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方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方针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1

[关键词] 诗教 实践 诵读 领悟 练笔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屈原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可以说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教也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沿袭千年。“诗书传家”——不但可用之与家,还可用之与国。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可是,现代人却越来越远离诗歌。长久以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语文教育专家、教育理论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育论坛、报刊杂志上纷纷撰文,呼吁诗教的回归,要求语文教学的诗性,因为我们今天的诗教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的心灵倘佯于诗歌的海洋里,吟咏在文学的殿堂中,放飞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让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成为他们的本能,变成一种素养,贯彻于他们整个生活乃至生命当中,这才是诗教以及整个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在目前这种呼吁诗教回归,诗教也亟需改革的阶段,我认为在诗歌教学实践中,除了以往人们已讨论的各种教法之外,还应该强调三个方面:

一、抓诵读,潜移默化

诗歌具有分行排列,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含蓄,讲究音韵节奏等特点,因此最适宜诵读,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诵读教学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环节,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非常重视诵读的。史载苏轼在翰林院诵读《阿房宫》至四鼓,老吏苦之,他却全然不觉倦意。为何要如此诵读?他在一首诗里曾经形象地道出读的作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自清也曾说过:“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节奏的,同时直接诉诸感觉;又是最经济的,语短而意长。具备这些条件,读了心上容易平静轻松”。读诗既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教会学生正确地去读诗,必定就会对诗义的理解,心灵的陶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读诗之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读诗的技巧。可自读、齐读,也可范读、分角色读。选择有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所朗诵的优美的配乐诗歌播放,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朗诵技巧的同时,受到美的启迪、熏陶和感染,很快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起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经常性地举行诗歌朗诵会,新诗推介,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诗歌朗诵的技巧,在朗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

当然,光“读”也是不行的。在目前这个阶段,•学生还应该多“背”,通过背诗,储蓄、积累。古人就特别重视背书的作用,现代教育家对背诗的作用之大也多有论述,因为背不是单纯的累加,而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可促成人们在某种机遇或外界刺激下的“顿悟”,以领会诗的更高境界、更深内涵。因此可以说,背、记忆是理解、感悟的重要前提,这种与潜移默化中提供给人的影响和教育是深远的,可用之一生。而我们的诗歌教学首先重视的就应是读诗与背诗。

二、重领悟,自然陶冶

诗情的消融,诗歌的衰退,还应该与以往不合理的诗歌教学方法有关。诗歌教学不能过分追求字、词、句的讲精、讲细,而应从整体上把握,重在一个“悟”上。

首先就要创好情境,让学生自己感受。因为诗歌教学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提高学生情绪、活跃思维、展开想象、强化效果有很大作用。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诗文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运用名诗名句,或激感,或渲染气氛,或展开优美意境等等。总之,从一开始就造成一种浓重的情感气氛,让学生立即进入情景,同时诱发了兴趣。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时,第一步可在学生自读、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放自制的幻灯片,展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特定环境,同时配放精选琵琶音乐《西江月》,让学生有所感知;第二步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让学生小声跟诵,进一步体会其意境;第三步可引入影视,播放电视剧《琵琶行》的片段,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图片展示──音乐配放──引入影视──综合感知几个步骤,就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真切感受到诗之美,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学习鉴赏效果。

其次还要选好角度,让学生自然悟其神韵。在诗歌教学中,只有选准角度,抓住特点,才能领悟其神韵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中的语言艺术,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以达到美育教育之目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就是脍炙人口的一段,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又用“嘈嘈”、“切切”等叠音象声词,借助了语言的音韵,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我们就可以选取这个语言描写的角度,体会诗作中表现的错综变幻、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的美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受。总之,整体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符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积极运用。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2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 职业教育 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一、中国法学教育先天不足

中国法学教育从1978年恢复以来,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专业全面发展,多层次的法学教育和法学院系大量涌现,法学教育成为今日中国的一门热门学科。然而这30多年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并没有经历任何重大的改革,仍受前苏联法律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依旧比较陈旧,近十年以来才逐步与欧洲大陆的法律教育模式靠近,但法律职业规范化的道路却走得相对比较缓慢,现有法学院系在法律职业实践教育上“先天不足”。

