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机关事业 离退休人员 社会化发放
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难”问题日益凸显,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既是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养老难”问题的现实需求。我市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全面推行社会化发放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全面推行社会化发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困难、强制性手段少,难以保证社会化发放工作顺利推进。养老保险费按时、足额征缴是确保保险基金正常运转、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社会化发放过程中,由于缴费义务不再与享受待遇挂钩,一些经济效益差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推向市场“事转企”单位,缴费意识逐渐弱化,拖欠、漏报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主要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对参保群体的拖欠行为缺乏强制性约束机制,征缴手段缺乏刚性,保费征收力不从心,经办机构虽已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缴,仍不能杜绝参保单位拖欠养老保险费的现象。
2、基金筹集渠道单一、统筹层次低阻碍了社会化发放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是离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的多少事关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直接制约社会化发放工作的开展。目前,经办机构基金运行模式是用参保单位上缴的保险费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未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同时基金还处在县(市、区)级统筹的低层次层面上,未建立县级统筹风险化解机制,相应的实施政策是由各级政府出台的。养老保险的征缴比率和基数主要由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财政收支情况,以支定收,社保基金几乎无结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基金缺口越来越大现象,已成为我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的难题。
3、发放项目不全、离退休人员的单位情结增加了社会化发放的难度。由于社会化发放的只是基本养老金,地方补贴、房帖等其他待遇并未纳入发放范畴(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房贴等项目仍然保留),仍继续由原单位发放,故而给离退休人员增加了两次领取的麻烦。加上机关单位和一些效益较好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单位情结较为浓重,不愿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养老金,同时又担心经办机构发放后,自已就和企业退休人员一样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单位会对其放任不管,原有的单位利待遇会受到损失,故而一时观念上会患得患失。
4、工作繁杂、信息化要求高制约了社会化发放工作的覆盖率。社会化发放工作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社保经办机构的浩繁工作,它的工作量大、数据要求准确、时效性强,保险经办机构必须准确、及时地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通过银行存入其个人账户,因此实行办公信息化、建立离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是做好社会化发放工作的前提必需条件。且随着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力度的加大,对经办机构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退休人员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由于离退休人员死亡后的相关费用不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并且他们的政治生活、福利待遇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因此社会化发放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养老金冒领,追回的难度及成本也就比过去大的多。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准确定位,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在目前以各级出台政策并作为统筹层次的状况下,应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定位成政府的职责,保险经办机构只能是社会化发放业务的操作者。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的社会化发放运作,应建立各项配套措施。
2、提高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国家或省应出台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法规,从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办法、参保人员和退休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目前应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征缴资金统一缴入省级专户(含地方财政承担数)、根据地方财力规定财政承担资金数、全省基金统一下拨使用。这样既能增强抗风险能力、明确地方政府职责,降低地方隐藏资金风险,又能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及时足额领取,使社会化发放健康长久运行。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79-01
在一般人眼中,能够在事业单位上班是一件非常荣耀和实惠的事情,究其原因在与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就是大家所说的“金饭碗”。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事务处理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上涨,为了解决人员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事务处理量之间这一矛盾,很多事业单位采用了临时聘用的方法,采取合同制,聘用社会人才,为其服务。但是从根本上说,聘用人员是没有编制的,说到底就是所谓的“临时工”,而他们对单位也没有相应的归属感,单位也就是他们打工赚钱的地方。本文将就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分析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聘用制下人力资源方面出现的问题,并研究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新型人事管理格局的形成,众多的事业单位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聘用的方法来解决人力紧张与编制紧缺之间的矛盾。在这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无法规避,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现分析如下:
(一)人员关系紊乱,争议量增多
我国当前所实施的人事管理理念来源于西方,工作的重点在于协调雇主与雇员以及雇员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管理的目标也十分直接:有效减少内耗,充分提高工作效率,雇主的最终利益服务。而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由于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更讲究的是和谐,“大家客客气气,喜气洋洋”才是标准的事业单位工作状态。现行管理方法与事业单位工作环境本身就存在着硬性矛盾,较难调和。此外,聘用人员的使用更是将这一硬性矛盾扩大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之间的管理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管理的换乱。而聘用人员往往顶着“临时工”的大帽子,对所工作的事业单位毫无归属感,不会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去。而反过来,事业单位对待聘用人员也仅仅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一般都是用来处理复杂的事务性事件,而对于单位的核心事务是不会让聘用人员插手的。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当前事业单位人事争议量普遍很高的现状,不容忽视。
(二)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缺少必要的培训制度
在当前,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基于计划时代的体制,并充分结合当前机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形式,并融入具体部门的工作事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这样的管理方法下,只能将临时聘用人员当做监控和管理的对象,而且管理内容仅仅局限在工资方面,档案方面以及人事调动方面,而将一般人事管理中的招聘环节、录用环节、工资核算环节以及退休环节等则直接划分开来,交由相应的劳务派遣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在培训方面,事业单位很少重视对聘用人员的培养,没有以成长的角度去培养聘用人员。大家都知道,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临时工在成长的道路上十分艰难,必须要有充分的毅力和决心,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战斗”。
(三)考核制度不合理,打击员工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有两套机制,一个是在编人员的考核制度,另外一个是聘用人员的考核制度。在编人员的绩效考核,工资考核和本身工作属性以及工作年限充分挂钩。而临时聘用人员的绩效考核只取决于事务处理的能力,而且在薪酬回报上要远远低于在编人员。在我国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往往做了很多的事,拿到手的工资却很少,而很多在编人员几乎不干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却获得很高的酬劳,这一现状直接打击了很多临时聘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反映他们在工作中,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容乐观。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第一、签订合理科学合同,完善人事制度。要推进临时人员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充分保证事业单位聘用劳动行为的合法性。在签署劳动合同时,要和聘用人员充分商讨好劳动用工标准,人事管理方法,薪酬管理方法,充分明确好双方在工作上的义务和权力,以便建立起良好的考核制度,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薪酬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事业单位要充分结合自身拥有资源,要从长远用工的角度出发,充分培养员工在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的成长。在培训过程中,员工能够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进而为所属单位服务,促进单位的事业的开展,也促成自我的成长。
