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1
一、转变观念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前提
据统计,全省现有矿山总数6523处,其中开采煤炭的矿山2316处,该数字还不包括在建及私挖盗采矿山。矿山的分布、开采及影响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面积近40%。截至*年底,贵州全省耕地面积2625.81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68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7%。环保部门统计,截至*年底,贵州省各类矿山破坏土地总面积已达2132.49平方公里,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面积达853.88平方公里;同期,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土地350.26平方公里,治理污染土地620.48平方公里,开发重建率仅为33.13%。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的破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贵州某些县,前些年GDP只有几千万元或几百万元人民币,短短几年,一下子超过一个亿,甚至几个亿;GDP上去了,可资源被采空了,生态被破坏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仅换来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是,人们能顾及这些吗?这真是一种两难处境。
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看,不断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持续发展系统。具有后发优势的贵州会不会在加快发展进程中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怎样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言,我们非常需要一种“深层生态学”的智慧。这种智慧以系统理论作为科学基础,但超越了科学的框架,而与中国传统哲学非常接近,就是儒道世界观中随处可见的某种朴素的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的直觉和保护它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就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而言,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这种智慧要达到对全部生命总体与宇宙秩序相联系的意识,通过人对自己在地球生态系统及宇宙中的角色的体验,以求超越世俗生活的深刻转变,实现从过度的物质消耗到自愿的简朴生活,从经济和技术增长到精神的发育和成长的转变,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去创造健康、丰富的新生活,自觉地促进自然生命力的周期再生和更新,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
二、提升政策能力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根本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对于面临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发展双重任务的贵州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作为后发地区,贵州的发展是由国家推动并在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这种“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其政治推动作用又是通过政治体系的公共政策职能来实现的,使政治体系能够发挥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职能正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希望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策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内容与核心体现,另一方面,政策能力为衡量政府能力提供了一个标杆,我们可以根据政府政策能力的大小来确定政府的活动范围。
政府的质量取决于政策的能力而不取决于政府的形式。政府能力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政府能力弱化和政府公共政策质量降就会导致经济发展乏力的和经济差距扩大。从实践看,提高政府能力、改善政府管理活动应该从提升政策能力入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治发展应该以政策发展,即政策能力发展为核心,政策的正确性和政策能力是分不开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不仅正确而且最有能力的政策方案,也就是说,要确立合理的政策选择机制。
政策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生态立省”到“环境立省”,决策层在探索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思路越来越明晰:保住青山绿水才能科学发展,保住青山绿水就是政绩。“绝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的发展”。充分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政策抉择的智慧。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机关,要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政策目标,政策能力至关重要,并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这个目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行政机关都是行动主体。只有“党委的推动力、政府的执行力、人大的监督力、政协的协商力”和公众的认同力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三、塑造执行力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保证
执行力,其核心是把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执行与执行力是两个不同的理念范畴,执行是决策后的重要工作内容。指的是政府为实现某个政治经济社会目标而开展活动的全部过程;执行力是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政府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二者在内容上既有区别,逻辑上又有密切联系。执行是执行力的合法性基础,执行力是执行过程中的量化成份和效果体现;执行力决定着执行的实际运作效果,执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体现着执行组织或人员的执行力水平。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文化观;核心价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及取向的决定因素。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文化观,将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但有自身的特点
马克思对于文化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定位来自于唯物史观,即中的文化观是包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的。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文化也是由经济基础产生,并被其所决定。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之一,它无法从本身说明自己的产生、存在以及价值。而“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属于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认为社会中所有的观念形态都有其产生的根源,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并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二)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这是文化观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从侧面形象的将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马克思在《导言》中写道:“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为了证明这种不协调关系,马克思使用了古希腊的历史,古希腊生产力水平还是低下的时候,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大量的史诗,相反,生产力大力发展之后,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不但没有发展,却停滞了。马克思指出,文化同他所产生的经济基础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关系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其发展规律使然。“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文学艺术这种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同其他部门相比,距经济基础较为疏远,而且制约上层建筑的因素又并不是绝对单一的。
二、正确理解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文化观,有助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人类生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三个方面中,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过程全部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是我国的社会文化进程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在众多学者高呼国民素质的同时,一些人员盲目跟风,大扁国人素质低下,其实这是在国民经济即我国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的状态下带来的社会不良症状。由的文化观我们可以前推三十年,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但是民风古朴,全国人民团结互助。所以当前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准确掌握的文化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将和谐文化进行到底。而且,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相较于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之后国民经济急速发展的几年二比,还是有了十足的进步。所以只要是按照文化观按部就班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越走越顺。
(二)正确理解文化观,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发生变化,但是同其他的上层建筑相比,其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马克思特别指出,上层建筑的变革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或慢或快”地发生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作为上层建筑结构的政治、法律等属于制度结构的部门,其对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灵敏的、较快的、较明显的;而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其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是较慢的、较隐蔽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形式之一,在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长较复杂的特点。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中指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应该使自己适应这个较长的时期,据此规划我们的工作,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人们在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坚持文化观,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国家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坚贞不移的努力完成这一工作。
