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1

药品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持续存在于药品的整个研发与生产周期;在新药品的研发阶段需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对药品的研发是否符合相关药品要求及法律规定进行审核,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药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将其风险性降至最低。新药品的生产过程,是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对药品的超标情况、生产过程、生产控制措施等进行辨识,保证所有流入市场中的药品都是安全的。在新药品的研发过程中,需对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其相关参数不能满足药品质量要求,需进行变更与调整,若出现药品的变更,应在原始数据资料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对新药品的相关参数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对最新的信息及数据重新实施风险评估。失败模式分析(FMEA)是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能有效实现药品设计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失败的分析,并在现有的经验、历史数据及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潜在失败进行风险值确定,在实际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风险管理及评估的主要流程

2.1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

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及沟通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流程。药品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任何一种药物风险评估工作中,既要对发生率、可逆性、持续性、严重性等风险的具体特征进行研究,又要对该药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利益进行分析研究;但开展药品风险评估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药品与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际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可将其划分为3个步骤: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价;在药品风险评估工作中,应着重关注的问题有药品可能导致失败的后果、失败的概率及不良反应的原因等,要保证药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建立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在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阶段,需进行大量文献及资料的查阅,以便有效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参考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如果仅靠企业内部有限的技术资料及理论水平,很难对药品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若借鉴与参考对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可相对弥补企业内部的缺陷;②参考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药品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生产过程中一些关键生产工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药品的生产质量,使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中外理论分析予以综合考虑;③药品历史数据的识别工作。在药品的历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数据对于现行的药品生产来说也存在较大风险;④依据产品的控制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在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可通过相关的控制目标,应用倒推的方式,找到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⑤依据生产者及客户关心的指标进行风险的识别。一种新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或客户会着重关注药品的某一项指标,在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也可将其作为药品质量控制风险。

2.2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

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后,需进行风险控制工作,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中,即:①评估相关制药企业能否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若能接受就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②若制药企业不能接受所识别出的风险水平,需采取相关的措施以降低风险或消除风险;③要能够处理好风险、资源及利益几个方面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资源投入力度越大药品的风险就会越低,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平衡各方面的关系[2]。

2.3药品质量的风险审查

药品质量风险审查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应用相关的技术降低到最小范围,并对其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在药品质量风险审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审查制度,保证的药品质量能够满足相关的指标要求。

2.4药品质量的风险沟通

在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查等流程完成后,应开展药品质量风险的沟通工作,可保证制药企业能够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识别情况、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对药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企业中的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需要就以上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并将识别结果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化记录,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防止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药品质量风险的增加,若在风险评估工作中发现新偏差未出现在风险控制范围内,需及时对其进行重新评估[3]。

3结束语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2

关键词:石油企业 合同管理 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大港油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45-02

一、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

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方法是指采取何种方式对合同风险进行评估。从逻辑上来说,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是前后先继的,先进行识别然后进行评价与估计。但从企业管理工作的宏观角度来说,合同风险评估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笔者认为,企业合同风险的评估是一项基于经验的科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合同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生产,业务流程法和调查表法识别与评价合同风险。在掌握合同流程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先选取少量调研对象发放调查表,听取调查表试填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后。修改和完善风险调查表。调查表经过几轮的试填一反馈一修改后,形成正式的合同风险调查表。按照上述方法将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和分析,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大致可以估算出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系数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此次合同风险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和建议。可以说,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强烈管理实践色彩的创造性工作。

二、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案例分析

按照上述生产,业务流程法和调查表法我们可以首先设计出石油企业风险评估调查表的内容。调查表的内容设计是否科学以及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是调查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合同风险进行评估的调查应该是基于对企业现有合同管理工作的关键点以及同行业企业合同风险的显露点来进行设计。

