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1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发展观念落后
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方式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根基深厚,创新和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积极而有效地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相联系,农业资源过分集中在产中领域,结构调整也在产中领域进行,原料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订单农业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农户与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制约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3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非科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森林枯竭,植被稀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土功能减弱。沙漠边缘地区流沙以每年5-7米的速度侵移,严重威胁着平原的安全。
1.4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受自然条件差,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等因素制约,农业投入产出比只有1:2.5左右,农业经济效益欠佳;乡镇企业不发达,劳务输出困难,农民收入甚低,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至使农业投入不足,部分群众甚至以减少投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大打了折扣,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2.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途所在。应该引导全民关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在生产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3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新农村的发展,离开农业的发展谈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充分利用当前土地流转制度和林权制度两项改革的契机,走活土地流转这盘棋,要让土地活起来,农民乐起来,鼓励企业、公司、种田大户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状况,发挥当地的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充分扮演好引导和服务的角色,减少行政干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发种植特色农业,推广使用新型农机机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建设新农村。
2.4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充实和完善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队伍,解决干部队伍中,部分同志为谁工作、怎样工作、工作为什么的模糊认识;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着力解决要求不高、随意性大、党性不强、有意不循、执法不严的问题;树立党风廉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解决领导集体、干部队伍、上下级工作关系中的团结问题,克服有利益就上,遇困难就让,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缺点或错误;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坚决纠正有令不到、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现象,提高执政水平和执行力。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2
[关键词] 就业导向;教育本质;可持续发展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各职业院校在意见的指导下进行了不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方针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把职业教育完全理解成就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反映了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为了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能对高职院校进行科学、有利的指导,有必要对此方针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解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效果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指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这里指的就业状况既包括就业数量也包括就业质量。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到2008年,不少省份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这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办学方针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却很不乐观。就业质量主要从职业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了等方面去考察。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六成的高职毕业生认为毕业后找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超过五成的毕业生在初次工作六个月后就换了工作。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评价是专业对口率低、稳定性差,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另外,在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问题。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在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上要继续提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解读
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方针指导下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反思,我们知道这一方针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步入误区,有必要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的解读。
1、教育本质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对它的认识首先得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人的发展。学校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专业设置、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就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本质职能是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同样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不然就容易出问题,就容易强化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偏离教育的本质。
2、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其过程都担负着将人类个体带入社会的任务,职业教育同样如此。但我们还应更具体地认识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内涵。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本质的联系,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从内涵上来讲,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2]职业既是个体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途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过程,都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现代职业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具有内在的直接统一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就业率、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误区,这与职业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职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职业教育的又一属性是教育性。与之对立的一个概念是训练性。“教育性”的行为指向是“教化”、“陶冶”、“引启”等等,而“训练性”的行为指向是“规训”、“强制”、“灌输”等等。[3]“教育性”和“训练性”都依存于教育活动中,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包含了“教育性”和“训练性” 两个方面。由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不够全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突出训练性而弱化教育性,这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是相悖的。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以人的终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就业导向的本质所在。以就业为导向,是以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为导向,注重的是长效性,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时性,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
三、加强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反思以及对教育本质与职业教育关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不够科学,这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就业能力、忽视职业发展的现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要重视学生操作性技能的养成,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就业之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教育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全面的发展。观念为先导,这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从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本质来审视目前的职业教育,得出的结论是职业院校需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体现教育、职业和个体的真正匹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现实生存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能力结构上要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2)实践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上,既有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学会做事”,也应精心设置人文教育课程,注重职业道德、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人”,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将目前职教领域中“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另外,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品行、培养健全的人格。
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首先,学生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在择业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既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更要满足自身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其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持续高效的学习能力;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泽科,“育人为本”拨正教育航向,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第12期.
[2]亓俊国 庞学光,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反思与价值审视,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8期.
[3]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JY12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卫华(1977―),男,江西永新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3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4
【关键词】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经济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应该要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高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高增长转向低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高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没有条件实现高消费资源生产型、高消费生活型的物质高度现代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相对短缺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基于上面众多原因,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按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环境污染主要包含: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矿山废水、废渣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比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人们环境意识也有提高。下面以水污染为例,进行了阐述:
我国水污染现状比较严峻,其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另外我国的荒漠化程度也令人堪忧。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当代人侵夺了属于后代人的资源环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实施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经济问题、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环境污染应当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找出问题所在,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策略,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要保证长远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它不仅仅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还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发展。 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也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总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按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明礼.浅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学院学报,2001(04).
[2]吴亚鸾.浅论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华建设,2009(10).P52-53.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5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6
论文摘要:绿色营销是21世纪营销发展的主流,是追求消费者、企业和社会三者利益和谐而统一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营理念。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战略是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营销观念是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利润、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特别是环境利益的统一,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上世纪}o年代初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拉开人类环境保护的序幕以来,绿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并席卷全球,将把21世纪变成一个绿色世纪。绿色浪潮的兴起带来绿色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世界绿色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增至12000亿美元。绿色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企业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尽力满足各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1绿色营销是新世纪营销发展的主流
1.1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绿色营销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长远战略。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80年代是逐步树立环保意识的年代,被称为“环保崛起的十年”。90年代则将环保付诸于行动,称为“环境行动的十年”。至今,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掀起了制定“环保标志”,实施“环保意识”的战略及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从宏观上要求政府重视制定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方针及具体办法,又要从微观上要求各类企业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也就是说,要求企业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开展绿色营销。
1.2绿色消费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1 .3政府更加重视制定和严格实施规范企业营销行为的立法
政府对企业立法调控行为日趋严厉,既囿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及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压力。同时,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亦促使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
1 .4传统经济为现代经济所替代,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奠定了基础
传统经济只重视劳动力和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价值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甚至掠夺式开发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现代经济已取代传统经济,现代经济不仅重视劳动力、资本,而且同样重视自然资源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环境相协调,从而为企业从传统营销转化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绿色营销的功能
2.1绿色营销能够倡导绿色文明
通过绿色营销活动,协调了企业利益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
随着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明智之举。特别是在国外,绿色消费占有很大的市场,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2.3绿色营销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优化企业行为
绿色营销促使企业采取防治和防止污染技术或使用无污染技术,在企业内部营造清洁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在企业外部通过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
3绿色营销组合实施要点分析
3.1制定绿色计划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和生产真正绿色产品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适宜的绿色计划。在企业绿色计划中,应明确企业的环境事务的方针和方向,不仅要阐明企业自身应当承担的研制和营销绿色产品的义务,还要具体说明环保的努力方向以及如何尝试,并用以指导日常决策。此外,企业绿色计划还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计划相组合,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
3,2绿色产品策略
开发绿色产品,要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环境的影响。绿色设计是本阶段的关键,它强调对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在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品牌、功能、包装、回收安全无污染等。
3.3绿色价格策吟
利用人们的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而且消费者一般都认为绿色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绿色产品价格上扬的幅度不仅取决于绿色产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在工业发达国家,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在我国,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较弱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不宜过大,在大中城市市场价格可略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