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会计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会计准则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1

摘 要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报告等方面所做出的一种规范,以促使经济主体提供相关可靠、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本文对国内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概况性分析,以为今后进行会计准则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国内外 会计准则 执行机制

会计准则在缓和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和供给的利益冲突、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务报告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会计准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现状

1.国外机构的研究报告

最早关注会计准则执行机制问题的是欧洲会计师联盟。1999年,欧洲会计师联盟了《欧洲财务报告战略》的讨论稿,指出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十分重要,提出了一个良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应包括:清晰的会计准则;及时的解释和应用指南;法定审计;监管者的监督;有效的惩处。并最终认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由正式执行机制和非正式执行机制两部分构成。2000年,美国证监会(SEC)《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公告》,强调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撑系统对于形成一个真正透明、可比的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性。欧盟(欧共体)委员会于2000年了《欧洲财务报告战略:前面的道路》,该报告认为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对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非常重要。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于2000年指出,一个全球性的实施机制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实施。美国国会出台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所提出会计信息治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强化财务报告相关的制度体系,尤其是会计准则强制实施的正式制度体系。2003年,欧洲证券委员会下属会计标准实施分会提出了在欧洲协调制度性监管体系的21条原则等。

2.国外学者的研究

Kristina Hope(2000)指出,许多组织都涉及到提高和协调世界范围的会计准则的执行。其中的一些组织认为,缺乏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在2001年1月发表的一份题为《一个英国特有的机构一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对英国会计准则执行的贡献分析》的研究报告,对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在英国财务报告监管框架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Rahman.M.Z.(1998)关于会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的报告指出,由于缺乏恰当的执行机制,公司常忽视本国或国际会计准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会计实务。Chris lambert和Cecilia lambert(2003)在调查了东南亚国家向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的进程后指出协调的速度应与执行机制的发展状况相匹配。Ball、Robin和、№(2003)通过调查一些东亚国家,发现除了会计准则,其他制度的结构都会影响财务报告系统的成果。

二、国内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的现状

2003年,冯淑萍在《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中指出,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化与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当并举。近年来证券市场中出现的造假都与有没有效执行会计标准有关。当前我们除了加快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之外,应当花大力气加强会计监管工作,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王跃堂、孙铮等(2001)在《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一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中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标准,离不开执行机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标准执行支撑系统。王跃堂、赵子夜(2003)指出,有效的会计判断执行机制对会计判断的支撑作用。张燮(2002)以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为分析起点,论述了建立有效执行机制的重要性及在我国在此方面的缺陷和解决途径。潘立新(2002)在《我国会计规范实施机制的缺陷分析》中指出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强是会计规范实施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提高会计规范的实施效率需要方方面面的制度配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提高会计标准执行效率的支撑系统。刘玉梅(2003)在《完善企业会计规则执行机制的思考》中认为在会计规则执行机制建设中首要的一点应该加大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加大惩罚力度是我国建设会计规则执行机制中关键的一环。姜英兵(2003)在《论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激励性管制》中将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到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中去,指出激励与管制的融合是会计准则有效实施的保证。其在“会计标准的实施: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及其他国家企业所出现的会计造假问题并不能说明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的会计造假都是未能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结果。洪剑峭、娄贺统(2004)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会计准则导向的选择和会计执行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导向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执行机制环境相适应。李斯和(2004)在《完善新会计核算规范执行机制的思考》中指出要妥善解决“新规范”的执行问题,首先应加大“新规范"执行的监管力度。其次加强“新规范"体系构建和宣传力度。刘慧凤(2007)在《企业会计准则强制实施制度效率的二元分析》中将会计准则强制实施制度与会计准则执行行为直接联结,认为应当建立具有一定威慑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必须通过会计信息需求激励机制和企业公司治理中的自我执行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三、结语

会计准则的执行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普遍关注,从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会计国际协调以及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体系等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的研究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虽然也有学者谈到了准则的自我执行和强制执行相结合能发挥有力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我国执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率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2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概述

 

1.概念

 

会计国际趋同就是指国际会计准则综合考虑到各国会计准则的优点和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情况,各国会计准则逐步接近国际准则,实现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统一性的过程。由于在不同国家内,会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单一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缓慢的过程。

 