参照中石油公司合同风险评估调查表的设计原则与设计内容,笔者对大港油田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调查表设计了内容。并依据合同管理风险与合同法律风险将上述调查表进行了分别设计。设计了两大类7小类29个具体的指标。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上述29个具体指标设计成了调查问卷,对大港油田及其所属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笔者将对下述两大类7个小类29个具体指标进行介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1.合同外部风险要素调查与统计。合同外部风险要索主要指的是从宏观上来说影响合同运行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合同外部运行的主要指标体系有:(1)合同管理人员指标体系。合同管理人员是企业当中专门从事合同管理的专业人员,是否具有合同管理人员以及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与风险评估水平。因此影响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水平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因素,即合同管理人员指标体系应该设计为合同风险评估的首要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具体设置如下几个分项指标:公司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合同管理部门负责人的法律工作水平、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相关部门对法律工作的支持程度、法律人员配备的充足性、法律队伍的稳定性六个子项。除了上述平面设计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上述人员的数量以及稳定性与有效性等。(2)合同管理制度指标体系。良好的制度是预防危机与管理危机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笔者认为,石油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影响企业合同运行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围绕该部分应该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项可以包含:制度健全程度、制度明确程度、制度动态调整性、制度和谐性四项内容。制度健全程度考察制度的全面性;制度明确程度考察制度的明晰性;制度动态调整性着重考察随时间发展,制度能否及时调整,以减少制度对实践的不适应情况;制度和谐性重在考察有无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情形。(3)合同管理流程指标体系。管理是一种流程控制,合同管理的流程控制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石油企业合同应该按照《石油企业合同管理规定》等行业性操作过程进行操作,从合同签约依据维护,到理顺管理流程,最后到合同验收环节。都要傲到合规性操作。笔者认为该部门可以具体设计业务流程规范性、业务流程效率性、业务流程可操作性、业务流程有效性四个子项共同构成合同管理流程风险。业务流程规范性以考察各予公司所制订的合同管理业务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规定和管理要求为主;业务流程效率性考察合同管理业务流程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可操作性主要考察所制订的业务流程是否符合管理实践,有无不合理之处;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着重考虑流程操作的效果,业务流程能否有效地防范预计到的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4)合同管理系统指标体系。随着《中国石油合同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应用,系统用户能够全面掌握合同签订的流程,及时跟踪合同的审批情况,缩短了合同的签订周期。同时使合同经办人员和审批人员加强了合同签订、履行、验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便了合同的日常管理,基础资料的检索、合同运行状态的跟踪,明确各类合同的流程。在选择了合同类别后,合同将在系统中自动匹配相应的类别和审批流程,使合同审批更加方便,推进了合同管理的进步,提升了合同管理的水平。笔者认为对于中石油合同管理系统的执行情况应该单独设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具体可以分为信息及时性、可靠性、有用性和网络安全性四项。

2.合同内部风险要素调查与统计。(1)合同缔结指标体系。合同缔结指标体系是指在合同内部运行过程中,合同缔结阶段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而形成的调查指标体系。缔结合同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设置合同相对人风险(合同相对人在资信、资质、履约能力方面存在瑕疵)、书面合同风险、合同审查风险、人风险(合同签定人是无权人)等。目前,石油企业的大型合同都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法律程序完成合同的邀约与承诺过程,因此合同缔结的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招投标过程中具有风险的环节来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如下子项目:招投标合法性风险、招投标规范性风险、招标人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投标人)、投标人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招标人)、评标专家风险(此种情形下石油企业是招投标活动的一方当事人)。评标专家风险主要是指招投标管理机构对评标专家选择不规范以及评标专家职业道德是否很好执行存在风险。(2)合同文本指标体系。标准合同对于防止合同文本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防范合同风险的水平。中石油花费巨资开发并在其系统内推广标准合同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可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改善合同管理质量,所以将其单独考察。标准文本风险重点考虑了标准文本的覆盖率、文本的质量水平、标准合同的适用性三个方面。标准文本的覆盖率能够反映是否覆盖了合同业务的全部领域、标准文本的质量高低能够反映合同文本的质量水平,标准文本的适用范围能够表明是否明确,标准合同的适用性能够反映标准合同在实践中的使用程度。(3)合

