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管理;会计主体;报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105-02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分析主体根据企业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应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信息,为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
一、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信息披露的核心,也是分析企业基本面的最重要资料,它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公开的。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大小,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其方法的适用性
财务报表分析是由不同的使用者进行的,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重点,也有共同的要求。从企业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综合的描述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要。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而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增强起推动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中财务比率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它们通过相对数比较,排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使不同比较对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可比性,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盈利和现金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性,同时也体现了企业是否善于利用负债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包括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等。
2.盈利能力分析。通过报表反映的企业利润构成情况并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发现各项业务对企业利润或企业价值的贡献大小,便于管理者采取措施改进业务结构或业务模式。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盈利现金比率等。
3.资产营运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情况、规模变化、结构变化来分析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通过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发现并改进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各项资产的利用状况,从而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资产周转率、现金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4.现金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信息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财务灵活性、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有着修正作用。因此,从现金流量着手来分析企业的现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1)现金流量指标的比率分析。通过现金流量指标的比率分析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质量和营运效率。具体指标有: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比率、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等。(2)现金流量结构分析。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姿活动现金流量,通过分析构成现金流量的这三个项目的方向,可以分析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见表1。(3)现金流量纵横比较分析。将本期现金流量与以前年度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现金流量的趋势,从中找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处的阶段,预测企业未来的经济前景,揭示企业资金的使用方向及其主要来源渠道。此外,将企业现金流量构成及现金流量各项指标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企业在同类型企业中所处的水平,从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5.可以运用百分比法对利润表中各相关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其他报表中具体项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例如,现金流量表中可围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进行分析,该指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大大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说明企业利润的含金量不高,存在大量的赊销行为及未来的应收账款收账风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操纵利润之嫌。
三、分析财务报表时应注意其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制定经济决策,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会计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对报表可比性的影响。会计核算上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数据会有差别。
2.信息的时效性问题。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用这些数据预测企业未来的动态,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可靠。
3.报表数据信息量的限制。由于报表本身的原因,其提供的数据是有限的,对报表使用者来说,需要使用的信息可能在报表或附注中找不到。
4.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有时,企业为了使报表显示出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在会计核算方法上采用其他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
充分了解这些局限性,分析报表时注意它们的影响,才可以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2
一、财务精细化分析概述
(一)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定义 财务精细化分析并非仅指分析细节,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强调有意义、有价值的分析。而财务分析的根本意义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为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财务精细化分析的视野远远超出传统分析的视野,它将财务分析与公司的管理决策明确联系起来,通过精细化分析形成和改变企业管理决策。
(二)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内涵 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基于战略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方法。“精”:财务分析要突出重点,分析的内容要与战略管理息息相关,且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细”:财务分析覆盖的内容要全,超出财务报表的视野,与行业分析、战略分析相结合;“化”:财务分析制度化,财务分析流程和步骤形成一种制度,将复杂的财务管理过程简化为分析方法。管理会计是应用于内部管理决策,财务会计服务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物,是沟通企业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桥梁,是利益相关者透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的窗口。财务分析可以用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可以用于内部利益相关者。传统的财务分析主要用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概况,本文所论述的财务精细化分析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将精细化的基本理念融入到财务分析中,是基于内部战略管理的,是内部决策分析,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财务精细化分析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而是对企业的现状,将行业分析、战略分析、报表分析等相结合,通过各个方面的充分兼顾的内部分析,以此来解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
二、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是针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制定经济决策,都有着显着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应注意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精细化”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将精细化理念应用于财务分析个战略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必然趋势。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增强了掌握这种精细化分析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出色的数字分析使得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把财务精细化分析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它将行业分析、战略分析与报表分析相结合,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企业内部资料,透过数字看本质。财务精细化分析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服务于内部战略管理。因为是内部分析,所以资料数据会比较齐全,而且资料真实可靠,分析人员和管理者都会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从全局出发,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三、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内容