二、诊所式法学教育概述

针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实践技能培养的不足,诊所式法学教育为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诊所式”法律教育又称为“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或“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 Program),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法律教育家Jerome.N.Frank提出。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长期在诊所里从事临床实习,从而在实践中学会诊病和治疗的医学院教育模式,倡导“在行动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技能。一般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即“将学生安排在直接面向社会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中,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了解什么是法律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人才打下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诊所式法学教育经常又被称作“通过实践学习”。历经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已成为一种成熟和成功的法律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绝大部分的法学院都设立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的法学院中,法律诊所项目业已开始生根发芽。

三、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有益参考

1、正确定位中国法学教育的目的

中国法学教育应当正确定位其教育目的,摒弃以往空泛而不切实际的“精英教育”、“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型教育。作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其目标就是要面向社会,培养出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司法系统进入门槛的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也从原来的公、检、法、司等国家司法工作人员调整为社会自由法律职业者。这种职业的定向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采取实践性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法律职业技巧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心,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相关法律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是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案件中,由学生扮演“准律师”的角色在真实的具体案例中解决问题并磨练技能。“法律诊所”教育案件材料具有真实性,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可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互动性,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职业责任心。

2、健全法律系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

“诊所式教学”及其衍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诊所式教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比如《诊所式教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共同辅导、讲评、评分制度》以及《诊所式教学资料管理制度》、《诊所式教学记录制度》等等,以实现诊所式教学的规范化运作。因此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充分应用“诊所式教学”必能为健全中国法律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作出有益补充。

3、健全法律系学生技能考核机制

传统法学教育除了教学方法外,考核方式也与诊所法律教育存在难以衔接的地方。传统法学教育一般以向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知识和标准化的答案为主,考核方式也是以传统卷面考试为主,考题内容都源自于课本,答案唯一。而诊所教育的课堂要求每一个参与者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以是非型的考题和标准化的答案来考核学生无疑于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在考核方法和答案标准的设计上必须有所创新,如可以推行口试、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测试、不再强调结论而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评判等。 转贴于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诊所式法学教育重实践的特质使得学校在挑选老师时的标准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基础法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有扎实的诊所式教育专业知识和长期的法律实践经历,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法律职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具备法学外领域的知识,如税务、会计、证券、行政管理等与法律实务息息相关的知识,所以针对时下中国此类高层次法学教育人才缺乏的情况,高校可以邀请资深的律师或职业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来从事诊所式法律教育。

传统法律的教学模式中,检验教师教学情况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和出勤情况。诊所式课程显然不能沿用传统的法律教师的考核标准,所以建立健全的诊所教师评价机制以维系诊所项目建设并保障其运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计算诊所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建立特殊的晋升标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确保教师全心投入诊所法律教育,是保证诊所法律教育持久性的重要举措。

5、完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的实习单位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平台,根本不认可也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对安排来实习的法律系学生不屑一顾,使得实习最终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制定法律诊所章程、办案工作流程、导师负责制、法律诊所和高校定期交流制等等,在此基础上规范法律系学生实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提高法律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地磨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解除当事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

应当看到,“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能够适应当今法律院校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我们应当将这一实践性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国法学教育中来。虽然这一教育模式在实施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这并不能成为不进行改革的借口。随着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地得到完善,中国法学教育就会经由改革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傲 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马海发 梅隆 诊所式法律教育[M].彭锡华 等 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杨欣欣 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甄贞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冯瑞琳 马秀英 论诊所式法律教育[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6]姜素红 法律诊所教学方法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

[7]刘哲明 浅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8)。

[8]孙笑侠 法学的本相——兼论法科教育转型[J].中外法学,2008,(3)。

[9]王银梅 诊所法律教育对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3

文化休克是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几年前,我从外地应聘至北京工作,因受文化休克之困,深觉有认识、研究之必要,故而写成此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个人经历

2007年秋,我从湖北应聘至北京一所名校工作。初到京城的兴奋,执教于名校的喜悦,使我暂时挣脱了原有文化模式的束缚,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觉得比较顺利。几年以后,随着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与手段的消失,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文化休克”的沮丧期,心理上痛苦,工作也受到较大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

