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1

【关键字】农村土地整治,新社区,建设,投融资

一、新型社区建设与农村土地整治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型社区建设是指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为目标,在村庄整治、资源整合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介乎城镇与传统农村之间,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集居住、生产、生活、休闲、购物、物业管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于一体,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农村土地整治,就是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农村土地整治,是政府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在农业上,是城市扶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体现,更是完善的基础工作。农用土地整理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将分成小片的农田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三化,即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拉长产业链。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新型社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型社区中农民生活宽裕的基础;第三、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村容整洁的基础。土地整理的同时要做好村庄整理土地规划,使村庄整理能够达到村容整洁、合理节约用地、新增有效的耕地等目的。

二、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估算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扎实推进这项事业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做出合理的估算。马晓河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调查,按照2004年农村统计户数测算,在扣除了已建成的工程后,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共需要投资总额约为2.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的调查及测算,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概需要4万亿元;亚洲银行2006年对基本公共服务部分进行了测算,认为约需1.5万亿元。

综合上述研究与估算,笔者认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大约需要5万亿元左右;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大约需要1.5万亿元。至于其他私人物品性质较强的项目建设方面,尚难以确定,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建设标准必然不同,投资规模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论哪种估计,现有财政投资量都难以承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三、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三是农户自身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不是短时间内任何一种资金来源能单独承担的。

(一)财政方面。国家财政对于农村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财政预算支持“三农”资金达到3917亿元,尽管在绝对数量上较大,但是相对增长率却不足,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且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财政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不容乐观。

(二)金融体系方面。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村金融化程度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市场基础薄弱、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难题。

(三)农户自身方面。农户对农业的投入除了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外,由于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农户间存在的财力不平衡性等原因,一般难以承担大型农业基本建设。而且目前农户自身投入有限,统计数据显示,农户人均农业投入量到2003年才有857.1元,且2000年后投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四、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公共财政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发展的体制保障。支持建设新社区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贯彻2008年1号文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做到“五个三”。

(二)金融体系方面。创新融资体制和政策方面,需要建立一个由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共同组成,各具特色且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试行农民工银行卡。保险业以参与新农合为契机,推进农村健康、医疗保险:第一,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第二,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第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第四,吸引外资参与新农村建设,弥补资金缺口。

(三)激活民间资金利用方面。激活民间资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疏导农村民间金融,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第二,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实现农地由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变;第三,尽快建立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的税收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华相.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6(6).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2

【关键词】城市居民 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

二战以后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的重要性逐渐引起各国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居民参与已成为社区建设的新主题新动力,而我国城市居民参与意识的淡薄和社区参与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将缺乏持久的动力源泉。

1.社区参与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社区参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参与行为和参与过程。社区参与的主体不仅包括社区居民,还包括社区建设的其他参与方,如政府、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等。狭义的社区参与就是指社区居民的参与。本文我们所说的社区参与,是指狭义的社区参与,即社区居民的参与。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

对于当下居民对于社区事务参与情况的评判,一般根据以下准则:参与度、参与率、参与期间、促使参与的原因以及参与之后的作用。按照上面这些准则,就我国现在的社区参与情况展开了以下分析。

2.1社区居民自主参与不高,以被动式、动员式为主

现在,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通常是经过负责人员的动员和劝说下进行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碍于规定被迫参加的,真正主动的自发性质的参与行为则少之又少。

2.2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和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推动力和社区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区居民缺乏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不能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等。

2.3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不深、形式不够丰富、目标层次也比较低

目前我国居民参与的主要是社会和文化类非政治事物,而对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参与明显不足,导致社区参与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

2.4参与主体不平衡,弱势群体参与多

在总体参与率不高的情况下,社区参与同时体现出参与主体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老年人、青少年、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参与多,而中青年、在职在岗人员参与少。

3.促进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3.1重视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

重视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以增强居民对社区公共物品的依赖程度,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为基础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解决这些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可以使居民从中得到利益,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培育和塑造居民的社区意识。

3.2增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

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培育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并把如何增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的获利能力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并调动获利能力较低的那部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3强化居民和社区之间彼此的利益关系

