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问题 对策
前言
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专业素质、专业性质和创新素质共同组成,其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共同构成。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成绩过于注重,对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势在必行,因此,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一、何谓综合素质
所谓的综合素质简单的来说,就是不同的个体在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下,发展成为多方面的主体品质。综合素质的核心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全面提升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积极的个性、高超的实践能力,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审美,使其全面发展。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素质教育侧重的不是一点,而是整体,其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或者是世界观,都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毋庸置疑,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各大高校过于注重专业的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扎实,似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考上大学,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完全忽视其整体素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建设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就是导致大学生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很多大学生重视专业课程而忽略了基础教育,一些学生成为书呆子,对书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很多大学生走入大学后,完全忽略了自身个性的发展,功利思想日渐浓厚,这样的现象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都十分普遍。另外,从就业的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当代的大学生缺乏生活常识,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全是高分低能的典型,综合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对社会的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大学生跳槽现象严重的原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基础,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同时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则将是教育的失败,将是国家发展的失败。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多半在生活上无法照顾自己,在理论上自称天才,在实践上一无所知,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好高骛远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其发展的过程与发展的形式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经过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政策认识不明
这是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就业的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当前的形势认识不清,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准确客观,导致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稳定就业率较低,流动性较强,同时其承受压力的能力与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
当前,我国的大学分为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等等,很多人将本科作为目标,一旦失利,就会觉得理想被击得粉碎,心情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走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感到孤单、寂寞、无助,最终导致精神压力过大。据统计,退学的大学生中由于精神压力较大而无法承受的竟然高达55%,有近30%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数字十分的可怕,给当代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挽救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成为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
(三)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偏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非常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不同的观念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开始发生变化,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精神生活也彻底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受到西方文化、政治观点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这在为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导致学生接收到不同的糟粕思想,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名利场、自私自利的原因。
四、改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对策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四有新人,这就对当代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当前形势成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教育者必须调整发展的方向,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思想、文化、世界观上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调整发展的步伐,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完成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步骤。随着国际化交往的频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强国,各行各业都必须注重人才的管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完成与世界的接轨。当代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提升综合素质。
(一)利用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道德文化素质的教育
按照教育法定额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力相配合,提升我国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过去不受重视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要想为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就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摇篮。作为现代的高等教育基地,高校不仅要拥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的教育,从多方面共同提升教育素质。“八荣八耻”也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新的标准。对此,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可以采取开展第二课堂的丰富业余活动,可以举办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学生报告会或者是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的活动或者是体育活动等。要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要鼓励当代的大学生走进实践中去,在生活中领悟生活,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是检验其文化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人员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素质。
(二)利用教学改革与教育实践来增强专业素质
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每个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同,教育教学改革在整体的目标下,可以自行决定改革的方式与方法。首先,要结合改革的方式,加强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保留传统教育的优势前提下,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知识传授同步发展,尤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现代的高等院校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理论知识的完善。同时,注重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化的实用性人才。高等学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去、企业的人道学校来,通过二者的交流,了解二者的发展形势。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为教育理论内容的真实化奠定基础,掌握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职责,便于确定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方向;企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实现互利互赢。另外,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的实践知识、技能、工艺、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而且结合企业的发展模式,了解当前形势下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实践,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放弃学业、放弃工作甚至放弃生命的现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激烈程度增加,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压能力不足,同时也对当代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议,必须注重增强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从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约占50%左右,而且逐年增加,这不得不让教育者感到担忧,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育者的心头病。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在于学校,其可以设立心理素质教育课堂,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或者是根据需求成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心理协会,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增强心理素质,提升承受压力的能力,加强自我调适的能力。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理与健康与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自我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摒弃原本的消极情绪,摒弃不思进取的问题,逐步形成自信、进取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面对压力、面对困难,保持身心健康;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升其心理承压能力,使其正确的对待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自我心理的保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迅速提升,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求助帮助机构来解开心结。总之,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地提升心理素质,才能逐渐地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才能真正的发展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增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很多人将素质与身体总是联系不起来,其实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拥有健康的体魄直接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设立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正逐渐被纳入到人才选拔的条件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使其贯穿教育的始终,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完善其整体素质,尤其重视其对社会的适应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当代的教育者要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迎霞.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 .
