15)利用上下义词衔接两个句子,句(14)中的companies是个上义词,它抽象地指公司,句(15)中的cable-TV companies, broadcasters和 publishers是下义词,它们具体指有线电视公司、广播公司和出版商。
熟练掌握各种衔接方法,有助于把握科技论文的内在逻辑性,并快速准确地获取英文科技论文所包含的信息,达到提高英文科技论文阅读水平的目的。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3
(一)能够符合职高生的心理特点
课堂导入想要高效,就必须在设计导入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职高生,他们中有很多都在初中的学习中受到打击,因此对于一些理论较深、难以理解的知识有着一种潜意识的抵制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他们还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需要针对学生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这样的几幅图片:神舟六号飞天、海底鲸鱼漫游、霍金斜坐轮椅上畅想宇宙的模样。这几幅图片与即将教学的内容有关,而且其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不会产生出逆反心理,相反还会很感兴趣。此时询问“同学们,你们想要将这些奇妙的图片插入到自己所建的word中吗?”,在学生响应之后,很自然的就能够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
(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出想学这些知识的兴趣。职高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心理惰性因素,如果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效果会很低。因此,导入所包含的内容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如何将flash插入到PowerPoint中时,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一副九大行星运行的flas,此时有很多学生都会很惊奇,有的学生会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此时,教师正好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们用flash能做出很多好看的动画,而将其插入到PowerPoint,则能为我们的PowerPoint添色。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而且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后面所教学的知识,他们也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
(三)导入的方式要活泼健康向上,避免出现低俗的内容
因为很多原因,现在的学生喜欢各种流行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流行的不好,只是如果在课堂上选用的不当,那么就会显得低俗化。虽然这些东西能够迎合学生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并不利,而且运用这些东西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时会更好,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选取这些东西,而要尽可能的选取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能够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时,虽然用F4、少女时代、周杰伦等各种明星的图片能够迎合学生们的心理,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学生们就会整堂课都在想这些明星的事,而不是学知识。这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必须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二、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导入方法
(一)用各种时事新闻设计导入
现在的职高生有很多都很喜欢玩、喜欢上网,但是他们上网基本不是去找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因此对于各种时事知道的很少,总是活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而时事新闻,很多都是最新发生的事,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帮助他们对当前的时事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种情况用当前时事热点为内容去设计导入,不仅仅能够迎合新课改的理念,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
(二)用流行话题来进行导入
虽然我们要避免各种流行中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掌控。现在的职高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用流行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即使是那些平时最不爱学习的都会产生出兴趣,并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三)利用已学知识设计导入
在进行导入时,有时并不仅仅需要趣味性,同时还需要为学生自己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导入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旧知识的复习的基础上来引出新知识。这一种方法相比于前面的两种也许缺乏了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如何制作幻灯片作品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Word软件入手,对比两个软件的界面构成,让学生找出相似和区别的地方。这样做,学生能很快的熟悉PowerPoint软件,并能更快更好地使用这个软件。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4
1、学习基础较弱,探究知识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中学生的水平,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就感和成功感,甚至有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往往只能集中一节课的学习时间,第二节课的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尽管已经读了十来年的书了,但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课前几乎不预习,上课又不做笔记,课下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的复习,因而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当然更谈不上创获了。
2、学习缺乏恒心,探究知识的持久性不强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平面设计等技能,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往往被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所吸引,容易在一开始对课程学习和实践充满热情和期望,但随着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深入,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的动力逐步减弱,导致学习和实践操作不能持久坚持。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则止,有的半途而废;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3、学生缺乏信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门综合叉课程,涉及美术基础、心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知识,而职业院校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体、报刊、出版社、企业等单位设计、制作、编排部门的相关工作。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和受学生心理年龄影响,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课程烦杂的课程内容吓到,导致自信力缺乏,不能够获得学习的乐趣,导致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学生学习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积极突破
(一)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师要准确了解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较为简单的知识开始教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信心。切忌一开始就灌输高大上、空洞泛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乐趣,从而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广告设计与制作虽然是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基础的灌输,是学生明白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明白怎样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
(二)以动带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广告设计与制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提升的过程。从中职学生的教学要求来看,广告设计与制作更应该重视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增加课堂内师生互动,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教授理论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但当进行制作的时候学生非常愿意动手,而且作品水平很高,远远超出预期。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选修课;审美设计;审美活动
