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1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定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在一方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中进行的,其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存在着职业的各种危害,如何有效地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
1 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1. 1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 2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
(1)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等对人体有害。(2)甲醛薰蒸消毒不能浸泡的电钻、电刀头、各种光纤导线,10%福尔马林固定的手术标本,使手术室散发着浓烈的甲醛味,对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3)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产生头痛、心情烦躁。(4)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的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 3 手术室医护人员由于手术时间过长不能及时就餐,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定,可导致胃肠疾病发生等。
1. 4 消毒液对人体的损害
2%戌二醛可引起皮炎、结膜炎、少数人可过敏。含氯制剂928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 5 锐器损伤
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针极易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易感染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另外,在清洗手术器械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1. 6 电器的危害
手术室电的设施很多,如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磨钻等,如操作不规范、思想不集中,就会损伤自己。
1. 7 疾病感染的危害
手术室护土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等,受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尤其是血液传播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 8 X光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X光射线可导致癌、遗传和血液疾病等。
2 防护措施
2. 1 由于手术室工作有其特殊性,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安排中应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如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交替工作,可缓和器械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器械护士在手术台上应注意节省体力及站立姿势,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疲劳。手术室护士还要做好自身心理调节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工作。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放松紧张的神经。
2. 1. 1 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麻醉废气用管道接至门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防止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2. 1. 2 甲醛熏箱定期维修保证密闭,也可将福尔马林熏箱安装负压吸引孔抽吸。标本使用特制塑料袋,扎紧开口,防止福尔马林散发,并及时送检标本。
2. 1. 3 选择焦烟少、声音低的电刀,术中提醒手术医生边切割边用吸引器吸除烟雾,减少空气污染。
2. 1. 4 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2. 2 养成早餐的好习惯。手术前了解手术时间,保证充分的睡眠,早餐要营养丰富。巡回护士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轮流进餐,对手术时间特别长的手术中间加餐牛奶。
2. 3 手术室护士接触挥发性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小心将消毒剂溅到眼睛、皮肤上应反复用清水冲洗干净。
2. 4 术中器械护士严谨操作,传递器械准确,加强术中协调配合,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术后刷洗整理过程中应谨慎小心,将刀、剪放在弯盘中,避免误伤。一旦受伤应及时挤出少量血液,用2%碘酊处理伤口。
2. 5 手术室仪器设备要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带电操作,各种导线全部连接后方可开机工作,以免发生电灼伤。
2. 6 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的宣教,使其对职业感染有较全面的认识,对乙肝患者,常规手术通知单应注明乙肝阳性。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
2. 7 手术室应配备铅衣。X线摄片时,护士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护士长在人员安排上应特别注意合理、适当,避免少数人在短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护士孕期禁止接触X射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防护意识的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职业性紧张情绪,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通过护士的自身防护和自我保健可以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师前.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1994,9(8):8.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2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2.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前不久发生在深圳山厦医院的“钢盔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个极端个案中给我们敲响警钟[14]。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陈纪刚,陈健,王文静,等.浅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场所健康的实践一致性.环境的职业医学,2002,19(3):172-17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
[3]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奋,何继亮,张美辨.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1):21-22.
[8]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9]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10]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6):957.
