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实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营销实训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2

摘要 现在很多本科院校农产品加工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培养实践性、创新性和创业型高素质人才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实

>> 中职院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依托青藏高原特色食品资源的农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畜产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打造湖北农产品加工“航母” 投资农产品加工前景广阔 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 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产业 农产品加工异彩纷呈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药用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水质理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农科类专业《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农产品/食品检测类专业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的高职农产品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探究 凉山州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农产品初加工业务增值税相关财税处理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斌,张英君,王冬梅,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检验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323-334.

[3] 罗喻红,孙娟,张增帅.综合设计性实验在食品微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1(12):131-133,136.

[4] 董桂春,张彪,陈宗祥,等.农学专业实践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119.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3

论文摘要:《商务经纪与》专业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街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进行市场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和裸程体系设计的基欢上,时商务经纪与专业的培训目标、人才挽格、扰业方向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能力、核心素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的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加人WTO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交易中的供求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经纪活动的沟通和中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我院商务经纪与专业的开设,为开展经纪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培养经纪管理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把握市场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专业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商务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但其培养的经纪层次单一,跟不上中介企业多样性的需要,造成结构性需求比例失调,有些层次的经纪人才奇缺。基于我院是财经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把商务经纪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经纪学、商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技能及管理方法,具有必要的计算机与外语运用水平,能开展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营销工作,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公关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可以解决“本科留不下,中专用不上”的结构性矛盾,满足经纪组织的人才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教育。根据市场热点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反馈的信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采取“订单培养”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适用.急用人才。从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签订协议、接收实习到签订学生就业协议,以“一条龙”方式进行。形成了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了校企“双衰" 。

2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训课的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教学课时的45%。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与中介公司合作的力度,聘请一些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负责人.经理,来院担任兼职教师,进行讲课或进行实训指导。

建立商务经纪与专业实训中心,模拟操作经纪管理事务。为加强商务经纪与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学院在现有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教中心、国际商务实训室等一批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商务经纪与专业专用实训中心,以保证实训教学的需要。

组织学生亲临不同行业经纪组织,进行经纪管理事务的现场实训,以增加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安排中,拟安排最后一学期全部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其处理经纪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3依托经纪与行业,走紧密型产学研结合之路

商务经纪与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了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根据专业特点,毕业生毕业时应取得的技能证书有:①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②金融理财师证书;③证券咨询分析师证书;④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⑤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⑥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成立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专业及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设备、教师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零距离的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为商务经纪与行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校内外与多家企业共建了专业实训中心。为了培养高规格的应用性专业人才,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建立了商务经纪与专业实训中心。学生通过在商务经纪与行业第一线的实习,提高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学习目标更明确,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院系给以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科研等方面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有:平安保险公司、辉达房产中介公司、安徽省辉隆公司、甘宁公司等。

4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就业之路

商务经纪与专业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商务经纪与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有。

4.1农产品营销和中介公司

农产品经纪人是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或利润的人员。实践证明,农产品经纪人是活跃农村市场,实现农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生力军。各种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产品经纪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个职业将是未来几年内又一新型热门职业。

4.2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对保险商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但保险商品知识专业性强,使得人们对保险经纪人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也逐渐加强。进人21世纪后,西方主要保险集团大力实施全球化战略,这些都会影响和促进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今后我国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4.3房地产营销和中介公司

随着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带来房地产业的繁荣。房地产经纪人和经纪机构也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要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但与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中介公司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房地产经纪人员目前的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经过系统学习的房地产经纪人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将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4,4技术经纪和中介公司

他们是专门为技术买卖牵线搭桥的人,但绝不是简单的梢客。他们应当起到紧密连接技术持有方与资金持有方的作用,必须对市场有深刻理解,对于成果和资金的对接过程有很高的领悟力,同时还要有强大的策划水平,对项目进行包装、推销和实时跟踪的能力,并且还应具有广泛的法律知识。技术经纪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热门职业。