1.易怨。怨学生,怨学校,也怨自己。有一次,由于学生考试成绩差,我在办公室向教学副校长大诉其苦,对学校管理提了一堆意见。其言辞之过激,“怨”气之甚,至今忆起仍觉太过分了。

2.易争。在家和家人争,在校和同事争,在社会活动中和社会人士争,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争得他人莫名其妙。有一次,教务处征询教师个人下学期排课要求,我因声带受损严重,提出“每天上点儿课,不要四节连排”,排课的老师觉得很难满足,我便气呼呼地争个不休,风度尽失。

3.易怒。学生迟到了,我发怒;学生不认真听讲,我发怒;学生不按时交作业,我的怒气比任何时候都大。有一年春天,我在一个星期里竟批评了学生十多次,连最能忍受我坏脾气的科代表也对我提意见了。

4.贪恋僻静,酷爱独处。上班时,我像根木头;休息时,总喜欢一个人跑到僻静的郊外,对着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的残枝败叶、暮霭流岚出神。

种种迹象表明,我这个受过高等教育,一向自诩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的人,一旦置身于相对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也很难躲过“文化休克”的折磨。

二、“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产物。置身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任何人都免不了激动;一旦自己熟悉的社会交际符号与手段消失,他(她)就会感到迷茫、疑惑,甚至可能因为“恐惧”而排斥周围的一切,这种症状就是“文化休克”。事实的确如此。刚来北京时,我没有丝毫的文化优越感,对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心中充满了对首都文化的敬仰之情。几年濡染过后,我熟悉了北京的风土人情,熟悉了首都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原有文化模式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悄然苏醒,用个人标准评判身边文化形态的现象多了起来,工作中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的情况日趋明显。比如,明知高考成绩非常重要,但由于笃信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传承文化、培育新人”,培育新人的核心是“涵养品性、增长智慧”,故而总是轻视提高应试成绩所必需的抢时间、多训练等;明知京城的学生不会因为教师要求严格而在“评教”时给教师打低分,但还是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敢时刻从严要求。又比如,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名校学生认知水平高、自学能力强,所以常忽视自学方法的指导;总认为名校学生素质全面、自控力强,毋需教师督促就能处理好各科学习之间的关系,故而常出现“有布置、无检查”的情况;总认为名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突出表现为合理配置学习资源、有效控制学习成本、顺利实现学习目标,因为这是“领导未来”的基本素养,但其他人的认识并不是这样。心理认知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常令我产生这样的“错觉”: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北京,高考的“魔力”似乎比外地更大。

现有文化环境新鲜感的消失让我情绪不稳,价值追求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让我无可适从,生活压力的增大更令我叫苦不迭。有一段时间,由于上下班途中令人恐惧的拥挤,我的焦虑、疑惑、迷茫有增无减,精神几近崩溃。

三、教师“文化休克”现象的预防

教师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受苦的是教师,受害的是学生,是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力,故而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应引起重视,积极预防。怎样预防呢?笔者提三点建议。

第一,正视文化休克,走出心理阴影。文化休克不是什么疾病,它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是个体以自我为标准评判新文化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偏差。只要我们调整心态,用平常、冷静 、宽容、理智的目光看待新文化,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春天的一簇桃花、秋天的一丛红叶,没必要大惊小怪。不管什么文化,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面对新文化,我们没必要自卑或自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不会因为社会个体的不习惯、不适应而改变。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正视“文化休克”,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文化的发展需要呢?

第二,克服文化休克,再建文化需求。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文化转换都可能让人产生心理焦虑,这种焦虑是正常的社会适应的结果。文化休克通常包括四个时期,即蜜月期、沮丧期、恢复期、适应期。即使不作任何努力,也能走出“沮丧”,走向正常。但对教师而言,消极等待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应该自诊自治,积极重建自己的文化需求。笔者认为,新文化环境下教师的焦虑不安,与教师的人格特征、价值诉求关系密切,那些过分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喜欢赞美、把自己的快乐单纯寄托在学生成绩单上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因此,诊治新环境中的文化休克,教师应从修复人格缺陷入手,增强自尊心,提高自信力,培养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把快乐平台拓宽一点;应该调整自己的价值诉求,“一切从零开始”,始终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并积极付诸实践。两年前,苦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折磨,我读了《人类学理论导论》《重新认识你自己》等著作,咨询了心理医生,主动参加有趣的社会活动,积极重构并努力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4