2.会计国际趋同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双边为了能够准确掌握该项贸易业务的风险程度,要求得到对方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得到正确的投资或合作决策。依据这样的发展形式贸易各方都要求掌握对方的会计信息,同时对贸易双方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协调一致的要求,导致不同参与者的会计信息实现可比性,有利于能够读懂对方的会计报表和财务资料,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1)降低交易成本

 

在社会发展中,利用披露会计信息可以将不同企业、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不同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不同,因此会计准则就要进行不断地协调,争取达到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内企业都要根据国外投资者的需求向其提供财务报表。但摆在面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实行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企业要想实现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就需对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不但要增加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国际投资的发展,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

 

再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界限已不明显,国际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假如会计准则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会严重影响到交易的进行,则一定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假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那么就会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运行成本,使企业不会由于会计标准不同而影响了发展。

 

自2007年,我国企业全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近。我国企业当中应用新的会计准则不但表示我国企业大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且也大量应用了国际会计语言,为企业发展扫清了财务会计方面的障碍,节约了由于准则不同带来的转换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国外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

 

2)服务于“走出去”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同台竞技,由于竞争环境不同因此对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企业涉及国际贸易、海外并购、海外上市和商誉确认等业务时,那么不同方面就需掌握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只有利用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市场交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促进交易的成功。

 

一由于不同国家应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因此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企业及时处理这些经济业务。二假如不同国家全部依据自己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那么就会由于差异性较大而使交易存在较大难度,导致增加交易成本,对双方的有效了解与沟通增加了困难,不利于双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范围的增大。但假如我国会计准则能够实现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那么就会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因为实现会计信息的趋同则能够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不同国家企业的可比性,使贸易各方的有效信息实现合理传递,在信息上大力支持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可以进一步减轻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不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实现顺利融资,获得国际业务,而且还可以引入大量国外企业来到国内。随着大量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市场,不但可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且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可以发挥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面临的难题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当中,不同国家都要涉及国际经济事务,不同企业都会参与合作、竞争,因此要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的趋同,要勇于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不但要大力加快本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也要正确评价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原因。我国制订会计准则都是以IFRS为基础的,我国自 1992年开始,至今共颁布了16项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都和IFRS密切相关,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会计准则体系与框架,自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还需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如当前应用的会计准则与IFRS的结构不同,不但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而且包括概念框架,这种情况不但IFRS不具备,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也没有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概念会计这种效力,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有违于国际惯例。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涉及内容较少,有关规定还不健全,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新问题时,没有制订针对性解决措施,所以当前的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再有,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价值重估与公允价值等方法,而且在实际操作时也不接受这些方法,这种情况也与IFRS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在披露会计信息和处理会计问题时,如存货准则中的采购成本计量、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选择方法、建造合同准则中的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等,都不符合当前的国际通行做法。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建议

 

1.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时也不再只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综合考察一个国家的实力水平,这种情况在制订国际规则中普遍存在,才能为本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应该具备高素质的会计团队,才能制订高水平的国际规则。我国虽然在其中发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全面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行业还不完善,但其充满着发展活力。从事基础会计的人员较多,从事高层次会计的人员较少,这种现状影响了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交流与沟通,向其学习先进的经验,可以采取指派学员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学习,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会计素质,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会计行业靠拢,才能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竞争水平。

 

2.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我国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发言权

 

当前,世界各个大洲都在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我国在2009年倡导建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力求建立统一机制,争取不断提高亚洲大洋洲在国际会计舞台上的地位,同时向着全球统一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发展。拉丁美洲国家也在2011年建立了拉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织,由于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努力,使区域合作得到了有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本区域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最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迅猛发展,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使IASB在制订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亚洲国家和世界新兴国家的利益3.提高我国会计人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的比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拥有20多名理事,但来自中国的理事只有一名,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在高端会计领域较少,我国不但在培养会计行业人才中力度较小,而且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也不熟悉国际通行标准,本身不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我国会计人员不能进入国际会计理事会。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发挥的作用,而且也不能有效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中增加我国会计人员,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二是我国会计行业要积极参加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活动,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输送人才。

 

4.设立国际化的会计机构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我国的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进入国外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而且很多国外机构的分支机构都位于我国香港,只有很少一部分分支机构位于日本和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再有,从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和安永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在国际上占据垄断地位。我国利用联合欧洲的一些会计机构,在其国家建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的影响。