(三)正确理解文化观,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同,文化形态也就不同,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内容。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区别决定了文化的时代特征。全面正确地解读文化观,可以加深我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我们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以科学的文化观为指导,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论基石,文化会对社会政治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定的文化毕竟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文化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因此我们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关系中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缪家福著.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萍著.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3
70多年前,在大革命的烽火中,撰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了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所谓民营科技企业,泛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和经营,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经济组织。它们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拥有数量不一的企业股权,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外资企业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境外投资的企业。在外资企业就职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通常年纪轻、学历高,许多人还有过在国外留学、就业的经历。他们比较熟悉国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一般在外企的一些部门担任骨干。
(3)个体户。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资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5.79亿元。
(4)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指企业财产归私人所有、雇工人数较多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主正日益成为经济实力、经营范围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社会阶层。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202.8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为18212.24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31万户,亿元以上的有383户。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中介组织泛指介于企业、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协调以及对其监督的社会组织。它主要由三类组成:行业性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研究会;公证性中介组织,如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事务所以及证券、仲裁等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如提供就业、广告、公关、房地产等服务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门训练,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6)自由职业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主要包括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等。
以上6个社会阶层,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公家人”。然而,倘若追根溯源的话,这些阶层中的许多人原先实际上也是“公家人”,诸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党政机关干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看待新的社会阶层
对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众说纷纭。有一些人对新的社会阶层不理解,有偏见,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异己”、“另类”。在这些人看来,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往往同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确,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当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现象。例如,2014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查处个体工商户违法违章案件76.17万户次,私营企业违法违章案件13.19万户次。对于违法者,当然要依法进行查处,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违法乱纪的人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毕竟仅占少数。
应当看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2316.99亿元,营业收入11484.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913.47亿元。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类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2713.86万人,私营企业当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8.61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4
大家好!
承蒙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信任,2004年元月,我被聘任到局人教科主持工作,同年9月任局综合股股长,2005年9月调任办公室主任。三年来,我始终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工作不偏离方向,学习理论知识用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业务知识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配合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今天,局党组又给予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抱负的机会!我本着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和服务企业的宗旨走上演讲台,竞聘局办公室主任一职,下面就我在任办公室主任期间的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打算向大家作个汇报,诚恳接受大家的挑选和评判。
一、工作回顾 对于我在任办公室主任期间的工作,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带领办公室全体员工团结奋斗,使办公室的工作基本步入正常轨道。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基础打好了;二是基本技能提高了;三是运作机制建立起来了。
(一)所谓工作基础打好了,反映在办公室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办公室必要的人员、设备和设施都基本齐全了。更荣幸的是,办公室不但配备有一名非常优秀的副主任,而且拥有一批素质很好的员工。他们都能独档一面,各有所长,最终形成办公室的群体优势。软件方面,首先是办公室全体员工的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了。其次是制定了一整套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第三,办公室根据人员变化和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员工都职责分明。第四是工作中一贯得到局领导,特别是兰局长的关心支持、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使我们受益非浅,使办公室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紧张有序、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所谓基本功提高了,表现在办公室三大基础工作上。一是公文处理逐步向及时、有序、快速、高质量发展,逐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二是办会日趋条理化、标准化,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质量在稳步提高。三是办事更加注重效率和时效性。
(三)所谓运作机制建立起来了,一方面办公室的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办公室的地位也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各部门的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办公室每年都围绕企业的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细则,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员工个人,形成“人人肩上有重担,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办公室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协作,运作顺畅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各方面的工作就上去了,促使办公室全面进步。
二、工作打算
现在新一轮中层管理人员岗位竞聘开始了。如果大家再给我机会,凭着我在办公室工作的实践,特别是近两年的经验,我相信,我有继续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能力,有使办公室的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呈现新的风貌的决心和办法。对下一步工作思路简单说是两句话:改进三项工作,实现五方面的提高。
(一)、改进三项工作
1、改进管理模式。办公室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既要注重办公室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又要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注意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健康素质,促进员工全面进步,使办公室始终充满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
2、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要提倡自主性、加强计划性、增强预见性。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也是办公室主任和全体办公室人员科学思维的基础。办公室的任务,总的来说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无论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还是搞好服务,都应当立足现实,从单位和部门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前提下,多思考,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增强预见性。