[12]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Ⅲ.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3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1.4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防护措施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加强药物管理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加强自我防护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
2.4重视洗手与戴手套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4
关键词:检验;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在血站实验室,其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这些标本虽然经过献血前的初筛检验,但实验室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还要对这些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项目的检测,虽然是检测,但仍旧无法排除各种病原体的"侵入",加之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及废液,这些极具生物危险的生物因子会产生感染性致病因子,它们会间接地散发到空气中去,或是直接感染,这些都会对实验室检验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1]。因此血站检验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1血站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1血源性危害 众所周知,血液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它主要包括乙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对人体的威胁性较大。作为检验人员在检测和采血过程中不慎被血溅污或针头刺伤时有发生,这就会对自身造成感染。在实践中,最常见的传染病有以下三种。①是乙型肝炎:我国属于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是HBV感染和发病的大国,在这些人群中HBsAg的携带者超过了10%,约有1.3亿人。血液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HBV在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浓度较高,0.004 mL少量的HBV血液就会使检验人员感染HBV。②是丙型肝炎:血液也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丙肝病毒的丙型肝炎患者中其HCV在血液中的浓度是102~103/mL左右,流感样症状是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但有时症状并不明显,极易被忽视。③是艾滋病:据统计,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检出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发展呈蔓延发展趋势,艾滋病的的流行为检验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带来了一定的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1.2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的危害对血站检验人员的感染亦不容忽视。①是皮下或黏膜透入。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血液,一些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在所难免,如被污染的血液针头刺伤或皮肤直接接触血液,因此检验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当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不小心滴溅在皮肤上,皮肤受到感染后会通过手到脸的动作造成传播或感染,如果皮肤因损伤也造成直接感染,需引起重视。②是由于吸入含病原体的物质引的发感染。当血站检验人员与携带病原体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时,由于没有采取防护措施,极易会引发呼吸道疾病感染;当在实验室进行标本分离时,有时因血液滴溅容易引起气溶胶的形成。所以,检验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措施,确保避免这些生物性危害因素的损伤。
2防护措施
2.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无论是血源性还是生物性危害,检验人员都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熟知生物危险性的常识,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对于气溶胶的吸入、锐器刺伤及割伤等相关感染要注意防范,对于血源性的危害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实验室检验人员要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严格遵守血站相关控制程序和操作规程。进入工作现场应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和手套。
2.3操作中的防护 ①是血站的实验室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人员在工作区域不得佩带戒指、手链等饰品,帽子应把头发全部遮住,接触污染性物品或操作台后应及时更换手套,对血液的常规操作要在工作台上进行,摘掉手套和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要洗手。②在处理样品或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防止内容物外溅,应戴口罩、防护眼镜,无菌操作应穿戴无菌隔离衣、帽子和口罩。如果不小心接触到HBsAg(+)的血液,并被试管刺伤,先挤出污染血,用水冲洗伤口后进行消毒[2]。③还要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并进行定期乙肝血清学检查。这些补救措施实施最好在24 h内进行,最迟不能超过1w。
2.4做好废弃物的处理 例如废弃针管、针头要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对于特别标记的试管,要防止试管口处的血样污染,用后的试管要进行妥善处理。对于实验完毕后的试管连同实验的滤纸、试纸条、反应板、一次性手套等各种废弃物品一并焚烧。
2.5离心操作要加盖 离心时,试样会由于操作上的不慎而溅出或试管破碎,这些都可造成污染。为了安全起见离心时试管要加盖。
2.6加样要谨慎 在加样时,无论是全血、血浆或血清均是开放的,在加样与取样的操作过程中极易引起污染。使用加样器当进行自动退出吸头时,液体会很容易蹦溅,如HAV、HBV、HIV等各种病毒及其他还有细菌,都会引发直接感染,因此在加样时小心操作,确保安全。
2.7避免间接传播 为了避免检验人员的间接传播,检验人员接触样本的手应进行清洗和消毒后再去触摸操作台、仪器、物品,否则会引发间接传播。另外,检验人员还要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避免锐器损伤。
3结论
本文通过对血站实验室检验人员经常接触的血源性、生物性危害因素分析,明确了其危害性后,在工作中要提高自我防范安全意识,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临床实践工作,加强自身防护[3],把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把职业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清云.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8,(17).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5
1.2 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特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害。
1.3 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室内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在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时,如安氟醚、异氟醚、笑气等,现配现用,长期接触可造成肝肾病变,当对患者进行吸入性麻醉时,药液不可避免地会散发在手术间的空气中,无意中又形成一种空气污染。药液散发的多少与空气暴露的时间、麻醉机的密闭程度成正比。在对病员进行麻醉时,应道德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振作。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如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2.2 为了避免生物感染,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肝功、两对半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病人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的交叉感染。
2.3 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2.4 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4.9(8):8.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6
【摘要】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急诊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诊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自己的保护,使急诊护士容易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征
1.1 物理因素
1.1.1 锐器伤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病人病情急、伤势重、抢救处置紧张,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针尖、玻璃等的频率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有报道,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1],锐器伤是导致急诊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据报道:锐器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3]。
