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1

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是建设银行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规范建设银行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是进行财务、会计分析的基础。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直接影响到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质量和效果。

一、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现状

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是1993年根据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专业银行要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化经营,逐步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约束方针的管理要求而设置的。此后,伴随着建设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拓,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多次修改。建设银行现有会计科目分设为两大类:

(一)表内科目:反映建设银行会计要素实际增减变化的会计科目。按科目性质分为4种,分别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按业务内容分为13种,主要为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及投资、信贷资金贷款、债券及贷款、政府投资基金及贷款、委托基金及贷款、现金及金融机构往来、业务、其他资金、所有者权益、损益等。

(二)表外科目:不反映建设银行会计要素实际增减变化,而仅用于反映各项登记备查事项以及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会计科目,如国库券收款单、开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科目。

以上两大类会计科目由总行统一规定设置一级科目。各省、市、自治区分行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总行统一原则下增设二级会计科目,但在上报总行时,须并入统一规定的科目内。到目前为止,共设有一级会计科目246个。其中表内科目219个,表外科目27个。

二、现行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一)适应不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需要

建设银行原有的会计科目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自身业务特点,即财政拨、贷款资金,负责国家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等特色而设置的。1993年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四大专业银行传统业务界限被打破,业务互相渗透,建行财政资金业务也逐渐失去优势。为适应从财政职能向存款货币银行职能转换的变革,建设银行会计科目也作了相应的修改。而且随着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深入,新业务不断开拓和发展,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增减变化次数也随之增多。但就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仍无法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形势下建设银行经济行为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业务会计科目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性、系统性,有的甚至存在漏洞,如“内部往来”科目等,利用其在途时间差,搞绕规模贷款,无形中增加不少会计核算上的风险。

(二)适应不了中央银行实施银行监管的需要

中央银行为更好地实现职能转换,对银行业务实施有效监管,近期已制定了新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使各商业银行共同性质的业务,在不同银行中会计科目代号、名称、核算内容等做到一致,以统一评价尺度;同时也有利于规范银行业会计核算,避免违规经营和便于中央银行监管信息的归集和分析。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提供原始的核算信息可利用率低,其主要表现在现行科目核算内容与人民银行新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口径不一致,如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贷款类业务按长、中、短期划分。而建设银行贷款类会计科目则不分长、中、短,而按贷款类别或部门划分。每季向人民银行提供相关统计报表时,柜台一线会计人员则要按原始凭证和账簿另行加工整理后方可上报。造成原始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给违规经营、调账调表的行为以可乘之机,难以适应中央银行现行监管的需要。

(三)适应不了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在即,建设银行海外业务不断发展,海外分行纷纷设立。截止1999年底,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德国已有三家海外分行,在汉城、纽约、东京开设了代表处,行含分行已有1000多个。建设银行与外资企业、国外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业务往来与合作日益频繁,会计核算国际化已成为建设银行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总括反映,是会计语言的基本词汇,会计核算国际化首先要求会计科目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建设银行现行的会计科目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会计报表在国际金融交往中不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有碍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如建设银行现行会计科目设置中,不论是否为本行资产负债业务,全部纳入表内核算,具体表现为“委托类”业务。对于此类业务,从根本上说不属于建设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业务,仅属于表外业务或备忘性质业务的核算。由于科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降低了由此产生的资产、负债信息的可信度,造成外行难于看懂的情况,削弱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可用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惯例和通用原则,结合我国及建设银行的实情,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统一的,分类合理又很适用的会计科目,以促进建设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加速其业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四)适应不了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不断深化,新业务的不断拓展,相应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相伴产生。由于政出多门,使得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显得杂乱。同一性质的业务在不同会计制度中,所使用的科目名称不同,科目代号不同。如同为下级行存上级行款项,人民币科目为×××系统内存放”,而外汇科目为“××××辖内行活期外汇存放”。而有的是同一种会计科目名称,在不同行核算内容不一致。如“其他应收款”,A行除按制度核算正常内容外,还任意扩大其核算内容,如基建款挂账、绕规模贷款等。最终全行合并的会计报表则很难真实反映经营业务的全貌,更谈不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亟待科学设置全行统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界定其核算范围。

