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方针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1
关键词:陆费逵;职业教育思想;实利主义;职业道德
陆费逵,字伯鸿,祖籍浙江桐乡,因主编《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及创办与经营中华书局而享誉中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1917年1月,他与、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担任议事部议事员。陆费逵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阐释了其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开拓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
在近代中国,对于教育方针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定论,多种教育救国思潮的出现便表明了这些意见的多歧义性。陆费逵对当时民国教育方针的关注始于1912年4月,时任教育总长的向陆费逵征询教育方针问题,陆费逵就以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作了回答。后来陆费逵读到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后,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于此间题的理论言说。他认为,对于教育方针的提法失之偏颇,教育方针的确立不能超轶政治,而应合乎国事与世界潮流,他说:“夫教育方针,当与国是一致,尤当合世界之潮流,非可尽超轶夫政治也。”以此分析为基础,陆费逵指出,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一文中所表达的民国教育方针当为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端,仅为世界观与美感教育,对其他三种教育却少有旁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他说:“吾谓蔡君意见,并非兼采五端,而实以世界观及美感二者,为教育方针也。”针对这一点,陆费逵发表了《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一文,全面论述了实利主义的目的与功能。
(一)实利主义可以救国救贫
近代中国自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腐朽,中国陷入了民穷财尽的边缘,也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受到延滞。在此境况下,中国先进分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陆费逵对于近代中国的这一局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然万事根本,实在乎财,吾国大患,尤在乎贫。”正是由于民穷财尽,才导致了国与民破产的境地以及外族的侵略。他这样说:“国家破产,外侮立乘,国民破产,盗贼愈甚,而皆不免于亡。”立足于这样的基点,陆费逵扛起了“教育救国”的大旗。而在其理念中,实利主义是重要途径之一,“今日教育方针,亟采实利主义,以为对症之药。”
(二)实利主义是沟通“劳心”与“劳力”者的桥梁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劳心”与“劳力”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而陆费逵认为,这两大阶级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其桥梁就是实利主义教育,因为凭借实利主义可以使“普通人民具生活之知识技能,俊秀之士备指挥监督之才”。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属性进行分析后指出:“吾国人之习性,下等社会虽能耐劳而知识缺乏,生活之力遂以薄弱;上等社会文弱优柔,既无耐劳之筋力,又无谋生之能力,”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如果不加以解决,则“恐全国皆游民饿莩矣”。
(三)实利主义可以使人自立,养成高尚人格
在陆费逵看来,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自立,要达此目的,他认为非采实利主义为教育方针不可。陆费逵说:“人之维持生活,既为人生第一要事,教育人人使能够维持其生活,或更从而进步之,斯教育之目的达也。”他还认为,人格的养成也依赖于实利主义,“举凡一切为人之德义,实利主义之教育无不含之。”为养成国民高尚人格,他从“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基本理论出发,毫不掩饰地说:“衣食足而后知礼仪,饥寒不免,则道心变成盗心矣。”
陆费逵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全面阐释,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实利主义教育的误解,在他以及当时诸多人士的影响下,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明确规定为实利主义教育,并开办了许多实业学校。可以说,他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理解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先河。后来的学者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近代建立在工业基础上以解决谋生为群众服务需要的教育,先后虽有多种名称,而实质乃是职业教育。”(刘桂林,1997)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在《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论述职业教育思想时,就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以及实利主义的一致性。比照陆费逵的实利主义言说,他的观点属于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则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阐释实际上就是对职业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全面把握。
二、职业教育当与人才教育、国民教育并重
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陆费逵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与人才教育、国民教育并重的观点,从而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11年陆费逵在《世界教育状况》序言中提出:“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盛,厥惟人才教育。”在这里,陆费逵把三种教育并重,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在解决国民生计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无职业教育,则生活唯艰。”“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在陆费逵的教育论著中看到的第一次使用“职业教育”这一名词,当时陆费逵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寥寥几字,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认识也仅仅局限于人民生计上,但他是在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时把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三者相并列而提出这一问题的,触及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彰显了中国自以来的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责任感。他在以后的文章中对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作出了更加充分的说明。1914年1月,他发表了《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一文,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当与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并重的观点,并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批评了不重视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
民国建立前后,由于重视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在社会上便有人宣讲世界观教育、美育等,对职业教育较少提及。“职业教育在屏除之列”,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则是:“则如惰农之治田,不知耕锄,不知培植,杂五谷于莠稗之中,虽溉之壅之,而卒不能收获也。”针对这一情况,陆费逵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这样的错误观点是“以理论言之,未尝无一日之长;以事实言之,则国民自杀之道也”。
(二)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概念与重要功能
陆费逵在1911年便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名称及其在解决国民生计问题上的重要性,到1914年,他又对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他说:“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者,所以使中人之资者,各尽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富民裕也。”这样陆费逵在阐述职业教育概念的同时,又把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国民生计上升为地无弃利与国富民裕的高度,是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升华。