3、改进偏重管理事务,疏于参与政务的倾向。搞好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主线,而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又是办公室工作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事务主要指办公室工作人员协助领导主持日常事务工作,就是办事、办会、办文这三大块。参与政务主要指为领导献计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提出建议和方案,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办公室事务很繁杂,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有关事务,这是必要的,但是作为称职的办公室主任,参与政务和管理事务两者都应当做好,两者都要兼顾,不可偏废。
(二)实现五方面的提高
一是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提高办文质量;三是提高办会水平;四是提高应变能力;五是提高协作效能。而这五方面的提高,归结为一条,就是提高办公室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树立单位这个“窗口”的新形象,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甘南 教育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52-01
一、甘南藏区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发展滞后,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小学点多面广。边远分散,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成本极高。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该县地处甘肃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400米。全县总人口7.8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5.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41%。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64所,其中“双语”(汉语和藏语)授课学校62所;全县有教职工937名,其中在编教职工869名,民办、招聘教师68名,中小学专任教师795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高中71.2%,初中94.01%,小学98.15%。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水平与本省其他地市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差距则更加明显。三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藏族信教等因素,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低,控辍保学仍是首要难题。四是由于地处高原高寒地带,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更是一大难题。
二、对藏区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小学与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教育,小学教育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藏区地处偏远,信息、交通闭塞,群众获得的信息有限,在藏区办教育要建立“大教育”观念,将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来研究。除了要办好小学教育之外,应加强广播电视、图书馆、互联网、电影院等相关文化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往来,在教育上体现一种“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思想,让藏区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发展寄宿制小学,提高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藏区小学分散,部分小学规模极小,学校的专用教室及设备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但如果配备不完善,课程计划又难以实施。在教师的配备上也难以实现专业化,学科教师不齐,相互顶岗的现象严重。“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造成师资的浪费和教育质量提高上的困难。同时,由于办学过于分散,信息传递、师资培训、交流学习等都会增加难度,教育管理成本会大量增加。因此,发展寄宿制学校,实现规模化办学是充分应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解决藏区教师严重不足的根本策略。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公文流转,将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成本;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教职工信息、学籍管理等基础数据进行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实现远程培训、远程教研,将使藏区的教师培训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加便捷高效;普遍使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的容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通过建立远程同步系统和教学视频资源库,可以让甘南藏区的教师随时观摩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可以让甘南藏区的孩子通过网络接受大城市最优秀教师的教学,从而将优质教育资源无限扩大;通过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信息传播、文化旅游、经济交流在内的潜在教育因素变成显性的教育因素,为甘南藏区人民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4.建立符合甘南藏区实际的德育体系
甘南藏区的教育由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原因,与内地教育不同,因而甘南藏区德育的内容应与内地有所区别。针对甘南藏区群众普遍信教的特点,应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针对甘南藏区处于斗争前沿的实际,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针对甘南藏区孩子今后必须融入祖国大家庭中,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公民道德、文明习惯等基本公民道德教育。
5.建立符合甘南藏区实际的课程体系
甘南藏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可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较内地更短。甘南藏区孩子的母语是藏语,从上学到基本适应汉语教学大概需要1~3年的时间。现在甘南藏区与内地用一套教材,参加一样的考试,甘南藏区有效的教学时间更短,而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藏语、汉语、英语),学生负担更重。课程内容多而有效,教学时间不足,使小学教育脱离了甘南藏区孩子的实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甘南藏区小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地应有所区别。如在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使之能符合现在甘南藏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轻松掌握并学有兴趣;在普遍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把汉语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在小学高段及中学允许学生选修藏语或英语,并按其选修的语言参加升学考试;针对甘南藏区实际,艺体课程应具有民族文化特点。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甘南藏区应设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师培训,根据需要适当地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别范文6
一、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条件不切实际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几乎都包括学历、资历、著作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计算机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行业、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致使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岗位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各单位的规模、任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按照统一的结构比例设置各级别岗位职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受到岗位职数限制,不能及时评聘相应职称资格;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因指标富余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测评、评审答辩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单一。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统一要求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考试仅在会计等系列开展,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4、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虽然按照政策规定专业技术职称已实行了评聘分开,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聘定终身、聘约管理弱化、竞争聘任力度不够、任期考核简单等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5、政工职称评聘政策缺乏连续性
河北省自2009年始,除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政工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已经停止,对于多年从事党群等政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转评其他系列职称自然处于劣势,即使能顺利转评到其他系列,晋升高一级职称也比其他同等条件人员晚了一年,这样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改进职称评审方法,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
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并将其客观量化,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2、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科学设岗、竞争上岗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资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
4、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期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必须结合岗位工作目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品质、业务能力水平、业绩成果等进行客观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程序、结果要全面公开,形成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实施续聘,废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同时,考核工作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一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以量化考核为主;二是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统一,以平时考核为主;三是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统一,以领导考核为主;四是考核现在与引导未来相统一,以考核现在为主。根据考核结果对专业技术职务进行重新聘任,从而达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