(五)适应不了统一电算化管理的需要

建设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在横向上要求本、外币会计,对公、对私、房贷、信用卡等实施统一的电算化软件。会计柜台实施综合柜员制,资金清算、会计统计报表等一条龙的大会计管理形式;在纵向上要求统一机型、统一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实现建设银行系统全国或全区大联网。目前,建设银行内部会计核算应用软件分别有:对公会计、对私储蓄会计、外汇会计、房贷会计、信用卡会计等。由于每套应用软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不同、会计科目代号不同、电算化范围不同、数据集中的程度也就不同,为实施统一的电算化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六)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监测经济组织各项管理规定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建设银行现行会计科目设置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会计核算无法准确、详细地提供信贷资产分行业的资料;不能及时提供各项资产、负债期限的分布和配比情况;不能全面提供某客户在本行的整体交易情况。风险管理信息的可加工性能差,就无法满足管理上复杂多变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要求。

三、建设银行会计科目改革的思路

改革建设银行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从建设银行业务发展目标出发,充分体现一级法人的原则,同时要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和国外商业银行通用做法,充分考虑我国中央银行设置的“统一银行会计科目”的要求,制定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具体思路应该是:

(一)调整会计科目的结构和分类

会计科目可由原来分设两大类改为分设三大类,即表内科目、表外科目和备忘科目。

表内科目:可按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主要根据资金流向,核算建设银行的主营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同时也核算与建设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表外科目:主要核算建设银行日益发展的各种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这些业务是以银行自身的信誉对外承诺,在资金流动前并不构成建设银行真正的资产或负债,但却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建设银行开出的各种担保书,不可撤销信用证等。

备忘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是那些不构成建设银行自身的资产或负债的各类业务,以及仅用于登记备忘事项的科目。如:开行贷款利息、政府投资等委托业务,可从原表内核算转入备忘科目核算。又如“国库券收款单”、“重要空白凭证”等一些登记事项,原来在表外核算的,也可一并转入备忘科目核算。这样可简化表内科目核算,使表内科目能真实反映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

(二)本外币兼容

建设银行要发展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其会计科目不仅要全面反映人民币业务,如对公、对私、房贷、信用卡等业务,而且要反映外币业务。应将本外币业务纳入同一套会计科目中,以体现建设银行所经营金融业务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本、外币业务按币别不同,采用分账制核算原则,不同币种业务通过“外汇买卖”科目来调整各币种间的账务平衡关系。

(三)遵循流动性原则,将现有存款类科目名称重新定义

根据管理和统计的需要,存款类科目应体现不同所有制主体形式,不同的存款期限,按流动性强弱对会计科目进行排列,以准确反映各项资金来龙去脉及流动情况。

(四)根据资产、负债结构对应和风险控制原则,对现有贷款科目名称进行重新定义

(1)贷款应根据资金流向,分为短、中、长期贷款,与负债结构对应。对短期贷款可按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行业设置会计科目,以反映短期贷款行业投向,满足统计需要;对中、长期贷款,因风险性大应按贷款用途划分,体现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2)贷款类会计科目要较多地考虑风险性的要求,在深入考察各项贷款风险度的情况下,正确区分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除设置“逾期贷款”外,还应增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以重点关注此类资产风险状况,充分反映建设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

(3)对其他具有贷款属性且交易量大的业务,要专门设置相应贷款科目。如: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通过信用卡进行消费、提现结算已深入人心,而由此引起信用卡透支金额、笔数也日益增加。为具体、真实地反映这一业务开展情况,应将信用卡透支贷款从“其他贷款”科目中分离出来,增设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管理,增强对该业务管理的透明度。