(三)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民族危亡时期的紧迫性
民国初创,各种事业正处于建设之中,国贫民穷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陆费逵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职业教育是救亡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说:“故吾以为今日欲救危亡,第一须有人才,第二须有款项。”款项的筹集,民族的救亡,在陆费逵看来,舍职业教育而别无他途,如果离开职业教育,他预料:“他国之实业,将充斥于吾国。”结果则是“非以教育救亡,直以教育促亡矣”。
陆费逵对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打破了民国初年只重视国民教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费逵在对职业教育作了充分肯定的同时,并没否认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曾明确地表达过这一点,他说国民教育“特百年树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日进文明之大计,轻视固不可.屏弃百事而仅从事于兹,则尤不可也”。后来,围绕这一问题在中国的讨论较多,科玄论战自不待说,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独立评论》杂志也就教育到底是“致知”与“致用”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他们后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应该是“致用”与“致知”并行而不悖的,两者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只不过应该从属于不同部门而已,“致知”由普通学校进行教育,而“致用”则由专门学校来教育。他们这样说:“后者的功用是训练技术人才,而前者是养成‘通人’或‘学者’,两者本当分头兼重,并行不悖。”(君衡,1933)由此可知,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陆费逵的这一论断,毫无疑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表明了他
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全面设计。
三、各业当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在全面论述职业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否认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他认为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对各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一)出版职业界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毕生从事出版业,对出版业界的道德状况深有体会,也对出版业界由于道德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感触颇多,因此他特别强调,出版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人格和道德修养。1922年他发表的《书业商之修养》便表达了这一诉求。他认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高尚的、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判断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良心,良心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后果。他说:“吾人用尽脑筋和心血,出一部有价值的书籍贡献于社会,则社会上的人们,读了此书之后,在无形中所获得的利益非浅;反是,如以诲诲盗的书籍贡献于世,则其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所以,他号召,出版者应心地纯洁、思想高尚,这样才能将最有价值的书籍贡献出来。
(二)著作者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认为,不同的书籍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同时对书籍的评价也因时因地而不同,他说:“若书则不同,善恶无定型,优劣无章程。”但有一点陆费逵认为是不可否认的,即书籍必须利人。怎样使书籍利人?著作者毫无疑问承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夫教育者,国民之根本,著作者,教育之津逮。”因此,陆费逵指出,社会之盛衰、国家之存亡及国民人格之高下都依赖于著作家,著作家的宗旨是:“涵性情,培人格,增知识,造舆论,泯祸乱,促进化。”
(三)实业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民国初年,由于人们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实业救国与立国的呼声甚高。陆费逵说:“有志实业者,项背相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陆费逵把原因归结为实业家修养的缺乏。为提高实业家的修养,从1915年起,他发表了《实业家之修养》、《工商界做人的条件》及《我对于商业人才之意见》等一系列文章,呼吁加强对工商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他曾这样表达过实业家的资格:“以余所见,勤俭也,正直也,和易也,安分也,进取也,常识也,技术也,经验也,节嗜欲也,培精力也,殆无一可以或缺。”此外,陆费逵还在他主持创办的《中华实业界》与《进德季刊》等杂志上,经常刊摘工商实业界成功人士的事迹,介绍工商业者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陆费逵对各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表明了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全面性。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也包含职业道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陆费逵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论述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对于社会各业的道德现状及其带来的后果领悟较深,因而能根据不同的职业寻找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步骤。更加重要的是,陆费逵把人格的养成放在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他曾反复申明:“吾今重述教育之本义,曰:培养国民人格,以发展民国精神。”由此而言,陆费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国民人格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为强国利民服务,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职业教育观。
[参考文献]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2
记者: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感到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请问您对素质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刘涛:“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有近20年了。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首先要正确理解、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虽然几经修改,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出了全面性,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在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施以全员、全方位的教育。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也就是我常说的“三开”。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人才“营养”才全面,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二是课业负担要适度,即课业负担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体现阶段性特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不一样的)。但课业负担不能一点都没有,也不能过重,目前是过重了,要减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减负”。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三开减负”,我们知道泸州市中小学“三开减负”活动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请问,你们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活动?
