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盐碱重污区;电力设备;污闪;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致使电力设备积聚的污秽逐渐增多,极易引起电力设备污闪的问题。电力设备的污闪在沿海重污染地区更为严重,因为沿海地区盐碱地较多,大气盐分含量较高,更容易污染电力设备。因此,加强沿海盐碱重污区电力设备的监控和管理,预防污闪事故的发生,将显得很有必要。

1 盐碱重污区对电力设备的影响

电力设备绝缘瓷瓶必须在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与额定电压条件下正常安全工作,但是在盐碱重污区瓷瓶表面积聚太多的固相、液相等污秽物,在极端天气下,使得电力设备绝缘瓷瓶绝缘水平降低,极易引起电力设备的闪污。影响沿海盐碱重污区电力设备闪污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1 气候因素。沿海地区常年遭遇台风,暴风暴雨天气时常出现,并且盐碱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在恶劣天气影响下,使得含有盐分的粉土大量附着于电力设备上,诱发污闪,特别是在大雾等天气下。

1.2 工业污染。沿海地区的工业比较发达,但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城市郊区等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化工厂、火电厂等排出大量废气和工业粉尘。沿海地区湿度较大,恶劣天气极易诱发电力设备发生闪污。

2 盐碱重污区电力设备存在的问题

2.1 母线排、互感器等高压电力设备,因为附着有大量的盐分尘土和工业粉尘,当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设备绝缘子表面的电阻会变小,设备漏电情况变得严重,减小了设备绝缘子闪络电压,情况严重时即使设备处在正常电压下工作但仍能发生闪络。因此,电力设备的污闪事故时常出现,污闪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还能造成大范围、长时间的停电,影响社会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继电器、端子等低压电力设备,设备表面积聚了大量的盐分污秽物,给设备的电子元件带来不利涌向,比如散热性能变差,容易引起短路、电子元件因温度过高损坏等情况。情况严重时,电力设备老化速度加快,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安全问题突出,容易引起短路等故障,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甚至诱发火灾等严重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

2.3 电力电缆。以交联聚乙烯为原料的绝缘层电缆,具有敷设便捷、易于维修等优点,已在得到大力推广,并得到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材料的电缆不宜使用在潮湿和盐分含量较高的环境中。特别是沿海盐碱重污地区,不仅土壤、大气中盐分含量较高,而且严重的污染使得电缆绝缘层容易被腐蚀,在这些地区使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电缆,不仅会降低电缆绝缘水平,而且造成电缆强度的降低,诱发电力安全事故。

2.4 电气接地系统。电气接地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帮助电力设备的故障电流和雷电感应电流安全流入大地,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电力设备故障的扩大化,引起更大的损失。然而,在沿海盐碱重污地区,大气、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腐蚀盐类成分,这些盐类的存在还会损坏电气接地系统,给电力设备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3 解决盐碱重污区电力设备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电力设备的污闪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3.1 依据国家及行业规范,合理调整电力设备爬电比距是预防污闪的基本方式,因此,需及时更换无法满足防污要求的电力设备。调整电力设备的爬距指通过增大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提升设备的绝缘水平。比如增大污秽积聚区的绝缘子数量,或者使用防尘绝缘子、合成绝缘子等。

3.2 因环境污染与盐碱因素引起的电力设备锈蚀,需及时做好设备的防腐工作。

3.3 定期开展电力设备污秽清理工作,需停电清理、逢停必清,每个季度需至少结合两种方式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同时做好日常设备巡视工作,特别是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比如污闪事故时,瓷瓶炸裂对人身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此需重点巡视,确保电力设备的工作性能。这些都是预防设备污闪、保证设备绝缘水平的有效措施。

3.4 RTV涂料具有优越的憎水性及憎水迁移性,在电力设备上喷涂RTV,能大大提高电力设备闪络电压,同未喷涂的电力设备相比,其闪络电压可增大2倍以上,因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设备抗污闪性能。