4,5其他相关经纪和公司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7-02

一、创新“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

1.“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托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携手全省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局)、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环节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能力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层级递进、循序渐进的思路,将全学程分为“4+1+1”三个递进的教学阶段组织教学。教学进程与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4学期):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分项培训职业岗位技能。第二阶段(第5学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拟训练岗位操作能力。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软件和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营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技能贯穿于一体。第三阶段(第6学期):顶岗实习,进入社会掌握工作能力。运用“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专业办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顶岗实习。

2.“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确定试点班级。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层级递进、三段安排方式组织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内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专业实训。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的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用性加以修正和完善。

3.建设成效。2011年《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牡丹江地区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双证书”获取率由80%增加到100%。

二、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设置核心课程,实行“双证融通”

1.建设措施。首先,根据毕业生履职能力培养需要,确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其次,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运作和农产品营销四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设置其他专业课程。第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实现“双证融通”。按照“经济以社会为课堂,课堂外延与社会融合”思想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取举案分析、角色扮演、软件模拟、分组活动、任务驱动和现场实做等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第四,“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与安排生产实训,以“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实训平台为支撑,着重培养学生策划、经营、核算与营销四大职业岗位能力。

2.建设成效。新增国家级精品课《农产品营销》,完成《基础会计》等5门省级精品课建设,完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6篇,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1项,主编专业教材16部,其色教材4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构建形成职业化、综合化和开放性的专业实训平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社会内化,仿真模拟。引用真实案例,建设模拟经济法庭、商务谈判室和报关大厅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演练和掌握实际业务处理能力。②虚拟岗位,软件操作。新购计算机227台、专业教学软件26套,设定虚拟岗位,进行经济核算、贸易业务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程序及方法训练。③“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委托经营和教师自营两种模式。④前校后厂,现场实践。学校的农场、畜牧场、校园超市和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常年开放,满足学生参加生产技术与管理实践的需要。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依托行业,服务企业。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经济调查,增加实践经历和体验。与牡丹江德世盟公司、大润发公司等企业合作,学生为其代销商品和进行市场宣传。②携农企、助农协、带农户。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订单,协助桦川岩顺香谷合作社、海林长胜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进行经营策划、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③多方合作,共建共享。依托黑龙江省用友软件公司等企业,与区域内兄弟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多方合作互惠共赢,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3.建设成效。新建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核算和农产品模拟贸易公司3个实训室,扩建农村经济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2个实训室,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公司2个合作企业。新开发8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元投资、机制创新、方式多样,建成了功能配套、模拟与实战并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

四、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5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

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6

关键词:差异化引领;新型农民创业;素质提升

作者简介:孙富安(196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3;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0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46-03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来已久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其突出表现就是粗放型经营明显、剩余劳动力剧增、农民增收乏力,这一严峻事实业已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农”问题只是反映在产量及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等方面;当今“三农”问题已经扩散成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问题(马晓河,2005)。对此,国内众多学者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农民工市民化等多维视角探讨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路径,以求增强就业容量,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但上述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透视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总量基数庞大,城市超负荷运转的负面辐射抑制了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中国其实并不能算是农业大国,而是农民国家(温铁军,2006)。从已有政策实施效果看,单纯的依赖上述举措,并不能保证“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配套非农措施基础上,重心立足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狠抓源头见成效;这就势必要突破已有方略,在一如既往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因地制宜,差异化引领农民创业、立业,为破解“三农”难题开辟一条崭新路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如何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农民创业推动就业,逐步实现增收目的(王东京,2003);农民增收和农民创业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关联性,农民增收的关键点在于农民的自我创业(温锐,2004)。

