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1
目的分析某贵金属冶炼厂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水平,为该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MLSP)方法对某贵金属冶炼厂重点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与现场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结果进行比对与验证。结果MLSP方法评估马弗炉巡检岗位的综合风险为5级(高),敲料和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综合风险为4级(中等),浆化釜、分银釜、分金釜、分金压滤、分银压滤、银铸锭和金电解等岗位综合风险为3级(低),与现场检测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一致。结论MLSP方法可用于贵金属冶炼厂的噪声、高温、粉尘和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
贵金属冶炼;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
目前,有关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识别与分析方面的报道很多[1-4],但对贵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的报道甚少[5]。金属冶炼过程工艺复杂,涉及面广泛,几乎所有的生产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危害作业工人健康的有害因素[6]。贵金属冶炼也不例外。贵金属冶炼过程中存在铅、浓硫酸、浓硝酸、液氨、水合肼和氯酸钠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易燃易爆物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都将引起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和爆炸事故[7-9]。为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本文通过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MLSP)方法对该贵金属冶炼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风险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该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为2014年某贵金属冶炼厂年处理阳极泥2600吨技改项目。主要评价范围为焙烧车间、湿法车间、铸锭电解车间和氨回收系统等。
1.2方法
1.2.1工程分析该项目生产原料为阳极泥,主要产品为黄金、白银,副产品为硫酸铜、硫酸铵、粗硒及15%氨水(15%氨水回用于生产系统)。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湿法工艺进行处理,得到金粉银粉,经过电解提纯,可产生高品质的金银锭。
1.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原辅料特点分析,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高温、铅尘、铅烟、硫酸、盐酸、二氧化硫、氨、肼、碳酸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其他粉尘(焙料粉尘、氯酸钠粉尘和亚硫酸钠粉尘)。按照GBZ159、GBZ/T160、GBZ/T189和GBZ/T192的规定和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分别选择对噪声、高温、铅尘、铅烟、硫酸、盐酸、二氧化硫、氨、肼、碳酸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粉尘进行检测。
1.2.3MLSP方法按照《国外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10]中的MLSP方法对各岗位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该项目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时间、接触浓度(或强度)和危害程度等确定重点岗位,根据最常见后果的严重性等级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等级确定工作场所的风险水平,常见后果主要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的级别以及临床诊断分级,最轻级别一般为常见后果,最高级别为严重后果[11]。本次评估考虑到常见后果的发生频率高,对帮助企业评估和处理不同层次健康风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1],本项目仅对最常见后果进行评价。
1.2.险评估结果验证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判定结果进行验证。根据文献报道,与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比对。
2结果
2.1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有1个岗位的高温(WBGT指数)、1个岗位的粉尘、1个岗位的铅尘和1个岗位的铅烟浓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超标对象分别为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高温、敲料岗位的其他粉尘、敲料岗位的铅尘、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及巡检岗位的铅烟,见表1。
2.2MLSP风险评估结果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铸锭岗位接触的高温导致头晕、头痛、心慌、疲乏等不适感判定为非常低风险;敲料岗位接触的铅尘、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马弗炉巡检岗位接触的铅烟风险水平为高风险,其他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风险水平为低风险。各岗位的综合风险水平如下:马弗炉巡检岗位为5级(高风险),敲料、马弗炉进出料岗位为4级(中等风险),浆化釜、分银釜、分金釜、分金压滤、分银压滤岗位、银铸锭和金电解操作岗位为3级(低风险)。
2.3风险评估结果验证
2.3.1风险评估结果马弗炉进出料岗位、敲料岗位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马弗炉巡检岗位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与现场检测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一致。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高温和铅烟超限倍数、敲料岗位的其他粉尘超限倍数、敲料岗位的铅尘超限倍数、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的铅烟超限倍数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的要求。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229.1—2010、GBZ229.2—2010、GBZ229.3—2010、GBZ229.4—2012)对
