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1
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议:(1)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2)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3)保障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4)调整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推进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特有的运动技能训练型实践教学区别于非体育学科,教学技能应用型实践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生理、解剖等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又与生物、医学等专业区别较大。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体育行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实践基地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平台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顺应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一、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
(一)目标体系单一,内容体系不完整
实践教学与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仍大多集中在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实习方面,培养目标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传统的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普遍受到重视,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校内见习、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模拟课堂等重视不够。
(二)管理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校内见习、实训基地管理松散,见习形式化、实训内容随意化,难以保证见习和实训的效果。教育实习学生管理很多时候由本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管理人员增加使实习过程易于管理,反而会出现三不问的管理真空阶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合理规划,重实习轻见习,重校外轻校内,重长期轻短期,重建设轻管理,基地建立与撤销随意化等,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三)经费不足,师资局限
经费投入方面,普遍存在未能列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化管理导致前期投入不够、中期保障不足等现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为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协助管理,无专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且大多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实际状况和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和健身会所运营并不了解,传统的学校体育相关实践教学组织较好,但社会需求较大的社区体育指导、健身教练技能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因师资原因,效果不理想。
(四)课程安排及实习时间不灵活
校内见习和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通常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统筹规划,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足且更多地停留在运动项目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层次上,实践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忽视了教学组织、指导健身、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实践能力的训练。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不灵活,大多采用集中实习的形式,未能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等实际需求,以致教育实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以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行为规范为主体,结合体育教学、竞赛组织、裁判、健康咨询、锻炼指导等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的密切联系,可进行模块化目标体系设计,将学校体育教育、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健身会所教练技能、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培养目标具体化,并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成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在理论课以及技术课的教学,训练学生具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通过集中培训,引导学生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养成,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竞赛能力等专业能力”[3]。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教案、教学设计、说课、模拟授课等教育技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举行各种运动项目技巧赛、多媒体课件、说课、模拟授课强化学生的各类实践能力。利用校内田径运动会及其他单项比赛,提高学生的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授课环节,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除中小学体育教师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健身会所教练、单项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等工作。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丰富团操、私教、单项教练员、体育管理等方面内容。
(二)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
设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学校教务处设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组,并积极邀请基地单位参与,共同制定明细化的考核指标,定期共同对实践基地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尤其在教学实施和过程监控方面积极争取实践基地单位共同管理,以保证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达到预定的实践育人效果。坚持“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原则,实践方案制定初期就要邀请实践基地单位参与,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基地单位需求。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定岗实习、委托实习等形式缓解体育教师不足的矛盾、学校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注重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为校外集中实践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校外集中实践检验校内实践基地教学效果,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的衔接,避免出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脱节、重复的问题。注重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实力、管理模式、实习效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通过示范作用,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丰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类型,除传统的学校周边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外,增加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行政机关、社会体育团体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根据就业需求确定实习点。
(三)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管理。对指导老师参加各类专业相关培训,校外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业务培训,经常性的邀请体育专家和体育界知名人士、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健身行业教练进行讲座,积极组织体育宣传进社区和健身咨询等等活动组织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多渠道拓宽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来源,将实践基地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其他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密切联系,通过研究经费解决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各类项目研究成果更能够对实践基地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争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支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尤其对于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来说,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模式开端。目前已有不少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通过和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大程度上解决了教练短缺、理论指导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即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也给实践基地单位提供稳定而专业教练师资,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紧张问题。实践教学队伍是建设好实践基地的关键,要积极吸收了解基层体育实际情况的教师加入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特级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担任外聘教授,选任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实践基地单位人员做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和参加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对于本校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外聘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专业培训、产学研合作以及课酬方面给予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实践教学队伍中。
