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方教授:首先,我就“数字化国标”中有关居住小区数字化方面谈点看法。总结这几年来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经验及教训,我认为制定“数字化国标”是非常必要的。主要理由为:

1、可以规范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提

编者按:我刊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合作的“数字化国标”栏目正式启动。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的了解数字社区技术发展趋势、系统通用要求、系统检测验收标准、以及数字社区物业管理要求和控制网络通讯协议应用要求。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国标编制的相关专家来深度解读国标。高居住小区的性能,使其适应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住户较长期的需求。“数字化国标”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智能化系统的功能,促进了土建设计与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紧密结合。要求智能化系统的室内外管网布线纳入居住小区的综合管网布线设计中,满足居住小区平面规划的要求,满足房屋结构对预埋管路的要求。并要求按现有标准规范设计与施工;

2、通过“数字化国标”的实施,规范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3、“数字化国标”的实施可以引导国内智能化系统产品的研发。近几年来,国内围绕小区智能化系统的产品开发迅速增加,已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特别是可视对讲、家庭智能终端、家庭智能化布线箱、数字硬盘录像、物业管理网站等,不少大公司也进入这个市场。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国外产品价位较高,因此,绝大部分智能化系统采用国内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数字化国标”的实施可促进国内产品开发向实用、先进方面引导;

4、“数字化国标”的实施可以提高和改进物业管理水平。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对物业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建设,物业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将会造成浪费。如何使居住小区配置的智能化系统科学合理,既能满足住户需求,又能使物业管理公司能够掌握,且运行维护费用合理,这是“数字化国标”中实施内容之一。

另外,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使物业管理在Internet网上展开已成为可能,探索新的物业管理模式也是“数字化国标”实施中一个内容。贯彻“数字化国标”可以推动与规范数字社区的建设。实践证明,数字社区提高了城市管理中的电子政务水平。有了社区信息网站,可便于社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及时上级的文件、指示。

除了交流功能外,数字社区还可以帮助政府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通过有关网站,人民群众可以直接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在线咨询业务,下载打印各种登记、申请、审批表格。使社区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可以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增强了为百姓服务的意识。

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建设数字社区的意义,并且蕴藏着较大的商机。但是,目前,数字社区的建设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特别缺少数字内容服务,包括娱乐、学习、交流互动和商务。

数字社区正在我国全面兴起,许多知名的厂商已转向对数字社区各种系统的开发,数字社区将带动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智能技术产品等企业的发展和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表明,数字社区不再是一种概念而是经济。谁能抓住现在的机会,谁就能成为数字社区的最大赢家。

记者:社区数字化工程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如此体系庞大的系统工程的后期系统检测验收便显的尤为关键,您参加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中检测验收部分的编写工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情况?

方教授:贯彻《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中检测验收部分内容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对数字社区的验收。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社会。

数字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使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更为安全、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可享受数字化生活的乐趣。通过一列数字化应用系统建立,使社区政府部门、公安、消防、公安、企事业单位等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信息更为安全,并可共享。

目前国内的数字社区建设,有不少还停留在小区智能化系统上。我们平常提到的数字社区严格来说,有许多只能说是智能化小区。目前智能化小区的验收,已有大量的实践,应该说进入如何规范化的阶段了。从我最近参与验收的智能化小区来看,问题还是相当严重。其中在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较多,建设方与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矛盾往往也集中这里。如图纸不全,竣工图与实际布线、安装不一致,弱电井中线一大把,但没有标识等。竣工后,验收智能化系统应提供多少类图,以及对这些图的质量要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可视对讲系统的一套图纸,应该包括系统图、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施工图等。系统中的每一根线、每一个设备放在什么位置都要标注得清清楚楚,以便将来物业管理部门的维护,所以说规范化已是当务之急。

记者:多年来您以来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建筑业计算机应用工作,作为该领域内的资深专家。您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社区数字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又当如何?