表2中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情况如下:敲料岗位、马弗炉巡检岗位和马弗炉进出料岗位为Ⅱ级(中度危害),其他岗位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2.3.2体检结果工人均按照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该项目共72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100.00%,体检异常61人,体检异常率84.72%。体检结果中1人有多项指标异常,出现异常情况最多的前三项指标分别为高血压或血压偏高、心电图改变和两肺纹理增多,其中高血压或血压偏高20人(27.78%),其中马弗炉进出料岗位4人,占20.00%,分金压滤岗位3人,占15.00%;心电图改变20人(27.78%),其中马弗炉进出料岗位5人,占25.00%,分银釜操作岗位3人,占15.00%;两肺纹理增多17人(23.61%),敲料岗位和浆化釜操作岗位各3人,在两肺纹理增多者中各占17.65%。
3讨论
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部分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相似[2-4],但由于本项目贵金属冶炼的生产工艺及原辅料与其他有色金属冶炼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有其特殊性。本项目采用湿法冶炼技术,在酸性介质的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分离杂质、提取金和银;采用阳极泥为原料,根据第三方提供的成分检测报告,阳极泥中主要成分和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银3.0%~30.0%、铅5.0%~25.5%、铜5.0%~25.0%、硒0.0%~8.0%、硫2.0%~3.8%、镍0.5%~0.8%、金0.03%~0.7%、碲0.0%~0.39%和砷0.0%~0.37%。本项目对铅进行了现场检测和分析,其他元素对工人的危害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普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及重金属,且这些有害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3,5,12-13]。本项目超标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是高温、粉尘、铅尘和铅烟,与文献报道中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有害因素超标情况稍有不同。
MLSP方法为罗马尼亚根据欧洲标准颁发的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14]。与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相比,《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229.1—2010、GBZ229.2—2010、GBZ229.3—2010、GBZ229.4—2012)和MLSP方法均适用于化学和物理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以职业接触水平为重要依据来判断;MLSP方法为定性评估方法,不以职业接触水平为依据,而根据风险因子对人体作用后果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来确定风险等级,健康后果分为最严重和最常见后果,可对这两个后果分别进行评价,但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较难判断,主观性较强,这与文献[14]报道一致;MLSP加权平均后风险水平降低;MLSP方法可对工作场所的总体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明显优于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自2001年建厂以来,该企业未发现铅中毒病例,但存在尿铅超标的现场,并据文献[5]报道,金银炉操作岗位存在铅吸收病例,因此铅中毒的发生可能性判定为频繁,根据铅对人体最常见的健康损害(铅中毒)的严重程度判定铅的后果严重性为重大,因此接触铅的岗位的风险水平判定为高风险;马弗炉进出料岗位由于高温的接触时间短,休息室设置了冷风机,高温引起的头晕、头痛、心慌和疲乏等先兆中暑的健康危害较轻微,发生可能性低,因此高温的风险水平判定为非常低风险。高血压或血压偏高、心电图改变可能与接触噪声、高温、铅尘和铅烟相关,有文献报道[15-17],噪声和高温可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铅尘、铅烟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电图异常。体检异常情况与风险评估结果一致。
在本次风险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敲料岗位、马弗炉进出料岗位和马弗炉巡检岗位为本项目的重点控制岗位,建议企业提高自动化程度,加强马弗炉的密闭性,敲料区域设置除尘措施,必要时进行加湿处理,加强工人的健康监护。由于阳极泥中的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企业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阳极泥的成分进行自测,以更好地选择防护措施。同时应加强操作不当、设备设施故障、密闭空间、化学品泄漏等特殊工况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救援的演练,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综上所述,MISP方法可用于贵金属冶炼厂的噪声、高温、粉尘和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该方法与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相比,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但还需要更多现场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邱士起,晁斌,柯建厚,等.某新建钢铁冶炼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259-1261.
[2]陈春雷,王辉,刘秉志.某电解铝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3):148-150.
[3]黎海红,江世强,黄才千,等.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4):287-289.
[4]黄俊.有色金属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的探索[J].科技创业家,2014(4):183.
[5]刘纯华.对某冶炼厂金银炉改造的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1997,9(11):518-519.
[6]郑玉新,王忠旭,戴宇飞.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1.
[7]许雪梅.一例浓硫酸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2):16-20.
[8]何勇.液氨储罐泄漏的爆炸和中毒模型应用[J].广东化工,2013,40(23):149.
[9]陈莉芬.职业性铅中毒的临床护理[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4,40(3):76-77.
[10]丁钢强,张美辨.国外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指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57-170.
[11]厉小燕,陈坤,张美辨,等.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11):16-20.
[12]吕璐瑶,应朝宇,郑超元.对江西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粉尘检测及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
[13]刘海洋,谢乐云,刘长双.某金属冶炼回收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235-2236.