国情社情集中显示,新型农民创业作为中国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无论是理论研究,抑或是实际运作,均处于初始阶段。究其原因,一则源于思想偏差,从事农业生产乃农民的天职,把地种好就是固守本分,没有必要进行创业;二则源于制度缺陷,计划经济境况下,国家凭借行政强势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制(结构),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尽管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渐进式”革新,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代际效应”模式。从中国城乡结构嬗变史分析,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马晓河,2008)。这种结果弱化了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对农业的投入,故而新型农民创业培植这一时代主题处于被人们忽视的尴尬境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欲致富农民就要削减其务农比例,要增添农业产值就必须依靠发展非农产业。精心打造“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扶助他们创业、置业和就业,一方面顺势催化核心农民层级扩展,另一方面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型农民创业解读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民不只是承受国内工农业“剪刀差”的压力,更要直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角逐,从业素质之劣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自然成为市场对决的制约因素。社会主流意识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怎样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以追赶发达国家,而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巨大落差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为宗旨的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民,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市场竞争意识,蕴含“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养的农村核心层级群体。与传统意义的农民相衡量,新型农民的“亮点”主要体现如下3个方面:一是经营方式规模效益显著,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化;二是社会属性多元化凸显,由单一生产者向多种经营者转变;三是民事法律主体社会身份剧变,由自然人向企业法人演绎。新型农民创业培植是指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农民,以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为助动力,进行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培训,成就“技术、经营、管理”专才或复合型人才的农场主或农民企业家这样一个过程。它突破了单纯科技培训的局限,注重培植对象的发展潜力、培植内容的复合实用、培植目标的辐射效应3个层面的协调与整合,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

三、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创业类别细分

鉴于复杂多变的主客观环境,创业者筹划、决策过程的迥异会导致其主业范围、运作方式、营销特色等存在着千差万别,相应地,其所创建组织的特性也各不相同。依据农民生产经营的内涵、形式、组织结构的搭建和投资者利益分配布局之不同,因地制宜地引领农民进行创业。在此,笔者按照农民创业在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细分为如下几种创业类别予以培植引导:

1.生产型创业。在现有水、土、气候、植被、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从特色主导产业入手,通过种植、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种创业模式超越了“一农一户”式封闭的农业经营套路,使分散的生产方式在逐渐“归拢”中孕育出数以千万计蕴含着规模效益的经济实体,可最大化地推进联合经营、优势互补。此类创业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及时更新知识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为关键。

2.加工型创业。通过对农产品的归类、分拣、提炼、等级包装、保鲜贮藏、精细化加工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相对缩减国内初级农资成本,借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当地科技实力差别,既适应于劳动密集型――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加工型创业,也适用于技术密集型――依托周边城镇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宝库实施“高、精、尖”加工型创业。此类创业不但能扩展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使农业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需要创业者具有综合的运筹能力、专业技能、经营技巧和市场意识。

3.营销型创业。瞄准市场需求,以消费者偏好为风向标,创办各种营销实体。把广阔乡村和繁华城镇作为发展空间,以城乡信息流动变化为纽带,通过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创办农业市场、农产品超市,开拓外地市场,拓宽产品销路。此类创业有利于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和拉动地方优势产业更新升级,要求创业者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市场决断力、畅通的市场信息渠道。

4.服务型创业。服务型创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居民户外休闲生活方式的“农家乐”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创办;二是围绕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物资等要求,通过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配套服务进行的创业。催生更多的服务型创业农民,有利于弘扬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全面推进地方多业并举发展。

四、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经验

发达国家在农民创业培植过程中,积极营造条件历练相关技术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尤其以国际市场行情为指南,培育现代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心智模式,促使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严把农产品生产、储备、加工、流通、升级换代诸环节的质量关口;引导经营方式向内涵型、效率型、集约型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农民具备市场预测能力和规模经营能力,同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韩国、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民创业培植体系,通过对核心层级农户的扶助,催生了一大批农业生产的生力军,提升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韩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体系逐步形成了3个层次:即“四H”目标――聪明的头脑(HEAD)、健康的心理(HEART)、健康的身体(HEALTH)和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门针对农业后备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供经营管理、技术诊断、农产品销售、海外研修等服务;专业农户熔炉――重点打造具有较高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种养殖大户。日本建立了国内农业领域“教育熏陶、科研展开、成果推广”三位一体的普及网络,专门培养专业农户的农业高等院校60余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遍及全国,成就了千万计农业行家里手和各类经营人才。日本在1999年制定的新农业法别提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的核心是培育有活力的专业户。欧美许多国家积极启动社会力量支持新型农民创业,获得的成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法国建立了农民创业培训基金;英国制订农民创业培训相关法规;德国实行校企合作,企业承担农民创业培训费用;美国建立农业教育与科研推广体系,鼓励创建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市场化程度高,后续服务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突破传统的农民科技培训单一模式是我国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由之路。培训对象向复合型人才迈进,由技术操作者转变为经营管理者;培训内容向多元智能推进,将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培训模式向多学科交叉演绎,将科技培训、创业指导、技术服务、跟踪扶持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这对实现农民创业培植的质量、效益和示范带动产生质的飞跃极具导向作用。

