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推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旅宣传推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旅宣传推广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1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师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2

在回答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问题时,她表示,一是希望从产业和城镇两个维度破解城乡二元问题,二是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推动供给侧改革,三是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她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应当以保留乡土文化、精神文明为基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手抓、两手硬。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在政府层面上推动,孔蓉认为,政府需要在政策层面上有所创新和聚焦。无论是中央、省级还是市县镇一级的政府,需要以包括政策根本导向、政策组合、政策支持等方面为突破口,在政策实施方面多下工夫、多调研。要建立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包括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保障。她认为,要想在推进过程中稳步前进,一方面要做好与国家政策相对接的工作策划,另一方面要不断聚焦,变务虚为务实,更有实效地通过文旅小镇建设来推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文化内容与文化元素的创造可以产生价值,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用‘文化+’切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中,着力探索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凭借自己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经验,孔蓉表示,文旅小镇的建设需要从知识结构调整、具体项目运作、各种各样资源渠道的协调、政府角色向市场角色转换开始,多维度解读国家特色小镇相关政策,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使中国城镇化发展从“速度城镇化”转向“深度城镇化”,从“深度城镇化”转向“优质城镇化”。

特色小镇建设的引导者是地方各级政府,建设主体是社会企业,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文化部的直属单位,其优势是能够对行业政策准确把握,对行业资源、社会资源等相P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协调、利用。因此,中心把自身定位为文旅小镇的外来动态激活者和资源整合者,期望通过政策和理念、顶层策划和模式设计、资源及渠道配置等3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孔蓉代表中心向与会人员具体介绍了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新思路:

第一,在文化新经济整体环境下开展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努力为社会提供具备可操作性、可量化性的体系标准,为国家文化新经济战略推动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以“文化+”作为产业跨界转型的第一块踏板,充分运用文化元素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挖已有文化模式的商业架构,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中心即将启动“全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示范点共建项目”,通过搭建文化、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资源平台,探索跨界融合模式的试验。

第三,以非营利模式组织筹建“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联盟”,以打造资源型平台为目标,跨界整合关联性行业资源。该联盟主要聚焦文化产业类企业、旅游地产类企业、互联网信息类企业、投融资企业,以及休闲体育、休闲农业、健康疗养等相关行业。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3

[关键词] 旅游城市 品牌创新 概念模式 对策

一、旅游与旅游城市品牌创新的耦合点

笔者结合当前一些创优旅游城市的成功做法以及它与品牌创新的耦合点,认为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品牌创新将起到关键作用。理由如下:

1.国内已有很多旅游城市通过打造品牌赢得了跨越式发展。国内外很多旅游城市通过打造品牌形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国外的夏威夷通过旅游规划和品牌策划,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前往观赏,取得了很大的效益,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国内的大连很早以前就以花园城市形象在市场上进行了传播,以及打造大连旅游形象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旅游城市尤其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跨越式的发展。

2.情境化旅游城市的生命力的途径之一便是品牌化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就是城市的产品,当旅游城市品牌化之后,城市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旅游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知道和了解这个城市,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相连,让它的旅游文化精神和自然美的情境融入城市的每一个元素之中。让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与旅游城市同生共存。

二、旅游城市品牌创新模式探讨

笔者借鉴了企业形象的组织构成体系认为,旅游城市品牌创新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旅游城市依托的社会环境、旅游城市经营管理与创新环境;微观方面的旅游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城市的设计与宣传推广、中观方面的,由此构建旅游城市品牌创新的概念模式:

1.微观方面。一方面由于每个城市的深层文化内涵、城市景观、城市人文风俗、自然景观等不尽相同,城市旅游形象必定具有其独特性,反映特定旅游城市的鲜明特色。而这种独特性正是经营城市的微观资本,是成功打造城市品牌的立足点。另一方面旅游城市品牌概念模式以宣传组织,扩大影响力为目标,但是与企业品牌建设有一定差别。因此旅游城市的设计和宣传推广策略也尤为重要,称为旅游城市品牌创新模式的微观组成部分。