(五)增设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

为适应电算化业务发展,以利于通存通兑等相关业务的开展,便于上下级行、兄弟行之间,银行内部资金往来的清算,有必要增设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如:“资金清算往账”、“资金清算来账”、“内部往账”、“内部来账”、“本行代他行通存通兑款项”、“他行代本行通存通兑款项”、“结售汇平盘资金清算往来”、“外汇买卖”等科目。这样可加强对这些业务的管理和细化,及时清算往来资金,减少乱用会计科目进行违规经营的可能性。同时也可减少“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的压力。对规范、限制该科目使用,及时清理应收应付款项、防止会计核算风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适用中间业务发展需要,增设相应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科目;辅助核算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标志。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作为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的账务处理系统,以资金流为核心反映企业全面管理活动,可无缝链接其他业务子系统,具备基本核算和辅助核算功能。其基本核算功能主要是通过凭证的录入、审核、汇总、记账、结账等操作自动生成总账、明细账,最终由报表系统生成会计报表;辅助核算功能突破了传统的总账和明细账的核算方式,提供了灵活多变的辅助账及相应的查询统计等多种功能,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更详尽有用的核算信息。因此,如何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设置规范合理的会计科目,是值得广大财会人员探讨的问题。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必要性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具体单位的具体业务联系的纽带。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将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逐一地按系统要求描述给系统。

第一,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分类反映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将各种复杂经济业务转变为有规律、易识别的会计核算信息,是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第二,会计科目设置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是进行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侧重点的反映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反映整个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体系结构,它是账务系统所有初始设置中工作量最大、最重要的设置之一。科目设置是否规范合理,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至关重要,用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分类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决定着管理的有效性。由于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不同,在具体设置会计科目时要考虑各自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保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指标口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制度中相应规定了统一的会计科目名称,并对每一科目的使用作了详细的说明。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一些主要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应保证与制度相一致。

(二)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科目设置要根据本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以全面核算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为目的,使全部经济业务在所设的科目体系中都能得到反映。由于账务系统只有末级科目才允许有发生额,才能接收各业务子系统转入的数据,因此要将各子系统中的核算科目设置为末级科目。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重要信息之一,报表中各项数据应能方便地从机内账中自动生成。因此,凡是报表所用数据,需从账务系统取数的,都必须设立相应科目。

会计工作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设置会计科目既然是会计核算的起点,就必须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因此,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使科目设置能充分、及时地提供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为考核、分析单位的经营状况,实施控制,做出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具体工作时,既要防止科目过于繁琐,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又要防止科目过于简单,造成经济管理困难。

(三)会计科目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连续性、可比性,便于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间的会计核算指标的分析和比较,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会计科目设置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宜经常变更。如会计科目在年度中不能被删除;如果已经使用,不能增设下级明细科目。但是,强调科目稳定,并非要求科目绝对不能变更,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科目也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

(四)会计科目设置要简明易懂

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向各方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判断、决策需要。会计科目作为会计核算的分类标识,科目名称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开设和运用账户;科目设置既要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成本,要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信息要合并或删减,还要考虑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每一个科目要加设固定的科目编码以方便计算机操作。

三、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设置会计科目有两种方式:直接采用原有科目,将已整理好的科目直接录入计算机;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原有科目进行调整。前者容易造成科目体系庞大,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给系统的实施和维护带来困难;后者主要通过设置会计科目的辅助核算,可以简化科目体系和进行纵向横向的信息查询分析,符合会计信息化环境的特点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核算和管理水平。

(一)设置单位往来科目

单位往来是指本单位和其他单位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客户往来和供应商往来。会计科目中有专门用于核算单位与本单位外部进行资金往来业务的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这些科目核算的业务涉及单位的债权债务,与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对此类业务的核算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账务系统中设置这类科目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在总账科目下直接设立多个二级科目甚至三级科目,每个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对应一个往来单位名称,但对最低级科目的账类不能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

1122 应收账款

112201销售货款

11220101长春电机厂

112202 其他款项

11220201 广州机械厂

第二,在总账科目下设立划分业务类型或往来单位类型的二级科目,并将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建立各个往来单位的档案资料,并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122应收账款