方教授:社区数字化工程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应该说是一种基础设施,简单说它是一种信息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迅速发展、它是一种更新换代快的产品,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生命周期为5年左右,综合布线的使用寿命在15~20年。而建筑物使用寿命长,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综合布线往往是隐蔽工程,不易改动。因此,做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建筑物完美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不少小区为了给住户选择了多个宽带运营商,在小区内重复建几套系统;

有的小区已建了局域网,但运营商只能提供ADSL服务,造成资源浪费。许多方案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没有考虑系统建成以后,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需要的物业管理人员、运用费用等问题。没有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而建筑方面注意不够,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欠佳,对设备安装空间、管线、路由等考虑不周。一般说来。自己建设小区局域网,要求该小区有较大的规模(最好在1000户以上,对别墅区可适当减少),且住户上网率较高;配备通信及小区门户网站运营建设方面的技术人员,建成后由物业管理公司

负责运营。

目前大部分小区采用宽带接入网,它是由运营商设计并负责运营的。前一种方案小区对信息化的需求较高,投资较大,另外对网络的安全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有一定的风险;后一种方案投资少、风险小。目前有少量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这两种方案都用,这是没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数字社区的建设,从社区范围来看,应重点发展“公共管理与服务型”数字社区,从小区范围来看,特别是新建的楼盘重点是发展“智能化居住小区”,从家居范围来看,重点是发展“数字家居”。数字社区、智能化居住小区、数字家居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内容及采用的技术是不完全相同的,但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数字社区更强调社区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主要与政府关联,智能化居住小区更强调小区内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与物业管理公司关联,而数字家居更强调家居内的服务,主要与住户关联。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只是采用不同的技术。

记者:随着夏日用电高峰来临,节能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您曾经说过:“住宅节能是住宅智能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目前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使智能化进一步发展两为“四节一环保”服务”。请您我们解释一下“四节一环保”小区住宅智能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方教授: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目前居住区智能化系统应用范围应扩大,应用于“四节一环保”方面。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发达国家已有大量成功案例。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

它能提高传统居住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在节能方面,研究节能型家用电器(包括空调)与高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在居住小区中采取各类智能化节能产品,利用太阳能以及风能等。研究节水技术与污水资源化,研发智能化节水产品等。应用防止污染气体、噪音隔离、再生能源与垃圾处理等智能技术。把居住区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应用领域,从目前安全防范系统、管理与监控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中扩展出来。下面简述一下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提高绿色建筑性能的系统与技术。

节能控制系统与产品,如集中空调节能控制技术、热能耗分户计量技术、智能采光照明产品、公共照明节能控制、地下车库自动照明控制、隐蔽式外窗遮阳百叶空调新风量与热量交换控制技术等。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如水循环再生系统、给排水集成控制系统、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如地热能协同控制、太阳能发电产品等。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监控技术、通风智能技术、高效的防噪声系统、垃圾收集与处理的智能技术。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参与居住小区智能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参加了建设部康居工程智能化系统居住小区建设方面的工作。我们《数字社区&智能家居》杂志也一直在关注家居及社区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您对今后如何更好的推进居住小区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有何建议?

方教授:为了更好的推进居住小区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贯彻《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产品互换性:目前居住小区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中不少产品是不可替换的,如可视对讲系统,如果客户终端机坏了只能换同一型号的产品。这对系统长期运行存在着很大隐患,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不会出现变迁。解决产品的互换性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市场竞争,使其逐步形成厂家联盟及知名品牌。这里的关键技术是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标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大力支持,来共同攻关。

2、改进自动抄表装置的原理:从已经建成自动抄表装置运行情况来看,效果普遍不佳,与水、电、燃气的管理部门协调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也应指出自动抄表装置的工作原理存在着严重缺陷,自动抄表装置一般都是采用将原表具中机械转动变换为电脉冲,以累计电脉冲数得到计量值。虽然目前采用抗干扰、UPS、信号传输过程自动纠错等方法,仍免不了出错。因此研究开发《可直读表具计量值》的自动抄表装置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已经有了这类产品,但还未普遍采用,需要引导。