2.宏观方面。旅游业是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许多方面,是一种关联度高、依赖性大、涉及面广、竞争性强的独特行业,因此需要一个宏观的指导旅游城市的经营与发展,笔者认为旅游城市依托的社会环境、旅游城市经营管理与创新环境便是其品牌的宏观构成。旅游城市品牌的经营不但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且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3.中观方面。优秀的旅游城市品牌应当是全民参与的结果,当然就包括了市民参与旅游城市品牌组建的程度和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视觉认识和反响,市民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居民的一举一动都对旅游城市形象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旅游城市品牌创新过程中,居民应该树立旅游城市中的观念和行为 (如在旅游接待方面的服务行为等),同时外来的旅游者与其产生认知互动,旅游城市外来旅游者的对旅游地的环境产生美好而愉快的综合感知和整体印象,并将其感受和信息进行传输,将对旅游地起一个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有利于旅游城市市场推广和发展。

4.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创新旅游城市品牌。在创新旅游城市品牌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三个方面,促进旅游城市品牌又快又好的建立。笔者认为:要实现三者的协调正如图所示,应该加快它们之间要素的互动,打破要素流动的瓶颈,实现要素之间良性发展与创新,尽快建立协调机制和创新机制,在资源和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他们三者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打造优秀的旅游城市品牌。

三、加快旅游城市品牌创新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创新。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旅”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确保旅游城市品牌健康发展。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被关注程度,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扶持和提高旅游城市品牌的形象。

2.依托资源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旅游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谁拥有知名的品牌产品,谁就拥有市场的“点金术”。谁拥有顾客,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优势。谁能在第一时间创造出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特色化与个性化越强的旅游产品和创新性与启智性越明显的旅游服务,能够占领市场先机。旅游城市和景区通过产品创新,强化产品个性和表现力,培育核心资源,能够塑造核心能力,提升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顾客的心理感知,提高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吸引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顾客占有率。

3.鼓励和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创新。品牌创新也可来源于市民和旅游者的创新思想、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旅游城市的品牌价值是由每个参与的人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市民,能够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旅游城市品牌创新作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曰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朝明: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2006,(09)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4

危机之下发现机遇

2008年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打击,也让旅游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青岛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今年上半年无论是星级酒店的入住率,还是旅行社的招徕或者接待游客量,或是个旅游景点接待观光者的数量,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面对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青岛市政府从危机中找到了机遇,并借此发展青岛旅游业的新格局。

青岛一直是幸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造就青岛的独特,与百年奥运结缘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青岛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借此发展起来的青岛旅游业,也越来越完善和成熟。然而青岛并没有沾沾自喜,要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旅游城市发展到国际化的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前行道路还很长。而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正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促进内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旅游业,被公认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旅游业的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就业容量大,旅游消费同时兼具最终消费、综合消费、多元消费的特征,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能达到“一业兴”带“百业兴”的效果,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也会愈加显现。于是,在尚未回暖的经济环境下,世界各地争相发展起了旅游产业。青岛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对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的提升。

扛着挑战修炼升级

与以往不同,这次借机发展的青岛旅游业,不再是简单地宣传推介城市的旅游形象,或是改造城市旅游的设施,而是全方位的发展提升。青岛旅游城市的定位、旅游产品的开发、涉旅企业的扶持和优化组合,乃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将囊括其中。

日前,由青岛市旅游局牵头,正在编制的邮轮经济发展规划有望在7月份完成,这项规划中初步确定,青岛将以奥帆中心为胶州湾东部岸线龙头基地,以开发区唐岛湾的游艇会项目为西部岸线龙头基地,带动整个环湾游艇、邮轮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游艇、邮轮等海上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改善青岛的旅游产品长期以单一的、传统的景点观光为主的尴尬局面,使其变得更加丰富,这将吸引不同旅游需求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而青岛天幕城、劈柴院和欢动世界游乐场的建设和改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组建旅游联盟之前,青岛市南区旅游局便积极扶持相关单位,不仅通过传媒集中宣传推广辖区里的涉旅企业,并成功组织旅游大集为商家和游客搭建起一个互惠互利的平台。可以看出,这种优化整合的策略,让在金融危机下“散兵游勇、各自为战” 的涉旅企业联合起来共享资源,而对旅游企业的培养更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

此外,青岛市对旅游软环境的进一步建设,无疑是将软肋提升成为强项,青岛市通过主办全民导游大赛,不仅提升了旅行社导游员的业务素质,还培养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成为青岛导游的后备人才,也让社区居民和出租车司机成为宣传青岛的另一窗口。作为青岛旅游业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旅游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将同旅游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起,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而稳固的基础。