将居民和社区之间彼此的利益更加紧密的相连,培养居民自主性参与的意识。只有让居民感受到自身利益和社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才能够产生出对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因此,增强居民与社区利益关联度,使居民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社区事务。

3.4重视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效价即价值感

由于我国居民大多是被动式参与,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居民自主的参加到社区治理工作当中,就必须在工作开展的时候强调居民个人的存在感,让群众感受到自身工作所做出的贡献。

3.5控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成本创造更多利益

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来控制居民在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同时增加其收益,以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社区活动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给特定的活动或者人员一定的补助等方式降低社区居民参与的成本,同时通过多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急迫重要的问题来增加居民社区参与的收益。

3.6深化改革,促进居民利益社

虽然我国的单位体制已经解体,但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依然没有将这项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导致他们对于单位有较强的概念,反而对于社区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提高这部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就要促进单位的员工待遇逐渐的转向社区这一领域,减少单位员工对于单位所存在的依附感,实现群众和所在社区彼此利益相互关联的目的,激发其参与热情。

30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到目前已初具规模和框架,并涌现出许多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模式。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中尤以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为最甚。本文我们仅从理性选择视角出发来探讨了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但是社区建设是一项全面的规模庞大的系统建设,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任务,要走出参与不足的困境,建立完善的居民参与体系,让小区群众对社区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同时提升居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激发小区群众对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能力,就要从多方面着手,配合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区内外部环境的建设以及有效的宣传教育,促进社区参与体系的改革,增强社区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使我国社区居民参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刚、王丽萍.社区参与简论[j].城市研究,1998,(5):53

[2]陈雅丽.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j].党政干部论坛,2002,(11)

[3]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2010

[4]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j].浙江学刊,1999,(12)

[6]陈桂香、杨进军.成都市社区参与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271-272

[7]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5):161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3

像太原这样的中部城市,社会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无法及时得到传播,导致社区建设仅仅停留在便民层次上,利民方面则存在较大的不足。

(一)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社区管理缺乏具有科学性和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中,女性占73%,其中65%的女性为高中学历,因此,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社区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虽然社区中现存的社区工作者在经验、阅历等方面占有优势,但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当前的社区工作者仅仅从事简单的助人活动和行政性工作,在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和开展专业的助人自助活动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不能真正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社区建设的资金缺乏灵活性,来源渠道单一。从坞西社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这部分资金会按国家相关规定发放,但局限性大,社区内部的资金流通少,灵活性差,很大程度限制了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利民、便民的服务和活动,社区建设受到局限。再次,与社区合作的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较少,导致可利用的资源缺乏,专业社会工作难以开展。

(二)社区服务项目单一,覆盖范围狭窄

首先,社区建设的服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居民和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中存在多种社会群体,所面临的需求与问题各不相同,诸如儿童教育与安全问题、妇女生育与权利问题、老人养老与医疗问题、残障人士和贫困户的补贴问题等。在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发现,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中人口普查、计划生育、治安、环境、卫生、补贴发放占较大的比重,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而这也是居委会提供的最低层次服务,对于调解、法律援助等高层次服务,居民一般选择向社区外的专业人员求助,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建设中服务主体单一,缺少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的有效介入。社区建设的主导是政府,很多服务项目都由政府传达命令到各个街道办事处,然后由社区居委会开展,提供服务的主体过于单一,一些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主组织介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从而使得社区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社区居民的认可度、满意度较低,居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城市社区中常看到,一些住户家门紧闭,居民之间的互动较少,社区参与度不高。在坞西社区居民中比较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和不太愿意参与的比率相差不大,分别占23.3%和19.4%,持一般愿意态度的居民仍然占较大的比重。由此可知,居民还是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他们大部分都在观望,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的组织与协调,宣传好社区活动,推动居民参与。其次,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不高,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社区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使得居民对于社区的服务、工作质量并不满意,居民的多样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自身诉求缺乏表达的渠道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在坞西社区中关于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54.4%的居民一般满意,19.4%则不太满意。而在居民对社区满意度的调查中,有将近60%的居民对社区公共设施持一般满意的态度,23%的居民则对社区的公共设施不太满意。