(四)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尊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科学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课程结构,避免产生各学科分散教学、实践内容重复、流于表面形式的弊端。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集中实践的衔接,建成理论课程--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合理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内见习、实训基地增加微课教学、健身指导、赛事组织与裁判能力技能相关教学安排,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增加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内容,校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类型的基地随时关注业内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践形式和内容。集中实践安排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保障整体的教育实践效果。比如可以采取分段集中实践的形式,在大二至大三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周”的形式,在一系列的短期集中实践达到预期目标。可在集中校外实践点选择前进行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可申请自主实践,自己联系实践单位,在集中实践结束后,通过实践答辩形式,检验自主实践效果,还可以积极争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其指导老师支持,给学生提供多时段集中实践安排进行选择,方便毕业年级同学根据就业或升学意向,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作者:王暐琦 石有武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2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比较宽泛,专业核心竞争力欠缺。由于专业定位的宽泛性,各院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宽泛,不能有效地反映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如相当多的院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等课程数目较少、比重偏低,课程设置重在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专业能力的培育稍显不足。(2)课程设置涉入了较多的人为因素,资源依赖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由校内的某些教师决定,缺乏社会需求的实际调研、兄弟院校的相互借鉴、校内教师的认真讨论;还有的院校结合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有什么老师就设什么课程,专业培养必需的课程因师资的缺乏而不进行设置的现象也有发生,因人设课、资源依重现象难以杜绝。
2.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提升:首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它的成长仅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本专业大多是专科专业,拥有本科学历授权的院校很少。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也没有社区方面的专业设置,有的只是作为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专业师资没有相应的储备,本专业教师大多“半路出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中转过来是其基本的现实,教师的专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次,由于高等院校对科研的偏重使得教师不是很专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而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原因,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有一定的距离,不能达到以研促教之目的。再次,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的实践工作,对社区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力不从心。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等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社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各院校虽与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多数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不很长久和稳固,其交流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有的院校由于缺乏领导的足够重视或充裕资金的支持,至今也未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实践教学安排随意,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院校基于容易安排、方便管理、节约资金等考虑来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忽视本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有的院校本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较多的院校缺乏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制度、检查和评价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督导机制。(3)实践教学机会有限,不够深入。有的院校因地理条件、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建设所限,实践教学环节多在校内进行,校外实践机会非常有限,即使有的院校安排了校外实践教学,但也只是单纯地组织学生到实习机构或部门以参观的方式走马观花地开展实践教学,没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无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中问题的应对
1.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
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基本前提。目标岗位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在经过学校专业教育合格毕业后都有能力进入的,那些很难进入或者根本不可能进入的,我们应该把它们排除在目标岗位群之外,否则,不合理的专业目标定位,造成课程设置的不科学,这样本专业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业时不能“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专业的认同度,反过来又制约着专业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对专业进行定位?就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说,其专业定位应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城乡基层社区培养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可以把其专业定位于公共行政、社区工作和物业服务,公共行政是基础,社区工作是核心,物业服务是拓展。公共行政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础,通过行政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处理日常行政性事务的能力;社区工作是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学到其他专业不能学到的知识,具备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的能力和价值理念;物业服务和社区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通过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体现了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基层社区从事协调和服务工作,而且又能够使学生拥有行政性工作能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日常的行政性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成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价值观的培养,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首要的应增加学生对我国社区、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的认知,培训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觉知能力,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除稳定现有的社会学、心理学、社区管理、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等课程外,还应增设关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等课程。还有,应开设公共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及技巧、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应用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及社区工作技巧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社区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各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既要了解社会发展对社区工作人才能力的要求,又要积极虚心地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确立自己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思想和原则,并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现象的发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现状,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本专业教师报考本专业学位课程和课程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研讨班,邀请国内外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举办讲座和培训,加强全国性的协作,促进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支持网络,完善本专业现任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开展社区工作的研究,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各院校应改变科研偏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教学的评估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鼓励教师开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工作比较突出、学生评价良好的任课教师给予奖励表彰,大力推广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有,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建设比较成功的院校所举办的实务培训班,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社区工作项目,让教师到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机构去亲身实践,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实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务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实务工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实践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建立紧密沟通、联系,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实务教学水平的提高。
4.强化实践教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非常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基于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刻不容缓。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高等院校应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积极地增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固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广泛交流和深层次的合作;各高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社区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升级。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克服交通、资金、学生管理等困难,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扩大实践范围,将只要能具体运用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位或场所都纳入其中,增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3