3.5 安装防污闪增爬辅助伞裙。防污闪增爬辅助伞裙通常使用合成硅橡胶为原材料制作,一般安装在瓷绝缘子或原有瓷瓶上,因为增大了闪络距离,相应提高了设备的闪络电压。同时,合成硅橡胶具有良好的绝缘与憎水性,设备上的污秽不易被水浸湿,抑制了设备污闪的条件,进而减小了设备发生污闪的几率。

3.6 盐碱重污区的电缆不适合使用直埋铺设方式,适合使用桥架方式、防腐铺设方案。盐碱重污地区由于各种腐蚀物质含量较高,不仅腐蚀钢管,而且也能腐蚀电缆绝缘层。污染严重的地区,优先使用桥架方式铺设,如果使用直埋式,需使用玻璃钢进行保护。

3.7 制定严密的电力设备检修计划,对接地系统进行系统检修,并定期开展接地系统的性能测试,及时发现受到锈蚀的接地设备并更换,对接地电阻值突增的接地网使用开挖检查方式,减小因接地因素引起的电力事故。

3.8 加强环境治理,减轻污染。在重污地区,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减轻污染对电力设备的不利影响。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对重污地区的环境做到有效监控。政府部门加大对“五小”企业的整顿力度,切实做好节能减排。

3.9 电力设备的闪污事故离不开恶劣天气,为预防在极端天气下设备发生闪污,必须强化与气象部分的联系。比如:加强同气象台的联系,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沿海地区台风较多,更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对确保电力设备正常运行发挥着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电力设备的运行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在沿海盐碱重污地区极易引发闪污事故,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全文分析沿海盐碱重污地区对电力设备的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爬距、治理环境、加强天气部分的联系等九项措施,以期对未来防闪污工作提供一定借鉴。因此,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措施,减小电力设备发生闪污的概率,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林健枫.基于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的研究[J].才智,2011(10).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28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特定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中健康教育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可是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医务人员匮乏,社区居民的认同度低和社会动员不足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是以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为依托组建而成。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难以招聘并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现有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够全面,缺少全科医生,缺乏最基本的预防和保健人员,更别说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了,重利轻防的观念,导致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和健康干预力度。另外,社区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评估,致使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多为应付。

社区居民的认同度不高:在居民眼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片区卫生所,因此对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认同度低;另外,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没有充分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单方面灌输,忽略了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一个季度换一次板报内容和偶尔的健康教育课,难以唤起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本应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深入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大好契机,但由于盲目追求数量,真正的使用效果考虑甚少,致使居民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对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广泛的社会动员不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成功关键。但实际工作中,本应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综合卫生服务机构却还是以医疗服务为主,缺少职能工作的技术规范,与社区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缺少沟通与联合,尤其是以个体诊所转型而来的卫生服务机构,强化经济效益的思想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对 策

加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培训,通过各种渠道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吸引高学历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一线,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广泛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理念,自愿采纳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治疗。

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包括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等。应该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主导,以社区人群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载体,开展团队服务,走社区、进家庭,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开展健康知识传播和综合干预。

建立以政府负责,卫生部门主管,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的网络模式,重视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沟通并认真给予培训;相互间可以签订健康教育工作约定,使其分别做好组织和业务指导工作;加强同民政、妇联、体委、老龄委等密切配合,可起到合力作用。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与服务项目的监管,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巡查员队伍;现状;建设问题;建议

2011年,小榄镇政府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工作,在现有社区食品协管员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了由80名巡查员组成的食品安全巡查员队伍,开展一系列的社区食品药品巡查员的技能培训,建立了“镇级职能部门-社区巡查员队伍”二级监管网络,各社区食品安全巡查员结合实际情况每天对辖区内“四品一械”经营单位进行日常巡查,填写《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巡查记录表》,督促轻微违规经营单位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发现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及时上报到镇相关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及时发现和消除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将食品安全风险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将监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本研究通过进一步摸清我镇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的现状,充分了解我镇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我镇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队伍现状