一、工作目标

为提升全民事故灾害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加快建设全民性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确保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全面覆盖、家喻户晓,进一步丰富宣教内容、创新方式手段,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宣教活动吸引力、传播力和引导力,保障我镇安全管理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1、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七进”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七进”活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印发安全知识图册、树立示范典型等活动,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组织开展应急管理重大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5·12”防灾减灾日活动。5月12日,各村要组织开展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的2020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知识,提升全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16日,将举办2020年全国安全宣传活动,开展互动咨询、展览展示、应急文化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面对面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大力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实

(3)开展“119”消防宣传月活动。11月,围绕“119”全国消防日及消防宣传月活动主题,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与逃生自救技能,推动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加强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增强群众预防火灾和应急逃生的能力。

(4)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月活动。全镇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月活动。通过张贴防火命令、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倡导“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文明新风,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上坟烧纸、点燃香烛等传统不良陋习,让更多的人关心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和扑火安全避险能力。

(5)开展《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全镇集中组织《安全生产法》学习和警示教育、举办法律咨询日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营造安全生产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推动在全社会树立安全生产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

(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方面。

1、培训对象:镇村、辖区企业安全监管人员

2、培训内容:

(1)《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解读、典型案例分析、安全风险分析、防范措施讲解,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综合业务素质和依法监管能力。

(2)自然灾害。围绕灾情管理政策解读、自然灾害救助管理、自然灾害灾情报送、气象灾害基础知识等方面,加强对各镇政府分管领导、灾害信息员,村级灾害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

(3)消防安全。围绕消防器材使用、常见火灾预防、初起火灾扑救、受困人员疏散、消防通道设置、家庭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及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开展培训,提升网格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严密部署。镇安委办将对各单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考核,纳入对各村、各单位的考核中。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培训在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5

一、目标要求

通过“远程教育站点设备整改规范月”活动开展,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站点基础条件,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不断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全镇远程教育站点设备保全率达到100%,使用率和学用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具体要达到“三个一律”。

1、一律进入办公场所。对站点设备存放在个人家中,或挪做他用的,全部收缴归位,放置在村办公场所;对没有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不能保证设备安全或正常使用的村,要进行挪建。

2、一律达到“五防一配套”要求。要完善站点配套设施,加强设备规范管理,确保设备安全。

3、一律保证正常运转。要严格落实维护、维修及管理使用、学习培训等规章制度,确保站点设备全部正常运转,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二、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整合资源,精心组织,分阶段推进“远程教育站点设备整改规范月”活动扎实开展。

第一阶段“逐点评估,托清底子”(4月14日-16日)

1、研究制定规范化站点《整改规范细则》。根据省、市、县远程教育规范站点建设要求,立足实际,认真制定规范化站点《整改规范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整改标准。

2、进行深入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3、进行全面自查。由各村对照《整改规范细则》,对所在村站点设备进行全面自查、评估,对运行情况摸清实底。

第二阶段“凝聚合力,强化整改”(4月17日-20日)

1、调集力量,培训骨干。采用“以干代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站点管理员进行分级培训,进一步提高抓管理、抓整改的工作水平。

2、有的放矢,全面提高。对自查中存在的问题,各村要拿出切实的整改方案,按照站点管理的规范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哪项薄弱强化哪项”的原则,对终端接收站点进行全面整改。

第三阶段“交叉复核,查漏补缺”(4月20日-22日)

各村自查和整改结束后,逐村检查验收。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限期解决,确保整改工作不留“尾巴”和“死角”。

第四阶段“认真总结,整体提升”(4月22日-24日)

认真总结“远程教育站点设备整改规范月”活动开展情况,对“管、学、用”方面,特别是设备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做法,提炼总结,形成长效之举,全面提升全县站点设备管理水平。

教师教育方针范文6

关键词:双元制;能力矩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84-03

2011年10月23日,笔者从首都北京来到了德国黑森州的卡塞尔市,进入德国“双元制”教学的示范校:奥斯卡.冯.米勒学校(OSKAR-VON-MILLER Schule),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技术,内容主要有“双元制”教学体系和“能力矩阵”的教学方法。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的特殊制度“双元制”教学体系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毕业证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了一个培训位置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为:一年级时每周二天,二年级时每周一天,其它时间全部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也可以是一周在学校学习,两周在企业学习。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各专业部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