(一)行业宏观经济分析 行业宏观经济分析是为了把握行业整体运行概况,综合分析一个行业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等,主要分析指标(包括但不仅限于)如表1所示:
(二)战略分析 研究战略定位分析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波特提出分析竞争对手和产业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著名的定位学派。波特认为,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与企业所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战略定位方法就是企业为了分析和明确自己在行业中面临的机遇,面对的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战略环境的分析和调查,对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进行判断,从而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行业吸引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法。
行业吸引力模型也称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分析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外部环境力量包括政府管制、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形势。内部环境力量包括购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内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行业吸引力。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
(三)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当前年度公司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主要财务指标;增长分析;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分析;资产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企业价值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综合分析——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简介企业的基本财务现状,然后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精细化分析,最后通过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3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都积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新锐”,在对外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继引进SAP公司的ERP软件,实现了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①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②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①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②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③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④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⑤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者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同时,对客户区域、VIP和普通客户等特性的设置,将允许对不同地区以及贵宾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多维的比较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每个机关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但所有的机关部门组成一个利润中心,然后按照现有的树状组织结构分别汇总为成本中心组和利润中心组。按成本来源统计,部门(网点)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直接记入成本中心的成本;(2)真实型内部订单归集后,通过订单结算后分配入成本中心的费用;(3)通过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入的成本。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由于内部订单极其灵活的功能,其使用扩展到具体某个对象的归集。如通过统计型订单对车辆成本统计,确定单车成本。通过真实型订单对共用固定资产(如车队管理的车辆)等成本进行归集,然后按照统计指标的权数分配标准(如部门用车的里程数)确定的结算规则,将订单中的费用分配到相应的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对期间成本周期性地进行事后分配,能有效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在SAP中人员成本可通过人力资源模块、总账会计和差旅模块进行归集。对获得、增值和日常使用成本的计量,主要由人力资源模块进行。由于员工主数据中包括员工所属成本中心,因此,相应的人员成本同时反映为部门成本。除差旅费用外,在差旅模块也可同时归集包括员工招待费、会议费等业务性支出以及员工电话、车改和医药费等福利性支出等。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而且SAP提供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科目预算功能,使上级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下级单位进行部门费用科目控制。此外,通过人力资源模块的员工主数据中差旅优惠级别的设定,能够定义每个员工的差旅报销标准,结合其由员工在客户端录入报销申请的分布式操作模式,使系统在实现成本控制目的的同时,有效减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到人造成的工作压力。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而对经营对象的业务评价主要针对业务品种和客户的创利能力,通过编制投入产出报表来完成。
由于SA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各模块在独自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处理其他模块或外部系统的信息,尤其在经营单位和经营对象效益评价方面,例如PA在进行产品获利能力分析时,需要来自FI/CO模块的成本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核心财务系统以及资金交易等外部系统的产品收入数据,整理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对于具有成熟的、专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如客户经理考核系统)的银行,则需要对SAP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适合专业系统处理的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效益评价的实现要求SAP和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大量、频繁的数据转换。因此,外部系统能否支持、提供这些信息、或者外部系统能否支持SAP提供的信息,将影响业绩评价功能的实现。
四、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国内银行业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另外,“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非市场因素会使银行股票的Beta偏离正常水平,根据CAPM模型确定的资本成本可能会扭曲,从而影响获利能力分析结果,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三)间接成本的分摊
由于人工耗时等统计指标的确定存在主观因素,使费用分摊时会造成误差。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外普遍使用的资本分配和风险量化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每家银行,因此,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SAP公司《SAP用户手册》
2.罗伯特。S.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当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房地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寻求适合企业经营现状的风险管理模式,着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房地产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房地产经营风险的主要类型。房地产经营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风险,房地产经营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即为市场风险,是一种不可控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购买力风险、周期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市场供应风险、变现风险等。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同时也存在可控风险,个别风险即为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抵消的可控风险。房地产经营个别风险主要包括收益现金流风险、资本价值风险、机会成本风险、时间风险、未来运营费用风险、持有期风险等。