1.1巡查员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80名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男性75名,占总人数93.75%,女性5名,占总人数6.25%。年龄主要分布在20~59岁,平均年龄为38.13岁。

1.2巡查员文化程度情况 巡查员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55%(44/80)和32.5%(26/80),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25%(9/8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仅占1.25%(1/80)。

1.3巡查员职业分布情况 在被调查人员中,专职从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有3人,仅占3.75%;绝大部分为从事其他专业而兼职的人员,从事城市管理工作37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6人,从事物业管理19人,集贸市场管理工作12人,其他工作3人。

2目前食品药品安全巡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食品药品安全向社区一级延伸后,监管工作机制未能配套跟上,与当前的形势发展仍有一定距离,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制约,人员管理问题仍存在。

2.2社区领导不够重视 由于该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社区领导未认识到该项要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没经济效益的事情。所以不重视,对该项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大。

2.3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强、人员身份重复 通过调查显示,我镇 80名巡查员有60%年龄>40岁,61.25%学历为高中(中专)或高中(中专)以下文化水平,很难适应专业性较强、信息化的工作需要。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中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且流动性大,有的社区人员架构在6个月内几乎全部改变,新的同志由于没参加过培训,工作较难开展。个别巡查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经费投入不足 市、镇政府投入运作经费有限,日常工作中人员、办公、车辆等费用均由社区自行解决,工作开展比较困难,也制约了社区开展该项工作的积极性。

3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巡查队伍建设的建议

3.1完善管理机制 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了相关制度及规范文件,但由于社区不重视,管理不到位。建议将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工作纳入镇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年度考核,以提高社区对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工作的重视及积极性,奖励做得好的先进社区,鞭策后进社区,进一步提高社区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3.2加强对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的业务知识培训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开展多种形式且针对性强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巡查员业务能力及素质。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认知情况: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认识比较到位,部分工作人员认识比较深刻。对于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有效的社区教育的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认识比较全面。但也有部分单位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情况: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单位设置有岗位管理制度、会议制度、教学等,而表彰奖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源建设制度相对匮乏;阵地建设方面,绝大多数街道有固定社区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方面,大部分街道专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匮乏;经费运转方面,部分街道没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各街道针对幼、青、中、老四个年龄层居民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工作,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培训内容较为全面,工作形式较为多样,逐渐形成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日常性活动与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社区教育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认识不够深入,社区教育得不到有力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同时,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认识不够充分的现象较为普遍,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更显不足。如: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居民群众将社区教育等同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不高。2.社区教育工作经费短缺。部分街道没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的街道,每年能用于社区教育的人均经费在1—2元之间。同时,大部分街道没有足够经费来扩建和完善社区教育阵地,能够用来支付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课酬、图书更新、电脑维护等的经费寥寥无几。3.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滞后,队伍机构、素质、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一是队伍结构不优。社区教育队伍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队伍高龄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队伍素质不高。在所配备的社区教育教师或管理者中,部分教学者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三是知识结构不优。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知识面狭窄,知识单一。4.城郊资源分布不合理。社区教育在中心区域发展较好,在偏远区域发展滞后。在社区教育项目实验、特色课程上,中心区域较偏远地区发展好。总体而言,社区教育呈现城郊极不平衡格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5.教育课程、形式体系单一。居民群众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差异较大,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态势。中心城区中大部分居民希望能够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提升生活质量,倾向于“衣食住行生活知识”、“生活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偏远地区几乎全部居民倾向于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糕点师、焊接工等。目前,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形式为粗简的“课堂化”、“学校化”培训。