[摘 要]职教园区是职业教育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代表性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是职教园区建设的核心价值,对整合地方资源,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运行模式为重点,彰显教育的集聚效,提高建设品味,提升教育水平。本文对职教园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并以株洲市职教科技园为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教园区;实训基地;共享;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6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职教园区是国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的产物,是政府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抓住社会发展脉搏,结合自身特点与现状的一种特殊发展模式,是职业教育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代表性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是职教园区建设的核心价值,对整合地方资源,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株洲市职教科技园概况
株洲市职教科技园位于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南部,规划面积约13.9平方千米,是株洲市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决策的体现。作为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城市综合体,职教科技园将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园区内职业院校的教育、科研和智力等优质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园区自2009年年底开工建设以来,已有11所院校签约入园,园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电、气、通信等随着建成道路同步施工到位。至2020年园区全面成熟完善之时,实现人口规模达20万以上,在校全日制学生规模10万人以上的目标。
2 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成本控制,节约资金
建设职教科技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株洲市原有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都是各自办学,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表1可知,在株洲市职教科技园内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制造大类专业和财经大类专业的院校有5所、开设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院校有4所。针对这种职教科技园内大多数院校均有开设的专业大类,相关人员可通过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建设,使园区内的各职业院校实现共享办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2.2 有利于资源优化,提高建设品味
在常规模式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采用院校前期投入打基础、争取项目资金谋提升的建设模式,但在数量众多的实训基地中,只有较少数量的能立项高水平基地建设,如湖南省近3年中,每年立项建设的省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仅10个,大多数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相较于众多院校分别建设而言,职教园区管理机构可在调研园内院校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以共享、互补为原则,协调园内院校针对某1-2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进行重点投入,形成一批能满足园区内院校人才培养、培训需要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2.3 有利于扩大影响,打造职教品牌
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可在利用职教科技园区院校比较集中所形成的教育优势下,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训中心,提供社会优质、高效的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更好的履行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深入开展技术服务、横向项目合作等,提高职院校的产业服务、引领能力。同时,通过人才培训中心与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的运行,能进一步彰显教育的集聚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职教办学,提升株洲职业教育水平,从而推进株洲教育品牌的建设。
3 有关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湖南省教育厅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重点对接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发展需求,以职业院校主体或特色专业为依托,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以“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为建设目标,坚持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统筹规划。同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基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的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3.1 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
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对接长株潭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功能定位上,满足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教师科研和应用技术研发需要、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等需要。在建设模式上,注重基地功能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在建设品味上,以优良的硬件投入为基础,以先进的软件技术应用为提升,将基地建设成为与行业先进技术工艺接轨、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3.2 共享实训基地的定位和功能
一是对职教园内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平台;二是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实训平台;三是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四是为复员或转业军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五是为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六是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七是为株洲地区各类企业及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提供平台;八是为全省职业院校师生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平台;九是具备承接全国乃至国际职业技能竞赛的能力;十是具备开发新职业、推广新职业,并具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能力;十一是要成楣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基地。
3.3 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株洲市职教科技园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园内院校优势专业大类分布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为基础,建设一批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的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园内院校和区域行业企业培训需求。
在建设模式上,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应以政府和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双主体”建设模式,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规模企业深度合作为基础,以一个专业及所属专业群为对象,依托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并共享基地资源,形成“双主体”建设机制和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训运行机制。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参与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企业对基地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并共同参与基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使基地具有较强的实体化运作能力,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但必须明确基地所有制产权是以学校或职教园为主体的。如株洲市职教城智谷焊接技术实训基地以培训“技能型+理论型”“绅士型+工匠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理念,以推动湖南经济发展、融合世界创新提供服务为目标,采用企业和院校出资、政府负责场地的方式进行组建,除满足参股单位的实训、培训需求外,还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行业企业提供培训、鉴定服务,这也是政府主导、政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功案例。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首先要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另外,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并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要能被各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广泛应用,实现校校、校企共享;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初步实现在线教学与辅导答疑。二是形成完善的教学标准,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实训教材、实训课件、实训软件、考核题库等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软件、仿真实训软件。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7-01
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教育厅要求,不断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成为我国历史上由中央财政大规模支持职业教育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从审批立项、硬件与软件建设,包括项目方案设计、设备采购招投标、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课程开发,以及项目建设质量监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等,涉及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2000多个高职院校、成千上万家生产厂商以及相关部门,项目工程量大、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完善。
1.区域分布不尽合理,资金投放覆盖面区有局限性。
作为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要求确保各项目建设质量,特别是考虑到实训基地建成后的示范、辐射作用,立项时即要求学校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因此目前实训基地项目的区域分布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学校办学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城市,而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县域职业学校要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依然比较困难。如数控实训基地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江苏 、浙江、山东三省均为25个,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少于10个。