二、社会工作应用于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成功的社区建设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分工合作和共同努力。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运用于社区管理,对于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利于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作用,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性和自主性。一直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得不到应有的发育与发展。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将有利于政府转变社区建设的理念,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是靠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其服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减轻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负担,提高社区工作质量,促进社区建设有效开展。在坞西社区中,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几乎都是政府统一安排,居委会主要是例行公事,缺少自主性,因此需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并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社区建设中,进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第二,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助于丰富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多样化,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求。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中仅限于提供一些政策性的福利与服务,居委会的工作基本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儿童和妇女的保护和治疗以及问题居民的社会矫正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多方位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依赖感。坞西社区中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政府安排的社会统计、社会保障等内容,而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失业人群等并没有具体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将社会工作提供的配套服务引入社区,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第三,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介入,为社区建设优秀而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专业和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了可能。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并致力于建设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4年2月,民政部《将进一步加快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倡社会互助,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号召全民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民解愁,为国分忧。可见,国家已经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社区建设的理念提上日程,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建设队伍对社区的发展极为必要。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我国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在引入西方发展模式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稳步推进。社区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靠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更重要的是植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才能使社区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一,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助人自助,营造组织良好、互动和谐的社区氛围。社会工作理念是国际和国内共同认可的一套工作理念,主要包括接纳、助人自助、人在情境中、个别化和服务案主等。在坞西社区的走访中发现,一些失业青年,由于求职不顺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就需要社工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这些青年提升求职技能,增强自信心;对于思想偏激者,要以接纳的理念,帮助其矫正思想观念,建立新的认知。第二,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社区建设,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方法除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主要方法之外,还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研究,这些对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社区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开展社区建设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社区,特别是了解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求,只有听民声,知民意,才能有效开展社区工作。因此,认识社区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坞西社区的居委会认识到社区调查与研究的重要性,在2012年4月,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合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社区调查,深入居民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非结构式访谈法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经济状况、住房情况以及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访问住户1287户,收集资料23000多份,初步建立了社区居民档案信息。

2、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使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行业,缺少有效的推广与传播,导致社会大众对专业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不了解,需要开拓多种宣传渠道,让居民认识社工,了解社工,认可社工。在坞西社区关于居民社区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中显示,55%的居民是通过社区成员传播了解社区活动和事务,31%的居民则是通过社区活动获取社区相关消息,20%的居民则有通过社区宣传栏、横幅海报了解,其他的则有通过社区活动、相关文件得知。由此看来,坞西社区的宣传渠道狭窄,需要加强宣传设施建设,如成立宣传小分队、增设宣传栏、及时更换横幅海报,并建立社区官方网站,以此宣传社区信息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3、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深入居民当中,以专业服务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走出困境,走向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对于解决社区居民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推广,以惠及社区居民。而坞西社区中关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应用基本为零,由于居民对社会工作的陌生,使得他们对一些服务持排斥态度,而且“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社区的帮助。但是在关于居民对于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大部分居民希望社区能提供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陪同看病、帮助日常购物、康复治疗等服务,只要价格合理,便乐意接受。因此,这些服务的提供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义工来完成,其中社工扮演整合资源的角色。

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作为居民聚居场所的社区,拥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社区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社区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社区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效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坞西社区的管辖范围中包括超市、餐馆、医院、药店、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工介入时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如与超市和餐馆协议,为老人提供送货送餐上门服务;将附近医院作为定点单位,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场所等。

5、运用社会行政方法,将政府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协调活动,包括组织计划、人事协调与控制等。2012年11月28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体制。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购买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的发展活力,缓解组织内部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 老城区 民居 改建

现代建筑中居民改建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和周边农村发展的必然模式。如何顺利完成居民改建,顺利完成乡村城市化、旧城区翻新、乡村建筑规模化的整体改建工作。

