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环境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1
关键词:陶瓷艺术;家庭环境;装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不断追求生活中的各种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陶瓷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载体,是由不同的陶瓷材质造型与不一样的装饰手法组合形成的。目前,陶瓷艺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成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特别的艺术载体,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提供更为艺术化的独特情调。
1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器是我国最原始的陶瓷制品,作为现在闻名世界的彩陶,就是古代最为先进的陶瓷艺术品。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进行彩陶的制作,彩陶造型的主要特点为圆、工整、简练、装饰精巧等,完全体现出当时人类的艺术敏感性与创造力。而这种结合人类智慧、勤劳的原始艺术,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美化了生活。直到今天,彩陶依然通过它独特的美感染着人们,唤起人们对陶瓷艺术美的追求,使人们更加地去追求那份返璞归真的陶瓷美。彩瓷对人们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造型与装饰为日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陶瓷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日用器皿,还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品。在我国,陶瓷的发展较早,发展较快。在汉代时期,陶瓷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汉末年,陶瓷工艺开始进入高峰时期。而在六朝时期,我国瓷器迎来工艺美术时代,经过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不断发展,陶瓷工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陶瓷以及开始出现在每家每户当中。陶瓷艺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其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在秦汉时代,陶瓷主要以雄浑、博大、古拙为特点,如兵马俑般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该时代崇尚清瘦飘逸,因此在陶瓷上多出现圣贤高士形象。而唐代的唐三彩造型较为饱满、富丽堂皇,意味着唐代的国泰民安,经济繁荣。陶瓷的发展,为人类保存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与物质精神财富,其表现不仅是在技艺上,还体现在装饰与设计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
现代陶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划分为日用瓷、建筑瓷、陈设瓷、特种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等。从古代到现代,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现代家庭中,日用瓷的品种较多,如餐具、茶具、灯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而且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材料,其艺术造型的丰富多彩。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生产出符合人们对陶瓷艺术欣赏的要求。这也是陶瓷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家庭装饰中,造型自由化的陶板、瓷瓶以及雕塑瓷等应用非常广泛。而卫浴陶瓷则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美化环境、清洁卫生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对陶瓷艺术的追求,加强对陶瓷装饰市场的充分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陶瓷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家庭装饰要求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般,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应用的主要有:陈设物、地面砖、卫浴、墙砖以及洗脸盆等。现代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时代风尚、现代工艺材料、科学技术填平以及现代审美观是分不开的。
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日用装饰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们用餐时的过程中,造型美观的陶瓷餐具,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用餐心情。而在房屋的摆设中,又能点缀出家庭中的温馨气氛。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即可在客厅环境中扮演装饰的角色,也能为人们沏上一壶清茶,让人感受到家庭主人的品味与大方。就算是一个陶瓷小烟缸,也独具艺术气味,即可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也能使客厅中的装饰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生活中比较讲究美食美器,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而且必须要有装饰漂亮、造型美观的器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对陶瓷的要求日益升高,促进了陶瓷业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需求。目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中国画式的装饰作品,人们更加热衷于瓷瓶、瓷板画、雕塑瓷等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瓷雕陈设在客厅中,瓷板悬挂在客厅墙壁上,即显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也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与家庭环境已经浑然一体,无论是瓷瓶、瓷板画,还是雕塑瓷,都能为现代家庭环境增添生活情趣,使整个家庭环境变得既美观又大方。
3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使用就要与科学技进行统一与整合。如感应冲洗面盆,都是科学技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体现。而且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家庭装饰中,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也享受着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陶瓷艺术能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装饰手法与个性风格。在进行陶瓷的创作中,经常尝试与各种艺术进行结合,从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背景。新时代的陶瓷作者,通过结合生活,其陶瓷作品能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特点与个性。而陶瓷艺术对现代家庭环境装饰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融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现代陶瓷艺术能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陶瓷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精神文明物质享受。
参考文献:
[1] 吴军勇.浅议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J].陶瓷研究,2012,01(15):86-88.
[2] 郑丰银.论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J].中国陶瓷,2009,06(16):62-63.