重塑产业崭新格局

这场声势浩大的、以拉动内需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大发展,将让青岛旅游业的未来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青岛旅游业的未来会怎样?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的提升和发展,青岛将会塑造和培育出城市的旅游品牌,这将有利于未来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品位的提升。此外,旅游企业的引进和培养也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一些旅游大项目的建设让青岛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并丰富青岛旅游的多用性、综合性。

我们还能预见到,青岛旅游产品也将会越来越凸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特色:奥帆赛留下的奥运遗产、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时尚健康的水上运动,这些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将丰富青岛旅游产品,更让青岛旅游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色――奥运、文化、节庆、海上休闲、度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的游旅者的旅游需求。

进入21世纪,世界给青岛旅游业带来了两次机遇: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让这座年轻的百年城市赢得了世界的聚焦;2008年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则为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又一机遇。前者给青岛带来了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后者则给青岛带来全面提升的机遇。相信,青岛旅游业借助这次机遇的发展、提升更值得人们期待。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5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自主旅游时代,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满足游客追求特色化、品质化的要求。根据自治区文旅厅及剧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剧院党办主任董海珍、杂技团副团长吴群组成调研小组,先后考察了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抗战纪念园2个4A级景区。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景区基本情况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突破传统休闲农庄的打造手法,围绕“农耕”文化,运用创意手法,着力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街、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广场、绿色长廊、民俗活动互动区、农业大地景观、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黄河文化园、宇鑫温泉水世界、葵博园等农耕文化旅游景观等休闲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休闲与观光、浪漫与体验的深度结合。

存在的问题:一是景区、景点均属于公益性质,全部免收门票,无收入来源,景区运行靠财政支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作为4A景区,餐饮、住宿、娱乐、体验等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吃、住、行、游、娱、购的产业链。三是景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维护费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区没有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之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以保障。五、景区内缺少表演艺术的支撑,活力不足。

(二)内蒙古抗战纪念园

发展红色旅游,是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思想沟通的纽带,更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五原县县委县政府在红色旅游项目规划过程中,关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多产融合发展,在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和景区开发运营等方面逐见成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内蒙古抗战纪念园是4A景区,五原县委县政府在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在4A景区基础之上做出提升。结合展馆、牌楼、纪念碑、烈士名录墙、墓冢、展厅、骑马石雕、广场和地道等设施,打造军事文化体验、地道观光休闲运动、民俗、文化体验、农耕休闲体验等多个元素体验区。将总体定位为以乡村资源为本底,以抗战文化为特色,集红色研学、自然观光、民俗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参观游览与乡村风情旅游区。

存在的问题:一是运行经费不足。现园区每年运行费用需200万元,因设备老化运行费逐年递增,县财政困难,所以运转难度大。二是纪念馆内没有声光电设备,缺少展陈物品。抗战纪念馆在2017年建馆后,自建馆以来此项多媒体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设计和施工,展陈物品稀少、品种单一。三是内蒙古抗战纪念馆二楼与地道急需布展。由于资金紧缺,纪念馆二楼需装修并布展。四是烈士陵园区需维修。由于受地翘运动、盐碱渗透等影响,目前现状总体陈旧,急需进行维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调研组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蒙古族文化为亮点,打造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构建满足可吃、可玩、可观、可乐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功能;二是针对观光休闲型大众游客,创新游憩方式,打造具备户外运动、民俗观光、康体健身、绿色休闲四项基本功能的体验区;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为核心,打造河套商业休闲带。

其次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解决的是客户的需求。曾有旅游专家讲过关于“后备箱”的故事:我看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好不好、生态农业做的成不成功,标准就是看游客的车的后备箱是不是装满了当地的土特产。用什么东西来装满他的后备箱呢?应季的农产品只能满足一时,别的时间怎么办呢?要满足游客旅游中“购”的需求,必须要有一些深加工的东西,把农产品变成礼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农村的传统手工业,如特色民俗产品、面人、竹筐、豆腐、榨油、酿造酱油等等,可以通过体验让游客参与制作,也可以做好卖给游客,既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乡村旅游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在农村进行建筑改造,既要保存乡土特色,又要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为更加舒适的休闲度假环境支付更多的费用。民宿、农家院在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硬件设施,需要景区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文旅宣传推广范文6

一、杭州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

杭州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经济基础和相关产业发达,发展旅游农业优势独厚,前景广阔。