2.专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难以适应未来各地区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实训基地在专业布局上重点支持了“十一五”期间紧缺的数控、护理、汽车维修等十三类专业技能人才,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职设置专业有321个,高职设置专业有532个,实训基地未能涵盖大部分专业尤其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面向“十二五”各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今后实训基地建设需拓宽专业覆盖面,以适应各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3.各地区学校存在较大差异,设备标准配置难以满足不同需求
由于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和专业实训装备存在较大差异,对实训设备配置的需求也不同。但实训基地项目的设备采购实行规范化管理,采用政府集中采购方式,统一招投标,确定采购设备清单时学校选择空间小,导致部分学校所需的设备选不到,这样难以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优化配置设备。
4.有的项目缺乏校企合作,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有的院校缺乏校企密切合作,企业未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不尽合理,实训设备配置与企业实际不匹配。有的院校对软件建设未予以足够重视,实训基地缺乏专业实训教师,尤其是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有的先进设备未能发挥作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滞后,实训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影响了实训效果。
二、如何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1.不断推进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不少地区生均设备值下降。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219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96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56%、62%,由于学生规模扩大,2009年全国有11个省份的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近20%,有23个省份的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低于2500元,低于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要求。因此,必须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实训装备水平,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不断推进央财实训基地的项目建设工作。
2.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质性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使各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火烧得更旺。首先应要求项目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由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参与实训装备计划,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3.优化设备配置,加强软件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内涵
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专业实训的要求,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努力降低成本。设备配置可分为标准配置、高级配置两个级别,一般采用标准配置,基础条件好、装备要求高的可采用高级配置,根据实际需求配置设备,满足不同实训基地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二期项目要加强软件建设,包括教师进修、开发实训课程与教材、网络信息管理等,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议项目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的费用占70%左右,用于软件建设的费用占30%左右。
4.构建实训基地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全国、各省份建立实训基地网络平台,为职业院校、设备厂商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提高项目效益。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为本校的师生服务,也要为其他的学校、企业、社区服务,积极承担各类社会培训,包括失业、下岗、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的职业培训等,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现阶段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以电气电子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为例。电气电子工程系在原有实验实训设备的基础上,2006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电工、自动化实训基地项目资金17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共340万元。建立了四个实训基地(电子实训基地、电工实训基地、自动化实训基地)和一个模拟生产车间。下表列出的是部分重要仪器设备。在这些实训基地内,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进行电子线路的制板、贴片训练;进行彩电、手机、电机维修训练;进行单片机、PLC的编程、烧录训练;进行维修电工的柜式电器装配训练。
近几年,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入驻企业200余家,工业企业100多家。作为营口职业教育的龙头,我院与其中多家企业保持校企合作关系,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弥补自身的实训设备紧缺的不足,共同探索和创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等特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校内建立了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完全模拟企业的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
真正意义上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现在看还是刚刚起步。但是只要我们在大局上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在具体工作中寻求合作,调整目前的理论教学误区,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纯消耗型实训基地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指日可待的,这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5
二是圆满完成了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潍坊数据采集项目,亲自参加各项工作,该项目获得山东省地震局2012年防震减灾成果三等奖。
三是创造条件,开拓创新,完成了多项示范工程:完成了2个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认定工作;完成了2处国家级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完成了2处省级、12处市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完成了45所省级、56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完成了2处省级基层基地示范县建设任务;完成了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强化县试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四是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执法工作。加强了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积极争取并将地震行政许可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2012年全市有9个窗口被省地震局评为红旗窗口,有20人获得地震行政执法资格。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形式活泼、注重实效。对于防震减灾知识“五进”工作制定方案,年年制定不同的计划。组织编写系列成套宣传教育材料16册200多万字。##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6
一、切实做好“强基育人”战略工程。
按照残联章程规定和上级要求,切实配强镇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干事、委员,加强镇、村残疾人工作者政治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残疾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深入推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各村(社区)应当配备从事“量服”工作的专门人员,加强“量服”宣传和典型案例收集总结,认真按照省、市、县残联要求深化入户调研,深化服务方案和发展方案的制定、落实,进一步提高“量服”质量和水平。今年的考核重点是“落实履盖率”、“二代证残疾人办证比例”、“入户督查情况”和“发展方案质量”。省、市、县残联将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分别随机抽查入户到残疾人家庭,并通报“量服”推进情况。
三、加强与县残疾人康复服务联系,加大康复服务项目内容,造福更多残疾人。
(一)对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全部推荐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二)组织全镇12岁以下脑瘫儿童,6岁以下聋儿进行专家筛查,对具备条件的实施脑瘫康复手术和人工耳蜗手术,纳入康复救助项目。
(三)推荐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股骨头坏死置换手术,假肢安装手术,矫治手术。
(四)加强社区(村)康复活动场所建设,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积极开展社区康复训练活动,为残疾人配备各类辅助适配器具,帮助其改善行动能力。
(五)配合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要在巩固实施好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年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盲人按摩、中医理疗、残疾人日间托养和工疗、满足全镇精神残疾人免费门诊用药等项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实施聋儿培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言语残疾人手语训练、残疾人亲友护理训练等服务项目,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
四、深化残疾人扶贫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残疾人扶贫解困民生工程。
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培训指导等有效措施,在条件成熟的村建立涵盖工疗、日间托养服务内容的残疾人就业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新机制,扶持和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
继续实施“阳光家园”工程,将全镇符合要求的四类一级残疾人全部纳入“阳光家园”关怀范围。积极落实上级要求。组织实施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扶贫贷款贴息项目、残疾人机动轮椅燃油补贴项目、“温暖万家行”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足用够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残疾人的关怀、帮助政策。
五、积极宣传残保法和省残保法实施办法。
严格执行“按1.6%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新规定,配合财政和地税部门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争残保金足额征收。
六、切实做好残疾人教育和维权工作。
各级残联组织和残工人员要高度重视,主动教育和引导残疾人自力更生,自尊自强,着力培育残疾人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和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法制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努力。
七、各级残联要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
加强文化、艺术、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村(社区)残协要适时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为省、市残运会准备和输送竞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