[3] 李成.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装饰的关系[J].美与时代(上),2010,03(14):99-101.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2
关键词:家庭环境;独立学院;焦虑;抑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72-02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即开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资助或个人合作,利用没有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的高等院校。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产生了独立学院制度,国家支持独立学院的建立,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资源,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的本科生存在着一些心理落差,易导致其出现诸如焦虑、抑郁等情绪。所谓焦虑情绪,是指与其个人自身处境不相称的,以痛苦为主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也没有具体的、固定的观念内容,主要表现为提心吊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常常被称为漂浮焦虑或者无名焦虑。所谓抑郁情绪,是指人们在遇到精神压力、痛苦境遇以及生活挫折等情况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变化。抑郁情绪的发生是在一定的客观事物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但是一般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节逐渐缓解,达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总的来看,抑郁情绪是一种悲伤的、悲凉的、沮丧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留存在自身,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抑郁症,抑郁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损害自身的角色认同感,导致生活的不规律性,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从小受父母无微不至关怀及家庭环境影响的当代大学生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时,大多显得手足无措,频繁出现的心理问题困扰着众多人。国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围内,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自杀、投毒等事件,让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个人教育、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关注家庭环境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焦虑、抑郁的关系,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主要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变动、家庭关系的紧张或者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合理。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有关研究显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程度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3]。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引起的。
家庭环境是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情感表达以及家庭成员的知识结构等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更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家庭环境中的亲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是因为在过去长时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很难感受到来自亲情的关心和爱护,长期情感的缺失让他们养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相处方式,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儿引发不必要的抑郁和焦虑。
三、家庭环境与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关系
独立学院学生的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是两种极其相似的情绪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独立学院学生的抑郁情绪一般表现为烦躁、不安、运动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情绪更像是一种弥漫性的心境障碍。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当一个人产生抑郁情绪时,会对自己以前在意或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或不再感兴趣。
独立学院学生的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不同的是,焦虑情绪是对某件事情的暂时性的反应,主要是因为太过在意或重视而引起的患得患失、紧张,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抑郁情绪会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迫于学业、感情、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产生厌世、自杀的念头,但是焦虑情绪则不会使人产生这种念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抑郁情绪是焦虑情绪的进一步深化,在病理学的研究中,抑郁症是较高级的,但焦虑症是比较低级的一种病症。
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情绪症状,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在众多复杂的原因中,家庭环境对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有的院校组织形式,其大学生产生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的影响因素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也存在其特殊性。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大,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很少经历挫折和打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集体主义意识极其淡薄。进入独立学院后,由于学院本身的特点,加上家庭环境的不同和差异,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及时进行调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影响其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在进入独立大学之前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没有明确的定位,但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意识框架。他们拥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愿望。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它们需要付出高额的学费才能获得一定的收获。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期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资源。但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父母对学生的期望依然很高,这样的家庭压力使学生在学校产生相应的学业压力,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巨大的期望值和无形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进入独立大学就读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实际情况也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相对较弱。远离了父母和家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身的生活难以规律化开展,生活的不规律导致情绪上的严重不稳定,是容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的又一种原因。
与传统的院校相比,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个性相对较为自由,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缺乏沟通交流的技巧。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儿导致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不良的人家关系也是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而他们不善交流、缺乏交流技巧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
四、改善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的方法和措施
理清家庭环境与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的关系,明确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改善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的方法和措施,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康向上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独立学院学生的发展
独立院校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之中,因此,学生产生的一切心理表现都与这三者密不可分。学校要给予学生更多人性化的管理,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学习资源。社会要承担起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帮助学生将有效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经验,更好地就业。家庭要鼓励学生学习,为其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撑,以更多的爱和温暖去建立联系,从而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关爱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使其感受到温暖,从而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家庭成员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关爱,倾听其在学校的困难、挫折,帮助他们分析,并度过难关。
(三)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良好的环境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积极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五、结语
家庭环境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积极探索改善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使更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旭红.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焦虑水平的调查分析报告[J].科教文汇,2012,(26).