刘涛:搞“三开减负”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了多年,但实际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这跟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有关系,也跟学校陈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有关系。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人为地把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统考学科被作为“主科”,增加课时,增加课后作业,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不堪;非统考学科则被作为“副科”,学校往往不开设,即便开了课也常常被挤占用作“主科”教学。这形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营养不全”的现象,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低下,缺乏探究和创造精神。我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把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开减负”3年攻坚规划,打算通过“三开减负”这场攻坚活动打开我市素质教育的人口。
记者:你们的“三开减负”攻坚活动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
刘涛:在“三开减负”攻坚活动中,我们着力解决阻碍素质教育推进的主、客观因素。
一是克服一个“怕”字。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减负”和提高质量是矛盾的,害怕负担减轻了,质量就掉下来了。其实,“减负”与“增效”是完全能够同时实现的,山西新绛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市在“三开减负”攻坚战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减负增效”的典型学校。如龙马潭区泸化中学,它的化学学科负担最轻,但教学质量最好;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框架式教学”改革,通过对传统课堂结构和教材进行重构重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成绩也一步步攀升。有了成功的范例,各学校“减负增效”的信心增强了,实施“三开减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是克服一个“利”字。过多过滥的教辅材料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为了图利,商家总是想尽办法通过学校把教辅材料卖给学生。最近,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教育厅等省级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我市也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的规定。我们要求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超越《教辅目录》范围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必须严格执行教辅材料学生自愿、无偿代购制度。我们通过规范课辅材料的购买和使用,真正减轻了学生的书包。
三是注重一个“投”字。我市不断加大投入,为学校创造必要的硬、软件条件。针对我市部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因为师资、校舍、设备、场地等方面不足,导致学科无法开齐、开足、开好的状况,我们加大了对师资培养、校舍改造、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确保各学校有条件实现“三开”。
我们通过舆论监督、家长学生举报、教育部门不定期暗访督查、年终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等措施,首先在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强力推进,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记者:你们在“三开减负”活动中,是如何做到“减负增效”的?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3
1.关于"办学特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它的含义。
从微观认识来看,"办学特色"可以认为是学校的教育特色。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办学特色界定为: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特征和风格。或者可以概括为: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但严格说来,学校的教育特色并不等同于"办学特色",因为虽然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的中心工作,但无论从内容和范围来看都不能与"学校特色"相提并论。
第二.从宏观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其阶级属性来看是属于社会主义教育范畴,因而才有了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和具体阐述。这种认识是站在高维度上看问题,把"学校特色"的概念理解得相当宽泛,并把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思想。
第三.从中观认识来看,把学校特色看做学校办学的特征和学校整体的风貌,因而可将"办学特色"界定为:学校在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独特、稳定、优质、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这种从中观认识的"办学特色"的含义,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首先它是学校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二是学校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学校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实际上它是一所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
很显然,对"办学特色"这三种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由于认识倾向和责任归属不同而产生的。宏观认识立足于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发展基础教育的整体思路,其主要责任归属是教育行政部门;中观认识是从学校办学中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出发的,其主要责任归属是学校的领导者;微观认识则从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特征和风格出发,其主要责任归属为学校的教师。作为学校领导而言,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办好学校,固然应有宏观认识的指导,然而更多的是要从中观认识出发,并结合微观认识去界定"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因而,我们可以说"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办学特点,它是校长的办学意图和管理风格的体现,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状况和教学特点的体现,也是影响学生个体特性的形成及学生群体特点的综合反映。只有这样认识"办学特色"才有助于我们按照《纲要》的要求,把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
2."素质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办学主张和运行机制,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当前教育界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根据这一理解,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的教育:1)"主体性原则" 即素质教育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2)"全局性原则"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的教育;3)"全面性原则" 即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片面、畸形的发展;4)"发展性原则"即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教育。
二.关于"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弄清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既联系又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两者的指导方针相同。无论是创建学校特色,还是推进素质教育,都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前提下,形成办学特色,推进素质教育;
2.遵循的规律相同。即两者都必须遵循教育的各种客观规律;
3.培养的目标相同。创建"特色学校"和推进"素质教育",都必须以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
4.实施的原则相同。即无论是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都必须执行主体性原则、全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然而,"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概念所强调的重点不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办学特色的提出主要是从各学校的差异为起点,强调的重点在显示学校的办学个性;
其次,概念涵盖的范围不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办学特色则是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人文特点等软件出发,其概念涵盖的范围远远不及前者广泛;
第三.实施的主体不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上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至每个学校的各科教师,都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而办学特色是从学校层面上提出的,因而其实施主体自然突出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校长,在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起者主导性的作用;