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房地产风险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时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合理规避风险,争取以最低成本实现经营风险最小化,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房地产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加强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这种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房地产企业加强风险管理不仅要做到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还需帮助企业寻求更多发展机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等内容,风险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做到及早发现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规避风险,适当的风险规避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房地产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立足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不断调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目标一般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两种。事前目标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合法性,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给予员工足够的安全保障,尽可能消除风险损失带来的负面效应,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事后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生存问题,保证企业具有适当的盈利能力,确保企业具有稳定的收益,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保障企业日后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确保房地产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金融危机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的风险。金融危机大大削弱了欧美大投资银行的购买力,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得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不得已选择从中国收缩资金,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通货膨胀带来的未来收益价值下降风险。金融危机会带来变现风险,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房地产项目投资减少,市场成交量锐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因金融债务问题濒临破产。金融危机往往会增加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削弱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减弱也会削弱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需求,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金融危机给房地产投资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房地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欧美市场资产贬值国内有利于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到欧美进行投资,市场上部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投资基金则可以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在中国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股权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效益。
3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状况
企业表面盈利,实际风险增长。当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盈利数据较为乐观,甚至处于净利润增长态势,多数房地产企业表面盈利上升,但实际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疲软,资金回笼速度较慢,资金损失严重,甚至需要通过新债偿还旧债或者利用股市圈钱等方式来偿还相应债务,我国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资金链压力大、偿债风险大等问题。我国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甚至有不少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增长贡献来自于非主营业务增长,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堪忧。
房地产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风险。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经营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投资决策、建设投入等战略风险,给公司增长、股东价值、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得消费市场不断萎缩,市场购买力日益下降,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往往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另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房地产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因此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业务流程出现问题时也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经营风险。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购买力不足和市场资金量减少会给企业带来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部分房地产企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
4加强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及时监控市场变化评估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环境,实时监控市场变化,及时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对经营风险做出准确评估并进行科学系统分析,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严密的风险应对方案,合理规避风险。
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房地产企业进行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企业需重视对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情况的分析,确保房地产相关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减少因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需充分考虑各种投资款项的付款特点,合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投资控制,合理安排项目资金,确保企业的投资效益。企业经营者需重视多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加强合同管理,加强企业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警戒线并严格执行财务监控警示制度。
建立全面管理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房地产企业应在企业战略上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计划,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资产,降低固定成本,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降低企业风险。调整经营模式,提高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明确项目定位,细分目标客户市场,尽可能避免因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提高产品价值,整合价值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附加值(EVA) 平衡记分卡(BSC)
随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有些财务指标体系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如缺乏统一的标准等,给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风险以及公司资金周转、资产管理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财务信息,以便让公司的投资者对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有一个综合了解,有必要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等提供的资料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而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必须先要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应选用的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为此, 本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指标的选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探讨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完善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克服无形资产计价困难的局限性等结论。
一、创业板市场特点及财务评价指标建立的意义
( 一 )创业板市场特点 创业板市场(Growth Enterprise Market,GEM), 是用以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也称为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因此更加注重公司的信息披露。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创业板具有较高的成长性,成立时间较短,规模相对比较小,业绩也不太突出。区别于主板市场,创业板通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股价波动十分频繁,上下震幅度也比较大,同时,市场热点的转换和投资者偏好的改变也非常快。因此,创业板市场的投机性要远远高于主板市场,投资风险更大。第二、由于创业板是一个新兴市场,这里的投资者往往以中小股民为主。另外,在该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方式也不同:中小投资者主要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参与投资,而机构投资者则主要通过一级市场配售参与二板市场的投资。第三、创业板的股本规模起点较低,因此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流通股在1000万左右的占相当的比例,大部分不超过3000万,少于目前主板市场的流通股数量。第四、首日上市价限制较小,因此往往有高价股出现。二板市场首日集合竞价的有效范围为发行价上下150元。第五、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尤其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更加注重信息实效性,更重视对于风险的研究。