[2]黄兴亚. 当代大学生后失恋期消极情绪的成因解读和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3]李金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2) .
[4]于玲玲. 当代大学生审美追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 学理论, 2010(05) .
[5]陈德祥,彭兴富.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 桂海论丛,2004(02) .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2
一、当前思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中学思品教学多年,通过自身观察和同行间的交流,了解到,在当前的中学思品教学中,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重应试轻思品”。重视应试、重升学率的思想观念仍没得到应有地扭转。个别地方仍存在“三少”现象,即思品课时安排少,每周只安排一、二个课时;代课教师少,大多没有专职教师,多是校领导或班主任兼课;课时落实少,思品课常被其他“高分课”挤占或挪用,毕业班尤为明显。
二是“重说教轻实践”。思品教学,多是“本本主义”,拓展式的思品教育亏缺,表现在:结合社会实践课少、结合鲜活事例少、结合学生自身成长进步少。
三是“重传统轻创新”。在教学模式上,机械、呆板,仍以读教材、画重点、问重点、考重点式的教学流程为主,启发式、互动式、引导式、现代式的教学不够,致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思品课枯燥乏味,甚至出现消极抵触情绪。
二、思考与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扬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思考对策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思品教育。上世纪70年代恢复了高考制度。30多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恢复和实施,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功莫大焉,有口皆碑。然而,应清醒的看到,在高考指挥棒的撬动下,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已见怪不怪;拼学校、拼老师、拼爹,把所有的“宝”都压在“黑色七月”上,愈演愈烈。与之相伴的负面效应百出,对应试教育的指责不绝于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性教育变得异常扭曲,十分后怕,再这样下去,教育将变成教“愚”甚至是教“狱”。于是乎,近年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传道授业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放眼未来,放眼伟大的中国梦,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思品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来实施,紧抓不放,抓实抓好。
(二)授课内容鲜活,力求良好效果。在施课时,大纲规定的内容不能少,但不应照本宣科、维教材是从,照本宣科往往使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们产生厌学甚至逆反心理,难以达到思品课的教学初衷。正确的做法是,授课者应吃透教材并丢掉教材,围绕各单元思品教育的主题,精心备课,充实鲜活素材,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做到形散而神聚。具体说来,努力做到“三少三多”:一是少讲大道理,多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以事明理,以小示大。比如,讲到“心灵美”时,告诉同学们,语言是心灵的窗口,行动是心灵的映射,多说些“对不起”、“ 你好”、“谢谢”; 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孕妇、老人让座等,在学校、社区为树苗、花草浇浇水,在公共场合捡些片费纸,等等,这一桩桩小事都是心灵美的折射。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必将更加美丽与和谐。二是少些照本宣科,多组织些社会实践课。如在“勤俭节约”施教中,把同学们拉到“三夏”现场,让他们实地体验一下插秧、锄禾的滋味,感受一下农民播种的艰辛、收获的不易。通过自体实践,会当场顿悟“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顿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养成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三是少喊标语口号,多讲些实例,以例明人,以例服人,以例醒人。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多举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身边人成功的例子,此则更能让同学们抱远大理想、树必胜信念。
(三)创新教学模式,助增教学引力。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
情境导入式。即在引入正题之前,借助多媒体,先以短片、微电影的形式播放背景材料。在内容上或励志片段、或成功案例、或违法案件等,然后引入正题、提出问题,互动式地让同学们讨论,最后授课老师对讨论归纳、总结,明事理,挖思想,突主题。这样施教方式更能“引人入胜。
攻守辩论式。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如“当前人们生活已实现了小康式地历史跨越,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无必要?”讲到这一问题时,往往出现两种声音,甚至争论不休。对同学们的争论,授课老师不要率先说“是”或“不”,这样很难使同学们口服心服。最好的办法是组织辩论会,让正反两方进行攻守辩论,以辩论正曲直,以辩论明是非。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3
所谓教育,就是用知识和道德去培养人,也即“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一般来说,学校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学生做人、向善,二是教学生成才、求真。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内涵相对丰富了许多,指综合科学知识、文化修养、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个性品格、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全面的教育,其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点,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健康身心与个性的锻造是关键。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懂得人伦规范,按照良俗、公理行事的社会人。用时下的话语表述,就是要养成现代公民。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中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该说,爱因斯坦对教育性质、功能的认识和评论是极为深刻的。教育的第二大任务就是使人成为“人才”。“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水平。仅有前者,没有后者,这样的教育是无力的、“宗教式”的。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授、缺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是蹩脚的。但是,只强调智育、过分淡化德育的教育也是不健全的、必定要失败的。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其外在表现就是教学生“成人”和“成才”。教育的第一个属性是方向性。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开宗明义地点出了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念和旨归。在当代中国,教育的方向性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才,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们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实际上,教育方向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发展什么性质的教育,二是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及其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党和国家的教育宗旨始终没有改变,都把德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二、新教学方向探索