第三、建立科学考核制度,完善薪酬管理。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财”,当官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临聘人员。要建立好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薪酬管理,让聘用人员在为单位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事务处理量的日益增大,很多事业单位采取聘用的方法,招聘人才,为其服务,这部分人没有正式的编制,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临时工”。本文对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在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为广大事业单位在处理好聘用人员人力资源方面的提供一些参考,文章水平有限,见解较为粗鄙,希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欢迎指正。
作者单位:长春市殡葬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大可.对事业单位编制问题的讨论[J].现代管理.2008.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对策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领导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档案管理工作简单看作一个储存性质的工作,资金投入较少,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相关设备不够齐全,档案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无法正确处理人工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低下。(二)相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向着规范化、科学性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素质较差,缺乏档案意识,服务意识较低,责任感较差,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当前档案管理的需要。(三)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低。据了解,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是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健全,未对档案管理程序等进行具体明确的要求,某些归档材料不够准确,档案的考核与鉴定无法反映相关人员的真实情况,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低。此外,电子档案的出现为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我国当前现代化设施还较为落后,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水平较低。
二、提高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对档案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单位领导者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加强对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视,充分认识档案规范化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营造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氛围,加强督导与检查,提高相关负责人员的档案意识与责任感,更新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与认识,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相关单位应当注意加大投资力度,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标准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档案柜、阅览室、陈列室、档案微机室以及电脑、打印机装订机等相关设备,添置灭火器、防潮箱、除湿机等相关设备,尽可能地改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条件,加强档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解决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二)创新档案规范化管理方法,完善档案规范化管理体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意创新档案规范化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严格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权,科学制定档案管理计划,做好档案分类工作,严格档案整理工作,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认真分析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相关单位应当注意完善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体制,从管理机制规范化、工作程序规范化和工作交接规范化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档案工作标准,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保证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在离岗和离职时应当注意最后按照企业的相应程序做好移交准备工作,明确相关责任。(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档案管理模式。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相关企业应当注意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学习与培训工作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变自身的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以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档案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注意依据当前实际情况调整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与管理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开发多种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结语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还存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相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以及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当注意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档案规范化管理方法,完善档案规范化管理体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转变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
作者:王秋菊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参考文献】
[1]陈俏丽.机关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6(15).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4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事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影响,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放在所有管理工作的后面,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形式化。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员聘用上实行岗位聘用制,并且公开招聘,但是在人事管理上依旧使用原有的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导致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陈旧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保密性都比较强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不完善,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导致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人事档案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历史价值,管理方法的落后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在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普及,但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很多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录入个人信息、档案目录、检索和查阅档案的工作依旧由人工操作完成,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依旧广泛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还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管理。[1]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完善档案管理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关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并定期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采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应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对人事档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并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现人事档案的自动化管理,将个人信息录入计算机中,形成电子档案,以便日后的查询和使用。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人事档案的无纸化管理,避免纸质档案管理中档案破损现象的出现,实现人事档案的资源共享。[2]