第四.评价的标准不同。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状况为基本内容,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思想文化素质。而办学特色的评价则主要由学校独特的办学主题思想、教育行为方式和教育环境氛围三大要素构成。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4
提倡乐学教育,在于创设一个快乐、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品质与精神,乐学教育所要求的乐趣是与学习一致的,它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进行乐学教育即要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还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单重教学的趣味性是不够的,必须对教育、教学的主要方面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和对学生的厚爱。在教学中,教师态度和蔼、慈祥、耐心,对学生尊重、信赖,使他们感到温暖、自在、愉悦,正如古人形容,如坐春风之中。这有助于推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独立思考,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见了老师就畏惧,坐在教室便紧张不安,哪里愉快呢?
二是应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无论内容或方法,都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能力水平,让他们听得懂,有收获,有长进。这样学生自然心情愉悦。知之是好之、乐之的基础,如果不能使
学生知之,即使教师讲得很生动、很带劲,学生像听天书一样,又有何乐趣呢?
三是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如选择具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补充材料与动人的事例:提出能发人深思或使学生产生悬念的巧妙问题;采用能开拓学生感性知识,或能具体揭示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直观方法;讲一些与学生所学知识、概念、原理的产生、发展或对其深刻领悟有帮助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与创造性去攻坚,以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等。但是,教学不能作学生兴趣的尾巴,跟着学生跑而偏离教学目的,更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感情愉悦上,而应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他们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以形成对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
四是引导学生养成乐学的品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科的爱好,虽多发端于教学,但毕竟是初步的,不稳定、不巩固的,如果这种初步的乐趣、爱好不能在课外的个人自学或独立作业中强化、加深,则不但不能发展,还可能很快消失。因为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乐趣是在教师激发和引导下出现的,还不是自己实践、探索得来的。所以要经过学生课外自学与作业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操作,在消化、巩固和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中,不仅再次回味、品尝课堂练习的乐趣,而且加深和发展了这种乐趣,对学科的知识、难点、奥妙以及操作能力逐渐有更多的了解和经验,从而对学科产生更深的情感体验和个人爱好,以推动他们去形成乐学的品质和精神。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5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46—07
历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十年,总的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诸多的课程目标没有实现。影响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上、文化上的因素,又有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原因。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业已公布,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反思影响历史课程实施效果的原因,探寻解读新版课标时关注的着眼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课程改革,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实施角度层面上影响
历史课程改革效果的思维误区
1.许多教师站在传统教学论的视角看待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
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与具体的实施,一线教师多从传统教学论或者凯洛夫教育学的视角去理解。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或传统教学论的认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将制约该国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方式,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需明确指出本国在教育方面要培养的目标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根据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要求,国家安排专家制定出实施某一学科课程的教学大纲,其规定了该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随后教育部组织相关的专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教科书。尽管教学大纲制约着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但由于教科书明确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将大纲的宗旨与内容规定贯穿其中,教师并不需要翻看查阅教学大纲,只要在备课时吃透教科书,在教学中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完全传递给学生即可。而考试评价也以教科书内容为依据。
根据课程理论观念,按照国家长期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中期,即经过8至10年的实施可以实现的学科课程目标,确定学生掌握的最低程度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科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内容规定,相关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并提交教育部申请通过。这里,学科教科书成为只是专家们认为的实现课程目标可以依据的中介,并不具有必须依从的权威性。考试评价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依据。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时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按照本校学生的特点,重构教科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要求。这种新的观念认识,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下列图示做一个说明。
传统教学实施的依据是教科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即使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准与学习特点。也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由于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课程不仅指学科、计划、学习结果,而且还包括学生的直接经验。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转变学习方式。这种观点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成为课程的一个主体,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课程实施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围绕着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发展与个人成长组织教学设计。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传统教学实施只要教好教科书即可,现在的课程实施却不同,其实施依据、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如此,考试评价的出发点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传统评价目标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评价的依据是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课程评价的目标是衡量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学生是否得到全面的发展,评价的依据不再是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是以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为依据。由于是一纲多本,教科书在考试评价中仅起着辅助作用。
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依然习惯从凯洛夫教育学或教学法的视角来理解课程实施,以为只要吃透教材,讲好知识点,教好书,就能够完成课程实施的任务。这是多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制度造成的思维定势。课程改革后,虽然有大量文本的解读与培训,不少教师从字面上似乎理解了什么是课程改革,但是思想认识(不是指课程理念的必要性)并未跟上。他们往往站在传统教学法或凯洛夫教育学(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一线骨干历史教师多是受八九十年代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法熏陶长大的。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没有对历史教学法研究与教学产生太大影响,历史教育学或教学法骨子里还是凯洛夫的理论)视角解读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导致解读与实施很难切合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即使是各地从事培训的历史学科教研员和高校的历史教学法老师对于历史课程理论的认识也多是含糊的。