三、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保障体系。一是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单位要尽快出台社区教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或有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如: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会议制度、社区教育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制度、社区教育表彰奖励制度等。二是制定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评价指标,引入居民监督反馈。这些评价指标应该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二)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区财政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二是解决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投入机制中的社会缺位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支持社区教育事业,鼓励家庭及个人增加学习投入,确保经费来源广泛化。(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各街道、社区(大队)要及时了解信息,发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广泛与各级学校合作,聘请专职教师担任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讲,聘请中小学教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优秀年轻教师、青年教师比例,提高中青年教师比例。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有计划地对社区教育管理者、专兼职教师、社区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教育师资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从本土资源与需求出发,开发本土教材,推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建设。推进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抓好党员先进性示范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创建,更好地发挥社区学校(分校)的作用,鼓励更多街道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示范街的创建工作中来,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结论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践现状

当前,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起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对于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上海市闸北区围绕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方法,坚持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上岗培训,快速获取能力

11年间,闸北区始终坚持开展新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上岗培训。从中、小、幼学校转岗来到社区,首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最迫切最急需的是了解社区教育的发展,感受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区教育的工作任务,明确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权益和职责。因此,闸北区在开展上岗培训中,重在增强每个教师为社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尽快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变。上岗培训使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须的能力(包括社区教育专业基础能力和以业务为主的专业核心能力两大模块)。

(二)开展专题培训,掌握专门能力

社区教育工作随时展而不断更新,工作职责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面对新挑战,开展专题培训尤为必要。如,为完成“社区教育优秀活动方案评比”所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专题培训;为完成上海开放大学休闲文化系列社区教育学分银行课程申报任务而开展的“社区学校课程建设指导”专题培训;为配合完成“百万市民学环保、迎世博”等任务而开展的“学环保、迎世博”专题培训;以及“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撰写通讯报道”、“档案资料整理、分类归档”等培训。专题培训极大提高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项工作能力,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拓展培训,有效补充能力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转岗前多从事中小学语外、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任务,而社区内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居民的学习需求各异。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因而,拓展兴趣,挖掘潜能,发展技能,在社区教育实践中重新找回自信,获得成功,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闸北区制定实施了“教师进课堂”计划。期间,闸北区开展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查。根据专职教师需要,闸北区组织开设了电脑应用技术、手工编织艺术、数码摄影摄像、钢琴等拓展培训班,受到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普遍欢迎。他们“学以致用”,学成后在社区学校为居民开设相应内容的课程和培训,将自己所学服务于居民学习。

(四)开展互助培训,增加多种能力

成人学习形式多样。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同伴中学习,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已成为综合能力建设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探索中,闸北区开展了同类专业、同类需求的“学习圈”自学培训活动。该培训有两种活动形式: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组长学习例会,主要通过学习交流,提高组长的班组建设和社区学校管理能力。二是以区教育局举办的计算机应用高级培训班为基础,以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高级教师为骨干,组织在街道(镇)社区学校担任计算机执教任务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习圈”。通过互学、听课、评课,提高专职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互助培训,促进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教研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包括队伍整体能力与教师个体能力两个层面。

(一)队伍整体能力问题

1.整体能力亟待提升

11年来,随着这支队伍每3年一轮换,一批多年热心于社区教育的组长、有能力者大多退休或脱离社区教育回到原来单位,以致“能者少、庸者多”。同时,个别教师的师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而言,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2.教师能力差距悬殊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参差不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道(镇)之间的悬殊,二是教师之间的悬殊。整体能力强的街道(镇)完成社区教育任务较好,弱的则完成质量不高、甚至无力完成;个人能力强的教师忙不过来,而弱者则几乎无所事事。

3.能力提高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许多能力片面、水平不高的教师,之所以多年来没有拓展能力,提高能力,是因为他们在主观上存在排斥心理。在相当数量的教师身上存在一种普遍、典型的“自嘲”心理,具体表现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拒绝、被动、消极应付,其理由是“反正我们是从学校出来到社区的”,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自己当初从中、小、幼学校“被选择”来到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心理上的委屈和不满同时被带到了社区教育领域;二是自己不能胜任社区教育工作成为理所应当,只因为自己原来是中、小、幼学校教师。