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制为3年半,成绩突出者可以提前半年毕业。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的考试,即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国家协会出题,全国统一考试。两次考试的形式差不多,都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但考核的内容和深度不同,理论部分在学校考,操作部分在受训的工厂考,要求学生能按题目要求考核实践技能,考试用时都是两天。中间考试是在第二培训年结束时进行,考试委员会在考试结束那天将考试成绩单发给学徒,并告知学徒其考试是否已通过。毕业考试一般在学生毕业时进行,理论和操作都合格才能毕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注明有学生培训期间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所以,双元制教学体系有着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企业参与广泛,培训与生产实际零距离,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学生与教师相互促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以及产教结合的教学方式等一系列优点。

二、“能力矩阵”教学方法

双元制教学体系中最新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以能力矩阵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式情景学习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提供一个本门课程的通用能力矩阵,将各部分知识点的相应能力目标按A1、A2、B1、B2、C1、C2的递增顺序归纳,A1的目标是“记住”,A2的目标是“理解”,B1的目标是“应用”,B2的目标是“分析”,C1的目标是“创造”,C2的“评估”。其中A1、A2级别属于较低级别,仅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内容而已,记住、理解其意义,相当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B1、B2级别则属于技能掌握层级,要求学生会使用学到的能力知识点来开发利用,或者会分析具体的案例。而C1、C2级别则属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用法后的高级应用能力级别,在这一层级,学生可以自己去创作出新的产品和应用,或者评估一个产品的应用范围,对用户进行推销。

从能力矩阵来分析,这种双元制教学方法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精深”的学生成长自然规律,而且并不是对全体学生均做同一要求,都得做到C2级别,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和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目的层级,再与教师一起进行确认,但一经确定,则该目标必须达到。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得知,一般对学生的要求仅到B2级别就行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提供了相当的教学情境以及学习进程步骤表,进行学习过程的量化考核。

在学习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等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虽然有考核,但并不是以成绩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进行考核,并将学生的成果放在网上,用人单位可以做为参考。所以,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对自己的展示空间也是十分在意的。

三、初步实践体验

针对此次培训,我们在国内已经确定了初步选题,我们网络组确定的是“企业局域网”。初步计划设计一个20个人的小公司的企业局域网:某新成立的IT公司,有员工20多人,包括总经理、财务部、研发部、市场部4个部门,研发部和市场部各有员工10人左右。公司租用了中关村软件园中的一层楼内的4间办公室。该公司的网络硬件环境已经搭建好了。现公司根据业务需求添加以下服务器:通过一台WEB服务器为员工和客户提供信息平台;由于软件开发需要较多的数据和工具软件,因此,公司需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上传下载资料的FTP服务器;为方便网络管理,需要搭建一台DHCP服务器为各部门员工自动分配IP地址;同时需要一个SQL服务器,建立一套企业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分析设计教学情境,按各人情况分工,每人设计出一个部分的小教学情景、任务、能力矩阵、Checklist、学习计划步骤书、支撑材料,等等。笔者做了其中的DHCP服务器一部分,共设计了5个任务,从A1级别到C1级别不等,分别让学生学习掌握remembering、understanding、applying、analyzing、creating等程度。当然,在学会了这些知识后,再来做情景任务就非常轻松了。

我们的情景任务设计得到了德国教师的好评。当然,这只是在初步学习“能力矩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的首次尝试,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关于情景针对的学生类型、情景的容量是否合适、能力矩阵所表现的程度和学生的考评办法,等等,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很热烈的讨论。

学习到德国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方法,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而这些学到的方法、经验等不能照搬到国内,需要进行移植。笔者觉得,在课时分配、时间安排等问题一时不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先在课程实训中非常巧妙地融入“能力矩阵”的教学方法,即在一周时间里,教师给出情景目标和能力矩阵,让学生自己先选择各自的目标,经过教师集中培训、学生明了教学任务后,按照各自的目标完成情景任务,最终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玲.德国曼海姆双元制高等学院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2]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3]尹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9).

[4]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