(三)变革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制度发生改革,人员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而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人员的流动。因此,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需要由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统一管理的模式,将事业单位人员的人事档案分配到社会中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为单位以及个人使用档案提供了便利,也为国家的统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数据。[3]
(四)做好人事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果,还应做好人事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事业单位各部门归档的档案进行登记和审查,档案的借阅需由领导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做好档案室的安全工作,对档案室的相关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添置新的档案管理设备,做好档案室的防火、防盗等工作,及时清理档案室的卫生,保证室内温度,优化档案管理环境,实现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应选择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将档案管理的考核效果与档案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术,遵守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设备等,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5
一、我国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难度
我国130 多万个事业单位遍布教、科、文、卫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但在职能性质、组织形态、活动范围、经营方式、资金来源、隶属关系等方面却差别较大,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改革需求和方向选择并不完全一致。相对于行政机构改革而言,事业单位的改革更为复杂,投入精力更多,也就更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2. 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出现能进不能出、冗员过多的局面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缓慢,政事分开难以有实质进展。近年来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且改革不断深化,随时可能裁员,推行竞争上岗,政府几次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和人员想方设法挤进事业单位这个避风港,造成事业单位规模越来越庞大、冗员越来越多,无形中成了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缓冲带。
3. 一些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僵化,活力不足
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往很多方面是仿照党政机关的套级别、待遇,以及仿照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使事业单位也充满了官气。这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更显现出了机制的僵化和活力明显不足。在用人机制上,虽然有的事业单位形式上是实行了聘用制,但实际上与党政机关一样,仍然没有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一关键问题。
4. 改革以后人员调配与安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员就业稳定,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也与公务员相近。改革后,大部分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将降低,各方面的待遇也将向企业工作人员靠近。特别是,以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有很大一部分分流出来的人员转移到事业单位,使许多事业单位人员富余。因此,改革后,必然有一部分人员要被裁减下来。这些人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将成为影响改革实施的重大阻力,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产生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改革目标与国有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改革不应该把减人放在第一位,应该是以搞活为前提。搞活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增效为目标,使其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此,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参照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来管理事业单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化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去盈利,而是去谋取更好的社会效益。
(1) 直接向顾客(市场) 负责。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时的事业单位的成败取决于顾客的决策,因此,使其被迫注意倾听顾客的心声。
(2) 可以促使绩效持续改进。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依靠顾客取得收入的事业单位就必须时刻取悦于顾客,它们面临持续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压力。
(3) 强化了绩效的结果。事业单位只有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胜出,否则,就会萎缩甚至枯竭。这种“要么盈利,要么淘汰”的机制,为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能提供了简单、精确的评价。
(4) 必须进行长远的财政决策,以确保顾客利益最大化。事业单位采用企业通行的财务管理办法,比如,长期的业务规划、会计制度、资产折旧、投资利润统计等。因此,事业单位就可以在技术、培训和生产率提高等方面进行长期投资。
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1. 建立一套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1) 打破身份职称界限,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确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人事关系及双方义务和权利。通过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破除身份终身制,实现事业单位在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事业单位的自主用人,保障人才自主择业,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
(2)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依据“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竞争激励”的原则,把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3) 加强聘后管理,健全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后,要加强聘后管理,建立健全聘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是人员选拔任用、培训进修、人员奖惩、工资报酬等的主要依据,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人员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
(4)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要改变事业单位现有的、单一的、固定的用人方式,实行岗位固定与岗位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
2. 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
(1)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根据个人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不同,合理拉开工资报酬的差距,打破平均主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按照岗位责任定年薪,年度业绩定奖惩、特殊贡献奖等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
(3) 重视人才,工资报酬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拉开脑力、体力劳动间工资收入差距,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价值。
(4) 加快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
3.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法范文6
1、在事业单位中,有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就是参公事业单位,参公即为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方法,薪资待遇大致相同,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也让参公事业单位人员慌了,参公事业单位怎么改,参公编制会不会取消,人员身份和待遇如何变,
2、根据相关消息推测,改革的方向是:保留或合并执法类参公单位,少数参公单位并入机关,大部分撤销或转为公益一类单位。
3、不论是省考还是转为参公人员的,都根据职能转编制。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取消参公管理,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重新聘职称,若因参公耽误未晋职称年限视同聘任,可越级聘职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