(二)教师个体能力参差不齐,潜力有待发挥

1.优势能力类型多样

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机械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擅长的能力类型多样,有的在口头表达方面见长,有的擅长书面表达;有的擅长与居委文教干部、学员打交道,有的则在此方面屡屡失败;有的善于团队组织管理,有的则处理不善等。

2.教师存在极大潜力

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发展的10余年历程充分表明,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历了普通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转变和适应,这本身就说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是有能力的。他们能开发社区教育课程、能组织管理社区学校、能组织开展各类居民学习活动等,说明他们具备无限潜力。社区教育事业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每个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具有极大潜力等待被发现、挖掘和发挥。

(三)综合能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无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还是教师个体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客观差异因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缺乏必要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另外,这支队伍中的教师构成复杂,年龄、学历、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跨度较大,以致造成街道(镇)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所以,教师能力差异带有自然、基础、客观性的特点。

2.业务培训因素

在拓展、提升队伍能力方面,尽管闸北区常年坚持开展分门别类的业务培训,但也遇到了困难:一是经过10余年探索,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已经轮换了4次,相应开展了4轮上岗培训。对于4次均留任的老教师而言,存在“培训重复”问题。另外,培训中还存在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跟着当前任务跑,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这些也成为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无法有效提升的因素。

3.管理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管理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这支队伍由区教育局从全区中、小、幼学校抽调出来,教师的编制在原来学校,派出管理单位是区教育局,使用在街道(镇),业务指导归区社区学院。以这支队伍的主阵地——街道(镇)为例,街道(镇)对这支队伍“使用多、培养少”、“使用不当”,甚至还有“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简单做法。表现为:个别街道(镇)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意安排,有些工作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个别教师对自己在街道(镇)的工作职责不甚明了,存在“打杂”现象。无论区教育局、街道(镇),还是社区学院,在这支队伍的切身利益——工资问题上,都无发言权。而这一点却是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物质因素。由此,不良的管理体制引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歪曲现象,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需要的人员进不来、留不住;不适用的人退不了,凑和用”、“社区”成为某些无为者不认真工作的借口等。另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也存在某些执行不力情况,给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综合能力体系,指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方向

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为指引。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层面上尚未形成科学合理、普遍认可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体系。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应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反思能力、自悟能力、总结能力为基础,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立足区域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提升平台,以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研等方法,着力从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核心能力(计划、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搭建专业发展路径,推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步伐

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而不是目前从普通教育转岗而来的基础教育教师。要切实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积极搭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把好队伍建设“入口观”,优化队伍建设“育人观”,践行科学“用人观”,树立长远“留人观”,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出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加强社区教育学术研究力量,充分调研全国各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现状,结合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尽快制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任职规定,确保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有一席之地。二是开展社区教育专业建设。在现行师范院校增设社区教育专业,培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其专业设置要能够结合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三是加强街道(镇)层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和使用。街道(镇)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主阵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围绕街道(镇)居民终身学习开展工作。目前,街道(镇)管理者和使用者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安排仍存在一定的随意化现象,“用人不当”、“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为此,管理者和使用者应转化用人方式,围绕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合理设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搭建专业发展路径。四是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考核,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以社区教育事业留人、以人文关怀留人、以待遇保障留人,树立长远“留人观”。

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所谓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点。所谓社区教育志愿者,是志愿者的一个分支,概念、特点与普通志愿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其服务的对象特指社区教育教学工作,自身综合素质一般高于普通志愿者。所谓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就是这样一群有志愿精神、有高尚情操的人的组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极大地充实社区教育的人才资源,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深化、细化社区教育教学目标,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所需,和谐社区现实环境和精神世界。但由于它仍是新生事物,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笔者试从社区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队伍法律缺位

