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1

一、2003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2

生物医药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支付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为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创业板股票市场的开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业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为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资本市场的支持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其资本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设计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所研究的是广义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不仅包括生产销售生物制品的公司,还包括中药材生产及加工的公司。本文选取70家A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企业经营绩效可以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风险、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本文选取代表上述能力的14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构建一个新的综合性指标——综合绩效得分F来代表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首先对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KMO和Bartlett的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抽样充足度的KMO测度为0.74,大于0.6,表明选取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度检验显示,近似卡方值为7545.69,显著性水平为0.00,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结果知,旋转后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3.99、2.73、2.55、2.28,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5%、19.5%、18.2%、16.3%,累计贡献率达到82.5%,即前四个因子包含原变量82.5%的信息,选择前四个因子为主因子即可。

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知,第一主因子在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五个代表盈利能力的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说明第一主因子综合反映了盈利能力的情况,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1;第二主因子在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上的载荷系数较大,代表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命名为发展能力因子F2;第三个公因子在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F3。最后一个公因子在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上的载荷系数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命名为债务风险因子F4。

上述四个因子分别反映了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债务风险方面的状况,结合其方差贡献率,我们可以计算出综合绩效得分F。综合绩效得分F如下:

F=(0.2846*F1+0.1949*F2+0.1816*F3+0.1630*F4)/0.825

研究假设。假设一: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假设二: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比重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假设三: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回归模型。以综合绩效得分F为因变量,以资产负债率Dar、流动负债比重Clr、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r为自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无形资产比率Iar为控制变量,结合上述假设,建立以下变截距面板回归模型:

Fit=λi+a1Darit+a2Clrit+a3Srit+a4Sizeit+a5Growthit+a6Iarit +μit

回归结果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知应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回归模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知,Prob>F=0.000,即P值远远小于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中,相关的拟合优度值是组内R2,本模型中为0.4787,表明该固定效应模型能解释综合绩效得分F47.87%的变动。资产负债率Dar的回归系数为-1.421,t检验的P值为0.000,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债务融资的治理功能未得到发挥;流动负债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015,但其P值为0.917,未能通过t检验,表明流动负债比重与经营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985,t检验的P值为0.009小于1%,也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经营绩效越高。

三、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建议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3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 因素分析法 权益净现率

一、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局限性

杜邦分析体系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综合全面评价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但是,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把权益净利率作为核心指标,忽略了现金流量现值的问题,缺乏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价值的考虑。(2)传统杜邦分析体系忽略了权益乘数过高背后的财务风险。在传统杜邦分析中,尽管债务资本成本率的不断提高会导致权益乘数不断上升,从而会使得权益净利率得到增长,但背后却因负债过重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诱导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改进杜邦分析体系的简要分析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杜邦分析体系

现金流量是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正确评价公司绩效的重要依据,反映了一个公司的盈利质量、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有利于规范投资风险,正确评价公司财务状况以及未来财务发展趋势。而权益净利率反映的只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将核心指标改为权益净现率更为明确,同时反映获利能力与收益获现能力。因此,为了更精确全面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将现金流量引入公式。

权益净现率=现金净流量÷权益=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净利润÷权益=现金指数×权益净利率=现金指数×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现金指数×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将权益净现率作为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是现金净流量与权益的比值,反映企业获现能力,即每一元的权益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有多少。但权益净现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获利能力与获现能力相一致才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最佳选择。若权益净现率低于权益净利率,企业获现能力低于获利能力,此时,企业管理者应谨慎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因为较低的获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支付与偿债能力,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若权益净现率高于权益净利率,获现能力大于获利能力并不是好现象,这种情况说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闲置资金;若权益净现率等于权益净利率,权益获现能力与盈利能力一致,企业收益质量较高,财务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此时权益净现率越大越好,当然两者完全相等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但大致相等是可以实现的。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杜邦分析体系

经济增加值是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一种度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它揭示了价值创造的途径和创造财富的真正关键。经济增加值对企业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经济增加值是股东评价企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使企业决策与股东利益高度相关。经济增加值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程度,表示股东对企业创造的企业价值的满意程度。经济财富增值还是贬值取决于企业创造的价值高于还是低于股东对企业价值的最低预期,使股东的利益与企业的盈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企业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经营战略。第二,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相比于传统的利润衡量指标,经济增加值将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通过加权计量方法一起纳入公司资本成本之中,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经营绩效。因此,不少学者将经济增加值法引入杜邦分析体系,把经济增加值率作为核心指标,即:

经济增加值率=经济增加值÷资本投入额=税后净经营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对于股东来说,经济增加值率越高越好,它意味着企业使用资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对股东的财富积累做的贡献越大,因此,大多数股东会选择经济增加值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通过对比两类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笔者更倾向于基于现金流量的杜邦分析体系:第一,具有客观性,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盈余质量。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实现的,对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确认是依据原始凭证,具有客观性,有效制约了企业管理者对利润进行操控,能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盈余质量。第二,代表着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营运能力的反映,拥有偿债能力说明该企业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债务,充足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债务偿还的保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之一。第三,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引入现金流量才能真正评价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而且,现金流量指标的引入,有利于企业发现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三、在医药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杜邦分析体系是针对各财务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因素分析法分析的是影响各财务指标的具体因素的变动程度,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全面、清楚、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A企业是我国重点骨干大型制药企业和上市公司,它是亚洲较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及中枢神经类等药物生产企业,在我国化工及医药行业具有较高的企业地位和影响力(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12年,A公司权益净现率明显呈下降趋势,减少了3.42%。数据表明,企业盈利获现能力正在降低,财务状况逐渐变差,每1元的权益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正在减少。在权益净现率下降的同时,权益净利率也正在逐步下降,下降了3.07%。说明企业获现能力和获利能力都在下降,这并不是好现象,这种情况说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闲置资金。另一方面,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分别下降了1.83%和12.68%,说明公司经营能力在降低,而权益乘数和现金指数却在提高,分别增加了0.23和0.22,提高了114.02%和118.03%。权益乘数的上升表示企业财务负债在逐步加重,虽然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杠杆收益,但财务风险也相对提高了;现金指数的提高说明企业收益质量短期内有了显著提高。

尽管通过杜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指标的变动状况,但单从指标的变动看不出原因,以及各因素对企业获现能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也不得而知,这时就需要因素分析法。常用的因素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对A公司的权益净现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

权益净现率=现金指数×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2011年:1.22×2.71%×102.29%×1.64=5.55%

2012年:1.44×0.88%×89.61%×1.87=2.13%

权益净现率总的差异:

2.13%-5.55%=-3.42%

现金指数变动程度:

(1.44-1.22)×2.71%×102.29%×1.64=1.00%

销售净利率变动程度:

1.44×(0.88%-2.71%)×102.29%×1.64=-4.42%

资产周转率变动程度:

1.44×0.88%×(89.61%-102.29%)×1.64=-0.26%

权益乘数变动程度:

1.44×0.88%×89.61%×(1.87-1.64)=0.26%

分析结果为:

权益净现率:1.00%+(-4.42%)+(-0.26%)+0.26%=-3.42%

同样的,权益净现率的各影响因素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影响程度分别为-3.42%、-0.18%和0.18%,总的差异-3.07%+(-0.18%)+0.18%=-3.07%。

由此看出,销售净利率是权益净现率迅速下降的最大影响因素,尽管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也对权益净现率的降低有一定影响,但销售净利率所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资产周转率;另一方面,尽管权益乘数和现金指数的上升为权益净现率带来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权益乘数的有利影响正好和资产周转率的负面影响相抵消,现金指数的提高远远不够弥补销售净利率下降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导致权益净利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结合表1与表2,进一步观察得出,A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净利润的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寻找净利润下降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相应对策,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非物质因素的重视。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往往是人们关注最多的,而企业的信誉、文化环境、管理能力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良好的信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环境,将会使企业在经营沟通、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第二,加强企业利润考核机制。采用奖罚并存的制度,对于利润目标完成较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利润目标完成很差的应予处罚,以促进企业盈利目标的完成。第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科学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适当地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增长因素中的份额,注重长远利益。S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4

2007年3月1日,随着分众传媒

宣布以2.25亿美元正式收购好

耶,又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梦断纳斯达克。众人开始猜测,国外的资本市场是否开始拒绝接纳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国外的投资银行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前赴后继地奔赴境外资本市场的时候,又有多少企业还能重复百度曾经的辉煌?《新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董事、总经理兼资深互联网分析师萨发.拉什奇。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机会

近两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上市初期,都曾有200%甚至更疯狂的增长,但是随后都归于平寂。说到底,互联网依然是一个靠不停地转换经营热点来维持的领域。但是,在萨发眼里,除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之外,互联网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行业,就因为这个原因,最终使萨发将目光转向中国,转向中国的互联网。