同履行指标体系。合同履行指标体系是将依据法律经验的判断及行业经验的判断,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设计而成的风险调查指标。笔者认为,合同履行环节的风险点主要有合同履行风险(交易双方或者合同相对人未按照约定方式履行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行使或者不当行使了相关的抗辩权利)、合同变更的风险(未按照国家合同法律或者合同的约定而变更了合同标的,使合同履行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发生了变动)、合同解除风险(未按照国家法律或者合同约定正确行使合同解除权等)、违约责任风险(合同当事人出现了违约事由,而没有按照法律或者合同约定追求其违约责任)。

三、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路径

上文中笔者对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大港油田合同管理的风险评估调查进行了个案推演。结合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与路径,我们可以总结出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风险控制应纳入危机管理体系。合同风险不是石油企业的偶发事件与突发事件,而应纳入企业的危机管理进行系统管理。合同是企业微观运行的法律表征,合同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的风险,因此合同风险的控制应该纳入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制度体系。

2.合同风险的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合同风险的识别是合同管理的起步,也是对合同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石油企业应该建立起合同风险识别机制,由专业人员利用专门知识与专业方法对企业合同的运行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动态运行着的合同可能存在风险的关键节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评估与防控。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网 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信息技术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增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辨别各种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系统构成威胁,识别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并将这些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后制定控制和变更措施的过程 。通过安全评估能够明确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并分析可能由此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为满足企业信息安全需求和降低风险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素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信息资产、威胁、弱点(即脆弱性)。每个要素都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弱点的属性是弱点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本身条件和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威胁,脆弱点分析如下:

实物资产的脆弱性:对电脑等办公物品的保护措施不力,办公场所防范灾害措施不力,电缆松动,通讯线路保护缺失。

信息资产的脆弱性:相关技术文档不全,信息传输保护缺失,拨号线路网络访问受限,单点故障,网络管理不力,不受控制的拷贝。

软件资产的脆弱性:未使用正版稳定软件。

人员的脆弱性:对外来人员监管不力,安全技术培训不力,授权使用控制不力,内部员工的道德培训不力。

三、风险评估过程

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核心和关键。风险评估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是分析系统,找出系统的薄弱点和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了保证风险分析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管理层面应该有具备丰富风险知识的部门经理、IT人员、关键用户、审计人员和专家顾问,他们能够帮助快速地指出关键风险。

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各个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并按照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大小进行排序,得到风险的级别。风险分析有助于企业就安全项目和构成该项目的安全组成部分编制正确的预算,有助于将安全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业务目标和要求结合起来。

风险管理是由以上步骤得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实施在评估阶段创建的各种计划,并用这些计划来创建新的安全策略,在完成补救措施策略的开发和相关系统管理的更改,并且确定其有效性的策略和过程已经写好之后,即进行安全风险补救措施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按照安全风险的控制效果来评估对策的有效性。

四、评估系统的设计

(一)评估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

该评估系统主要采用B/S/S三层体系结构,即包括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部分。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客户端通过Web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在Web页面的引导下指导用户与评估人员进行风险识别、数据收集,并显示最后的评估结果。同时丰富的在线帮助信息又为用户及评估人员参与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提供了很好的在线支持,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利用任意一台客户端登录管理帐号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权限范围内的维护。管理者需了解部门、员工及资产总体情况,明确风险种类及大小,并以知识库的形式,为如何处置风险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面向评估人员的功能模块,展示了本部门目前面临的威胁和薄弱点情况,帮助评估人员明确风险。相比而言,该模块更主要的功能,是协助上报本部门的人员及资产信息,以满足评估需要。

图1 评估系统体系结构

应用服务器处理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并采取多种手段,利用综合评估算法 ,完成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并实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Web浏览器。应用服务器配置了系统运行所需要的Web服务器程序以及Web站点页面文件,我们选择动态网页编程技术对系统的Web站点页面文件进行编码和开发。数据库服务器上配置了系统运行所需要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程序以及系统数据库资源,通过Web服务器与客户端实现实时数据交互。

