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情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情教育论文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1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 

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个性特征培养

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单单是简单的足球技术的训练,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比赛场上的意志品质,赛场上运动员的自觉性、勇敢、果断、坚韧、自制等特征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良好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性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它所表现和提倡的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等,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重礼让、轻竞争,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强调的竞争、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冲突的,从而抑制了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强调重文轻武,“静”不主“动”,而体育运动则强调以动为主,提倡尚武精神。显然,很多方面是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2.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现状

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培养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应该把对个体日后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灵气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场上创造性不足。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促使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比赛的压力、环境、紧张程度都与训练不同。与其他项目相比,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具有更为明显的非同一性。足球比赛场地较大,技术动作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强,战术变化复杂,这些要求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能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因此运动员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否在紧张、复杂的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化至今,整体实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不完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飞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个性特性的培养已成为足球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日趋激烈的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认识上偏差,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很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特性的训练,一味强调身体及技战术的训练。训练都是同一内容,球员被动接受和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练员规定的动作和套路。在教学比赛中,很多教练员把打整体放在首位,没有形成鼓励青少年运动员利用个性特征创造性发挥的氛围。通过对其赛场上个性特性的观察,运动员大多数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容易激动,思想僵化、思路不开阔、做事缺乏探索求新的精神,独立性不强、喜欢依附于他人,自制力差、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松懈,个性特征表现明显不足。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培养的影响

首先,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特性深受几千年封建宗教思想和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和谐中庸的东方文化特点,崇尚“和谐”、“恪守中道”、“不为人先”,追求“和为贵”、“尊共性抑个性”、“中庸不鼓励冒险”,表现出安于现状、不相竞争、得过且过的文化个性特性。这种特性影响造就了足球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个性特性,例如嫉妒、怕出风头、谨小慎微、不敢担当,追求四平八稳。这种个性特征在足球赛场上的表现就是勇猛不足,争抢不积极,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没有自信,与西方足球理念追求的强烈刺激性的运动风格有很大差异。

其次,中国的文化传统还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体,轻视个体权利。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国儒道文化依然顽固地主导着中国球员的心理个性,进而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足球在面对激烈的身体对抗时,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温文尔雅”,一方面由于多年自我意识个性培养的缺失,依赖心理强烈,因此其场上风格非常尴尬。中国足球一直想通过聘请外教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风格,但屡屡的失败表明,中国足球风格的改变还要从青少年抓起。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重视个性特性中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不同的思维定式会产生不同的足球理念。在直觉思维的判断下,中国足球的理念经常是“重球轻人”,重点在“球”上,因此,比赛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球”上,进攻和防守套路很少根据队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进攻时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和灵气,防守时又经常在重大比赛关键时刻漏防了对方最危险的球员,以致铸成大错。在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下产生的理念是“人球并重、更重人”。重点是把“人作为施动的主体”,把“球”作为受动于主体的客体,一切技术和战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围绕“人”进行,根据队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比赛技战术,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特点鲜明的足球超级巨星。这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更是我国足球理念和西方足球理念的差距。

4.结语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下的儒、释、道文化中的糟粕严重地阻碍了对青少年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因此,在汲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同时,对待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学习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为培养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良好个性特征服务。教练员在教的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谧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考试,2011,(6).

国情教育论文范文3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五)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