一、老城区民居改建的时代环境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一切发展都为了人,所有发展都应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搞节约型城市建设必须提倡以人为本,保护群众利益。今后一个时期大量的房屋拆迁改建中,一定要立足于节约、立足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中国的城市规模同其城市化任务和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建议实行“先发展新城区,后改造旧城区”的发展战略.对旧城区的建设控制起来,不得加高和扩展。这样做既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也有利于保护群众利益和保护城市文物。待城市化进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并对住房面积有扩大和改建的欲望时,再来改造旧城,将会使很多矛盾迎刃而解。关于对新城区农村的拆迁和农民的住宅改造,一是需要做好就业安排,二是需要提高土地和住宅拆迁补偿。有一些可以暂时保留城中村,像苏州新区当初的做法那样.搞好村中的道路建设,搞好建筑物的控制和装点。使城中村变成新城区的一部分,使农民转成工人和市民,这样既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撞,又节约了城市改造费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旧城区改造的基础条件

社区建设是一项以拆除旧村庄、建设新社区为主要形式,提前实现农民转市民、农村转社区的一项建设性工作。那么是不是任何村庄都可以开展这项工作呢?或者说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结合杭州、宁波、天津等一些地方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居民社区建设至少要具备三个基础性条件。一个是村庄要有规划基础。我们知道城市有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成区之分,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成区是指按照城市规划区规划,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从这一定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区包含这个城市的建成区。

就拿郑州市来说,郑州市2008年制订了城市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要达到450平方公里,那么这450平方公里规划所涉及的区域就是城市规划区。目前郑州市,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面积为294平方公里。那么,这294平方公里区域就是城市建成区。我们探讨实施居民社区建设的村庄,就是处于城市规划区内,但目前还不属于建成区的村庄。之所以选定在这个范围,主要是因为这些村庄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村庄周边的土地即将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或者重大项目建设所征用,如果不提前实现村民转市民、农村转社区,那么这些村庄必将发展为新的城中村。郑州市某村约有960口村民,2003年该村就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当时它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有耕地1000余亩,村民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

自2004年以来,随着郑州市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该村周边土地大部分被大学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所征用,至2007年底村民已基本无地可种,村庄被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至2008年,该村周边共入住大学四所,共有学生约10万人,学生在该村租房居住的约有1万余人。由于外来人员的增多,小网吧、小吃部、小水果摊、小理发店等小店铺经营在该村也繁荣起来,多达2000多家。原先该村村民住宅一般都是一层、两层,最高不过四层,由于租房户的增多,村民受租房利益驱动,如今建设的最低房屋是四层,最高的达八、九层,租房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该村已发展为城中村。这个村从农村向城中村的演变告诉我们,提前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工作,使村民提前融入城市,农村管理转为社区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施居民社区建设的第二个条件是村庄没有大量的耕地。如果要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界定,可以把人均耕地不超过0.25亩作为一个标准。其依据是什么呢?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据测算,用于满足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需要的用地至少为0.25亩。若村庄耕地少于人均0.25亩,此时村民已不能再以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主要转向二、三产业。而此时实施居民社区建设,不但是为了村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村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第三个条件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是说通过核算,至少能借资、垫资或融资拿出村内拆迁过渡费和安置房建设费用。我们知道土地分建设性用地和农业用地,建设性土地包括国土部门登记的可以用于建设的闲置土地和村民宅基地。而从目前各村庄实际来看,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一般都没有现有的、成片的闲置建设性土地,居民社区建设一般需要占用村民宅基地。这就牵涉到村庄拆迁问题,需要为村民兑付补偿资金和临时安置费用。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5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社区”的作用对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二、专业设计的基本情况

该方案对姜堰市城区近几年来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实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较强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方案整体结构合理、背景交待清楚、主题和目标明确,实施步骤切实可行,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的效果比较明显。在方案中,作者对问题的查找分析时写到:

1、硬件设施不配套。

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荷叶、古田、南苑等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天地、大成、新世纪等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

2、工作机制不健全

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

3、队伍素质不适应

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我认为,除了以上三个问题外,还应该有认识不高、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三、姜堰市社区建设方案是可行的

该方案的主题和目标是: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姜堰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20__年,姜堰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该方案的实施步骤是: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

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20__]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姜堰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姜堰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 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企业管理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姜堰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

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20__]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加大物业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该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姜委发[20__]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本人认为,方案设计者在“以人为本”这一点上笔墨不够,要提高社区建设的质量,上水平、上台阶,人是第一要素,在方案的实施步骤中,应加上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注重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如: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到位,以便提高社区工人人员工作积极性,把社区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水平,做出质量。

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6

《保险中介》:您如何看待我国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模式?