[2]王冰蔚,高普梅.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3
【关 键 词】小学高年级;创造性人格;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07-03
在早期教育中,创造性人格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儿童人格以及为儿童创造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家庭是儿童成长重要的场所,早期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父母可以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进行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本文从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与家庭环境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选取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86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其中男生143人,女生96人;四年级104人,五年级67人,六年级68人。
(二)研究工具
1.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测查青少年在创造性人才应具有的四种创造性个性方面的表现程度,适用年龄范围为10~18岁,是由我国学者台湾师大林幸台教授等人修订。测验内容主要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与挑战性4个方面要素。每道题为3级评分制,从1~3分别表示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分数越高,创造性倾向越强。
2. 家庭环境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Moss R. H.编制,该量表用于描述不同类型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评价家庭干预下的家庭环境变化,以及对家庭环境与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比较,该量表由我国学者费立鹏等人修订和改写。其中,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就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
3. 测试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为保证客观性, 整个施测过程中不记名,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现状和差异分析
1. 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现状。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总体状况见表1。小学高年级儿童在创造性人格上,平均分为108.17,等级1(得分在90以下)的人数有15人,所占比例为6.3%;等级2(得分在91~102)的人数有56人,所占比例为23.4%;等级3(得分在103~118)的人数有124人,所占比例为51.9%,等级4(得分在119-129)的人数有37人,所占比例为15.5%,等级5(得分在130以上)的人数有7人,所占比例为2.9%,四个维度的平均值由低到高依次是: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好奇性。
2. 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差异分析。以年级、性别、是否独生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创造性人格问卷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3(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2(男、女)×2(独生、非独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从而考查不同年级、性别、是否独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创造性人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见表2、3),在创造性人格总分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5.149,p=0.007),经多重比较显示,五年级学生在创造力人格方面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M五-四=3.715,p<0.05,M五-六=6.097,p<0.05,),四年级和六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M四-六=1.766,p>0.05,)。性别(F=2.257,p=0.134)和是否独生(F=0.100,p=0.752)的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和是否独生的交互作用显著(F=4.667,p=0.01)。进一步分析表明,四年级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创造性人格上差异显著(F=5.173,p=0.02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M独=110.79,M非独=105.76)。六年级独生子女在创造性人格上显著低于四五年级的独生子女(M四-六=7.56,p<0.05 M五-六=10.05,p<0.05),其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将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和家庭环境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创造性人格与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组织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矛盾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的其他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冒险性和好奇性与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和组织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矛盾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挑战性和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呈正相关,与矛盾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为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性人格影响的大小,本文以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为因变量,家庭环境的十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见表5,首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是矛盾性,第二步进入方程的是组织性,第三步进入方程的是亲密度。复相关系数为0.343,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1.8%,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111.523-1.837×矛盾性+1.653×组织性-1.113×亲密度。
三、讨论与建议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现状
小学高年级儿童在创造性人格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好奇性的平均值最高。从生理特点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初期过渡时期,心理发展变化快,好奇心相对较强。[2]在差异分析中,数据显示四年级小学生独生子女的创造性人格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由于在个性品质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着差别,[3]独生子女会表现出较强冒险性和挑战性。此外,调查结果表明五年级学生的创造力人格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从平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在11岁以前呈先快后慢的下降态势,从11岁到12岁略有回升。[4]本调查中小学生五年级学生年龄大都在11岁,处在创造力人格回升时期,因此五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得分比四年级学生高。从教育层面来看,虽然国家取消小升初考试,减轻小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很多地区,学生进入好的中学需要有好的小学成绩。[5]从小学开始,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很多学生就背负着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的压力,其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与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受到制约,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对老师、家长等外界环境的依赖。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进一步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大部分达到显著程度。家庭的组织性与创造性人格及其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191~0.223之间。如果一个家庭在安排家庭活动或与儿童进行游戏时有明确的组织性,这在保证活动和游戏完成的同时,促使儿童对下一次类似的活动产生挑战心理,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家庭的知识性与创造性人格及其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143~0.185之间。家庭的知识性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以及知识面广泛程度有关,家庭成员的知识面越广,与儿童交流的越多,儿童就越能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该事物,在思维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特性,从而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家庭的矛盾性与创造性人格及其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59~-0.122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越高,儿童的创造性倾向越低。创设一个稳定、和谐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家庭,对于儿童创造个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和亲密度具有反向预测作用。家庭的亲密度即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家庭的亲密度越高,越不利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因为当儿童陷入困境时,如果家庭其他成员对儿童进行过度的鼓励和帮助,儿童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心理,渐渐缺少对事物的冒险和挑战精神,从而抑制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家庭环境层面来看,家长平时应多安排儿童参加一些有益的家庭和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坚持渗透性原则,在家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注释:
[1]师保国.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预测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5):71-77.