1.基于学生视角的新教学方向。所谓新教学方向是以新的教学方式为基础而推定出来,它要求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重新定位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充分发挥教师这一教学客体这一基础上,利用个人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摆脱“读死书”和“死读书”的困境。基于高校中穿在的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校园内做了500份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学方向改革的调查问卷,包括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其中对填鸭式教学的认可程度站14%,对独立探讨式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是21.3%,实践式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占31.4%,师生共研式占19.7%,其他占13.6%,从问卷结果看,认可度最高的是实践式,学生更注重实践的收获,分析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高等教育应摆脱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点。其次是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而后者则着重强调的是提高升学率,促进普及教育思想。再次,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的指导意义,造成中国当前的“人才敏感性缺口”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协调发展。最后,“中国式学分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书呆子”,而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实践与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学分制一方面利于研究性人才的储备,但是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同步需求。
2.基于理性化思路的教改方案。基于理性化思路的教改方案,是笔者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弊端现象的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优秀培育形式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首先,要尊重客观社会发展规律,变更教学思想。作为高等教育更应该站在广大学生的角度,培养出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社会在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实战本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纯理论。鉴于此.高等教育应该更注重实践的环节。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提高实操能力。其次,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迫切需要。参加高等教育之后更多的择业,所以学校不应该以“中国式”的学分制来束缚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人生目标,学校是提供成才的平台而不是强制学生接受某种思想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围绕学生发展方向,实施因材施教。再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广大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摆脱不了“学习”的束缚,举个简单例子。学生参加社会工作本应该界定为能力锻炼,是发展综合素质的变现.而当前的现象确是高校评优过程中。把参加各类学科性质类竞赛也作为素质分。这显然是不合趋的,首先就是思想上的误区.其次便是机制本身不健全,这样的激励机制只会培养出适合高校的所谓人才,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栋梁。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76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缺少教师教或学生学中的任意环节,都不足以构成教学。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和一味追求高分的目标下,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和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教师在教学中本应起到引导学生思考和认知的作用,但部分老师仍然是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课堂完全由老师掌握,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引发了学生的不满。更甚者,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不主动思考,一味地等待答案,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交流,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做到尊师爱生,即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热爱学生,彼此态度真诚,确保课堂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或师生关系冷漠,二者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其次,民主平等也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最后,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不能单方面的立足于教师的权威角色,不仅能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堂体基本发育成熟,与普通成人外表相似,但骨化过程尚未完成,所以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拉伤。与此同时,高中生普遍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注意力趋向稳定,观察能力更教学的效率,不仅取决于老师教,学生学也尤为重要。因而老师积极掌握学生动态变化,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高中生大致的思维逻辑开始构建,在平时的生物课堂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特点,加强对生物现象的深度推理和逻辑分析。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高涨,有了自我责任和自尊的意识,在生物课堂中可以分组讨论,分组学习,不断强化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在充分理解中学生的发育特点下,组织课堂,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三、掌握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前沿
高中生物是一门试验与理论结合,观察和分析的学科。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椎恪J紫龋概念学习不可缺少,高中生物课本中的概念,诸如遗传定律,光合作用,生态系统构成了该学科最基本的框架,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提问,比如光合作用的概念,细胞的结构,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其次,试验也不能忽略,很多生物现象的逻辑分析都是来自于对试验数据的记录,对试验现象的观察,通过直观的视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在文理分科后,属于理科学科,因而具有物理,化学等通用的性质和学习方法,需要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因此,不管在日常的教学,还是考试练习中,一定要分析思考,不能死记硬背,否则学习就会变得僵化,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限制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贻害无穷。最后,向学生们传递我国生物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生物的研究动向,为部分热爱生物的学生传递最新咨询,让大家与时俱进,共同进步。有人说教育的最大意义是引导学生,并培养他们在某一领域的乐趣。而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忽略和缺乏的,我们教师在明白了这点后,相信会有所行动。
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是最直接干脆的方法,也适用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但讲授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己的缺陷,比如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法。谈话法就是其中一种。采用问答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比如在讲授光合作用那一节,首先,老师可以问,大家知道花坛里的盛开的花,白天和晚上有什么区别吗?由学生进行作答。其次,老师点评评估,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同学们自己抽空观察。最后,引出光合作用,告诉学生,生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课本。读书指导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个主要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单元,给学生划定重点和指定阅读地点,布置相关问题和任务,让同学们自己主动去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避免因课程过多,而赶课的情况发生,一举多得。同时针对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生物的学科特点,即具有实验性,因而实验课程的开展,必不可省,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在很多时候都有理论,缺实践,动手能力差,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并着手去解决。还有其他很多教学方法有待参考。
五、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针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5