112201 销售货款 客户核算

112202 其他款项 客户核算

第三,仅设立总账科目,并将其账类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同样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122 应收账款 客户核算

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规模较大,往来业务频繁时,将科目设置为单位往来辅助核算,作为账务系统中的往来单位进行管理,或选用应收、应付系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往来业务的受控系统是账务系统,只进行总分类核算,后者的受控系统是应收(应付)系统。对于实现了账务报表等财务子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大中型企业,采用应收(应付)受控系统的上述第三种方法设置科目更理想。

(二)设置个人往来科目

个人往来是指单位与单位内部职工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如出差借款、私人借款等。会计科目中有专门用于核算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资金往来业务的科目,如其他应收款等。为了清楚核算管理这类资金往来业务,在账务系统中设置这类科目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在总账科目下直接设立多个二级科目,每个二级科目对应一个职工名称,通过这些二级科目核算每个职工的资金往来,或者通过二级科目划分业务类型,再通过三级科目对应一个职工名称,但对最低级科目的账类不能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

1221 其他应收款

122101 刘明

122102 李丰

第二,在总账科目下设立划分业务类型的二级科目,并将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建立各个与单位有资金往来业务的职员档案资料,并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221其他应收款

122101 出差借款 个人核算

122102 私人借款 个人核算

第三,仅设立总账科目,并将其账类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同样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221 其他应收款 个人核算

(三)设置部门核算科目

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单位都实行了部门核算。当某一账户需要核算和反映不同的部门信息时,可以使用部门核算。下面通过对管理费用科目的设置介绍部门核算科目的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同样可按手工方式建立管理费用的一、二级科目,且对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部门核算,再通过系统部门管理功能建立单位各个部门的档案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核算某一会计期间的管理费用总额和各个具体的费用项目总额,而且还可核算某一会计期间内各部门的管理费用总额,以及各部门各项管理费用的总额和各项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的总额。某企业管理费用科目设置如下:

6602管理费用

660201 办公费 部门核算

660202 差旅费 部门核算

660203 折旧费 部门核算

(四)设置项目核算科目

所谓项目,一般被认为是专门的经营对象和核算对象。实际会计核算时,经常要求将围绕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科研等项目所发生的所有收支,按费用或收入类别设立专门的明细账,以便更好地完成对每个项目投入产出及费用情况的核算。如企业的产品成本、在建工程、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等均可被设置为项目核算。某企业生产成本科目设置如下:

5001生产成本

500101 直接材料 项目核算

500102 直接人工 项目核算

500103 制造费用 项目核算

500104 其他 项目核算

(五)设置日记账和银行账科目

日记账核算用于设置需生成日记账式账簿的会计科目。一般单位必须设置日记账核算的科目有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而银行辅助账科目一般为银行存款类科目,银行存款类科目有特殊的核算要求,需要定期将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以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通过日记账与银行账辅助核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1001 库存现金 日记账

1002 银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六)设置外币和数量账科目

在账务系统中,一般设置外币辅助账的科目有银行存款等,设置数量辅助账的科目主要有原材料、库存商品、产品销售收入等。当某一账户需要核算和反映不同的外币或数量信息时,可以使用外币或数量核算。

1002银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100201 工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100202 中行港币 日记账、银行账、外币核算(港币)

1405库存商品

140501 甲产品 数量核算(件)

只要企业有核算需求,任何科目都可以设置为相应的辅助核算。在利用辅助核算功能时,应该广开门路,看重核算与管理要求的本质,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需要,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核算。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设置会计科目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分析的需求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管理的需要和财务软件本身具有的功能特点,还要选择适合本单位需要的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使用辅助账强化会计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的预测、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晖.略谈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科目设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

2、康志烈.浅议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原则[J].交通财会,2008(1).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 会计分录; 记账规则; 会计科目; 相反分录; 红字冲销; 经济业务

会计基础工作的统一和规范是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会计实践工作、会计理论教学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用书中,会计分录编制这一会计基础工作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商榷。