[14]张美辨,邹华,袁伟明,等.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2):972-974.
[15]兰烽,林淑华,林洁.噪声对制造业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2):73-74.
[16]郭平,唐敏珠.高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2):176-178.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前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其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从源头避免职业病是唯一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收集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2013 年编制的 20 份机械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由于其中 15 份报告受到项目工艺、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具有代表性,最终选择 9 份报告进行分析。
1.2方法
查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对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特点和控制措施。
2.结果
2.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基本情况
9份典型报告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涵盖了典型的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工艺,其中以焊代铆、以液压代替冲压工艺的有8项,抛丸机采用自动化、隔离操作方式的9项;落砂、清砂作业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的有 7 项。9份报告共识别2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评价了42个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其中超标的岗位有9个;6 家企业对集中超标岗位进行了实际整改。
2.2机械制造业生产工艺分析
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钻、铣、镗、车、刨、磨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焊接与气割工艺、涂装工艺和组装。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情况及超标原因分析
2.3.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有3个项目焊接车间部分岗位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 8 h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范围分别为 0.21~0.22 mg/m3、6.7~12.5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车间仅采取了全面通风,未采取局部通风和净化处理装置。
2.3.2 二甲苯、环己酮。有2个项目涂装车间调漆岗位的二甲苯、环己酮超标,二甲苯、环己酮 CTWA范围分别为 50.2 ~ 78.6 mg/m3、52.6 ~ 81.6 mg/m3,超标原因主要是设置的机械通风的位置高,未考虑有害物质的密度和净化处理,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不合理。
2.3.3 矽尘。有 2个项目铸造车间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矽尘(呼尘)的超限倍数 > 2,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范围为3.4~5.7 mg/m3,CTWA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其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未采取局部通风除尘设施。
2.3.4 噪声。有2个项目机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 8 h 等效声级超标,噪声强度范围为 88.2 ~90.2 dB(A),超标原因主要是机加工岗位用气枪吹干切削液产生的噪声强度过大,使用频繁,未采取隔声、消声装置。
2.4 超标岗位整改措施及效果分析
2.4.1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对超标的电焊岗位设计了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有除尘手臂。
2.4.2 二甲苯、环己酮。对超标的调漆岗位的轴流风机的位置进行调整,经检测超标点的二甲苯、环己酮浓度全部合格。
2.4.3 矽尘。铸造车间的落砂、清砂处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从而降低粉尘浓度。
2.4.4 噪声。对机加工岗位用气枪进行消声、阻尼隔声后噪声强度下降了 15 dB(A),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2.5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及中毒案例特点
2.5.1 慢性职业病。粉尘类所致职业病主要为矽肺、电焊工尘肺和石棉所致的胸膜间皮瘤,矽肺常见于翻砂、清砂作业岗位,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1 年的尘肺报告”,电焊工尘肺近年有 5 年接触工龄发病的报道;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和手臂振动病,噪声聋常见于锻压、冲压操作工,据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太原市 2014 年的职业病报告”,近年也有数控机床作业员发生噪声聋的报道;手臂振动病则常见于清砂、造型岗位;化学毒物所致职业病主要有溶剂汽油、甲基正丁基酮中毒导致的周围神经病,苯系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慢性中毒等。
2.5.2 急性中毒。见报道的有锅炉制造、罐装容器制造刷漆岗位发生二甲苯中毒;浇注岗位由于通风不良、熔炼炉排风装置故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焊接特殊的管件(锌)发生金属烟热。
3.讨论
通过分析9份评价报告,总结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总体特点为:涉及的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铸造的矽尘、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车间的噪声,这些环节是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本次调查发现,机械行业职业病危害中铸造作业的粉尘、高温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工艺的噪声仍是机械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在防护措施方面,针对焊接工艺,可采用分层送风治理方案,在分层送风系统中,是以低速在厂房的下部分层送风,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同时在作业点采取轻便、高效的通风净化设装置。
4.结语
近年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原辅材料的使用及工艺方面均有了明显改进。然而,在职业病危害评价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在职业病危害评价识别中,应注重涂装使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尤其注意甲基正丁基酮等容易被忽视的化学品。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确定程序上,应从工程防护、卫生管理、个人防护的角度提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何加强涂装、电镀、锻压、铸造车间生产中化学物质、通风防毒设施的管理,受限空间作业操作规程的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以及职业卫生检查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有效控制机械制造的职业病危害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3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血透室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工作,其周围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做好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现将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对策报告如下。
1 血透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身心危害:1、血透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环境,透析机多、床位安排比较拥挤,空气流通不畅,易造成胸闷、口干。2、血液透析是实施体外循环,为保证体外循环顺利进行,护士必须密切观察透析中异常情况的发生,如体外循环部分有无凝血、肿胀,针头有无脱落,是否发生肌肉抽搐,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护士都要立即处理,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由于血透室有许多急诊、重症患者,护士经常加班,体力透支,不能保证充足的休息。极易造成透析护士生理、心理疲劳,造成精神紧张,使其产生心身衰竭综合征。