 

5.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全面考察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推动其不断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创造合格的国内会计环境,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国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展现在投资者与社会公众面前,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靠拢,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在向着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应该兼顾我国实际国情与特点,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实现相同,而需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前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方向依然是。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3

【关键词】 财务会计准则; 制定基础; 制定主体; 制定程序

一、引言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公认会计原则”出现之后),迄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七十余年。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发现财务会计一经产生,就与财务会计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管制如影随形(葛家澍、杜兴强,2003)。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追求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我国自1951年起,开始推行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术语,在我国教科书中消失了近3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界重新开始讨论会计原则(葛家澍、刘峰,2003)。刘峰(1996)较早地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多种标准来界定,诸如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归属、制定机构的选择、制定内容的详简、制定人员的来源构成、制定过程的公开独立性等。但一般而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涉及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三方面内容。

二、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导向)

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也被称作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涉及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所以该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是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mason、gibbins(1991)认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优于规则基础,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的,那些期望在会计准则上获取自我利益的组织,就有了可以进行“对策”的目标与方式(lys、vincent,1995)。1997年12月的“aaa/fasb研讨会”上,美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john smith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基础的准则”(concept-based-standards)的说法,并且认为概念基础的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准则(rule-based-standards)。engle(1999)阐述了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形式规避经济交易实质的行为,他的研究发现,管理者通过虚构交易将本应确认负债的项目确认为权益,因此产生了43亿美元的成本。

安然事件后,国外对会计准则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nelson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业者包括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更偏爱具体的会计标准。dye(200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elson的观点,认为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因增加了管理者操控会计报告结果的机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nelson(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审计师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越具体,管理层越可能通过交易进行利润操纵。webster和thomton(2004)以加拿大资本市场为例,发现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及其所赋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盈利质量。

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讨论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作了一个概括性描述,他认为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其指导思想是按美国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遵循的详细的“规则基础”,还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遵循的简明的“原则基础”,是一个有争议而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

关于“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哪个更优”的讨论研究文献有很多。例如,平来禄、刘峰、雷科罗(2003)从自利经济人假定出发,推断出:每个自利的经济人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总是设法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准则是规则导向的,这表明那些期望在运用会计准则中牟取私利的人就有了可借鉴的方式;如果采纳原则导向不给定具体的政策界限,当存在利益冲突时,最终只能诉求道德操守,这显然有违经济学自利经济人的基本前提,其长期有效性程度也值得关注。由于以原则为基础制定会计准则尚未在美国付诸实施,预测该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为时尚早,可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钟高、韩立军,2005;张美霞,2005),他们认为,目标导向的准则需要财务报告编制者、注册会计师、审计委员会等实施适当的职业判断,孕育职业判断氛围;需要变更与财务报告和审计有关的法律框架体系;需要解决准则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等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问题,sec提出的“目标导向”为最优的制定模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核心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准则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从会计监管的视角,洪剑峭、娄贺统(2004)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与会计监管的有效程度相关,准则基础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环境相适应。在会计监管相对较弱的环境中,选择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基于政治学视角,张力、陈许高(2007)分析了美国2002会计改革法案的政治机会主义倾向,并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导向的内生性、会计准则的形成机理及财务舞弊行为的责任认定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认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三、会计准则制定主体

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结构合理的制定者有利于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国外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由会计职业界来制定会计准则。carey(1969)认为,美国早期对铁路和公用事业会计的政府管制并未导致更可靠的财务报表,而未受管制企业的会计实务却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因此,其反对将上市公司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个政府管制机构。以georgemay为首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的专门委员会(aspecial 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s)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信,该信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应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当由包括公司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等的专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确定(zeff,1972)。nolan(1972)认为,众多的规则必须由像fasb这样的机构来制定。most(1986)提出,会计准则应该由一个研究型组织制定,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应该包括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并得到职业界和产业界的资助。当然,这一研究型组织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应该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或否决。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按照“无知之幕”的要求:准则制定者应该是毫无自身利益要求的无利益关系人(薛云奎,1999)。陈冬华、陈信元(2003)以世纪星源案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利益相关者应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基于博弈分析,林钟高、韩立军(2005),高筠燕、卢锐(2005)指出,政府在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民间机构为辅助的结合方式。綦好东、杨志强(2003),吴联生(2004)的实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都赞成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准则公正性的基础。王建新(2001;2005),张嘉兴、张俊民(2006),宋英慧、高铭(2007),李宁(2007),李桂荣(2007),林钟高、徐虹(2007)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视角、游说视角、创造性会计视角、熵理论视角对会计准则制定主体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益相关者应该更广泛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