(1)区位优越。杭州毗邻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的省会。这一区域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作为区域龙头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为杭州接轨上海、联动周边、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杭州交通便捷,是华东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2条公路国道线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拥有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城乡交通网络健全,乡村可进入性良好。2004年,全市等级通乡公路硬化率100%,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别为75%和72%。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为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支撑。

(2)客源充沛。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4年有123.4万境外游客和超过3000万的国内游客来到杭州观光旅游。随着城区规模扩张,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乡村才拥有的那种清新自然、恬静悠闲的环境,产生了走出城市钢筋水泥丛林到农村大自然中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2004年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杭州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分别为4242美元和4695美元,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65元,大多数人已经具备外出休闲旅游的经济支付能力。杭州周边农村绝大多数项目特别适合城市居民1―2天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杭州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也为居民“短、频、快”地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了便利条件。

(3)基础良好。杭州素有“鱼米之乡、茶乡丝府、文化之邦、人间天堂”之美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条件良好,山水资源丰富,拥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建设都市农业,积极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顺势应时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高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杭州市首批命名了15家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并被冠以“杭州市国际旅游访问点”,其中有8家单位已正式向境外游客开放。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中国)花木城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杭州白马湖渔村、景芳休闲渔业快乐庄等8个基地被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和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4)机遇难得。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的三大国际盛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将于2006年在杭州举办,会期历时半年,是融休闲、旅游、娱乐、会议、展览、大型活动为一体的国际盛会,具有会展规模大,招商内容多、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特色,直接为休闲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预计有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海外客商赴会,计划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海外游客100万人次。世界休博会的召开,将使杭州“休闲之都”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通过世界休博会“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主题演绎,将为我市农业旅游注入新的理念和信心。世界休博会历时半年、数以千万计的巨大客流,将为我市农业旅游点带来可观的创业机会。举办世界休博会所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丰富的休闲项目,将为我市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休博会、接轨休博会、服务休博会,最大限度地接受休博会的辐射,必将为推动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杭州发展农业旅游的方向和模式

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的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转变,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产业水平,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具体的发展模式有:

(1)农业观光游。把农业示范园等原先单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产业化为载体,全市已兴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20万亩。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把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观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拓展,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区。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为载体,开展各种采摘、参观考察、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实地体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农业高新技术。

(2)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且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山区、半山区、平原水乡民俗村貌差异较大,乡村文化丰富多彩,适宜发展内容各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有的利用现有渔塘、水面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有的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有的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

(3)自然生态游。永续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自然生态游中。相比较而言,自然生态游的模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不人为改变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拥有点多面广的森林公园,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林木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一些乡村推出的野营(探险)地,或选择地势平坦之处,提供郊野旅游或露宿的机会;或选择荒僻险峻之地,有组织地开展探险拓展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还有的地方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开辟成自然风景区,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

(4)农家度假游。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农家度假游,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依托自然山水为特征的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优势明显的村,着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由于旅游资源存在于乡村、旅游特定目的地在乡村农家,因此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城乡居民特受欢迎,最容易增进市民与农民的亲近感。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不仅对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特别是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城乡统筹的理念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民俗文化游。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文化历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将民俗文化内涵注入农业旅游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宣传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农业的品位。或是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或是利用乡村古民居、祠堂、牌坊、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道、古庙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通过城乡间的人流互动和文化交流,显然有利于拉近城乡人民的距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6)农业经贸游。充分发挥杭州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到企业参观农产品生产过程,在休闲旅游的情境中创造展示企业实力、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的机会,进一步融洽企业与客户关系,增强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达到巩固和发展市场的目的。依托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以汇聚农业精品、展示农业文化为宗旨,突出经营性和休闲性的统一,为生产者、消费者和采购商、投资商搭建共享平台,既提高技术转让、买卖成交、投融资成功的概率,又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和体验农业观光之地。借助农产品会展、花卉博览、开茶节、杨梅节、蜜梨节、枇杷节等多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

三、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近期目标是今、明两年,在全市评选和扶持10多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类示范园区、20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特色类示范点,培育一批县级示范点,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中期目标是优化提升农业旅游,建设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打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市逐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种模式类型比较齐全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实现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2)正确引导,促进发展。注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引导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强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现代科技为保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发时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尽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干扰破坏,尽量减少人为加工的痕迹,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建设结合起来考虑,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并重,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二是要强化农旅结合的观念。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的原则,坚持做到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强农兴旅,努力做到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实现我市农业旅游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要强化特色品牌的意识。突出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树立形象。四是要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农业旅游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必须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这一新兴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