3、简化与规范布线:目前一套居住内智能化系统布几十根线的现象普遍存在,线多给施工造成困难,且今后维护也十分麻烦。因此如何使布线简化且规范,形成整套智能化系统布线施工规范也是需各方共同攻关来解决。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现代医院信息化数字化计算机化

信息化数字化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医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医学中的信息技术都是各种信息汇总而成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处理那将陷于瘫痪或者举步维艰。比如建成信息化数字化医院,通过先进的网络共享技术,就能做到院本部与外院、院本部与分院、院本部与社区,同时医院本身内部个科室之间也能够进行广泛的联系,做到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行机制。这样就能实现看病住院体检全城一卡通。这样,患者看病将更加简便快捷,因为患者过去的健康状况已经输入到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医生只要查看这个系统就能掌握所有情况,因此医院服务质量会明显提高。

1 数字化门诊系统优化门诊流量

1.1 多样性挂号系统

如今人们常说,现在大医院的人比大商场还多。医院越大病人越多,因为大医院具有优秀的人才良好而又先进的设备,但是过去大医院挂号难挂专家号更难已人所共知。过去患者为了挂上专家号往往凌晨四五点钟就去排队。而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除挂号外,其他事项均可通过电话网络短信和自助挂号机等等实现预约,一周之内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的时间点很快敲定,其他辅助检查也可预约,在方便病人的同时还有效地分流了人流车流,同时也解决了过去门诊拥挤、找专家难的问题。

1.2 门诊医生工作站

医院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后就可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数据流动,在流动之前必须统一识别患者的身份,即在区域内建立健康数据中心,这就为医疗卫生信息在区域内共享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健康数据中心即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建立之后,医生只要在工作站内通过刷卡就可实时查看病人的检验报告、影像报告,还可查看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同时,门诊用药情况也能实时监控。

1.3 远程会诊

医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之后就会实现传说中的远程会诊,远程会诊的好处就是能够借助国内外知名医院优质资源,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因为资源共享,因为数字连接,那么在远程会诊室,主治医生就可通过信息技术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让患者在本地区就能享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诊疗技术。

1.4 统一发放报告单,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人性化服务

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将大大节省患者的时间,从前那种病患往返多个窗口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把发放报告单整合到了一个窗口。即便患者不来领取报告单,通过市民健康网还可以查看到自己的检查报告。另外医院客服中心与快递公司联手,室内患者当天就能收到报告单,这些人性化的举措,没有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是实现不了的。

2 数字化医技系统优化服务流程

(1)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就可启用医技检查排队系统,这个系统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检查拥挤等问题,该系统会排出患者的诊治时间段和诊室,这样既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避免了门诊事前的拥挤,同时彻底杜绝了熟人加塞的现象。

(2)通过第三方配送标本,结合条形码技术,检验流程更合理,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后,就可通过检验协作平台、统一接收标本,再结合条形码技术,然后在通过大医院的院本部、分院、社区检验标本有服务公司第三方配送,这样就可以集中总院检验优势,优化检验流程,减少对社区的投入。

(3)建立心电图检查快速网络,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后,通过区域性医学影像系统的建立就可更大范围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因为大型医院有高质量的医疗影像诊断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就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偏态分布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

(4)自助刷卡取药,医院排队取药曾经是医院独有的场景,这为医院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带来了压力。但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医院后这种情况将大大缓解。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医院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条形码技术,患者不用再到窗口取药,因为处方调配流程已经优化,只要到自助刷卡机前把药取出来就可以了,既节省了患着的时间又缓解了医院的压力。

3 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节约医护人员时间

3.1 启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

从前手工书写护理记录,既繁琐时间又长,容易出现误差,同时,护士的时间与精力被浪费掉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使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而且所写病历既准确有规范,还节约了护士大量宝贵的时间,节约下来的时间就能够让护士更好的护理病人。