关键词:基础教育基本任务;基础教育评价分类;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近年来,我国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也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目前,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课程评价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实际上,课程评价遭遇到了一个两难困境:理论的课程与实践的评价矛盾冲突,造成课程评价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对立,致使它不能左右逢源,找不到既与理论的课程一致又适合于评价实践的出路。[1]从理论上讲,我们当前实际上遇到的是“复杂的人与薄弱的教育评价理论之间的矛盾”。[2]
以上矛盾和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质上是没有把检查性教育评价与选拔性教育评价这两种性质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评价作区别研究和运用。如果忽视两类教育评价作为单纯评价手段的中性工具性,在不考虑评价目的任务的前提下,谈论哪一种更科学是不合适的。如果脱离实际试图在现实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以检查性教育评价取代选拔性教育评价,也是不符合务实精神的。我们认为,走出困境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课程评价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应有的内在的一致性,以建立起务实的改革保障机制,进行观念改造,以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进行方法改造,以寻求可行性的有效的策略。
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有所区别的。作为基础教育,它有自己特定的任务,而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评价,可以按照其任务的不同来评价各项任务的达成度,以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见图1)。同时从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出发,我们也找到了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评价分类路径。
图1 基础教育两个基本任务的相互关系与难点问题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实际上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一是素质教育,即从人出生开始逐年逐级提升发展人的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实施素质教育。二是教育升学,即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保障青少年在完成一个学段学习以后,能够升入下一学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其素质,向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使每一个孩子能够升学,继续接受教育或者说叫教育升学,直到其有能力升入高等院校或者进入社会工作(见图2)。
图2 基础教育人成长过程中基础素质的拓展与
高等教育中专业分化分流成才发展示意图
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分类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先确定分类的标准,而且不能同一个分类同时采用多个分类标准。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的分类才是严密的,不会造成分类重叠和混乱。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目前有多种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为解决不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当前我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在讨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改革时,经常会出现多种标准下的评价分类混乱问题,导致评价改革研究的重叠不清。为了更好地解决选拔性考试的改革问题,我们以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作为分类标准,以此为路径,将各自对应的评价进行分类,即: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开展的诊断性、监测性、反馈性、检查性教育教学评价;二是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升学和选择工作而开展的公平、公开、公正、可操作的选拔性考试评价。在确定这一评价分类标准以后,我们就确立了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两个出发点,即: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对教育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检查性教育评价改革;以鉴别学生特长和水平为升学和就业服务的选拔性考试改革。区分这两类评价性质和功能的不同,为我们下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后一种评价注重的是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可行性和结果性,它注重的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素质在升学和就业上的展示,为社会升学和就业管理服务。而前一种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发展性、检查性、诊断性和过程性,它注重的是寻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学检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摸清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检查,可以具体了解当前的教学实际,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补救方法,确保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要求去认真改进教学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改进与教学质量的实际提高。
(一)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它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要素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见图3)。[3]这类教育评价除了终结性特点外,更注重的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特点。
图3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与评价
(备课少、效率高、负担轻的教学)
作为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它的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教学的质量。这种评价是有自己的规律的。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研究了质量管理的普遍规律,提出管理由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等四个环节组成,因此教学管理中,教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4]教学检查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管理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相应的考察,鉴定和评价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改进教学的管理活动。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情况的检查,还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的检查,也包括对教与学双方情况的综合考查,以及对与教学有关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情况的检查。其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既可以是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形式,也可以是座谈、汇报、实地观察等形式,还可以是查询资料记录、综合评论等形式。这一类评价形式多样,约束条件少,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使用灵活,开展广泛(见图4)。
图4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种类与选用①