一、会计分录编制中有待商榷的问题

一是个别会计科目名不副实有待进一步更新;二是个别相关会计分录的编制不分先后顺序,先记录变动的结果,再阐述变动的原因,逻辑关系不清;三是相反会计分录与红字冲销分录未作严格区别,造成分录与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不符、账户发生额信息失真等不良后果;四是个别会计科目在使用中有不能客观反映经济业务的情况;五是会计实践工作中个别分录只有“借”或只有“贷”,不遵守会计记账规则。

二、理论依据

(一)会计分录概念

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者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由“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三要素分别反映所发生经济业务的增减(或减增)变化、变动内容以及量化变动程度三方面情况所做的一种专门记录,简称分录。

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借贷复式记账的今天,会计分录又有世界通用“会计语言”之称。而作为一门语言,其在记录、反映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时就应该遵循客观性、真实性、逻辑性、规范性等原则。

(二)会计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这一规则充分体现了会计复式记账的科学思想,对每一笔发生的经济业务都从其来龙去脉方面加以反映,客观描述了是什么经济业务发生了变动,变动的方向是增加还是减少,变动的金额有多大,变动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三、会计分录编制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一)个别会计科目名称有待进一步更新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即一切能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业务所规定的具体项目或名称。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力求简洁,要能高度概括和客观反映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内容,是会计分录的三要素之一,也是设置对应会计账户的名称。总账会计科目的设置具有统一性的原则,而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则具有相对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以下主要讨论总账会计科目名称。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个别会计科目名称进行了调整,如:为了进一步明确“现金”资产的存放地,将其更名为“库存现金”;为了统一有关税费的核算,将“应交税金”及“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为了统一核算有关职工个人工资、福利、奖金等经济业务,将“应付工资”与“应付福利费”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又如:为了进一步明确“所得税”账户是一个费用类账户而非税收账户,则将其更名为“所得税费用”等。上述有关会计科目名称的调整,无非都是想通过会计科目的统一、规范来客观全面地反映它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内容。

这就启发我们思考现在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名称是否都合理。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个别会计科目名称和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名不副实”,而且不能客观反映该会计科目所对应的账户性质。

1.“财务费用”应该更名为“财务损益”

首先,就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而言,“财务费用”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相关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相关手续费、支付及收到的现金折扣等。由此可见,“财务费用”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还包括与之有关的收益,因此将“财务费用” 更名为“财务损益”更符合它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全部内容。

其次,就账户性质而言,“财务损益”更能直接地反映该账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收入与费用二合一的双重性质账户,既有与筹资相关的费用,又包括与筹资相关的收益。因此,该账户所核算的经济业务内容也随之更加清晰:发生财务费用时均记入该账户借方,会计期末则将其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取得财务收益时均记入该账户贷方,会计期末则将其从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这样账户提供的发生额信息就更准确,且当前在使用该账户时各种不统一的做法也就可以避免了。如按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核算,或者发生财务收益时以红字记入“财务费用”的借方,会计期末有的是将该账户借、贷方发生额分别结转到“本年利润”,有的则是按余额结转等等。

2.“投资收益”应该更名为“投资损益”

首先,就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而言,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是一项收益与损失并存的日常活动,因此,将“投资收益”更名为“投资损益”更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就账户性质而言,“投资损益”更能清晰地反映它是一个同时具有收入与费用双重性质的账户,发生投资收益与损失时分别在账户的贷方和借方记录,期末结转时收益与损失则分别在账户的借方和贷方。

3.“本年利润”应该更名为“本年损益”

“利润”一词在会计中解释为收入与费用的差额,表示企业的经营成果既可能是亏损又可能是盈利。“本年利润”账户在会计实践中也都是将其作为双重性质账户使用的,借方核算成本费用,贷方核算收益;借方余额表示亏损,贷方余额表示盈利,这一做法大家是统一的,只是在词典和日常口语中“利润”主要还是指盈利,因此,将“本年利润”更名为“本年损益”会更通俗、更易于理解。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4