(二)工作流程设计

首先,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数据采集,用户填写由评估单位制定的评估申请,将信息系统按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同时利用漏洞扫描器、正反向工具从技术角度了解系统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使得评估人员从整体上了解该信息系统及其评估重点,并针对系统业务特点进行裁剪;接下来,在前面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着系统所承载的业务对数据进行资产、威胁、脆弱性分析;最后,依据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系统业务造成的影响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类,利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算法以及消除主观性的各种算法,对风险识别中获得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综合评估,并在整体和局部、管理和技术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生成评估报告。

(三)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的数据库由企业信息库、知识库、评估标准库和评估方法库组成,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该数据库的开发和运行平台,其中:企业信息库存储的是有关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评估方法库存储了针对所设计的评估结构所采用的评估方法集合;知识库存储的是以往已评估系统的完整评估资料,可以为当前的风险评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数据库设计中评估标准库是几个库中最重要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该库涵盖了各评估标准的评估要素,即遵从标准,又针对各行业的业务特点,提供了灵活的数据结构。

(四)网站内容风险算法。

对风险进行计算,需要确定影响的风险要素、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将风险要素按照组合方式使用具体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到风险值。目前通用的风险评估中风险值计算涉及的风险要素一般为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由威胁和脆弱性确定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资产和脆弱性确定安全事件的损失;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的损失确定风险值。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矩阵法和相乘法。

五、总结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加速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其安全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影响程度,为安全策略的确定、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安全运行提供依据,给用户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的信心,增强产品、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信息安全)

注释: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4

Abstract: During construction, the project has a number of risk factors, including its stake to the investment of the direct benefits. It is not reasonable if we only look at a non-deterministic number as an indicator of the project cost.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and characteristics, more reasonable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d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chieve a full scientific risk of project cost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nd ensure the ultimate economic benefits.

关键词:风险管理;工程造价;措施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project cos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113-01

1 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发展,我国建设项目事业突飞猛进。虽然各个项目建设速度和建设量十分巨大,在项目管理上也积累了许多未有经验,但在其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建设市场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欠缺等等问题,最让我们重视的,还是工程造价的偏高和风险问题。近年来,许多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预算、决算和概算超支现象,导致许多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另外许多项目的投资过大且工期长、质量和工艺需求相对较高,这也就说明了各个风险因素并存的时候,该如何有效的控制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的干扰,保证工程的完成的重要性。各个风险因素的之间关系复杂,之间联系呈现多层次性,随着工程的实施,项目的造价所面临的风险也随时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项目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2 我国工程造价全风险评估分析

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仅仅是一个基础工作,重要的还是对于这些风险因素确定以后的评估工作。在确定了具体环境后,每一个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和项目目标的整体风险程度,是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风险分配的控制的,这样才能为下一步风险控制工作做好铺垫。

2.1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式 笔者结合实际,对于造价的风险独立和评估方式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分析,目前关于风险评估评估的方式很多,笔者根据造价风险的特性,在实际中分成了以下方式。

2.2 确定风险标准 在造价风险的评估过程中,对于风险度量(子风险因素)的各个组成因素的衡量工作是很重要的,无论从那一个层次关系做衡量,都要建立在有效的风险度标准之上进行。人们对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风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运用效用理论要进行科学的分辨,然后用数学模式对于造价的风险度进行判定和分级。

2.3 各阶段的造价风险评价 在对于各子风险准确的度量后,再次基础上建立风行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个权重指标和各指标风险度进行模糊矩阵的数学计算,求得数值后,进行各个数值的判定和评估。

3 我国工程造价中主要的风险管理方法

3.1 控制原理 以科学风险分析为基础,根据各个阶段的造价风险目标管理进行工具合理选择后,制定出来的处理造价风险的总体方案,我们称之为工程造价全风险控制。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或者其最后收益。

3.2 阶段性造价风险的控制 首先要确定项目的建设标准,一个项目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分析项目的功能和作用,还要对于其所处地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衡量分析。在项目实际工作中,拟建项目技术的标注指标不能过高。对于可研报告中过于简单的数据要采用多方案比选。最后要对目标做合理的估算、概算和预算的编制工作。其中对于最后的竣工结算工作中,要做好结算费用,设备、工器具及家具购置、工程建设其他、尾工工程等费用审查的工作。对那些费用额度大的费用项目,要特别加强审查力度。