萨发在五年前开始关注中国。当时的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蕴涵着很多的商机。在众多行业中,萨发唯独看上了刚刚经过了一轮泡沫的互联网,萨发的独具慧眼,让更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得以走出国门。而对这个领域的选择,萨发也并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关注那些有高增长的公司,这个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企业整体的高增长,这个高增长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最起码有一年而不是一两个季度。二是有可持续性。三是盈利性,这个盈利并不是指当年盈利,有可能是未来哪一年的盈利。在技术领域可能比较注重当前的盈利能力,而互联网行业的培育期比较长,所以,我们更关心长期的盈利能力。”

对于国外的投资者来说,互联网是个非常大的投资热点。

大家都还记得,北京时间2005年8月6日凌晨,百度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从27美元的开盘价瞬间飙升至66美元,随后更是一路疯涨到151美元,最后报收于122美元。按照当时市价的最高值计算,李彦宏身价一夜超过10亿美元,直逼当时中国IT首富陈天桥。作为百度IPO承销商之一的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亲眼目睹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攀升,百度开了一个好头。

除了百度,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还协助携程旅行网、分众传媒、盛大网络等13家中国互联网企业获得海外IPO。到目前为止,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共有18家。根据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在2006年初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指数的预计,中国互联网指数2006年全年将整体上扬22.9%,在发展速度上继续领跑互联网全球发展格局。但实际上,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管理的公司在2006年上升幅度高达50%。

采访中,萨发迅速地用手机发了一个email后告诉记者,“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的大部分精力开始集中在增长型基金,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高盛。”为了避免与竞争对手有正面冲突,他们采取了差异化运营。比如,高盛操作各个领域的增长型基金,而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主要集中在技术、医疗、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医药更是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重点关注的一个行业。有数据表明,派博简福瑞(音译,Piper Jaffray)每年大约要推进20~30家医药企业上市。这对一些等待上市的中国医药企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投资者更看中有潜力的公司

相对国外互联网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表现很弱,未来发展堪忧。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公司总市值大约有200亿美元,但是,在美国,随便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市值可能就达几百亿美元。相比之下,中美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相差非常大。

对于这个问题,萨发认为,这样的市值比例是合理的,“比如,百度与谷歌之间存在数百倍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差距,实际上这并不完全是由于两个市场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结构差异所致,中国和美国互联网市场的规模和两国企业自身规模的差距占主要原因。”萨发的这个推理,与当今市场的声音正好相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想发展到美国互联网企业那样的程度,大概还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

市值的高低似乎并没有完全主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中国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在美国市场一直受到追捧。是这些股票本身价值就值那么多钱?还是市场冲动下产生的热捧效应?

对于记者的这种担忧,萨发耸了耸肩,挑着眉毛告诉记者,“人们的投资冲动在几年前可能会有,现在的投资者都是比较理性的。”萨发所说的理性,就是投资者已经懂得根据市场判断做出投资决定。”比如,中国的百度就像美国的谷歌,它们都是行业的领头羊,投资者对百度的理解就像对谷歌的理解,认为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可度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投资者更重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风险是不能回避的

正是出于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看好,萨发不断地往返于中美之间,并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由此获得了很多人没有争取到的机会。不过,采访的最后,萨发告诉记者,“我不久将从技术分析师的位置上辞职,我的职责会由其他人来负责。”新的职位和去向萨发并未向记者透露,但是,萨发表示,他会依然关注中国市场,关注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最有机会的市场。”

然而,机会往往是和风险共存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互联网板块,它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增加。但是,萨发提醒投资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投资之前需要考虑两点风险,“首先,就是对这个板块泡沫的估值,或者是过高估值的问题。另外一点就是,互联网板块整体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其实,关于估值的问题,在2006年上半年对于Web2.0的投资就是个例子,当时对Web2.0的投资比较热,估值也普遍偏高,造成盲目投资。居高不下的估值在近段时间才开始慢慢回归到基本面。所以,萨发告诫投资者,一定要做很多的研究,“的确,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在利用这些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审慎,机会在哪里?需求在哪里?需要投资者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与萨发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相悖的是,中国的众多风险投资纷纷“逃离”互联网,业内给出的理由似乎也是合理的。毕竟,风险投资追求的是规避风险后的回报,当市场过热以后,市场价格势必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因此,转投其他领域也是理所当然的。

记者手记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5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 超效率DEA 模型

    1978年,着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 C2R 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 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 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 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 。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 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 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 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 计算结果

    通过DEA 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 结果分析

    2.2.1 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 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 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 医疗器械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lunwen.1KEJIAN.com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 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 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 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6

关键词:医药流通行业;价值链模型;医药物流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经历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经营的逐步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在市场兼并整合的大潮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问题,而从医药行业层面的分析相对比较少,本文正是基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来给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状