( 二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从以上创业板市场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无论从上市条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都与主板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中国创业板特色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公司的债权人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需求。(1)监管机构。健全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强对欲上创业板的中小企业的监管。就目前而言,想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仍然很多,但公司素质良莠不齐,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就有可能帮助监管机构充分识别这些公司的好坏,从而使优质的公司能脱颖而出,劣质公司淘汰出局。(2)券商。创业板实行保荐人制度,为此,保荐人必须承担创业板上市公司两年的风险。因此,用一种专门适合于创业板的评价标准来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券商的风险,以便其决定是否承销或代销某企业的股票。(3)上市公司管理层。创业板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一套完备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有助于其全面掌握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及资产结构等,从而更好地做好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于或潜在的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建立一套准确、全面、及时、具有前瞻性的财务信息尤为重要。创业板市场具有高成长性,管理层对创业板的监管力度更加严厉,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应该更为准确、可信。通过细致的财务分析可以决定该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高成长性,另外,公司的财务分析也可以有效防范创业板风险。(5)债权人。债权人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可以密切观察公司现在和将来的财务情况,从而得出对公司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正确判断,以决定是否需要追加抵押和担保,或者提前收回债权等。由此可见,建立适合我国创业板特色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 一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首先,根据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一些相似性,创业板市场仍需保留主板市场的一些传统指标如偿债能力,资产结构等指标。其次,创业板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或者中小投资者更重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财务指标,而不像对待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更关注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为此,在保留一些同样适合创业板特点的指标的同时,需要改进或新设一些符合创业板前瞻性要求的指标,如预期盈利能力、现金流量指标,以及成长性指标等。最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断的完善,新兴的财务评价指标如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得到应用,在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重视这些新指标,以更好的满足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 二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保留基本的财务指标体系。根据主板市场的财务指标体系以及创业板市场的特点,易晓问、初大智指出创业板公司基本财务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偿债能力评价方面选取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和股东权益比率; 营运能力方面选取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盈利能力方面选取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发展能力方面选取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管理能力方面则选取成本费用率; 而市场测试能力方面则选取市盈率。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相对于传统的报表分析方法,更加关注现金流量表,使得各项指标更实用、更相关。(2)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补充。笔者认为,鉴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有必要对上述财务指标进行补充,以使得所有指标更全面、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信息使用者。一是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严格来讲,BSC(Balanced Scoreboard)并非一个单纯的财务指标,它实际上是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长期和短期业绩的报告。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工具,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成功因素以及评价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并不断检查审核这一过程,以把握绩效评价促使企业完成目标。平衡记分卡的优点为: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可以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有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组织长远发展。二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Economic Value Added)指标是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衡量,其定义为:EVAt =NOPA Tt - kw×( MVt -1)其中: NOPATt=t期末公司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MVt - 1= t- 1期末公司资产的市场总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加上经过调整的公司负债价值(t-1期的总负债减去无利息的流动负债)。相对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EVA有一定的增量信息,即传统指标未能包含的一些信息,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以下两点:首先,EV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约束公司粉饰绩效的行为和短期行为。在计算EVA 时,首先需要适当调整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消除其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选取会计政策而从影响利润的不合理因素。另外,EVA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战略并购属于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EVA反对以牺牲公司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经营成果,即不鼓励诸如削减研发费用以提高利润的行为,而更关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EVA 旨在于减少经营者盈余操纵的动机与机会,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EVA充分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存在,其计算结果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进而影响到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因此,采用EVA,可以使股东利益与经营者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激发管理者切实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机。(3)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创业板的特点,以上财务评价指标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性程度应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偿债能力指标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如期足额偿还到期债务, 债权人有权通过法律手段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即使企业在申请破产清算时, 债权人也有绝对的优先获得赔付的权利。其次依次为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这三者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盈利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获得足够的利润, 公司才有可能增强资金实力、增加对内投资,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而要想获得更多利润,公司就需要有良好的运作能力,有效控制经营成本,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特点及其相关性
( 一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1)辩证性。财务评价指标是静止的数据,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也一样,只能作为重要的财务信息,不能神化其作用。又因为上市公司因其财务披露的公开性,受众面广,故在利用其评价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还应作进一步考察现实的经济情况和行业的经济前景,结合趋势分析,通过综合判断,作出恰当的结论。(2)公正性。上市公司因其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性,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又因区别于主板市场的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创业板在注重硬性财务评价指标的同时也注重软性财务评价指标,故在较大程度上其各类财务评价指标综合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能公正,全面地反应其经营状况和竞争情况。(3)预测性。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种评价指标综合,全面地反映了企业运营全貌,并且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从当期的财务报表中得出企业该年与去年相比的发展状况,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财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故具有很大的发展前瞻性。
