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心理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1

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音”,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的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如我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的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都将影响教学气氛,我还是继续做了下去,但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此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实验成败关键有了深刻的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尴尬”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诚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2

关键词:心理环境 教育教学 成效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的人际关系,如班风、生生关系、课堂围等。教学实践证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开始,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最佳切入点。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的基本条件,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教师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角是教师,因为教师的品德、专业文化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一、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对于教师而言,品德修养主要由道德素质、理论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各方面组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教育学家认为,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由教师创设,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陶冶个人情操。教师情绪紧张、精神萎靡,既不能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也不利于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且还会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在一种紧张、苦闷的氛围中学习;反之,能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愉快。创设课堂心理环境与教师的品德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讲,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使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心,尊重个体差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背景,更是和谐的课堂氛围的主要内容。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较为融洽的关系能够调动师生两者内心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构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处于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主导地位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

一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换言之,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共性,更要清楚学生的个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张扬优秀学生身上的“光环带”,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掌握沟通交流的主动权,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选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内心对教师的恐惧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是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所谓宽容,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宽厚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态度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限、处理的宽待等。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心,且要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处理好偶发事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较差,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的惊叫、书本掉到地上、甚至是一个响屁,都会引起骚动、哄笑。作为当代一线教师,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局面,运用较短的时间处理好,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法不科学、学生学法不正确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教法,指导学生改进学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根本上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二是注重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参考文献

[1]吴艳敏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05)。

[2]金珊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J].黑河教育,2000(06)。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3

关键词:课堂心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为了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改的要求下,以往被忽视的课堂心理环境逐渐被重视。课堂的心理环境对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堂的心理环境相结合,尤其是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优化要遵循的原则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而且比较抽象,作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进行课堂优化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原则。首先明确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都是为教育学生而服务的,在进行课堂优化的时候要保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为学生创造思考、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尽可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三、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在大部分师生的观念里,数学和语文是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学只需要不断做习题,这是有一些偏解的。数学的世界也充满丰富的阅读知识,一个理论的来源和证明,一个真理产生的应用都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规定一定的阅读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并提出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

2.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始终要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入对学生思维的换位思考,理解尊重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方案,满足学生的课堂心理变化需求,教学要适合学生而不是适合老师。

在课堂的教学优化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是要得到重视的,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保证以学生学到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不断进行优化,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4

关键字: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学教学;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6-02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如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它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普遍重视。

1.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

1.1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而言,学历较低。学生们普遍有着低人一等的思想。个人没有过硬的文凭,毕业院校没有响亮的名号,使得他们总是在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面前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没有光环,没有跟别人竞争的资本。从而忽视了高职院校更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只是一味的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没钱,读不起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而无奈选择了高职院校。没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也造成了一些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随着高考的扩招,高职院校在人们眼中似乎成了"只要参加高考,只要想继续读书,就能上的院校"。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偏见,无疑使高职学生更加的自卑,社会上一些人的有色眼光,也给高职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1.2高职院校学生的惰性思想。高职院校所吸收的专科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异,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一般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对学习有惰性。他们总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学习不努力,然后再为成绩不好找这样那样的理由。由于我国过于重视理论教育,书本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也是助长学生们惰性思想的成因之一。

1.3高职院校学生的盲目性心理。现如今,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跟风"。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因为别人在做。也仅仅是因为别人在做。他们都缺乏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独立性。盲目地跟随别人的步伐,报大家认为好的专业,考大家都在考的证书,却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报各种证书的保过班,完全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学到知识技能。

2.运用网络对其心理进行干预的创新研究

2.1随机抽取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386名学生进行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1岁,按人数对分为两个组:一个组为实验组,一个组为参照组。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测试。干预前的测试有效问卷收回了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干预后的测试有效问卷收回了3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我们用症状自评表,来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状况。应对方式问卷有68个条目,观察学生的应对方式,比较两组的行为差异。