但是梁爽(2005)运用产权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具备权威性、效益性和公正性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会计司)是一种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结论。刘浩,孙铮(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归属提出经济解释,为了遏制经理的“特定控制权收益”,政府拥有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经理仅拥有了在会计准则框架内作出会计判断的权利。

四、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指会计准则的应循程序,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守一套完整、充分、严密、稳定的程序,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就能够得到保证。我国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进行讨论,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在借鉴fasb和iasb的会计准则应循程序的基础上,2003年7月10日,财政部颁发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但是,有学者还建议对此进一步完善。遵守公开的应循程序,对拟立项的准则公开讨论意见稿或举行听证会,并将有关的问题、原则和方法、相关理论等全部加以公开,在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让各利益集团参与并发表意见(裘宗舜、韩洪灵,2003)。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有着保密性的特点(陈萍,2006),我国会计准则起草拟订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意见的环节,对于准则制定过程中背景材料和讨论情况也很少向外界披露,这使有动力参与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适当公开准则制定程序,方便大众加入制定讨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林钟高、徐虹(2007)提出,建立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反馈系统,让会计准则制定能够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向利益相关者公开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程度仍然不足。

五、结论及研究思路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是财务会计研究永恒的主题。虽然国内外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诸多研究成果,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能够提供完美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就说明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还要继续。

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势必要求会计准则随之演化,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以原子论和机械力学为隐喻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并不能真实地表现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体、程序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不能反映外界环境变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此,使用传统制度经济学方法很难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动态分析。演化经济学理论是针对动态过程的演化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将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j].会计研究,1996(2).

[2] 路德明,邱星芳.会计准则制定:以原则为基础还是以规则为基础[j].财经论丛,2003(1).

[3] 洪剑峭,娄贺统.会计准则导向和会计监管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4(1).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4

一、会计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各国会计的差异反映在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如果投资者和债权人遇到财务报表的困难,他们就可能不愿意投资或借贷资金,因此,使用一个公认的会计语言表达,对财务报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会计实践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当事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其中一个问题涉及与外国公司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各子公司按当地规定编制财务报表,这些规定通常要求公司使用当地会计原则保存当地货币的账簿。按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GAAP)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母公司也必须转换其外国业务的财务报表,以纳入公认的会计原则。与会计多元化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些国家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许多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失败是由于会计透明度的缺失。由于披露缺陷,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充分评估风险,因为财务报表并没有及时反映出风险暴露的程度,债务的实际规模隐藏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和资产负债表之外。

二、国际会计的协调途径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一套在国际上值得信赖的会计准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符合全球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必须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市场力量戏剧性地改变金融格局,学界认为,国际会计的协调是一个涉及多样性以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这种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国际交易和提供理想的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可以规范信息普遍的经济决策、细化金融市场信息、提高管理责任。会计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披露与证券发行以及审计标准。

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允许外国公司使用母国会计准则

允许外国公司编制财务报表使用其母国会计准则,这就要求必须提供关键的会计信息,提交净收入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母国和所在国的财务报表。可以说,协调比准备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成本更低。例如,美国证交会就允许外国公司准备除GAAP以外的财务报表,然而,他们也必须提供调和外国公认的会计原则和国内公认的会计原则。

(二)相互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之间相互承认,就意味着虽然他们没有根据国外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国外接受。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就可以接受外国公司提交的以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工作开始于2002年。2005年,所有欧洲公司在欧洲证券市场交易都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其中,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了自己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必须采用他们国家的所有会计准则。

许多国家,像韩国、蒙古等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在俄罗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非常相似,新西兰的会计准则则采纳了36项新会计准则及12项相关解释,这些都形成了新西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加坡,很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在,这些被称为新加坡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坚定支持者,日本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团队共同努力,试图让日本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日本已开展的会计联合项目与IASB合作,有效消除了日本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