在国际上,通常对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及志愿者活动有非常完善的法律保护,如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来作为法律保障的。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基本缺失,这对志愿事业的发展极其不利,使得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先天不足。

(二)志愿者队伍结构单一

目前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以退休老人居多、中青年较少,普通人员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有限。许多志愿者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并非自愿参加志愿者队伍,有些不了解社区教育的范畴和意义,有些由于能力所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单一的结构只能带来单一的服务对象、单一的服务项目。

(三)志愿者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社区教育志愿者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没有专门的技术职称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和业务提升指导。有些志愿者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有些志愿者自身服务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变。

(四)志愿者队伍地位不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地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时候志愿者队伍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教育管理者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区居民对志愿者的认知度低、互动性差。这直接导致许多志愿工作和活动雷声大、雨点小,一阵风、难长久,反过来使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地位不高。

(五)志愿者队伍服务面窄

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大多围绕政府工作或某一项目被动设立,往往把志愿活动当成了政治活动,非政府组织变成了变相的政府组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也同样存在这一痼疾,结果使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服务面窄,难以真正提供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项目。

(六)志愿者队伍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各种志愿者队伍一般自成系统、条块分割。由于彼此缺乏默契、缺乏协调,所以活动中往往出现重复服务或服务盲区。许多志愿者队伍管理方式松散,导致有些志愿者对教学服务活动缺少责任心。也有一些志愿者队伍实行政府行政式管理,导致有些志愿者只当作任务来完成,应付了事、缺乏热情,教学效果差。

二、解决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法律机制

志愿者队伍要成熟规范,志愿服务事业要深入持久发展,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如果得不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会直接挫伤志愿者的热情,阻碍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虽然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出台了志愿服务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由于各地的法规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自身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在地位上低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所需。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一个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社区教育志愿者就其性质而言,属非政府组织,采用非官方管理模式,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对其无能为力,更不能放任自流。从我国国情来看,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依赖度较高,政府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应该恰当引导和适度介入:相关部门要宣传树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正面形象,大力倡导社区教育志愿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指导、协助和服务工作;相关部门要保障和监督有关资金的运行,对一些必须投入和运作的资金给予充分的保证。

(三)建立和完善招募机制

社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这相当于事前控制,主要规划包括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的目的、需求量、组织机构、权利和义务、注册和管理、考核和评价等方面。其次招募要公开透明,明确选拔标准,严格操作流程,把握德才兼备原则,同等程度可以优先招募“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艺人)、教师、行政事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第三还要完善志愿者人才库的注册、日常维护和管理;队伍建立只是初级阶段,关键还要靠后续的精心维护和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

社区教育管理者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各种知识培训,如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社交知识、心理知识等,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要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培训,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分享经验成果,有效地融入队伍整体;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完善自身的人格,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

(五)建立和完善支援机制

志愿者是社区居民的服务者,而社区教育管理者则是志愿者的服务者,所以要有更加积极的服务意识、更先进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应确保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志愿活动,避免出现一些不正常问题,如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另一方面也要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提供好后勤保障,成为他们的后盾和支撑。只有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才能让他们更义无反顾地提供优质志愿服务。

(六)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

志愿者活动是基于人性向善的一面,但现实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常常要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面,如少数部门、少数社区居民嘲笑、冷遇、不理解和不配合等,这会对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挫伤;同时,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会有劳累、病痛,会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给志愿服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所以社区教育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一种保护机制,尽己所能让志愿者解除疲劳、排解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少数社区居民的不配合问题,有效保护志愿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七)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他们更加看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体验、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高尚的人。所以社区教育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主要动力,适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层面的表彰奖励,这将大大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八)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客观的评价和反映。反馈目的是让社区教育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者活动的进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活动的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改进志愿者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志愿者活动的效果。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回访、成果展示、项目跟踪、案例发现等。这既是对上一阶段志愿者活动的事后控制,同时也是对下一阶段活动的事前控制。

(九)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