2.2下面我们将列出变化较突出的实验组学生干预前后的对比结果进行分析。

表1实验组的193名学生干预前后SCL-90得分的对比结果

由表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的各项指标,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均有显著的下滑。这就说明网络对于心理干预有着明显的作用。

而对照组学生通过测试也得出,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有所变化,但明显没有实验组的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突出。由此说明,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干预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推广,以减轻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3.探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的影响

3.1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优势

3.1.1运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自己心理问题的尴尬。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加放松,更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3.1.2网络条件下的心理教学更容易被高职学生们所接受。相对于接触老师而言,无疑同学们更加倾向于网络。在网络上同学们不必遮遮掩掩,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一些不足为外人道德秘密被挖掘出来。同学们通过网络,也可以发现自我心理的不足,能使学生们在一个更加安全、隐蔽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干预。

3.1.3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相比较人为教学而言,网络更具有时效性。能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3.2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劣势

3.2.1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学生的自闭心理。不利于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扩展。

3.2.2人是鲜明的个体,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跟真实的人交流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网络没有人的情感,也不懂得考虑高职学生的某些特殊感受,因此在某些问题上,网络心理干预不如人为心理干预妥当。

3.3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影响及推广。无论如何,网络环境下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干预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他让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自己。不拘泥于条例,不拘泥于框架,使灵魂更加自由。在网络中展示高职学生就业的美好前景,树立学生高职不等于丢人、高职也有好出路的思想。也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把网络心理干预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高职学生能够心理更加健康地成长。

结论:网络对于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心理学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道路会越走越宽,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运用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可以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使更多的高职学生在网络心理干预当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祝晓强. 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7)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 课程整合 氟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 一、氟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FIAS)是美国教育家佛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它包括三部分: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即量表(见表1);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标的迁移矩阵。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分类表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在课堂观察中,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一般每间隔3秒钟观察者就依照编码系统量表的分类记录下课堂过程相应的编码。一节45分钟的课大约有900个编码,这些编码反映了课堂中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这些按事件按时间顺序连接成一个序列,又能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风格。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为了帮助观察者准确判断师生语言行为的类别,该分析系统制定了以下观察原则:1、当不能确定某一种语言行为究竟属于哪一类时,选择远离“5”的类别,但不能选择类别“10”;2. 如果在3秒钟时间内出现多种语言行为时,把它们全部记录下来;3. 当教师叫某一位学生名字时,属于类别“4”;4. 当教师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时,属于类别“2”;5. 教师不是以嘲笑的态度和学生开玩笑,属于类别“2”,如果是讽刺、挖苦学生,属于类别“7”;6. 如果观察者不能确定某一种语言行为具体归属哪一类别时,就归属于“10”。

二、课例分析《学会沟通,让心靠近》

1. 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2. 数据统计与矩阵表格分析

表格中对角线上(左上到右下)的各个单元格叫做“稳态格”,表示某种行为出现的时间超过3 秒,即持续的做某事。如5―5 稳态格中的数字表示持续讲授,9―9 稳态格表示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10―10 稳态格则表示这段时间内课堂中进行的是一些无意义的语言或行为。

(1)师生的情感氛围。图中所示矩阵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浅灰色)为积极整合格,若在此区域内记录次数密集则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深灰色)为缺陷格,若在此区域内记录次数密集则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有隔阂,是课堂中应注意避免的现象。从矩阵中可以分析出,吴美玲老师的这节心理课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81,而落在缺陷格的记录是3,积极整合格比例为8.55%,明显大于缺陷格比率0.31%,可见在多媒体环境下,这节心理健康课堂的师生情感氛围比较融洽。

(2)课堂结构。 弗兰德斯迁移矩阵分析公式、含义

在吴美玲老师的《沟通》这堂课上,教师语言比率为51%,学生语言比率为48.6%,可见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率,整堂课并非教师的“一言堂”,在体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沉寂比率为0.31%,但学生是在思考教师所给出的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沉寂比率为0,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3)教师的倾向。《沟通》的课堂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1―4 列次数/5―7 列次数)为89.4%,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从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的比率(6―7 列次数/2―3 列次数)为10.5%来看,吴美玲老师对学生注重施加积极的影响,如鼓励、表扬、采纳等,避免批评、责骂等消极影响。