1.1.2 辐射因素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护士经常要护送病人做一些辅助检查,如CT、核磁共振成像(MRI)、拍片透视等, 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4]。使用紫外线、臭氧等消毒灭菌,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吸入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5]。
1.1.3 噪声危害 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分贝,而急诊科平均噪声值为43.0~52.9分贝,明显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蒋红等人的研究显示[6],急诊科24小时所有测音点测都超过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84%。急诊科人流量大,噪声也大,长时间在高音量环境中工作,易导致头痛、失眠、易怒、耳鸣、心里紧张等不适症状。
1.1.4 负重伤 据国内资料统计,腰背扭伤是医疗服务行业最常见的意外之一,如急诊出诊时,搬运病人上下楼,协助病人做检查,帮助病人上卫生间,搀扶突然跌倒或晕倒的病人等等。由于不合理的搬运姿势,造成脊柱损伤或肌肉伤。急诊护士长期处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易发生腰背扭伤[7]。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8]。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9]。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10]。
1.2.2 各种治疗用药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11], 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 生物因素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对病人进行处置抢救,如气管插管、吸痰、洗胃、止血包扎、静脉穿刺等,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12],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中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含乙型肝炎的血液和体液感染机率为6-30%[13]。
1.4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突发事件多,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病人及家属过度焦虑,期望大,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而今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所以在抢救时,护士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去面对病人或家属的心理暴力[14] 。一旦病人救治无效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护士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人员短缺夜班频繁致生物钟紊乱,使人体的免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也会致诸多疾病发生。据资料报道,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80%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有疲劳感,40%情绪不定,20%易激怒[15]。另外随科技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要求急诊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更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自我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减少职业暴露作为一名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必须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要认识职业暴露的风险及危害,了解预防接种、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正确选择防护用品,学会正确处理污染锐器、血标本、医疗垃圾。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或侵入性治疗时,尤其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均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特别要注意眼、皮肤、黏膜及皮肤破损处的保护。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及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应带好口罩、手套,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在搬运和移动病人时,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知识,充分利用人体力学原理,不得使用蛮力,在体力不佳或人员较少时应积极寻求帮助,从而避免腰背受伤及肌肉拉伤的发生。
2.2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美国CDC(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估表明:62%-88%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16]。在工作中管理层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培训,可通过讲座、发资料、知识测验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及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9%以上的各种暂时细菌[17]。严格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护士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35次以上[18]。
2.3 改进医疗器具和工作环境,完善防护设施和措施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准。医院要加大对急诊科建设的投入,添置先进医疗器具,完善急救防护设施,急诊环境设计布局合理,防止人为对护士的伤害。护送危重患者做检查,应穿防护服。建立急诊医护人员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对发生职业损伤者要及时给予救治,如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安全保卫工作,24小时有保卫人员值班,并建立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的网络,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使警力在短时间内即刻到达现场,最大限度地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
2.4 科学处理意外暴露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专管人员汇报并填写报表,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
2.5 建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
急诊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应有自己的支持系统,如健康娱乐中心,心理咨询室等, 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 、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19],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的付出和获得的社会尊重之间平衡。解决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减轻其工作量,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
3 小结
急诊护士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以预防的,各级人员都应积极支持急诊护士职业防护工作,急诊护士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2]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3]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532- 533.
[4]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5] 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 2004, 12(1):58.
[6] 蒋红,李曙光,刘华晔,等.综合性医院噪声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37-39.
[7] 陈翠,周桂元.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4(5):42.
[8] 王亚丽,王雪梅.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范[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3):137.
[9]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30.
[10]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11] 周佳.浅谈药物治疗中护士的自我防护[J].护理研究,2001,15(5):292.
[12] Hosoglu S,Akalin S,Sunbul M,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bloodborne exposure in Turkish hospital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 (37)1:65-69.
[13]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4.
[14] 陈祖辉,王声涌.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6.
[15] 廖文丽.急诊护士潜在的健康问题及自我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4,20(4):139.
[16] 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程序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38.
[17]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