1.2疾病感染的危害:血透室是患者实施血液体外循环的场所,由于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每天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受感染的机率高。引起透析室护士临床感染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
1.3意外损伤 这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护士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接触锐器,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导致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传播。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和梅毒,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实验证明,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
1.4 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各种消毒液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过氧乙酸、次氯酸钠、冰醋酸、“84”消毒剂、甲醛等,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有时过敏,挥发氯可引起结膜炎、眼胀痛、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呼吸道不适,还有的有致癌、致畸作用。
1.5 紫外线对身体的危害 :透析室紫外线灯管多,每日紫外线灯管消毒,对皮肤眼睛等易产生危害。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波长为180~290 nm,具有杀菌作用,而这种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的波长恰好与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的波长相似,极易损害眼睛和皮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红斑反应、光感性皮炎,甚至诱发癌变。
1.6 噪音的危害 :血透室用于治疗的机器多,空间相对较小,还拥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水处理机等设备,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据测透析机报警噪音为35~73 dB,水处理机为65 dB,电冰箱为35~50 dB,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值为35 dB,极限值为45 dB,长期处于超值噪音中,会使护理人员身心紧张、头痛、失眠、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
2 血透室职业危害的防护
2.1 职业暴露的防护
2.1.1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做好首次透析患者输血前五项、乙肝两对半、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常规检查,建立患者病历管理,加强分区,准确了解其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携带和梅毒等情况,重视并做好此类患者的安全防护。以后每6个月复查输血前五项等情况。操作者戴双层手套,穿隔离衣,安排在隔离区透析,用物处置按传染病隔离消毒处理。透析室内所有透析器材均一次性使用不得复用,每次透析后透析机必须清洁消毒后才能进行第二个患者的治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必须戴手套、口罩,条件好戴好防护目镜或防护面具。一副手套只限用一位患者,操作者必须戴手套,操作不同患者均须更换手套,并且不可戴手套洗手后继续在不同患者间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1.2 知识宣教 采取分级培训学习的形式,建立由医院院感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感染和防护知识,科内根据不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血透室护士进行有关院感知识的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标准预防与普通预防,经血液传播的二、三级防护,职业暴露与安全注射的概念与操作规程,来指导行为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严格执行标准预防,遵循双向防护原则。
2.1.3 加强免疫防护措施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血源性传染源,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对新调入人员及接受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查并建立档案,阴性应注射乙肝疫苗,以后每两年加强注射一次,透析室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体查1次,化验乙肝两对半、丙肝、艾滋病、梅毒和肝功能等。
2.2 锐器伤的预防 锐器伤是导致职业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锐器伤的预防非常重要。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污染的锐器用后应立即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然后作进一步处理,手持锐器勿将锐利面朝向他人,以防刺伤他人,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在他人的协助下进行,用过的注射器勿将针帽戴回,以防刺伤自己,严禁双手将针头回套,主张单手操作将针放入护套,严禁徒手处理破碎的污染物品。
2.3 身体疲劳及心理的防护 1、血透室应单独立区,布局合理,每天通风2~3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饮水。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人员配备要充足、合理排班、灵活机动、新老搭配,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加班,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根据透析室工作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护士自身素质修养,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心理各方面不良风险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4 消毒剂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条件好可穿防水围裙、护目镜,应低位操作,打开通风换气装置,仔细查对,避免加错项产生刺激性气体损伤呼吸道,配制时准确掌握配制浓度,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2.5 紫外线的防护 在消毒时避免直接紫外线照射,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一些玻璃、透明塑料等也可以防护或衰减紫外线强度。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4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9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
锐器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缝合针极易误伤自己和误伤他人,从而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更容易引起传染,另外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疾病感染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更容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的传染是感染手术室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
心理因素的危害:手术室护土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超常的工作姿势,超长的站立时间和处理重物,往往会导致颈酸、眼累、头胀、双下肢酸胀、便秘等。手术室抢救重患者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长时间不能按时进食,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可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挥发性麻醉气体对手术间空气造成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可能造成不良生育结局,间接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甲醛、戍二醛、过氧乙酸,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和难闻的气味。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头痛、心烦。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X线线对人体的危害,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照片越来越多,X线线可导致癌、遗传病和血液病的发生。
防护措施
防止针刺伤和锐器损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之间交流,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防止皮肤破损,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及时毁形并将针头装入锐器盒。如果发生针刺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轻挤污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并擦消毒液。