( 二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 (1)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目前我国财务数据显然并非股份市值预测的唯一因素,但有关证据表明,我国股价对于盈余公告仍有着较为显著的反应。因此,具有一定“纯度”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仍将是预测上市公司市值的核心因素。现有实证分析证明,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加上其它的因素分析确实能较好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增长速度以及成长潜力。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新形势下,许多研究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对于无形资产计价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有关无形资产的研发也事关新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有关无形资产计价方面的会计准则能够尽早出台,从而为评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等提供依据。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和EVA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运用这些先进的评价方法作为传统财务指标的必要补充,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够提高信息质量,更加全面、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为各方面决策者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2)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不可获性和不准确性。从现有数据来看,目前做出这类预测报告的公司寥寥无几;而且即便作出,其上市年限也非常有限。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大多数公司都是2000年下半年以后上市,因此现存的相关财务数据少而又少,其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都不甚明朗,所以无法利用这些预测数据来验证创业板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某些公司能够提供盈利预测报告,也有三年以上充足的财务报告数据,而这些财务预测数据又往往与其真实的财务数据相差太远。二是无形资产计价困难。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公司,无形资产,尤其是技术型无形资产是这类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就中国和世界来看,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仍然存在诸多多技术问题。中介机构的职业水平和风险判断能力直接影响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另外,评估过程中其所选参数的准确性,如行业利润率、折现系数、收益期限等,在现实工作中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三是BSC和EVA应用的局限性。首先,BSC来自于西方,由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经济环境的不同,大多数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成功有效的战略规划是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只有那些以目标、战略作为导向的企业;具有协商式或民主式领导体制的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且这一压力已被感知的企业;管理质量高、信息度高的企业;员工素质水平高的企业;战略目标能分解的企业才可能成功应用平衡计分卡,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尚未达到以上水准。因此,BSC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广泛应用尚需时日。其次,EVA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新成立公司等企业;EVA仅使用资产历史成本,忽略通货膨胀的影响,如资产重置价值等,因此无法反映资产真实收益水平;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折旧时,EVA不能用来比较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条件尚不成熟,而EVA理论的成功则必须建立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EVA的应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受到了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完善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尽量逐步克服其现存的局限性,以便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信息使用者。
四、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财务指标既要兼顾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如前文所述,创业板上市公司需要选择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及市场测试能力等几方面的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共同应用、相辅相成,综合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相关信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同时,应用该指标体系还应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阶段的特征,突出重点,如更加关注其现金流量、发展能力及市场测试能力,使得各项指标更实用、更相关、更具有前瞻性。据此,各有关人士才能在在综合了解企业概况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判断,做出科学、正确、合理的决策。
(二)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传统财务业绩评价的诸多局限,如:在业绩方面,重短期轻长期;在财务成果方面,重过去而轻未来价值创造;在资产业绩方面,重有形资产而忽视无形资产;在企业评价指标方面,重财务指标,却轻非财务指标等,这种传统评价方法极大地影响到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因此,相对于目前仍很年轻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合理运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也应结合有关非财务指标体系,如前所述的BSC、EVA,还可以增加如产品创新指标、人力资源字表等有用内容,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整体情况。当然,应用非财务指标时应关注其可衡量性,以避免误导信息使用者。
(三)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适时创新相结合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离成熟期时日尚早,在此阶段它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系列,市场份额稳步增加,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竞争者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寻求新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仍然需要资金的进一步投入,研发费用也相对较高。再此阶段,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亏损现象。财务指标体系应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该发展阶段的特点,关注当下,同时尽可能反映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当然,如果企业发展有了较大进展或者进入下一个周期,也应该考虑对于现有财务指标体系的调整和创新,使之一方面更准确的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爽:《企业绩效评价中财务指标的缺陷及对策》,《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
[2]吴森富:《巧用平衡计分卡》,《HR管理》2005年第12期。
[3]于林:《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Commercial Accounting》2009年第11期。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范文6
[ 关键词 ] 公司治理 财务核心能力 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
财务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理论与财务管理理论结合的产物。我国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证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在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从财务角度加强对企业核心能力特别是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而且对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必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公司治理与财务核心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1.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是企业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它包括财务能力、企业家能力、管理能力等。企业财务能力分为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它们共同作用使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提高,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增长。因此,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它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围绕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构建的财务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的内容或目标;财务核心能力和公司治理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鉴于此,笔者把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定义为在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组织构架下,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为中心,能体现公司治理效果并符合企业长远目标发展的综合能力,并认为至少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目标的一致性;(2)能力的综合性;(3)能力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体现可持续基本要求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显然居于核心地位;(4)能力的一般性。