刘冬姣: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421”型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养老负担加剧,让赡养者疲惫不堪;随着老龄人口的膨胀,机构养老也不能满足众多老龄人口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配套设施滞后,不能高效、全面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而养老社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不足,缓解供给不足的养老市场,更有助于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保险中介》:对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建设这一市场现象,您如何评价?

刘冬姣: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企业投资医疗、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发文允许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开,保险资金开始瞄准养老地产、看好养老社区建设。

从保险公司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可衔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寿险公司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现有产品。同时,养老社区可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大学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使关联产业整合互动,相互推进。

寿险公司上游的稳步经营为养老社区提供资金和客户来源;下游养老社区的稳健运营有利于上游养老金计划的实施,为寿险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算数据,如此循环,保证了养老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可以将寿险产业链延长20-30年。

《保险中介》:投资养老社区对险企还有哪些影响?

刘冬姣:不仅如此,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可以采取反向抵押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退休老人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支付能力,增加客户来源,支持以房养老,进而提升养老社区持续经营能力。

与此同时,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通过日常与老人的交流,保险公司能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有潜在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服务需求,这些宝贵的信息能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寿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能够掌握和控制从源头到下游的每一步经营活动的过程,不断修改与完善保险产品,不断挖掘新的客户群,推进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养老社区健康有序的运营。

《保险中介》:您觉得险企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市场前景如何?

刘冬姣: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民政部2011年6月16日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然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仅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只有2.61张,仅供收养274.7万人。很明显,养老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投资养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保险中介》: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呢?

刘冬姣:对于我国的养老产业支持政策,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阶段,政策缺乏使得养老地产从拿地到开发都处于摸索期。由于养老地产回收期长,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开发的风险,市场前景也不容易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养老地产开发周期长加之所需要的资本大,在当前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很难去的银行的融资。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阻挡了一些有意愿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

此外,养老社区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养老社区的投资门槛及过程监管都还不健全,一些有实力的寿险公司还处于观望状态。与此同时,在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公司打着兴建养老社区的幌子实质上进行圈地从事纯商业地产,因为这些少数投机商的存在,扰乱了养老产业的秩序,使得真正想进军养老地产行业企业拿地和审批更加困难。

《保险中介》:鉴于此,监管层在出台险企投资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时应注意些什么?

刘冬姣: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国家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配套和物业服务等尚无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进入养老社区建设,涉及金融创新、投资、保险与养老等多个产业链的整合。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寿险公司也应充分利用目前投资养老社区的有利政策环境,找准时机投资。

一方面,政府尽快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养老社区建设。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对养老地产的规划、引导、鼓励与监管,抓住机遇,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明确界定养老社区的功能与建设标准,规范养老社区的选址、建筑设计、社区布局、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等,完善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市场的环境。

另一方面,养老地产与普通的商业用地产相比比较特殊,虽然其也是商业化运作,但若拿地成本和普通地产一样,大大提高了养老社区的成本,加之养老社区回收期长,大多在10年以上,对于开发商来讲,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针对养老地产的土地支持政策,如拿地优惠,加以清晰的政策引导。

《保险中介》:对有意投资养老社区的险企,您有何建议?

刘冬姣:个人认为险企有三个方面要努力:第一是加大养老社区的宣传力度。在建设养老社区的前期,通过媒体广告、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加以宣传和讲解;并可通过沙盘等模型向老人们介绍养老社区与普通住宅在建筑构件以及小区设施上的差别;在养老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与普通楼盘一样的营销措施,可带领老人实地考察。

第二是充分利用交叉销售,“险社”联动。养老社区是寿险公司产业链的产物,位于产业链下游,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有不同的保险产品,员工在进行寿险产品营销时,可以交叉销售养老社区,一方面收集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大众对养老社区的要求和需求;同时,对于有意向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来说,也可以像其讲解其他寿险产品,将老人的家人朋友视为潜在的购买客户。

第三是注重养老社区优质服务的持续性。养老社区在构建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必须兑现并持续保证提供配套的优质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只有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才能促使养老社区长远发展,展现养老社区的独特价值,更能提高大众对养老社区以及寿险公司的认知度,完善养老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