教学检查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贯彻执行。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为社会、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努力。经常适时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对偏离或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现象予以及时纠正与调整,以保证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与认真执行。二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有利于作出相应的关于教学发展的决策。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的发送、传输与接收的过程。教学检查的目的,是为一定的教学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与依据。通过教学检查,可收集影响教学质量的六个基本要素等多方面的反馈信息(见图5),不但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某些成熟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对检查情况的分析研究,找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作出相应的有关改进和发展教学的决策。
图5 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
教学检查在教学管理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教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构成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它的作用主要是:搜集反馈教学工作信息,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能。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打下基础。
(二)以为高一级学校寻找合适人才、分流输送学生为目的的选拔性考试评价
这种评价实际上是为高一级学校服务的一种评价,它有两个基本的目的和要求:第一,高一级学校能够挑选到满足其教学目的任务需要的学生,这也是教育内在人才培养规律的需要;第二,这种评价的过程必须满足于现实社会的要求,即公正、公开、公平、可行,这也是现实社会外在对教育制约规律的需要(见图6)。
图6 社会政治经济对升学考试改革的制约作用
从图6我们可以看到,升学选拔性考试具有两个特点:(1)结果性评价特点;(2)与学生前途挂钩的功利性特点。因此,这类教育评价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1)能够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到适宜的人才;(2)选拔过程和方式必须被社会广泛认可,即公正、公开、公平、可行。这就需要我们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评价改革进行区别对待,走出由于两者的混淆和重叠,给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两难困境。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为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而服务于广大青少年成长升学和社会就业的选拔性教育评价,最终要被服务对象接受,为社会大众广泛认可,才有现实社会意义,才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在考虑当前选拔性教育评价改革的时候,务实的做法是在评价理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认可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结合点。
①本图依据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室吴惟粤2005年4月在“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现场会”所作报告材料。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9):31—35.
[2]邬向明.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4—7.
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6
一、从政治课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看其学科功能的基本内容
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说,中学各门学科都与我国社会制度存在着联系,但是,由于各门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不同,其与社会制度联系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样。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功能是政治课的首要功能。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淡化了政治功能,必然使政治课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步入歧途,动摇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从根本上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品格教育是政治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学科功能。政治课品格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将来事业的成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劳动者的人格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品格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也愈来愈突出。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一项学科功能,也是政治课政治、品格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削弱了文化教育功能,政治课只能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不能说服学生,政治课的政治、品格教育也就必然会被架空。
二、从理论和现实看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政治课学科功能是三方面的统一,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一样。德育始终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的主要功能。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大开放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由于旧体制尚未彻底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整个社会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政治课的德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孰是孰非问题上作出正确的抉择,激发他们为中华腾飞而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是为每一个学生前途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蓬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具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上,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政治教师的责任尤其重大,因为政治课直接回答的问题正是一个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政治课根本宗旨所在。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他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三、总结经验,立足改革,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目前,我们面临的德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适应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在政治课教学改革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新考试制度的实行,通过高考来维护政治课特殊地位的“护身符”不复存在,在“应试教育”尚未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新考试制度无疑会助长“领导不重视政治课,学生不爱学政治课”的现象,给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使政治课教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适应新考试制度的要求,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是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又一个艰巨任务。
要使政治课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中学政治课,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主渠道,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怎样把这个“既定方针”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纠正“升学率至上”以及忽视德育工作,把政治课当作三等学科的错误倾向,确保政治课的主科地位不被架空。
其次,要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各门课程学科功能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开展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全面增强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