三、启示与结论

笔者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吴美玲老师执教的心理健康课,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利用率和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且此结论是客观公正的。

教学心理环境范文6

为深入探索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和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和学生交谈,特别是通过体育课的观察与比较,深深感到,目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除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外,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训练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部分学生怕吃苦,怕锻炼,怕影响学习,怕伤及身体的情况特别严重,尤其是家庭较好的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和女生特别严重。很大一部分学生愿意参与活动,但又怕影响身体和学习;愿意上体育课,又怕伤及身体;愿意学习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又怕这怕那,等等。

1 借助室内体育课教学的优势,进行综合心理品质教育

中小学的体育课,有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移居室内进行体育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学期开始、学年开始,都按照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室内体育综合素质教育,重点围绕上好体育课和基本要求,中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基本要领与训练内容,中学生体育达标的规范化标准和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准备等。这看似简单的教学,实际上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果中小学生的第一堂体育课上好了,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了,学生对体育就感兴趣了,体育课就有激情,训练就有目标,素质就能达到要求;反之,中小学生就不愿意上体育课,不愿意参与活动和锻炼,体育课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例如,在上第一堂体育课时,首先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我国老女排拼搏的剪辑片,让中小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育的精神和内化的动力。学生观看后,纷纷提出决心,决心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锻炼水平,更有的学生立志要在体育学习与活动中有所建树。组织学生观看我国以及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适应体育心理锻炼与学习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热爱体育,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进行体育学习的良好心理动机。组织学习体育课自我保护意识与基本要领,通过先进体育人物的事迹,感染与教育每一位中小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心理准备地去上好体育,学好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达到升学、成长与综合学习的目标。

中小学生通过第一堂体育课,接受心理教育后,他们就会对体育乃至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或许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心理教育是个动态的载体,它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教育与指导,更需要体育教师挖掘教学方法,通过个性整体、通过典型带动全体。

2 精心设计好体育课的开场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心理疏导教育

导课是中小学一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这是因为导课的优劣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影响到浓厚学习兴趣的养成,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说,在中学生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把导课作为教学的开始、教学的前言、教学的导引和教学的指令,进行组织与实施。当然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体育教师抓住了导课教学,通过导课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学习中去,心理解决好了,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自然也就有了。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始于开始,还原于结果。就是说,体育课的心理教育,也必须放在上课之时,即导课时,此时十分重要。如果此时做好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体育课的成绩必定会好的。体育教师如果把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人格魅力、健康的心理需求、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向学生交待明白,那么学生对体育课就会不畏惧,不怕吃苦,不怕影响身体,更多的是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每节体育课均抽出2~3分钟的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二要求学生不要担心因体育锻炼而伤及身体;三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要精力集中,强化自我保护意志;四要求学生学会精诚团结、互帮互助、爱护同学;五要求学生注意适度,保持良好心态,以健康的心理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生对上好体育课有了正能量,还怕体育课上不好?还担心学生的体育成绩上不去吗?

例如,在组织学生上中长跑体育课时,并没有像传统的体育课那样,先组织学生进行跑前预热,做做小的动作练习,伸伸筋骨等,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为期5分钟的心理疏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吃苦耐劳的关系,体育锻炼与心事健康的内在联系,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推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助于全面提升身体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习与参与其他的活动等。体育教师重点围绕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进行疏导,当中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后,再组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练习与规范化的体育动作活动。

中长跑是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体育项目,而且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度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中长跑已经纳入了中小学体育身体素质检测之列,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完成中长跑体育锻炼活动至关重要,也标志着中小学体育训练能否实现全过程管理。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能将其他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体育课的学习扫清心理障碍。

3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

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由于年龄、体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胆怯、畏惧和恐慌心理等,不仅影响到一个学生体育动作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并始终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