3.3 传递性造价风险的控制 首先要做好强化管理的设计工作。从可研报告开始,对于初步设计、施工图等等要要经过国家的相关部门合理的身体之后,在对于不同角色和责任进行不同的划分。并且要加强图纸审核和中途设计的变更监督工作。在项目觉得之后,对于必要的变更要尽量提前,变更发生的越早,总体损失就越小。其次,就是要重点注意工程量的变更管理。在一个工程开始后,难免会出现与计划背离的情况,其中工程量变更的比重最大,对于此,一是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协调工作,二就是要严格工程量变更管理工作。最后,就是要控制好施工材料的涨价风险。对于原材料的价格要合理控制,尽量要选择正规、可靠的供应商。在选择中,要采用招标的竞争机制。开工后,要对于冲程造价指标的编制合理且有序,尽量做到不要超标。

4 结语

虽然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全程的、动态的管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识别、评估、控制等方式,对于造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5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25-01

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实施流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现有安全措施评估、风险计算和分析、风险决策和安全建议,在风险评估之后就是要进行安全整改。

网省公司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和现有安全措施评估,一般采用全面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安全顾问访谈、管理问卷调查、安全文档分析等方式,并结合了漏洞扫描、人工安全检查等手段,对评估范围内的网络、主机以及相应的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经过充分的分析后,得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方法

2.1 资产评估

网省公司资产识别主要针对提供特定业务服务能力的应用系统展开,通常一个应用系统都可划分为数据存储、业务处理、业务服务提供和客户端四个功能部分,这四个部分在信息系统的实例中都显现为独立的资产实体,例如:典型的协同办公系统可分为客户端、Web服务器、Domino服务器、DB2数据库服务器四部分资产实体。综合考虑资产的使命、资产本身的价值、资产对于应用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系统对于资产的依赖程度、部署位置及其影响范围等因素评估信息资产价值。资产赋值是资产评估由定性化判断到定量化赋值的关键环节。

2.2 威胁评估

威胁评估是通过技术手段、统计数据和经验判断来确定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单位业务系统的具体系统情况,结合系统以往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及对网络、系统管理员关于威胁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的调查,下面按照威胁的主体分别对这些威胁及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进行简单描述:

2.3 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运维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实施可参照公司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以及评估发起方的要求,根据评估选择的策略和评估目的的不同进行调整。下表是一套脆弱性识别对象的参考:

管理脆弱性: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制度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信息安全评估管理、信息安全的宣传与培训、信息安全监督与考核工作、符合性管理。

运维脆弱性: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资产分类管理、配置与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物理环境安全、设备与介质安全。

技术脆弱性:网络系统、主机安全、通用系统安全、业务系统安全、现有安全措施。

管理、运维、技术三方面脆弱性是相互关联的,管理脆弱性可能会导致运维脆弱性和技术脆弱性的产生,运维脆弱性也可能导致技术脆弱性的产生。技术的脆弱性识别主要采用工具扫描和人工审计的方式进行,运维和管理的脆弱性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来发现。此外,对以往的安全事件的统计和分析也是确定脆弱性的主要方法。

三、现有安全措施评估

通过现有安全措施指评估安全措施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确定这些措施所保护的资产范围,以及对系统面临风险的消除程度。

3.1 安全技术措施评估

通过对各单位安全设备、防病毒系统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对特征库的更新方式、以及最近更新时间,设备自身资源使用率(CPU、MEM、DISK)、自身工作状况、以及曾经出现过的异常现象、告警策略、日志保存情况、系统中管理员的个数、管理员所使用的口令的强度、弱口令情况等信息进行脆弱性分析,并确定级别。

3.2 安全管理措施评估

访谈被评估单位是否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职责,是否结合实际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其中包括是否制定了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建立健全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对日常管理操作建立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等。

3.3 物理与环境安全

查看被访谈单位信息机房是否有完善的物理环境保障措施,是否有健全的漏水监测系统,灭火系统是否安全可用,有无温湿度监测及越限报警功能,是否配备精密空调严格调节控制机房内温度及湿度,保障机房设备的良好运行环境。