五、构建差异化引领下创业培植支持体系

1.多方筹资,合理使用。本着落实国家对农民“多予”的倾斜政策,应深度调整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创业培植的物力支持力度。为此,可将新型农民创业培植体系分解成3个模块: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锤炼(第一层次);创业引领(第二层次);专业技能实战实训(第三层次)。前两个层次分属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相关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后一层次系农民为提升未来发展平台的自我追求,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职业素养拓展,涉及成本应由国家和农民个人分担。

2.把握“共性”,彰显“个性”。一般意义上讲,农民创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调高调优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据此,市场感悟、经营理念、创业素养是创业者的“共性”知识结构必要前置条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应用技术的掌控方面,应该更注重于资源组合、市场运作、经营操作、创业实训等“通识能力”的历练,提高有志于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机会把握能力、组织管理和人员配置能力。其次,强化不同创业层面的“个性”能力支撑。针对“生产型”创业客观需求,加快由单一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向多元化职业能力转变(如节水、环保、采收、储藏、保鲜、无公害程序、升值包装等);针对普遍性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的实情,可采取土地转包(承租)、参股等形式,走集约生产、规模效应之路。“加工型”创业的关键点,一则是低能耗、低污染营运程序,二则是高附加值的经营成果。既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又要注重与市场消费导向的吻合。“营销型”创业,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网络平台,实现生产与流通信息对接至关重要。“服务型”创业,如创办休闲式经济实体,可合理利用广袤乡村千差万别的资源禀赋,融合自然资源、自然景观所彰显的人文主题,以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民俗风貌展示等为蓝本,积极引导,注重前瞻性,追求时效性;对农业配套服务型创业,则侧重于信息获取与筛选、科技吸纳之培植。

3.前后连贯,分段实施。从提高运作效能角度,可分成选拔培训和扶持创业两个阶段。选拔培训是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推荐选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农业创业意识和一定生产基础的青年农民,实施为期不少于一年的专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专门化培训。扶持创业阶段,即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帮助其发展专业化生产,将其培植成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的“堡垒户”。

4.整合资源,注重效能。通过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城乡成人继续教育,让更多农民“增其智、强其能”,为未来创业扎实根基。建造资源共享长效机制,把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民夜校、农函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技术员队伍培训工程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文化普及为基础、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注重对农民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5.锁定核心,突出重点。培训的侧重点应放在中青年农村劳动力上,他们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是乡村创业大军的核心层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职业特性、技术专长、家庭财力、社会履历等情况,有计划、分层次构筑创业培植机制。具体而言,创业培植的重点主要是以下3种人员:①专业户。相当部分的农村种(养)殖大户或其他专业户,历经长期打拼锤炼,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限于管理及经营知识不足,制约了生产经营的发展壮大。②打工返乡户。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多年,他们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也往往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缘于故土情结或经济因素,欲在家乡办厂置业,鉴于对农业生产程序的生疏或综合运作能力不足,急需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③子女承业户。家庭经营已具规模,子女准备承继父辈家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新的创业决策难以推行,需通过创业实战实训提高做大做强的本领。通过上述积极引领,成就大批集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主打的新一代农场主或农民企业家。

参考文献:

[1] 王东京.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J].望,2003,(52):35―36.

[2] 温锐.农民增收关键在强化农民自我创业四项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03):1―7.

[3]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2006,(09):18―19.

[4]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08,(08):25―27.

[5] 黄建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行动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6―18.

[6] 张梅.当前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决策导刊,2009,(12):18―20.

[7] 张桂华,张夏.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可行途径探讨[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12):20―23.