3.2 采用无线PDA技术

医院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后,就可以采用这种技术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用这种技术后,护士在移动工作站就可直接采集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完成体温、脉搏、呼吸及各种出入量、引流量的护理计入工作,以往时间长且不准确的工作现在很少时间就能完成,而且准确美观。

3.3 优化医嘱处理流程,提高效益

医护工作站的启用,不但把医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输液贴管理及其它

以往惯例静脉输液标签有两种方法,一种手抄,一种电脑打印。这两种方式繁琐且有误差。现在通过使用PDA扫描输液标签,在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的同时还减少了误差,同时大大缩短了时间,原来两小时的工作量现在仅用半小时。

4 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使居民居家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医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后,将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医学检验、办公自动化、移动查房、慢性病病人的实时监测等应用,这样全面的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

5 结语

通过上诉分析论证,应用重庆中联软件公司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各方面应用的好处已一目了然,现代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而且势在必行。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必将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肖琦.《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前景探析》.职业.中旬,第2期.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建设意见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在进行一系列的进步与改革,城市市政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其在促进城市各方面上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而作为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的中国社会,对于市政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将变得越来越紧迫以及重要。

2.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存在的问题问题

2.1缺乏数字化管理可供利用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不仅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社会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各地区的市政设施更加的完善,社会基本的保障设施建设比较良好,与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相对于目前的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来说,市政建设显得有很多的不协调。数字化信息化的工具与服务已经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作为保障人们基础生活的市政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基于城市面积的增加却没有相应管理人员的增加与之相适应,这就造成了市政管理人员的严重缺乏。不仅在基本的管理人员上存在的缺失,与之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也严重缺乏。相对于之前,管理手段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也引进了电子化的管理设备,但是却没有会熟练使用这些管理设备的人才。许多具有能力的人才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由职位设置,单位体制等问题是他们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职位从事此项工作。这些都造成了可供数字化管理使用的人才的缺乏。并且由于长久以来体制的机制的限制,造成了一些街道社区不作为的事情的发生,它们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那么市政工作最基础的工作也就相应的失去了意义。如果能够改进机制,能者居之,通过竞争上岗,引进可供利用的专业化人才,必将能够促进城市市政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

2.2市政管理手段以及设备落后

随着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成为了新兴的城市。如今的城市将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原有的城市的基础上进一部扩大发展而来,一种是位于城乡结合地带,发展的速度较快,程度较深,成为了新兴的城市。无论是原有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在市政设施的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一系列的矛盾也会愈加显现出来。针对于如今的市政管理方式,比较的传统以及陈旧,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手段进行管理。例如,本城市的市政设施的联网管理,电子化显示等在一些城市仍然没有实现,一些大型的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没有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之中。针对于整个城市市政设施的全面的全网监控没有实现。并且针对于卫星监测,实时预警,对于存在漏洞的地区进行及时的修复也无法做到,这些都是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技术造成的。并且,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对老套,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在管理方式上相对的简单粗放,有些是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一套系统的管理的规则,是日常的管理显得杂乱无长且缺乏足够的震慑力。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城市市政建设的数字化的实现以及进步的进程。

2.3市政数字化管理缺乏资金的注入与政府的支持

市政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可供利用的有效的管理人才,缺乏数字户的管理设备,这些都源自于缺少市政建设的可供利用的后备资金。城市化的建设需要在很多方面进努力,而作为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但是它的基本性并不代表着它的不重要性,与之相反,这更代表了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保障其他方面建设的进程,为城市化建设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而许多城市的建设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民生建设,这种头重脚轻的做法应该严格禁止。城市的市政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建设过程,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控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与支持才能够使整个系统的发展顺畅进行。如果资金链存在缺陷甚至是断裂的话,那么整个市政建设的发展将会难以维持。并且数字化的设备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如果亚四线城市市政管理的数字化的话,这些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无论是设备的购买,还是人才的引进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也将是城市市政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重要的支持动力。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市政管理的数字化给予高度的重视,就会在各个方面进行扶持,并且也会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更方面的支持,并且也会提高市政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市政管理数字化的有效进行。