三、国家会计协调的回顾

(一)中国

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由财政部的制定会计和审计标准。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IFRS)指导了新会计准则的架构设计。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是财政部的一个机构,成立于1998年。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如现金流量表和债务重组问题的会计准则。基本原则是:(a)持续关注;(b)一致性;(c)权责发生制;(d)匹配。后来,财政部颁布了一个列表,努力消除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新会计准则(IAS)。它对规定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许多变化处理,如在中国上市的公司的坏账率可以高达政府批准0.3%—0.5%。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确定计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规定在协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重大进展。当然,中国所有的上市企业都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二)美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监管会计事务。美国1973年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了150个财务会计准则公报。其会计理论主要涉及:(a)会计实体;(b)持续经营事项;(c)会计时间;(d)货币计量。在美国,所有的研究及开发成本确认为费用,后进先出,先进先出,平均成本的方法是允许的,采用负债法核算所得税。

在美国,SEC没有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财务报表的外国上市公司提出的依据。当前,国外上市的公司必须做到:(a)编制报表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b)美国要求提供详细的盈余和外国会计的账面价值,这是保证国外上市企业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

2002、FASB和IASB签署的“诺沃克协议”试图调和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四份文稿基本汇聚了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标准。目前,FASB和IASB都在开展联合项目,解决收入和相关业务问题。

(三)澳大利亚

在1984年之前,虽然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制定出会计准则,然而,AARF制定的标准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了国际会计的标准。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除了评估有形资产和研发(费用化或资本化)外,大致符合美国的会计准则。

自1996以来,AASB采取更加强硬的国际协调政策,AASB也负责审查现有和标准草案,看它们是否符合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因此,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虽基本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的要求与IAS完全相同。通常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往往让比澳大利亚的会计标准有更多的会计核算方法。自2005年以来,澳大利亚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备财务报表。

(四)印度

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是会计和审计的最高组织。印度在1977年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规范财务报表的各项项目。目前印度会计准则实际上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直到1999年,法定审计是印度唯一的执法机制。1999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全国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关于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对会计准则的国家咨询提供建议,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不时标准,某些标准也会根据新的和附加的标准以及行业的经验进行了修订。此外,董事会还准备了一个比较列表,详细列出了相应的印度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在目前的经济和商务活动中,哪些准则是无关紧要的。

研究表明,印度正在慢慢地进入会计准则的舞台。当然,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会计准则进展特别缓慢。然而,印度的一些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但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印度,会计准则标准的制定者来自不同的机构,这也导致了其国际会计准则标准进展的缓慢,其国际化也缺乏一定的方向。国际会计标准所规定的评估方法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判断、广泛评估、完整性和一致性。在所有国家,尤其是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这可能不太容易实现。在这些地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其会计处理导致账户的差异,范围主要包括综合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

四、结论

国家资本市场的放松管制加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在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面临会计多元化的问题。没有相互的协议,会增加大量财务报表重复以及协调的成本,投资者等也会特别关注其他国家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因此,国际会计协调是必要的,必须为跨境用户提供可比和可信的财务报表。

几十年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出现了许多重大发展。许多组织(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IFAC)贡献了许多重要的资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卓有成效。例如,欧盟要求上市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还允许使用缺乏互相承认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全球资本市场将更加有效和高效。

在国际上,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化会计准则的协调。协调是通过国家之间有差异的做法,消除会计原则在世界各地之间的不必要的差异。

总的看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的最初困难已经克服,各国之间的会计原则和程序趋同的进展已经在进行,预计全球趋同的进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的监管框架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设置也在协调中。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一些不同的做法,因此,相同的标准不能产生不同的情况,预计这一过程将最终为实现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会计协调创造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燕文]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5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

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从会计准

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

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

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

,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

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

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

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

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

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

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

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

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

,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

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

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

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

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

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

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

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

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

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

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

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

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

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

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

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

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

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

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

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

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

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

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

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

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

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一。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

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

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

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

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

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

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

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

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

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版权所有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

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

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

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

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

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

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

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

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版权所有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

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

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

参考资料:

强兆森,2000,《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会计之友》2000年第8期)

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10期)

国外会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80-02

1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3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4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强兆森.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J].会计之友,2000,(8).

[2]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J].会计之友,2000,(9).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J].财务与会计,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