我国的信托法主要是规范、确立、调整信托法律关系的原则和内容,不属于行业立法,也不规范信托机构的经营行为,所以还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具体法律、法规,以便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环境。

·建立信托登记制度

由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关系的效力对第三人利益的影响极大。如果不以一定方法公开信托事实,第三人则可能因为不知道某财产已成为信托财产而遭受意外损害。为保障公平,体现公示原则,信托财产及信托关系应当向社会公示。我国的信托登记制度应对信托登记的权利人、义务人、登记机关及具体程序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加以明确的规定。若信托登记仅能公示财产属于信托财产,而不能明确具体地公示信托的目的,则其公示功能仅限于标明被登记的财产为脱离于委托人和受托人责任财产的财产,实际上只能保护委托人和受托人、债权人的利益,对受托人处分相对人并没有任何益处。

·建立信托财务会计制度

完善的信托财务会计制度是信托业规范运作和对信托公司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管的微观基础。过去我国信托业务的相关会计问题一直参考银行的有关规定,没有为信托公司自己专门用于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表格,也没有分别记账的强制要求,不能反映信托活动的本质属性,也与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不相适应。当前,信托业的法律环境正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建立信托财务会计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制订适合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会计制度。信托投资公司应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基础,正确理解相关法规对信托业务的核算要求,在已实施的各项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制定自己的会计核算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有关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一规定明确提出了,各金融企业可以在不违反本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

其次,应设置和使用适合信托投资公司自己业务需要的会计科目。已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详细列示出信托投资公司所使用的具体会计科目和全部会计科目,只是列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一级会计科目,因此就需要各信托投资公司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在制度框架下制定出适合自身业务的会计科目,包括设置制度中未予以列示的一级会计科目,并规范二级和三级等会计科目。由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未进行具体完善的规范,因此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于规范和设置会计科目的说明和解释精神,规范和设置适合信托投资公司业务的会计科目。至于具体如何设置和选择使用会计科目,由于各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必须要根据各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业务情况及发展方向决定。

再次,应根据信托业相关法规的立法精神,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信托公司的会计核算。对于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应根据会计法规和信托法规的立法精神设立独立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信托业务具有代人理财的特殊性,其资产既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资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负债,只是代他人管理和经营的他人财产,因此必须单独建立账簿、单独核算损益。单个信托资产业务的核算既不能与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业务核算混淆,也不能与其他信托业务的核算混淆,信托业务之间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应严格分开,这是信托业务核算的基本原则。

·建立信托税收制度

由于信托财产在信托当事人之间流转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与公司制度也大不一样,所以应该有一套专门的税收规则适用于信托。在我国信托制度确立之初,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促进信托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遵循信托的本质属性,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国外信托税制的立法惯例,确立我国的信托税收制度。我们不应该把信托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规避税法,信托不应该是税收的一种障碍。在建立信托税收制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区分信托所得,避免重复征税等问题。

设立有关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大监管力度

当前信托业的发展正处在经营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设立有关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如果监管不力,难保信托业不会走上违规经营之路。因此,监管部门必须从维护信托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研究和调整监管政策和措施,给信托业的生存和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

·转换监管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上变成了金融管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机制,缺乏信息沟通的渠道,导致信托业发展中早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被长期搁置。其实,信托从业者和信托监管者都是信托市场的组织者,虽然承担不同的职责,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个公平、有序和有效的信托市场。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理念,改变监管手段,引导公司开展规范的信托业务,并帮助信托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形成激励共容的良性循环。操作中可以考虑建立与被监管者的沟通机制,以了解监管对象的看法,减少过强的政策调控手段对市场的冲击,做到既要鼓励行业创新,又要严控信托风险,并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奕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和效率,防止监管失效。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5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

1.1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

1.2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

1.3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规范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统一的会计科目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会计科目遵循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制度,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