3.城市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的解决办法

首先,应实行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传统的管理机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管理松散,缺乏系统化等。而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就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市政设施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就应该制定合适的有效的管理规则,对于每一部分的职责与义务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规定。针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合现代城市的市政管理工作的情况,可以采用新的技术与方式,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与预防机制会更好的完善市政管理工作。并且针对于管理松散粗放,许多的职能部门都没有尽到义务的情况,应当制定细化的奖励惩罚措施。将整个城市的区域进行划分分层次分区的进行管辖,每个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都有自己所要管理的范围,不仅要将区域划分明确,更要使层级分明使每一级的市政管理工作都能切实发挥作用。并且更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者对于各个地区工作的整合,不能出现管理思教育管理漏洞,不能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各区域几个有自己的任务,又紧密协调配合,做好对各负责区域的监督与奖惩。

其次,应当努力争取政府高层管理者以及社会对于城市市政数字化管理的重视。在城市市政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所造成的。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可以向政府机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获得政府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提出自己的困难,并且将自己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此来得到政府管理者的关注。并且在各个重要的场合提高本部门的声誉,在各个方充分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增强自身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城市市政工作上,才能够进行市政工作的数字化。

最后,应当对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成的考核,对于不合格人员采取在培训甚至是开除的处理,提升增各部门的办事效率。相对于原来的招收人员的标准,应当提高在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要求,更多的招收信息化人才,并且在各个方面进行一定考核与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结语

城市市政工作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而对于市政工作进行数字化管理也是顺应时展的必要工作。本文对于市政工作的管理的数字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进行了一些意见的提出,希望能促进市政工作数字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盐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林秀维,曹术清.浅谈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0期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网络社区;Web2.0;SNS

作者简介:李彦(1976-),男,湖南岳阳人,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卓(1980-),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37-02

网络文化是产生于信息化高度发展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内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与社会网络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正日益成为校园主流文化。[2]网络技术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与体现的手段、工具和基本构造方式,网络技术平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文化产生的技术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各高校开始建设MIS(管理信息系统)或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之间没有横向的数据联系,不能进行数据共享,于是产生了“数据孤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将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并形成单点登录的统一门户,此类整合系统便是最早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3]

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这个思路来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而且系统建设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因为网络技术部门在高校中属于服务型部门,在本世纪初网络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此类技术服务部门为了提高本部门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过应用系统的普及使校园用户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这个过程也正好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创造并界定的一种亚文化。[1]

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来看,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须要生产;要生产,又必须追求协调与效率;要达到协调与效率,就必须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4]数字化校园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过程高度协调、效率提高,这样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也相应的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资源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组织方式等。[5]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技术平台——网络社区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促使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并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被动性。参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活动的用户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动进入系统进行活动。系统中的活动步骤和环节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约定,不具有任何随意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户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封闭性。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就像进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封闭世界,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不能够与其他系统发生任何交流。每一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大多是本系统的专用数据,不具有标准性,无法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交流。

第三,严肃性与现实性。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严肃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现实世界存在的。

在这样被动、封闭、严肃而现实的系统中,并不能给予刚刚发芽的网络文化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寻找另一片沃土,而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所创造的。

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6]数字化校园系统营造出来的网络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宣泄与表达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是大胆探索者和反叛者的乐园,这正是网络文化能够发展繁荣的源动力。

于是网络社区系统便应运而生,这正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片沃土。这类系统往往由学生自发建设与管理。网络社区系统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当前常见的网络服务与网络资源,相对于严肃而沉闷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网络社区里充斥着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意,这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迅速发酵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平台和精神资源。