1. 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药品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84年,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的规定;1999年,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正式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2009年,新医改正式推出,旨在加快行业集中,完善市场机制。

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医药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医药企业往往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由于区域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流通行业的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尚未确立,医院在医药流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正常定价以及医药市场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医药行业的主要规范性文件。GSP虽然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行业现状。

2.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截止2009年5月,我国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流通企业就有1.31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销售额过千亿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3家超过200亿规模,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2010年的分销规模分别为692亿元,291亿元和212亿元。2009年,我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在成熟市场,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为96%、日本则是75%,欧洲国家略低为64%,可见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3. 企业盈利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上呈现出流通成本高,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特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分别约为8.2%、7.0%~7.6%、0.6%~1.2%,美国和日本医药流通企业这三项指标约为2.5%~4.0%、1.0%~1.5%、1.5%~2.5%和2.0%~3.0%、1.0%~1.5%、1.0%~1.5%。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比较低,运输、仓储等手段依旧比较传统,运行效率较低,造成行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我国药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分销环节过多,导致市场营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整体医药流通行业尚不规范,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了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域壁垒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建立自身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市场兼并重组的不断加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除了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传统的药品批发,服务对象也局限与当地的医院和药店,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将导致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最初的价值链模型被应用于企业内部,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的传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行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行业价值链。

医药行业价值链一般由医药原材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和顾客等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医药行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整体目标是追求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也即行业价值链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独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竞争能力。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或零售药店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而顾客则更多的是产品和价格的接受者。

(1)医药生产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2001年的2 040亿元到2010年的11 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0%以上。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新医改,医药行业将继续不断增长。在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有着较高的议价能力。

(2)医药流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医药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上游的药品来源渠道管理和对于下游的营销网络控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3)医院或零售药店。早在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实行医药分业试点,2009年3月出台的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医院药店仍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直接销售渠道。随着国家对于药品管制的放开,医药零售行业的利润较高,医药零售行业在前期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药零售也面临着洗牌,整体利润率趋于合理,服务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零售药店也已成为医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的主体即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此外医药市场规范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医药物流服务和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保障措施对于医药行业的边际利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医药市场规范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行业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国家对于行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医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行业的自治和管理。

(2)技术研究与开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行业竞争力的最直接来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将有效的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3)医药物流服务。药品的保存和运输相比于一般商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服务,特别是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大大加快医药流通行业的运作能力,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对策

1. 向前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控制营销渠道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向前整合,即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加强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我国的医药零售终端主要分为零售药店和医药两个部分。针对零售药店,可以采用战略合作、参股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强与其联系。例如九州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2011年6月九州通完成了收购河南杏林大药房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间接控股90%。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医院药房托管等业务,巩固医院医药销售市场份额,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总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更多的药品销售终端,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对上游供应商更大的话语权。

2. 向后整合,通过委托加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向后整合指的是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上游进行延伸,而委托加工是指医药流通企业委托医药生产企业为其生产,从而发展自有品牌。委托加工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药品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为例,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通过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依靠集团内部的工业生产资源,先后推出其自有品牌的药品。此外,向后整合还包括与医药生产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以保证其药品的稳定来源。

3. 向内整合,推行现代化物流,提高运营能力。所谓向内整合,指的是医药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能力,特别是仓储、运输和配送是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能力。然而我国医药物流相对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传统服务,没有真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推行现代化物流,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作业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向外整合,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医药流通企业除了考虑向上下游整合以及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外,还可以考虑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价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与行业的集中度低导致了医药流通企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最后往往演变成价格竞争,从而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实施同业联盟或策略性合作,有利于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链建立其自上而下、纵向延伸的协作联盟,从而避免了同级别的企业因利益相同造成恶性竞争,使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取合理利润。

五、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保障措施

1.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定价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要堵塞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实现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混乱现象。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医药流通行业等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定价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2. 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从而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运营能力,增强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于下游的盈利能力。在医药物流技术方面,条形码,RFID等标签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药品的管理和监控,GPS、GIS等技术的应用将加强医药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管理,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流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流通行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3. 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医药第三方物流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药品的流动,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相比于物流服务,上下游的医药网络建设更为关键。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帮助下,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能够使其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更是有利于行业的整合速度,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是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历来是企业发展之本,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以及医药流通行业近几年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态势,导致医药行业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对此,应该重视我国医药行业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采取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从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国外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凡礼.兼并重组催生医药流通新格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78-79.

2. 郑晓红.从行业价值链探讨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海峡药学,2009,21(7):188-189.

3. 陈彪.医药行业整合与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5(6):74-77.

4. 陈志和,马爱霞.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趋势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5):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