[2]马艳云.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4-28.
[3]范存仁.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4(11):70-74.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4
关键词:运动员;社会化;家庭环境;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26—07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did a research into the family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included 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occupation, parents’ strictness on education—expectation on studies, family size—parents expectation, parents’ democracy on education and support, of which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occupation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where they affecte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ization environment of family;Fathers and mothers played a different role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and the way of mothers’ education could produce different socialized results;Parents’ academic expectation could affect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Parents’ judgment on children’s actual conditions affected their occupation expectation and the smaller the family size, the higher the occupation expectation;The judgment on the democracy of parents’ educ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feeling of reducing touch with parents and the uncertain evalu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athletes being far away from parents;Parents’ assistance with retired athletes in seeking jobs depended on parents’ sharing resources and athletes’ capacities;The athletes that left home at an excessively young age with a shorter dependence period on family had little impression on parents and family and were shor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athletes; socialization;family environment;sports
1研究目的
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优秀运动队伍表现出运动员来源困难、成才率低、运动寿命短、退役后安置难等诸多问题,其根本的原因是运动员社会化程度低,并成为我国体育社会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对运动员社会化进行研究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心理适应 家庭环境 初中新生
1 引言
从小学跨入初中的大门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考核和升学方式的转变可能是初中学生需要面临的最大转变,它为个体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生命发展观的兴起促使社会日渐重视转折期个体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转折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意味着“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将“适应良好”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参照因素之一,而适应情况则是综合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
更多的学科,更难的教材,更快的教学速度……往往容易使新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在身体健康、学习环境、群体活动等方面产生新的分化,从而产生表现多样的各种适应不良。而作为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微系统的家庭,对初一新生的心理影响也仍会持续,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会对个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是决定孩子学校适应能力的首要因素[2]。为了进一步探究初中新生心理适应性与家庭环境间的可能影响,此次研究对初一新生的心理适应性状况和其家庭环境进行了调查,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以期能为新生美化家庭环境,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供一定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全部被试为杭州市春蕾中学初一年级新生共34人和其中32位学生的家长。有效调查结果31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5人。
2.2 研究方法
2.2.1观察法
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进行长期观察,了解其学业水平波动情况、观察同伴关系建立变化、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等,综合判断其适应情况是否良好。
2.2.2访谈法
定期与其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或校访、家访沟通,了解其在家表现、与父母关系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等,将访谈内容和其家庭环境量表的调查情况互为补充,长期跟踪了解,综合判断其适应情况与家庭环境之间的联系。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初一新生及其家长发放问卷的方式,结合家访内容来收集信息。进行两年的跟踪研究,收集、整理个案,并在第二年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陈会昌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Scale, APAS)[3]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4]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分析
根据表1所示,两次测验比较中,考试焦虑情境适应得分均值第一次略高于第二次,其余四项均为第二次高于第一次。两次测验的得分均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学生在两年中的心理适应水平有部分提升,但仍较为平稳。
根据表2所示,新初一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管理人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对其考试焦虑情境适应有显著影响。
3.2家庭环境量表分析
根据表3所示,新初一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性别和管理人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是否独生对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有显著影响,非独生家庭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家庭。另外,家庭收入上的差异会对其家庭环境的亲密性和组织性产生显著影响。