网络社区系统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弥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足,从技术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点,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特点,使得网络社区系统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正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体。

三、两种技术平台的弊端

虽然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术平台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发展,这些技术平台会逐渐暴露出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 问题 解决方案

在社会管理手段日趋高科技化、网络化、电子化的今天,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意义毋庸置疑,它不仅能够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解决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还能够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各种社会信息流通,使得市民的生活、工作更方便快捷有效。不过,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还存在整合资源、技术利用、流程再造等方面的漏洞和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较系统的梳理,以在较高层次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路径,要从分析现存的重要问题、解决最主要的问题入手。笔者认为,从目前各地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突显。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工程,信息搜集和处理量大,牵涉到小到私企大到政府各个主体、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问题。目前,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硬件建设速度快而软件平台建设疲软,两者速度和质量不协调;行业、部门数字化建设速度较快,整体整合速度和质量有待提高;各信息系统之间标准规范不统一、各自为政,管理存在一定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将对城市数字化管理造成诸多障碍,也必然会影响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

二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参与主体——政府一家独大,主体不够丰富。目前的信息搜集来源和处理机构主要还是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为主,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并没有深入介入到数字城管这一新生事物中去,政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意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还秉承着以“管理”代替“服务”的工作意识,官民、公私之间的互动不够,信息搜集渠道不够、利用率也不够。必须要充分依靠市民、社区、私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率。

三是资金匮乏,数字化建设后劲不足。数字化城市建设是一个繁杂、多主体配合的系统工程,对人、物、资金的需求较大,尤其是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建设,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最关键的,也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也正是因为经济因素,国内除了一些大城市有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外,一般都在初步探索、建设阶段,很多都只能先做硬件基础建设,而能够真正发挥管理作用的软投入少之又少,甚至是没有。这就造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现状。

2.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体来看,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的路径有三:一是改变思路,二是改革体制,三是改进技术。

改变思路是第一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改变作秀、应付的工作态度,在建用为民的理念下开展建设、服务工作,还要求改变从上到下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平等关系的服务观念。

改革相关体制是第二重要的。目前的体制并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笔者认为,要建立监管分离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双“轴心”,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技术手段是第三重要的。从目前的城市管理系统看,集成化、计算机化、网络化等数字化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必须从城市管理的应有之义出发,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技术,解决现代城市复杂部件、事件管理难题,有效整合现有管理机制和信息化资源,构建网络化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精确、迅捷、高效、全天后、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

另外,从微观角度出发,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各部门应该树立灵活应对现实需求的科学态度,及时、积极的协同配合,以最优化城市管理资源,促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政府应该利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开展合作,而对象,就是市民、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非体制内力量。只有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三是多途径加强对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说,数字化城市管理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而管理的核心不是技术,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服务于一体的新管理体系时,必须要从人出发,将队伍建设列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素质,改变他们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善于、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开展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加大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和使用技巧的宣讲,创造出更多亲民、耐用、易用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和工具,提高市民的参与和好感,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工具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裕民: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J].新经济导刊.2011(Z1)

[2]杨瑞霞,王韩波,张莉.数字化城市管理一体化数据建设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02)

[3]刘涛,周达.建立监管分离新模式 注重系统功能特色化——泰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见成效[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01)

[4]龙海奎,张超,李群林.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部件数据录入和转换的探讨[J].城市勘测. 2010(02)

社区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管理:引导和政策并重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虽然未能到会,但他在贺信中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会议是期刊行业面对信息传播技术变革进行的积极探索,也是期刊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新闻出版总署对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高度关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引导传统出版行业积极利用新技术融入数字化出版潮流的政策措施,并将继续指导和支持全行业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认清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走了一条“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它在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对于期刊数字化,需要发展与管理并举。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就如何推进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谈了几点看法:

――引导期刊强化数字化出版的主动意识。期刊业的生存之本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针对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和读者的接收形式、应用方式的重大转变,期刊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才能增强行业的发展活力。