2.公司治理与财务核心能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核心能力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具体而言:(1)引入战略投资者从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角度分析,可以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资产的安全性,为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提供资产保障;(2)监事会权利的加强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为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3)重构债务结构,强化银行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该机制可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既提高了资产的安全性,又有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4)提高员工素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将体现为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培育财务核心能力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作用。(1)从财务核心能力培育的战略规划上看,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过程涉及到公司各个部门及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2)从财务核心能力培育的具体措施上看,其内容相当程度上涉及到公司治理。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的生成机理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就是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下,将形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诸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并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使企业形成培育其财务核心能力的有机体系。财务核心能力的强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物:财务战略对财务能力的运用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财务资源是形成财务能力的物质基础,财务能力是在利用财务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财务能力也在不断地合理化地配置财务资源。毋庸置疑,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为财务核心能力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提升了企业将财务资源转化为财务能力及企业整合基本财务能力的效率,从而加速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生成。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生成模式就是企业在既定财务战略指导下,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实践中,不断地将现有或者潜在的财务资源转化为财务能力并将这些财务能力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提升,最终提炼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过程,见图1。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1.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财务核心能力评价需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实现目标。因此,指标设计的合理与否,就成为评价财务核心能力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保证财务核心能力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实用,在建立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可比性与实用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6)重要性与代表性原则;(7)体现公司治理效果原则。
2.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评价指标是财务核心能力评价的载体,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必须充分体现财务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由于影响财务核心能力形成的有基本财务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基本财务能力包括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包括股东会治理能力、董事会治理能力、监事会治理能力、经理层治理能力和利益相关者治理能力。因而围绕形成财务核心能力的因素结构,可建立如下图所示的逻辑严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又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3.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指标评价标准
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标评价可以分为一般意义上的指标间关系评价和针对具体企业的指标个别评价。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指标个别评价。
指标个别评价指针对具体企业采用模糊统计法来评判某指标的大小、强弱或隶属于某一评语的程度。具体做法为:针对某一被评判企业,我们可以选择若干个既熟悉该企业又能较好地理解企业财务能力指标涵义的人员(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出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各指标的强弱。具体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4.层次分析法(AHP)与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
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一部分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基本上是“隐形的”,其能力元和能力构架也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我们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设计。模型建立过程如下(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设F为因素集。F={F1,F2,F3,F4},其中F1={X11,X12}、F2={X21,X22,X23,X24}、F3={X31,X32,X33,X34,X35}、F4={X41,X42,X43,X44,X45},R为评语集,R={C1,C2,C3,C4}={强,较强,一般,弱}。
(2)对每个Fi(i=1, 2, 3, 4)分别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专家评分结合AHP法可以得出Xij对Fi的权重Wi(i=1, 2, 3, 4),其中W1={W11,W12}、W2={W21,W22,W23,W24}、W3={W31,W32,W33,W34,W35}、W4={W41,W42,W43,W44,W45}
另外,还可用模糊统计法得到Xij隶属于第t个评语C t的程度Xijt,并由此构造Ri(i=1, 2, 3, 4):
这样,可得到二级评价向量:B=N・R=[b1 b2 b3 b4],其中bt=N1・b1t∨N2・b2t∨N3・b3t∨N4・b4t
(4)评价判断:将B= [b1 b2 b3 b4]作归一化处理,得到Bt= [b1t b2t b3t b4t],再根据最大化隶属原则,判断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强弱。
(4)应用示例。运用上述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某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评价,有关资料及评价计算过程如下:
X层对F层的权重向量为:
F1=[F11 F12]=[0.4 0.6]
F2=[F21 F22 F23 F24]=[0.2 0.3 0.2 0.3]
F3=[F31 F32 F33 F34 F35]=[0.2 0.1 0.3 0.2 0.2]
F4=[F41 F42 F43 F44 F45]=[0.4 0.2 0.1 0.2 0.1]
F层对A层的权重向量为:
=[0.3 0.3 0.2 0.2]
因素Xij对评语集V的隶属程度的评价矩阵为:
即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A层)的评价矩阵为:{0.2903 0.3913 0.1304 0.1957}因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在充分考虑公司治理能力的前提下,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隶属于R1(强)的隶属度为29.03%;隶属于R2(较强)的隶属度为39.13%;隶属于R3(一般)的隶属度为13.04%;隶属于R4(弱)的隶属度为19.57%。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可判定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为“较强”。
参考文献:
[l] 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2] Barton.D.L.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3] Raffia's and Zolfo's.Determining key capabiliti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uduction Economics,20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