3.3适应不良学生与适应良好学生在家庭环境方面差异
根据表4发现适应不良学生与适应良好学生在亲密性因子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以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总分为因变量Y ,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各个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向后法)。结果显示,亲密性是影响青少年心理适应性总分的主要因素(F=216.58,p<0.01),方程的调整系数R2=0.88。对方程的回归系数检验发现,亲密性的线性相关关系极其显著(t=4.72,p<0.01)。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程度可以预测学生第二年的心理适应情况。
4 讨论和建议
4.1非独生子女家庭需要关注分配上的矛盾
根据表3所示,是否独生对家庭的矛盾性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非独生家庭的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来说,有较多的机会面对包括在经济上、情感上的资源分配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的情况更有可能爆发家庭矛盾。并且,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越来越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对于自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非独生子女家庭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被比较,这种“邻居家小孩”的效应对于优秀的一方来说可能是一种鼓励,但是对于相对较弱的一方来说则更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叛逆、自弃等负面情绪,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造成家庭矛盾性的升级。
因此,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需要更加注意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平等分配。特别是有一些孩子刚从家乡来杭就读,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父母身边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难度,连最温暖放松的家庭也在一个适应过程当中。对于他们来说,少比较,多关注、多鼓励可能是营造一个和谐家庭氛围和帮助他们度过新生适应阶段的较好方法。
4.2积极关注、平等尊重缓解适应中的焦虑
根据表2所示,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会对其考试焦虑情境适应有显著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心理适应性量表中考试焦虑情境适应与家庭经济条件呈现同方向的变化趋势。另外,家庭收入上的差异会对其家庭环境的亲密性和组织性产生显著影响。亲密性得分为递增趋势;组织性得分为6~10万最高,小于6万最低。
一方面,学习、生活有一些必要开支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基础作为支持;另一方面,不同家庭的经济收入与父、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系[5]。对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各自的教养方式与其所受教育程度或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表现为随受教育程度或社会地位的升高,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较多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拒绝、否定等的积极教养方式。[6]相对来说,成长于被积极关注、被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往往能对学习有更积极的态度,对考试和成绩有更平和的心态,也更可能与家长和老师有积极的互动,能更有效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
4.3亲密关系是初中生心理适应的助推器
根据表4发现适应不良学生与适应良好学生在亲密性这个因子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表5说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性可能是影响新初一学生对于新环境适应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家庭环境亲密性得分越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水平越高。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越好,表明亲子关系越融洽,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包容和互动更多。而家庭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能够使得成员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互相倾诉、倾听、理解和彼此获得支持。而当面对新环境所带来的更大学习压力、陌生人际关系时,拥有更加亲密的家庭的初一新生在同等情况下,无疑将更加快地投入到新生活中,找到新的乐趣。这样的结果提示,增加家庭成员的亲密感可能是帮助初一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新学校、新身份和新阶段的有效方法。
5 结语
结合调查法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和观察、访谈法获得的实际个案发展状况比较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是帮助初中新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呈现出正性的相关,即亲密性越高适应情况越好。这提示我们良好的家庭关系将成为初中新生适应新学习环境的助推器。营造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父母关系的和谐稳定。初中生仍处于思想品德素质的塑造形成时期,父母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父母的相处模式是他们学习模仿与异性相处的重要对象,其影响甚至会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
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影响将逐渐取代师长教育,但逐渐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仍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爱。常常可以听到有些家长说:“他要什么东西我都满足他了,为什么他却这么不自觉,太令我失望了!”然而,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替代心灵上的充实。如果父母因工作繁忙而疏于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最终造成的结果会是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无法缩短,没有共同语言。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关心不了解自己,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因此,父母可以选择安排有目的地沟通交流或者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比如:吃晚饭时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情,共同完成家务劳动,举办短小的读书会,亲子共同出游等等。通过情感交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并且逐步学会乐意与父母沟通。
参考文献
[1]廉串德, 郑日昌. 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4, 61―64.
[2]Serdeva S. Family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school maladjustment in student with emotional disurbances and behavioral distorders from recovery schools in Bulgaria[J]. Cent Eur J Publ Heal , 1998, 6, 280―283.