十年课程改革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仍然按照传统教学论的认识看待课程实施,把课程实施视为教教科书,课程评价视为考教科书。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教科书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的认识,习惯于从传统教学论或者凯洛夫教育学的视域出发来审视看待,颠倒了它们上下位之间的关系,自然影响到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这一认识方式,造成历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实施几乎完全落空。
2.历史教师们将三维课程目标误解为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又分为课程总体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其中,课程总体目标描述的是在某一教学阶段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目标,并为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学科课程目标要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原则要求,是相对具体的目标,它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则不同,课堂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关联,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对某一门学科或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课程目标是中期的教育目标,它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调整修改,而教学目标是短期的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目标。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6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1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帮助教育管理部门更好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帮助各级学校更好的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1.2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之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新形势下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可行性
虽然素质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众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整改措施。素质教育的实施已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2.1国家政策的支持。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落实、推广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正确、有效地疏导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科研理论的辅助。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有强大的成熟的理论支持。
3.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
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素质要求的内涵、主体、主导,从而为各级学校落实科教兴战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正确、有效的途径。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研究项目:
3.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愿意是生理素质,后来人们把一些行为表现也成为素质,于是,素质概念使用逐渐泛化。简要梳理,素质概念主要分为三类,具体内容如(表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素质的构成大体分为五类,德、才、体、勤、能,具体所指见(表2)。
素质是不仅是个人财富,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对于个人来说,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财富,是长期磨练积累的结果,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的发展创造则需要由社会中个人来体现。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真诚地满足了人的发展的各方面的需求,并且是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处于最大的激活状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具有五个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的普通性、教育目标地全面性、教育本质的发展性。③具体内容见(表3)。
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体人群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和谐的发展。④因此,素质教育理论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发展。
同时,素质教育是我当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得指导思想,是对教育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是教育活动的总原则。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标志,以人格形成为宗旨。⑤素质教育与当前的一些教育改革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产生了众多的教学模式,如“主体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快乐教育或教学”、“创造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这些形式不一的教学改革都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教学理论或实践方案,仍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3.2素质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实践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素质教育是对新事情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传统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学生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德智体勤能等多项内容,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更高注重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措施,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保证功能。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理论教学法,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就是理论教学法的代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比较鉴别法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比较鉴别就是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对别、分析,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加强教学改革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这个载体。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坚持教育与育人的统一、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的统一、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重要活动。教书是面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育人是教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离不开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
(3)健康教育是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加强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健康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必须按要求开设体育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素质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生产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该开设必要的劳动课,制动完备的劳动教育大纲,设置劳动场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劳动,以及家务活实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公平与正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不管创新方式,加强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促动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注 释:
①刘玉方:《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2页,1998年.
②赵枫岳:《我国素质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74页,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③顾春:《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611、612,开明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