3.4 应急响应与恢复管理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对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需查看被评估单位是否具备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应急保证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及时修订本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严格的评审、。

3.5 安全整改

被评估单位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整改消除,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两方面,落实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语

公司近两年推行了“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保护、分层防御”的安全防护策略和一系列安全措施,各单位结合风险评估实践情况,以技术促安全、以管理保安全,确保公司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变更管理风险评估范文6

关键词:ACS;COSO;会计核算管理

2014年6月30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在全国正式上线运行,ACS系统的上线运行对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稳定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数据大集中的背景下,如何在制度框架层面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应对系统风险等诸多问题,成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借鉴国际通行的COSO框架,尝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活动等五个方面构建会计核算的内部管理体系,以期有效化解相关风险。

一、ACS系统运行给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时序管理更为严格。ABS系统运行时期,各营业部门除涉及清算账户业务需在17:00前处理完毕外,其余业务可根据当日处理情况做适当延长,各核算主体在时序管理上有较大自主性。ACS系统上线后,原核算主体均变为核算网点,网点受理并扫描上传凭证影像至总行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录入、审核,数据全国范围集中存储,实现了会计核算全国“一本账”。由于是全国集中记账,各核算网点就需严格遵守ACS系统运行时序安排,在9:00前完成签到处理、17:00左右网点签退。如遇紧急特殊业务需延长ACS系统业务处理时间,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向总行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

(二)管理理念发生转变。ACS系统上线后,由于其流程的再造、岗位职能的变化,使得不同级别的支付结算管理部门人员的会计核算管理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省级支付结算部门人员工作要由管理型向操作型转变。ABS时期,省级支付结算部门人员不参与具体核算,在ABS岗位设置中不承担任何角色,主要负责辖内有关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定期开展会计核算检查、组织做好应急演练等工作,工作重心偏管理。ACS系统上线后,大部分省份,省级运管中心设在支付结算部门,省级支付结算部门人员在ACS系统中承担着一定的角色,除了要继续做好管理型工作外,还需向操作型转变,负责具体有关参数的设置、岗位人员角色的设置及调整、辖内业务的监测、解答有关核算类各种疑问。二是市级支付结算部门人员工作由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变。2015年,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地市中支营业部门变更为支付结算部门。变更前营业人员主要负责本网点日常会计核算基本操作,对会计核算人员要求较低。变更后,支付结算人员除了要做好本网点会计核算业务外,还需对内做好辖内各营业网点会计管理工作及事后监督工作,对外做好各银行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对系统安全依赖性更强。ACS系统实现了数据集中存储、业务集中处理、风险集中控制,并以总账系统为核心,以业务处理子系统、业务监督子系统、会计数据信息管理子系统、会计档案管理子系统、协同平台、流动性查询、综合前置业务系统等子系统或模块共同组成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连接,成为了人民银行重要的综合业务系统。一方面,在数据全国集中存储、业务集中录入的模式下,若总行对外服务中断,可能会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乃至全国ACS系统业务的处理,相较于以往的系统只波及局部地区而言,系统风险的传染性更强,因此全国业务的成功处理与总行级系统运行的稳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各营业网点凭证影像能否完整上传而最终被成功记账,也依赖于本行软硬件设施、通信网络、科技人才力量等多重因素,局部系统安全也是决定本营业网点业务处理的关键。

(四)风险点发生转移。一是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的风险。一方面ACS系统上线后,营业网点主要职责是业务受理及凭证的扫描上传,业务处理由后台集中处理,网点不再承担具体的记账工作。由于操作的单一定势,使业务人员对账务处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长此以往业务人员在工作中较易形成只简单操作,而不观察思考,工作能力及水平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营业网点业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且较年轻的人员也多为聘用制人员,由于受到年龄及编制的影响,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不强。二是对凭证真实性审核压力加大。由于后台记账依据的是扫描上传后的凭证影像,而不是原始纸质凭证,为了确保所记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网点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ACS系统数据集中处理模式下,营业网点承担的主要风险点,也是确保会计核算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二、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的启示

