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1.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5.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
前言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可能性。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言行。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三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组织教学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刘前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必然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教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守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知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发育完全,思想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对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学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学英语重要因素分析
Abstract:MedicineEnglishspeakingofthemedicoextremelyessential,therefore,themedicineEnglishteachingimportanceextremelyisprominent.But,becauseopensthisclasses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nottobemanyinthenationwidescale,thereforeonhasalsonotobtainedthenationaluniversityforeignlanguagevalue.ThenationaluniversityEnglishfourlevelsofnationwideexaminations,correctandsoonthereasonsrespectivelyenablethemedicineEnglishtheteachingtohavelikedthisorsuchproblem.Theauthorinthearticleonsuchasfactorandsoonteacher,studandsoonteacher,student,teachingmaterial,classhourpresentsituationshascarriedontheanalysisintheobjectiveinvestigationfoundation,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
Keywords:MedicineEnglishImportantattributeAnalysis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等,这就需要医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但是,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87年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统考”科目。四、六级的通过率似乎成了评价学校地位、教师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本应以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为专业英语打基础的基础英语教学却变成了以过级为最终目的的应试型教学,导致师生盲目追求过级率,热衷于各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实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水平相差悬殊。
1.英语教师
医学英语是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目,设置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医学英语原文书刊,以获取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1]。专业英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英语教师都需要达到较高要求:既要有英语知识,又要有医学知识。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或是英语专业毕业,或是医学专业毕业,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会存在“隔行如隔山”、“教学不自信的”的尴尬教学局面。对于医学专业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除少数留学回国人员外都难以胜任用英语教授专业课,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更觉压力较大。而我们的英语教师,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结果二者都感觉力不从心,无法使授课内容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现在急需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医学知识,又擅长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全国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2.教材
大学基础英语10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一阶段的教材成龙配套地涌现,边试用、边修订、边提高,给基础阶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可是,医学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就显得大为逊色。事实上,“专业阅读阶段的统编教材至今尚未起步,‘凑米下锅’的现象甚为普遍。尽管有了一些教材,但都不具备统一试用的质量”[2]。而且,“医学生在未学习解剖、生理、生化、外科、内科等专业知识前,在所学外语教材中却出现了这些专业的内容,使学生难以理解”[3]外,此外词汇与大纲不符,覆盖率不够。
因此在编写医学英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选材内容上,要全面地系统地精选体现医学英语特色地材料;在专业内容上,可分医学科普、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临床等三个层次;在选材来源上,以英、美近期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为主。从词汇上讲,编写统编教材也应以《大纲》和《医用英语基础词汇表》为依据,由简单到专业。其次,语言背景知识应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而且语言知识应稍后于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再次,文章选材要讲究可读性和趣味性。
3.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陆的医学生虽然大部分可以在3年级以前通过四级考试,但对医学专业术语的快速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这与香港等地的医学院校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英语氛围一般来讲都比大陆学生好,进入大学的专业教程全多是英文原版,医院的病历、医嘱以及查房时医生间的交流也都是使用英语,事实上,也有很多母语为英语的外籍医生在医学院工作。
因此,他们可以非常自如的接受全英的专业授课[4],而我们却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解某些关键术语,为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不得不对一些用英语难以表述的内容避而不谈,从而实际上减少了为学生讲授的知识内容。大纲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既要考虑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语言结构和功能意念的学习又要注意两者与语言学习策略的结合。大纲确定医学英语的选材范围。选材要求语言规范,题材和体裁多样性,并能体现内容的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时空性以及语言素材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4.课时设置
课时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少。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周课时数为平均4课时。有的学校还可达6课时/周。而三、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数一般为2学时/周。有的甚至取消了英语的教学课程。而且每节课也由原来的50分钟改为目前的0分钟。这样一来,医学英语的课时数实际上只有公共外语的1/4或1/6。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的阅读资料是非常紧张的。可是,医学英语毕竟不同于公共外语,也不同于其它科技英语,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词汇构成与文献框架。而且目前社会对医科生的要求也提高了。阅读量太小无法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医学各分支学科的词汇及内容。
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将教学重点放在介绍医学英语词汇构成及文献结构的介绍方面。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潜在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及自修内容。另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或辅导班来培养学生的其它技能。
5.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一般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成败。原则上,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求解方式置学生于丰富多样的口、笔语实践环境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恰当把握可理解的课堂输入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把握上,并因人、因材地实施控制和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辅助作用,要求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传授相关医学专业英语知识,例如介绍主要专业术语、英文参考文献、原版教科书章节等。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例如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医学专业英语网站。网页内容包括阅读文选、医学专业英语构词、医学动态、相关网址、医学专业英语教师个人网页、人才信息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主办医学专业英语墙报,以及联合校情报室创办英汉对照医学专业信息报等。总之,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让学生“浸泡”其中,无疑将有助于医学专业英语素质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及不规范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革新。要求发展、求革新,就要认真地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有关各方面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需要工作在医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抱定信心,探索求新。随着医学领域对外交流需求的逐步扩大,人们对医学英语作用的日益重视,随着基础英语教学任务的重心逐步向中学阶段转移,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也必将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英语教育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参考文献
[1]付志刚.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3),304~305
[2]李星等.“医学英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1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4
由于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领悟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美术教学领域,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直接进行绘画、设计,使创造力发挥得到普遍进步,进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认识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美术教学,是促进美术教学向最优化,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正文: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集声、光、电等 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的美术教学最为收益。因为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另外,计算机的使用,可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使美术教学从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创造潜意识的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方便了教学资源的收集。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备课阶段,我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了大量教辅的资料,我还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象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乡土教材 《戏马台》一课中,我自制了课件。首先,我安排了戏马台最具代表的人物项羽的雕像作为课件的序曲,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这样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亲切。接着我选择了戏马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雕塑让学生进行浏览,伴随着古琴曲的背景音乐和我配上的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就戏马台的起源,戏马台的建筑特色及人物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在设计课件时,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建筑物或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人机配合,协调自然。本节课,由于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得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话外音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教师上课时情绪好,师生互相呼应,课后同学们对这一新的上课形式反响强烈,很多学生表示:"用计算机上课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无限宽广。"