――支持期刊社确立数字化出版的主动地位。传统期刊社由于受到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的动力不足、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还居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总署将大力推动期刊社通过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出版进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确立在数字期刊源头的主动地位。

――转变管理思路,推动数字期刊发展繁荣。传统期刊与数字期刊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各自的内在机制上:传统期刊拥有正式刊号,拥有主管、主办单位,拥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数字期刊则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对于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因此,必须不断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尊重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推动期刊业数字化方面,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尊重数字期刊生产者经营者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实施数字出版基础项目的建设,为数字期刊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提供合理的产业政策,激发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创新精神;通过行使适当的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从信息技术与媒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期刊数字化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推动完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现代信息服务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等问题。

――抓紧研究制订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信息和标准。数字内容的发展标准建设应该先行,信息产业部愿与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密切合作,支持数字内容产业标准相关的研究制订和推广运用,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工作。

――支持数字内容产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推广运用,引导企业强化自主创新,提升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

――推动数字内容产业链的完善。我们要引导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一些关联企业积极合作,促进数字化产业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也在发言中谈到,要加快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为期刊数字化建设保驾护航:

――政府部门要进行规划引导。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为报业建设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做法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值得借鉴。

――要有政策支持。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目前期刊社经济实力较弱,依靠期刊自发进行数字化有一定难度,因此,希望政府部门从期刊社的实际出发,致力于有利于期刊社发展的建设。

――尽快协调解决数字化的标准问题。

此外,网络上的支付手段,客户端点击的监测等技术问题,对于数字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数字化,如何实现自身“造血”

本次研讨会真正地将期刊数字化落到了实处,与会者在肯定期刊数字化重要性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期刊如何数字化的问题,与会者纷纷就这一问题现身说法。

内容制胜,不变的王牌 国新办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发言中指出,内容是互联网媒体的核心。互联网发展的经验证明,任何时候鼠标都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离开内容质量的提高,过于追求形式的时髦和花哨,不可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认为,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是要把产品内容做好,好的内容加上数字化的包装,才可以成为整个数字期刊的核心。

日本应庆大学教授、日本经济新闻社媒体研究所所长坪田知己介绍了日本线上读物线下出版的现象,他说,这是一个反过来流动的方向,有一些小说情节非常有意思,从网上下载下来成为纸质小说的来源。比如像《红线》、《恋爱的天空》,现在已经用传统的形式出版发行了,这几本书销售数量都已经超过了100万册。对于这种线上变线下的现象,说明吸引读者的唯有内容。

《中国国家地理》不久前推出了手机杂志,社长李栓科介绍了做好数字化期刊的思路。他说,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提供24小时的地理资讯,绝不能用办月刊杂志的理念去办手机杂志。因为读者订了你的手机杂志,如果发现只是纸媒体的翻版,就会丧失对他的吸引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读者订阅后退订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来,他们重新组建了编辑部,按照24小时资讯形式,提供完整、及时、权威的有关地理、探险、科学、考察等的内容,不久之后就发现自己的读者在快速增长。

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体的专业化、“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对于期刊数字化来说,为读者和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也不失为一种策略。《电脑爱好者》主编封立鹏介绍了他们网站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这边主要是社区的模式,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们论坛的一个注册用户是50万人,最高的同时在线人数是13000人,博客的注册人数是15万,单期的阅读人数是40万人。”他说:“社区实际是2007年以来是一个非常大的热点,我们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我建议在刚起步的时候就做社区,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就能够做起这个社区来,也不需要有太大的投入。同时,由于网站具有无限的扩展性、连接性,你就可以为客户去定制这种专区、专题,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