(一)COSO内部控制框架简介。COSO是从属于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也被称为Treadway委员会)的自愿性私人组织,其于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最为广泛认可的针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国际标准,并于2013年进行了最新版本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活动作为框架的五大要素,这五要素包含范围广且相互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可能有效执行;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于信息与沟通;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受到有效监控。

(二)启示。1.关注会计核算环境新变化。COSO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由于ACS系统上线运行,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计核算形式采取了集中化处理、系统运行时序也遵循全国统一标准,根据环境变化,从制度建设入手是有效控制环境变化的主要手段。2.从多个层面分析内部控制风险。COSO内控理念强调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条件。ACS系统会计核算模式下,可借鉴COSO风险评估方法,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会计核算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3.实现控制活动由单一“人控”向“技控+人控”转变。COSO控制活动强调关于开展技术的一般控制活动要以支持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也就是说要针对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当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模式下,确保ACS系统运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强调人的作用,加强人员控制,实现“技控+人控”的双控模式,是确保ACS系统稳定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的有效手段。4.重视信息与沟通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内部管理中的作用。COSO内控理念强调信息与沟通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其直接影响着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更强调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对信息与沟通较少涉及,忽略了其在内部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5.建立动态可持续的监督方式。COSO内控理念强调监督与经营活动是有机结合,经营活动不停止,因此内部监控也应不停止。由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环境及风险点的变化,监督工作应由传统的注重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风险控制转变,逐步形成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监督模式,实现监督从静态操作向动态预警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根据环境变化,合理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新环境下,人民银行各省会中支应根据总行近年来不断制定或修订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细化本省有关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并抓好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同时应根据岗位的变化修订相应岗位职责,建立奖惩考评机制,对未落实岗位职责、制度执行不严、风险防范不力的做到责任追究有据可依。

(二)加强风险评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方面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影响ACS系统会计核算、造成资金风险的各要素进行梳理和评估,对各风险进行分级,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已暴露出来的网络技术风险、人员风险、凭证审核风险等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采取以真实业务为背景的ACS应急演练。ACS应急演练必须落到实处,要从过去注重“演”转变为注重“练”,要以真实业务为背景,对手工应急及异地应急两种方式熟练掌握。二是注重会计队伍人才建设。加强岗位职责、业务知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将送知识下基层、集中培训、网络学习、自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会计核算人员的履职能力。三是加强前端风险防范。加强业务受理及凭证要素的审核力度,严格履行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主管定期检查及会计检查辅导都应将查看原始凭证纳入检点。

(三)明确内控要素,科学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一是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控制。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风险的能力,做好系统的运行维护及监控工作,遇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二是严格做好对会计人员的人员控制。履行好请销假手续,妥善保管个人登录密码及数字证书,在人员允许的条件下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三是引入非现场监管,丰富日常监控手段。省级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ACS系统功能,对全辖营业网点人员系统登录签退、业务差错、参数设置、系统运行等情况进行非现场监控,不断提高日常监控效率。

(四)增强信息共享,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一是对内要加强与会计、科技、货币金银、货币信贷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特别是要将ACS系统运行时序管理有关要求在有关部门进行宣传介绍,避免因相互之间配合不当而影响全国业务的正常办理。二是要将影响ACS系统运行的异常情况、发现ACS系统及业务办理中需改进的地方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三是对外要加强与开户金融机构的沟通培训工作,要将业务办理中的新规定、新制度及时向有关单位培训讲解到位,避免因政策理解的误差而影响业务处理的效率及水平。

(五)注重实时监督,实现监督方式的转型。一是ACS系统上线后,监督工作应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向实时监督和事后监督转移,由于风险点的前移,监督人员应充分发挥实时监督在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对参数类业务及符合实时监督条件的核算业务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二是各地市中心支行监督工作应做好由集中监督向分散监督方式的转变,利用分散监督监督方式灵活、便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优势,可适时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实时发现业务操作中的违规行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一飞.ACS系统上线对事后监督工作的影像及对策[J].金融观察,2013(12).

[2]刘春梅.海南省ACS上线后支付结算部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转型思考[J].当代会计,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