二、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倡导生态式教育: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因袭的习俗,倡导多元文化,因为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感兴趣,掌握得快,于是我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去准备,现在有了互联网,学生可多方寻找资料进行研究。上课时,我请学生介绍他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改变了过去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质量。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育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按照常规,学生要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学习过基础造型,否则学生有了好的创意是没法将其表现出来的。现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电脑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 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或者让学生用电脑设计《梦中的家》 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表现出来,并且快速地、不留痕迹地进行多次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勤于观察思考, 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教育部长陈至力同志强调指出 :"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的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现代教学技术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探索,受益非浅,同时,我们也看到现代教学技术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做课件时间长,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不熟练,收集资料的工作量也很大。解决方法:尽快建立综合教材配套资料库,建立个人资料库,教师要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教育技 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还有着很大的潜力,我们要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 大力开发美术教育软件。 在美术教育中,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来接受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倡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表现与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更能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育》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5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由此可见,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礼仪社交、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标准》,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忽视语文教育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 、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 、不到位的课堂很 “虚”。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 ,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
2.关于过程与方法 。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 ,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 、轻视过程 ,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更新了观念 ,提升了课程意识 ,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但是 ,对照《标准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
(1)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评价。
(2)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6
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七至九年级)与前六年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素养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升入七年级后,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高的目标。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从客观上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是成功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1.要培养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这是其一。
其二,要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交际能力较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做到“舌战群儒”难道不是思维交际能力强的表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由于语文表达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当教授,如果他能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理论传承给更多爱好数学的人,那么他对数学的贡献可能会更大。
2.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往往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由于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学习兴趣自然大减。对这一类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制定一个近期目标,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当他们每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自然提高。
二、师生间民主、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而不再是“警察”或“判官”。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敢想、敢说,探索的热情高涨,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展。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对学生原来的读书习惯、知识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加以了解。与这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增强同学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天天都要上语文课,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反之,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文信息量,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核心
1.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但表达不出来,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此现象,笔者安排了“每日新闻”“每日成语”“每日一物”“每日名言”四个板块的说话训练,每天依座次每板块抽一位学生上台“说”,训练学生从敢于说逐渐发展到善于说,逐渐体现出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特征。“说”后再加上同学质疑、教师点评等环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使训练成为一种多向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说和听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2.加强诵读训练,开展朗读比赛,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它介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音、语调、语势、意蕴、色彩、风格、分寸、趋向以及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具体说来,语感就是在一看一听之中,能迅速地、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一词或某句话的含义和情味,是一种看似不假思索、不经理性分析的直觉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对语感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选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如《回忆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小溪的歌》等,学生也极为喜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揣摩停顿、节奏、语势、语调,读出抑、扬、顿、挫来,在脑海中展现出生动的画面。在个人充分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早读及课余时间组织规模不等的朗诵比赛,在朗诵中增强同学们的语感。这样,学生不仅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获得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品评能力。
3.打破课内外界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是阅读。教育界人士也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沙化”现象严重,即阅读材料被肢解,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思路细碎,缺乏整体把握。学生能做课内的习题却不会读课外材料,阅读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典范,使学生对这一典范有所认知,当然,仅凭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这需要更多类似的文章来支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生中语文学得好的,往往是因为课外涉猎较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子直接从文章中摄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主,精心设计课内讲读,科学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使其写作能力的训练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就算重写多次也只是原地踏步。因此有识之士就提出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通过比较、揣摩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评改,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愿望,评语似乎是越长越好,评改似乎越精细越好,然而这样做,学生又能接收多少呢?笔者在作文批改时将两个班的作文交换发放给对方班上的同学手中,让学生用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既要指出病句,又要评出优点,最后还要按照本次作文的训练中心写出适当的评语。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为求公正,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换,既读作文,又读评语,找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当然,凡落笔修改者,都要慎重地署上自己的姓名。最后,由学生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当堂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学生尽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这些作文收上来做一番批阅调整,打出分数、等级,发现问题,之后安排时间作专题评讲。这样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了,但学生的收获也多了,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其写作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批语的措辞所体现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体现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则是其核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