防止疾病感染的危害: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或污物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套破损及时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沁物,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医护人员穿好隔离衣,器械护士还须戴好防护眼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提取重物和搬运患者的技巧、正确的工作姿势,正确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时,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直立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性和姿势,器械护士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双下肢的疲劳,工作之余加强肌肉锻炼,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保证充分睡眠时间。
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手术间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将麻醉废气管用管道接至门外,定时滥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刺激生强,易挥发的消毒液应密闭贮存,防止外泄,手术中使用电刀、电钻时,同时使用吸引器,把有害异味和烟雾吸走。以减少污染,降低手术人员的危害程度。使用骨水泥时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5
在对防治职业病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先来对某一家具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一番监测,并对其监测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可以从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监测方法。
首先,随机选取23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家具企业作为监测的对象;其次,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为标准,对家具企业中所含有的苯、甲苯等共8项物质进行监测;最后,对家具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接触危害因素的浓度进行判断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开始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监测结果。
具体的监测结果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不同项目监测点的合格率、接触有机溶剂类不同岗位监测点的合格率。首先,不同项目监测点的合格率。取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酮、乙酸乙酯、丙酮等各135份样品,监测结果显示,其合格数分别为95、132、132、135、135、135、135,其合格率为70.4、97.8、97.8、100.0、100.0、100.0、100.0,由此可看,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酮、乙酸乙酯、丙酮在该家具企业内部是基本上达标的,不过对木粉尘的监测结果却不是那么明显,其达标率仅为2.4%;其次,接触有机溶剂类不同岗位监测点的合格率。取底漆喷漆、中度喷漆、面漆喷漆、冲边、格丽斯、粘花等共135个监测点,从总体来看,其合格数为96个,合格率为71.1%,如果分开来看,其监测点数分别为35、42、39、15、3、1,其合格率分别为62.9%、45.2%、92.3%、100.0%、100.0%、100.0%,底漆喷漆和中度喷漆岗位的合格率偏低。
综上所述,虽然木粉尘、苯等在家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含量不多,合格率较高,但其它的因素,如底漆喷漆和中度喷漆等的合格率却很低,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至少是在家具企业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范围很广泛,其危害程度也比较广泛,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各领域对职业病的防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二、职业病防治对策研究
加强对职业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组织以及工作人员三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国家。
对于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将职业病的防治这项工作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还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将职业病的防治纳入法律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企业组织。
这是在职业病的防治过程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必须对内部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负责,必须对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负责。具体来讲,企业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关职业病防护的管理规定,并在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以有效落实,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职业病的专门讲座和法律知识教育,以便于其维权。
第三,工作人员。
对于工作人员自身,则必须加强对职业病的学习与了解,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而如果一旦发现自己已经患上职业病之后,也能较为及时有目的性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在职业病的防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三、结语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6
【关键词】 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感染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与患者接触最多,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1 护士职业暴露造成损伤的现状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针刺伤最多见,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
2 常见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护士认为面临物理因素的伤害,主要是来自一些医疗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噪声刺激,如:X线、超声波、紫外线、针刺伤、锐器割伤等。
2.2 化学因素
护士认为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护士在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剂,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为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4 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
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值夜班、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
3 护士应如何做好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3.2 护士要重视洗手环节,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行卫生洗手。
3.3 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应积极采取措施,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疗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护,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操作时,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注入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外溢,若不慎溅入眼内及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对撒在桌面、地面的药液,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如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应用流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起灼伤;另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以检测化学品的空气浓度;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6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2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