一、新农合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公益性.新医改关于体现公益性的要求,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提出了要求和挑战。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体现公益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缺少体现公益性类会计科目,不能提供医院公益性质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医院尤其是非营利性医院具有承担救助三无病人、国家自然灾害抢救的职业责任,而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尚未形成有效责、权、利相对称的补偿机制。目前统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科目基本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科目的设置,但各地的会计科目名称并不统一,这给基金的监管和信息的统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医院来说设立公益性类相关会计科目,如公益性支出、公益性补助以区别一般意义的业务收支、财政拨款收支,能够有效地体现其公益性,具有明显实际意义。另外,对一般门诊支出与规定项目体检支出的科目设置不合理。为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部分试点地区给予参保人一定比例的门诊补偿和一些规定项目的健康体检。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类支出毕竟不属于大病统筹的范畴,虽很多地方将其作为合作医疗对参保者的一种补偿形式,但就目前基金的承受能力看,将其提升为一级科目的做法有悖于国务院有关文件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

2.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是会计确认收益和费用归属的基本原则,但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为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权责发生制是凭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以权利的取得和责任的承担作为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即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或承担费用的责任就可以确认收益和费用。由于事业、机关等非营利单位主要涉及预算资金的收支,业务比较简单,而且预收和应计收入、预付和应付费用很少发生,所以我国和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

根据国家财政部下发的文件要求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但在每年收缴农民个人缴费收入时,则要求在本年度收到的参合农民缴纳的以后年度个人缴费以及收到的其他属于以后年度的基金收入均通过暂收款科目核算,并在下相应设置“预收基金收入”明细科目。这与收付实现制原则有相违的地方,而是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这就导致医院会计核算标准不一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新农合基金补偿会计核算依据缺乏可靠性。试点地区的经办机构一般都要求参保农户在获取基金补偿时,应出具有关原始单据。但如果参保人同时又参加了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公司赔付时也要求参保人必须出具单据原件,从而导致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了以复印件作为结报凭证的现象。简单的复印件通常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实际工作中既要维护基金的安全,又要方便参保农户,不能简单了事。

二、新农合影响医院会计核算的对策分析

1、设置满足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需要的会计科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要求经办机构应当根据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对新农合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科目方面,资产类科目包括:现金、财政专户存款、收入户存款、支出户存款、暂付款、缴存省级风险基金;负债类科目只有暂收款科目。净资产类科目包括:统筹基金和家庭账户基金科目。收入类科目包括:农民个人缴费收入、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集体扶持收入、政府资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科目。支出类科目包括:统筹基金支出、家庭账户基金支出科目。

2、会计核算方法要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要求,新农合基金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它独立于经办机构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实行专款专用。对它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又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季度、月份的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日期。新农合基金的核算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记账,并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新农合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等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3)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3、规范新农合基金补偿会计核算手续。当前,不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已由县合管办负责会计核算工作.但通过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不健全,业务素质低下。账簿设立不完整,原始凭证保管不齐全。会计报表不及时。为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基金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县合管办应加强以下几方面会计管理工作。(1)配备专职会计人县合管办应当配备2名专职会计人员.其中记账员1名。现金出纳人员1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记账人员最好由取得助理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担任。(2)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县合管办除设置总账外.还要设置现金、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暂付款、临时借款、暂收款、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明细账。其中农民缴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要进行各乡镇缴费、各级财政补助收入明细科目核算,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要进行家庭账户支出、慢性病门诊支出、特殊门诊支出、传染病门诊支出、妇女分娩支出和住院补偿支出等明细科目核算。(3)取得的原始凭证要符合规定。各项收入的原始凭证是财政部门财政社保专户缴拨凭证并附加盖专用印章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不得用电话记录替代原始凭证。各项支出要以审核批准后医药费支出表作为原始凭证.并附参保人员发生医药费的原始收据。(4)严格执行资金结算办法。除支付参保人员外.与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结算一律采用银行结算办法.不准支付大量现金。及时提供会计报表。县合管办每月向市合管办提供资产负债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总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及结余明细表。年末报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数字及财务分析表。

参考文献:

[1]俞卫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