[3]陈会昌, 胆增寿, 陈建绩. 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3, 28―32.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家庭环境特点范文6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对策;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90-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口流动由内陆迁往大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流动成为当今不可避免的趋势。十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流动人口作为我国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其发展问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促成的进度。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它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表明小学生自闭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流动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一)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相关理论支持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一个生活环境,家庭外部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需要重新适应这个环境。在心理学领域,环境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已早有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环境决定论,认为一切行为都由环境所决定。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生态学观点,认为远端环境通过作用于近端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心理弹性理论,不利环境有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与教育意识的联系调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今虽然我国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贫富分化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以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有限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支出。在对宁德市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中显示: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2000元的家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并不是很乐观。此外,家庭的经济收入显著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感到生活的优越性,对未来充满憧憬。实际上经济不仅是生活上影响着孩子生活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实力不够无形中给流动儿童带来了沉重的家务负担,在学习之余还要忙于家里的活。甚至因为工作加班无暇照顾孩子,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少。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
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养育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笔者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养方式做了个统计,发现更多的父母是权威型,孩子是服从型。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这样的过程难免会导致孩子自主能力的泯灭。不管大事小事父母包办分配不仅让孩子失去自由生长的机会也给家长带来了负担。
(四)家庭的气氛融洽度
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会增加流动儿童带来幸福感指数。流动儿童往往受到不平等教育、合法权利无法保障等多重压力导致流动儿童失去了在与城市融合过程中的归属感。而家庭就是孩子的避风港,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的种种压力,只能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化解。在本研究中,笔者用家庭幸福指数来反映家庭的气氛是融洽还是对抗。在对宁德市50个流动儿童的调查中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指数为一般程度高达78%。流动儿童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对城市生活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是否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差点,只要家庭和睦,家人情感上互相支持,流动儿童就能在城市里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和谐的家庭氛围能有效为孩子带来幸福感,缓解流动过程带来的问题。
(五)流动儿童学习环境调查
在进行个案调查中,笔者走进光线昏暗的铁皮简易房,找到了杨某。杨某是宁德市蕉城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老师反映该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很乖巧。在她家里就一张桌子,她的课桌就是吃饭时的饭桌,没有台灯,不舍得太早开灯,一回家就要忙着做卫生做饭等,这无形中剥夺了她过多的学习时间。孩子适当帮助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然而当家务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杨某还是自觉性较强的孩子,还能协调好家务和学习的关系,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这么幸运的,在笔者个案调查中访问了25个流动儿童中,有63%的孩子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反映“作业多,但是家务也要做,经常会来不及做作业。”“有时候来不及就要赶作业,有的题目没有经过怎么思考就随便填写。”调查问卷第七题“爸妈会多久带你去图书馆?”经常的占6%,偶尔带孩子去图书馆的占了18%,很少几乎不的家长占了高达76%。这从侧面反映了家长的教育重视度、教育意识不高。并未有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的意识。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更多的是家庭创设的教育环境,要知道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二、走出当前家庭环境的教育对策
(一)和谐家庭关系的维护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的和谐氛围营造。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细微变化,随着年龄增长适应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将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庭中来。多一份耐心,发现流动儿童的成长中的问题,及时沟通给予建议,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收获到完整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往往使得流动儿童在父母亲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父母的认可度较低。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教育、引导和管理孩子,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突破
民主化一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题,它意味着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孩子,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等应该先通过孩子的意见,只有孩子有兴趣去学习,才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民主的把握却是因人而异,应该把握个度,不能让孩子在过分民主的家庭中失去了家长应有的权威。一味尊重孩子的意见最终导致孩子的叛逆,特别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家长在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教育方略。家长应该意识到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定居儿童的不同之处,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不是对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绝对的依赖。家庭教育应该跳出古往今来的教育模式,家长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特别是流动儿童这样一些特殊的群体,更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孩子。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容易受到一些影响,如自卑、孤僻等,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而优化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其重视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流动儿童积极融入当地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宋晓燕.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
[2]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4,(14).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6.
[5]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2).
[6]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B/OL].
http:///link?url=1KXdhqFSyQKRJ7XLm3S
d20AwuC7HS7fFQWiEPNMR6jwGEMKancYv3BwoMSu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