2003年,随着《课标》的新改版,新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有了巨大变化:包括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这样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要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爱好,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这其中关于选修课的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选修课程要突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拓展,侧重于实际运用、着眼于鉴赏陶冶,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这与学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极需审美设计来进行指导。如今,《选读》作为一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来开设,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对人生、事业、社会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它自身就蕴含着审美属性,而非外界强加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活动、语文学习活动本身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故而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美学原理知识,进行一定的审美设计是必要的。语文学习通常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方面,而《选读》更是囊括了这两方面。从形式上它们的语言、语音、词汇都整齐、押韵、富有节奏,有着优美、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则;从内容上看,则是渗透着孔子或儒家思想者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看法与审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促使主体自身逐渐趋于文明和完美。因此,教学活动本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可以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愉悦。如同《选读》这样的选修课,它是隶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主题,这与人性、人生的健全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主体意识强化、审美价值等等相关知识来处理、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出一个适合学生接受与学习语文知识信息的审美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主动有效地吸收知识,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这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进行审美的循环过程。
再有,把美育与教学过程联系到一起,它不仅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还把学生(审美主体)和《论语》这样的经典(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升华,把审美设计引入我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选读》这类选修课来看,其中的语言、情感、意境都与自然、社会、艺术融为一体;它不仅给予学生感性上的美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还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所透露的深层含义、人物形象、人物思想的分析来深刻剖析、反思当下自身发展。同时,语文学习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是依赖于语言文字而存在、发展的。相应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部分,就可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就像透过《论语》中的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宽厚仁爱的人生态度,促进其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和发展,从而更有助其对自身以及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换言之,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提高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的能力。
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审美设计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更能让学生、教师双方都主动参与到这样一个审美设计、审美活动中来,以便更好地把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与我们人的自身发展、美育等联系起来。
二、选修课教学的审美设计――以《选读》为例
从现下各中学开设的选修课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以高考为本”、“以教学为本”,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讲),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这让学生失去了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权,也失去了对选修课的兴趣,更让选修课教学过程失去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选读》本是儒家经典著作的再现,可教师把它设计为文言文的单纯教学,重视其中高考名句背诵、重要虚词用法……其中丝毫未涉及到对《论语》经典篇句的解读,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个性化的解读,及对当下社会、当下人生等方面发展的反思,更没有从中汲取精华来指导学生,或者教师自己来审思自我人生发展与设计。这就失去了我们选修课开设的根本意义,脱离了我们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以《选读》为例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应该改变此模式,要以审美为主来品评、审视、开展教学,以贯穿审美交流、审美领悟等美学原理知识的独特的设计来设置选修课,这样才能让选修课呈现出新景象。
首先,我们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对《选读》的编排:
它突出的学习内容的专题性、思想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其意图在于凸显课标中规定的其“文化论著研读”的“研读性”。这样的“研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简单的“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而是突出了对教师或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要求――“研究”。这就直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抛弃以往的分数指标衡量能力的观念,而要充分调动人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去进行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领悟,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为精神的陶冶过程,把技能的训练过程设计成心灵丰富的过程,把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成人生智慧提升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把《选读》一类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设计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展示教师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反思能力。
其次,就针对《选读》而言,我们应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具体到《选读》的教学,应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下社会的影响来看,可以把《选读》的教与学的目标确定为:诵读――了解儒家文化;精读――整体性阐释儒家思想;研读――个性化解读孔子、儒家思想;反思――审思过去与现状,审视自我人生的设计、发展,审视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关系等等。比如说,在《论语》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分析孔子的言行、思想时,在头脑中设计还原情境,领悟其内涵,再联系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经验和感受,就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美的享受。再如我们品读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时,就可以与自我人生联系,来审思自我人生设计的得与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更重要的让学生不再单纯为了接收信息而学习,而是为了自我发展、人性建构而学习。