形成媒体产业链“为了媒体而做媒体”的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媒体发展的需要,媒体要做大做强,必须跳出媒体做媒体,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期刊的数字化也依然要秉承这条规律。美国IDG高级副总裁熊晓鸽也介绍了国外出版业的状况:“美国现在出版业的构成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做互联网,第二个反应就是要寻求更多非出版的收入。美国的《计算机世界》,现在每一年的收入里,非出版的收入已经超过50%。 ”

对于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社社长周小惠提出的如何利用手机二维码等新技术来实现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问题,银河传媒CEO兼董事长沈维给予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二维码在健康这块的服务准备做了,而且跟保险结合在一起,比如心脏紧急救援,有带在手腕上的心脏监护,一旦心脏不太正常以后,马上一个短信就会提示,我们直接就会定位救援。对于糖尿病,你们要做这个糖尿病网,或者要跟我们掌媒合作,你的定位不能只是老年人,还要有他们的子女,因为父母的健康往往会引起子女的关注。你们应该以媒体这个点为中心,再去扩展你深层的服务,跟医院、健康机构、保险、救援结合起来,你就能串出一个大产业。”

在互联网上打造新的期刊经营平台 与会者也提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后的种种担心,对于新媒体会不会成为传统媒体的“吸血鬼”表示担心。嘉宾们一致认为,数字化只是增加了期刊发行的一种渠道,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渠道必定会对纸质期刊的发行起推动作用,并且就期刊社“造小船”还是“乘大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类似于清华同方、龙源国际、阅读网等这样的期刊发行平台造出了聚合期刊的“大船”,而各个期刊社也有自己的数字化策略和行动,比如建立自己的网站等等,然而这艘自己造的“小船”能否顶住风雨和严寒的袭击?

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的王鹏这样说道:“如果有限的平台能够满足你一定的要求,你可以先跟着大船走,走到比较宽的地方再去造自己的小船,通过大船带出去以后,你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去放你的小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社长王丽莎充满信心地讲:“我们有11条小船都是行业网站,我们要通过多技术和内容的创新,努力驶向门户网站。通过CRTER网站群我们可以承载CRTER的编辑到全世界去访问,把中国医学界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关于数字化期刊发行平台的问题,女友杂志社的高峰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期刊数字化不仅是数字化内容(编辑)及管理,还应包括利用数字手段所进行的发行、广告、商务等经营管理活动。

阅读网总经理徐雯介绍说,目前有数百种期刊跟他们进行合作,每一个用户能够独立地看一本书或一本杂志,这本书或者杂志从一个电脑拷到另外一个电脑,如果可以传阅,就可以转发给朋友。他们以更低的成本运作一个期刊经营平台,带来了更好的价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对于出版机构和读者而言都有很大的利益。

对于期刊的数字化,龙源国际副总裁兼总编穆广菊讲了他们的基本思路: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她说:“我们的宗旨是让中国期刊走向世界,让中国期刊走向未来。中国期刊发展的一个核心就是‘聚’,这个‘聚’可以理解成期刊产业化发展,又可以理解为龙源的期刊聚阵。每一个杂志社都可以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做很大的投入,但却很难做到都拿出很大的市场团队,把自己的期刊做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做到全世界的各个图书馆、读者面前,这就需要有一个整合的发行平台。”

深圳掌媒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吕利勇分析了期刊与手机媒体结合后的良好的广告前景:“我们的用户是智能手机用户,都是高端用户。所以跟我们合作的客户多是大品牌的。掌媒立足于同传统媒体的合作双赢,这是掌媒永远不变的宗旨。传统媒体只需要按月定期提供杂志电子版源文件即可,最后双方共同分享手机发行和广告带来的收益。”

数据核查助推期刊数字化的发展

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理事长石峰认为,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潜力很大,它是另一个需要开发的广告市场。他说:如此庞大的产业,迫切需要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选择在网络出版物上投放广告或选择合作伙伴,他们对准确、可靠的网络发行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07年2月8日,在石峰理事长的倡导和主持下,调查中心成立了网络出版专业委员会,迈出了建立中国网络广告体系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