再次,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新意,要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互动性,还要体现现代教育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整合,即重塑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于《选读》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于丹《心得》、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练成的》)来进行视频、课件的制作、欣赏与分析;从而让师生双方都能脱离传统的黑板式沉闷式教学氛围,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对话式的环境中来学习,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而作业或讨论可以采取小论文形式展开,可以具体剖析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驳斥现代已有的阐释,以民主、创新、自由的形式来展开完成,既能达到知识的建构,也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更能使审美活动与人生实践相融。
所以说,有着良好的审美设计的选修课教学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所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更是广大师生人性、能力、素养全面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审美设计的反思
在语文选修课中运用美学原理的知识来进行设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目前开展情况来看,我们不能过于乐观,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一,选修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且必须有自由度。人性的发展是主体性的提升,从自然生命的起点开始层层往上发展,进而达到美学与历史的高度,这也是人性发展追求的指标。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人性全面建构与发展的同时,也要设定一个维度,不能蔓无边延的任其发展,以防其向负价值领域坠落。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选修课程开设应该以学生的正价值发展方向为准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人文性得以提升。
第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设计应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为纲。
比如《选读》的教学,有的重视于工具性的提升,有的偏于人文性塑造,而将二者分离,实际上,二者是无法分离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尽量避免。例如对“仁”的解读,不仅仅应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还应该从伦理政治思想层面、生命层面、生活层面、审美层面、宗教层面等方面结合来看,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性内涵发展需要,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语文选修课应该充分利用与展现现代审美设计,体现其本质
高中科技论文范文6
课堂评价之本是评价主体的确立,长期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老师安排好的工作并静待评价。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架构跟当下新课改理念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跟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调动机制,反思回馈机制向背离。皮亚杰先生的认知发展的体系中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的几个关键理念,他认为知识的汲取跟如何评价学习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认知有新旧知识进行内部对比,并自主做出类似性关联掌握新内容的,在这种掌握机制中,自我评价的作用较为显著,有相似知识进行对比汲取知识的,这就得依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来起到促进的作用。而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主观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又重视全体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并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则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单一评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甚至社区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在面对评价的时候不仅仅关注评价本身,同时也能够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学习的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网页超链接》一课中,笔者就巧妙的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了回顾之前几节知识并引入超链接的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自主找链接,动脑想概念”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自发的到因特网上去观察去体验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链接源、链接目标,然后采取小组间竞争评价的方式。通过激烈的组间评价,学生们在自发的总结出网址链接、书签链接、电子邮箱链接、本地链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随后笔者又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一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和很多的美食页面,要求学生能巧妙的按照地图把各省的美食按产地进行链接,同时注重链接的规划以及整个网页的布局等问题。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同时在网页上预留了打分入口。所有访问网页的客户都能够从美观、链接合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引入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想进一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收获知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待各种评价的时候更为理性,很多之前看到对老师单一评价不理解的现象逐渐的消失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信息汲取的渠道。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这个评价目标也应当跟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简单的说,就是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信息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所以整个课堂评价体系的指向方向也要以此为基准。课堂多元评价的目标在围绕这个大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综合目标指向的多元化。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传统习惯的评价以静态性评价为主,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考试、布置作业、以及提问反馈等等。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则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定位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毫无疑问的是,过程性评价无疑在这几个评价方法中占有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整体,及时,深入,持续是过程性评价的几个主要的特点。过程性评价不仅仅贯穿某一个教学过程始终,甚至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业的始终。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一册的内容,就可以由信息的理解—信息技术的理解—合理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合理集成并信息-合理管理信息来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每一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对提问情况、点评情况、作业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评价情况等进行细化的记录并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监督。而诊断性评价她可以渗透在过程性评价的每个阶段,总结性评价则和诊断性评价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必要补充,能对过程性评价起到丰富和升华的作用。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学力、基础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多多少少会出现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发现这些个体的差异并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会巧妙的减少个体的差异,完成教学目标为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总结性评价饱受批评,认为总结性评价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同时总结性评价并一定要是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在中途也可以有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更有助于我们时刻把握课堂、把握学生的动态。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